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思考
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思考
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思考课堂文化尽管课程在改,教学理念在变,但仿佛只在表层流动,于教育之实体——日常课堂而言,仍“风景依旧”。
素质教育还只是停留于表层,徘徊于外围,还为深入到学校教育的内核——现实的课堂教学。
我们只能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课堂状态而不是公开课所代表的“个别状态”出发,来做实践判断,来讨论改革的方向,如此,素质教育才可能成为学校教育的内质构成。
课堂场景下,人的心理安全感一直处于被忽视状态。
培植敢想敢说的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决定了教学的成败,一个害怕出错的封闭课堂是绝不会成功的。
构建信任课堂,构建勇敢课堂,构建公正的课堂。
宽容,是课堂生活的起点。
因为宽容,学生才敢于道出困惑,才敢于质疑,才敢于创造;因为宽容,教师才能知道学生的困惑,才能听到质疑的声音,才能判断教学的下一个方向在哪里,师生真正的思维对话与碰撞才得以展开。
课堂教学的“气场”必须能够传递主流价值观。
教学纪律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是知识魅力主导下的“知识秩序”,而不是考威严建立起来的“形式秩序”。
一个只强调“服从”,尤其是思维的服从、知识的服从的课堂,是思想专制的课堂。
教学民主的核心是思维民主,是师生间的平等对话、理性辩论,是对真理怀有共同的敬畏之心。
课堂文化——教师一举手、一投足间诞生的气场,与教学比起来,好像很外围,微不足道,却决定着整个课堂的教学品质。
每堂课首先感受到的是文化,是这个文化“统治”下的头脑。
文化狭隘,则头脑狭隘;文化不正,则头脑失范;文化专制,则头脑僵化。
中国课堂要有所突破,必须从课堂文化的变革开始。
因为课堂文化,参与着孩子全部的精神生活,而不只是智力活动。
人在精神世界里就有探究未知世界的强烈兴趣,有着强大的好奇心、想象力,有着创造的冲动,有着智力生长和人际交往的渴望等,这些需求源自天性,而与其他无关。
教学要有兴趣之美、沟通之美、学科之美、思想之美,美的课堂,不在于教学方式,而在于学科素养,在于教师气质,更在于教学视野。
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3篇)
第1篇一、引言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我国高校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实践基地不足等。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1. 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2.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实践教学改革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实践教学改革有助于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实践教学改革思路1.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1)优化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调整实践教学课程结构,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如实验、实习、实训、设计等。
(2)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将实践教学纳入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实行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2. 改进实践教学教学方法(1)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实践。
(2)创新实践教学手段。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虚拟仿真、网络教学等,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实施案例教学。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1)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如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基地等。
(2)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4. 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1)加强教师实践培训。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实践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2)鼓励教师参与实践项目。
教育教学改革思考200字(精选5篇)
教育教学改革思考200字(精选5篇)教育教学改革思考文档一教育教学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其次,如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还有,如何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文档二当前,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导致部分地区的教育质量低于其他地区。
另外,教育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改革教育资源的分配机制,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同时,创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文档三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了传授知识,我们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包括道德修养、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等。
教育教学改革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提供更多的参与和实践机会。
只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文档四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注重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方式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发展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个性化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文档五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教育教学方式也需要不断更新。
我们应该关注科技的发展,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
利用科技手段提供更多的研究资源和交互模式,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科技应用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以上是关于教育教学改革思考的五篇精选文档,围绕培养学生的能力、解决挑战和困难、关注全面发展、个性化教育和与时俱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希望这些思考可以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现状、思路和方向
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现状、思路和方向
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现状、思路和方向是教育领域内备受关注的话题。
以下是一些现状、思路和方向的介绍:
现状: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改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
思路:
以“学”为重心,让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逐渐深入的学习、自由学习、协作学习,查询信息资料以获取新的知识,课堂教学氛围生动活泼。
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引导者、参与者和鼓励者。
方向:
关注儿童真实发展是未来一段时期学校教育改革走向深入的变革方向。
重视学生的情怀、情感、情绪,不仅仅是认知,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价值取向的观念求索。
从主体学堂的角度看,精准教研不是精准教育,而是在实现主体性的主体学堂与儿童真实发展。
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成为我国教育界热议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发展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迫切需要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探索。
本文将从课堂教学改革、评价制度改革和教师教育改革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
一、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基础,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最主要的途径。
然而,我们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重视知识灌输,注重背诵和应试。
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变成被动的知识接收者,缺乏主动学习的机会。
因此,我们需要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如探究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和合作学习等。
这些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终身学习的动力。
二、评价制度改革评价制度是教育教学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评价制度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个性发展。
这样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局限于追求高分,忽视了个体差异和多元发展。
为此,我们需要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学业评价、兴趣评价和能力评价等。
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潜力,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师教育改革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力量。
然而,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师教育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考核,忽视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
为此,我们需要改变教师教育的培养方式,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育理念的建构。
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教育专业素养、教育教学理念和创新思维,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需要加强教师培训的实践性和专业性,提高培训质量和教师素质。
总之,教育教学改革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将课堂教学改革、评价制度改革和教师教育改革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我们将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几点思考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几点思考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因此,中国的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中。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几个方向做出深入的思考。
一、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水平的关键。
因此,当前国家对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在教育改革中,要充分考虑教学质量的因素,及时修正和改进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估和监管机制,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倡导创新精神教育改革的意义不仅在于质量的提高,更在于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
创新能力是21世纪人才所必备的能力之一。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一点对于很多学科而言都具有普遍的意义。
创新不仅需要科学家的发明,也可以体现在各种领域的实践中。
在教育方面,教育者与学生都需要具备创新的思想和实践意识。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
教育改革应当从教育的全局思考,目标明确、科学设计。
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课程的实施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强化实践性和创造性,并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
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教师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当前教育改革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是关键之一。
要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和评估体系,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五、注重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的关键问题之一。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个体在受教育方面享有同等的机会和权利。
在当前教育改革中,应考虑到社会的不同需求,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水平,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整体而言,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涉及的方向和问题非常之多。
但这五个方向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方向之一。
如果能够在这几个方向上做出良好的实践,那么中国的教育水平必然会有所提高。
工作总结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思考
工作总结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思考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思考前言:教学改革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工程,涉及到许多方面,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途径、教学成果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也收获了许多成功和经验。
我们需要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思考未来的方向和目标,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当前,教育改革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趋势,各国都在加强教育改革的力度。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也一直致力于教育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目前,我国已经实施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以加强教育为一个重要内容。
教育部门不断推出各种教学改革方案,学校也积极配合,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教学改革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增加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促进教育的公平,培育人才和推进社会发展。
因此,教学改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齐心协力来完成。
二、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1.强化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基础,我们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
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方法,比如翻转课堂、个性化教学、案例教学等。
在具体实践中,每种方法都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发掘等。
2.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不仅要注重理论,还要注重实践。
因此,我们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形式和新内容,比如实验教学、夏令营、社会实践等。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得到了更广泛的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大幅提升。
3.追求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
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实现教育公平,比如多样化教育、普及教育、奖励教育等。
在教育公平方面,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学生的基础能力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基本一致等。
三、教学改革的未来展望1.加强教师素质的提升。
教育改革的本质是教师素质的提升。
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完善教学理念,发扬师德精神。
探索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探索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一、教育现状的思考近年来,教育界普遍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的需求。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一味强调知识传授和应试能力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创造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这引发了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
本文将探讨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二、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着教师过度依赖和学生被动接受的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这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和项目化学习等。
这些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引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信息技术的普及为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通过引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提供更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实现跨时空的学习。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获取更多的信息,并且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学习。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能力。
四、提倡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个性化教学。
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提供不同难度的作业和资料,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进行学习。
五、推广综合素质评价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因此,我们有必要推广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
综合素质评价不仅可以从多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以评价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沟通和合作能力等。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优势和劣势,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六、鼓励多元化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是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鼓励多元化的教育资源。
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和艺术设施等,并且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社区教育和互联网教育等方式,让更多的人获得教育资源。
教育改革的思路与方向
教育改革的思路与方向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教育改革成为许多国家的热门议题。
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竞争力。
然而,当前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亟需进行深入的改革。
本文将探讨教育改革的思路与方向,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和挑战。
一、转变学习观念,倡导创新思维教育改革的思路之一是转变学习观念,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育向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培养转变。
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
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简单的知识和技能转向了创新和创造能力,因此教育也应该切实满足这一需求。
学校应该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和环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让他们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培养出更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二、发展综合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改革的另一个方向是发展综合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
过去,教育系统过于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个性发展。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单一的学科知识已经不能满足雇主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精神等。
此外,教育应该注重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思考能力的公民。
三、提升教师素质,改进教育方法教育改革还需要关注教师的角色和培训。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他们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
因此,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至关重要。
教育部门应该制定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机会和课程,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
同时,教师也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不断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只有教师具备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才能将其传递给学生,推动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总结起来,教育改革的思路与方向主要包括转变学习观念,倡导创新思维;发展综合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素质,改进教育方法等。
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
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教育教学领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
如何有效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了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与思考,旨在找到一条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发展之路。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现代社会对求职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拥有传统的知识和技能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教育教学改革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独立思考并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
二、推动项目化学习传统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而项目化学习则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推动项目化学习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的教学能力,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带领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三、培养终身学习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单纯的知识面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
因此,教育教学改革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终身学习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与处理、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主动学习和适应新的知识体系。
四、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传统教育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因此,教育教学改革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
五、借助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教学领域也开始尝试借助各种技术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可以实现远程教学,解决地域差异和资源不均衡的问题;通过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
利用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六、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者,他们的专业发展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
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与思考
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与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体制也要与时俱进,进行和创新。
新时代教育体制的方向主要包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构建公平公正的教育体制、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完善教育评估体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等。
首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新时代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引擎,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教育开始。
新时代教育体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注重创新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在教育中的应用。
其次,构建公平公正的教育体制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建立公平公正的教育体制,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
新时代教育体制应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扩大教育机会,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第三,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教育的迫切需求。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要与产业紧密结合,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人才。
新时代教育体制应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强化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加大对产业工人、技工的培训力度,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
此外,完善教育评估体系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评估是对教育质量和效果的一种客观评估和监控体系,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新时代教育体制应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评价,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考试负担,鼓励创新和实践。
最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新时代教育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是教育的重要主体,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新时代教育体制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研究和创新实践,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总之,新时代教育体制的方向包括培养创新人才、构建公平教育体制、促进教育与产业融合、完善教育评估体系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等。
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思考!
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思考!
“素质教育”一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式诞生,经历10余年的反复讨论,之后进入中央文件和纲要。
21世纪初,一场立志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历时10年,素质教育依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的“战略主题”。
素质教育史上曾有几次著名的事件,其中一次,是2004年江苏南京市高考成绩不如其他地市引发的所谓“素质教育之痛”。
直到今天,这一事件依然令人记忆犹新,不为别的,而是因为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至今仍是个问题。
——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哪些教育形态能归为素质教育?哪些又根本是冒牌货?哪些又纯粹是在玷污素质教育的名声?不补课就是素质教育吗?搞唱歌、跳舞、社会调查就是素质教育吗?搞索质教育,学业成绩就会下滑吗?
有一种观点在流行,尤其是在中学流行:教学就等于应对考试,考试就等于升学。
素质教育与教学似乎足没有关系的。
因此,尽管课程在改,教学理念在变,但仿佛只在表层流动,于教育之实体——日常课堂而言,仍“风景依旧”。
所以民间有名言:“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
从这个角度来说,素质教育还只是停留于表层,徘徊于外围,还未深入到学校教育的内核——现实的课堂教学。
所以,今天,当我们再次审视“素质教育”,当我们再次思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就必须把目光从唱歌、跳舞转到课程教学改革上来,从理念和学术讨论转到改革的实然状态上来。
我们只能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课堂状态而不是公开课所代表的“个别状态”出发,来做实践判断,来讨论改革的方向,如此,素质教育才可能成为学校教育的内质构成。
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思考(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
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思考,探讨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1.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改革旨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改革,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2.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实现自身专业发展。
3. 优化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改革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使课程内容更加符合时代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思考1.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1)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 改革教学模式(1)探究式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学习。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项目式学习。
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提高实践能力。
3. 优化课程内容(1)精选教学内容。
教师应关注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调整教学进度。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充分吸收知识。
4. 创新教学方法(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开展实践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与思考
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与思考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教育体制改革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加强我国教育的竞争力和适应性,推进教育改革已成为国策之一。
那么,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与思考应该如何呢?一、提高教师职业地位教师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教育的中坚力量,应得到社会的尊重与关注。
当前,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需要培养更多优秀的教育人才,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必需举措。
应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实现教师的收入和治理体系的升级。
二、推进素质教育新时代,教育的目标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让学生具备全面的素养和能力。
素质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大批模式化的人才,而是培养具备创新和自主能力的杰出人才。
为推进素质教育,需要从绩效评价制度和学科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适应新时代的人才需求。
三、加强校企合作面对当前的就业难题,校企合作将为教育体制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校企合作是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在教育、产业和政府各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希望在教育中,校企合作能够培养更多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构建创新型教育模式新时代的教育体制改革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硬实力,更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创新型教育模式应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学校应该依据孩子的个性和特点,建立不同的教育模式以提供多样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完善教育评价机制教育体制改革中,评价体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除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应该完善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使评价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整体水平和潜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仪表和能力。
六、加强教育资源均衡加强教育资源均衡是实施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础。
在新时代,教育资源均衡要求不仅仅是政策和经费上的下放和统筹,还包括了师资队伍、教育科技、校际交流等。
应该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经验,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将优质的教育资源无缝连接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考与探索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教育教学改革成为了全球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议题。
教育的本质是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而教学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和方法。
因此,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成为了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创造力和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关键。
一、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
而不是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
学生是教育的核心,他们是未来社会的希望。
因此,教育教学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供更广阔的学科选择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二、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传统的学科界限导致了学科间的割裂和碎片化的知识体系,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综合能力的需求。
跨学科教学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有助于培养创新的人才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追求创新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关键。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往往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创新型的教育模式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加灵活地组织教学内容,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互式的学习环境。
同时,信息技术也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和评估机制,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和执行者。
教师的角色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导师和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活跃性,成为学生的知识引领者和生涯规划者。
六、注重学生评价和反馈教育教学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注重学生评价和反馈。
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只注重成绩和积累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点。
教学改革方向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教学改革方向不断深入,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到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了改革的成果,同时也对教学改革方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教学改革方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1. 提高教育质量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教学改革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公平。
这意味着要合理配置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课程资源等,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
3. 创新教育方法教学改革要创新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这要求我们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互动交流中学习。
二、教学改革的方向1. 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育观念的转变。
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改革要体现时代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一方面,要紧跟时代发展,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前沿科技;另一方面,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4. 教学评价的改革教学评价改革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社会实践等方面。
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公正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与思考
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与思考在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与思考教育是推动一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培养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教育体制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与思考。
首先,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坚持以人为本。
教育应该始终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育体制往往注重知识的传递和记忆,忽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其次,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个人发展的关键能力。
未来社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因此,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育不应该只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让他们具备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再次,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未来社会对各类职业技能的需求将越来越高。
传统的教育体制过于注重学术知识,忽视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应该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培训资源,让他们能够掌握实际应用的技能,顺利融入社会和就业市场。
最后,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考是要建立更加公平和包容的教育体系。
当前存在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和学生的背景差异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应该注重公平和包容,通过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进社会公平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之,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与思考是以人为本、注重创新、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更加公平和包容的教育体系。
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与思考
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与思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体制改革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议题。
在新时代,教育的使命已经超越了传授知识的范畴,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针对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进行思考,探讨如何建立一种更加适应时代需求的教育体系。
一、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时代要求教育体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
例如,引入项目制学习,让学生通过实践、合作和创新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之一。
新时代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思维能力、健康素养等方面。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要强调学生的自律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此外,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重视学生的体育、艺术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优化学校管理体制教育体制改革还应该优化学校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教育评估机制。
传统的考试制度过于注重学生的分数,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我们应该改变这种情况,推行综合评价制度,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估。
此外,学校管理体制也需要优化,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评估,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和专业水平。
四、加强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教育体制改革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参与。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师待遇和培训机会。
同时,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参与教育改革,为教育事业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例如,企业可以与学校合作,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岗位,促进学校和社会的融合。
总之,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优化学校管理体制,并加强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思考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成为了当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如何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教育界共同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探讨一些可行的改革措施。
一、教育教学的目标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明确教育教学的目标。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重视考试成绩的追求,但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单纯依靠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因此,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组织实践活动、社会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教育方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培养。
学校应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思考、质疑和创新。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倡终身学习观念学校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观念。
学生应该习惯于主动学习,善于自我学习,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
为此,学校应该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推进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
学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及时更新和调整课程内容。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加课程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六、建设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问题。
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校教育改革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考试成绩、实际操作能力、综合素质评价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表现和发展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思考《人民教育》作者:余慧娟“素质教育”一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式诞生,经历10余年的反复讨论,之后进入中央文件和纲要。
21世纪初,一场立志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历时10年,素质教育依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的“战略主题”。
素质教育史上曾有几次著名的事件,其中一次,是2004年江苏南京市高考成绩不如其他地市引发的所谓“素质教育之痛”。
直到今天,这一事件依然令人记忆犹新,不为别的,而是因为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至今仍是个问题。
——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哪些教育形态能归为素质教育?哪些又根本是冒牌货?哪些又纯粹是在玷污素质教育的名声?不补课就是素质教育吗?搞唱歌、跳舞、社会调查就是素质教育吗?搞索质教育,学业成绩就会下滑吗?有一种观点在流行,尤其是在中学流行:教学就等于应对考试,考试就等于升学。
素质教育与教学似乎足没有关系的。
因此,尽管课程在改,教学理念在变,但仿佛只在表层流动,于教育之实体——日常课堂而言,仍“风景依旧”。
所以民间有名言:“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从这个角度来说,素质教育还只是停留于表层,徘徊于外围,还未深入到学校教育的内核——现实的课堂教学。
所以,今天,当我们再次审视“素质教育”,当我们再次思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就必须把目光从唱歌、跳舞转到课程教学改革上来,从理念和学术讨论转到改革的实然状态上来。
我们只能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课堂状态而不是公开课所代表的“个别状态”出发,来做实践判断,来讨论改革的方向,如此,素质教育才可能成为学校教育的内质构成。
课堂文化决定了什么?课堂文化,这不是一个新问题。
10年前,我去西部的一所学校采访。
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一帮孩子异口同声,大声回答道:“我们喜欢不打人的老师!”那略带乡音的童声至今响彻耳畔。
当时我们特意写了一篇报道,题目就是《“你还有什么意见?好,请讲”》。
今天,这样的现象我相信是没有了,但课堂文化的现状还远不足以培养出人的创造性。
一种普遍的现象,如同美国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形容的:“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教师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学生更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面对父母的盛怒。
”“害怕”的结果,是教师不敢放开,只顾自己讲,甚至不敢提问,即使提问了也只叫几个最好的学生回答,唯恐差学生回答错了,自己没法收场;学生不敢回答问题,更别说提出问题了,因为错了老师会不高兴,同学会笑话…马斯洛有个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教育界几乎尽人皆知。
可是,在课堂这种特殊场景下,人的心理安全感却一直处于被忽视状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问题。
雷夫当了25年小学五年级的老师,他班里90%以上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大部分是移民家庭),他们毕业时却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AST前5%。
学生品行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长大后纷纷进入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就读。
他在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第一章第一节中,写的却是安全感问题:“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它缺乏了这样一种东西——害怕。
”芬兰的基础教育成绩世界瞩目。
而各种分析表明,他们教育成功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不是别的,而是“信任”。
观察我们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一个共同点,都有课前“热身”——目的也只有一个。
培植敢想敢说的课堂文化,因为他们都知道,课堂文化决定了教学的成败。
一个害怕出错的封闭课堂是绝不会成功的。
所以,宽容,是课堂生活的起点。
因为宽容,学生才敢于道出困惑,才敢于质疑,才敢于创造;因为宽容,教师才能知道学生的困惑,才能听到质疑的声音,才能判断教学的下一个方向在哪里。
师生真正的思维对话与碰撞才得以展开。
但仅有宽容是不够的。
课堂教学的“气场”还必须能够传递主流价值观。
一个因为个别学生调皮捣蛋而冲着全班发脾气的老师,一个成天只请优秀学生发言的老师,是绝不会受到学生拥戴的,包括他所传播的知识。
因为,公正性,是所有人最基本的社会需求。
人不应当无端地为他人的过错承担责任,也不应当因为智力发展上的暂时落后而受到歧视。
一个成天只强调认真听讲、坐得直、不出声的课堂,是没有生气的课堂。
教学如果只把“奖励”停留在这个层次,教出来的孩子不是绵羊就是叛逆的狼。
教学纪律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是知识魅力主导下的“知识秩序”,而不是靠威严建立起来的“形式秩序”。
一个只强调“服从”,尤其是思维的服从、知识的服从的课堂,是思想专制的课堂。
教学民主的核心是思维民主,是师生问的平等对话、理性辩论,是对真理怀有共同的敬畏之心。
然而,2010年7月,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发布的一项对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杭州和南昌6城市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教师“肯定学生的思想,鼓励大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认同度仅为15.5%,近八成多的课堂,教师不能容忍学生的奇思怪想。
这一结果,很能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缺乏创造力,缺乏批判性思维。
课堂文化——教师一举手、一投足间诞生的“气场”,与教学比起来,好像很外围,微不足道,却决定着整个课堂的教学品质。
每到一个班级听课,我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文化,是这个文化“统治”下的头脑。
文化狭隘,则头脑狭隘;文化不正,则头脑失范;文化专制,则头脑僵化。
中国课堂要有所突破,必须从课堂文化的变革始。
因为课堂文化,参与着孩子全部的精神生活,而不只是智力活动。
终身兴趣的培养与教学的“审美化改造”“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因为,我们的精英所在的学校,潜藏着一种巨大的危机——被学习,被作业,被优秀,被生活。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这样形容学生的真实状态:“很多孩子到学校来不是因为喜欢上课,甚至有些孩子不是因为喜欢老师,只是因为到学校里来可以和同伴在一起。
还有些孩子喜欢语文、喜欢读书,但不喜欢语文课。
很多孩子喜欢运动、热爱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这种情况并不在少数,非常可怕。
”笔者曾经在一所升学率很高的高中学校看到,教学楼墙壁上四处贴着类似“逢一必争,逢冠必夺”这样的标语。
学生说:“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就是清晨跑操的那一刻。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个著名的故事,大意如下: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窗下玩耍,把老人吵得无法休息。
老人知道,如果他直接赶走他们.他们肯定还会再来的。
于是,他把他们叫过来说,你们在这里玩,让我感到很有生气,谢谢你们,如果你们明天还来的话,我会奖励你们5美元。
第二天,这群孩子果然又来玩了,高高兴兴领了奖励走了。
第三天,老人说,我的钱不多了,我只能奖给你们4美元。
到了第四天,变成了3美元.如此下去,到了第七天,老人说,我已经没有钱奖励你们了,果然,第七天,这群孩子再也不来这里玩了。
教育最初是干什么用的呢?开启心智,传播伦理。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学园为乐园;孔子以游学为乐,教弟子三千,跟考试完全没有关系,跟人才选拔、经济发展、职业谋生也没有关系。
但是后来有了关系以后,教育的“动机”就发生了变化。
就跟这群孩子一样,因为那些“奖励”,完全忘记了最初玩耍时的乐趣。
我们的学科精英大多不也是如此吗?我们向来提倡吃苦精神,但极少关注个人兴趣。
在传统文化里,个人兴趣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能不能强迫自己学习最不喜欢的学科并取得好成绩。
为什么中国教育60多年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为我们在培养学生的终身兴趣上是失败的。
我们的学科精英不是为兴趣来读书的,是为着其他的目的而来的,一旦目的达到了,早把什么语文、数学扔到九霄云外,所以我们的人才走不远。
我们出不了类似尼采、福柯这样如痴如狂的哲学家,也出不了类似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这样伟大的科学家、类似比尔?盖茨这样的商业奇才。
教育功利性泛滥的问题,固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然而笔者非常同意另一个观点——教育也具有引导社会价值取向的强大功能。
而将这一功能发挥出来,唯一的办法,就是从教育内部发展、扩大并满足人对教育的本质需求。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除社会等外部需要,还因为人在精神世界里就有探究未知世界的强烈兴趣,有着强大的好奇心、想象力,有着创造的冲动,有着智力生长和人际交往的渴求…这些需求源自天性,而与其他无关。
那么,怎么能从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层面去培育并发展这种来自天性的需求?一条蹊径,就是教学的审美化改造。
因为,“美的东西单纯地使人喜爱”,“审美的快感是唯一的独特的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③(康德),所以对人具有天然的吸引力。
在当下浮躁与功利之风的包围之中,唯有美才能唤起人发自内心的热爱,唯有美才能唤起人长久的热爱。
一旦终身兴趣培养起来,人的创造性将具有无穷的动力,这股力量势如破竹,无可阻挡。
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
但从现实来看,兴趣从来都只是作为“敲门砖”而不是一个长久的目标,所以,所谓的“兴趣培养”尽管有诸多策略,却并不能让学生生发出终身的志趣。
而大量的课堂是根本无视兴趣问题的,反正你喜不喜欢都得学,这就把学生逼到了死胡同里。
当然,也有老师能轻易“掳走”学生。
河北衡水中学历史老师李军燕,年纪轻轻就深得学生喜爱。
原来,她给自己的课定了一个另类目标——“每节课学生至少有两次开怀大笑”,所以她的课上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这是沟通之美。
北京四中语文老师李家声,他讲《离骚》,“好像被屈原附体一样,散发出一种人性的光芒,(让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
”(学生语)他朗读《离骚》,学生无不“被屈原那种灵魂的美、精神的美,所深深地吸引”。
一个从前不喜欢语文的理科学生,课后,不知花了多少时间来读《离骚》,375句差不多都能背下来了④。
这是学科之美。
郭京君,青岛二中的生物老师,他上课极为吸引人。
“动物是怎么求偶的?昆虫闻味,孔雀开屏,人呢?——看品质。
”话音未落,十六七岁的高中学生都已在下面叽叽嘀喳了。
“上课就像看电影,每堂课都得有兴奋点,这样学生就老惦记着。
”他讲生物,能横贯地理、历史等几大学科,纵达最前沿的生物研究。
“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
”尽管生物是高考里面的小学科,可每新接一拨儿学生,他都像磁石一样牢牢“吸”走一批精英学生,跟着他作竞赛,乃至上了大学,转专业都要回到生物领域。
这是思想之美。
美的课堂,不在于教学方式如何,而在于学科素养,在于教师气质,更在于教学视野。
一个对“知识点”、“考点”过度关注的教师,其教学视野必定严重窄化,从而不自觉地受制于工具理性对人(教师)的真实情感(尤其是审美性)与激情的消解。
曾经听过一常高中物理课。
短短45分钟,老师硬是讲了17道题,都是力学的内容。
这个老师其实动作很麻利,思维也很敏捷,而且还富有激情,我敢肯定,这样一节课声嘶力竭地讲下来.绝不亚于800米长跑,而学生同样目不暇接。
我纳闷,为什么不能少讲一点,讲精一些?讲些学科规律性的、触类旁通的内容?为什么不能给学生一点整理思路的时间和空同样是讲授法,这样的课堂,却毫无美感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