《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该单元人文主题是“中华文明之光”,所选课文涵盖儒道经典,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众多价值观念、社会理想,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并结合当下的社会文化生活,思考其现代意义,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理性热爱”,自觉维护和发扬“中华文明之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自成段落的一篇长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描写简洁传神,颇具文学价值;以“言志”为主线,涵盖了社会理想、为政之道多方面内容,极具借鉴意义与思考价值。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熟悉宾语前置等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2.通过朗读课文和梳理概括,熟悉文章大意,把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不同的性格志趣和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与风格。
3.结合课外资料并以孔子所言“吾与点也”为切入点,体会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熟悉宾语前置等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2.通过朗读课文和梳理概括,熟悉文章大意,把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不同的性格志趣和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与风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
朗诵法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大家在初一的时候,已经学习过《论语十二章》。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曾这样强调个人理想的重要性:“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树立自己的志向。
而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中,孔子就和他的四位弟子一起开了个“师徒理想座谈会”,谈论起了他们各自的人生志向,并对他们的说法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
孔子的这四位弟子的人生志向分别是什么?孔子心之所向的理想社会又是何种模样?让我们一起走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体会儒家学派对人生与社会的独特看法吧!
文学常识补充
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 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
聚徒讲学,早年从事政治活动。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编成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其学以仁为核心,又以孝悌为仁之本,以为“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
在教育思想方面,主张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关于《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宋代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从表达风格来看,《论语》基本是口语,明白易懂,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展开与论证,从而形成“质朴”的语言风格。
”然而“质朴”并非贫瘠枯燥。
由于孔子生活及《论语》生成之时代,春秋诗性文化风韵犹存,加之孔子及孔门弟子良好的“诗学”修养,因此《论语》“文简”而“语长”,“质朴”而“含蓄”,蕴含浓郁的“诗味”,给人以悠然神远之感。
郑振铎
认为:《论语》“文字虽极简朴直捷,却能把孔子的积极的思想完全表现出来”。
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有着深刻的体察,在《论语》中有许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与启示性的语句;这些语句大都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读来给人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感受,颇似后世的散文诗,以其思想的丰富深刻与表达的生动传神、韵致的含蓄隽永而受到推崇。
(三)任务驱动教学
【环节一】初读文本,了解“师徒理想座谈会”大致内容
【学习任务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5 分钟,根据课下注释和老师补充的词义,把握文意。
重点实词:
[居] [率尔] [摄乎大国之间] [会同] [端章甫] [相] [撰] [风乎舞雩(yú)]
重点虚词:乎尔如
重点句式:
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
毋,不要。
以,认为。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则何以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规律: 古代汉语的疑问句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唯利是图)
【学生活动1】本课以“志”为主线串联课文,从孔子问志到弟子述志再到孔子评志,体现了孔子及其四位弟子的人生志向。
请同学们在阅读课文后,用课文原句完成表格填写,形成对文章内容的大致感知。
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哂之
求,尔何如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唯
求则非邦也与
赤,尔何如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点,尔何如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吾与点也
【环节二】细读文本,品味“师徒理想座谈会”师徒性格魅力
通过对表格的补充完整,同学们清楚地了解到孔子四位弟子的不同志向,明白了本课文是以“志”为主线,串联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三个情节来推进的。
【学习任务二】本文的课下注释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仅以寥寥数笔带过。
请同学们通过文本细读,把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不同的性格志趣和孔子独特的教学思想与风格,加深对他们的了解。
【学生活动二】请同学们分成四组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读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部分,老师读孔子和旁白部分),在朗读中标出能体现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五人性格的关键语句,感受其性格特点。
孔子部分:
【问题】同学们结合下注释,“侍坐”是什么意思?
【明确】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
【引导】在尊长旁边陪坐,这个“理想座谈会”的气氛可能会比较严肃,学生也比较拘谨,那孔子是如何化解这种紧张的气氛的呢,他说了什么?
【明确】孔子:“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就不敢说话了。
你们平日总发牢骚,说我不了解你们,现在你们就来说说看,你们的理想是什么。
【问题】从孔子问志中,同学们可以感受到孔子怎样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呢?
【预设】民主、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循循善诱
【问题】在孔子问志,弟子们分别阐述完各自的志向后,孔子也对弟子们的志向做出了评价,在我们刚刚总结概括的表格中,可以发
现,孔子明确表达了对曾皙理想的称赞,那孔子有否定子路、冉有、公西华的理想志向吗,从原文哪处可以体现?
【预设】回答一:没有。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唯求则非邦也与?”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回答二:有。
“夫子哂由”
补充资料:孔子曾对孟武伯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孔子认为,子路可以做千乘之国的三军统帅,冉求可以做一个千室之邑规模的国家的行政首长,公西赤锦袍玉带立于朝堂,风度翩翩,善于迎来送往,接待贵宾,有外交之才。
这足可见孔子对其弟子能力的了解和认可。
【引导】那孔子为何不明确表达对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赞扬呢,让我们接着探究他们的性格,或许能找到答案。
子路部分:
【学生活动三】
请第一组同学分享一下在朗读子路部分时勾画出的可以体现子路性格的词和对子路性格的感受。
【明确】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加之以··因之以··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同学们在朗读子路选段的时候可以感受到,在朗读此选段的时候语气要迅速急切,且带着自信坦诚之气。
请第二组同学分享一下在朗读冉有部分时勾画出的可以体现冉有性格的词和对冉有性格的感受。
【明确】方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很明显,第二组同学在朗读冉有选段时,语气要迟疑,低缓一点,与朗读子路时的自信肯定之态是截然相反的。
请第三组同学分享一下在朗读公西华部分时勾画出的可以体现公西华性格的词和对公西华性格的感受。
【明确】非曰能之愿学焉愿为小相焉
第三组同学在朗读公西华选段时,语气是低调平缓的,态度应该也是谦虚诚恳的。
冉有和公西华两人都谦虚谨慎,坦荡真诚,说话温和自抑,态度谦卑诚恳。
两人性情不同在于,冉有说话做事谨小慎微,
如履薄冰,有点畏首畏尾,顾虑重重的意味;公西华说话则口气谦和,措辞得体,反映机敏。
从子路和冉有、公西华极具反差的性格对比中,同学们是否能感受出来,为何孔子不明确表达对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赞扬呢?
【明确】子路能力高强,可是莽撞冲动,孔子以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哂之”来评价,肯定学生的才能和实力,又含蓄地批评了他说话冲动,毫不谦让的态度。
冉有和公西华谦虚谨慎,说话温和自抑,态度谦卑诚恳。
孔子对他们两人的谈话没有当即点评,而是待其走后,在曾皙的追问下,才发表看法,连用五个反问,充分肯定两位学生的治国安邦的政治才能,也表达了自己相信学生,赞扬学生的激动而自豪的心情。
实际上,孔子这一番肯定和赞扬目的乃在于给谦虚过分、自信不足的冉有、公西华以极大的鼓励和鞭策,想必细心的曾皙会把孔子的评价转告两位同学,也可以预言,当冉有、公西华得知老师对自己的希望和勉励时,该有多么激动、高兴。
这次师生理想座谈会,可以说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范例。
这也是孔子独特的教学思想与风格的体现。
【环节三】“吾与点也”:窥见“师徒理想座谈会”师徒理想世界【学生活动四】孔子明确表达对曾皙志向的称赞,并非仅是因为曾皙性格甚得他心。
原文写到——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同学们觉得孔子为何会“喟然而叹”?在儒家十三经中,“喟然”二字一共只出现了五处,都是人物内心情绪产生剧烈波动时发出的动作。
这说明,曾皙所言击中了孔子的内心。
请同学们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两分钟,自由思考曾皙所言击中了孔子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自古以来,关于孔子的“吾与点也”的解读众说纷纭,许多学者都据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但未成定论,老师在这里想分享给大家两种主要观点
赞赏-理想社会说:
该说在所有说法中最为流行,认为孔子赞成曾点,是因为曾点描述的理想,即是《礼记·礼运》中孔子叙述的大同理想社会的缩影,切恰地符合孔子的志向。
在《论语·公冶长》篇,孔子道出自己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与曾皙之志最为接近,从人
民的角度出发,表达自己对理想世界的期许。
曾皙描绘的场景也与后世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场景非常相似:“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欧阳修把人民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
曾皙的志向落足于人民的幸福而非国家的强弱,他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怡然自得,自己与民同乐的画面,这也正是孔子心中的理想国。
叹与-时运不济说:
钱穆为该说的主要创立者,他说:“盖三人皆以仕进为心,而道消世乱,所志未必能遂。
曾皙乃孔门之狂士,无意用世,孔子骤闻其言,有契于其平日饮水曲肱之乐,重有感于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觉慨然兴叹也。
”即,曾点描述的是恬淡退隐的生活,与当时正处政治失意不受重用的孔子心境相符合,因而孔子长叹一声说“对啊!”时运不济,曾点感受到了,不再说前面三者的壮志雄心;时运不济,孔子感受到了,因之短暂萌生退意;二者相知,于此时一声长叹而已。
【问题】这两种说法各有道理,也各有欠缺之处,至今仍无人能盖棺定论。
圣人之心,难以揣度,但仍引得众人引经据典去探索奥秘,或许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但老师想请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这两种观点,虽一则体现“入世治国理政后与民同乐”,一则体现“时运不济出世后退隐山林”,看似截然不同,是否有共通之处呢
【引导】大家可以想一下,“孔子与点”无论体现的是哪一种观点,孔子意图投身创造的,或是失意后想归隐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
【明确】正如曾皙话语中所描绘的那样:社会安定、天下太平,人人过着幸福美好、潇洒恣意的生活。
而这种景象,也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理想大同社会。
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希望人民生活和美,社会生活和谐。
儒家学派的这一份责任、期许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念也会顺着历史长河流入今朝,给予我们启迪,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重要智慧之源。
(四)结课
诺贝尔奖得主汉内斯·阿尔文在1988 年这样说过:“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 年前,从孔子那儿重新寻找智慧。
”
历史深处有余温,儒家的根本智慧和核心价值并未过时,依旧关照后世,给予我们无限启发与感悟。
儒家学派所设想的理想社会与我们现如今想奔向的和谐小康社会有许多共鸣之处,孔子“因材施教”的独特教学思想,对于尊重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有极大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极富价值与生命力的,大浪淘沙始见金,经过时间洗涤,它不仅不会褪色,反而会愈发展现出经过岁月沉淀的魅力所在。
希望同学们可以相信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当迷茫无措时,也可以多翻阅史书典籍,深刻体悟前人智慧,更好把握当下与未来。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作业】以下作业二选一
假设你也是这场师生理想座谈会的一员,当孔子询问你的志向时,你会作何答复,请由此写一片段,畅想你未来的理想姿态和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不少于600 字。
请你就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社会治理、教育创新等角度进行论述)不少于800字。
板书设计
孔子问志弟子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