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专题六、七练习题(对应教材第三章)

合集下载

马原习题第三章

马原习题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看其是否承认()A.人类社会包含着内在矛盾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D.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依据,是看其是否承认()A.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B.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天命'、‘神'决定的。

”这一观点属于()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C.历史唯心主义观点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4.“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

这种观点()A.是神创论的典型观点B.肯定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C.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D.肯定了人的意志的能动作用5.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A.地理环境B.人口条件C.生产方式D.科学技术6.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7.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B.社会意识是社会所有人的共同意识C.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D.社会意识是独立于社会存在的精神实体8.“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段话说明()A.人们首先必须吃穿住行,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社会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9.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名词,如下海、外企、知识经济、民营经济、下岗等。

这些现象说明()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B.意识对客观存在具有促进作用C.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D.正确意识决定着客观事物的发展10.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词汇,如电子邮件、多媒体、上网、信息高速公路、网虫等等。

(完整word版)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2018年5月)(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2018年5月)(word文档良心出品)
9.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 )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 )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 )
10.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在于:() 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 ) B.它有相对独立性 ( )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 ) 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
17.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A.自然界 ( ) B.人口因素 ( ) C.地理环境 ( )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 (√)
18.测度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工具的状况 (√) 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 ) C.劳动者的主体素质 ( )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 D.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 )
22.划分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是:() A.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 C.科学技术水平 ( ) D.国家政权的性质 ( )
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 A.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 ( ) B.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 C.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 ) D.是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 )
7.群体意识是:() A.集体主义的产物 ( ) B.个体意识的总汇 ( ) C.群体共同意识的产物 ( ) D.群体实践的产物 (√)
8.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A.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规律性 (√) B.社会发展史与自然界的发展史完全相同 ( ) C.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 ) D.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 )

马原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

马原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

马原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标志着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这次革命的实质是()。

A. 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B. 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转变C. 从唯物主义到唯心主义的转变D. 从辩证唯物主义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转变答案:B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C. 辩证法和唯心主义的统一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答案:A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在于()。

A. 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C. 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D. 它第一次实现了辩证法和唯心主义的统一答案:B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在于()。

A. 它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B. 它把实践作为认识的来源C. 它把实践作为认识的目的D. 它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唯一标准答案:A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于()。

A. 它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B. 它正确地揭示了精神世界的本质和规律C. 它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D. 它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答案:A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实践性和科学性是()。

A. 相互独立、互不相关的B. 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C. 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D. 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答案:B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历史条件,其中不包括()。

A.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B. 自然科学基础C. 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源D. 社会历史条件答案:D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理论来源,其中不包括()。

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古希腊哲学答案:D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实践基础,其中不包括()。

A.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B. 资本主义的发展C. 无产阶级的斗争D. 封建主义的衰落答案:D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条件,其中不包括()。

《马原》第三章练习题

《马原》第三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第三章)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1.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A.个人的历史作用 B.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人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在人口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A.无条件地缩减人口数量 B.努力保持人口数量低速增长C.奖励人口增长 D.使人口增长与物质资料生产保持平衡3.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劳动工具4.在生产关系诸内容中,最主要的、居支配地位的是()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C.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 D.人与人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5.在阶级社会里,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最根本手段和途径是()A.发展生产力 B.进行社会革命 C.进行科技革命 D.进行政治革命6.社会意识从意识主体的角度看,可以区分为()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先进的意识和落后的意识C.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D.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A.落后的社会意识随着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B.落后的社会意识会早于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C.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会存在一段时间,但不可能永久地存在下去D.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将永久地存在下去8.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C.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D.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9.生产力中独立的实体因素是指()A.经济管理、分工协作、预测决策 B.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C.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 D.教育、文化、卫生10.从起源上看,国家是()A.适应管理社会公共事物需要的产物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C.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产物D.防御外敌颠覆活动的产物1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12.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社会风气 D.生产方式13.区分不同社会经济形态根本标志是()A.生产关系的性质 B.上层建筑的性质C.掌握政权的阶级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程度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15.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A.是纯粹偶然的 B.是纯粹必然的C.是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1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在其一定的顺序性D.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17.社会革命根源于()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19.阶级实质上是一个()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20.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A.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二、多项选择题(共10小题)1.社会存在包括()A.自然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C.物质生产方式 D.全部社会关系2.十八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3.“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C.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具体表现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力也决定生产关系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5.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6.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表现在(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7.“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C.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D.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8.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A.古为今用方针B.历史分析方法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D.阶级分析方法9.上层建筑由诸多要素构成,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要素的有( )A.军队、警察、法院等设施B.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C.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D.文艺、道德、宗教10.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其包括的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

《马原》第三章练习题

《马原》第三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第三章)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1.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A.个人的历史作用 B.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人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马克思指出,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去解释。

这里的“物质生活矛盾”从根本上说是()A.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存冲突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现存冲突C.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现存冲突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现存冲突3.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有三条道路,即从封建制度的“衰亡”中产生;从奴隶制和农奴制的“解体”中产生;从原始公有制的“崩溃”中产生。

这体现了()A.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B.社会形态跨越的随意性C.社会发展规律的主观性 D.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性4.在生产关系诸内容中,最主要的、居支配地位的是()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C.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 D.人与人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5.在阶级社会里,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最根本手段和途径是()A.发展生产力 B.进行社会革命 C.进行科技革命 D.进行政治革命6.社会意识从意识主体的角度看,可以区分为()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先进的意识和落后的意识C.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D.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A.落后的社会意识随着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B.落后的社会意识会早于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C.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会存在一段时间,但不可能永久地存在下去D.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将永久地存在下去8.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C.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D.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9.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关于()A.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原理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C.人民群众的活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原理D.总体的人在总体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原理10.从起源上看,国家是()A.适应管理社会公共事物需要的产物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C.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产物D.防御外敌颠覆活动的产物1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12.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A.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C.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D.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13.区分不同社会经济形态根本标志是()A.生产关系的性质 B.上层建筑的性质C.掌握政权的阶级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程度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15.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A.是纯粹偶然的 B.是纯粹必然的C.是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1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在其一定的顺序性D.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17.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A.纯粹是必然的B.纯粹是偶然的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5.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A.客观的物质世界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6.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7.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科学技术B.劳动对象C.劳动者D.管理方式8.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意识形态B.政治法律思想C.国家政权D.政体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 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1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12.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3.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参考答案:1-5 DCBCD 6-10 CACAA 11-13 ABD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存在包括A.社会生产的各种物质条件B. 社会生产的物质生产活动C.经济关系D. 全部社会关系2.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3.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思想发展史4.“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B.这两种观点是相互补充的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5.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A. 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B. 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C. 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D. 社会中的每个人是“合力”的一部分6.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安排它的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 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 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C. 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D. 否认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C.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参考答案:三、简答题1.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4.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两个概念5.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有哪些6.什么是经济基础,如何理解经济基础这一概念的内涵简答题1、2、3、4、6参见教科书。

马原各章练习题

马原各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绪论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得科学单选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就是()C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得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得性质、目得与解放条件得学说C、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与基本方法构成得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得普遍规律得学说2、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得根源在于( )AA、以实践为基础得科学性与革命性得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得统一D、科学性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得直接理论来源就是()D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B、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德国古典哲学4、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得黑格尔哲学中得合理内核就是()B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可知论D、认识论5、马克思主义形成得重要标志就是()DA、《德意志意识形态》得出版B、《资本论》得出版C、《反杜林论》得出版D、《共产党宣言》得公开发表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最新理论成果就是( )D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科学发展观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7、“旧唯物主义就是半截子得唯物主义",这就是指()BA、旧唯物主义就是形而上学得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就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就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就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得辩证法多选8、作为一个完整得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得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就是( )B —D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物质与意识(1)单选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得基本问题就是( )C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得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得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D、关于人得本质问题2、“未有世界之先,毕竟就是先有理",这就是( )C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贝克莱主义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实证主义观点3、唯心主义认为世界就是()DA、由精神与物质两个本原构成得B、客观存在得物质世界C、没有规律得事物得杂乱堆积D、“绝对精神"或主观意识得产物4、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得就是()DA、万物皆备于我B、心外无物C、物就是感觉得复合D、死生由命,富贵在天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得本质归结为( )CA、存在B、精神C、实物D、物质6、马克思主义哲学得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得关系属于()BA、高级与低级得关系B、一般与个别得关系C、整体与部分得关系D、简单与复杂得关系7、关于意识得本质,唯心主义得错误在于( )DA、否认意识对物质得反作用B、夸大物质对意识得决定作用C、强调意识对物质得依赖关系D、否认意识对物质得依赖性8、“意识就是人脑分泌得特殊物质”就是一种( )B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9、“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CA、意识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得产物B、意识就是人脑得机能C、意识就是社会得产物D、意识就是大脑对客观事物得反映10、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得出发点应该就是( )CA、人们得主观愿望B、先进分子得要求C、客观存在得事实D、正确得指导思想1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瞧就是( )A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得表现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得表现C、坚持唯物辩证法得表现D、坚持形而上学得表现多选1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得哲学意义就是()B-DA、意识就是第一性得,物质就是第二性得B、物质就是第一性得,意识就是第二性得C、主观能动性得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画饼不能充饥辨析13、一切唯物论都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错)14、错误得意识不就是对客观世界得反映(错)第一章物质世界得发展规律(2)单选1、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得三种历史形态就是()A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B、唯物辩证法、社会辩证法、自然辩证法C、唯心辩证法、系统辩证法、科学辩证法D、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革命辩证法2、唯物辩证法得总特征就是()AA、联系得观点与发展得观点B、运动与静止辩证统一得观点C、矛盾得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得观点D、肯定与否定辩证统一得观点3、“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包含得哲学道理就是()DA、矛盾就是事物发展得动力B、事物就是本质与现象得统一C、事物得发展就是量变与质变得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就是事物发展得总趋势4、唯心主义运动观得根本错误在于()DA、否认物质就是运动得B、否认运动就是绝对得C、否认静止就是运动得特殊状态D、否认运动就是物质得运动5、“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就是( )AA、形而上学得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法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得实质就是()CA、事物数量得增减B、事物场所得变更C、新事物得产生旧事物得灭亡D、周而复始得循环7、爱因斯坦得相对论揭示得就是()DA、时间、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自己运动B、时间、空间不随物质运动得速度而变化C、时间、空间就是主观精神得表现形式D、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8、“假象与真相一样具有客观性”,这就是()BA、折衷主义诡辩论观点B、唯物辩证法得观点C、相对主义得观点D、形而上学得观点9、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得就是( )CA、昼夜交替B、寒来暑往C、磨擦生热D、电闪雷鸣10、事物得内容就是()DA、各种现象联系得总与B、事物诸要素得结构方式C、预示事物发展前途得种种趋势D、构成事物一切要素得总与11、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过程()BA、不起任何作用B、起促进或延缓得作用C、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D、起决定性作用12、我们把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得、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得种种趋势、潜在得尚未实现得东西称之为( )DA、偶然性B、必然性C、现实性D、可能性13、有得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得尘土中,每一粒尘土得运动状况都就是纯粹必然得。

河北农业大学马原各章节练习题第三章

河北农业大学马原各章节练习题第三章

第三章、单项选择1. 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2.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3. 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4. 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A .纯粹是必然的5.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6. 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A. 客观的物质世界 C.7. 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8.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9. 上层建筑的核心是(10.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 会。

”这句话是说(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 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A .产品的分配形式 B.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B.C.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B.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D.B. D.A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 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 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A 科学技术B 劳动对象C 劳动者D 管理方式A.社会意识形态B.政治法律思想C.国家政权D.政体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11.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 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A. 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12.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13.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14. 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多项选择题1. 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因素的有( A.2. 正确地理解地理环境同人类社会关系原理的意义 ,在于要求我们 ( A. B. C.D. 要保护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3.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指(A. 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B. 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C. 人类社会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A.B.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 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 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A .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B. 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 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D .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B.C.社会革命和改革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三、简答题四、 辨析题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衰退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测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测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测试题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差异多样的地理环境B.丰腴富饶的自然资源C.协调合理的人口结构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教育属于()A.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因素C.准备性因素D.渗透性因素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A.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改变B.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改变C.社会主义基本文化制度的改变D.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4.人的本质在于(或:马克思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A.人的自然属性B.人的道德素质C.人的社会属性D.人的文化素质5.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A.影响社会结构的划分 B.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C.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D.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6.下列各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A.哲学 B.物理学 C.数学 D.语言学7.在生产关系的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B.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C.产品的分配方式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8.既坚持历史决定论又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这属于A.历史唯物论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折衷主义观点9.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或:生产方式包括)A.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统一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统一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D.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统一10.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其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A.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B.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C.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D.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11.划分经济社会形态所依据的标准是A.生产力的水平B.生产关系的性质C.社会意识的内容D.政治制度的状况1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有多种,但最基本的动力是A.阶级斗争B.社会改革C.科学技术革命D.社会基本矛盾13.阶级斗争归根到底是A.由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B.由思想观念的分歧引起的C.由政治主张的差异引起的D.由宗教信仰的不同引起的14.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因素是指( )A.教育B.管理C.生产资料D.自然科学15.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A.渔猎社会B.封建社会C.工业社会D.信息社会16.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C.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的矛盾D.创新意识和传统观念的矛盾17.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工具的状况B.劳动对象的广度C.劳动者的素质D.劳动产品的质量18.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两大组成部分的是()A.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C.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D.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19.下列各项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C.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的矛盾D.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矛盾20.社会改革的实质是()A.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改变B.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改变C.社会体制的改善与革新D.社会风气的改善与进步21.划分阶级所依据的根本标准是各社会集团的()A.政治立场B.经济地位C.思想观点D.文化水平22.下列概念中,反映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是(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生产方式D.生产资料2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是一种(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机械决定论的观点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24.除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另一对社会基本矛盾是(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B.人口因素与资源环境的矛盾C.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25.“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马原,第三章 习题及答案

马原,第三章  习题及答案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马原,第三章习题及答案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后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生产方式B .地理条件C .社会意识 D .人口因素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生产资料所有制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了()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 .生产力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 .上层建筑是指()A .社会的经济制度B .科学技术C .社会生产关系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 .社会形态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 .生产力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变革C .社会形态的更替 D .科技的进步11 .社会革命根源于()A .人口太多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 .实现社会公平13 .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马原习题第三章

马原习题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1.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B.生产工具的水平C.劳动对象的质量D.运输设备的状况2.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方式D.产品的交换方式3.“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这一名言包含的哲理是()A.夸大个人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承认个人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C.否认个人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D.否认群众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4.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这说明()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C.人民群众总是被动地创造历史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和作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5.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D.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6.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7.检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搞得好不好的标准归根到底在于( )A.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是否没有市场B.政治局面是否稳定C.人民内部矛盾是否得到解决D.是否有利于迅速发展社会生产8.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D.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9.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方式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生产关系10.对于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更替的原因,应当从()A.地理环境中去寻找B.人口因素中去寻找C.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中去寻找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去寻找1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B.生产力的发展C.上层建筑的发展D.经济基础的发展12.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D.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3.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A.社会的政治制度B.社会的经济制度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社会道德的发展水平1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15.人民群众即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16.生产方式是()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17.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18.区分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的标准是( )A.对历史发展作用的大小B.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的C.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主动还是被动的D.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必然还是偶然的19.地理环境是()A.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B.社会经济结构的划分依据C.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力量D.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20.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A.一切经济关系的综合B.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C.所有生产关系的综合D.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21.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变化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C.生产关系总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2.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23.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社会改革B.阶级斗争C.社会基本矛盾D.科学技术革命2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B.个人和社会、自然界和社会之间的矛盾C.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5.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由两大部分构成。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试题清单(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开展的根底是:()A.吃喝穿住 (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 )C.物质生产活动(√)D.社会关系的形成 ( )2.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

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

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

这说明:()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说明:()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根底 (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 )C.社会开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A.生产方式(√)B.传统意识 ( )C.政治制度 ( )D.阶级关系 ( )5.以下哪一原理可以解释“群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开展方向 (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开展 (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阶级斗争的反映 (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 )D.社会开展规律的反映 ( )7.群体意识是:()A.集体主义的产物 ( )B.个体意识的总汇 ( )C.群体共同意识的产物 ( )D.群体实践的产物(√)8.人类社会的开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A.人类社会的开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规律性(√)B.社会开展史与自然界的开展史完全相同 ( )C.社会的开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 )D.社会的开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 )9.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开展史的钥匙是:()A.生产关系的开展史 ( )B.社会意识的开展史 ( )C.生产劳动的开展史(√)D.阶级斗争的开展史 ( )10.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在于:()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 )B.它有相对独立性 (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 )D.它符合了社会开展的客观规律(√)11.社会运动的物质承当者是:()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 )12.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开展起:()A.决定作用 ( )B.加速或延缓作用(√)C.无足轻重的作用 ( )D.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作用 ( )13.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B.它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 ( )C.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 )D.它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 )14.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标准 ( )C.文学艺术 ( )D.哲学思想 ( )1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是:()A.社会意识的开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 )B.社会意识的开展同社会经济开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 )16.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A.它实际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B.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 )C.反映被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 )D.它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开展的水平 ( )17.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A.自然界 ( )B.人口因素 ( )C.地理环境 (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18.测度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开工具的状况(√)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 )C.劳动者的主体素质 (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 )19.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表达为:()A.劳动对象 ( )B.科学技术(√)C.劳动者 ( )D.管理方式 ( )20.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客观物质性标志是:()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 )B.劳动者 ( )C.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 ( )D.生产工具(√)21.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本质上是:()A.人与自然的关系 ( )B.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 )C.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D.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 )22.划分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是:()A.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开展水平 ( )C.科学技术水平 ( )D.国家政权的性质 ( )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A.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 ( )B.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开展(√)C.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 )D.是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 )24.生产关系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A.产品的分配关系 ( )B.产品的交换关系 (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 )25.生产资料包括:()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劳动产品 ( )26.生产关系所表达的是:()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 )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27.以下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A.道德 ( )B.哲学 ( )C.艺术 ( )D.语言学(√)28.道德是:()A.经济根底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 ( )B.最抽象的意识形式 ( )C.上层建筑的核心 ( )D.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标准的总和(√)29.社会形态是指:()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 )B.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 ( )C.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 ( )30.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直接根源存在于:()A.生产力中(√)B.生产方式中 ( )C.社会形态中 ( )D.经济根底中 ( )31.经济根底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存在于:()A.封建社会 ( )B.资本主义社会 ( )C.社会主义社会 ( )D.一切社会形态(√)32.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A.经济根底(√)B.政治制度 ( )C.国家政权 ( )D.意识形态 ( )33.上层建筑由两局部组成:()A.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 ( )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 )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 (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34.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在于:()A.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社会规律是主观的,没有普遍性 ( )B.自然规律有重复性,社会规律没有重复性 ( )C.自然规律无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 )D.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自发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35.经济根底是指:()A.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 )C.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 (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 )36.上层建筑对社会开展的促进作用取决于:()A.有效地为经济根底效劳 ( )B.适应经济根底的需要 ( )C.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 ( )D.被效劳的经济根底是否适应社会生产力开展的需要(√)37.人类社会开展的根本动力是:()A.人民群众 ( )B.阶级斗争 ( )C.社会根本矛盾(√)D.科技革命 ( )38.社会根本矛盾是:()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 )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 ( )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根底和上层建设的矛盾(√)39.社会根本矛盾开展的最终原因是:()A.生产力的开展(√)B.生产关系的展 ( )C.经济根底的开展 ( )D.上层建筑的开展 ( )4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根本矛盾的关系是:()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 ( )B.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 ( )C.以后者为根底,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 ( )D.以前者为根底,两者互相制约,相互作用(√)41.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开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A.政治权力 ( )B.社会生产力(√)C.天才的创造力 ( )D.阶级斗争 ( )4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开展的:()A.根本动力 ( )B.惟一动力 ( )C.最终动力 ( )D.直接动力(√)43.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 )B.一局部人对另一局部人的暴力掠夺 ( )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D.剩余产品的出现 ( )44.划分阶级的依据是:()A.人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B.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政治态度 ( )C.人们在特定经济关系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 ( )D.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 ( )45.划分阶级的标准是:()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 ( )C.思想标准 ( )D.社会标准 ( )46.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 ( )B.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 ( )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 ( )47.对无产阶级革命来说,主观条件成熟的主要标志是:()A.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决心、勇气和毅力 ( )B.无产阶级觉悟程度的提高 ( )C.无产阶级组织纪律性的提高 ( )D.有一个敢于和蔼于领导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48.马克思主义答复人的本质问题的立足点是:〔〕A.人的社会关系(√)B.人的自然属性 ( )C.人类的共同利益 ( )D.人的自身需要 ( )49.所谓抽象人性论意指:〔〕A.否认人的社会性,关于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观点(√)B.一种对人类共同人性的科学抽象的理论 ( )C.一种否认人之共性的错误理论 ( )D.一种资产阶级哲学独创的理论 ( )50.在抗击“非典〞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A.人的价值只表达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 )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 ( )C.人的价值表现为人的能力的大小 ( )D.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5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A.个人对社会的奉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B.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 ( )C.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自由开展 ( )D.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约束 ( )52.“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A.历史唯物主义 ( )B.历史唯心主义(√)C.历史主义 ( )D.自然主义 ( )53.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四、判断说明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心史观长期占有统治地位是因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斗争不力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没有完整意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的历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历史观方面有些进步的思想家有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但没有形成系统的唯物史观的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之所以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2.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劳动发展的历史正确因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而且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劳动不仅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人类通过劳动实践与物质自然界相联系,劳动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3.一切社会意识形式都是社会意识形态错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式从其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另一类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只有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才是社会意识形态,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则是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最明显的特征是非意识形态部分是阶级性的,如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等。

4.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生产力越发达,社会意识就越先进错误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说明了社会意识产生和变化的根源。

但唯物史观同时告诉我们,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一旦产生,就属于上层建筑,它并不直接反映生产力的变化,要通过经济基础这个中介才能同生产力发生联系,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条件的关系更为密切。

因此,生产力发展迅速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先进,而生产力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就是落后的。

5.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正确生产力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选题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A.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B.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C.对个体胜利结构的影响实现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答案:B解析: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

这种依赖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地理环境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第二,地理环境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因此,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物质生产来实现。

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A.经济关系B.政治关系C.思想关系D.血缘关系答案:A解析: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3.在上层建筑的各种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A.艺术B.宗教C.政治D.哲学答案:C解析: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政治。

4.唯物历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A. 人的价值追求B.人的政治立场C.人的情感态度D.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答案:D解析: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生产工具B.管理手段C.劳动对象D.科学技术答案:A解析: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的提出者是()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答案:B解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邓小平提出。

7.”谋事在天,成事在人“这种观点属于()A.历史唯心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 .机械决定论D.唯意志论答案:A解析:历史唯心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非科学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题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题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题目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2、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先进的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3、生产方式指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4、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得以实现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得以实现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得以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得以实现5、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6、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A.社会生产B.自然环境的物质基础C.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7、一切社会意识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在于:()A.它们具有阶级性B.它们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它们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D.一视同仁地为一切经济基础服务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在:()A.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各形式之间相互影响9、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0.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是革命家。

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

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无耻之徒。

第三章习题及答案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习题及答案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D )A、阶级斗争发展史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D、劳动发展史3、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B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4、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的、最高的标准是(B )A、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状况D、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5、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A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形式C、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6、下列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只涉及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是(A )A、劳动是人的本质B、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C、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部属性的总和D、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的总和7、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这种观点是说(B )A、人民群众不能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B、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C、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D、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8、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B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B、生产工具的水平C、劳动对象的质量D、运输设备的状况9、“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表明( C )A、它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B、它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C、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各要素中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D、离开科学技术就没有生产力10、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C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D、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1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A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政治制度12、我国现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 B )A、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13、社会形态是(D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14、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的理论前提是(D )A、社会历史是人们的活动创造的B、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C、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5、在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B )A、血缘关系B、生产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16、下列各项对社会意识的理解中,属于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的是(C )A、社会意识是人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错误的社会意识是纯粹的主观臆造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17、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马原第三章练习题

马原第三章练习题

马原第三章练习题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辨析题1、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

正确。

生产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疑。

这是因为:第一,构成生产力主要要素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者都是物质性的要素,是作为客观实体而存在的。

第二,生产力是现实的物质力量,它存在于人们的物质性活动中,具有直接现实性。

第三,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物质力疑,有着自身客观的发展规律。

因此,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

2、时势造英雄。

正确。

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

任何英雄人物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一泄社会历史条件造就的。

英雄人物是适应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斗争的需要并在群众斗争中产生和成长的,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错误。

谋事在人,承认了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其中一种超自然力量所决泄,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4、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正确。

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里,这一点决左一切。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一切反动统治阶级是不会自愿让岀政权的,被压迫阶级通常要经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

5、任何个人在历史上都起作用。

正确。

历史唯物主义肯迫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个人按其作用的大小,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明显地留下自己意志的印记并能影响历史事件的外貌特征。

普通个人对历史的作用小些,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中包括无数普通个人的作用。

二、论述题1、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意义。

马原专题六、七练习题(对应教材第三章)

马原专题六、七练习题(对应教材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专题六、专题七(对应教材的第三章)一、填空题1.与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和。

(见教材P94)2.社会存在也称,是社会生活的方面,主要是指,也包括和,其中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方面。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

(见教材P95)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4.生产力是。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和,(见教材P100)其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

生产关系是,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见教材P101)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是核心。

(见教材P105)5.和、和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见教材P112-113)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见教材P116)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见教材P123)是历史的创造者。

(见教材P126)二、单选题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它()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足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6.上层建筑是指()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 社会形态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8.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9.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10.社会革命根源于()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1.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12.“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
专题六、专题七
(对应教材的第三章)
一、填空题
1.与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和。

(见教材P94)
2.社会存在也称,是社会生活的方面,主要是指,也包括和,其中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方面。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

(见教材P95)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4.生产力是。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和,(见教材P100)其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

生产关系是
,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见教材P101)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
是核心。

(见教材P105)
5.和、和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见教材P112-113)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见教材P116)
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见教材P123)
是历史的创造者。

(见教材P126)
二、单选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是()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足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6.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7. 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8.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9.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0.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A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D文化发展史
11.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是()
A政治和经济之间的矛盾B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12.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
A.是纯粹偶然的 B.是纯粹必然的 C.是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三、多选题
1.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人的头脑中自生的
C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体现D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4.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5.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力也决定生产关系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四、判断题:
1.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2.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

4.生产力的连续发展要求生产关系必须不停地变革。

5.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

6.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7.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8.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9.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五、简答题:
1.简述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参考教材P95)
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参考教材P98-99)
3.简述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或者: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参考教材P113-115)
4.简述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参考教材P130-131)
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六、论述题
1.试论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的原理,并运用这一原理说明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或者:并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

(参考教材P98-99)
2.试论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参考教材P102-104)3.怎样看待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当今世界出现的“全球问题”?
七、开放题
1.请结合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谈谈应如何正确理解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参考教材P132-136)(开放题)
2.试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原理,谈谈我们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和
谐的观念。

(开放题)
3.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

环境污染较严重。

我国面临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结合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4.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