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时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时间

撰写人:牛连红

【案例描述】学生曾做过这样一道题:2012年某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1元,2013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那么该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是?元。所有学生看到这道题就开始埋头与题目中出现的几个数字纠缠,左算右算理不清。学生在熟记商品价值量的相关知识后,埋头算了很久却选出了错误答案。

【诊断分析】原因1:受到数学学科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认为题目中所出现的数字都是用得上的,一定需要计算。原因2:没有区分清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导致与价值量的相关比例关系混淆。

【策略步骤】措施一,夯实相关比例关系,去除思维定势。在政治学科部分出的考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政治学科知识的灵活运用,而不是考察数学知识和能力。只要比例关系记住、记准、会用就能解决问题,有时甚至不用数学计算。像上述这道题的关键考考查点就在于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在经济学知识中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是无关的。所以此题无需计算,直接可得出答案仍为1元。

措施二,先入海,后出水。为解决此类计算问题,可以先抛给学生部分试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先入题海。然后带着学生一起归纳在在做题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同表述。如对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表述多为“社会、普遍、行业”的等。对于个别劳动时间的表述多为“该企业、某公司、A集团”的等。老师带着学生一起从题海中“出水”。

【效果检测】

2011年,某商品价值为1元。2013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其它条件不变,该商品的价值是

A.0.75元

B.0.80元

C.0.85元

D.1.25元

【感悟思考】对于概念的应用,首先要做的是教师对概念的详细讲解。帮助学生从学科知识上清楚的区分。其次就是要将学科知识生活化,即帮助学生区分清楚在做题过程中对于概念的不同表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