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诗文整理对文学教育的影响--以徐增《九诰堂集》整理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9
“文学作品是文学教育的载体”[1],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文学教育得以传播普及,以影响越来越多的人。
明清诗文作为中华文化精髓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普及在当代文学教育中至关重要。
晚清以来,学界对明清文学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曾被轻视的戏曲、小说上,王国维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说法,更使原本被奉为正宗的诗文备受冷落,明清诗文研究逐渐淡出人们的研究视域,相当长的时期内整体遭遇冰冻。
近几年,虽然学界对此已引起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事明清诗文的整理研究,但尚有相当一部分明清诗文未被发掘整理,因此,散佚明清诗文的整理工作益显重要。
明清诗文的进一步整理,可以全面了解明清之际文人的文本创作形态、生存状态及当时社会的文化生态、社会风貌。
只有这样,在文学教育中,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明清视野,一个鲜活准确的明清社会。
本文将以徐增诗文集《九诰堂集》的整理研究为例[2],进一步阐释明清诗文整理对当代文学教育的影响。
徐增(1612-?),初字子益,又字子能,别号而庵、梅鹤诗人。
江南长洲人。
明末秀才,入清不仕。
“早岁师从钱谦益,又尝从金圣叹同学。
”①少年成名,享誉吴中。
不幸年甫及壮即患风痹,足不能行,偶尔以篮舆往来江浙间,其他时间在家读书、写作、编书。
徐增与当时文人交游非常广泛,是明末清初很有影响的诗人,同时也是有名的编选家、批评家。
他著书立说,勤勉治学,一生著述宏富。
作为文学家,著有《九诰堂集》《池上篇》《风月吟》《而庵集》《而庵诗话》等。
作为编选家,编有《诗表》、《元气集》和《珠林风雅》三个专收时贤之作的选本,是清代编本朝诗选的前驱。
作为批评家,其以15年时间撰成《说唐诗》,共选录唐诗作者96人的301首诗歌。
但至今为止,仅有《说唐
诗》在1990年由樊维纲校注出版,徐增的其他作品均未被整理。
其中《风月吟》《而庵集》《诗表》今已亡佚。
《九诰堂集》三十七卷,清抄本,藏于湖北图书馆;《池上篇》不分卷,稿本二册,藏于南京图书馆;《元气集》全称《九诘堂诗选元气集》七卷,九诰堂藏版,清康熙刻本,藏于上海图书馆;《珠林风雅》两卷,清康熙刻本,藏于南京图书馆。
作为明清之际的遗民诗人,在历经国破家亡的历史巨变后,徐增放弃仕途进取,而选择以著书评诗为业,这既有对疾病的无奈,更有对明朝的眷恋、对清初统治者的不满。
其创作一定程度地呈现了明清鼎革之际遗民文人的创作形态及当时社会整体的风貌,在明末清初文学史上有其自身的特色。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们一度认为徐增的作品已经亡佚。
直到邬国平《徐增与金圣叹》的发表,世人才意识到徐增《九诰堂集》清抄本仍存世,并开始对其诗文创作进行整理。
透过徐增个案的整理研究有助于对明末清初历史生态的微观剖析和士人生存状态的整体认知,进而有利于在当代的文学教育中全面完整地还原明清文学史,深入细致地呈现此时期士人的内心世界,丰富人们对明清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首先,明清诗文的整理可以使文学教育为学生提供最原始的第一手资料,进而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对此时期文人创作形态的还原和传播。
明清时期文人众多,创作的诗文作品更是浩如烟海。
在时代的变迁中、历史的巨变中,许多诗文作品被淹没其中。
因此,今天所见到的明清文学史其实是“有限”的文学史,是在经历历史动荡之后有幸得以保存并被人们整理、研究的明清文学史。
而如此的“幸运儿”是有限的,明清时期仍有大量的诗文作品在时代的浩劫中或被禁毁、或被遗失……总之,在当代的文学教育中并不存在。
近年来,随着学界对明清文学的重视,不仅在明清
①[清]徐增.《九诰堂集》卷首.清抄本.收稿日期:2019-09-16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地域文化视域下徐增文学研究”(16ZWC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地域文化视域下清
初江南遗民文学研究”(2572017CC008);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诗人别集丛刊”(14ZDB076)
作者简介:冯莉(1981—),女,黑龙江鹤岗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明清诗文整理对文学教育的影响
——以徐增《九诰堂集》整理为例
冯 莉
(东北林业大学 文法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文学作品是文学教育的载体,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文学教育得以传播普及,以影响越来越多的人。
明清诗文作为中华文化精髓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诗文的进一步整理,不仅可以使湮没已久的文学资料重见天日,亦可恢复许多现今面目全非作品的本来面目。
这既有利于文学教育对明清时期文人作品的进一步还原传播、对文人众生相的进一步展现,又有利于文学教育对明清时期社会风貌的全面呈现,从而使学生对清明文学史有更详尽而准确的把握,使中华民族之文化精髓更好地传承。
关键词:明清诗文;整理;文学教育;徐增;九诰堂集
中图分类号:I206.2;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499(2019)11-0189-03
190
①[清]徐增.《致薛剑公》.《九诰堂集》古文.清抄本.
②[清]徐增.《怀感诗·周师廷璧瑄》.《九诰堂集》诗之四.清抄本.③[清]徐增.《怀感诗·范长倩允临》.《九诰堂集》诗之四.清抄本.④[清]徐增.《怀感诗·苕上韩求仲敬》.《九诰堂集》诗之四.清抄本.⑤[清]徐增.《怀感诗·海盐徐巢友颍》.《九诰堂集》诗之四.清抄本.⑥[清]徐增.《怀感诗·新建徐巨源世溥》.《九诰堂集》诗之五.清抄本.⑦[清]徐增.《怀感诗·虞山毛子晋晋》.《九诰堂集》诗之五.清抄本.⑧[清]徐增.《怀感诗·孟津王觉斯铎》.《九诰堂集》诗之四.清抄本.⑨[清]徐增.《怀感诗·毗陵邹衣白之麟》.《九诰堂集》诗之四.清抄本.⑩[清]徐增.《怀感诗·虞山严子张栻》.《九诰堂集》诗之四.清抄本.[清]徐增.《怀感诗·山阴祁世培彪佳》.《九诰堂集》诗之五.清抄本.[清]徐增.《怀感诗·常熟吴苍木一标》.《九诰堂集》诗之四.清抄本.[清]徐增.《怀感诗·关中文太青翔凤》.《九诰堂集》诗之四.清抄本.
和忽视的明清诗文也逐渐回归人们的研究视野。
人们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文别集的整理。
这不仅仅能拓宽学术领域、开辟新的学术路数,更有利于当代的文学教育。
在介绍明清文学创作时,能为学生提供最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及更加全面、更加详实、更加准确的文人创作信息。
而学生透过这种最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可以直接走近作者,去体悟文字间所具有的独特力量——那种净化灵魂、抚慰心灵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对明清时代的认识更加宏观、更加细腻。
比如,笔者通过对徐增的《九诰堂集》中诗文作品的整理研究,发现《九诰堂集》中收录徐增诗歌创作二十五卷,近一千五百首;诗余一卷,二十五首;古文八卷,三百余篇;史论两卷;赋一卷。
这不仅使曾被淹没的文学作品得以再现,让研究者在解读徐增时获得最原始的第一手资料,亦使人们对徐增文学创作的概况、特点及其生平有初步的了解。
细读作品,发现徐增少时即已创作《芳草诗》,并因为此诗得到众多文学大家的赞赏,如钱谦益等。
其后由于足疾的影响,徐增少年时的文学梦想并没有实现。
鼎革之变,华夏大鼎被少数民族的铁骑所征服。
作为一位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内心虽有不甘,但历史的车轮无法倒退,个人微薄的力量无法改变已成定局的历史,徐增也只能默默接受。
这之后,徐增亦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诗文作品。
如顺治九年(1652年),贫病无奈、食不果腹的徐增完成了《怀感诗》四百二十首,以纪念平生交好的四百余位好友;从顺治十一年(1654年)开始,历时一年多,徐增陆续创作《黄牡丹》诗一百八首;“戊戌(1658年)作《后汉薛将军传》”①等。
透过其诗文作品,我们亦可窥探易代之后其内心的细微变化。
而且徐增在其诗文中实现了以诗记诗,比如在其《怀感诗》中徐增即记录了自己曾写作过《明妃》②、《公击节浚公八帙》③、《送吴平倩还新安诗》④等诗,并在其诗歌中记录了好友的诗歌作品,如陈宗之(?—1645,字玉立,号匏园)所作《湖居怀友》一律、瞿式耜(1590-1650,字起田,号稼轩)在甲申(1644年)秋赠徐增父亲的《入山诗》一首及钱谦益与瞿式耜唱和的诗作等。
而这些信息在目今所及的文献资料中均未涉及,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可见,明清诗文的整理,在文学教育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最原始的第一手材料,为学生准确解读作品提供保障,亦可使学生对此时期文人的创作概况和特点有全面详细的把握,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加详实可信的作者生平经历信息。
从而,使当代文学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能,真正回归文学教育的人
其次,明清诗文的整理有利于当代文学教育对此时期文人众生相的进一步展现。
文学教育除了文学赏析的功能外,的情感亦各有侧重。
因此,透过明清诗文的进一步整理、研究,不仅可以考证明清时期文人的交游情况,性格特点,亦可以对明清时期文人的众生相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为当代文学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料,研究者可以从更多途径、更多角度展开对教学本体的探究。
如笔者通过整理徐增的诗文作品发现仅其《九诰堂集》所保存的一百余首《怀感诗》中就记录了身份各异的文人,如“身托茅峰碧落游,名区到处有诗留”⑤的诗人徐颍、“体气高华文举俦,盛年名重古南州”⑥的文学家徐世溥、“丹铅留置名山业”④的编选家韩敬、“汲古藏书万卷存”⑦的藏书家毛晋、“等身书就石渠空,班马锺王总在公”⑧的书法家王铎、“延陵画得大痴全,淡染粗披妙莫传”⑨的画家邹之麟、“袖裹名香指下琴,通人逸趣在山林”⑩
的隐士严栻、“生如仙客山为寓,死作忠臣寓即山”的政治家祁彪佳、“风雨柴荆计日长” 的贫苦文人吴一标、“仙掌远探天地秘”的理学家文翔凤等。
不仅使研究者对这些身份各异的文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体会到明清时代文人的生活方式,身份特点,坎坷命运。
而且全面感受到当时社会文人的众生相,这些文人在社会上担负的其他角色。
并且其中所记载的一些文人是目今所及文献中尚未提及的,这些资料的进一步整理,填补了学界研究的空白,为在当代文学教育中全面呈现明末清初之际世人整体的生存状态提供了文献资料。
只有对当时社会的众生相有全面且深入的了解,在当代的文学教育中,才能展现给学生一个更为丰富多彩、全面生动的文士生活画卷。
最后,明清诗文的整理有利于当代文学教育对明清之际社会风貌的全面呈现。
笔者所说的社会风貌,主要是指社会风尚风气、社会风俗习惯、社会制度规范等因素构成的社会整体环境。
人生活在社会中,社会风貌必然对人的认识产生
191
On the Influence of Poem Collatio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n Literary Education
—— Taking Xu Zeng’s Collection of Nine Admonition Court as an Example
Feng Li
(School of Humanity and Law,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00, China)
Abstract: Literary works are considered to the carrier of literary education. It is through literary education that excellent literary works can be spread and popularized to influence more and more people. Poetry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is considered to be an indispensable part in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The further collation of poem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an not only bring back the long-lost literature materials, but also restore the original features of many unrecognizable works. In the literary education regarding the poem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collation is conducive to restoring and spreading the poems, to presenting different human figures of the literati, to fully presenting the social style at that period, to students’ more detailed and accurate mastery of the literary history, and to better inheriting the essence of the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poem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ollation; literary education; Xu Zeng; Collection of Nine Admonition Court
[责任编辑:师清芳]
的创作,亦可反观其认识,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
可见,明清诗文的整理研究,可以对明清之际社会的整体环境有文人雅士,加上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优越的地理位置,因此,文人雅集在当时特别盛行。
徐增在其《黄牡丹》诗中即描写了庚辰(1640)年郑元勋(1603—1645,字超宗,江都人)影园黄牡丹诗会的盛况。
通过其描写,对此次文人雅集举办的原因、参加者、所作诗歌、夺魁者等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亦对当时社会上盛行的文人雅集的概况有所认知。
“1640年,正是明朝风雨如晦的时期,政局的动荡似乎还没有干扰到扬州文士聚会唱酬的雅兴”[3],亦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人雅集是逃避现实苦恼最好的方式。
除了文人雅集盛行外,明清时期文人结社风气鼎盛,在徐增的诗文作品中就提到了复社、浣花社、冷社等。
这些具有相同兴趣和人生信念的文人结社唱和,以相互切磋、相互鼓励、相互提携,这亦是明清之际社会风貌的又一特色。
同时,徐增在《九诰堂集》中揭示出禅佛思想在当时的流
严法师、解脱法师等。
而且徐增的友人在经历鼎革之变后,有不少人选择以禅佛为伴,如吴允夏、严栻、叶绍袁等。
这为进一步探究易代之际的世人心态提供了宝贵资料。
除此之外,徐增在其诗文中还记录了好友一起游山玩水、把酒吟诗、赏画下棋、讨论学问等,虽然有的只是简短的记录,但亦能从另一个侧面印证明清之际世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可见,透过徐增诗文集《九诰堂集》的整理,对当时的社会风貌有进一步的了解,进而充实了对明清社会的整体认知。
在当代的文学教育中,应该充分运用明清诗文整理的成果,用详尽充裕的史料向学生呈现明清之际的社会风貌。
明清诗文的整理,不仅可以使湮没已久的文学资料重见天日,亦可恢复许多现今面目全非作品的本来面目。
这不仅提供了更多有关作者生平资料的信息,亦可全面还原当时社会的整体风貌。
既有利于古代文学教育对明清时期文人作品的进一步还原传播、对文人众生相的进一步展现,更有利于古代文学教育对明清时期社会风貌的全面呈现。
进而使读者对清明之际的文学有详尽而准确的把握,使中华民族之文化精髓更好地传承。
参考文献:
[1]沈伟红.摭谈文学教育方法构建策略[J].文教资料,2010(9).[2][清]徐增.九诰堂集[M].清抄本.
[3]翁筱曼.学海堂与岭南文化[D].广州: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