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济南市历城区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济南市历城区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目前,新媒体主要包括电脑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电子出版物等。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全球性和跨文化性、检索便捷、多煤体、超文本、互动性、成本低的优势,给传统纸质媒体带来巨大冲击。
媒体的命运取决于它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和所起到的作用。
如果纸质媒体的功能完全被其他媒体替代,它将无法生存,如果纸质媒体能够具有其他媒体所不具有的功能,就有存在的价值。
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纸质媒体和新媒体可以看成完全不同的两种阅读方式。
稳定的空间感,逻辑严密、线索清晰、便于记忆和思考,是纸质媒体阅读的优势;新媒体的阅读者更多的是一种信息的快速获取,记忆和思考退居次要地位。
从这个意义上看纸媒体与电子媒体的关系,就不是一个取代另一个的单向演变,而是一种阅读方式与另一种阅读方式的区别。
两种阅读方式的不同也给纸媒体和新媒体带来了长期竞争共存的空间。
借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新媒体实现了高密度的信息储存,单位信息存储成本低,可以方便地实现大量信息的自动化处理,使得部分编辑工作为机器所替代,极大地降低了制作成本;电子信号的易复制性和快速传播性,使其发行成本低廉,使大范围信息传播免费或廉价提供成为可能。
但分析新媒体传播内容可见,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具有传统媒体的一般特征,和传统媒体没有质的区别。
大部分内容源于传统媒体,最突出之处,也仅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计算机技术的加工,实现了声音、画面、文字的同时传播。
可见新媒体在传播中所具有的纸质媒体难以实现的优势,主要源于其对先进的传播技术的应用。
传统媒体也有其自身的优势。
由于长期经营,传统媒体有较为完善的办刊经验,采编队伍、作者队伍。
在信息生产上,有完善的信息采集和筛选渠道,从业人员有能力从纷繁芜杂的海量信息中发现有价值信息,通过较高水平的劳动,更容易生产高价值信息。
在有效信息筛选方面,纸质媒体从业人员专业,文化素质较高,深耕于本专业,有较为丰富的专业和社会经验,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信息的识别和筛选,具有较高水平。
纸质媒体可以充分利用这方面优势,以提高信息价值为中心,做好内容求精,打造核心竞争力。
新媒体的兴起给纸质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但也要看到,传统纸质媒体仍有坚固的消费者基础,不同的阅读需求使纸质媒体仍拥有相当的市场,两者将长期共存,相互竞争,并在竞争中相互促进与发展。
(选自《新媒体时代纸质媒体的发展与思考》,作者陈焰,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体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媒体形态,它既可以作为阅读载体,也可以为人们提供娱乐。
B.新媒体产生于传统媒体之后,但在信息传播的数量、速度、范围、成本、便利性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媒体。
C.新媒体与传统纸质媒体的阅读呈现方式不同,前者稳定的空间感和逻辑关联便于读者记忆和思考,后者便于快速获取信息。
D.传统纸质媒体可以借助优质人力资源和专业管理经验,提高信息价值,做精信息内容,提升信息时代媒体竞争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别阐述了新媒体和传统纸质媒体的不同特点和优势,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传统纸质媒体的危机和出路。
B.文章从储存、制作、发行三个方面分析优质的传播内容是新媒体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其优势所在。
C.文章分析论证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生共存的观点,是按由浅入深、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层层深入地展开的。
D.文章从阅读的功能上深入分析了纸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与联系,突出了新媒体存在的意义价值和优势所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体因其功能不同而对传统纸质媒体的发展带来冲击,传统纸质媒体功能将被新媒体取代,现有的媒体形态也随之发生改变。
B.新媒体与传统纸质媒体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二者传播的信息内容和为读者提供阅读的功能与取向也有一定区别。
C.传统纸质媒体在信息的采集和筛选等方面的优势,决定了这一媒体的高品质内容,因而受到市场青睐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D.传统纸质媒体和新媒体成就了人们不同的阅读方式,而不同的阅读方式也为不同媒体带来了竞争与共存的空间。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这场疫情中,有医护人员感染。
这种重大传染疫情情况下,最有效的方案就是尽量减少各种场合的人群聚集,果断采取自我隔离、社区隔离、区域隔离的方式,然后采用5G远程医疗手段进行初步筛查,安
排高度疑似病患有序就医或者专车上门隔离运送。
疫情严重的区域虽然采取了“封城”措施,可是城市内的公共区域、社区还是难免有人群流动,所以一夜之间“测温”就成为一出家门口就要面对的场景。
5G测温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场景。
比如,中国联通推出5G+热成像人体测温信息化平台,平台凭借5G传输技术,可将视频及相应数据实时传送到大屏或云平台进行数据记录和监测。
这种解决方案的好处是布放简便,非接触,快速通行,通过云端大数据管理,在一定时间内减少重复检测,一旦发生群体性感染事件可以“追溯”。
5G高清视频会议不但在抗击疫情协同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远程办公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正常时期,可能通过电话会议或者微信群视频聊天就可以解决的场景,现在都需要专业级的高清视频会议,因为要共享文件和图片,要多方讨论。
现在的高清视频会议一般都是“光纤固定通信和5G移动通信”混合会议、专业会议室设备十5G CPE和个人5G手机/5G电脑/5GPAD混合会议。
在抗击疫情的工作中,很多视频会议要求随时召开,这个时候5G的大带宽和快速部暑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摘自《抗击疫情,5G将如何改变社会?》)材料二:
武汉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最近一直牵动人心。
在这场与疫情竞速的建设任务中,五湖四海汇聚而来的建设者们日夜奋战、齐心协力,诠释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
两座医院的建成,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武汉当地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让更多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于全国防大局而言,也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信号,巩固了全国人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
面对挑战,肩负责任,各方人员圆满完成既定建设任务。
支撑壮举的,是强大的建设能力、物质调配能力,是重大战役中高超的指挥调度、统筹协调能力。
迅速决策部署、迅速设计谋划、迅速动员建设,这正是我们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摘自《制度优势提振防疫信心》)材料三:
为了在非常时期协助城市管理实现无接触感应、高效率通行、高温智能预警,2020年2月2日,位于北京北部的综合交通枢纽清河火车站,落地应用了百度人工智能多人体温快速检测解决方案,能在1分钟内让逾200人同时通过单通道并实现体温检测。
旷视人工智能测温系统也已经在海淀政务大厅和海淀区部分地铁站展开试点应用,通过优化解决方案,即便往来者戴着口罩、帽子,也能实现快速筛查,识别误差在4.3℃以内,支持大于3米的非接触远距离测温,系统的智能疑似高热报警带宽可达到1秒15人,且一套系统可以部署16个通道,基本保证一个地铁口管控,一线工作人员数量减少,被感染的风险也随之降低。
当前,疫情防控面临医疗资源高度紧张、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
例如核酸试剂盒已处于“紧平衡”状态,大量轻症患者
未出现明显症状,需要影像学诊断补位。
2020年1月28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指导依图医疗开发的“新冠肺炎智能评价系统”正式上线。
系统基于CT医学影像,通过从新冠肺炎患者CT片中提取定量参数,可对其肺炎严重程度进行自动量化评估。
医生对一个病例进行常规手动量化评估需要5至6个小时,利用AI系统只需要几分钟。
云计算的算力支持对于病毒基因测序、疫苗研发等必不可少。
1月29日,阿里云宣布疫情期间,向全球公共科研机构免费开放一切人工智能算力,以加速本次新型肺炎新药和疫苗研发。
目前中国疾控中心已成功分离病毒,疫苗研发和药物筛选仍在争分夺秒地进行。
新药和疫苗研发期间,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大规模文献筛选和科学超算工作。
云服务可以提供算力、支持病毒基因测序、新药研发、蛋白筛选等工作,帮助科研机构缩短研发周期。
(摘自《抗击疫情人工智能大数据迅速生成战斗力》)
5.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防疫情有效方案人群聚集,采取隔离5G远程医疗筛查,安排高度疑似患者就医等
B.5G测温场景5G+热成像人体测温信息化平台大屏或云平台进行数据记录和监测
C.5G+热成像人体测温信息化平台5G技术传输云端大数据从而减少重复检测
D.5G高清视频会议手机、电脑、PAD混合设备文件和图片共享及会议多方讨论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疫情时期专业级的高清视频会议区别于正常时期的电话会议或者微信群视频聊天场景,更体现对高清视频专业设备的要求。
B. 在雷神山、火神山两座医院的建设过程中,政府高超的指挥调度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证实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 材料一中5G技术的运用和材料三中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运用,向我们展示了科技的力量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D. 材料二通过详细介绍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过程,高度赞扬“中国速度”“中国力量”,表达中国能够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
7. 高端科技在这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疫情中起到了哪些作用?请根据材料三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真善美的追求历来是一切文艺创作的起点,是最终的归宿和目的。
优秀的文艺作品,不管采取的是哪种形式,书写的是什么内容,发表于哪个时代,其内在都是对真善美的具体呈现与深刻探寻。
可以说,真善美是文艺价值的度量衡。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表现美、守护美是文艺作品的使命。
与商业文明重思辨、重理性相比,以华夏民族为代表的农耕文明重感性、重直觉。
芳菲悱恻,多愁善感,华夏民族对自然之美、人情之美、心灵之美拥有异乎寻常的敏感和信仰,自古就有山水比德的人文传统,这一传统将美与善牢牢地结合在一起。
山川风物,与人的生命息息相通;花草树木,总是寄托着人的美德与情操、愿望与期盼:梅花坚韧、翠竹有节、兰花脱俗、菊花清高、牡丹雍容富贵、石榴多子多福……善美并重,是华夏民族悠久的礼乐文化的突出特征,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因其达到了尽善尽美之境界。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时空变迁,诗曾一直肩负着陶冶、净化和升华世人灵魂的使命,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诗人在作品中尽情描绘和表现自然美、人情美、心灵美。
还是童稚之时,我们便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里想见山水之奇,在“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里感受真挚友情,在“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里景仰君子风骨……爱与善,总是这样伴随着美的感染、情的熏陶,在内心深处生根发芽,随着生命的成长而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当然,文艺作品并非只是表现美、歌颂美,对恶的事物的批判、对丑的事物的鞭挞,同样也是在守护美、弘扬美,是在“曲线救美”。
各种文艺形式诗、书、画、乐,乃至小说、散文等,在终极意义上,都是以美为旨归的。
尽管它们在表现手法上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便是都注重意境的营造。
意境,并非只是诗歌的专利。
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几百年来,常读常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高妙的意境营造功力。
现当代受人们喜爱和赞誉的作家,亦莫不如此。
画家深明此理,创作时,讲究意在笔先,就是要用心经营意境。
有意境,创作就成功了一大半。
现代漫画大师丰子恺先生善于从古人诗句中撷取最能体现意境的部分入画,寥寥数笔,情态毕现,极富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无尽的美的享受。
时代发展到如今,社会生活日益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术与开放便捷的新媒介传播方式,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文艺创作的队伍中来,这使得当今的文学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态势,古典审美文化的优美、崇高、庄严、秩序呈现,与当下流行审美文化的日常、随意、流动、碎片化叙事并存共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都可以一展歌喉,都不乏知音见赏。
相应的,文艺的评价体系也随之发生着改变。
但无论如何人们在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文艺当以真动人、以善感人、以美育人,这是文艺永恒的魅力之所在。
(摘编自赵海菱《真善美是文艺价值的度量衡》)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是哪个时期,不管是写诗、小说、戏剧,初衷和目的都是表现真善美。
B.反映真善美是一切文艺作品的普遍要求,文艺作品表现的美是最重要的。
C.孔子沉浸《韶》乐中,吃肉都不知肉味,这是因为孔子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
D.不论表现恶还是描写丑,只要将恶与丑描写得情态毕现,都是美的。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总述,第二段提出论点,第三至五段主要从古诗和其他文艺形式两个角度进行论述,最后一段联系实际,强化论点。
B.文章开头从一切文艺创作到优秀的文艺作品,这是从一般到特殊,得出结论:真善美是文艺价值的度量衡。
C.文章第四段引用古代诗句,论证古诗陶冶、净化和升华世人灵魂的作用,也巧妙衔接了第四段和第五段的内容。
D.文章第五段阐述《红楼梦》几百年来常读常新,论证文艺作品都注重意境的营造,营造意境不是诗歌的专利的观点。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打动人心的,不能给人以思想上的熏陶的,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作品,就谈不上是优秀的文艺作品。
B.华夏民族对美特别敏感和信仰,并将它与善牢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重感性、重直觉的文明特点。
C.因为人们是追求真善美的,所以从古至今,诗在中华民族中都发挥着陶冶心灵、净化和升华思想的重要作用。
D.由于多种原因,当今文艺既有古典审美文化的态势,又产生了流行审美文化的态势,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潜斋先生姓应氏,讳撝谦,字嗣寅,仁和人也。
先生生而有文在手为八卦。
少即偕同志虞畯民等为狷社。
后交沈朗思,称莫逆。
母病,服勤数,母怜之曰:“吾为若娶妇以助若!”先生终不肯入私室。
母卒除丧,始成礼。
于遗经皆实践而力行之,终身无疾言遽色。
所居仅足蔽风雨,箪瓢屡空,恬如也。
一日,见梁上白蛇堕地;曰:“此兵象也。
”奉亲逃之山中。
既遭丧乱,自以故国诸生,绝志进取,益尽力著书。
康熙戊午,阁学李公天馥、项公景襄以博学鸿儒。
先生举床以告有司曰:“某非敢却聘,实病不能行耳。
”乃免征。
范忠贞公承谟继抚浙,又欲荐之,先生遂称废疾。
同里姜御史图南视鹾①归,于故旧皆有馈。
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木棉衣蕉萃踯躅。
御史归,投以越葛,曰:“雅知先生不受人丝粟;然是戋戋者,非自盗泉来也。
”先生谢曰:“笥②尚有絺綌③,昨偶感寒,欲其汗耳。
”竟还之。
先生坐卧小楼中,一几一榻,书册外,无长物。
弟子甚多,因以楼上、楼下为差如马融例。
里中一少
年使酒,忽扣门求听讲;先生许之。
居三日,不胜拘苦去,使酒如故。
偶醉,持刀欲击人,汹汹莫能阻。
忽有人曰:“应先生来!”其人颇失魄,投刀垂手,汗浃背。
先生抚之曰:“一朝之忿,何至此!盍归乎!”其人俯首谢过去。
先生卒于康熙二十六年,春秋六十有九。
病革,尚手辑《周忠毅公传》,未竟而卒。
平生不喜陆、王之学。
其论太极,于程、朱亦不尽同。
其所著《周易集解》,皆独具心得之言。
他若《诗传翼》、《春秋传考》、《古乐书》、《论孟拾遗》、《朱子集要》凡十余种,各有精义。
又撰《教养全书》四十一卷,仿《文献通考》例,而明代事实尤详。
平湖陆清献公尝两会先生于武林,与论学术源流甚契,先生亦命二子访清献于西湖寓次。
其卒也,清献祭以文。
先生歾后,河阳赵公士麟刻其遗集行世。
(节选自李元度《清先正事略选·卷三》,有删改)【注】①鹺(cuó):盐。
②笥(sì):盛饭食或衣物的竹器。
③絺綌(chīxì):葛布衣服。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棉衣/蕉萃踯躅
B. 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棉衣/蕉萃踯躅
C. 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棉衣蕉萃/踯躅
D. 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棉衣蕉萃/躑躅
1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除丧:古代在父母去世之后,由守丧时的穿着丧服变为穿着吉服。
指守孝期满。
B. 箪瓢:指盛饭食的箪和盛饮料的瓢,借指饮食。
《论语》有“一箪食,一瓢饮”句。
C. 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不含太学生。
D. 程朱:指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二程的学说被朱熹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应撝谦所居住的地方只能遮挡风雨,说明他的生活非常贫困,但他能够泰然处之。
B. 应先生看到房梁上的白蛇掉到地上,认为这是战争的征象,便侍奉双亲逃到山中。
C. 应先生弟子很多,他就像东汉马融一样,以楼上、楼下来区分教学和起居的地方。
D. 应先生去世时六十九岁。
病情危急时,亲自编辑《周忠毅公传》,完成后就去世了。
1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雅知先生不受人丝粟,然是戋戋者,非自盗泉来也。
(2)一朝之忿,何至此!盍归乎!
(3)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
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阙、下阙。
B.“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
C.“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
D.“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
16.在这首词中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直抒胸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对钱塘湖的喜爱之情,以至于流连忘返。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苏轼《赤壁赋》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从“不变者”来看,自然与人类没有穷尽、永恒不变的哲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文段有五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2020年9月27日,①围绕以“文明照鉴未来”为主题的第六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举行。
②旨在通过文明交流互鉴,③消除偏见,增进互信,健全共识,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⑤与会专家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最大的当今人类共同面对的课题,⑥早在孔子时代就已纳入中国先哲们的思考中。
⑦“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仁爱”“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理念不仅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也滋养塑造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精神品格。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百年间弦诵不绝的古典诗文,也仿佛一条长河,有着自己的源头。
对于桐庐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
时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了。
诗画不分家。
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她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便晕染成一幅幅画卷。
元代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初秋景色。
六百多年前,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山峰俊奇,峡谷雄伟”,于是长住下来,用整整四年的时光,走遍富春江两岸的峰峦林壑,绘就了这幅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山水长卷。
据说,八成画面都取材于桐庐境内的江山景色。
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
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大自然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19.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引用比喻夸张
B. 对偶反复排比
C. 对偶夸张拟人
D. 排比引用比喻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村舍茅亭之间的樵夫钓客的身影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以下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2019年双十一大促,随着一句“上链接!”,累计4300多万人在薇娅直播间购买了总额超过30亿的商品!在时代的机会面前,所有的事都要快,周而复始,薇娅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停下来,压力越来越大,“只要休息,就觉得紧张”。
材料二:李子柴的视频以慢著称,她耐心地等种下的种子成长,等果实成热,甚至等待一朵花最完美的绽放。
在2020年3月一期以染布制衣为主题的视频中,制作用时近一年,让粉丝看到了万物生长的生命力,也感受到了古朴手法散发的速人魅力。
作为名高学生,综合上述材料,对于生活的“快”与“慢”,你有怎样的体验、思考和感悟?学校团委举办辩论赛,正方辩题为“快节奏优于慢生活”,反方前题为“慢生活优于快节奏”,请选择一方写一篇辩论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C项,“前者稳定的空间感和逻辑关联便于读者记忆和思考,后者便于快速获取信息”错误,由原文第2段中“稳定的空间感,逻辑严密、线索清晰、便于记忆和思考,是纸质媒体阅读的优势;新媒体的阅读者更多的是一种信息的快速获取,记忆和思考退居次要地位”可知,选项中二者的特点恰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