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重点问题答案
城市经济学重点问题答案
城市经济学重点问题答案第一章4.分析目前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现象。
城中村,又称都市村庄,是指已经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设范围内,农业用地很少或已经没有,居民职业结构与生存方式已经向城市转型,但建筑景观和居民文化习俗仍缺乏城市社区内涵特征,建立在集体性质土地上的习惯上仍称为“村”的居民聚落。
城中村是以本地居民出租房屋获得经济来源、外地户籍居民承租房屋获得临时住所、兼有内部服务型经济为主的城乡过渡型社区。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建设急剧扩张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一种特殊现象,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晚发外生型”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迟发展效应”,是所谓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长期并存的“二元”社会结构特征的一个微观体现,是在城乡二元格局依然存在状态下农村被动城市化的产物。
原因:1)快速城市化是导火索”#城中村$是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然结果!在发展主义意识形态下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圈占农村土地和农业资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置若罔闻!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只留下自己居住用的宅基地,而周边高楼林立,久而久之滋生出城中村现象!2)城乡二元结构是病根!我国在20世纪50 年代开始形成城乡区别的二元管理体制,人为地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把城市和农村隔离开来,出现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体系!二元的土地法律制度决定了城中村在土地所有权上是处于一种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共存和交错状态!二元的户籍制度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迁移,城市与乡村的养老"医疗”失业"救济"补助等等产生巨大差异”3)村民文化素质不高!由于城中村村民和外来人口素质普遍不高,村民文化程度和专业知识技能不高,村民以出租房屋等手段来获取收益,依赖着租金收入,村民普遍表现出游手好闲和不思进取的恶习; 廉价租金所带来的稳定收入,促进了城中村自建设房的无序建设!当然,将城中村一刀切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从宏观方面来考虑,先认识到城中村存在有特殊意义,然后通过分析现实原因,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给城中村的发展提供解决方法!城中村问题的表现1)城市地位尴尬,管理欠缺“城中村"位于城市之中或者边缘,在名义上是城市地区,但土地利用仍旧是农村型,土地利用与管理体制还属于农村, 管理仍然保留村级建制,实行村行政管理,和城市的管理模式不同,因此形成两种模式,称为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管理上从以前的村委会改成了居民委员会,看似管理体制更换了,其实只是名义上更换了名字,管理实质未变,真正的城市管理理念没有达到也无法短时间内达到城中村中,相应的城市基础保障也是难以保障!2)建设混乱,环境卫生条件差!目前的城市规划设计一般不涉及或者忽略城中村居民建筑的规划布局,未能及时统一安排控制无序的楼房建设,使城中村建筑杂乱无章!再加上城市建设需要占用了城中村大量的土地,村民没有了土地,也失去了经济来源,而城中村作为低价出租房是村民的经济收入之一,也是进城务工人员最佳居住地,使得城中村的房子有了改建扩建的动力,造成建筑密度过大,布局混乱,出现了大量的“接吻楼”“握手楼”和“贴面楼”。
城市经济学 习题 答案
1.有人说城市住宅既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
请根据我国当前城市房地产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
答:第一种参考:现状:地方政府过渡干预,投机因素过重,泡沫较浓重,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
成因:房地产市场与其他行业相关性大,国家政策支持其发展;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受益,推动其发展;中国老百姓消费观念,保证其发展;市场预期、通货膨胀等,扩大其发展;中国经济区域发展现状,决定其发展的方式。
对策:政府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改变居民房地产商品消费习惯;遏制房地产投机;平衡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部分人把房地产市场的问题重点归结到开发商身上,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
开发商的行为属于市场行为(甚至包括贿赂政府人员),他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些都是市场游戏规则决定的。
如果出现问题,是由于政策以及政府管理能力的原因。
正如刀、枪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使用刀和枪的人。
第二种参考:认定城市住宅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应当由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来决定。
当前我国处于快速经济发展当中,核心目标是实现实现小康水平和共同富裕。
由于城市土地的有限性,城市住房的经济属性应当认为主要是消费品,既是要用来满足居民的居住需要。
住房虽然具有投资品的特性,例如长期保值,每年有折扣,可以升值交易,但是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下,应当保护它的消费品属性、限制和打击把住房作为投资品的行为。
2.什么是GDP,有人说GDP指标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产出潜力的核心指标,你认为如何?结合学过的容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1)国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2)不对。
城市开放系统,仅用GDP指标不能反映城市经济的潜力,城市基础产业的生产产量指标反映城市的经济产出潜力。
3.有人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宜由私人和民营业资本参与进行,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简要谈谈你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制的看法。
城市经济学测试题及答案
城市经济学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城市经济学中,城市规模的增长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A. 人口增长B. 经济发展C. 土地利用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2.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会导致什么现象?A. 房价上涨B. 交通拥堵C. 环境污染D. 所有以上现象答案:D3. 城市经济中的“集聚效应”指的是什么?A. 企业聚集带来的成本降低B. 人口聚集带来的消费增加C. 信息聚集带来的创新促进D. 所有以上效应答案:D4. 城市中的“外部性”通常表现为?A. 正外部性B. 负外部性C. 正负外部性并存D. 以上都不是答案:C5. 城市经济中的“城市病”主要指哪些问题?A. 交通拥堵B. 环境污染C. 住房紧张D. 所有以上问题答案:D6. 城市经济中的“城市更新”通常包括哪些内容?A. 旧城改造B. 基础设施升级C. 产业升级D. 所有以上内容答案:D7. 城市经济学中,城市土地价格的决定因素有哪些?A. 地理位置B. 土地用途C. 土地供需关系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8. 城市经济学中,城市交通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什么?A. 提高交通效率B. 减少交通拥堵C. 降低环境污染D. 所有以上目标答案:D9. 城市经济学中,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B. 能源消耗增加C. 污染物排放增加D. 所有以上方面答案:D10. 城市经济学中,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主要依赖于哪些因素?A. 经济实力B. 科技创新C. 人才集聚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城市经济学中,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包括哪些?A. 技术创新B. 资本积累C. 人口流动D. 政策支持答案:ABCD2. 城市经济学中,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A. 经济活动分布B. 交通网络C. 土地价格D. 城市规划答案:ABCD3. 城市经济学中,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经济增长B. 产业结构变化D. 区域发展不平衡答案:ABCD4. 城市经济学中,城市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 教育水平提高B. 医疗条件改善C. 社会阶层分化D. 社会服务需求增加答案:ABCD5. 城市经济学中,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生态系统破坏B. 资源消耗增加C. 污染排放增加D. 气候变化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城市经济学中的城市规模经济效应。
城市经济学完整答案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1.城市经济的内涵内涵:1.要素空间分布的高度聚集性2.经济活动的高开放性3.投入产出的高效性4.外部环境的高外在性5.经济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系统性城市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空间聚集性。
2.城市经济学的产生、城市经济学的含义产生:城市经济学应城市问题而生。
1965年,美国学者威尔伯。
R。
汤姆森发表《城市经济学导论》为标志。
含义:解释一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解释二城市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
3.决定城市的形成的影响因素1、经济动因:比较利益、规模经济、聚集经济2、经济机制:市场机制、计划机制、习俗机制3、其他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资源等4.熟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动因及应用分析比较经济:比较优势的存在使贸易交换得以出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促使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效益则最终组成大城市的诞生5.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量的扩张”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质的提升”4.制度安排对城市化产生刚性影响6.聚集经济发展的连锁反应与正反馈效应7.聚集的类型、聚集经济效应聚集类型:①按指向性集聚分:a.同向多产业部门集聚b.同指向多产业部门集聚c.多指向多产业部门集聚②按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分a.纵向经济联系集聚:指一个企业的投入如果主要来源于另一企业的产出,那么二者之间存在着纵向经济联系。
b.横向经济联系集聚b.横向经济联系集聚:指那些围绕地区主导产业而形成的产业群体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指那些围绕地区主导产业而形成的产业群体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聚集经济效应:①近邻效应②分工效应③结构效应④规模效应⑤洼地效应8.城市化的动力机制A.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B.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量的扩张”C.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质的提升”D.制度安排对城市化产生刚性影响9.城市化各阶段的主要差异1.发展速度的变化⑴城市化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30% ﹚: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⑵城市化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30%~70%﹚: 城市化高速发展⑶城市化高级阶段﹙城市化水平﹥70% ﹚:城市化发展速度有所回落,进入平稳阶段2.产业结构的变化⑴城市化初级阶段:农村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⑵城市化中级阶段:农村经济已退居次席,城市经济全面崛起,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将,第二、三产业相继上升,双方地位交替互换。
城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 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A. 城市环境问题B. 城市交通问题C. 城市人口问题D. 城市经济活动及其空间分布答案:D2. 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向城市集中的主要原因是:A. 城市环境好B. 城市交通方便C. 城市就业机会多D. 城市文化氛围浓厚答案:C3. 城市土地价格通常与以下哪个因素呈正相关?A. 土地面积B. 土地位置C. 土地用途D. 土地所有权答案:B二、多选题1. 城市经济学中,城市化的主要驱动力包括:A. 工业化B. 农业机械化C. 信息技术的发展D. 政策导向答案:ABCD2. 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受以下哪些因素的影响?A. 交通条件B. 土地价格C. 人口密度D. 政府规划答案:ABCD三、判断题1. 城市规模的扩大必然导致城市问题的出现。
答案:错误2.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中心的地价通常会高于郊区。
答案:正确3. 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1. 简述城市经济学中“城市病”的概念及其主要表现。
答案:城市病是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主要表现包括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社会安全问题等。
2. 论述城市规模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答案:城市规模经济是指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单位成本下降,产出增加的现象。
它对城市发展有积极影响,如促进产业集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就业机会等。
但同时也可能带来城市病、资源过度集中等问题。
五、论述题1. 论述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应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答案: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一是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引导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二是加强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限制污染排放;三是推广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四是加强城市绿化,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五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鼓励绿色出行和生活方式。
城市经济学测试题及答案
城市经济学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 城市规模的扩张B. 城市人口的增长C. 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D. 城市与乡村的互动关系答案:C2. 城市化进程中,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城市化的主要驱动力?A. 工业化B. 农业现代化C. 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D. 环境保护政策答案:D二、填空题1. 城市经济学中的“集聚效应”指的是由于_________和_________的集中,使得生产效率提高的现象。
答案:人口;产业2. 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经济性;合理性;可持续性三、简答题1. 简述城市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概念,并举例说明。
答案: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非市场交易的影响。
正外部性是指行为给第三方带来好处,而负外部性则是指行为给第三方带来损害。
例如,一个工厂的污染排放可能给周边居民带来健康问题,这是负外部性;而一个大学的存在可能提高周边地区的文化水平和生活质量,这是正外部性。
2. 阐述城市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概念,并解释它们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答案:城市规模经济是指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出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的现象。
规模不经济则是指城市规模过大时,由于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生产和生活成本上升。
城市规模经济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而规模不经济则可能导致城市生活质量下降和资源浪费。
四、论述题1. 论述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答案: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和产业的集中往往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
解决策略包括: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推广绿色建筑和公共交通,发展循环经济,以及加强城市绿化等。
2. 分析城市经济中的“城市病”现象,并提出改善措施。
答案:“城市病”是指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犯罪率上升等。
《城市经济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城市经济学》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 城区(urban area)具有相对高人口密度的区域,本定义反映美国状况,世界的定义:人口密度高+产业以非农业为主。
2. 大城市地区拥有大量人口的核心城区和附近在经济意义上与这个核心结为一体的邻近社区,包含乡村地区。
二、单项选择题1.B2.D3.D三、多项选择题1.ABC2.BD四、填空题1. 城市化地区包括中心城市和城市边缘。
2. 城市边缘是中心城市外围的城市化地区。
3. 传统城市问题包括住房不足、环境污染、犯罪、人口和交通拥挤、教育和犯罪五、判断说明题1. 错。
包含乡村地区。
2. 错。
政府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同于市场方法3. 对。
城区产业以非农业为主,可以有农业。
六、简答题1. ⑴大部分区位选择的问题涉及城市;⑵城市经济也与城市中区位选择有关;⑶由区位选择引起的最重要的问题发生在城市2. ⑴市场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⑵城市内土地出租和土地利用;⑶贫困和住房的空间因素;⑷地方政府的支出与税收。
七、论述题⑴大部分城市问题是相关的:许多问题有相同的根源,一些问题能够造成其它问题的恶化;⑵政府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同于市场方法;⑶大多数城市问题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土地的利用方式。
第一部分城市与城市化第二章为什么城市会存在一、名词解释1.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2.一国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低于他国,那么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上拥有绝对优势3.指随生产能力的扩大,使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4.企业生产成本随着行业总产量的提高而降低二、单项选择题1、A2、B3、D4、A5、A6、C7、A三、多项选择题1. ABC2. ABCD四、简答题1.农业生产力提高,剩余产品,可以供应城市居民;比较优势足以弥补交通成本,使贸易可以产生;运输规模经济使市场更有效率.2.A专业化技能提高:熟能生巧时间缩短:无须转换时间B要素的最小效率规模3.A.本地化经济(当地化经济)——本土化、国产化B.城市化经济五、论述题1、中间投入品生产的规模经济,特别是基础性的:商业服务(银行、保险、房地产、印刷、运输……)公共服务(公路、学校、消防……)2、劳动力市场共享:整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各个行业关联度小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稳定。
最新城市经济学重点问题答案
城市经济学重点问题答案第一章4.分析目前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现象。
城中村,又称都市村庄,是指已经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设范围内,农业用地很少或已经没有,居民职业结构与生存方式已经向城市转型,但建筑景观和居民文化习俗仍缺乏城市社区内涵特征,建立在集体性质土地上的习惯上仍称为“村”的居民聚落。
城中村是以本地居民出租房屋获得经济来源、外地户籍居民承租房屋获得临时住所、兼有内部服务型经济为主的城乡过渡型社区。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建设急剧扩张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一种特殊现象,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晚发外生型”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迟发展效应”,是所谓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长期并存的“二元”社会结构特征的一个微观体现,是在城乡二元格局依然存在状态下农村被动城市化的产物。
原因:1)快速城市化是导火索"#城中村$是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然结果!在发展主义意识形态下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圈占农村土地和农业资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置若罔闻!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只留下自己居住用的宅基地,而周边高楼林立,久而久之滋生出城中村现象!2) 城乡二元结构是病根!我国在20世纪50 年代开始形成城乡区别的二元管理体制,人为地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把城市和农村隔离开来,出现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体系!二元的土地法律制度决定了城中村在土地所有权上是处于一种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共存和交错状态!二元的户籍制度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迁移,城市与乡村的养老"医疗"失业"救济"补助等等产生巨大差异"3) 村民文化素质不高!由于城中村村民和外来人口素质普遍不高,村民文化程度和专业知识技能不高,村民以出租房屋等手段来获取收益,依赖着租金收入,村民普遍表现出游手好闲和不思进取的恶习; 廉价租金所带来的稳定收入,促进了城中村自建设房的无序建设!当然,将城中村一刀切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从宏观方面来考虑,先认识到城中村存在有特殊意义,然后通过分析现实原因,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给城中村的发展提供解决方法!城中村问题的表现1)城市地位尴尬,管理欠缺“城中村”位于城市之中或者边缘,在名义上是城市地区,但土地利用仍旧是农村型,土地利用与管理体制还属于农村,管理仍然保留村级建制,实行村行政管理,和城市的管理模式不同,因此形成两种模式,称为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管理上从以前的村委会改成了居民委员会,看似管理体制更换了,其实只是名义上更换了名字,管理实质未变,真正的城市管理理念没有达到也无法短时间内达到城中村中,相应的城市基础保障也是难以保障!2)建设混乱,环境卫生条件差!目前的城市规划设计一般不涉及或者忽略城中村居民建筑的规划布局,未能及时统一安排控制无序的楼房建设,使城中村建筑杂乱无章!再加上城市建设需要占用了城中村大量的土地,村民没有了土地,也失去了经济来源,而城中村作为低价出租房是村民的经济收入之一,也是进城务工人员最佳居住地,使得城中村的房子有了改建扩建的动力,造成建筑密度过大,布局混乱,出现了大量的“接吻楼”“握手楼”和“贴面楼”。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答案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1(一)城市化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二)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1、城市化的三阶段论---城市发展的s型曲线2、城市化的五阶段论城镇人口增长系数K = 城镇人口增长规模/总人口的增长规模1、K<0.5,前城市化社会。
2、0.5≤K<1,城市化初期阶段。
3、K≥1,城市化的中期阶段。
4、城市化水平高于50%,初步进入城市社会。
5、城市化水平高于60%,进入成熟的城市社会K=0.5、K=1和城市化水平超过50%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三大重要转折点。
(三)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表现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于中小城市,并产生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带和城市群。
·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也即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阶段,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表现得最为明显。
2、中国城市化的阶段性特征。
1)1978年以前中国城市化的缓慢增长与停滞阶段(2)1979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规模超过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化初期阶段。
(3)世纪末中国农村人口开始绝对下降,进入城市化的中期阶段。
200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城镇人口达到45844万人,比前一年增长6952万人,而同年全国人口仅增长674万人,农村人口比前一年绝对减少6278万人。
城市化水平由1999年的30.9%迅速增加到36.2%。
城市化历程▪1949—1957:城镇化短暂健康发展阶段▪1958—1960:城市化“大跃进”阶段▪1961—1976:反城市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人口流动控制松动阶段3、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在中国能体现吗?总结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轨迹.认为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在中国不能体现,原因在于中国不具备公民迁徙自由选择和完全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前提条件;中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工业化率高于城市化率的反常现象,可解释为中国50多年来实行的工业化赶超战略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根据世界城市化的规律判断,我国已进入城市化的加速期.但是,未来几十年城市化水平能否顺利加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4、城市化是越快越彻底越好吗?答案是否定的,城市化不是越快越好,不是越彻底越好,因为城市化的结果,对于各方面来说,都不只是得到,还会有失去。
城市经济学考研题库及答案
城市经济学考研题库及答案1. 简述城市化的定义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迁移,以及城市地区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的普及。
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的扩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就业和收入的增加;加强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城市病等问题。
2. 论述城市经济中的“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沃尔多夫提出的,主要解释城市中心地的分布和规模。
该理论认为,城市中心地的分布和规模与服务的可替代性和消费者对服务的需求距离有关。
城市中心地的规模越大,服务的可替代性越低,消费者愿意为此服务支付的距离越远。
3. 解释城市经济中的“城市病”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城市病是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公共服务不足等。
解决城市病的策略包括:优化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状况;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完善住房政策,保障居民住房需求;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4. 分析城市经济中“城市规模经济”和“城市规模不经济”。
城市规模经济是指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出的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的现象。
而城市规模不经济则是指当城市规模超过一定限度时,由于资源过度集中,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出现成本上升、环境恶化等问题。
城市规模的合理控制和城市功能的优化是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5. 讨论城市经济政策在促进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了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包括: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环境政策、交通政策、教育政策等。
城市经济政策在促进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市竞争力,吸引投资和人才;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相关知识第五篇城市经济学第二章城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综合练习与答案
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相关知识第五篇城市经济学第二章城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综合练习与答案一、单选题1、下列哪种情况会产生外部效应?()[2011年真题]A.工人罢工要求提高工资B.矿难造成矿山停产C.交通事故造成交通拥堵D.生产过剩造成价格下降【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外部效应关系是指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经济活动主体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
当一种经济活动对其他的人或经济单位产生了影响,而这种影响又不能在市场中加以消除时,就发生了“外部效应”(又称外部性)。
2、关于供需与政府政策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2010年真题]A.政府能利用供求关系的市场规律,通过对价格的控制来达到调节市场运作的目的B.基础设施供应企业是自主经营的企业,政府可以直接决定价格C.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由买者和卖者共同决定市场的均衡价格D.政府实行的价格上限高于市场均衡价格,市场力量自然而然地使经济向均衡变动,价格上限没有实际影响【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政府可以利用供求关系的市场规律,通过对价格的控制来达到调节市场运作的目的。
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政府会通过价格控制来改变市场的状况,例如,规定价格上限。
现在很多政府转向采用补贴而不是价格管制的方法来实现社会福利,这种补贴不会直接影响市场供给,因而不会引起短缺现象。
3、由于外部性经济效果可以分为(),所以在城市规划中要分析研究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的得失,充分利用外部性正效果,以便求得最佳的整体城市效益。
[2010年、2006真题]A.正效果和负效果B.好效果和坏效果C.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D.好的因素和坏的因素【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外部效果问题就是项目经济的“外涉性”问题,所谓“外涉性”,就是为了自身目标而努力的人和部门,在努力的过程中,或由于努力的结果而使社会得到意外的收益,或给他人或其他部门带来麻烦和损害的现象。
部门活动的外部性经济的正效果是城市产生、扩展的最主要动力之一。
《城市经济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城市经济学》练习题参考答案《城市经济学》练习题参考答案第⼀章导论⼀、名词解释1. 城区(urban area)具有相对⾼⼈⼝密度的区域,本定义反映美国状况,世界的定义:⼈⼝密度⾼+产业以⾮农业为主。
2. ⼤城市地区拥有⼤量⼈⼝的核⼼城区和附近在经济意义上与这个核⼼结为⼀体的邻近社区,包含乡村地区。
⼆、单项选择题1.B2.D3.D三、多项选择题1.ABC2.BD四、填空题1. 城市化地区包括中⼼城市和城市边缘。
2. 城市边缘是中⼼城市外围的城市化地区。
3. 传统城市问题包括住房不⾜、环境污染、犯罪、⼈⼝和交通拥挤、教育和犯罪五、判断说明题1. 错。
包含乡村地区。
2. 错。
政府解决问题的⽅法往往不同于市场⽅法3. 对。
城区产业以⾮农业为主,可以有农业。
六、简答题1. ⑴⼤部分区位选择的问题涉及城市;⑵城市经济也与城市中区位选择有关;⑶由区位选择引起的最重要的问题发⽣在城市2. ⑴市场在城市发展中的作⽤;⑵城市内⼟地出租和⼟地利⽤;⑶贫困和住房的空间因素;⑷地⽅政府的⽀出与税收。
七、论述题⑴⼤部分城市问题是相关的:许多问题有相同的根源,⼀些问题能够造成其它问题的恶化;⑵政府解决问题的⽅法往往不同于市场⽅法;⑶⼤多数城市问题受⼟地利⽤⽅式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地的利⽤⽅式。
第⼀部分城市与城市化第⼆章为什么城市会存在⼀、名词解释1.把⼀定资源投⼊某⼀⽤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2.⼀国⽣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低于他国,那么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上拥有绝对优势3.指随⽣产能⼒的扩⼤,使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曲线呈下降趋势4.企业⽣产成本随着⾏业总产量的提⾼⽽降低⼆、单项选择题1、A2、B3、D4、A5、A6、C7、A三、多项选择题1. ABC2. ABCD四、简答题1.农业⽣产⼒提⾼,剩余产品,可以供应城市居民;⽐较优势⾜以弥补交通成本,使贸易可以产⽣;运输规模经济使市场更有效率.2.A专业化技能提⾼:熟能⽣巧时间缩短:⽆须转换时间B要素的最⼩效率规模3.A.本地化经济(当地化经济)——本⼟化、国产化B.城市化经济五、论述题1、中间投⼊品⽣产的规模经济,特别是基础性的:商业服务(银⾏、保险、房地产、印刷、运输……)公共服务(公路、学校、消防……)2、劳动⼒市场共享:整个城市劳动⼒市场,特别是各个⾏业关联度⼩的情况下,劳动⼒市场稳定。
城市经济学考研题库及答案
城市经济学考研题库及答案城市经济学考研题库及答案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经济活动及其规律。
对于想要深入研究城市经济学的学者和学生来说,掌握一些经典的考研题目和答案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常见的城市经济学考研题目及其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问题一: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差异有哪些原因?答案: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差异有多个原因。
首先,城市相对于农村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形成了规模经济效应和人力资源集聚效应。
其次,城市的产业结构更加多样化,技术水平更高,创新能力更强,这也是城市相对于农村在经济发展上的优势。
此外,城市还拥有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问题二: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答案:城市化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可以促进资源的集聚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城市化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促进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城市化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推动消费升级和内需扩大。
但是,城市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城市贫困、环境污染等,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
问题三:城市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如何?答案:城市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一方面,城市规模的扩大可以带来更多的资源和市场,促进经济的发展。
大城市通常拥有更多的企业和创新机构,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人才,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也会促使城市规模的扩大。
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和市场,这就需要城市不断扩大规模,吸纳更多的人口和资源。
因此,城市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问题四: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有哪些?答案:评价城市竞争力的指标有多个。
首先是经济指标,如城市的GDP、人均收入、产业结构等。
其次是人力资源指标,如人口素质、人才引进和培养等。
再次是基础设施指标,如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城市经济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特大城市是指非农业人口在____________以上的。
2、城市土地包含三个层次,分别是城市建成区土地、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城市基础设施由6个子系统构成,分别是:城市给水与排水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城市环境系统和城市防灾系统。
4、根据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中密集的程度不同,城市产业部门分成三大类:劳动密集型产业、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5、城市物流系统一般包括物流园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6、大城市是指非农业人口在____________以上的。
7、城市经济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8、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模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滞后型”发展模式。
9、城市物流系统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1、城市化经济:2、住宅需求:3、城市人口:4、结构性失业:5、城市环境:6、集聚经济:7、城市:8、劳动力供给:9、生态城市:10、城市财政:三、简答题1、简述地方化经济与城市化经济的区别2、我国未来城市住宅制度改革的政策导向应是什么?3、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是什么?4、城市流动劳动力的经济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5、城市物流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6、城市规模经济的表现7、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8、中国城市化的特点9、城市财政收入的来源有哪些?10、试分析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四、论述题1、试阐述商品房空置现象及其原因,联系现实谈谈影响住宅供给的因素。
2、论述城市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目标模式及发展政策。
五、案例分析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熊本县的水俣湾是被九州本土和天草诸岛等围起来的日本内海,长期以来,内海渔产丰富,是水俣湾居民主要的生存依赖。
《城市经济学》各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
《城市经济学》练习题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城区(urban area)2.大城市地区二、单项选择题1._____ 是城市经济学和其他经济学科区分点。
A.区位选择B.空间研究C.城市经济D.以上都不是2 •城市经济学中由区位选择引起的最重要的问题发生在_____ oA.住房B.工厂选址C.城市中心D.城市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不属于传统城市的问题的是A.住房不足B.环境污染C.犯罪D.劳动力不足三、多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传统城市的问题的是__________A.人口拥挤B.交通拥挤C.歧视D.就业困难2.城市经济学是研究 _____ 和________ 区位选择的科学A.经济B.厂商C.环境D.家庭四、填空题1.城市化地区包括 _____ 和 _____ o2.城市边缘是 ______ 的城市化地区。
3.传统城市问题包括住房不足、环境污染、犯罪、人口和交通拥挤、_______ 和五、判断说明题1.大城市地区不包含乡村地区。
2.政府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等同于市场方法。
3•城区产业不能以农业为主,但可以有农业。
六、简答题1•为什么称为城市经济学2.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或构成七、论述题如何看待城市问题?第一部分城市与城市化第二章为什么城市会存在一、名词解析1.机会成本2. 绝对优势3. 规模经济4. 木地化经济二、单项选择题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市场域是工厂生产价格 家庭生产的区域。
A.低于B.高于C.等于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出现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不同的 C.不一定相同3. 以下是互补品的是 _____ oA. 服装和饮料C.冰淇淋和牙膏4. 企业群落 _____ 劳动力市场的效率。
城市经济学习题解答
城市经济学习题解答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内外部经济关系、城市发展和城市规模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等问题的学科。
本文将对城市经济学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解答,并从理论和现实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化过程中的经济影响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它对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的密集集聚为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城市化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和服务业转变。
第三,大规模城市化往往伴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也为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二、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在城市经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研究城市规模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研究发现,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的经济效益会逐渐增加,但效益增加的速度逐渐变缓。
这是因为城市规模扩大可以实现资源的集中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但当城市规模过大时,也会带来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这些负面影响会抵消一部分经济效益。
三、城市经济的竞争与合作城市之间的经济竞争和合作是城市经济学中的另一个研究重点。
经济竞争可以促使城市在资源配置、产业发展等方面提高效率和竞争力,进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城市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合作关系,如城市间的产业联盟、区域合作等,这可以弥补各自的发展不足,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四、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和功能进行规范和组织,以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
在城市经济学中,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提高城市的整体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例如,考虑到交通、住房、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在城市规划中合理布局各种城市功能区域,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结语城市经济学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涉及到城市发展、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市场竞争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城市化过程中的经济影响、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城市经济的竞争与合作以及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城市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为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做出贡献。
《城市经济学》2-4章课后习题
城市经济学课后习题
第二章 为什么会存在城市
2-3有弹簧的跑鞋
3.a 用图形来描述新跑鞋对衬衣企业市场范围的影响
计算 (1-1/3)/(1/18)=12
市场范围是以企业为圆心,辐射半径12英里
b.修正图2-2,使其产生一个新的工业城区,城市的市场范围扩张到整个区域(48英里)。
那么新跑鞋的使用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城市数量?
答:减少,新跑鞋的使用扩大了企业的辐射范围,区域范围一定的情况下,减少了城市的数量。
第三章 为什么会出现企业集群
3-3.车模
城市模特的净工资是多少?
答:44美元和49美元
对于1号城市
假设有A 、B 、C 、D 四个模特
甲和乙两个企业。
按照插空的方法,每个模特平均支付的价格都是2*3=6美元
50-6=44美元。
即1号城市每个模特的净工资是44美元。
同理,2号城市模特的净工资是49美元。
第四章城市规模
4-3一个城市的规模
假设维扎德的逻辑是正确的,列出他的假设,解释一下为什么他会暗示所有的城市都将具有相同的规模。
假设条件是:每个城市的出口型产业(无论是袜子还是手套)它的产业规模都是一样的。
每个城市的消费都有纹身,修指甲,手套和袜子四种。
在出口型产业规模一样的条件下,地方性产业的规模也会如图4-5一样。
一个城市的就业规模等于产品输出部门的就业量与本地性消费型就业量的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经济学重点问题答案第一章4.分析目前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现象。
城中村,又称都市村庄,是指已经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设范围内,农业用地很少或已经没有,居民职业结构与生存方式已经向城市转型,但建筑景观和居民文化习俗仍缺乏城市社区内涵特征,建立在集体性质土地上的习惯上仍称为“村”的居民聚落。
城中村是以本地居民出租房屋获得经济来源、外地户籍居民承租房屋获得临时住所、兼有内部服务型经济为主的城乡过渡型社区。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建设急剧扩张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一种特殊现象,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晚发外生型”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迟发展效应”,是所谓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长期并存的“二元”社会结构特征的一个微观体现,是在城乡二元格局依然存在状态下农村被动城市化的产物。
原因:1)快速城市化是导火索"#城中村$是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然结果!在发展主义意识形态下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圈占农村土地和农业资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置若罔闻!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只留下自己居住用的宅基地,而周边高楼林立,久而久之滋生出城中村现象!2) 城乡二元结构是病根!我国在20世纪50 年代开始形成城乡区别的二元管理体制,人为地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把城市和农村隔离开来,出现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体系!二元的土地法律制度决定了城中村在土地所有权上是处于一种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共存和交错状态!二元的户籍制度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迁移,城市与乡村的养老"医疗"失业"救济"补助等等产生巨大差异"3) 村民文化素质不高!由于城中村村民和外来人口素质普遍不高,村民文化程度和专业知识技能不高,村民以出租房屋等手段来获取收益,依赖着租金收入,村民普遍表现出游手好闲和不思进取的恶习; 廉价租金所带来的稳定收入,促进了城中村自建设房的无序建设!当然,将城中村一刀切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从宏观方面来考虑,先认识到城中村存在有特殊意义,然后通过分析现实原因,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给城中村的发展提供解决方法!城中村问题的表现1)城市地位尴尬,管理欠缺“城中村”位于城市之中或者边缘,在名义上是城市地区,但土地利用仍旧是农村型,土地利用与管理体制还属于农村,管理仍然保留村级建制,实行村行政管理,和城市的管理模式不同,因此形成两种模式,称为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管理上从以前的村委会改成了居民委员会,看似管理体制更换了,其实只是名义上更换了名字,管理实质未变,真正的城市管理理念没有达到也无法短时间内达到城中村中,相应的城市基础保障也是难以保障!2)建设混乱,环境卫生条件差!目前的城市规划设计一般不涉及或者忽略城中村居民建筑的规划布局,未能及时统一安排控制无序的楼房建设,使城中村建筑杂乱无章!再加上城市建设需要占用了城中村大量的土地,村民没有了土地,也失去了经济来源,而城中村作为低价出租房是村民的经济收入之一,也是进城务工人员最佳居住地,使得城中村的房子有了改建扩建的动力,造成建筑密度过大,布局混乱,出现了大量的“接吻楼”“握手楼”和“贴面楼”。
“城中村”市政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普遍不健全,城中村排水排污"垃圾处理设施也不健全!生活性和生产性污水就近排入河道或农田"固体废弃物无序堆放"环境污染严重"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给环境造成的破坏是巨大的,缺乏对环境的管理和保护!3)居民生活质量低下,人口密度过高,社会治安混乱!城中村村民由于没有了土地,只能靠出租住所来获得经济收入,而年轻力壮的青年人则大多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小孩!这里环境脏乱差,设施不齐全,居住拥挤,房屋建筑密度过大,缺乏充分的日照"通风"采光等卫生条件,缺少排水"燃气"供热"路灯等必要的市政设施及绿地等公共空间,生活质量不容乐观!各社会阶层的人口混杂在一起,人口流动较频繁,人口登记不便,管理较难,社会治安难免较差!4)文化建设落后,村民素质低下!城中村原属于农村,整体文化水平较为低下,有较高文化和能力的大多数村民走了出去,剩下的是些文化素质较低的!另外租借房屋的,大多是些普通廉价的劳动力,不需要也没有较高的文化,造成城中村的居住者文化层面下降,文化设施建设更谈不上,租住人员多是异地人,缺少主人的心态,对当地的建设保护少有关心过问,城中村更加显得与城市格格不入!城中村问题显性优势除了以上提到的城中村消极方面,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城中村还存在几点积极的意义,也正是因为这样,城中村才得以发展至今!1)为进城打工者提供庇护场所!城中村在进城打工者眼里,可是一个好地方,这里靠近城市,上下班距离短且方便,房租相对比较便宜,即使城中村中各项设施不齐全,环境也不容乐观,但能在城市边找到一个地方落脚,对于进城打工者算是可喜的! 城中村像是一张温床,保护着进城打工的人,从某一方面看,城中村让这部分人真正地生活下来!2)和城市靠近,共享城市资源!城中村虽然口碑不好,但由于其在城市边缘,能方便地共用城市资源,也是某些看重城市资源但又没能力在城市生活者所期望的居住环境,如城市中的快捷交通"第三产业"物品繁多等!3)有助于本地原有居民经济发展!本地原有居民在城中村的形成过程中,逐渐地失去了土地,经济来源也就没了依靠,可以看到城中村形成的出租房经济发展模式比政府调控要来得更有力且更对居民有利!在自家大且空的基础上加盖改成出租屋,一次性投入,不定期维护,便可源源不断地收取租金,村民们看到这一点,并享受着这带来的好处!在某些地方如广东深圳,就有从城中村走出来的百万富豪"4)城中村改造模式可能造就新的城市成长模式!城中村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一直保持下去,它的出现有它的原因和价值,而我们研究城中村也是站在城市发展角度上来思考问题,怎么才能让城市更美好,人民生活更充实富裕,真正面对并客观分析城中村,很难说不会找到一条适合城中村发展的" 促进城市进步的改革之路城中村改造模式城中村改造有不同的模式,各个城市提出不同的设想!城中村发展模式1)基础设施带动模式!政府通过多方融资进行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城市环境的美化亮化来带动城中村改造!2)整体搬迁改造模式!通过政府统一建设农村村民公寓式住宅小区,村民补偿新旧住宅差价后整体搬迁到住宅小区,实现旧村整体搬迁改造!3)周转地块启动改造模式!该改造模式主要是针对中远期内需要拆迁改造的#城边村$"为解决政府控制民房建设"村民需要危房改建与置办新房等急需的住宅建设之间的矛盾,规划建议将拆迁的村民逐步安置到分期建好的住宅中,然后再对旧村进行拆迁建设!4)滚动开发改造模式!为了有效控制引导中远期特别是远期建设用地内#城边村$的建设,推进这些#城边村$的改造,避免重复建设,规划建议充分利用村庄自留地等村庄建设未利用地,滚动开发改造此类村庄城中村改造的内容1)有形改造: 城中村有形改造是指将城中村中原有建筑物全部拆除后,重新修建新的建筑物,集中安置原有村民,以保障村民的生产生活,使城中村旧貌换新颜!2)无形改造: 无形改造是指农业户口转为居民户口,集体经济转为股份制经济,撤村建社区,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笔者所设想的城中村生态发展模式是有管理公司的介入,原有村民成为公司的持股人,注意到周围设施及环境的建设并大力发展出租屋行业,改变以往由个体村民任意搭建,注重个人经济收入的局面!村民组成委员会,管理日常事务,如治安问题得以有效解决!通过有效的管理组织,形成一个向上的产业,村民也可以在年终的时候得到分红,让村民有意识地管理自己的家园,达到一种可持续的发展! 可借鉴的案例有深圳岗厦与大冲两个城中村的改造!结语对于我国现阶段#城中村$改造工作,无论选择哪一种改造模式"应用哪一种改造手法或是采取哪一种改造手段,终究而言,实现资源的重新整合"利益的再次分配"面貌的彻底改善等局面才是最终目的!全面地了解并认知城中村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补充:从狭义上说,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从广义上说,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
“城中村”是在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下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
从土地产权和行政管理分析,“城中村”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位于城市建成区内,早已没有农民户口和农业用地2、原自然村除宅基地以外的土地已被征用,变为城市建设用地3、“城中村”现有土地产权还属于农村集体所有,村民以非农收入为主4、还有部分耕地,仍是乡政府、村委会建制。
“城中村”在城市发展中体现的利处:1、大量外来人口、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需要城中村为其提供居所2、体现社会中多元化的社会阶层3、城中村房租便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营商和生活成本4、城市贫富差距大,城中村可以适应不同阶层的需要5、政府尚不能提供充分数量的廉租房屋6、可作为城市发展史的特色之一予以保留。
“城中村”在城市发展中体现的弊端:1、“城中村”阻碍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2、“城中村”制约城市发展空间3、“城中村”影响城市规划的实施4、“城中村”管理乏力,社会环境混乱, 潜伏着诸多的社会隐患。
“城中村”出现的原因:1、城市二元管理体制的存在2、非农业化与工业化并存的结果3、城乡差异的体制因素(1)是土地制度的差异。
(2)是社会管理制度的差异。
(3)是与土地制度和管理制度相联系的“村籍”制度。
4、农民追求土地和房屋租金收益刺激的结果。
“城中村”的改造建议:1、集体土地变国有土地2、集体经济变股份经济3、村庄变社区4、村民变市民。
5.亲联系实际,对“乡村城市化”“城市乡村化”“城市一体化”加以辨析乡村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镇性质的居民点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在乡村地域中城市要素逐渐增长的过程。
乡村城市化是一种人口、经济、社会甚至文化现象,其主要表现为:1、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2、城市发展,城市地域扩大,农业用地转用作工厂、商店及住宅等非农业用地;3、农民由专业农户转化为兼业农户,进一步成为脱离土地的非农户;4、城乡居民经济收入和文化教育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趋同。
城市乡村化:城市乡村化应当是一个与乡村城市化相反的概念。
在我国,农村的城市化正以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转变成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为特征,标志着经济发达地区的飞速发展,其先进性已为历史和现实所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