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戏曲——昆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曲,原名“昆⼭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的剧种之⼀,也是我国传统⽂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朵“兰花”。

根据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魏良辅《南词引正》所载,昆曲是元朝(公元1279—公元1368)末年顾坚所创始的。

⼀般认为昆曲在明代嘉靖年间,由魏良辅吸收海盐腔,⼷阳腔的⾳乐给以加⼯提⾼,影响⽇益扩⼤,魏良辅配合传奇作家梁⾠创作了《浣纱记》,讲述春秋时期吴越争雄之事,主⼈公是中国古代四⼤美⼥之⾸西施。

它成为符合昆腔韵律的脚本,对昆腔的传播起了推动的作⽤。

万历未年昆曲流⼊北京。

这样昆⼭腔便成为明代中叶⾄清代中叶影响的声腔剧种。

但是在清朝中叶,昆曲逐渐⾛向衰落,在解放前⼏乎绝迹于舞台,解放以后,在对这⼀珍贵剧种进⾏抢救、整理的⼀系列⼯作后,昆曲⼜焕发了新的⽣命⼒。

昆曲的⾳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

它所使⽤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约有⼀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乐,唐宋时代的⼤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

它以南曲为基础,兼⽤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法进⾏创作。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段结合得巧妙⽽谐和。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量的上演剧⽬。

其中有影响⽽⼜经常演出的剧⽬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鄣记》、《南柯记》,沈 的《义侠记》等。

⾼濂的《⽟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的《⼗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N的《长⽣殿》,另外还有⼀些的折⼦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昆曲⼤师:俞振飞
俞振飞是昆剧、京剧演员,⼯⼩⽣,号箴⾮,原籍松江(现属上海市),苏州⽣⼈。

俞振飞的的⽗亲俞粟庐是江南的昆曲清唱家,⾃成⼀派——“俞派”。

俞振飞从⼩学习诗词书画,6岁开始跟随⽗亲学习昆
曲,14岁以⼩⽣的脚⾊登台亮相,虽然是业余演出,但是演得有眉有⽬。

后来跟随沈⽉泉深造,先后学习了200多折昆曲戏。

1931年俞振飞在暨南⼤学担任,后在程砚秋的邀请下,辞了⼯作随其到北京演出,并拜程砚秋为师学习京剧⼩⽣。

1934年正式转为秋声社担任专业⼩⽣演员,同时受到程继先的悉⼼指导。

在程砚秋的新编剧⽬中俞振飞塑造了很多的艺术形象:在《红拂传》⾥扮演李靖、在《春闺梦》⾥扮演王恢、在《梅妃》⾥扮演唐⽞宗等等。

俞振飞从30年代以来先后与程砚秋、梅兰芳、马连良、张君秋等艺术家合作。

40年代末俞振飞到⾹港演出,1955年⼜回到北京。

1957年再度返回上海担任上海戏曲学校校长,并且亲⾃任教,培养了⼤批的京剧⼈才。

俞振飞精通书画、擅长演奏笛⼦,多才多艺。

他的嗓⾳先天的条件奇佳,⼤⼩嗓运⽤⾃如,并对京剧⼩⽣有独到的追求,在唱法、念⽩、运嗓、⽤⽓等⽅⾯都有很深的造诣。

形成了⾃⼰⼀套的表演风格:儒雅、端庄、充满了书卷⽓。

俞振飞的代表作有昆曲《游园惊梦》、《太⽩醉写》、《雷峰塔·断桥》、《⽟簪记·琴挑》等;京剧《⽟堂春》、《监酒令》、《春秋配》、《奇双会》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