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机《平复帖》赏析
陆机《平复贴》(每页有释文)高清 孙持整理

《平复帖》,晋,陆机书,纸本,手卷,草隶书9行84字,纵23.7cm,横20.6cm 。
藏故宫博物院。
释文:彦先赢瘵、恐难平复。
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唯)男、幸乃复失前忧耳。
(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
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
思识□爱之迈前、势所恒有、宜□称之。
夏□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平复帖》内容涉及三个人物,贺循,字彦先,是陆机的朋友,身体多病,难以痊愈。
陆机说他能够维持现状,已经可庆,又有子侍奉,可以无忧了。
吴子杨,以前曾到过陆家,但未受到重视。
如今将西行,复来相见,其威仪举动,自有一种较前不同的气宇轩昂之美。
最后说到夏伯荣,他因寇乱阻隔,没有消息。
《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
它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
《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根据尾纸董其昌、溥伟、傅增湘、赵椿年题跋,可得知《平复帖》历代递藏情况。
此帖宋代入宣和内府,明万历间归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再归张丑。
清初递经葛君常、王济、冯铨、梁清标、安岐等人之手归入乾隆内府,再赐给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
光绪年间为恭亲王奕欣所有,并由其孙溥伟、溥儒继承。
后溥儒为筹集亲丧费用,将此帖待价而沽,经傅增湘从中斡旋,最终由张伯驹以巨金购得。
张氏夫妇于1956年将《平复帖》捐献国家。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
祖陆逊、父陆抗,都是东吴名将。
吴亡后入晋,官至平原内史、前将军。
后为司马颖所杀。
“少有异才,文章冠世”,是著名的《文赋》的作者。
他的书法,在书坛有一定地位,王僧虔、庾肩吾等都曾有记述。
《平复帖》是现存最早的传世墨迹。
内容是写给友人的一个信札,是传世文人中最早的一件,其中有病体“恐难平复”字样,故名。
字为章草,但无挑波,和《淳化阁》所收卫瓘《顿首州民贴》体段相近。
介绍书法作品

介绍书法作品
以下是一篇关于书法作品的介绍:
《平复帖》是晋代书法家陆机的一幅书法作品,被誉为“法帖之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该作品采用牙色麻纸本墨迹,共9行84字,属于典型的章草风格,无名款,但被宋人定为陆机作品,并被米芾定为“晋贤十四帖卷”之一。
《平复帖》书写于西晋时期,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
其内容主要涉及陆机与友人的书信往来,以及陆机自身的病情等。
该作品的珍贵之处在于其流传有序,经过了多个历史时期,被众多书法家和收藏家所珍视。
《平复帖》的书法风格独特,既有古朴典雅的一面,又有灵动流畅的特点。
其笔法圆润自如,结构严谨简洁,章法自然流畅,表现出陆机卓越的书法艺术才华。
同时,该作品也是研究晋代历史、文化和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
总的来说,《平复帖》是一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书法作品,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之一。
陆机《平复帖》释文新说

肀S謂雨■ 7:术|研究CHiNtStPAlN IINGSCM.UUHAPHY I陆机《平复帖》释文新说◊朱书全廖淑雯袁铭涓胡寒杨距今r〇()年的陆机《平复帖》是由章草向 今草演变的过渡书体,被认为出自陆机之手,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名家纸本墨迹,贵为国宝,但是文字辨识和文意一直困扰着相关学者。
《平复帖》,草或章草手卷,纸本,纵 23.7cm,横20.fcm, 9行80余字。
细观此帖,亦觉质 朴古拙,洗尽浮华,笔力浑厚,意态果敢从容。
只是关于《平复帖》的内容,句读不传,言辞之 意多舛误,尚未有完全不存疑的解释。
正如明 人顾复《平生壮观》中所言:“其字奇幻不可读。
”张丑《真晋斋记》曾释出“羸、难、平、复、病、虑、观、自、躯、体、闲、荣、寇、乱”十四字。
«平复帖》被启功先生称为“第一件流传有绪”的法帖墨迹,他穷其二十佘年作出《<平复帖>说并释文》。
其内容为:“彦先羸瘵,恐难平复。
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
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
□(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
临西复来,威仪详時,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
思识a量之迈前,执(势)所恒有,宜口称之。
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 悉。
”1:在启功先生释读之后,郑春松 '谢光辉、徐学标‘等先生也对《平复帖》的内容作 出了不同的阐述。
启功先生的释文具有筚路蓝缕的意义,使我们从中受到启迪,对《平复帖》进而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及阐释。
本文试对启功先生所释数字和句读进行了订正,得出以 下释文:“彦先羸瘵,恐难平复。
往属初病,虑 不止此,此已为庆。
承使唯男,幸耶。
复失,甚 忧耳。
犹子杨往,初来,至,吾不能相(见)。
临 西复来,威仪详跨,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
思识(文)墨,足迈叔执,何恒有?宜称之。
闵 (凶),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现就与启功先生所作释文不同之处,从具 体文字、语句逻辑以及《平复帖》成文大致时间进行论述。
《平复帖》释文考辨

《平复帖》释文考辨晋代陆机《平复帖》,距今已1700多年。
《平复帖》是由章草向今草演变的过渡书体,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名家墨迹,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此帖清代入藏清宫,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古代法书典籍《墨缘汇观录》《大观录》等虽有记录,但少见释文。
明代张丑曾释出“羸、难、平、复、病、虑、观、自、躯、体、闵、荣、寇、乱”等14字。
20世纪60年代,启功先生的释文,开启了当代研究《平复帖》的先河。
张伯驹、郑春松、缪关富等先后对其进行研究,把《平复帖》的研究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启功先生《平复贴》释文虽公认较接近原义,但还有待商榷。
启功先生释文:彦先羸瘵,恐难平复。
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
承使男,幸为复失前忧耳。
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
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
思识爱之迈前,执所恒有,宜口称之。
夏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释文大意:彦先患了很重的肺痨,身体非常虚弱。
要想恢复健康恐怕很难了。
以往初病时没有考虑到病情会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但是还没有危及到生命,这也算是一件庆幸的事了。
这个唯一能够继承家业的男子,兴许能够恢复健康,但谁也说不定。
前些时还忧虑着呢。
吴子杨初次来见,陆机怠慢了他,待陆机要到洛阳入仕的前几天,吴子杨第二次见陆机,陆机见他穿戴整齐,仪表堂堂,举止潇洒,浑似一个美男子,思索着此前的吴子杨而产生爱意。
按照原来执行的恒定规矩,吴子杨可以使用,他是个称职的人。
至于夏伯荣,在寇乱之中没有听到他的消息。
《平复帖》虽历经岁月,严重剥蚀,不易识读。
但西晋是章草盛行的时期,草法严谨,许多字还是有规律可循。
本人通过反复临习,并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和陆机书信内容,认为对《平复帖》中所涉及人物、时间的考证,是还原《平复帖》释文的关键所在。
一、《平复帖》中谈到的人物启功先生认为《平复帖》中提到了三个人物:贺循、杨往和夏伯荣。
但笔者认为只涉及到两个人物,一是贺循,二是顾荣。
启功先生所说的“杨往”,晋书并未记载其人,且无从考证其与陆机、贺循和顾荣之间关系;而且《平复帖》共八十四个字,是陆机写信告知好友贺循病情和顾荣近况的书信,绝不会用近一半的篇幅闲谈一个两次拜访自己,而自己并不怎么喜欢的人。
晋 陆机《平复帖》欣赏

纸本,墨迹,章草书;纵23.8cm,横20.5cm
1956年张伯驹捐献文化部文物局拨故宫博物院藏。
章草向今草过渡时期作品,书风朴拙,笔划挺健,字间不相连属,可见秃笔的独特面貌。
无款印,宋徽宗赵佶定为晋陆机书。
有人认为作者非陆机。
古代名家墨迹存世最早者,历代珍视。
曾经唐殷浩、梁秀收藏,宋时归李玮,后入宣和内府,元明之际辗转各家,明末韩世能父子收得,入清后递藏于张丑、安岐、梁清标处。
溥儒曾藏,后为张伯驹重价购得。
《宣和书谱》、《东图玄览》、《大观录》、《平生壮观》、《墨缘汇观》、《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出身名门,祖父吴丞相陆逊,父吴大司马抗,“世皆奕奕,为当代显人”。
曾官平原内史,故称“陆平原”。
以文学见名于时,才华横溢。
同时代人张华有“人之为文恨才少,而机患其多,至有见文而自欲弃其所学”之叹。
亦工书法,尤长于章草,但书名不显。
书论中鲜见,盖为其才名文学所掩。
《平复帖》蠡议

《平复帖》蠡议中国书法网 2017-10-02 20:37:02陆机《平复帖》,纸本,手卷,纵23.7cm,横20.6cm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作者:谢光辉徐学标刊于《中国书法》杂志2006年第5期《平复帖》是晋人的一件手书名迹,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帖纸本,纵23.8厘米,横20.5厘米。
全帖九行,合重文共计85字。
文曰:彦先羸瘵,恐难平复。
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
承使囗(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
囗(侯)子杨往初来至(或释主),吾不能尽。
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
思识量之迈前,执(势)所恒有,宜囗称之。
夏(或释闵)囗(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①自北宋《宣和书谱》著录以来,该帖一直归于西晋名士陆机的名下,作为现存最早的名人墨迹而被推尊为“法帖之祖”。
但由于未署名款,该帖的作者令人怀疑。
早在明代时就曾有人将它定为陆机之弟陆云甚或更早的汉代张芝所书,因为缺乏确切的证据,此论并未被人采信。
历来学者对《平复帖》为陆机所书多持肯定态度,有的人虽有疑虑却仍然尊从旧说,使之几成书史定论。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曹宝麟先生的一篇《陆机〈平复帖〉商榷》才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广泛讨论。
曹先生通过对《平复帖》中词语及史实人物的考证,提出《平复帖》非陆机所书的观点,嗣后徐邦达先生提出驳议,双方一再论辩,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讨论并没有能够更深入广泛地持续下去,以致到如今仍未取得一个能令人满意的结果。
《平复帖》的书法,介于章草与今草之间,为章草向今草过渡之桥梁。
它的时代正好处在魏晋这一中国书法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间乎“右军以前,元常以后”这么一个关键时段,故其在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对其书者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如曹先生所说:“对于《平复帖》书者是否为陆机的探讨,其重要性似乎不亚于《兰亭》论辩。
”②有感于此,笔者对《平复帖》及其有关史料进行了反复的研究,认为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还有进一步商议的必要。
格古韵新——论陆机《平复帖》的笔墨形态及取法渊源

格古韵新——论陆机《平复帖》的笔墨形态及取法渊源摘要:诞生于一千七百年前的《平复贴》是一件存世最早的名家手书真迹,从书体上界定属于章草,然而从更加严格的范式解读上看属于章草过渡时期的典型书体。
从笔意和风格上看,与汉晋简牍草书一脉相承,从构型上看,接近今草系统。
其形制属于尺牍,以秃颖之笔写在麻纸上。
笔法古雅拙朴,点画内敛含蓄,线条浑圆苍劲,字势纵逸瘦长,字形灵动多变,章法疏淡萧散,墨象苍茫朦胧。
取章草之古法,开今草之新意,格古而韵新。
校以汉晋简牍若合符契,可证其非六朝以后人所能为。
[关键词]平复帖笔墨形态取法渊源汉简简牍诞生于一千七百年前的《平复帖》是一件存世最早的名家手书真迹,是陆机问讯好友的一封信札,纸本,墨书,纵27.3厘米,横20.6厘米,9行84字。
其形制属于尺牍。
“尺牍”流行于汉晋,刘涛指出:“汉晋时期的士流阶层已经盛行草书尺牍,用于显示风流与才艺,成为一种时髦风尚。
”[1]西汉时期,文人之间通报问讯均是尺牍。
如,居延新简中《致张椽执事书》(编号为EPT2.5AB)、《阳尉曹吏书》(编号为EPT5.76AB)两件尺牍,大意是对受书人给予的教诲和招待表示感谢,以隶草书写,书写娴熟,其中《致尉曹吏书》似由秃笔写就,凝炼简洁,高古典雅。
东汉士人多借草书尺牍传情达意,草书尺牍流行成了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化现象。
《平复帖》书写材料是麻纸[2],若以高倍放大镜观察,纸表面有较多的纤维束,甚至有成股的麻绳头未及捣碎,吃墨性差,制作非常原始,与出土的汉纸相近。
书写工具是秃笔,《东图玄览编》卷一:“以秃笔作草稿,笔精而法古雅,真迹也。
”杨守敬说:“系秃颖劲毫所书,无一笔姿媚气,亦无一笔粗犷气,所以为高”[3]。
我们在出土的汉晋简牍中已经发现东汉日常书写时用秃笔的情况。
如,东汉东牌楼编号为101号简,正面内容的文字全是秃笔写就,其笔画线条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起笔、行笔和收笔少见提按动作,起笔处多为中锋圆头,线条中段饱满充实,收笔果断,笔画线条凝重圆浑,凸显了圆浑古朴的汉代隶草书体貌特质。
陆机平复帖介绍_陆机字士衡

陆机平复帖介绍_陆机字士衡《平复帖》是陆机极为著名的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一共9行84个字,其规格长20.6厘米,宽为23.7厘米,其书体是章草,至今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馆。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陆机平复帖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陆机平复帖《平复帖》是陆机极为著名的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一共9行84个字,其规格长20.6厘米,宽为23.7厘米,其书体是章草,至今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馆。
此帖写于西晋,是历史上最早的名家发帖,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件传承下来的发帖墨迹,被后人称其为“发帖之祖”的称呼,并且此帖还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可见其价值重大。
作者使用的不是正规的毛笔,而是秃笔在麻纸上创作,写出来的字呈现出微绿色的字迹。
风格极为平淡,其字体是草隶书。
《平复帖》的书写手法和文字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平复帖》可以说是章草的代表作,它跟居延汉简有着密切的关系,只不过在《平复帖》上面对点画有所变化,极大地增强了其连续性,例如口字,在汉字中需要写三笔,而在《平复帖》中仅仅需要二笔。
帖中还有很多字,都是连为一笔带过,显示出了作者在创作时用笔技巧的精湛。
笔画的连续性增强,这就意味着笔锋弯折的幅度也要有所加大,这就考验了创作者的基本功。
在西晋时期,草体笔法日益兴盛,但是其发展是在士大夫前面的,或许跟士大夫不屑于用这种笔法也有一定的关系,但这也符合了书法创新和发展的规律。
而陆机创作《平复帖》就是基托于时代和社会基础,才能够创作出草体的巅峰代表作。
陆机字士衡“陆机字士衡”这句话出自于《陆机传》,讲述的陆机的一生,是房玄龄等人编著的《晋书》其中的一篇传记文。
陆机,字士衡,是吴郡县人士。
他的祖父是陆逊,是吴国著名的丞相,而他的父亲陆抗,也是吴国著名的大将军。
陆机生来高大,成年的时候就有七尺之高,其声音像洪钟一样深远且宏亮。
陆机在年轻时期,就已经有奇才,其文章当代无双,可见创作的水平之高。
《平复帖》

《平复帖》
作者:马斌
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9年第5期
【作品概况】《平复帖》是西晋陆机用秃笔书。
麻纸,墨色微绿。
9行,存84字。
章草。
【观典赏析】《平复帖》是现存最早写在纸上的书迹,比王羲之的手迹还早七八十年,是
汉隶到草书间过渡阶段的佳作,也是章草的最初形态。
《平复帖》是最早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被称为“法帖之祖”“中华第一帖”,在书法史上具有至高地位。
汉晋以来,北方文化占主导
地位,卫瓘、索靖的书法也是北方书风,而陆机是南方文化的代表人物。
《平复帖》是章草的
代表作,与居延汉简有着紧密的文脉关系,但大大增强了点画的连续性,寥寥数行,字字珠玑。
点画苍劲有力,朴实雄厚,秃笔枯锋,拙中见巧。
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返璞归真。
明人
陆石雍说:“吞吐深浅,欲露还藏,并觉此中无限。
”这一点上《平复帖》正是范本。
(马斌
选荐)。
《平复帖》艺术风格探析

《平复帖》艺术风格探析作者:辛一鸣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5年第03期摘要:《平复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人墨迹,是章草过渡到今草的典型代表之作。
本文从文本的点画、结构、章法、墨色等几个基本构成入手,旨在分析和鉴别《平复帖》独特的艺术风格,进而发掘《平复帖》在书法发展史上的独特意义。
关键词:《平复帖》基本构成艺术风格意义《平复帖》(见图)传为西晋大文学家陆机所书,是现存年代最早且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有“墨迹之皇”的美誉。
它兼具章草与今草两种字体的特征,被认为是当时吴国一带地域书风的代表,是草书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之作。
西晋是章草发展、流传的主要时期,然而《平复帖》作为此时期典型之作,却初现与众不同的特征。
它淡化了章草的波磔特征,加强了笔画的连贯和字与字间的呼应,字体介于章草、今草之间,已趋于今草。
根据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章草过渡到今草的代表实不为过。
在现存墨迹较少的时期,作为文人书法的《平复帖》,更显弥足珍贵。
一、《平复帖》,章草至今草过渡阶段的典型启功先生曾作诗赞叹:“十年遍校流沙简,《平复》无渐署墨皇。
”[1]《平复帖》从文词到草法都给人以奇幻难识的感觉,它融合了章草与今草两种字体的特征,结构自然而轻松,具有古拙朴厚、典雅自然的艺术风格,地域书风突出,它在汉字发展史和书法演进史上都有着特殊地位。
在《平复帖》的跋文中,溥伟、傅增湘、赵樁年等历代鉴藏名家均对其艺术风格作了评赏,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点画奇古高绝《平复帖》的点画奇古,与索靖、卫瓘的章草相比,虽然草法晦涩,却浑厚古朴,用笔质朴挺健,自然洒脱,毫无骄矜之态。
《平复帖》用笔苍健古朴,枯润相间,字势起伏抑扬,气息高古浑雅。
其字拙中有巧,艰涩之行笔与疏朗间灵动气息自然流露。
这种隶意,虽然掩隐了波磔分明之意,但字里行间仍然不失隶味。
其字体虽与章草有别,但却弥漫着章草的气息。
下面让我们来具体分析帖中点画的奇古特征:(1)点:孙过庭《书谱》说,“草以点画为性情”,[2]他认为“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3]。
陆机《平复帖》赏析

陆机《平复帖》赏析陆机《平复帖》赏析来源/鸿墨轩3dec的收藏复制·编辑/塞上齐翁《平复帖》,晋,陆机书,纸本,手卷,纵23.7cm,横20.6cm 。
草隶书9行86字。
(图一)释文:“彥先羸瘵,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爲慶。
承使唯男,幸爲複失前憂耳。
吳子楊往初來主,吾不能盡。
臨西複來,威儀詳跱。
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也。
思識□量之邁前,勢所恒有,宜□稱之。
夏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
”(释文据启功《〈平复帖〉说并释文》)《平复帖》内容涉及三个人物,贺循,字彦先,是陆机的朋友,身体多病,难以痊愈。
陆机说他能够维持现状,已经可庆,又有子侍奉,可以无忧了。
吴子杨,以前曾到过陆家,但未受到重视。
如今将西行,复来相见,其威仪举动,自有一种较前不同的气宇轩昂之美。
最后说到夏伯荣,他因寇乱阻隔,没有消息。
《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
它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
《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根据尾纸董其昌、(图二)溥伟、傅增湘、赵椿年题跋,可得知《平复帖》历代递藏情况。
此帖宋代入宣和内府,明万历间归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再归张丑。
清初递经葛君常、王济、冯铨、梁清标、安岐等人之手归入乾隆内府,再赐给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
光绪年间为恭亲王奕訢所有,并由其孙溥伟、溥儒继承。
后溥儒为筹集亲丧费用,将此帖待价而沽,经傅增湘从中斡旋,最终由张伯驹以巨金购得。
(图三)张氏夫妇于1956年将《平复帖》捐献国家。
清吴其贞《吴氏书画记》、顾复《平生壮观》、安岐《墨缘汇观》等书著录。
《平复帖》何以为“墨皇”--新民晚报毛笔实在是可称得上中国的国粹了。
刚结束的东亚峰会上,十六国首脑在签署《吉隆坡宣言》时,温家宝总理拿出了自备的毛笔,不料邻座的日本首相小泉竟然演出了一场“借笔秀”,故作姿态,哗众取宠,图借笔生辉,孰料中国的典籍上只留下妙笔生辉的成语。
陆机《平复帖》是现存最早的传世墨迹

陆机《平复帖》是现存最早的传世墨迹
释⽂:彦先赢疗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此此已为庆承使⼝男幸为复失前忧⽿⼝⼦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举动成观⾃躯体之美也恩识⼝量之迈前执所恒有宜⼝称之夏⼝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西晋陆机书。
章草。
纸本。
纵23.8厘⽶,横20.5厘⽶。
藏故宫博物院。
陆机(261~303),字⼠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
祖陆逊、⽗陆抗,都是东吴名将。
吴亡后⼊晋,官⾄平原内史、前将军。
后为司马颖所杀。
“少有异才,⽂章冠世”,是著名的《⽂赋》的作者。
他的书法,在书坛有⼀定地位,王僧虔、庾肩吾等都曾有记述。
《平复帖》是现存最早的传世墨迹。
内容是写给友⼈的⼀个信札,是传世⽂⼈中最早的⼀件,其中有病体“恐难平复”字样,故名。
字为章草,但⽆挑波,和《淳化阁》所收卫瓘《顿⾸州民贴》体段相近。
⼤约是当时流⾏的⼀种实⽤书体。
王僧虔曾说陆机的字“吴⼠书也,⽆以校其多少”。
李嗣真说:“陆平原、李夫⼈犹带古风”。
⼤概当时吴国书法⽐较守旧⽽且有点地⽅风格,在当时的书法中⽐较特别。
看此帖之字确有点奇幻难读,当不是偶然现象。
此书使⽤秃笔书写,笔法质朴⽼健,笔画盘丝屈铁,结体茂密⾃然,富有天趣。
在现在见到的同时期及其以前的墨迹中是很突出的。
故今⼈启功先⽣曾有诗说:“⼗年遍校流沙简,《平复》⽆渐署墨皇。
”。
《平复帖》书法艺术风格研究

《平复帖》书法艺术风格研究作者:傅鹏飞来源:《科技风》2018年第20期摘要:中国书法作为传统艺术享誉世界,从古至今,有很多有名的书法作品流传于世。
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经历各种演变,可以说它是我国的一种民族符号,对我国历史、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平复帖》作为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墨宝,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鼻祖,为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研究《平复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平复帖》所呈现的艺术风格做简单分析和研究,希望对相关学者和研究人士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平复帖;书法艺术;艺术风格《平复帖》是我国西晋文学家陆机所作,秃笔写于麻纸上,是历史上最早的法帖,有“法帖之祖”之称,也是九大“镇国之宝”之一。
《平复帖》是陆机写给他朋友的一封信,其创作时间比大家耳熟能详的《兰亭序》早六十多年,历经1700多年的风雨沧桑,被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所幸至今仍被完好无损地保存在故宫博物院。
《平复帖》因其呈现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又是我国最早的法家名帖,在我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被视为书法界的焦点,对我国书法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现就其书法艺术风格研究如下:一、章草代表作章草体是早期的草书,因其源于解散的隶书,所以还具有一些隶书的特点。
西汉时期,章草体还处于原始状态,笔画简直,书写方法上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笔画上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形态。
《平复帖》书写自由率性,不拘泥于严格的书法体,陆机巧妙地将很多字最后一笔向下牵引,一改章草体横展的笔势为纵向,每个字的形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字体刚劲有力,高雅清新,虽年代久远,很多字迹不太清晰,但其轮廓仍明了,有一种洋洋洒洒的干脆利落,我们似乎能感受到笔者的儒雅与大气。
二、笔法渊源《平复帖》是用硬毫秃笔写于麻纸上的。
秃笔本指笔尖脱毛不合用的毛笔,但陆机巧妙运用其圆润少锋芒的特点,使《平复帖》笔法特别,少了一些锋芒,多了一些平滑。
麻纸纤维长,纸浆粗,是中国古代典藏书籍的用纸,麻纸有些粗糙且略显斑驳,多了一层古朴的立体感,下笔动作轻柔简单,锋芒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法帖之祖:陆机《平复帖》高清赏析

法帖之祖:陆机《平复帖》高清赏析比起对它文辞的细密考证而言,对它在书法上的解读,似乎远远没有到位~陆机《平复帖》手卷纸本23.7×20.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平复帖》为晋代陆机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9行84字。
书写于西晋,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
《平复帖》(局部)《平复帖》在历史上流传有序,入过宋内府,也曾被民间藏家家藏,后入清代皇族流传,最终被张伯驹先生重金购得,捐入故宫博物院。
观细节图处可看出,此帖在流传过程中有修补,或是被摹写的痕迹。
今天,推出《平复帖》的高清版,供大家欣赏。
(图内为启功先生释文)《平复帖》释文: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
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
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
临西复来,威仪详跱。
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
思识(代表缺省字)量之迈前,势所恒有,宜称之。
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单字高清字士衡,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因其曾为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
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晋书陆机传》),与弟陆云俱为我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其实陆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我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法书真迹。
《平复帖》凡九行,上有宋徽宗赵佶泥金题签和“宣和”、“政和”二印。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内容只是陆机问候友人的平常手札。
惜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纸面损伤,有些字已分辩不出来了。
古代法书典籍《墨缘汇观录》、《平生壮观》、《大观录》等,虽有记录,均无释文。
当代书家启功先生在其《启功论稿》中对此帖注有释文。
《平复帖》是草书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书作,最大的特点是犹存隶意,但又没有隶书那样波磔分明,字体介与章草、今草之间。
细观此帖,秃笔枯锋,刚劲质朴,整篇文字格调高雅,神采清新,字虽不连属,却洋洋洒洒,令人赏心悦目,字里行间透露出书家的儒雅与睿智。
历来评述甚多。
宋陈绎曾云:“士衡《平复帖》,章草奇古”。
陆机《平复帖》(附当代名家陈忠康等临作)

陆机《平复帖》(附当代名家陈忠康等临作)【法书精赏】陆机《平复帖》陆机《平复帖》⼿卷纸本 23.7×20.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三国到西晋时期,在我国的书法史上是⼀个篆⾪楷⾏草诸体杂陈的时期,楷书由⾪书蜕化⽽来的同时也产⽣了⾏书,⼜显得很不成熟,另⼀⽅⾯草书的问世虽然⽐楷⾏要早得多,但除少数书家专攻此道之外,依然未能在实⽤中得以普及,我们可以从赵壹的《⾮草书》中看出这⼀点,因此当时在正规⽽庄重的场合⼈仍⽤篆⾪。
⾮正规普通⽂书或书信则以楷⾏草居多,近百年来,从敦煌和居延、楼兰等出⼟的漢简、⽊牍、残纸中已开始⽤章草或⾏书来随意书写。
在魏建安⼗⼆年(⼆○七)年曹操下令禁⽌刻碑,西晋武帝咸宁四年(⼆七⼋)也曾下诏禁碑,这就给墨迹书写带来了契机,从⽽开创出帖学的局⾯。
西晋时期(公元⼆六五—三⼀六年)的著名书家有卫瓘、卫恒、索靖、陆机等,惜年远代湮,作品都已散佚⽆存,惟陆机《平复帖》得以流传,可以说这⼀件⽆上珍品是我国最早的名家真迹。
陆机,字⼟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于魏元帝景⼆年(⼆六⼀),卒于西晋惠帝太安⼆年(三零三),终年四⼗三岁。
其祖⽗逊是三国吴名将,曾任⼤都督之职,其⽗陆抗亦为三国吴名将,曾任⼤司之职,陆机少时亦任吴⽛门将,吴亡后退居乡⾥,闭门读书,⾯壁⼗载,晋武帝太康⼗年(⼆⼋九)陆机与其弟陆云同赴洛阳,受到太常张华知遇,迁为太⼦洗马、著作郎之职,⼆⼈之⽂才在洛阳名声⼤噪,时⼈将其兄弟⼆⼈合称“⼆陆”。
值晋王室内乱,陆机出仕成都王颖,为平原内史,后被⼈以谗⾔伏诛。
陆机是西晋著名⽂学家,他⼪善骈⽂,所作《⽂赋》为我国古代的重要⽂学论⽂,另有《辨亡论》《吊魏武⽂》等传世,著有《晋纪》、《洛阳记》后⼈辑有《陆⼠衡集》出版。
《平复帖》是陆机写给朋友的⼀封信,⽂章内容说到病体“恐难平复”等内容,所以后⼈称之为《平复帖》。
《平复帖》共9⾏84字,是草书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书作。
表现出浓厚的⾪草风意,但⼜没有⾪书那样波磔分明,字体介与章草、今草之间。
天下第一帖《平复帖》赏析

一千七百多年前,一份问候友人的手札诞生在古朴的麻纸上,它就是被现代人誉为天下第一帖的《平复帖》。
没想到现存最早的墨迹竟是草书,为什么陆机要用草书这种浪漫诗性的书体来给朋友写信札呢?这说明陆机的朋友也会草书,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人们用草书进行感情交流,真是令人羡慕。
这说明了当时士族修养达到的高度。
《平复帖》这件不到一平尺的数行墨迹表面所弥漫的梦幻般气息,给我们留下了千古奇思和遐想。
《大观录》说《平复帖》为“草书、若篆、若隶,笔法奇崛”。
就是感觉这张远古残破的麻纸奇幻、高古、深远的意境,似乎无法逼近更难以琢磨神遇他的笔情墨意。
陆机这位西晋著名文学家的《平复帖》亦如他的诗歌、文赋一样,如“五河之吐流,泉源如一焉。
其弘丽妍赡,英锐飘逸,亦一代之绝乎”!更充满神奇而令人感叹的是《平复帖》的收藏,西晋以来,经过了多少达官贵人的手,每一位主人对它倾注的无限怜惜和珍重,否则,今天的我们也无缘目睹其真容了。
这里需要一提的是它最后一位收藏者张伯驹先生。
张先生是一个极富戏剧色彩的人物,其出身之高、家产之丰、收藏珍品之多之精,可以说近代史上无人能比。
张伯驹收藏钟爱古代书画,不惜倾家荡产,才把我们许多国宝的墨迹珍品保存了下来,使其不至于流失海外。
1956年1月,张伯驹、潘素伉俪无私地将《平复帖》这件稀世珍宝和其他文物一起捐献给了国家,此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陆机(261—303年),字士衡,吴郡吴人,出身东吴士族,西晋文学家、书法家。
与其弟陆云并称“二陆”。
三国吴大将陆逊之孙,父亲陆抗是吴国大司马。
二十岁时吴亡后居家,后入洛,曾任平原内史、著作郎、中书郎等职,世称“陆平原”,因兵败被谗,为成都王司马颖所杀。
被害时年仅43岁。
一颗璀璨的流星就这样陨落了。
陆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是晋武帝太康年间(280-289年)西晋文学全盛时代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世说新语》上卷下·文学第四·八十四:“孙兴公云‘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
陆机《平复帖》及释文

陆机《平复帖》及释文《平复帖》是晋代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创作的草隶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平复帖》共九行、八十四字,是陆机写给一个身体多病、难以痊愈的友人的一个信札,因其中有“恐难平复”字样,故名。
它是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其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
《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皆有参考价值。
《平复帖》卷,晋,陆机书,纸本,手卷,纵23.7厘米,横20.6厘米。
草隶书9行86字。
释文: “彥先羸瘵,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爲”(释文据启功《〈平复帖〉说并释文》)《平复帖》内容涉及三个人物,贺循,字彦先,是陆机的朋友,身体多病,难以痊愈。
陆机说他能够维持现状,已经可庆,又有子侍奉,可以无忧了。
吴子杨,以前曾到过陆家,但未受到重视。
如今将西行,复来相见,其威仪举动,自有一种较前不同的气宇轩昂之美。
最后说到夏伯荣,他因寇乱阻隔,没有消息。
意译:彦先先生身体虚弱,常年多病,恐怕一时半会难以康复。
我在他刚得病的时候看望过他,当时并没有想到会好这么快,现在看身体已经恢复这种程度,已经是可喜可贺了。
现在又有一个如此悉心照料他的好儿子,实属难得。
病情好转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吴子杨先生也专门登门看望过他,详细情况我就不再说了,反正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次要出门西行了,再次看望老陆。
他所表现出来的风度翩翩,仪态万方,确实像个美男子的样子,这也是他一贯的表现,值得称颂。
夏柏荣先生因为赶上祸乱,暂时还没有消息。
vas。
平复帖赏析

平复帖赏析
平复帖
平复帖晋陆机
【释文】
彦先嬴瘵,恐难平复。
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
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
(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峙,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
思识口量之迈前,执所恒有,宜口称之。
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简介】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今苏州)人。
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以《文赋》最知名。
书法能章草。
此帖是介乎章草和今草之间的过渡性书体。
帖中用秃颖劲毫,笔意生动,风格平淡质朴,是流传有绪的西晋名家书法。
幅前有古题签“晋平原内史吴郡陆机士衡书”。
前隔水有宋徽宗题签“陆机平复帖”。
尾纸有明代董其昌,近现代溥伟、傅增湘、赵椿年题跋,详载《平复帖》历代递藏始末。
晋·陆机《平复帖》(高清单字带释文)

晋·陆机《平复帖》(高清单字带释文)
《平复帖》为晋代陆机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共9行84字,无名款,宋人定为陆机作品,米芾定为“晋贤十四帖卷”之一,入宣和内府,宋徽宗题签并钤玺印,后经梁清标、安岐等人鉴藏。
后入清内府,旋出归成亲王永瑆、恭亲王奕䜣,后归溥儒等人,建国后由张伯驹先生捐献故宫博物院收藏。
《平复帖》书写于西晋,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
有“法帖之祖”的美誉。
陆机《平复帖》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
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墨色微绿。
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
《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2011年4月15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古代书法——草书》特种邮票1套4枚。
其中之一为陆机章草书《平复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机《平复帖》赏析
陆机《平复帖》赏析
来源/鸿墨轩3dec的收藏复制·编辑/塞上齐翁
《平复帖》,晋,陆机书,纸本,手卷,纵23.7cm,横20.6cm 。
草隶书9行86字。
(图一)
释文:“彥先羸瘵,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爲慶。
承使唯男,幸爲複失前憂耳。
吳子楊往初來主,吾不能盡。
臨西複來,威儀詳跱。
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也。
思識□量之邁前,勢所恒有,宜□稱之。
夏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
”(释文据启功《〈平复帖〉说并释文》)《平复帖》内容涉及三个人物,贺循,字彦先,是陆机的朋友,身体多病,难以痊愈。
陆机说他能够维持现状,已经可庆,又有子侍奉,可以无忧了。
吴子杨,以前曾到过陆家,但未受到重视。
如今将西行,复来相见,其威仪举动,自有一种较前不同的气宇轩昂之美。
最后说到夏伯荣,他因寇乱阻隔,没有消息。
《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
它用秃笔写于麻纸之
上,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
《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根据尾纸董其昌、(图二)溥伟、傅增湘、赵椿年题跋,可得知《平复帖》历代递藏情况。
此帖宋代入宣和内府,明万历间归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再归张丑。
清初递经葛君常、王济、冯铨、梁清标、安岐等人之手归入乾隆内府,再赐给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
光绪年间为恭亲王奕訢所有,并由其孙溥伟、溥儒继承。
后溥儒为筹集亲丧费用,将此帖待价而沽,经傅增湘从中斡旋,最终由张伯驹以巨金购得。
(图三)张氏夫妇于1956年将《平复帖》捐献国家。
清吴其贞《吴氏书画记》、顾复《平生壮观》、安岐《墨缘汇观》等书著录。
《平复帖》何以为“墨皇”--新民晚报毛笔实在是可称得上中国的国粹了。
刚结束的东亚峰会上,十六国首脑在签署《吉隆坡宣言》时,温家宝总理拿出了自备的毛笔,不料邻座的日本首相小泉竟然演出了一场“借笔秀”,故作姿态,哗众取宠,图借笔生辉,孰料中国的典籍上只留下妙笔生辉的成语。
旧历冬至,沪上各报都刊载了东晋陆机《平复帖》等故宫一批镇馆之宝的书画作品同市民谋面的消息,时值北寒南下,正应了“雪夜闭门赏家宝”的宋
代遗风,领衔的又是1700年前写就、后人称誉为“皇帖”的墨宝,献宝的又是当年那个大起大落呼风唤雨的张伯驹,写就“皇帖”的陆机据说是用了一枝秃笔,实在令都市里的文人雅士茶余饭后谈说不尽。
毛笔为国粹,现存最早的《平复帖》自然可谓国宝。
陆机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文赋》便出自他的笔下。
其父陆逊是三国东吴的名将,陆机因《平复帖》在书法界的影响远远盖过了他在文学上的影响,也为文人字画的历史价值开了先河。
作为“皇帖”的《平复帖》自然有它“流传有绪”的家史。
宋米芾的《书史》和明张丑的《真晋斋记》记载,《平复帖》是《晋贤十四帖》中的一件,同谢安的《慰问帖》同轴,至今仍有唐末鉴赏家殷浩的印记。
米芾在他的《宝章待访录》一文中称目睹了《晋贤十四帖》,当时帖藏附马都尉李玮家,而《书史》中记载是李玮从王贻永家购得。
而王的祖父就是王溥。
王溥作为《唐会要》《五代会要》的作者,又是宋初的一位大收藏家。
李玮作为附马都尉同宋代帝室有亲戚关系,李玮死后,宋徽宗自然注意他的家藏,《平复帖》流入宋御府也是情理之中。
宋徽宗题写了“晋陆机平复帖”瘦金书六个字,并钤盖了“双龙”、“政和”、“宣和”等玺印。
之后元代不知何故又流入民间,至明代隆庆年间为大收藏家韩世能所有,并经多位名家赏鉴,万历十九年,董其昌题鉴“晋陆机平复帖手迹神品”,虽未著名,却为后
人公认,13年后也就是万历三十二年,董其昌又写了一段跋。
韩世能死后,《平复帖》传给儿子韩逢禧,韩逢禧将该帖卖给了大收藏家张丑,张丑兴奋之余,给自己取了一个斋名“真晋斋”,并写了一篇《真晋斋记》。
崇祯癸未,明朝亡,张丑去世,之后17年,《平复帖》被人视为赝品弃物,为明代古董鬼葛君常收得,转售给刻《快雪堂帖》的冯铨,冯铨又将该帖转让给明末清初的大学士、大收藏家梁清标,梁在《平复帖》上钤盖了多方印记,又流入当时的大鉴赏家安岐家中,安岐后因“久病杜门”,“衰朽余年”时,将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苏轼二赋以及平复帖等经傅恒之手卖给了弘历,由此再次进入御府。
乾隆四十二年弘历生母去世,《平复帖》作为“遗赐”赏赐给永瑆(弘历的儿子)作为纪念品,永瑆为此也给自己取了一个斋名——诒晋斋,并写有《诒晋斋记》。
之后永瑆又将此帖传给了曾孙载治。
光绪六年载治死后,当时两个儿子溥伦和溥侗正处幼年,光绪帝便托恭亲王奕訢代管,从此便由恭亲王据为己有,后由奕訢传给孙子溥伟,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室,溥伟逃往青岛,《平复帖》留给了他在京的两个弟弟溥儒和溥僡。
1937年,溥儒母亲去世,治丧急需款项,有意出手《平复帖》,开价20万,消息走漏出去,上海已有人北上洽谈,好在这个溥爷没被银子晃花了眼,念着同张伯驹的旧情,最后开出4万的价格被张收去,张伯驹为支付这笔现金,还转让了盐业银行的部分股票。
因此,风
声走漏,当时正是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华北,指使汉奸打上门来,要《平复帖》,张伯驹为了不让《平复帖》有一点闪失,决定南下上海,避让一下,不料却在上海遭到特务绑票,要价200根金条,古董商趁火打劫,要其夫人将《平复帖》出让以赎回张伯驹,张宁死不从,后经友人多方周旋,由其夫人潘素将自己的金银细软换了20根金条才将张伯驹赎回,为《平复帖》张伯驹差点将性命搭上,无奈,张伯驹夫妇将《平复帖》缝入被中,佯装逃难到了西安国统区,见到了张大千,杯盏相叙,张大千称“《平复帖》为天下'墨皇’,无上珍品,非熏香更衣不能随便一见。
”兵荒马乱之年,相约抗战胜利后再赏国宝。
可见连张大千要见上《平复帖》一眼也不是件易事。
多少年后,京城玩家王世襄为研究《平复帖》去张伯驹家看宝,张伯驹竟让王世襄将此帖带回家中一月有余,细细研读,为此王世襄坐卧不宁,恐有闪失,每次取出研读,都要眼观天象,戴上手套,看后必用高丽纸细心包好,之后写出了权威性考证文论《西晋陆机平复帖流传考略》,直到1992年,王世襄老人在回忆这段往事时,仍然肃然起敬。
《平复帖》共9行84字,是东晋陆机听说好友患疾,慰问病情,遥祝病体康复的一封信札,后人称之为秃笔挥就,今人奉称为“墨皇”“皇帖”,毕竟是一千七百年前的真迹,比王羲之的还要早80年。
即使是一千七百年9
行84字的时空,然全部解读辨识出来的却是当代大书法家
启功。
前几天看到报章上载有一段趣闻:说的是启功当年找辅仁大学校长陈垣要份工作,到下属的中学教一年级的国文,竟被院长张怀辞退,启功晚年谈及此事还自嘲“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作为解读《平复帖》的天下第一人,可见他家学渊源。
历史常常会开玩笑,这是没有办法的。
就像《平复帖》一样,东晋时期用秃笔挥就的一封慰问信札,一千七百年后奉为“墨皇”“皇帖”,其中又演绎了那么多悲欢离合,刀光剑影的故事,实在有许多令人想不通也想不到的事情。
还是要感谢那个老头张伯驹,用其父张镇芳一生堆垒的金山银海换回了《平复帖》《游春图》等一批国之重宝,并于1957年捐献给国家。
闲云野鹤的人生,名利粪土的超凡,遍寻《平复帖》上历朝历代的玺印,找不到一丁点儿张伯驹的钤迹,他手上有的只是一张薄薄的捐献证书。
欢迎光临颐心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