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的信达雅

合集下载

译事三难:信、达、雅【重要L】

译事三难:信、达、雅【重要L】

译事三难:信、达、雅【重要L】“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则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见清·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译事:翻译工作。

信:准确。

指忠实于原文,不悖原文,即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通顺。

指文字通顺,意思表达得充分详尽,即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精美。

指富于文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本句大意是:从事翻译工作有三难:准确、通顺、精美。

【转载拓展文章】在中国语境里,谈论翻译,几乎不可能绕过“信达雅”这三个字。

自严复在年《天演论》的《译例言》中提出“信达雅”之说以来,大多数翻译读者早就将“信达雅”这三个字奉为圭臬,将其看做理所应当的翻译原则或标准。

在签订翻译合同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条款:“译著符合信达雅的要求”。

每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总会心里一沉,准备签名的笔顿时重如千斤了。

的确,又有哪个译者,有胆量保证自己的译作完全“符合信达雅的要求”呢?其实,严复《天演论·译例言》所说的“信达雅”,并非翻译的标准,而是要指明翻译的“难处”:“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严复明确了“信”和“达”的统一关系,它们就好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

求信为译之本,同时必须考虑通达,若译文诘屈聱牙让读者完全看不懂,就“译犹不译”了。

根据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的理解,“信”“达”“雅”出自佛典的“信”“达”“严”(释为饰,即雅),三者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信”处于统摄全局的地位:“译事之信,当包达雅;达正以尽信,而雅非为饰达。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信达雅”之说的历史渊源学术内涵乃至与国外译论的相互参照阐发的可能性不乏热烈的讨论和争议。

学理上的推敲,并不总能够解决实践中的困境。

即便是天才的翻译家傅雷,也曾感慨“真要做到和原作铢两悉称,可以说是无法兑现的理想”。

严复的《天演论译例言》翻译

严复的《天演论译例言》翻译

严复的《天演论译例言》原文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海通已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晩出之书。

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

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

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Translation involves three requirements difficult to fulfill: faithfulness, comprehensibility and elegance. Faithfulness is difficult enough to attain but a translation that is faithful but not comprehensible is no translation at all. Comprehensibility is therefore of prime importance. Sin ce China’s opening to foreign trade by sea, there has been no lack of interpreters and translators. But if you assign them any book to translate and tell them to meet these two requirements, few can do so. The reasons for their inability are superficiality, partiality and lack of discrimination. This book is based on the new knowledge of the West acquired during the last fifty years and was one of the author’s later works. My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present its profound thought. It does not follow the exact order of words and sentences of the original text but reorganizes and elaborates. However, it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original ideas. It is more an exposition than a translation as it seeks to elaborate – an unorthodox way of translation. Kumarajiva sai d: “Whoever imitates me would fall.” There will be many others coming after me in translation work; I sincerely hope that they will not use this book asan excuse for their fallings.( Translated by C.Y. Hsu)注评:1.“虽译犹不译也”译为“… no translation”较为合适,no 放在名词前能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从“信达雅”看严复的翻译思想

从“信达雅”看严复的翻译思想

所在学期2013-2014第1学期授课教师杨洁《中西翻译简史》课程论文从“信、达、雅”看严复的翻译思想姓名: 童唯年级: 2011级班级: 10班学号: 20110512106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 年12 月21 日从“信、达、雅”看严复的翻译思想摘要:“信、达、雅”是严复译书的三条标准,也是翻译的三件难事,“信”是第一位的,只有做到了“信”,才能谈“达”,做到了“信与达”,才能追求“雅”。

这三条理论是中国翻译理论的起点,在中国近代翻译理论中占据的主流地位。

关键词:翻译思想,信,达,雅1.引言提到严复这个人,可能许多人都会想到他所翻译著作的《天演论》以及进化论的思想。

其实除了《天演论》这部著作,他还翻译了很多作品,比如《原富》、《群己权界论》等。

他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哲学等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在当时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天演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天演论》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其中,他翻译书籍时遵循了三字标准——“信、达、雅”。

现在,我就以他的三条标准来分析他的翻译思想。

2. 严复的“信、达、雅”三条标准我认为严复在翻译中所遵循的“信、达、雅”三条标准,为中国的翻译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严复在《译〈天演论〉·例言》里就说过:“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

”这句话的意思是,翻译有三件很难的事情,就是“信、达、雅”。

首先要做到“信”就已经非常难了,没有“信”也就不可能做到“达”,做到了“信和达”,才能去追求“雅”这个标准。

那么对于这三条标准,严复是怎么做到的呢?2.1.严复翻译思想中的“信”“信”在三字标准中是排在第一位的。

其意思是是没有背离原文,准确地翻译出文章的意思,不去歪曲事实和漏掉其中的意思,当然也不能随意去增减文章的内容。

浅谈严复“信、达、雅”

浅谈严复“信、达、雅”

2021年第09期53文学研究浅谈严复“信、达、雅”张炆一、“信达雅”一词的起源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严复,虽然是学海军的,然其擅长中英文字,译介了不少的西哲学说,在中国清末民初的思想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自唐玄奘以来,在中国的翻译界,还没有一个人赶得上严复的严复,原名宗光,有另一个字,并更名为傅。

他出生于汉族,是现代启蒙思想家、著名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的代表人物。

少年时期,他学习英语、法语和西方科学技术,包括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早年还出国实地考察,为后来翻译《西方社会学》等学术名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严复在《天启》的前言中提出了他的经典翻译原则“信、达、雅”。

他写道:“翻译的三大困难:信、意、雅。

所谓“诚,雅”,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求译者要做到忠实于原文(信),准确流利地表达意思,优雅丰富(雅)。

这一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的中国译者深受这三个字的影响。

他在汉译的“天演论”的例言上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他接下去又详细解释说,翻译时对原文要忠实,对译文要通顺,还要文雅。

有时为求译文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斟酌补足。

这种补足,只是发挥原意,绝非节外生枝。

二、“信、达、雅”原则分析严复提出的翻译要求和原则在古文翻译中经常被提及。

具体来说,文言文翻译必须做到“信得过、言之有物、雅之有”。

“信”是指翻译一定要准确,即使译文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如实、恰当地翻译原文。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通顺,即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和成语,词语通顺、不出现言语问题。

“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即使译文生动逼真,把原文的写作风格完美地表达出来。

信忠实原文,达则是通顺,流畅 雅是优雅,美好 简单的说即:忠实,通顺,美好.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真可谓是论翻译的“三字真经”,让后来人难再论翻译了.这不能不使人想起李白在黄鹤楼前写的两句搁笔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既然如此,第八书也只好从“信、达、雅”说起,一起看看它对翻译所发挥的指导作用,它的魅力所在.翻译标准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翻译方法的问题。

从严复的信达雅浅谈翻译原则

从严复的信达雅浅谈翻译原则

从严复的信达雅浅谈翻译原则从严复的“信、达、雅”浅谈翻译原则摘要:严复是近代中国伟大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当今的翻译活动仍然适用。

它是“实用的”、是“精练之至”的、是“经验之谈”、是杰出科学的翻译理论总结和宝贵的翻译理论遗产。

本文将从“信、达、雅”三个方面谈论翻译原则,便于进行翻译实践活动。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翻译一、严复及“信、达、雅”19世纪的中国不仅在政治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传播领域也有了新发展,严复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严复(1853-1921)是中国近代学者和启蒙思想家,被誉为“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中国人”。

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大量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著作,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他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一书,被誉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在社会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译事三难”,即: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2如果说“信”是站在作者的角度考虑的,那么“达”则是从读者的方面来思考的。

“达”强调我们翻译的文章语句要通顺,目标语言国家的读者读起来不费力,不晦涩不拗口,符合他们的说话习惯。

从英汉互译角度来看,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很大,想要简单地实现“达”这个目标也不是很容易。

举个例子来说,英语中定语从句的使用非常普遍,如果直接按照英语的句式翻译到汉语中,就不符合我们中国人的说话习惯。

同理,还有被动语态的句子。

汉语里偏好使用主动语态的句子,硬是按照原文的句式,在译文里出现“被...”这样的句子,读者读起来也不会很顺畅。

英语中还有可能出现很长的句子,汉语的习惯用短句来表达意思,所以在翻译的时候不必拘泥于英语的句式习惯,为了读者容易理解,必要的时候可以做句子的拆分。

再者,汉语里也有很多意象或事物无法直接翻译出来,或者翻译出来的意思有偏差。

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

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

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严复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他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信达雅”的大概意思,在我的理解下用较为通俗的语言解释大意为:能够对原文实现基本还原(信),能够流畅的向读者表达原作者的意思(达),拥有文笔优美,富有文采(雅)。

严复先生在自己的翻译工作中总结出了“信达雅”这个完整的原则体系。

这个体系对中国的翻译史有着巨大的贡献。

“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严复在这里就说明了翻译文章的时候就算只翻译出原文的意思,能够忠于原文,已属不易。

他接下去又详细解释说,翻译时不光要对原文要忠实,还要对译文要通顺,还要文雅。

有时为求译文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斟酌补足。

这种补足,只是发挥原意,绝非节外生枝。

有些原文的含义很是艰深,难得理解,他便要在这些句的前后,酌加“引衬”,以便使得原文的意思可以明显。

他不说“解释”,也不说“说明”,而说“引衬”,是很有道理的。

“引”是“引伸”,“衬”是“帮衬”,即帮助的意思,所以“引衬”,是说多加几个字进去,以助了解。

他说“信而不达,虽译犹不译也”。

可见单是忠实于原文,而译文不能表达,便失去了译介的作用。

令人看不懂的文字,无论内容怎样好,也是无用的。

他为求译文通顺,采用了四种办法:(一)颠倒原文字句。

(二)有时补足一点。

(三)遇到原文长句,采用意译。

(四)原文含义深奥的地方,便酌加引衬。

信达雅

信达雅

严复对翻译曾经提出“信、达、雅”的标准:“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严复的这三条标准当然不是随便说说,而是他深思熟虑后提出的要求。

由于严复本人的翻译对中国近代思想界和翻译界的巨大影响,这三条标准后来成了翻译界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基本原则。

翻译标准问题,归根结底,是翻译方法问题。

“信达雅”是翻译标准,也是翻译的基本方法。

界定明确、主次分明的“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符合翻译实践过程的心理特点,为翻译工作者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因而也指明了正确的翻译原则和基本的翻译方法。

许多具体方法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所谓“信”,是指忠实原文的思想内容,是指译文的科学性;这里不包括原作的风格和原文的语言修辞特色,后者属于“雅”的内容。

所谓“达”,是指译文语言规范,通顺易懂;“达”是讲的译文的可读性,并不包括“雅”字要求的语言生动,文笔流畅,有音乐节奏感。

总之,应该也能够把“雅”跟“信”和“达”划分开。

事实上,一般的科技和社科读物的翻译只能要求“信”和“达”,只有少数有个人风格的名家学术著作才可能和需要译得“雅”;而“信”对科学读物尤其重要。

但文学作品的翻译,“雅”字的要求绝不能少,可以说“雅”是文学作品翻译的生命和灵魂。

许多大师都十分重视文学翻译中的“雅”字要求。

“信”、“达”、“雅”三位一体,联系密切。

绝不可脱离“信”去求“达”和“雅”,更不能脱离“信”和“达”去求“雅”。

只有在“信”的前提下和“达”的基础上求“雅”;否则就是缘木求鱼,舍本求末了。

虽然具体做法可因文体而异,但这条大原则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是适用的。

文学作品的翻译也要首先讲究“信”。

对于作品的人物性格,语言特征,活动环境,社会背景,故事情节,事态演变,风俗民情,历史典故,人名地名,作家的风格和感情倾向,作品牵涉的各种知识,总之,整个作品的内容和全部细节都需要准确、通顺、流畅地译出来,整个作品才能达到“信”、“达”、“雅”三者的统一。

严复的信、达、雅

严复的信、达、雅
严复的信、达、雅 严复的信、

从狭义上讲,信就是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就 是把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准确地用另一种语言 重新表达出来。而广义上讲按科学取其真谛 来看,信达雅实际上只留一个“信”字足矣, 即“全方位的信”。原文若是表达得通顺流 畅就达;原文若故意不达(如描写无文化人 的言谈)则不达,此时的不达就是达。原文 用的文绉绉的书面语、古语等雅文,译文就 要雅;原文若用的是粗话鄙语,译文就要粗 而不雅,此时的不雅就是雅。
1.译者精通洋语洋文兼善华文,知道两 种语言的相似处和差异 2.译者应该全面了解原文的意思、精神 和风格,并把这些在译文中准确地表达 出来 3.译文和原文应没有差异,即译文和原 文是一样的。这些要求概况起来就是 “信”,内容意指到风格效果无所不 信。
4.严复的“信达雅”原本是用来描述翻译之 难,并非作为翻译标准而提出来的。他是从 自己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关心的是实践 而不是理论问题。
5. 传统译论在表述上表现出模糊性与含 蓄性,无法科学明晰地界定相关学术概 念,使得理论概念不具有现代翻译理论 所要求的严密的逻辑性。严复的“信达 雅”说,三个字简练含蓄,留给我们无 限演绎、解读和扩展的空间。要想理解 “信达雅”,须靠我们对先辈思想融会 贯通的联想与领悟。

达,是信达雅中最难“表达”清楚的一个问 题。这可从“信达雅”三字的英译看出。信 和雅,基本上公认译为: fidelity和 elegance。而达的英译却各有千秋: expressiveness, readability, fluency等。
信和达是对翻译的“硬件要求”,具有科学 的精神。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雅是一种 “软件要求”,只有感觉或程度上的差别。 雅,实际上是一种形式的东西。一个实用性 很强的商品(硬件)再配以精美的包装、恰 当的宣传和优质的服务(软件),才可以说 是一个“成功的商品”。译文亦如此。

名词解释严复的信达雅

名词解释严复的信达雅

名词解释严复的信达雅名词解释严复的“信达雅”严复,字子真,号武庙,晚号芍庐山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文学家和改革家。

他十分注重翻译工作的准确性和美感,提出了他所谓的“信达雅”翻译理念,被誉为中国翻译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那么,什么是严复所强调的“信达雅”呢?信,即准确传递原文的信息。

严复认为一个好的翻译作品首先应该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信息,不能有太大的偏差。

他认为“信”是翻译的基本原则,因为只有准确传递原文的信息,读者才能真正理解原文的意图和内涵。

因此,严复在翻译过程中力求准确无误,不改变原文的核心思想和表达方式。

达,即表达达到流畅自然的效果。

除了准确传递信息外,严复还注重翻译的流畅性和自然性。

他认为好的翻译作品应该像原著一样流畅、通顺,读起来顺畅自然,不拖泥带水。

严复倡导以读者的感受为重,通过合理的用词和语序,使翻译作品更贴近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雅,即作品具备艺术性和美感。

严复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一篇好的翻译作品应该具备美感,令人赏心悦目。

他强调翻译既要忠实于原著的风貌,也要具备自己的艺术风格,有朗朗上口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他主张翻译既要保留原文的风采,也要具备独特的美感,使人们在阅读翻译作品时能够感受到语言之美和文学之美。

严复的“信达雅”不仅仅适用于文学翻译,也适用于其他领域的翻译工作。

无论是科技翻译、商务翻译还是法律翻译,都需要准确传递信息、流畅自然和具备美感。

翻译作为一门复杂而精确的语言艺术,需要翻译家具备严谨的学识和敏锐的语感,才能做到“信达雅”。

作为一位开明而具有远见的教育家,严复在他的教育理念中也推崇“信达雅”的原则。

他主张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翻译能力,使他们既能准确传递信息,又能够运用美妙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使他们能够欣赏和创造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总之,严复的“信达雅”翻译理念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影响深远。

7 第六讲 严复与信达雅

7 第六讲  严复与信达雅

甲午海战中国的失败,使严复惊醒,连续发表文章, 提倡以创立议院和推广西学的方法救国。在此期间, 使他闻名的是1897年发表的译著《天演论》。随后他 又翻译了亚当斯密的《原富》、约翰.穆勒的《群己权 界论》孟德斯鸠的《法意》、斯宾塞的《群学肄言》 欧克斯的《社会通诠》等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名著,共 约二百万字,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大家,和系统介绍西 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附3: 不同学者对该理论的肯定、折中、和否定意见 肯定意见: 刘靖之《重神似不重形似——严复以来的翻译理论》: “严格的说来,中国的翻译理论始自严复《天演论.译 例言》……在过去的八十余年里,绝大多数翻译工作者 或多或少地都本着‘信达雅’这套理论来从事翻译,并 在这套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他们的见解……由此可见,严 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据《易经》和孔子有关辞令 的原则所悟出来的翻译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的译坛,而 傅雷的‘神似’和钱钟书的‘化’也就是‘信达雅’的 种子经过八十年来的孕育所开出的花朵。” 罗新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严复的《译例 言》,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以方面,集汉唐译 经论说之大成,另方面,开近代翻译学说之先河,所以 他的译论一出,备受学术界推重……他用信达雅的概念 来概括翻译工作的几个方面, 在世界翻译理论史上也 是别具一格的,或许也应记上一笔,占》里翻译提出了 中国近代译学史上最著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
《天演论· 译例言》(1898年) 一、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 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海通以来,象寄之才[1],随地多有,而 任取一书,责其能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 至,二也;辩之者少,三也。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 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 傎[2]倒附益,不斤斤于兹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3]本文,题曰达 旨[4],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什法师有云:“学我者 病”。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1] 翻译的人才。 [2] 同‘颠’。 [3] 通‘背’。 [4] 达旨:旨,亦作‘恉’(zhì ),意义、用意、目的。

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综述

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综述

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综述摘要:严复在少年时代有一段留学经历,这让其对英语有了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促使其后来进行翻译工作。

不仅如此,由于其自身对中国文学有着独特的造诣,将这些因素运用到翻译著作中,对后世影响极大。

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他倡导的“信达雅”的翻译思想,为后来的翻译工作提出了参考和指导。

本文从“信雅达”的具体理论出发,在辩证地分析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信雅达”理论所体现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严复;“信雅达”翻译理论;辩证分析;历史价值一、“信达雅”的提出在严复的“信达雅”理论出现之前,我们已经出现了很多的翻译活动,但大都是针对一些具体的作品进行翻译,尚未出现较为完整的翻译理论,很难对一定的翻译工作进行指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翻译的重要性逐渐凸显[1]。

为了对译者的翻译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在近代社会出现了一种“预备规范体系”,但是由于具有一定的弊端,其中的主观性和相对性较为明显,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发挥绝对优势。

而严复的翻译理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

一经问世,对后世的翻译工作起到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整个翻译史的研究,“信达雅”的思想最早在中国佛经翻译家的理论中出现,随后严复在结合自己翻译经验的同时进行一定的总结,在经过从提出到发展的漫长过程,最终形成了“信达雅”翻译思想。

既为翻译家进行工作提供了明确的准则,也为人们对翻译作品提供了相对合理的评价标准。

二、“信达雅”翻译思想的具体内容翻译本身是一种社会行为,既然如此必须遵循一定的准则,只有这样才能让翻译作品传递一定的社会价值,并不是单单是译者的个人行为。

为此,严复根据自身实践以及留学经历,形成了“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具体内容如下:信,就是忠实可信。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对原文内容有具体且细致是认识和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内容的翻译,尽量保证不增加新内容、不删减以及不随意更改原有的内容。

与此同时,在形式上还应该与原文特定的语言风格保持大体一致,这样才能够保证所翻译的内容能够做到可信,能够传递原有作者的价值理念[2]。

辨析严复泰特勒的翻译理论

辨析严复泰特勒的翻译理论

辨析严复“信达雅”说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一、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一)严复的“信达雅”众所周知,“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由“修辞立诚”中的“诚”演化而来,它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文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

“达”则指“辞达而已”中的“达”,即“达旨”,其前提是汉语表现要通顺。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矣。

” 这显然是在说“达”比“信”更重要,严复是不是由此就不要“信”了呢?非也,请往下看:“……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即“达”的目的还是“信”。

严复的“雅”则是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实则刻意求显”,是为“达”服务并最终服务于“信”的,是追求“达”的手段,而不是并列于“信”和“达”的第三个标准。

因为严复预设的读者是士大夫和只是分子阶层,故而他要“求其尔雅”以迎合其读者的口味,或如王佐良先生所言,此为其“招徕术”。

他认为用“近世利俗”的文字来翻译“则求达难”。

他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其求“信”,求“达”的目的。

由此可见,自“信”至“达”至“雅”都是在追求“达旨”即“意义不倍于本文”。

“为达,即所以产信也”,求雅,“实则刻意求显”,亦即为达。

求“雅”为“达”,求“达”为“信”,最后的落脚点在“信”上,既一元论,同时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互为条件,又各自为独立的副标准。

此可谓“信、达、雅”之真谛所在。

(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具体内容是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泰特勒非常注重对原文的忠实。

泰特勒提出的三原则为:“(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原文解读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原文解读

论译事之难-严复中国清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了著名的三字翻译标准信达雅,下面就是严复先生曾经写道的他对翻译的个人见解。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其中信达现在一直沿用,只有雅,严复指的是要用古文写成汉语译文,当今肯定不能接受,但是严复所处的时代,他翻译过来的东西主要是给朝廷的高官和当权者看的,所以要写成华丽的古文。

(录自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一、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傎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

题曰“达恉”,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一、翻译工作有三项不容易做到的事,忠实于原著即准确,译笔流畅明白,文字典雅。

要做到忠实于原著本来就很不容易,而如果只注意准确却忽略了译笔的通达晓畅,那么,即便是译了出来也等于没有译。

可见译笔的流畅是应予重视的。

自从海外交通开放以来,具有一定翻译能力的人才,几乎到处都有。

不过,我们随便取一本译作来看,要求它把忠于原著和译笔流畅这两者结合得很好,却并不多。

按其原因,一是由于对原著只作粗略的浏览,二是对原著缺乏全面的分析研究,三是不能真正理解原著。

现在这本《天演论》所阐述的,原都是五十年来西方科学界崭新的研究成果,又是作者晚年出版的著作,我的译文着重在揭示它的理论精髓。

因此,词句之间,就时而不免会根据自已的体会而有所增损,或甚至加以修正补充,只要主要精神不与原文相违背,则译文尽可不为原著文字结构所执束。

换句话说,只要原著的主题思想能得到充分表达,也不一定按原文直译,以便译者有进行再创造的余地。

但这实在不是做翻译工作的正确方法。

正象名僧鸠摩罗什法师所说“学得不到家,反而会产生流弊”。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1、问题的提出虽然大家普遍认为,严复之“信,达,雅”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但仍不乏有人猜测其理论也许有仿效翻译理论大师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之嫌。

钱钟书先生曾说严复翻译三字诀本于泰特勒。

金�在其《谈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一文中也说他觉得严复的三字诀可能受到英国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

因为严复曾经留学过英国。

不完全按照泰特勒的表述是因为他怕当时的士大夫接受不了。

严复之翻译受众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这从用“雅”言一词可见。

但是,这种怀疑也的确只是猜测而已。

为此找不到任何理论依据。

本人不敢妄言驳斥其观点,仅将此作为学习思考的一种途径,试图从这两种译论产生的背景,含义,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一次全面比较。

2、提出背景的比较严复学过英文,留学过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

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留学两年。

翻译了《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

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大家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亚历山大・弗恩泽・泰特勒翻译过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作品。

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过有关翻译和作诗的论文,著《论翻译的原则》。

对爱丁堡青年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

两人生于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泰特勒比严复早一个多世纪。

都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大师。

3、理论来源比较关于“信达雅”三字的来历,钱钟书在其《管锥篇》中有过专门的讨论。

他指出这三字可以在东汉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找到影子。

之谦《法句经序》:“仆初谦其为词不雅。

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令易晓勿失劂义,是则为善。

’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今传梵义,实宜径达。

’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顺本旨,不加文饰。

”“严”即“庄严”之“严”,与“饰”变文同意。

正如钱钟书所说“三字皆已见此”。

鲁迅说过“严又陵为要译书,查过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

所以严复翻译三字决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取自中国传统的文论和美学原理。

《严复的信达雅》课件

《严复的信达雅》课件

2
严复的看法
思想意蕴和形式美感的表现。
3Leabharlann 种类及特点词、曲、赋、文、记、史等,以形式美感体现出思想的内涵。
严复的贡献
1 对语言文字的研究
提出了信达雅语言文字理论。
2 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翻译多部中西文学经典。
3 对教育的启示
主张“教育在于培养人”的专业教育理念。
结语
严复的影响力
对中国近现代文化领域有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严复的信达雅》PPT课 件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其著作《订正新 诗》、《狱中日记》等在语言学、文学、心理学领域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严复的信达雅
严复是谁?
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翻译家、教育家。
何为信达雅?
严复提出的语言文字理论体系。
严复的贡献
对语言文字的研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对教育的启示等。

1
定义
音、形、义三者和合。
2
严复的看法
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
3
种类及特点
比喻性、象征性、虚拟性、趣味性。

定于一才
言、意、文的和谐统一,体现作 者的人格风范。
明复审己
反复审视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否清 晰、准确。
以言为律
严格遵守语言文字的规范,克制 自己的个人风格。

1
定义
音律、韵律、节律三者和合。
在当今时代的意义
严复信达雅精神对于人们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 有现实意义。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阐释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阐释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阐释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经历了历史和实践的考验,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看作是一个翻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

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准确理解, 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研究和认识严复的”信、达、雅”, 同样地有助于用其指导翻译的实践中提高翻译水平。

本文将从对严复翻译标准的新认识来重新阐释严复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标签: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一.引言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不但提出了在中国翻译界至今还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信达雅理论,他的理论及翻译”还为中国近代知识界、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然不同于过去的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他的译著在中国建构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理论基础。

但是对于他的翻译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

有人完全否定他的翻译(像傅斯年先生),但总体上来说,人们对他的译著评价还是很高的。

“信达雅”说, 是严复(1984)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 在《译例言》的第三段严复又提出:”《易曰》: 修辞立诚。

子曰: 辭达而已。

又曰: 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其尔雅。

” 按照严复”信、达、雅”的标准, 翻译作品一定要做到内容信实、语言畅达、文辞典雅, 译文除了讲求准确以外, 还必须考虑语言的优美度。

二.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评价对于严复的”信、达、雅”的标准,长期以来,各家都有各家的见解。

有的对于”信达雅”全盘否定,也有的大部分肯定以及不否定。

首先,大多数的翻译理论家还是从某种层面上对”信、达、雅”的标准给予肯定的。

因为这个标准不仅是近百年来中国翻译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翻译标准,而且这个标准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得以应用,并被广大翻译家所接受。

例如,我国翻译界前辈刘重德(1979)全面评析了严复”信、达、雅”三字原则。

严复“信达雅”在文件翻译中的运用

严复“信达雅”在文件翻译中的运用

严复“信达雅”在文件翻译中的运用
严复是中国古代文献翻译家,他在“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中强调了准确、通顺、雅致三个要素。

在文件中文翻译中,严复的“信达雅”原则也
是非常重要的。

准确:文件翻译要求准确传达原文中的信息和意思,不能有遗漏或误解。

严复强调翻译者要对原文进行仔细剖析,尽量保持每个词语和句子的
准确对应,使得翻译后的文件与原文一致。

通顺:文件翻译需要符合中文语言习惯,使得读者能够流畅地理解翻
译后的文本。

在翻译时,严复提倡翻译者要注重句子结构和逻辑的合理搭配,保持语言的连贯性。

雅致:文件翻译需要在保持准确和通顺的前提下,注重语言的美感和
审美价值。

严复认为,翻译不应该仅仅追求字面上的意思,还应当重视语
言的优美和形式的美感,使得翻译后的文件在语言表达上更加精练、优雅。

严复的“信达雅”原则在文件中文翻译中的运用,可以使得翻译后的
文件更加贴切原文,也更容易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通过准确传达信息、
通顺的语言组织和雅致的表达方式,翻译者能够更好地呈现原文的意义和
风格,使得文件翻译在传递信息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严复信达雅的理解

对严复信达雅的理解

对严复信达雅的理解一、“信达雅”三字的由来严复是我国清末著名翻译家,少年学习英语、法语和西方科学技术,包括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早年赴国外的实地考察,为后来从事西方社会学等学术名著的翻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天演论》序言中,严复提出了他的经典翻译原则“信达雅”。

他这样写道:“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称,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所谓“信达雅”,用浅显的话来说就是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要做到:忠于原文(信),意思表达准确流畅(达),文笔优美,富有文采(雅)。

“信达雅”是个完整的原则体系,是严复在自身的翻译经验中提出的翻译原则,对中国的翻译史有着巨大的贡献。

二、“信达雅”原则的分析“信达雅”原则是严复结合了古代佛经翻译基础同自身的翻译实践提出的,将这三字分开来分析,包含两点主要内容:1对原文的忠实。

翻译的忠实性原则一直以来都是中西方翻译家推崇的首要原则,严复的信表达的就是忠实的意思,“信”强调原文内容的传递,倡导在翻译中达到sense of sense,严复指出在翻译时,译者要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然后方可下笔,可见他对忠实的重视。

2译文表达的流畅与可接受性。

严复用“达,雅”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雅”尤其体现了严复重视读者的思想。

在其《天演论。

译立言》中写到:“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者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三、“信雅达”的历史局限性鉴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严复的三字原则又有它的历史局限性。

首先,当时的翻译并不是单纯的翻译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宣传,这就导致了严复提出的“信”不够全面,他的信仅是意义不悖与原文,对原文语体等没加以考虑,他的翻译更多的是一种变异和编译。

严复和他的“信达雅”

严复和他的“信达雅”

叶君健对“雅”字就有独特的见解。他说:“‘信’和‘达’ 属于技术范畴,但‘雅’则牵扯到译者的个性、品质和修养。 没有‘雅’,译文也就没有了个性。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在另 一种文字中具有特色,要看它的译文是否具有个性。一部文 学作品在被移植到另一种文字中时,最低的要求当然是‘信’ 和‘达’,但是能否把原作的精神表达出来则是另一个问题, 而且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因为某些原因,“信”还需屈 从于“用”,这便是主观上的事情了。这种译文中主观改变 原文的内容、事实、文体的行为在现实中屡见不鲜。许多情 况属于译者无奈的选择。
2.对“雅”的理解与认识 对“雅”的理解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不少名家从不同的角 度对“雅”作出阐释。 杨绛女士在“失败的经验——谈谈翻译”(因难见巧:78) 一文中谈到:
《法意》(The Spirit of Laws ),孟德斯鸠,1904年~ 1909年
《名学浅说》(Logic, in The Science Primers) ,耶方斯, 1909年
《严几道诗文钞》 《愈壄堂诗集》 《严几道文集》 《严译名著丛刊》 《侯官严氏丛刊》 《侯官严氏丛刻》 《严侯官先生全集》 《严复集》,中华书局,王栻主编,北京,1986年。
可以说叶先生对“雅”字的理解有了升华,这种升华是随 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也说明对翻译的要求从最基本的 “信”、“达”的重视上升到对质量的重视。也就是说现 在人们对翻译的追求不再局限于忠实和通顺的层面上,而 更注重于质量,这种对质量的追求除了表现在语言要通顺、 要美以外,更表现在对原作的文字特色和对原作的精神的 追求上。例如:
对于“信、达”的解释,一般没有多少异议。严复说:“译 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 译,尤不译也,则达尚焉”。这句话已清楚地说明信与达的 辩证关系。严复还有更详细的解释:“至原文词理本深,难 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所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张培基)严复认为“信”和“达” 是不可分割的,“信”是“意义不倍(背)本文”,“达” 是以求原意明显,即达原文之意,二者是统一的。“信”是 基础,信其形达其意,若不“信”,“达”便无从谈起, “雅”也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哲学家艾思奇认为, 翻译的原则总不外是以‘信’为最基本的基础,‘达’和 ‘雅’的对于‘信’就像属性对于本质的关系,是分不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达、雅”与翻译理论
自从严复在《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以来,“信、达、雅”就成为中国古代翻译理论探索的浓缩,又成为近现代翻译研究争议的焦点。

有人称之为原则,有人称之为理论,也有人称之为标准。

译界时贤各抒己见,评价有贬有褒,但至今仍未有一家之说能够超越它。

因此,有人说研究“信、达、雅”,就是研究中国全部的翻译理论。

由此可见“信、达、雅”对我国翻译有着如何重大深远的影响。

透过译界人士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信、达、雅”的不同评价,可以看到我国翻译理论的成长与发展。

新译时期,译论史上的批评、争辩热闹非凡。

陈西滢、瞿秋白对“信、达、雅”提出质疑,林语堂提出“忠实、通顺、美”的标准,但是这些基本上没有超出“信、达、雅”的范畴。

解放后,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译界就翻译标准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战,一方面提出“…信、达、雅‟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认为“信、达、雅”完全不行。

傅雷提出了“形似神似”,钱钟书提出“化境”的翻译标准,使译学研究更加深入。

这个时期在翻译理论界注意应用辩证法来分析问题。

俆永瑛认为“信”(客观的、有效的)是初级的“达”,“达”是高一级的客观的“信”,而“雅”是极高度的“信”和“达”。

真正迎来我国译界春天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

这一时期,引进的各种文化思潮,为中国的翻译理论界注入了新鲜血液。

我国译学繁荣发展,流派纷呈,见解各异。

关于“信、达、雅”,大多数论者不赞成简单地否认或抛弃,而应该采取修订或重新解释的方式。

党元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翻译:“信”是语义对等,“达”是行文对等,“雅”是功能对待。

乌传衮认为严复提出了一整套相当完整的翻译理论,除翻译标准外,还涉及翻译态度、译者素质、术语定名原则、翻译与出版、译才培养等。

赵秀明认为严复首创的“信、达、雅”作为“译事楷模”,将翻译中的辞意美学推向极致。

李欣强调以文无所谓清楚、固定含义的同时,也就是强调了译者的创造性及主观能动性。

同时,这一时期译界对于“信、达、雅”有了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

沈苏儒说:“…信、达、雅…是严复翻译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它是反映了而不是提示出翻译的客观规律。

由于它反映了(尽管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这一规律,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至今还有其生命力,但由于它并未提示出这一规律,因此它缺乏科学的精确性、深刻性和规范性。

孙致礼说,在中西文化交融的今天,翻译已不再仅仅是双语间的语言信息转换,而是一种“文化传真”,即把原语中所蕴含的所有文化信息尽量完备地传达到译语中去。

可喜的是这一时期,我国的译界开始走出以传统的的“怎样译”为标志的翻译技巧的研究,在继承传统译论和吸收外来翻译思想的基础上,深入到翻译的原理、标准、单位、层次、翻译批评、翻译教学等诸多方面,并将语言学、符号学、篇章分析学、对比语言学、文化学等众多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应用于翻译研究。

新时期我国翻译界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而我国翻译体系的完善还需译界人士折不懈努力。

正如杨自检所说,译学学科的发展,依赖于研究者在继承性研究;二是对外国译学的借鉴性研究是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中新问题的探索性研究。

只有这三者研究深入并结合好了,才可能从经验与技巧逐渐升华为具有科学性的译学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