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三万里》读后感_《非洲三万里》读书笔记五篇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非洲三万里》读后感《非洲三万里》读后感1翻开这本书,首先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些非常漂亮的当地土著人手绘的彩图,红、橙、黄、绿,黑与白的对比,真实、漂亮。
让我们体会到了浓浓的异国风情。
《非洲三万里》书中的每一篇文章,内容都很丰富,作家用自己那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生动细腻的描述,将自己在旅游途中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各种故事都有,其中有一个故事我印象很深:“路西说,欢迎回家。
讲的是一个35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在露西纤瘦细弱的臂膀下这个星球上所有的人,不论男女,不论种族不辨肤色,不论国家,男女老少都被她揽入怀内,所有人都是她的亲人。
共同的血脉让人浮想联翩,一种共同的符号印记从他们身上传到我们身上。
这里遥想到人类的诞生和繁衍。
”“在我的非洲见闻中,黑人无论男女,动作基本上都是慢吞吞的。
也许,这才是生命的本相。
像受惊的羚羊一样奔跑不止,被金钱如豺狼般的撵着,是现代文明强加给我们的节奏”这是黑人女老板和手机那个故事还有在动物自然保护区、博物馆、咖啡馆、教堂、自然景观的游览中,体验大自然最包容最和谐的形态,体验底层人民为生存、为自由所付出的血和泪,也体验到偶遇的人们、温柔的善意、狡黠的小伎俩。
书中的故事贯穿了非洲历史和文化。
贯穿了非洲历史和文化。
非洲是有着太多故事的神秘地带,大概正是因为它的神秘,厚重的的历史,独特的文化,令我们心驰神往,读了《非洲三万里》这本书,仿佛做了一次有爱有故事的旅行,感受到了纯真、温暖、清澈、明丽的异域风采。
读书,真好!《非洲三万里》读后感2在这里,作者用行走式的描绘记录下了一个真实、生动、有棱有角的旅程。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非洲之貌。
没有刻意的隐瞒,有的只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捕捉和表达。
书中不仅仅有着非洲各地风土人情,旅游见闻的分享;书中更有着一个两极分化,不同人种和生活层次的记录。
作者时而走入那充斥着风情万种的非洲原生态,时而又结合着人文地揭开非洲文化社会的内在,时而我们还可以看到非洲不同阶层的人群的生活。
《非洲》读书笔记(系列5篇)
《非洲》读书笔记(系列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案资料、说课稿、教育笔记、教师寄语、家园共育、儿童歌谣、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活动方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lecture notes, educational notes, teacher messages, home education, children's songs, work summary, work plan, activity plan,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非洲》读书笔记(系列5篇)非洲读书笔记。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_《非洲三万里》读书笔记五篇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_《非洲三万里》读书笔记五篇《非洲三万里》探访了全球最大贫民窟索维托,与非洲中产阶级精英和城市贫民面对面沟通。
关于《非洲三万里》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非洲三万里》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一读书前,对于非洲,我的印象是:黑人,贫穷,疾病,战乱,炎热等字眼描述的景象。
跟着毕淑敏老师笔触,灵动而质朴地描述,让我“浮想联翩”了,看着描述景点或者古迹而作的历史陈述和地理描述,不断地联想到中学时代学习的历史、地理、政治乃至生物知识。
貌似自己也搭上了“非洲之傲”,住着“宫殿般”的绿皮火车,抚摸着可爱萌动的海豹,屏息地凝视着狮子大快朵颐地撕咬着角马的肉,跟着她去看了非洲各国和各地的古迹景观,感慨着非洲悲壮的历史,对于“以黑治黑”的黑奴贸易,仍不禁毛骨悚然。
介绍历史景点时,她都会陈述相关的历史背景乃至人物背景,让你可以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在这里,我也重新认识了曼德拉,而不是只在大学英语课本里面简单描述的曼德拉。
高中时,觉得地理和历史比较索然无味,很多要记要背,或许课本内容太精简,总感觉没能找到线索串起来记忆,当时为了考试都是死记硬背,并不能完全理解。
看了这篇*后,唤醒了我对高中课本的一些回忆,忽然觉得自己对历史、地理乃至政治的了解少得可怜。
之后务必得补回来。
现在这不是一项任务,而是提升自我修养和素质的需求,并且现在兴趣盎然。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二我其实是个懒人。
由于工作的原因,经常会在国内出差,每到一地,工作之余总会在出差地附近走一走,看一看,尽可能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当然,也免不了在一些著名的旅游地游览一番,时间长了,也就喜欢上了旅游。
旅游实在是一件非常开阔视野的“工作”。
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对此我深以为然,尤其是像我这样一个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人来说。
而且,直到现在我都非常固执地认为,旅行最适合一个人,而非报团,也非几个家庭一起自助游,虽然那样是为了“拖家带口”,“带领孩子认识世界”……这些理论我也认可,并且也会身体力行,但骨子里,我还是愿意一个人背包用脚步带着思想丈量这个世界。
非洲读书笔记范文5份
非洲读书笔记范文5份非洲读书笔记 1内容概括:一个把拍摄短视频当做主业的中国小伙李威在非洲做自媒体,不小心做出了国际影响。
他通过记录真实的非洲,向国人展示了真实的非洲状况,引起大家的关注。
他还想把世界各种各样的文化景观呈现到他的短视频里。
经典摘录:①那是一个你从未接触过和了解到的真实景象。
比如,一个小女孩拿起银色水瓢,在飘着油垢的小水沟里,舀起半瓢水就往嘴里送。
②你走入了另一个文化,另一个社会,你的内心就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的这一片土地了,你会发现人的活法变得多种多样。
③飞机落地的那一刻,李威走出舱门,一阵阵的湿热风浪向他袭来,身体皮肤有些失黏,像进了蒸笼,这给了李威一个下马威。
读书心得体会:题目:执着和善良,勇敢又坚定。
你好,中国。
这句话是赞比亚小伙李小虎在第一次来到中国时说的话。
受朋友李威的邀约,他们两个人一起回中国过春节。
当飞机落地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那一刻,李威穿上了已经有*一年的时间没有接触到的羽绒服,还真觉得有一点不*惯——因为他大部分时间都在非洲的赞比亚专门拍摄短视频。
李威视频呈现出来的赞比亚是贫穷的,是快乐的,是无奈的,是有趣的这是出现在文中的一段话,简短的几行字,却让我感受到了李威的爱国,李威的善良,李威的美好,李威的同情心,李威的知情知性。
他用自己的方式让远在1万公里之外的中国人了解了非洲的生活,比如说文中提到有一个非洲小女孩拿起银色水瓢就在飘着油垢的水沟里舀水喝,这让我十分心疼和不解,自己的心里也浮想联翩:为什么小女孩要喝这种有油垢的`水?为什么小女孩的生活会很困难?其实非洲的水源并不多,地表水也很脏,那里的人想要喝一口水也很困难。
李威说他拍这些视频就是想把真实的生活场景展示给大家看,让每一个人都珍惜当下的生活,这让我对他的敬佩又多了几分。
他不会在自己的家乡选择安逸的生活和一份稳定的工作,反而自己来到非洲做自己喜欢干和喜欢做的事,潇洒中也有自由,勇气与一颗善良博爱的心。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而我觉得李威的选择是伟大的。
非洲三万里 读后感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作者:毕淑敏坐着“非洲之傲”绿皮火车,在非洲原野上驰骋。
左看风起云涌,山高水低;右看生命枯荣,城市兴衰。
直面皇帝、饥民、僧侣、狮子和荒野,路过幸福,也路过痛苦。
去往非洲的旅途既不舒服,也不安全,作者为何还要于花甲之年,重新上路?为了涤荡蒙灰的灵魂,与更好的自己相遇?为了倾听别人的故事,结识世间所有温柔的生命?艾米莉·迪金森说,书本,比世界上的任何一艘船,更能带我游走各地。
愿《非洲三万里》,带你探索古老而神秘的非洲;愿你走遍千山万水,依然美好纯净,初心不改。
关于非洲关于非洲,你了解得可多?恕我问你几个小问题。
你可知道非洲的全名?非洲三万里在线阅读地址非洲三万里读后感第(1)篇读完《非洲三万里》其实只用了不到一周时间,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进步。
我想并不是因为我热爱读书而读得如此勤奋,只是这是我少有的自己买来读的书,加上内容刚刚好符合我的心意。
其实它是一本游记,但是它又不是一本游记。
我不知道如何定位它,但是我很清楚的知道,它是我喜欢的。
对于毕淑敏这位作者,或者应该称为作家,我原本是一无所知的,甚至连性别都不知道,如今也并无刻意去查证她有何成就,所以只想单纯的从《非洲三万里》这本书,以及这本书的内容来说说我的感受。
我热爱旅游,也热爱旅行,我记得书中有一段特意提到关于旅游和旅行,她说更偏爱说旅游,因为游是一种很自在的感觉,像鱼在水中游。
这一点我持有不同的观点,但事实上我又是认同的,我认为游偏重享受,行偏重感受。
事实上作者没有让我失望,她在享受中也感受到了很多,还思考了很多。
那些她作为一名女兵在西藏时候的回忆,那些对非洲政治历史的描述和感想,让人不得不敬佩,敬佩这样一位几乎可以称为老年的女性,对于人性的认识和原谅,以及感同身受的悲悯。
她坐在豪华车厢里优雅的像上流人士一般用餐的时候,会因为窗外一双双饥饿的眼镜感到不适,她行走在车厢走廊的时候,会因为服务人员坚持的退让感到无所适从……我仿佛看到一个新中国红旗下成长起来的少女……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对黑人总统曼德拉对描写,写他青年时候的激进和晚年的包容,我想作者对曼德拉是有崇敬之情的。
读《非洲三万里》一书有感
读《非洲三万里》一书有感书本,比世界上任何一艘船,更能带我游走各地。
提到非洲,我的脑海中想到的便是疾病、战乱、荒凉、贫瘠、奴隶……读了毕淑敏先生写的《非洲三万里》后,我对非洲有了全新的认识,世界比我们想象的更美,更不同。
这本书是毕淑敏乘坐“非洲之傲”游遍非洲大地后,于2015年闭关创作的旅行札记。
“非洲之傲”列车是由英裔南非富商罗罕·沃斯于1986年创办的列车公司,其初衷是为了实现和家人一起坐火车探寻野生动物的梦想。
如今“非洲之傲”已经成为顶级豪华列车的代名词,单张车票标价在1万到9万美元之间,以奢华闻名于世,有"流动的五星级酒店""铁轨上的游轮"之称,主要服务于来自全世界的财阀、商业精英、政界领袖。
在作者的描述下,“非洲之傲”的奢华令人难以想象,它拥有私人专属的火车站,乘客们在出发时享受现场演奏和走红地毯的待遇;包厢内有小型迷你酒吧,同时车上配备有雪茄吧、小型图书馆和小邮筒,还在休闲车厢提供下午茶,每个包厢内均有独立的卫生间,24小时供热水;24小时贴身服务随叫随到,还提供免费的服装熨烫和有限洗衣服务;列车中的用餐车厢有充足的地方可以供所有贵宾同时用餐,无须预订或等候位子;贵宾无须为膳食担心,旅途中包含全部丰盛自助英式早餐,名厨料理的午晚餐,餐后贵宾们还可在酒廊和观景台交友畅叙;列车的尾部为全景展望车箱,车厢后端是甲板式眺望台,经常会有羚羊,鸵鸟一类的野生动物出没在铁路两侧的原野上。
然而列车行经之地,却有很多是非洲底层民众聚居的贫民窟,车内奢华,车外贫穷。
正如作者所说,一张价值2万美金的单程车票,一场直面饥民、皇帝、僧侣、狮子和荒野的迷之旅行,毕淑敏在这趟旅行中看到各种不同的风景,与各种不同的人交谈,了解各种不同的人性,获得各种不同的感受。
当我捧起这本书,它也带着我左看风起云涌,山高水低,右看植物枯荣,城市兴衰。
感受作者与不同的人沟通,与不同的心交流,与不同的景相遇,似乎自己的心也随着一起变得宽容而充盈起来。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_《非洲三万里》读书笔记五篇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_《非洲三万里》读书笔记五篇《非洲三万里》读后感一读书前,对于非洲,我的印象是:黑人,贫穷,疾病,战乱,炎热等字眼描述的景象。
跟着毕淑敏老师笔触,灵动而质朴地描述,让我“浮想联翩”了,看着描述景点或者古迹而作的历史陈述和地理描述,不断地联想到中学时代学习的历史、地理、政治乃至生物知识。
貌似自己也搭上了“非洲之傲”,住着“宫殿般”的绿皮火车,抚摸着可爱萌动的海豹,屏息地凝视着狮子大快朵颐地撕咬着角马的肉,跟着她去看了非洲各国和各地的古迹景观,感慨着非洲悲壮的历史,对于“以黑治黑”的黑奴贸易,仍不禁毛骨悚然。
介绍历史景点时,她都会陈述相关的历史背景乃至人物背景,让你可以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在这里,我也重新认识了曼德拉,而不是只在大学英语课本里面简单描述的曼德拉。
高中时,觉得地理和历史比较索然无味,很多要记要背,或许课本内容太精简,总感觉没能找到线索串起来记忆,当时为了考试都是死记硬背,并不能完全理解。
看了这篇文章后,唤醒了我对高中课本的一些回忆,忽然觉得自己对历史、地理乃至政治的了解少得可怜。
之后务必得补回来。
现在这不是一项任务,而是提升自我修养和素质的需求,并且现在兴趣盎然。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二我其实是个懒人。
由于工作的原因,经常会在国内出差,每到一地,工作之余总会在出差地附近走一走,看一看,尽可能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当然,也免不了在一些著名的旅游地游览一番,时间长了,也就喜欢上了旅游。
旅游实在是一件非常开阔视野的“工作”。
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对此我深以为然,尤其是像我这样一个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人来说。
而且,直到现在我都非常固执地认为,旅行最适合一个人,而非报团,也非几个家庭一起自助游,虽然那样是为了“拖家带口”,“带领孩子认识世界”……这些理论我也认可,并且也会身体力行,但骨子里,我还是愿意一个人背包用脚步带着思想丈量这个世界。
2010年,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曾经去非洲坦桑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出了一趟公差,那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心情自然很不一样。
2024年《非洲三万里》读后感
2024年《非洲三万里》读后感《非洲三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一部科幻小说,于1873年首次出版。
该小说以惊险刺激的冒险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主人公菲利普·哥朗布和他的两名同伴在非洲遭遇了一系列险境,最终成功完成了环游非洲的壮举。
读完这本小说后,我被其紧凑的情节、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科技的描绘深深吸引,感受到了作者的创作才华和想象力的独特魅力。
首先,《非洲三万里》的情节紧凑而引人入胜。
整个故事中充满了紧张刺激的情节和令人难以预料的发展。
主人公菲利普·哥朗布和他的同伴在非洲大陆上经历了种种危险和困难,包括被土著部落追杀、遭遇野兽的袭击、在沙漠中挣扎求生等等,每一个场景都让人紧张兴奋,读者仿佛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冒险旅程。
而且,作者在故事情节上也巧妙地运用了一些谜团和悬疑元素,加深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读者不禁想要一探究竟。
这种紧凑的情节安排和精心的叙事技巧使得《非洲三万里》读起来十分吸引人,让人无法停下阅读的脚步。
其次,我对《非洲三万里》中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科技的描绘深感佩服。
凡尔纳是一个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作家,他在《非洲三万里》中对未来科技发展的设想着实让人叹为观止。
例如,在小说中,主人公利用了一个被称为“灰朴”的装置来进行环游非洲,这个装置不仅可以自动驾驶,还能够在海底航行。
这种对未来科技的设想和描绘让我陶醉其中,不禁想象着如果这样的科技设备真的存在,那该是多么方便和刺激。
另外,在小说中凡尔纳对非洲大陆的描绘也展示了他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惊叹之情,他将非洲的风景、动植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得读者仿佛亲身体验了非洲的魅力。
最后,我认为《非洲三万里》除了抒发了作者的个人想象和对科技的向往之外,还蕴含着一些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主人公在非洲的冒险旅程,读者可以感受到在陌生和恶劣的环境中,人的意志力和勇气是多么的重要。
菲利普·哥朗布和他的同伴在非洲大陆上经历了诸多困难和危险,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坚持不懈地向前,直到成功完成了环游非洲的壮举。
读非洲三万里有感
读《非洲三万里》有感每个人的心中,都渴望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每个人都希望,人生终要有那么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
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有一句诗,感人至深。
她说,书本,比世界上的任何一艘船,更能带我游走各地。
那么,我想说,毕淑敏的《非洲三万里》,就是载我游走非洲的这艘船。
毕淑敏老师在跨入花甲之年以后,为了实现心中梦想,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非洲三万里之旅,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魄力!本以为《非洲三万里》这本书会像所有的游记一样,会用大量笔墨为我们介绍非洲的自然风光。
读后,发现并不是这样。
毕淑敏老师集坚毅、博学、过人的洞察力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于一身,把她睿智的思想诉至笔端,通过生动细腻的语言为我们展开了非洲历史、文化、风光、人文的精彩长卷。
钱钟书说:“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
”我们普通人旅游,很多时候只是看个热闹,只是拍照留念,景点在我们耳中只是一个个熟悉的地名,少了学识的浸润,文物在我们眼里就只是文物。
而在毕淑敏老师的眼中,因为有了文化的照耀,文物不再是被时间风化的标本,而是活了成百上千年的生命。
最吸引我的是《我认这些机车为我的兄弟》章节中描述的世界顶级豪华列车一一非洲之傲。
“非洲之傲”列车外形与我们见到的绿皮火车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内部装修别有洞天,豪华及舒适程度让人叹为观止,体贴入微的服务超乎你的想象,沿途的风景更让人目不暇接,这完全是一趟史诗般的旅行。
这趟列车,两年一次,历时14天,纵贯南部和中部非洲,途径五个国家,行程6000公里。
24节车厢,只搭乘50多名客人,优质的服务,数十余条经典的旅游路线,引得达官贵人纷至沓来。
票价也贵的惊人,单张车票票价在1万到9万美元之间。
就这样,“非洲之傲”还是亏本在营运,可见创始人对这史诗般的行程有着怎样的情怀。
毕淑敏说:“旅行就是听故事。
听不同的故事,听没有听到过的故事,听别人的故事。
”在“非洲之傲”上,有这样一位德国老太太一一珊德拉夫人。
她戴着一顶淡粉色大宽檐缀满花朵的帽子,身着复古的高贵蓬蓬衣裙,显示出不可一世的矜持,像刚喝罢下午茶从宫廷油画中走出来的老妇人,独自摇着长柄羽毛扇,款款而坐。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200字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200字Reflections on "Three Ten Thousand Miles in Africa"After reading "Three Ten Thousand Miles in Africa," I was deeply moved. The author used delicate strokes to depict the magnificent scenery and diverse culture of the African continent, making me feel as if I were on that vast and mysterious land. The book provides an accessible introduction to Africa's history, culture, fauna, and flora, giving m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is continent. This book not only enriched my knowledge but also sparked my keen interest in Africa. After reading it, I am even more eager to personally visit that land and experience its unique charm.《非洲三万里》读后感读完《非洲三万里》,我深感震撼。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非洲大陆的壮丽景色和多元文化,让我仿佛置身于那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上。
书中对非洲的历史、人文、动植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让我对这片大陆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还激发了我对非洲的浓厚兴趣。
读书笔记——毕淑敏《非洲三万里》(三)
读书笔记——毕淑敏《⾮洲三万⾥》(三)P76⼭⽔斧削,与时代⼀同浇注了巨⼈。
就算你有超凡的禀赋和⽕热的责任感,可你,不⼀定会遭逢⽣命中的罗本岛。
P79旅游之发轫,并不是⾝体的蠢蠢欲动,⽽是⼼的涟漪激荡。
⾹料是⼀种奇怪的存在,要知道⼈的嗅觉⾮常古⽼,对神秘且遥远的⽓息有天然的崇拜。
⾹料不仅能让我们在迷幻中,以为它是勾连天堂和现实间的蜿蜒⼩径,也有⾮常现实的美化⾷品的作⽤。
它能让粗粝⽜⾁变成⼈间美味,也能让⽊乃伊停⽌腐朽以进⼊来世,它还有某些对抗疾病的能⼒,加之让⼈莫名其妙地兴奋不⽌.......所有这些,都让⾹料披上了圣彩。
再加上它很稀少,需要长途贩运,英语中的“⾹料”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意思就是贵重⽽量⼩的物品。
这⼜让它成了上层贵族标榜⾝份、炫耀财富的资本。
P80花椒⾝世古⽼,早在《诗经》当中就留下了名号。
《诗经》收载的是西周时期的民间诗歌,证明中国⼈在2000多年前就已知利⽤花椒,还发现花椒的⾹⽓可以辟邪。
宫廷⾥会⽤花椒渗⼊涂料,⽤来糊墙,就有了著名的后宫“椒房”之说。
我想这椒墙之说,以⼀来证明花椒的使⽤在中国历史悠久,⼆来证明当时的花椒产灵已经很⼤,并不算太稀罕。
只是被浓郁的花椒⾹⽓成天熏着,美丽的后妃,轻盈⾛动的时候,会不会有红烧⾁的味道?P91在我的⾮洲见闻中,废⼈⽆论男⼥,动作基本上都是慢吞吞的。
也许,这才是⽣命的本相。
像受惊的羚⽺⼀样奔跑不⽌,被⾦钱如豺狼虎豹般地撵着,是现代⽂明强加给我们的节奏。
P93我们伸出胳膊,上臂和前臂并不是笔直的,前臂有⼀个向外展开的⾓度,这个⾓度就叫做提携⾓。
顾名思义,这个⾓度是为了⼈们提携物品⽅便⽽形成的。
想想吧,如果我们的胳膊笔直,提携物品的时候就很容易碰到⾝体⼀侧,既费⼒⽓⼜容易撞翻所提的东西。
如果是液体,就会迸洒⼀⾝。
久⽽久之,⼈类就进化出了胳膊肘稍稍往外怪翻的⼀个⾓度。
这个⾓度,男⼈和⼥⼈是不同的。
⾮洲⼥⼈⾼⾼隆起的臀部也有它的实际功⽤。
⼀是⾮洲⾼原的⽣态环境相当荒凉,当狩猎和奔袭时,都需要长途奔跑。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非洲三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尔·凡尔纳的一部著名小说,它以非洲大陆为背景,讲述了法国探险家勒·布鲁尼尼和他的伙伴们在非洲进行探险的故事。
这部小说充满了惊险刺激的情节,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阅读完《非洲三万里》之后,我深受感动,对这部小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小说中描绘的非洲大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详细的叙述,让我仿佛置身于非洲大陆之中。
我看到了茂密的丛林、广袤的沙漠、壮丽的瀑布和神秘的河流。
在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但也充满了未知和危险。
作者通过对非洲大陆的描绘,让我对这片神奇的土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勒·布鲁尼尼是一位勇敢、智慧、有远见的探险家,他带领着伙伴们克服重重困难,勇往直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在面对种种危险和困难时,他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此同时,小说中还塑造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配角形象,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性格和命运,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不少色彩。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小说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勒·布鲁尼尼和他的伙伴们的探险过程中,他们不仅面对着种种危险和困难,还充分展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在他们的探险过程中,他们不仅发现了许多自然的奇迹和宝藏,还深刻体会到了自然的伟大和神秘。
在面对自然的力量和神秘时,他们不仅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让我深受感动。
通过阅读《非洲三万里》,我不仅领略了非洲大陆的壮美风光,还深刻体会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在面对自然的力量和神秘时,我们应该怀着敬畏之心,尊重自然,珍惜生命。
同时,我们也应该像勒·布鲁尼尼和他的伙伴们一样,勇敢面对困难,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断追求梦想。
这些都是我从《非洲三万里》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我相信这些宝贵的财富将会伴随我一生。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非洲三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尔·凡尔纳的一部作品,讲述了法国探险家斯特朗在非洲进行了一次惊险的探险之旅。
这部小说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描写,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
在阅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启发,对于探险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小说中描绘的非洲大陆令人叹为观止。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非洲各地的生物、地理环境和当地风俗文化的生动描绘,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非洲大陆之中。
作者对非洲大陆的描写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这种描写方式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探险精神的推崇和对自然的敬畏。
其次,小说中的主人公斯特朗的探险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斯特朗是一个敢于冒险、不畏艰险的探险家,他在非洲大陆上经历了种种危险和挑战,但始终不放弃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他的勇气和毅力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于探险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斯特朗一样,勇敢地面对未知,敢于挑战自己,勇往直前。
最后,小说中对于友情和爱情的描写也让我深受触动。
在探险的过程中,斯特朗结识了许多朋友,他们相互扶持、互相帮助,共同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而斯特朗和他的未婚妻也在这次探险中经历了重重考验,他们的爱情在困难面前愈发坚定。
这些友情和爱情的描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也让我对于友情和爱情有了更深的理解。
总的来说,读完《非洲三万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通过对非洲大陆的描写、对探险精神的表现以及对友情和爱情的描写,这部小说让我对于探险精神、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友情和爱情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也会努力拥有斯特朗一样的勇气和毅力,积极面对未知,勇往直前。
同时,我也会珍惜身边的友情和爱情,用心去经营和珍惜。
非洲三万里,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给人以启发和感悟的伟大作品。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语冰的夏虫为什么要买这本书看。
这源于我的好奇心。
这几年突然开窍,开始睁眼看世界。
因此世界的东西开始慢慢留意,看得越多越广,甄别思考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关于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自然充满了好奇。
比如非洲这块大地,只是从《动物世界》看过大草原的弱肉强食,还有新闻联播里看饥民难民黑人儿童,当然还有beyong的《光辉岁月》-----献给曼德拉的歌曲。
其他就是历史书上的贩卖非洲奴隶的一点介绍。
而非洲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的历史怎么变革的一无所知。
去年听《逻辑思维》时,讲到联合国援助非洲很多粮食,运到非洲各国后,被独裁政府掌握,并没有直接分发到难民手里。
而是被独裁者通过种种途径卖掉。
非洲本地也产粮食,本地的农民辛苦种的粮食是有成本的,粮食产量低价格很贵。
但独裁者手里的粮食是联合国送的,没有成本,能够大量低价甩卖。
因此,本地农民粮食卖不起价格,农民赚不到钱无法谋生,大大降低农民产量积极性。
等援助粮食消耗殆尽,本地也没人种粮,因此更大的饥荒发生了。
最后抛出的结论是:慈善在某种时候也会变成罪恶。
触目惊心,过耳不忘。
有些人说,中国为了在联合国获得选票,无偿援助非洲很多国家,尽管是贷款,但最后都免掉了。
由于这相当于买选票,因此非洲国家也不可能真心感谢并把中国当恩人感谢。
花了钱还交不到朋友。
这有必要么。
尽管有些瞎操心,但仍不免想打探个明白。
我喜欢听别安乐队的《光辉岁月》,大意还是懂,后来才明白献给曼德拉的。
只是曼德拉毕竟经历了什么让他如此伟大,并搞不清晰。
还有就是,人类起源这点,中学时候历史讲得模糊,我们的祖先是北京元谋人。
后来才自己刷新了,非洲才是人类起源地。
但关于非洲这片地方,仍然知之甚少。
偶然的机会,在当当上看到了这本书,书名好像是《海底两万里》差不多,以为又是一个同题材小说呢,看看内容,立刻被吸引进去了。
的确,书上说的对,非洲这片土地我们都不曾认真去熟悉过。
作者与我一样,对非洲的熟悉一片空白。
这愈发激发了我的好奇心。
来自非洲的故事——读《非洲三万里》有感(1000字).docx
来自非洲的故事——读《非洲三万里》有感书本,比世界上的任何一艘船,更能带我游走各地。
——艾米莉·迪金森有那样一位妇人,她穿着中国的丝绸穿梭于远方的国度。
她提笔,繁复的花儿落于纸上,记载了千姿百态。
她是毕淑敏,灵魂的自由者。
书中,曼德拉的一生惊诧着我。
毕淑敏称他为罗本岛B区5号的修行者,可不是修行者吗?原本只怀有一腔热血,冲动易怒的年轻人明白了自己的使命。
在与世隔绝的罗本岛里待了十八年,修炼成了一位沉稳如水,蕴含着宏大能量的政治家。
他在劳作中汲取,苦役中奋发。
把悲伤和怨恨统统抛下,宽恕了所有的狱警。
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审视着罗本岛,审视着他自己。
曼德拉统领着非洲迈入新的时代,成为一代王者。
在他的记忆里,罗本岛定是个圣明之地。
没有罗本岛,何来曼德拉?毕淑敏羡慕,我也羡慕。
除了在时代滔滔的背景之下的铸就,想要成为像他那样的人,重要的还是要遭逢生命中的罗本岛。
可,就算你做好了一切准备,心灵透彻,责任感超越常人。
那罗本岛也不一定会如期而至。
除了曼德拉的一生外,毕淑敏在非洲之傲的生活也是趣味横生。
她听着别人的故事,然后说给我们听。
非洲之傲列车在行驶中遇到了一些问题。
在铁路前方的一个路口发生了交通事故,完全阻碍了交通。
可能会停上几十个小时才会开通。
列车长见怪不怪的宣布了这个消息,而客人们也是非常淡定。
似乎就是听了一件平常的小事,继续着手头的事。
毕淑敏则是非常着急,可见所有人都不在意,反而急迫的自己很是奇怪。
读到这里的我想起了去年旅游坐飞机延迟的事,只不过延迟了一个小时。
整个候机场的人都吵吵嚷嚷,不停地询问着前台的工作人员飞机到哪了。
文中的非洲之傲要延迟几十个小时,这怎么办?原本的行程不都打乱了吗?毕淑敏显然和我想的一样,很快就询问了一旁的“野花夫人”。
“野花夫人”是一位澳大利亚的女乘客,头顶总插着一朵小野花。
她并不着急,轻轻抚了抚鬓侧的野花,有礼道:“您要知道这里是非洲,您不会知道警察们什么时候能来,来了又什么时候能处理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_《非洲三万里》读书笔记五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非洲三万里》读后感一读书前,对于非洲,我的印象是:黑人,贫穷,疾病,战乱,炎热等字眼描述的景象。
跟着毕淑敏老师笔触,灵动而质朴地描述,让我“浮想联翩”了,看着描述景点或者古迹而作的历史陈述和地理描述,不断地联想到中学时代学习的历史、地理、政治乃至生物知识。
貌似自己也搭上了“非洲之傲”,住着“宫殿般”的绿皮火车,抚摸着可爱萌动的海豹,屏息地凝视着狮子大快朵颐地撕咬着角马的肉,跟着她去看了非洲各国和各地的古迹景观,感慨着非洲悲壮的历史,对于“以黑治黑”的黑奴贸易,仍不禁毛骨悚然。
介绍历史景点时,她都会陈述相关的历史背景乃至人物背景,让你可以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在这里,我也重新认识了曼德拉,而不是只在大学英语课本里面简单描述的曼德拉。
高中时,觉得地理和历史比较索然无味,很多要记要背,或许课本内容太精简,总感觉没能找到线索串起来记忆,当时为了考试都是死记硬背,并不能完全理解。
看了这篇文章后,唤醒了我对高中课本的一些回忆,忽然觉得自己对历史、地理乃至政治的了解少得可怜。
之后务必得补回来。
现在这不是一项任务,而是提升自我修养和素质的需求,并且现在兴趣盎然。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二我其实是个懒人。
由于工作的原因,经常会在国内出差,每到一地,工作之余总会在出差地附近走一走,看一看,尽可能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当然,也免不了在一些著名的旅游地游览一番,时间长了,也就喜欢上了旅游。
旅游实在是一件非常开阔视野的“工作”。
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对此我深以为然,尤其是像我这样一个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人来说。
而且,直到现在我都非常固执地认为,旅行最适合一个人,而非报团,也非几个家庭一起自助游,虽然那样是为了“拖家带口”,“带领孩子认识世界”......这些理论我也认可,并且也会身体力行,但骨子里,我还是愿意一个人背包用脚步带着思想丈量这个世界。
2010年,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曾经去非洲坦桑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出了一趟公差,那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心情自然很不一样。
恰好那时候与朋友一起做一个区域门户网站,回到国内以后,为了丰富网站内容,也为了总结第一次出国的所见所闻所想,专门开辟了一个专栏,向大家介绍非洲的一些情况,并由此喜欢上了思考式的旅行。
既然是兴趣,那就免不了在“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文字被网站转载的同时,开始求教百度,浏览很多自由旅行者的博客,新闻,书籍......进而挖掘出了自己身体内部躁动的想法。
记得那时候我首先关注了三个人的旅行故事,第一个是叫梁子的旅行记者,她以独立的身份,深入非洲很多国家,拍摄出了《行者》梁子系列纪录片,并在旅游卫视播出;第二个人叫王宁彤,是CCTV6的一名出镜记者,以讲述电影故事为题,采编了《世界电影之旅》很多集;第三个叫盖昭华的,在搜狐博客推出了属于自己的专栏,重点介绍自己在德国以及欧洲很多国家踩过的足迹,精彩程度和思想深度不亚于很多知名人士。
认真观看、拜读了这些视频和文章之后,对于“精度旅行”的向往和冲动与日俱增,只是作为普通上班族,还得肩挑养家糊口的重担,只得在不断关注更新、不停回味过往的同时,把那颗躁动不安的心和蠢蠢欲动的念压在心底,留给未来,直到遇到了毕淑敏的文字,又把我忽撩得燥热难耐,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原因同上,还是只能在这个地方宣泄一番,继续埋头工作养家。
喜欢毕淑敏是因为她的文字,永远都是娓娓道来,永远都是恬静雅致,却总会给你启发,给你感叹,给你平淡之中的一丝叹息,给你苦恼中的一剂良药,逐渐地,也开始警醒自己,有了很多感触,有了一些思考,为什么不及时记录下来,给自己的心灵一个静静安放的角落,一个打磨性情的魔方。
我要坚持去记录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待年老的时候再去一篇篇地梳理,犹如制作一部属于自己的经典怀旧片一样,不也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么?这又是这篇文章写作的另外一个原因。
原以为喜欢毕淑敏的文字就喜欢罢,经常阅读就是了,殊不料,这位大姐居然又让我佩服了,又让我惊叹了,又让我躁动了,这次让我心底那个私藏复苏的竟然是两本书--《非洲三万里》和《蓝色天空》!毕老师这次居然旅行了!居然出国了!居然据此写书了!!而且把我喜欢的“精度旅行”和“精致文字”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我敢负责任地说,毕老师的这两本书绝对是空前符合我的阅读口味的书。
正如我曾经写过的《老西儿非洲游记》一样,有见闻,有感触,有深度,此刻我才发现,自己笨拙的堆字水平,其实早在大学阶段读那本《丰乳肥臀》的时候就已生根,感谢毕老师潜移默化教给我如何表达自己以及身外的很多事物。
所见所闻结合所想和历史背景,原来一次精心策划的旅行会有如此重要的意义,直接奠定了我的文风,直接让我充满力量的写出自己心中的很多想法,毕老师也太牛点了!美,到处存在着,重要的是要有发现的眼睛。
心,每天都跳动着,关键的是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折腾,一如梁子,王宁彤,盖昭华,毕淑敏!原来懒人可以不懒的!谢谢!《非洲三万里》读后感三辽远的天空、一望无垠的沙漠、迁徙的兽群、向着阳光载歌载舞的人们......这便是我脑中关于非洲挥之不去的剪影,但非洲大陆果真如此吗?何必去问足不出户的精神旅行家,让我们翻开此书,一睹真实的非洲。
为了这次非洲之行,作者做了艰苦卓绝的准备工作,我亦提着一颗忐忑的心,感激她坚定不移地完成了这次旅行。
借助文字的媒介,插上想象的翅膀,幸运的我仿佛随着作者一道畅游了整个非洲:原野上捕食羚羊的猎豹,小道上馥郁芬芳的咖啡香味,口味奇特的英吉拉饼......林林种种俱是旅途中所见所闻。
还有那长颈鹿曾在“我”手中觅食,小海豹柔嫩皮毛的触感在“我”指尖尚存;那一丛丛向天盛放的马蹄莲,勾起了“我”对过往的回忆;旷野里疏疏落落点缀着的猴面包树,钉子树上悬挂着的以蜘蛛丝做的鸟之坟墓,是非洲草原上独特的风景;“我”曾到过罗本岛囚禁曼德拉的监狱旧址,“我”曾在索韦托纪念馆那张悲惨的照片前驻足沉吟,“我”曾坐着小船去参观海岛上的庙宇,那善良而慷慨的船夫馈赠的阿布巴拉,漂泊万里来到“我”的书桌前,陪伴着“我”奋笔疾书记录下这次旅行中的故事。
非洲真是奇妙的地方,有阳光,有歌舞,人们就能忘却一切悲伤,让时间淡化一切伤痕。
他们放下、他们宽恕,任痛苦化作阳光中的尘埃。
非洲相距我们万里之遥,语言风俗各异,但人们的感情是相同的。
他们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对家人的关爱,对足下土地深沉的眷念,与世间别处的人们没什么两样。
我合上书本,沉思良久。
我感谢作者绘声绘色的描述,我更盼望着有朝一日能亲自踏上这片土地。
旅行对我的意义是什么?旅行,让我可以从现实生活的牢笼中逃离,让心灵放假;让我见识其他人的生活方式,给我努力生活的勇气。
为旅行而做的种种准备工作,繁琐而有乐趣。
有人说,不出门,可以通过网络书本观览全世界的风光。
读后感-;如果一生只能借助媒介来看大好河山,难道不是一种缺憾吗?任影像和游记的纪录如何的栩栩如生,也比不上自己身临其境地体验与感知。
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把一辈子囿于一座城,一间房,一小块天空上吗?现代科技飞速地发展,水陆空交通纵横八达,为什么我的思想不能如此开阔自由、我的心灵要固步自封?我脚下的土地,不能由他人代走,心中念念不忘的风景,不能借他人的眼睛来看,如同指挥员作战前的敌情侦查与分析不能由他人代劳一般。
这本书,再一次燃起了我深埋在心中的渴望-去非洲看看,去世界瞧瞧。
我要行万里路,我要看遍祖国大好河山,看大千世界百态风光。
而现实中的我,只是枯坐桌前,看生命的香烛一寸寸燃尽,纵胸中有壮志豪情,亦不过空梦一场......《非洲三万里》读后感四作者毕淑敏,著名作家,报名参加两年一次的“非洲之傲”豪华非洲行,历时几个月、行程三万里,记载沿途所见所闻、深入当地人文文化,写就这本《非洲三万里》。
这不仅仅是一本旅行见闻的记录书,更有着对非洲人文、生活、文化的记录和思考。
在《非洲三万里》的书中,我们不仅随着作者毕淑敏女士的文字见识那片什么的大陆,更能通过沿途见闻的描写了解非洲的历史文化。
作者毕淑敏,很有名的作家,记得初高中的语文课本里就收录她的文章,具体内容忘记了,但是她的文章优美有令人印象深刻。
在六十而耳顺的年纪,不顾不再年轻的身体、不顾路途的遥远与未知,来一次说走就走的非洲之旅,从零出发、找寻自己,佩服作者的勇气与毅力。
这不只是一场简单的观光之旅,看看非洲大陆的野生动物、最大的撒哈拉沙漠、古老的黑人部落,在观光旅游的同时,也有对非洲文化的记录、对生活人文的思考。
深入探访非洲最危险的贫民窟索韦托、被非洲贵族富裕家庭接待,乘车游览野生动物保护区、也在非洲都市游览,一路行来,几个月的行程,遍游非洲。
非洲的全称是“阿非利加州”,说起对非洲的印象,我们知道那里有世界最大的沙漠,很多地区荒芜人烟,动物世界里常出现的狮子斑马等,皮肤黝黑饿的骨头清晰可见的人们。
原始、贫困、炎热是非洲的整体印象,却很少知道非洲大部分地形是高原,赤道虽然从高原穿过但是气温并不高,常年20度左右就像我们的春城昆明,非洲那里有着迄今为止最古老最完整的人类化石,人类很可能从非洲起源走出来,非洲的贫困极不均等,非洲的南部发展很好,黑人种族皮肤黑的程度也分为几个层次。
在单张车票1~9万美元的“非洲之傲”列车上,享受五星级酒店的待遇,通过透明的玻璃欣赏沿途的风景,一层玻璃之隔的窗户外却是乞讨吃不饱的当地居民;沿着古人的足迹走过原始人洞穴、近距离靠近金伯利钻石巨坑、列车上不同的乘客等。
非洲大陆广袤无垠、风土人情各有差异,作者记叙的不只是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还收集大量的资料,对每个景点游览地方的背景都有详细的介绍以及关于自己的思考。
《非洲三万里》,不只三万里的景,还有对非洲三万里文化风土人情的记载和思考,跟随作者的文字,深度看一下非洲。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五说起非洲,你能想到什么呢?约翰内斯堡的钻石和枪支,泛滥的艾滋病,中部非洲的赤贫,黑哥们儿和坦赞铁路,北非宏伟的运河和金字塔,平原上上千公里的动物迁徙。
亦或是海明威和他的《乞力马扎罗的雪》、曼德拉和他的光辉岁月、阿婆和她的尼罗河以及东方快车,三毛和她的《撒哈拉的故事》。
我们对这片热土有太多的无法言说的情感和向往。
仿佛有说不完的故事,但我们对这片土地又是那么陌生。
而我非常喜欢的女作家毕淑敏老师就将带我们踏上阿非利加的旅程,且行且歌。
这是一场非凡的旅程,这也是一次荡气回肠的壮游,需要非凡的勇气和阅历,同时也会随着三万里的旅途震撼,打开我们的认知,消除我们的偏见,让心灵随着铁道的延伸去触摸这片热土。
毕淑敏老师就是这样的行吟诗人,所有的感慨所有的热爱都犹如从南到北逐渐升高的纬度,越发热烈。
这趟旅程从好望角畔的南非开始,从紫薇之城比勒陀利亚优雅的维多利亚时代建筑风格的私家火车站,“非洲之傲”Rovos Rail开启这场奢华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