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经典 诗歌鉴赏 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经典诗歌鉴赏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钩〕一种弯刀。
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事物景象可看出?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2.课内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
体裁是________,“卜算子”是________,“送鲍浩然之浙东”是________。
(2)“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抒写了词人________。
这句既写送________,又送________,表达了词人对________的留恋,对________的深情。
(3)“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两句写出了词人________溢于言表,对友人鲍浩然的________也隐藏在词句中。
(4)“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几句中,词人把水比作________,把山比喻为________巧妙形象地描绘出眼前这幅________。
3.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①诗句中“潜”字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饱含诗人________的心情。
②用自己的话写写这两句诗的意思:________
(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①这两句诗写出了________的美丽景象,“________”与“________”相互映衬,不但点明了云厚雨足的特点,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②诗人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________)
A.触觉 B.听觉 C.视觉 D.嗅觉
4.阅读《春雪》,感受韩愈笔下不同的景。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芳华”在诗句中指的是( )。
A.草色
B.鲜花
(2)“都”和“惊”分别写出了诗人内心的________和________之情。
A.失望 B.焦急 C.欣喜 D.遗憾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描绘的景象。
(4)这首诗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我是从“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字体会出来的,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5)“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5.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A.您笑着用温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把我带到座位上,对我说:“我是方老师。
”B.……然后握着我的手,捏着笔杆慢慢地在纸上移动,几个端庄整齐的汉字便出现在了本子上。
C.遇到没发挥好的运动员,您会拉住他的手,温柔地鼓励他别放弃。
(1)通过这三句话可以看出,作者着重对方老师的________进行了动作描写,写出了一个________的方老师。
(2)请对你难忘的一位老师进行一处重点的动作描写,并通过一个情境突出老师的特点。
6.古诗赏读。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这首诗写完整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诗人________。
(2)解释词语:
题:________缘:________不识:________
(3)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庐山的感觉。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
(4)所谓“当局者迷”,诗中表示这个道理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5)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7.阅读天地。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诗中表明季节特征的诗句是________。
(2)试赏析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
(3)动静结合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8.诗词阅读。
清平乐·春归何处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________时节,表现了强烈的________之情。
(2)阅读这首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
词的上片,一个“________”字直接道出了作者的设想:有人知道春的去处,唤回与自己同住。
词的下片,通过黄鹂“________”,写出了春天已过,初夏已来。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________之情。
(3)这首词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
(4)这首词的下片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和美丽悠长的情味,请对此进行阐述。
9.课外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首句用“________”和两个“________”字组合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渲染出诗人________。
(2)“________”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3)“________”以下全是想象,猜想重阳佳节到来的时候,亲人们也一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
这样紧扣了诗题中的“________”字,也点明了第二句中提到的“________”的具体内容了。
(4)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体会。
10.课外阅读。
别董大①
[唐]高适
千里黄云②白日曛③,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②黄云:乌云。
③白日曛:曛,昏暗。
太阳黯淡无光。
(1)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北风、大雁和________。
(2)从内容看这是一首( )。
A.写景状物诗
B.送别诗
C.田园诗
(3)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4)“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5)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怎样的情谊?
11.课内阅读。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吟”是________的意思。
(2)用“/”表示朗读中的停顿,这首诗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烈火/焚烧/若/等闲。
C.粉骨/碎身/浑/不怕。
D.要留/清白/在/人间。
(3)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________;第三、四两句描写了___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决心。
(4)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物”是________,“志”是________。
(5)作者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12.课外阅读。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①向日金鳞开②。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③易水,霜重鼓寒④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⑤为君死。
【注释】①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②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③临:逼近,到,临近。
④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⑤玉龙:宝剑的代称。
(1)解释加下划线的字。
①黑云压城城欲摧。
________
②甲光向日金鳞开。
________
③霜重鼓寒声不起。
________
(2)用原句填空。
①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________
②表现誓死也要忠心报国的诗句是________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________的《易水歌》:________。
(4)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的“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中的“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光。
B.第四句中的“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的“鼓寒”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
献身。
13.阅读《迢迢牵牛星》,回答后面的问题。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________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
实的生活。
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________。
(2)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
________。
(3)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________和
________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14.课内阅读。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黄鸡”的本意是什么?在词中是指什么?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有何用意? (2)下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什么?
(3)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5.课内阅读。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诗歌描写的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第一、二句写________,第三、四句写________,
________则是转折。
(2)诗歌第一句中的“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
(3)诗歌第三、四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
(4)你知道寒食节有哪些习俗吗?
16.第二部分:阅读
古诗赏析。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________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________
17.阅读这首现代诗,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汨(mì)罗怀古
他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
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
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1)很多古诗句包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
照样子,填空。
(春节)——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节)——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读出这首现代诗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吗?
人物故事:________ 节日习俗:________
18.阅读与欣赏。
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
我歌唱早晨,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我歌唱希望,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
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不管它像一阵微风
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或者一片阳光。
我的歌呵,轻轻地从我琴弦上
你飞吧,失掉了成年的忧伤,
飞到年轻人的心中我重新变得年轻了,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我的血流得很快,
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1)“歌唱”的意思是________,“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实则是________。
(2)诗歌中揭示主题的诗句是:________。
(3)最后一节中,“梦想”和“渴望”的含义是什么?
(4)四节诗分别应怎样来朗读?请选填。
A.真挚炽热 B.舒缓欣慰 C.活泼明快 D.深情祝福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
19.课内拓展阅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________ 逶迤——________
磅礴——________ 云崖——________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
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20.补全古诗。
完成练习。
回乡偶书
________________,乡音无改鬓毛衰。
________________,笑问客从何处来。
(1)补全诗句。
(2)从题目可以看出本诗是贺知章________时偶然写的。
(3)古诗从自身和________两个视角,抒发了诗人心中无尽的________与淡淡的伤感。
(4)诗句“________”写出了诗人离家之久,诗句“________”表达了诗人无论在任何地方,都难忘故乡的思想感情。
21.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首联像往日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告诉了我们事情的起因。
“具”的意思是________。
这个“具”字让我们感受到田家朋友的热情好客。
(2)颔联由近及远地写了“故人庄”的自然之号,读着这么有画面感的诗句,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
带着这样的想象读,我觉得古诗更有味道了。
(3)“话”字让我想到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的谈话非常愉快,农家生活的闲逸让诗人产生了共鸣、我想他们除了聊“桑麻之事”,可能还会聊________,聊________,聊________。
这种淳朴真挚的友情,这种恬静美丽的田园生活,真让人向往啊!
22.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暮”指________,“愁”指________。
从这两句诗想开去,我能想到同样表达这种“愁”的诗
句:________,________。
(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①这两句诗写了两个画面,可用四字词语依次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
②第一句诗把乌云比作________,形象逼真;第二句中的“跳”和“乱”写出了________。
2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按要求完成练习。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诗中哪一句点明了标题?为什么说这句诗点明了标题?
(2)①“日暮客愁新”中有一个“愁”字,请写出作者在愁什么。
②写出你能联想到的同样是表达这种“愁”的诗句。
(3)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练,便于记忆和传诵。
请写出诗中的对偶句,并写出你对该对偶句的感受或理解。
24.阅读《游园不值》,完成练习。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
题目中的“值”的意思是________,整个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
(2)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①“怜”的意思是________。
②诗人猜想“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是(________)。
A.主人没有在家
B.叩击柴门的声音太小,主人没听见
C.主人担心自己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
(3)①补充诗句。
________关不住,________出墙来。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
③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
A.如果说前两句是在写冷清,那么这两句就是在写繁华
B.因为没有受到主人的接待,所以诗人想象出一片繁华自我宽慰
C.作者景中寓理,告诉人们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
D.诗人觉得虽然柴扉久不开,但是能领略到美景也不虚此行
25.阅读《烟村》,再次感受叶绍翁的“不值”。
烟村
[宋]叶绍翁
隐隐烟村闻犬吠,欲寻寻不见人家。
只於桥断溪回处,流出碧桃三数花。
(1)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望着村子里的________,听着村中传出的________,找寻着村中的________。
“________”告诉了我们诗人找寻的结果。
(2)诗的后丽句写景,景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让诗人欣喜的是
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画面。
(4)选一选,体会诗词句中蕴含的豁然明朗的心境。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
②踏破铁鞋无觅处,________。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________。
A.路转溪桥忽见 B.得来全不费工夫 C.柳暗花明又一村
2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下列对《登飞来峰》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
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2)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27.阅读理解。
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诗写出了哪些景色?
(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8.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课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这首诗写了什么时间,谁在那个地方的什么事?请用一句话来回答。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身在他乡,遇到佳节,________的思想感情,因此朗读时语速要(慢快)________,声音应稍(低缓高昂)________。
假如你的亲人在外地工作,春节
即将来到,你把自己最想对亲人说的话浓缩为一句话________。
29.诗歌鉴赏。
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词人________,号________。
(2)这首词写的是________时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________之情。
(3)“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两句妙在何处?
(4)“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解释划线字词。
咬:________ 坚劲:________ 任:________
(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
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1)由大漠、燕山、钩、马等景象可看。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解析】【分析】(1)通过沙漠、燕山等边塞景物以及战马、兵器等意象,可以判定这是一首边塞诗。
(2)诗的后两句的意思是: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可见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这种感情在后两句中表现得非常强烈。
故答案为:(1)由大漠、燕山、钩、马等景象可看。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题材的辨析。
《马诗·大漠沙如雪》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
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用比兴手法,通过咏马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2)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诗的前两句通过平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场景;后两句想象跨马奔驰,强烈传出企盼建功立业而不被赏识之意,而且富有唱叹的意味。
2.(1)宋;王观;词;词牌名;题目
(2)离别的情绪;春归去;友归去;春;朋友
(3)惜春;祝福之意
(4)美人流动的眼波;美人蹙起的眉毛;诗情画意的山水图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4)此题意在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
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
故答案为:(1)宋、王观、词、词牌名、题目(2)离别的情绪、春归去、友归去、春、朋友(3)惜春、祝福之意(4)美人流动的眼波、美人蹙起的眉毛、诗情画意的山水图【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
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1)拟人;轻;细;密;无比喜悦;春雨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2)夜雨;黑(俱黑);明(独明);C
【解析】【分析】赏析的诗句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故答案为:(1)1、拟人 2、轻3、细 4、密5、无比喜悦 6、春雨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2)1、夜雨 2、黑(俱黑) 3、明(独明) 4、C
【点评】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
4.(1)B
(2)B;C
(3)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4)拟人;嫌;穿;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表现了诗人看到如此美景时的感慨、欣喜之情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
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芳华:泛指芬芳的
花朵。
(2)“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
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
“惊”字最值玩味。
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3)解答此题要先对整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义,然后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即可。
(4)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这就是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
(5)“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
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异曲同工之妙。
故答案为:(1)B (2)B、C(3)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4)1、拟人 2、嫌 3、穿 4、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表现了诗人看到如此美景时的感慨、欣喜之情(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3)此题主要考查对词语、诗句的理解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
赏析的诗句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5)此题考查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赏析能力。
译文
到了新年都还看不到芬芳的花朵,二月初时才惊讶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却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5.(1)手;关爱学生、诲人不倦、善用鼓励
(2)示例:李老师非常喜欢和我们一起玩。
体育课上,李老师带着我们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只见他伸开双臂,用尽全力地护着身后的“小鸡”,并带着“小鸡”左右躲闪。
不好,一只“小鸡”马上要被“老鹰”捉住了,李老师迅速跑上去,用宽厚的双臂挡住了“老鹰”,使“小鸡”暂时得到了安全。
【解析】【分析】(1)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由“A温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
B握着我的手、C 拉住他的手”可知作者着重对方老师的手进行了动作描写,写出了一个关爱学生、诲人不倦、善用鼓励的方老师。
(2)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对你难忘的一位老师进行一处重点动作的描写,并通过一个情境突出老师的特点,能做到语意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1、手 2、关爱学生、诲人不倦、善用鼓励(2)示例:李老师非常喜欢和我们一起玩。
体育课上,李老师带着我们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只见他伸开双臂,用尽全力地护着身后的“小鸡”,并带着“小鸡”左右躲闪。
不好,一只“小鸡”马上要被“老鹰”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