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蓬莱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蓬莱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七
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句子默写
二、选择题
2.下列加点词语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澄.(chéng)清造访倜.(tì)傥絮叨
B.攒.(zǎn)成唯恐莅.(lì)临感慨
C.人迹罕至贮蓄.(xù)确凿.(zuó)祷告
D.荫.(yīn)蔽花哽诀别披蓑.(suō)戴笠
3.下列句子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国庆节将至,广场上,彩旗飘扬,人声鼎沸
....,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氛围。
B.我小心翼翼
....地捧着小鱼,满心欢喜地把它放在水盆里。
C.有些中学生小小年纪就贪图享乐,不愿意吃苦,一遇到失败就退缩、逃避,真是
让人觉得后生可畏
....呀。
D.从容不迫的举止,温和睿智的言谈,比咄咄逼人
....的气势,更能让人心生敬佩。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经典咏流传》等文化节目的热播,激发了大家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
B.前不久,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课程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C.五一期间,大约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D.学校实行“双减”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改善。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的天气真是好哇!”妈妈说:“我们可以去春游。
”
B.再走三、四里,就到了他说的那个村庄。
C.很多东西溢满了我的心:草木、鸟兽、云彩等……成为内心的永恒。
D.我真的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中的两处“钉”的词性依次是动词和名词。
B.有些同义词之间存在词义轻重的差别,例如“竭力”和“努力”,有些同义词所指范围有差别,例如“气候”和“天气”。
C.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和小令《天净沙·秋思》同为思乡之作,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悲凉的气氛,表达的情感也都相同。
D.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叫惠存,请别人给自己回信叫赐复,谦称自己的文章叫拙作。
三、现代文阅读
7.阅读《春》选段,按要求做题。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③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第①段画线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中的“闹”字换成“叫”字好不好?为什么?
(2)作者描写春雨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请结合选文各举一例并简要分析。
四、名著阅读
8.《朝花夕拾》名著阅读。
(1)下列对《朝花夕拾》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花夕拾》收录了鲁迅于1926 年创作的10 篇回忆性散文,借由这组散文,我们可以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B.《父亲的病》重点回忆鲁迅少时为父亲寻医问药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作风,揭示了这些“名医”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木质。
C.《无常》描述了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无常”因为爽直而公正的形象深受民众的喜爱。
D.《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文章,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东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生活,留下了鲁迅追寻真理的足迹。
(2)《朝花夕拾》中“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有许多,你觉得他们最“深恶痛疾”的可能是书中的哪一篇?请简要说明理由。
(3)在设计整本书阅读推进课时,老师将课堂主题定位为“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请你结合对《五猖会》的理解,谈谈该篇是如何表现这一主题的。
五、综合性学习
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英雄人物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我们应该铭记他们为祖国付出的一切。
下面是某学校中学生对英雄人物了解情况的调查结果。
【材料二】
1950年11月29日,在朝鲜咸镜南道长津郡下碣隅里南小高岭战斗中,连长杨根思面对强敌,发出了“三个不相信”的战斗宣言:“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
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他带领官兵持续打退敌人8次进攻。
在战斗仅剩一人的情况下,他抱起炸药包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英勇捐躯。
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杨根思“特级战斗英雄”称号,他生前所在连队被命名为“杨根思连”。
——抗美援朝纪念馆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杨根思连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比武、竞赛、考核,只拿第一,不拿第二。
因此每个干部战士都是猛虎。
”
——杨根思连第十八任连长翁海林作为英雄故里,除了烈士陵园,根思乡还有很多以烈士名字命名的红色印记——根思村、根思路、根思小学……英雄杨根思的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如今,泰兴市也一跃成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之一。
——泰兴市委宣传部
(1)依据材料一的图表,写出调查结论。
(2)班级要开展“赞美英雄”的爱国名言诗句展示会,以下不适合本次活动主题的选项是
A.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C.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岳飞
D.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
(3)9月30日是烈士纪念日,同学们来到烈士陵园中缅怀先烈,发现陵园陈列室以图片陈列资料为主。
请你提出两条建议,丰富展示方式,以加深人们对烈士的认识,提升烈士影响力。
六、诗歌鉴赏
山房春事(其二)
【唐】岑参
梁园①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释】①梁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在此宴饮游乐,曾车马接轸,名士云集。
10.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
11.诗的后两句颇受世人推崇,请简要赏析。
七、对比阅读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乙】
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伋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
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
行部,出巡。
①西河美稷:地名。
①别驾从事:部下官吏。
①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2.解释加点字
① 相委.而去( ) ①及.事讫( ) ①先期.一日( )
1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下车引之计日告之.
B.去后乃.至须期乃.入
C.于.我如浮云遂止于.野亭
D.相委而.去择其善者而.从之
1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15.文段理解。
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
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乙文侧重叙述。
八、现代文阅读
爆米花香
林海蓓
①腊月的一个下午,阳光正好。
走在古老的东禅巷,阳光照亮了半条巷子,巷子的另一边则在背阴处。
②近年来随着旧城改造的推进,浙江黄岩留下的旧街老巷已经不多。
而留在这些巷子里生活的,也大多是上了年纪舍不得离开的人。
每每走在这些街巷,我都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恍惚感。
③远远地,听到沉闷的一声“砰”响,好多年没有听到这种声音了。
没多久,就闻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爆米花的香味。
走近了一看,果然有一群人,手里正拿着各种容器,容器内装着还散发着热气的爆米花。
④记得小时候在北方,每到快过年时,放学回家的路上,远远地就会听到这种声音。
我们老远就把耳朵捂着,眼睛也不敢看那个炉子的“爆破”过程。
但实际上心里却很欢喜。
常常是飞快地跑回家,拿来各种能够“爆破”的粮食。
有的同学拿来玉米,“爆”出来的是“苞米花”;有的拿来大米,“爆”出来的是“大米花”。
大家还会互相交换,这样能吃到不同的口味。
⑤那一声“巨响”后,小锅炉里的米花会冲进一个长长的、有着细密网眼的布袋里。
等热气消散,打爆米花的人会拎住长布袋的一头,将米花瀑布般地倒出来。
我们这些孩子将它们用一个干净的脸盆接住,装好后带回家。
一碗米刚好“爆”一盆米花。
回家后,等盆里白白胖胖的米花彻底冷却,再装进密封的饼干桶、玻璃罐、布袋中,留着慢慢享用。
⑥那时候,我们会把干燥的食品直接放在衣服口袋里。
上学前,我们常常在口袋里塞几把米花,一路上,时不时地伸手到口袋里抓一把出来吃。
放学后回到家里,还会把米花放到糖水里,这样吃出的是另一种味道。
⑦其实,我的母亲自己就会做不少美食。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年四季她总能做出一些美味。
冬天的北方,每家都会储藏大白菜、萝卜和大葱。
母亲把萝卜切成厚度一厘米左右的片,在每片上再切几刀,然后挂在铁丝或绳子上晾晒,之后放些盐腌制起来,没多久就可以吃了。
这些萝卜干既可以当零食,也可以就稀饭,还可以炒菜。
快过年时,母亲还会用北方最常用的面粉,做出各种小点心:麻花、油条、猫耳朵、叶片、金果条……普普通通的面粉在母亲的摆弄下,变成了花样百出的小吃。
⑧随父母从部队转业到黄岩,已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这时物资供应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许多小时候觉得稀罕的东西都变得寻常起来。
比如,在街上可以看到农民担着自己种的新鲜蔬菜在售卖,街巷里时不时地飘来阵阵大海的咸腥味。
那些原来母亲做给我们吃的小点心,也可以在街头小店里买到,不必再等到过年才有口福。
⑨但有一样东西,似乎还是只有临近过年时才能吃到,那就是爆米花。
⑩南方的爆米花,与北方相比有些许不同。
比如把年糕切成片,“爆”出来的是扁圆形的“糕片”;切成条,“爆”出来的则是长条形的“糕条”。
有时候人们还会用豆类来“爆”。
另外,“爆”的时候放少许糖精,则多了份松而甜的口感。
⑪物资越来越丰富,人们却开始咀嚼记忆的味道。
可惜呀,平时街上也再难见到,那个巷口的小车和车上小小的锅炉,还有摇炉的人不声不响站起时孩子们见状奔跑的瞬间……
⑫可是,当那不经意的一声闷响传来时,当那特有的香味远远飘来时,便又勾起了人们的记忆,眼前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欢呼雀跃的身影,耳边仿佛听到了一阵阵欢声笑语……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6.选文第①—①段,作者围绕爆米花回忆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7.第①段写“没多久,就闻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爆米花的香味”,“熟悉”和“陌生”分别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18.赏析第①段划线句子中的加点字。
上学前,我们常常在口袋里塞.几把米花。
一路上,时不时地伸.手到口袋里抓.一把出来吃。
19.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题目《爆米花香》中的“香”有何含义。
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
①一个女人一旦做了母亲,便会爱自己最爱的人,然后辜负最爱自己的人。
②外婆去世的时候,她16岁。
她爱外婆,外婆走了,她哭到歇斯底里。
母亲没日没夜地守着她,为她担心。
可是母亲不知道,那些天,她正在暗暗生母亲的气:母亲的母亲走了,可母亲似乎不是为亲人的走难过,而是担心她。
母亲怎么可以这样?她记得很清楚,在成长的岁月里,外婆对她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妞妞,长大了一定要对妈妈好,要让妈妈享福。
”外婆这样爱着母亲,外婆走了,母亲却那样平静,这让她很生气,甚至渐渐有了怒。
③她对母亲的疏远,母亲是不安而忧虑的。
那天,她再次将母亲放在书桌边渐渐凉掉的牛奶沉默着端出去后,她觉得母亲哭了,一刹那,她有些悔意,毕竟,母亲对她足
够好。
那天晚上,她睡下后,听到母亲悄悄走进来。
她不想跟母亲说话,闭着眼睛装睡。
母亲就在她床边坐了下来,她能感觉到母亲一直注视着她,目光里,有些犹豫,有些期待,又有些忧伤。
那种可以清晰感觉到的目光,几乎让她快要装不下去了。
毕竟,那是爱她的母亲。
好在母亲坐了一会儿就站了起来。
她偷偷睁开眼睛,看到母亲走到窗边,轻轻将窗帘的缝隙拉严。
从窗口到房门,短短几步,母亲走了好半天。
房门近乎无声关闭的那一刻,她的心软下来,想起她一次次对外婆的承诺,她决定,结束对母亲的冷漠。
④第二天早上,她醒来,起床前想了想,躺在床上大喊了一声“妈”。
A母亲几乎是立刻就推门进来了,眼神里有些慌乱,连声问她:“怎么了?做噩梦了?”她摇头,笑笑,然后用撒娇的口吻说:“妈,你做什么好吃的了?”因为激动,母亲的声音都有些轻轻颤抖:“牛奶,荷包蛋,还有你爱吃的小粽子……”那顿饭,她吃了很多。
她和母亲的关系,就这样恢复到从前。
在没有了外婆之后,母亲的爱,更加细致和妥帖起来。
⑤高三,她学习最紧张的一年。
最后冲刺几个月里,当她发现母亲头顶冒出的白发时,她愣住了。
那天晚上,她忽然变得像个小孩子,坚持要母亲和她一起睡。
母亲嗔怪她:“你这孩子。
”她嘻嘻地笑:“妈,我答应过外婆,以后一定会对你好。
”母亲忽然就哭了。
她和母亲再无隔阂。
她长成快乐明媚的女子,毕业,工作,恋爱,结婚,产女。
转眼,小宝一岁了。
小宝很依赖母亲,像她当年依赖外婆。
⑥初夏的时候,单位组织了一次拓展训练活动,活动有个项目叫心路历程,教练让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手指比喻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五根手指,分别代表了女儿、母亲、父亲、自己和一个朋友。
第一个被压下的手指她选择了代表朋友的。
下一个她却为难了,最终选择了父亲。
再后来,她迟疑的时间更久,终于选择了自己。
但是在最后一个目标的舍弃中,她万分难过,最终,在教练的一再催促下,猛地将代表母亲的手指压倒下去了。
那一刻,她心如刀割。
⑦她想起和母亲同睡的那天晚上,她终于问出了那个压在心底的问题:“妈,外婆去世的时候,你是不是也非常难过,但是你不想说?”当时母亲显然愣了一下,沉默了片刻,说:“外婆是妈的妈妈,妈当然难过,可是外婆不在了,妈还有你,就觉得坚强,觉得活着有劲,虽然伤心,但不觉得绝望。
”
⑧那时,她再也忍不住地泪流满面。
无疑,世间最爱母亲的人是外婆,最爱她的人,是母亲。
可是,她和母亲一样,都会为了爱自己的孩子辜负最爱自己的人,哪怕那辜负是无意的,是不情愿的。
10年以后,做了母亲的她,终于理解了母亲说过的那四个字:爱往下走。
每一个女人做了母亲,爱得再伟大也都存着自私,自私到不愿把爱分给他人,只愿全部交给孩子。
她,也一样。
一样为爱自己最爱的人,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
⑨原来,母爱就是这样一场重复的辜负。
而被辜负的人,却永远无怨无悔。
一内容,推动了情节发展。
22.第①段的A处画线句和链接材料中的B处划线句,在描写方法上具有相似性,请加以赏析。
2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第①段中“那天晚上,她睡下后,听到母亲悄悄走进来。
”中“悄悄”写出了母亲走进房间时动作很轻微,表现了母亲怕吵醒孩子的心理。
B.本文以第三人称角度来叙述,展开对“母爱”的回忆,表现成长过程中对母爱的理解和层层深入的认识。
C.第①段中“那时,她再也忍不住地泪流满面”中的“再也”既有感动,又饱含了对母亲的理解和深深的感激。
D.文章中的外婆、母亲和“她”都是为爱自己最爱的人,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
九、作文
24.请以“我要留住这一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要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不能照抄试卷中的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