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探索解决三农新路子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 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解决“三农”新路子,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础。
建党多年来,我们党的队伍日益壮大,现在已经拥有多万党员。
这是我们党兴旺发达的一个表现。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动主体。
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集中体现广大党员的思想意志,也必须通过党员的实践活动来贯彻。
党对各项事业的领导作用,必须通过广大党员结成的组织体系来发挥也必须通过广大党员的模范作用来体现,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以广大党员为桥梁来连接。
党治国理论的全部活动是广大党员在不同岗位的行为组合起来的,也必须通过党员的工作能力来表现。
因此,党的先进性与党员的先进性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坚持党的先进性,迫切需要我们每一党员从自己做起,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机制、深化改革,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小集镇建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在经济和社会方面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这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但是,我们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成就一直估价过高,对解决“三农”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一直认识不够,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也没有给予足够的估价,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的确,改革开放解决了绝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实现了他们衣食无忧的人生最基本的愿望。
但是,真正富裕起来的农村和农民却不是很多,尤其是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远离中心城市的边远地区和靠耕种土地吃饭、搞种植业甚至包括一部分搞养殖业中的农民很难说真正富起来了,而这些人恰恰代表着农业的主体、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民的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入全球经济一体
化的今天,我们的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我们的农村经济越来越感受到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的冲击和影响,我们的农民在生产经营中承受着自然的风险和市场的风险,而且市场风险给农民的影响又远远大于自然的风险。
农业的结构性矛盾和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从广大农村看来,影响其发展的有以下五个相关联的问题: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
农民收入近些年增长缓慢甚至呈下降趋势。
从年代的中后期开始这个趋势表现得更为突出,在一些地方农民收入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据中国社会学会会长陆学艺的统计:—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提高;年均增长幅度下降为;只有;年因国家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收入又有所提高;某年农产品的总量基本保持稳定,但其市场价格却下降了以上,农民依靠纯农产业获得的收入日趋减少。
农民收入近些年增长缓慢甚至呈下降趋势其原因不在于农民使劲少了,而在于开支大。
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每亩地的投入成本不断增长;负担重,尽管上面三令五申减负,但各种各样的税费仍在增加,很多农民种不起田;收入减,粮食、生猪、油料等大宗农副产品价格持续走低,棉花价格有所增长,但幅度也不大;灾害多,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打工难,农民的现金收入减少。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既是农产品供大于求的市场反映,也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在“三农”问题上的集中表现。
从长远看,随着人口增加。
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的改善,对农产品的需求还会有一个大的增长。
但在目前的情况下,受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广大农民购买力低下的制约,农产品的国内需求在近期内不会增加很多,加上出口的阻力加大,供大于求的矛盾一时还难以有根本性改变。
加入以后,我国现阶段的质次价高无特色的弱质农业将会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受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和比价因素的制约,依靠增加产量和提高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已经缺乏弹性空间,农民收入增长前景堪忧。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
但从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资本、技术替代劳动的趋势加强,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通过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难度也很大。
国家对农业的重点支持和保护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各方面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任务很重,要办的事很多,国家的投入还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二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问题。
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问题是农村经济结构靠谁来调,谁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
靠国家来调国家有没有那么多钱来帮助调不出钱,出政策光靠政策能不能引导农民来调这是其一;其二,农村经济结构怎么调,有人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总结为种得活、卖得脱,划得着,但在竞争异常剧烈的市场经济中,任何经济行为都存在着市场风险,尤其是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市场风险更大,结构调整调了起码要坚持一年,而市场瞬息万变,环境一变,原来划算的可能现在不划算、原来计划可以赚钱的现在可能不赚钱甚至赔钱,又由谁来承担农业结构调整的市场风险谁来支付农民调整后得不偿失的代价其三,能不能调在目前这种农业生产的体制下,农民分户经营,规模很小,难以和大市场对接。
信息、技术、规模、营销等因素都制约着农民进行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三是农村的土地制度问题,这是农村经济制度的根本。
土地问题不解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无法调动,规模经营就不可能形成,农业的效益就不可能提高,农业结构的调整也就是一句空话。
目前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着五个问题:一是分散,每家种一小块,广泛分散在众多的农户中;二是闲置,由于负担重,担不起田,很多农民弃农进城打工,造成土地“抛荒”;三是非流动性,除极少数地方外,绝大部分地方的土地不能流动。
四是农村土地所有者主体缺位,虽然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
”然而,在农村的实际工作中,相当部分农村土地的具体权属是不清楚的,产权关系是不清晰的,因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是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纽带而不是以土地的产权关系为纽带,因而取得农民土地权利缺乏法律上的根据;农民在土地所有者权益上没有得到量化的体现,难以实施土地的所有者权能。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治组(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织而非经济组织,并不具备作为农村普遍的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法人资格。
五是农民的承包经营的土地存在着不稳定性。
正因为土地所有者缺位,农民难以实现自己的土地权能,因而要保护其土地经营权也十分困难,相反,一些乡镇干部、村社干部以各种名目很容易把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收回处置,造成侵害农民承包经营权的事件不断发生,成为农村特别是城市郊区农村的不稳定因素,土地问题上的权力寻租和腐败问题经常出现。
土地是农村最大的资源,而这个最大的资源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却不能完全参与市场的配置,因而也就难以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农村的贫穷自然也就是题中之义了。
土地使用权的自由转让、土地经营的规模经济以及建立在土地流动基础上的私有的或者股份制的农场制度应该是土地制度和农村经营制度改革的方向。
所以,我们要在现有的土地管理制度和未来的改革方向中间架起一座桥梁,它既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城镇化的推进。
更应该包括土地的规范化流转。
四是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受各种因素制约,确立了计划经济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客观要求对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以形成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从农村抽取大量资金优先发展重工业。
特别是在迈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国家通过财政,税收、金额、信贷、农副产品收购等方面的政策倾斜,以保证城市和国家工业的发展,农村和农民就要做出更大的贡献。
农民已经为国家工业化进程进行了五十年积累,占的农业要养活总劳动人员的已经很不容易。
年国家进行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实行了分税制、提高了财政收入在国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