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服饰文化的比较分析
十八世纪中西女性服饰差异
十八世纪中西女性服饰差异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含意。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融入其中。
中西服饰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尤其在十八世纪,中西方服饰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层面,极具欣赏和研究价值。
通过对比这个时期的中西方女性服饰特征,来进一步了解本时期服饰文化对现代服饰的深远影响。
一、十八世纪中国女性服饰的特点。
十八世纪中国女性服饰主要表现在清装的特点变化上,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
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
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旗袍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
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
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史书记载“镶滚之费更甚,有所谓白旗边,金白鬼子栏干、牡丹带、盘金满绣等各色,一衫一裙……镶滚之弗加倍,衣身居十之六,镶条居十之四,衣只有六分绫绸,新时离奇,变色以后很难拆改。
又有将羊皮做袄反穿,皮上亦加镶滚,更有排须云肩,冬夏各衣,均可加工……”。
清初满族妇女与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
满女不缠足不着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
清末流行衣袖里面装假袖口,少时一、二幅,多时二、三幅。
这种装束,一则为了显示身份和富有;二则为加强旗装封闭形式的风格特色。
假袖口不但用料考究,装饰布局也追求与旗袍相同,由此整体服饰更增加了华丽的效果,也加强了装饰的层次感。
浅析中日两国的传统服饰文化间的差异
浅析中日两国的传统服饰文化间的差异中国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
日本和服是日本民族的传统服装,是日本人对艺术淋漓尽致的表现。
通过对旗袍与和服的造型、颜色与着装场合等三方面的比较,来展现存在于中日传统服飾文化中的差异,并通过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探寻存在于两国文化基础上的异同。
标签:旗袍;和服;文化差异引言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经典传承的服装,尤其是大礼时都喜欢穿自己的国服。
中日文化博大精深,服装更是艳丽多彩。
具有中国韵味的旗袍,艳丽华美;具有日本风情的和服,古朴典雅。
两者均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两国文化集中体现的一个代表。
但尽管如此,作为不同文化下的产物,其内在都保留着各自的特点。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在对其进行概况归纳的基础上展开分析。
一、旗袍与和服的概述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汉族女性改进,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不属于汉服(即华夏衣冠)体系。
民国以后,上海、北平等地的汉族女性在其基础上予以改良。
1949年之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认为封资修象征,大量毁坏。
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的典型标志,它不仅在整体造型的风格中符合中国艺术有关和谐的特点(如:前后左右对称裁剪,开衩长短一致),同时又将具有东方特质的装饰手法融入其中(如:在裁剪上加入盘扣、包边、镶嵌、刺绣等工艺)。
而正是这种融合了本国文化内涵的独特魅力。
使它在中华民族的众多服装中脱颖而出、成为能够代表中国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和服,江户时代以前通常指吴服,是日本的一种传统民族服饰。
明治时代前和服泛指所有服装,而与这个词相对的是洋服,指来自西洋的衣服。
后来此词的词意逐渐单一化,通常单指具有日本特色的民族服装。
现在它成了日本一种值得夸耀的文化资产。
和服种类繁多,无论花色、质地和式样,千余年来变化万千。
不仅在男女间有明显的差别(如:男式和服色彩比较单一,偏重黑色,款式较少,腰带细,附属品简单,穿着方便;而女式和服色彩缤纷艳丽,腰带很宽,而且种类、款式多样,还有许多附属品),而且依据场合与时间的不同,人们也会穿不同的和服出现,以示身份。
中西近现代服饰文化比较研究
中西近现代服饰文化比较研究服饰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社会状况、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
中国和西方近现代服饰文化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对中西方近现代服饰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深入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和影响。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受到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服饰文化开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从清朝末年的长袍马褂到民国时期的旗袍和西服,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山装和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服饰,中国的服饰文化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西方的服饰文化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希腊、罗马的束腰宽衣到中世纪的骑士铠甲,再到工业革命后的西装、女裙和现代设计师的创意服装,西方服饰文化不断发展和创新。
近现代以来,西方服饰文化成为全球流行趋势的引领者,各国的时装设计师纷纷向其学习借鉴。
中国近现代服饰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从清朝末年的长袍马褂到民国时期的旗袍和西服,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山装和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服饰,这些服饰不仅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化风貌,更体现了人们对于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的态度。
例如,中山装的出现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的追求,旗袍则成为了中国女性解放和追求平等的象征。
西方近现代服饰文化的内涵同样非常丰富。
从工业革命前的传统服装到现代设计师的创意服装,西方的服饰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思潮,同时也对全球的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20世纪60年代的流行音乐和青年文化催生了一批摇滚明星和他们的个性化着装,这些服饰风格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年轻人,也成为了后世众多年轻人追求的时尚风格。
中国近现代服饰文化的现状是多元化和快速变化。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的服饰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影响。
与此同时,国内的时装设计师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了中国服饰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唐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比较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中国唐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比较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从古至今,我们所经历的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时代风貌,这种风貌是后世无论如何模仿都无法与之比拟的。
中国唐代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分别是中西历史上具有代表性,也是对后世最具影响力的繁荣时期。
服饰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表现载体,通过分析这两个时期的服饰文化,我们就不难发现它们的相似之处。
一服装文化的多元化无论经济上还是政治上,唐代都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崇高的国际地位和的辉煌经济文化成就,使得亚洲各国乃至欧洲、非洲国家都争相与唐朝交往。
当时开放的中国自然也就成为了亚洲诸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唐太宗一改过去“贵中华,轻异族”的政策,“爱之如一”造就了大一统的社会。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唐代人有条件看到各个地区和国家的服装,并相互学习效仿,所以服装呈现出多样性的一面。
初唐时期,女子大多上身着襦、袄、衫,下身着紧身长裙,到天宝年间刮起了女着男装的时尚风。
至盛唐时期,胡服这种包含了印度、阿拉伯以及我国西北边疆少数民族服饰等特征的装束,流行于广大妇女中间,随之而来的服饰纹样也是中西合璧,独具风格的。
如唐草纹、宝相纹等就是外来纹样结合本土特点发展而来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纹样。
欧洲的文艺复兴是中世纪进入近代的转折点。
它起源于意大利,后来向北扩张,从而形成了欧洲艺术文化全方面的艺术复兴。
文艺复兴在不同地域的社会背景之下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因此在整个文艺复兴的全盛期,欧洲没有任何国家的服装能长期居于领导地位,欧洲服装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不断创新――融合――再创新,使得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丰富多姿。
值得一提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文化,在不同阶段受各国国力消长的影响而不同,先后出现了意大利风格、德国风格、英法风格和西班牙风格等。
但是这几种风格并不是和谐共存,而是相对决裂和独立的。
这与同时期的中国唐代相互交融的服饰文化截然不同。
二服装款式的开放性女子的服饰从某种程度上,是反映整个社会风气的最突出的标识。
关于中西方服饰的异同
水晶烫片服饰
三、结论
民族图案应用于现代服装中,严格意义上说不是 普通商品,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变迁的一把标尺, 具有相当 的价值,图案应用于服装使中国服饰文 化享誉中外,自古至今都颇受人们青睐和推崇, 同时服饰图案寓意的深 刻内涵,已深入人心,成 为了具有特殊意义的装饰,即使普通大众也喜爱 有加。在现代服饰图案设计中,设计 师们结合中 国传统文化,敏锐地捕捉时代气息,洞察时代的 步伐,是传统的审美经验和新时代的审美信息融 会 贯通,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服饰图案, 图案设计应用于服装设计也成为了慰藉人们精神 的文化产品之 一。
在民 间,正色也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 追求的颜色。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 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白色代表纯洁、 正直,紫色象征 高贵。中世纪时奇特式教 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饰得辉煌灿烂,引导 人们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 服饰上充满宗 教气氛的色彩被人们向往。欧洲文艺复兴 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 的 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法国人特别喜欢丁 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 洁的白 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 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 贵的色彩。
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 在帛纱轻柔的服装 上,真是花团锦簇,争 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 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 太 平万岁字当中”。唐代的服饰、服饰图 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缠枝纹 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 示了传统纹 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关于中西方服饰的异 同
说起东方服饰文化,人们一定会想起雍荣 华贵的唐装,含蓄隽永的旗袍,而对于西 方服饰文化 我们却知之甚少,能想到的除 了近代的西装,便是中世纪欧洲隆重华丽 的贵族服饰。其实中西 服饰文化差异并不 如此简单,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着一 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西服饰 经数千 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 体系。
从服饰文化角度看中美文化差异
“ 天地与我并生 , 而万物 与我为一。”周易》 《 中也肯定 人与 自 然 的统 一性和 交融性 ,中式传 统服装 之美注 重表现人 的精 神、 气质 、 韵之美 , 神 并不强调 形体 , 是以一种精 神意蕴来 显
、
引言
每个民族都有 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服 饰近似一种语言 , 它能反映出 一个 人的文化修 养 、 审美情趣 。 也能 表现出一个 人对 自己 、 对他人以至于对生活的态度 ; 服饰 又是一种文化 , 它反映出一个民族 的文化 素养 、 精神面貌和物质文 明发 展的 程度 。随着人与人 、 国与国之间交往 的目益频繁 以及 东西方 文化 的交流与碰 撞 , 饰作 为一 个反映民族 文化 素养 、 服 精神 面 貌和物质文 明发展程度 的文化在入际 交往 中起 着举足轻 重的作 用 , 是重要的视觉对象之一 。不 同国家拥有 自己特 有 的服饰 . 体现出不 同的社会文化特性 。中 国是一个 有着五千 年悠久历史 的文 明古国, 美国是个 自称为民主之邦 的经 济发 达 的新 兴大 国 , 国服 饰的差 异性 , 现出 中美两国在价 值 两 体 观, 思维差异等文化中 的差异。以下将从 中美两 国在传 统服 饰 的款式 、 材料和 色彩 上的特点 , 以及 中美两 国历史上具 有
代 表性 的着装特点等方面 , 中美服饰 文化 进行对比研究 , 对 来分析和解读 中美文化 的诸多差异 , 以期有利于 我们对 跨文 化 的学 习和研究 。
中国传统的服 装材料最具有代表 } 生的是丝绸。而美国服 装应 用较 多的是亚麻布 。在 中国传统服装材料 中 . 丝绸作为 种材料 的本身制作过程非常复杂精细 , 用这种细腻材质来 做服 装 , 多有一种飘逸 的视觉效果 , 通过 宽袍 大袖 、 巾、 头 披 风、 水袖在行走时随风摇曳来显示动人的美感 。这种飘逸并 不在于体现人 的身形 , 而在于一种境 界 , 强调一 种整体效 果。 中国人 的传统思维方式是整体与抽象 , 外界与内心思想意 将 境结合起来 , 具有整 一陛与大同观念 。这种用材上的特点相 当于用“ 一块精神的布” 把身体着重于穿着者的整体修 饰。这 便是 中国人 的精神主义 。相比较而言 , 美国服饰 中所用 的亚 麻布 作为材料 , 从材料 的提取过程来看较 丝绸容 易 , 且更适 用于 日常生活劳作。材料的使用除 了受到国家的地理环境影 响以外 , 思想意识上也有重要体现 。这与早期移民 的美 国 在 人为了生存而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价值观是分不开的。在努 力 实现 个人价值 的同时 , 美国人 的成 功意识观念很 强 , 认为
中西方外貌服饰跨文化案例
中西方外貌服饰跨文化案例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中,传播者作为中华文化的“活标本”,其服饰、化妆以及相应的解释和说明常常直接影响到受众对中华文化审美观念的理解。
有些传播者装扮欠妥、解释说明不当,或对受众外表的评价不当,常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人群对中国审美的质疑和误解。
在介绍中华服饰文化时,有些传播者只能对某些服饰种类进行浅层次的介绍,无法深入分析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更无法在中外比较的基础上令受众了解彼此的审美异同,传播效果欠佳。
传播者必须注意在跨文化交流中如何进行编码沟通,有效地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传播出去。
一、中外文化对外表行为评价上的差异“Appearance” (翻译为“外表行为"或'客体语")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体型、服装、化妆、饰品等多种要素。
人们通过服装、化妆、饰物等东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外界传播很多信息,本文重点探讨服装和化妆。
笔者曾受邀为某出版社翻译一本配以多幅“国粹”服装插图的国内一位美学大师的作品,其目的是通过服装设计向海外读者传播中国传统美学。
该美学大师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文字清丽脱俗、含蓄典雅,处处体现出生命安顿、返归内心、体验万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从而获得灵魂适意的中国人独有的生命观和美学观,然而所配插图上的模特妆容及其“国粹”服装,却与文字的精神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相距甚远,甚至背道而驰。
模特化妆或过于凌厉,或病态、妖艳,表情张扬、眼神空洞,服装或怪或露、或奇或艳,完全体现不出中国传统审美观念,而是迎合时尚、取悦西方受众的媚俗产物,其动机或许是满足西方受众对所谓柔弱、病态东方美的猎奇心理。
服装和化妆可表露出一种文化的审美观念,以及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兴趣爱好、信仰观念和职业特征等。
除了上述案例中专门通过服装向海外受众传播中国传统美学的书籍、活动之外,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中,传播者还常常需要在生活中或课堂上面对来自异质文化背景的人对自己外表的评价,或者是对对方的外表进行评价,但是由中外文化审美观念差异引起的误会时有发生。
浅谈东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性——以17世纪清朝与路易十四王朝宫廷
———以17世纪清朝与路易十四王朝宫廷服饰为例李海兵,吴碧浪(湖北美术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摘要:从公元前500年至今,服装文化变迁方方面面,战争或繁荣时代对设计的影响、经典套装的线条设计、超短裙的政治隐喻等等可谓包罗万象,巨细靡遗。
研究东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以17世纪中法两国为例,正是中国清朝与法国路易十四王朝并存的时期,以两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背景为基础,研究其服饰文化差异性,从其恢弘画卷中,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理解当代时尚的精髓。
关键词:审美差异;中法服饰;东西文化中图分类号:TS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13-0091-02CULTURE AND DESI GN 1中法传统的差异———审美在中国,首次提出审美的是庄子,中国的哲学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自然”是庄子审美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落实到人的实际行动之中。
这与最早希腊人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求得在自然灾祸中掌握平衡大相径庭,东方美学与西方美学的起源与发展紧密相关。
在研究中法服饰文化差异的时候,还需要从审美思想中去进一步分析。
法国作为17世纪欧洲时尚的领军者,有着与中国美学截然不同审美文化体系,西方美学以希腊为中心,起源于海洋文明,希腊人在航海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自然灾害,因而他们很重视天气预测等自然现象的预测,不断的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源自海洋文化的法国哲学与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国哲学有着不同的发展理念,所以造就了中国的艺术审美侧重于“精气神”,而法国更侧重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
2中法服饰文化差异的背景2.1清朝服饰起源十七世纪,中国的一支少数民族满族攻占了北京,建立了清朝。
由于满族是少数民族,在其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等许多方面与汉族格格不入,譬如在发式上要求所有的男性剃光前额和两边的头发梳成长辫,并要求他们穿满族的服饰。
但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吸引满族人去学习,譬如满族人也学习汉族人祭天拜地,由此便有了满族皇帝在每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举行这些仪式,因而也产生了这些场合穿着的礼服,皇帝会穿着有十二章纹纹饰的礼服,其中还包括朝冠、朝珠、朝带和朝靴。
浅析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比较研究
引入廉政文化 . 坚持制度和文化的融合 , 通过“ 制度反腐”J
和“ 文化倡廉” 达到相融相生 在分公 司. 如果说企业管理制度 J
是 让 想犯 错 的人 没 有 机 会 或 少些 机 会 犯 错 .那 么 企业 文 化 就
尼
一
服 饰 仍 是 人 们 日常 生 活 中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通 过 分 析 比较 中 国 是让即使有机会犯错的人也不愿意犯错 多年来, 分公司抓教 l
1 . 明 代 服饰 文化 背 景 中 国各 朝 代 服 饰各 有不 同 . 但 无 论 怎 让“ 廉政 ” 的 举 措 真 正落 实 到 各 项 具 体 实 践 中 . 通 过 建 立廉 政 l 样变化 . 服 饰 都 受 到 当时 的法 规 制 度 和 民风 习 俗 的影 响 公 元
中, 以文化的力量 和影 响感化人 、 约束人 . . 分公 司抓制度规范 , J
、
内领先 的煤层气技术工 艺体系: 坚持经营模式创新 , 加快推进 【
完善规范化、 集约化、 信息化管理: 坚持党建工作创新, 着力抓 l
与 中 国截 然 不 同 公元 l 4世 纪 到 1 6世 纪末 . 一 场 由 意 大 利 起
源 的 资 产 阶级 文 化 运 动 . 使 一 些 新 兴 的 资 产 阶级 知 识 分 子 开 始 好“ 五项工程 ” ( 塑心工程 、 领航工程 、 提素工程 、 清风工程 、 强 :
多 表 现 为无 省道 线 与 其 他 结 构 线 . 使 服 装 呈 现 出 自然 下 垂 的 效果 : 纹饰对称 整齐 . 倾 向于端庄 、 平衡; 整 体 造 型 在 行 走 时 可 以随 步 而 动 . 随风 而 扬 . 充满 飘逸 的律 动感 。 2 . 文 艺 复 兴 时 期 服 饰 造 型 。 与 明 代 的 宽 松 自然 、 对 人 体 的 掩 盖 而 着 重 表 现 服 装 的色 彩 图 案 不 同 . 文 艺 复兴 时期 的 服
中国与韩国传统服饰文化比较分析_吴晓玲
中国与韩国传统服饰文化比较分析吴晓玲中韩两国因其地理、气候的相近性以及哲学、美学的相通性,故服饰文化具有相似性,又由于文明进程、民族性格、社会习俗、政治制度等因素影响,其服饰文化又有其差异性。
总结中国和韩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源与流,同与异,以此作为两国交流的基础和发展的根基,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一中韩服饰构成上的联系与区别从地理环境上看,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文明,华夏民族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域环境中生息繁衍起来的。
自古以来,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观念等相互碰撞,融会贯通,再加上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长期统治,形成了高度发达的中华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包括服饰文化波及并影响到的周边地区,如朝鲜半岛。
形制在西周以前,中国人的正式服装主要是上下两截式的上衣下裳。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一种服装,将上衣下裳合并成一件衣裳,名曰深衣,深衣属衣裳连属制。
衣裳连属指把上衣下裳分别裁剪,然后在腰间缝合。
汉代的袍是在深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袍服属于上下通裁制。
上下通裁制指上下身连贯一体,直线裁剪,腰间无接缝。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服装存在三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衣裳连属和上下通裁,这三种形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交叉使用,相容并蓄。
韩民族服装历史悠久,从韩国大田出土的青铜器纹样和高句丽时代的贵族陵墓中的壁画里可以看到最初韩服的痕迹。
当时人们的服装样式受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穿/二重结构0的服装。
不论男女,上穿窄袖衣,下穿灯笼形裤,头戴帽,系腰带。
韩民族服装历经统一新罗、高丽和朝鲜王朝,最终定型并流传下来,其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上衣下裤和上下通裁。
女装由短襦和高腰长裙组成,属于上衣下裳制。
短襦在前面交叉,由长带结成蝴蝶结系住,高腰长裙系在胸部,脚上穿白色袜子和船形鞋。
男装由宽袖短袄、背心和肥大的裤子组成,属于上衣下裤制。
有些场合需要穿上下通裁的长袍。
外形中国传统服装结构宽松飘逸,外形强调纵向感觉,静止时如/曹衣出水0。
衣从领口部位开始自然下垂,不强调肩部,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筒形的袍或裙。
中西方内衣文化比较
人体总是不断地通过皮肤蒸发多余的水分,这些水分是通过内衣的吸湿和透湿性向 外界散发和传递的。若皮肤所蒸发的水分不能及时散发出去,人体就会感到很闷热,影响 健康。而内衣能够及时吸收汗液,有利于人体的排汗,使人体始终保持皮肤的干爽、清洁、 舒适、卫生。影响内衣舒适功能的因素主要是构成内衣的原料与其组织结构。一般来说, 以纯棉、真丝、麻、粘胶、天丝及混纺作原料的内衣,吸湿性较强,是最佳的内衣材料, 使内衣具备了较好的舒适功能。 2.2.2内衣的保健功能
2.2.4内衣的调整功能
内衣的调整功能可以帮助女性重新塑造更加完美的身材。这类内衣包括文胸、腹带及 各种束身衣。穿用文胸能把乳房有力地托起。使乳房看起来丰满、挺拔、性感。束身衣有 绷紧腹部,收缩腰部,提高臀部的作用,从而使穿着者曲线分明、身材苗条,更具女性魅 力。目前,弹性内衣深受女性宠爱,这种内衣在面料和底料中加入莱卡,内衬采用高弹性
ofcomparative research.WitIl the global trend ofthe world economy,the merging ofthe Chinese
fashion culture and the western fashion culture iS booming.This iS prominently represented in the underwear culture.
Tllis thesis makes 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female underwear and the western female underwear.It analyzes the underwear from the aspect ofculture.It probes into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llIlderwear in the process ofits evolvement by the approach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文化差异及融合解析——以中西婚礼服饰为例
中外互鉴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文化差异及融合解析——以中西婚礼服饰为例□阮曦/文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走出去”战略的稳步推进,高质量高效率的对外交流与沟通显得尤其重要[1]。
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中西方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婚礼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内容,体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内涵。
而婚礼文化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婚礼服饰。
中西婚礼服饰有很大的差异,以新娘的服装为例,西方的婚礼服装与宗教联系紧密,以白色为主色调,象征圣洁。
而中国的婚礼服饰则以红色为主,有“凤冠霞帔”之称。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日趋深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在婚礼服饰上也表现出互相借鉴、融合的特点。
如今,中国传统的婚礼服饰也被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接受和喜爱。
传统的西方婚礼服饰,也成为许多国人婚礼的选择。
这说明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中西婚俗文化的相互借鉴是普遍存在的,两种文化的相互融合有其必然性[2]。
该研究旨在探讨中西婚礼服饰的差异与融合,进而了解中西方文化交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1 相关文献研究“跨文化交际”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的著作《沉默的语言》一书中。
正如爱德华·霍尔所说,“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明显不同文化观念和表现体系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交际,它对交际活动的形式、渠道内容和结果都有很大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不仅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一种古老现象,也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一项重要技能。
它也是推动各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因素之一。
[3]”自古以来,跨文化交际一直存在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从丝绸之路到郑和下西洋再到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都彰显了中国人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精神。
长期以来,婚礼被视为见证情侣之间爱情的一种方式。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趋深入,双方的婚姻习俗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融合。
一方面,西方婚俗文化对中国传统婚俗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中国元素也逐渐被运用到西方的婚俗文化中。
浅析中西方传统服饰文化特征差异
彩 。在 欧洲 的文 艺 复兴 之 后 ,人 们 又开 始喜 欢 明亮 的色 彩 。不 同 异 。中 国有 完善 的服 饰 礼仪 制度 ,人们 习惯 于注 重服 装 的社 会伦 的地 域在 色 彩 的喜 好上 也 有很 大 的 差异 ,比如 丁 香色 和 和 装饰 的 必需 品 , 同时也 具有 很 受法 国人 的喜 欢 。 西班 牙人 则 崇 尚高 雅 的玫 瑰 红和 银 灰色 调 。 天 鹅绒 往往 受 到贵 妇 的欢迎 。
国 的封 建社 会 多被 视 为上 等 社会 专 用 的色 彩 , 以示 高贵 ,而 在 民 关联 ,并与 相对 结 构突 出的脸 部轮 廓 以及 高 大 的体 型相 适应 。它 间 ,正 色是 人 们衣 着 配色 所 喜爱 和 追求 的颜色 。因此 可 以说 ,特 们在 廓 形上 注 重立 体三 围造 型 ,常运 用立 体 式剪 裁 突 出人体 的 某
关键词 :中西方服 饰 ;文化差异 ;民族元素
龙 袍 ,并 且龙 袍 上 的十二 章 纹 图案 如 日、 月 、火 、星 等 图案 也各
有 不 同的寓 意 。
文 艺 复兴 时期 的 意大 利 流行 华 丽 的花卉 图 案 ,受 罗可 可装 饰 中 国 服 饰 文 化 经 过 历 史 的 演 变 逐 渐 形 成 了 “中 式 服 饰 文 风 格 影 响 的法 国 路 易十 五 时 期 ,则 流 行表 现 s 形或 涡 旋 形 的藤 草 化 ”,具 有鲜 明 的 东方 文化 的特 色 ; 而 以地 中海 文 明 为基 础 的西 和轻 淡柔和 的庭 园花 草纹 样 ,等 等 。西 方传 统服 饰 纹 样有 其 自身 方 服饰 文化 发 展 至现 代 亦有 了突破 性 的 发展 。在 国际 一体 化趋 势 的渊 源 , 白成 体 系 ,并 随着 历史 的变 迁 也在 不 断变 化 。与 中 国传 下 ,如 何 掌控 继承 和 发 展 的关 系 ,是 现代 服 装领 域 值 得深度 思考 统服 饰 纹 样 不同 ,西 方注 重对 客 观 真实 的描 绘 , 以真 实写 生 的方 的 问题 。由此 ,对 中西 方传 统服 饰 文 化 的差 异性 进 行认 识 和分 析 式 反映 出特 有 的写实 主义 风格 。 具有 非 常重 要 的意义 。
中西文化对服装的影响
中西文化对服装的影响一、中西服饰文化特征的差异性分析1、不同的服装工艺着眼点反观西方的服装设计,在工艺方面更加突出的是立体感和组合感。
因为衣服原料的天然区别,导致了西方工艺更喜欢缝纫技术的运用,通过伸展或者熨烫等方式帮助衣服在熨斗下成形,蒸汽的使用帮助衣服可以快速的一次就达到需求,归或拔等方式方法更多的用在衣服的胸部和背部的位置,显得很有特点。
2、不同的制作方式中式服装的裁制都是平放在案板上进行的,衣片的衣缝均以直线为主。
在衣片中间也不作任何收省或分割组合,衣片是整片的,很少有附件或配件,即使有少量的衣袋等附件,也是采用盖贴的形式贴缝上去的。
衣片缝合时也只是两块衣片上下对叠后,沿边缝合即可,根本不需要有试样或修正的过程,所以这是一种静态式的制作过程。
成衣后造型方正、整齐。
这种静态制作服装的形成,和中式服装平面型结构有关,和我国的民族性格喜静不喜动有关。
西式服装的立体裁剪是动态的,服装造型追求有体积感、动律感,所以在成衣后的要求是,穿着适身合体,衣缝线条自然、流畅,造型饱满、圆顺,给人的印象是精神振奋、潇洒、舒展、飘逸,充满青春活力和动态之美。
3、不同的着装方式中式的衣服自古以来都是为了生活的方便而设计的,基本都是用带子来捆绑衣服,而西方则不同,形式多样,喜欢用扣子等辅具来完成一套衣服的穿着。
披挂式的着装方式就体现了这一点,体现了基于西方文化基础上的独特性。
二、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共同点分析1、服装的社会功能不同的颜色的衣服所体现的人的社会地位会有明显的区别,一般来说,在中国古代的服饰基本就体现了这样的区别性,比较森严的社会等级就会对应相应的社会层级划分,西方社会也有类似的情况,高贵的人群的穿着是不同于普通阶层的人群的。
2、服装的装饰审美功能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服装本身所具有的最大功能之一的审美性自然是无法忽略的,这也是当今层出不穷的服装设计所体现出来的。
因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域特征,所体现出来的目光交集索然略有不同,但是总体而言,具体到人物形态和人物特性上来看,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毕业论文--东西方服饰文化差异-毕业论文
论东西方服装文化差异XXXXXXX专业 XXXX班指导教师:XXX摘要:通过对中、西服装造型结构的比较与研究, 使我们更深刻地看清中、西服装各自的特点以及东西方人审美的特点,征对两者的不同进行阐述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研究的目的。
关键词:东西方服装文化文化差异提起文化差异,我们可能想到的太多太多,风俗习惯、传统节日、饮食习惯、服饰习惯、行为习惯等等。
就服装文化而言,首先我们想到的是服装的款式、色彩、摸上去的质感。
其次, 服饰文化是自然物质按人的意识和行为组合而形成的, 服饰文化的生产方式, 如采集、种植、饲养、合成、织造等, 都是对自然规律的人为组合运用。
再次, 服饰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心理、宗教、艺术、科学等意识文化形态。
尤其是审美因素, 它在服饰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 其服饰文化观念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研究中西方服饰观念的异同, 有助于我们对中西方文化观念的进一步的认识。
一、中西方服装文化差异的各种表现中西服装由于穿着观念不同,因此服装样式也各不相同。
目前人们穿着的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从式样结构、造型、色彩选择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各有特点。
这里就拿色彩和造型结构来讨论。
中西方民族对服饰颜色的选择与使用有很大的差别,很多人都在讨论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
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文化环境、民族习惯等因素不同而导致。
从古至今,中国一直都有一种崇尚红色的民族心理。
在中国服饰文化中,红色是最吉祥、最喜庆、最吉贵的颜色。
从婴儿出生的“挂红字”,吃红鸡蛋、红花生,到结婚、生日、节日,事事都需挂红。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红素热烈,象征着庄严、吉祥、鲜艳,因此十分崇尚红色。
在中国古代,被视为正色的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中,黄色占独尊的地位。
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至尊、至贵的象征,是帝王之色。
如果说红、黄是中国传统阶层贵族的象征的话,那蓝色就是平民百姓生活中最常用的服饰色彩。
蓝色符合中华民族一向对素雅、稳重色调偏爱的审美心理。
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分析
中西服饰⽂化差异分析2019-06-01⼀、中西新娘礼服图案对⽐中西服饰在图案的选择上有许多的不同。
对于新娘礼服来说,中式新娘礼服上最常见的图案为凤凰,其次还有花鸟、青花瓷等⼀些古典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礼服上的图案会发⽣⼀些变化,但有⼀点不变的是,所有的图案都象征吉祥如意、⼤富⼤贵。
所有这些寓意美好的图案都体现了⼈们对于美满⽣活的向往和期待。
并且,由于直线的剪裁⼿法,使得这种服饰⽐较便于绣上图案,所以通常来说,中式礼服上会有较多的图案,并且图案的做⼯较为精细,这正是中国传统⽂化中服饰⽂化注重精细的艺术⼿法和⼯艺表现的最典型代表,同时,这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重要体现。
⽽对于西⽅的新娘礼服,通常来说⽐较单⼀、简洁,⼤部分礼服的图案设计为蕾丝的碎花,主要呈现西⽅⽂化中⼀直崇尚的纯洁、⼤⽅、⾃然、简单的民族特质。
⼆、中西新娘礼服差异的⽂化成因(⼀)中西传统思想对新娘礼服差异的影响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深受等级制度及权⼒地位象征的影响,穿⾐风格也相应较为传统。
并且,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加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穿⾐上不仅仅追求漂亮和舒服,最重要的是合礼。
所以,中式的新娘礼服通常为上⾐下裙,且上⾐的⾐袖为长袖;礼服的⾐领多为竖领,⼏乎将脖⼦也包裹起来;裙⼦长⾄脚踝,全⾝上下都严严实实地包裹在⾐服中。
并且,许多新娘礼服都在内部搭长袖长裤的底衬。
所以说,中国⼈保守的传统思想,使得⼈们在穿⾐上也尽量追求保守,讲求严实合缝,⾐服的扣⼦扣谈古论今到颈部,裤⼦长度盖过脚踝。
另外,根据中国“宽⾐”和“合⾝不合体”的传统,以及长期以来各民族服饰⽂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影响,中式的服装设计通常为A字形,服装的袖⼝和下摆向外扩张。
因此,中式的新娘礼服设计通常使⽤直线式的剪裁⽅式,这种⽅式使得新娘礼服的整体效果看起来⽐较扁平、宽松、⼤⽅,尽显东⽅⼥性的端庄与含蓄之美。
⽽对于西⽅来讲,⾃古以来都追求民主与⾃由,热情奔放的民族特质决定了其服饰的夸张、开放的特质。
中西服饰造型比较
2 中 西服 饰 造 型 特 点
不 同的服 饰 文 化 背 景 造 就 了 不 同服 饰 的 造 型 特
点。
2 1 散点透 视 式的 中 国服 饰造 型 . 受 儒 道 思 想 的影 响 , 国人 着 衣 始 终 保 持着 东 方 中 式 的矜 持 , 肌肤 严 密 包 藏 和掩 蔽 。中 国 的服 饰 文 化 对
・
7 ・ 4
纺织科技 避展
21 年第 3 00 期
中 西 服 饰 造 型 比 较
贾 双
( 武汉纺织大学 服装学 院, 湖北 武汉 4 0 7 ) 30 3 摘 要 : 中西服饰文化 的比较分析入手 , 从 探讨其服饰造型 , 出中西元素的 交融使服饰造 型表现更加 和谐 , 得 更能 突
服饰 作 为人 类共 同 创 造 的 物 质 和精 神 财 富 , 人 是 类 生存文 化 的表 现 形式 之 一 , 因所 处 的 环 境 不 同而 彰
显不 同的特征 。现今 社 会服 饰 文化 的相 互 交 融使 服 饰
表 现 和反映 人体 美 , 调 和夸 张人 体 美 , 而 影 响现 代 强 从
于此 现象 , 文 以地 中海 文 明为 基 础 的 西 方 服 饰 和 以 本 黄河 文 明为基 础 的中 国服饰 为 对 象 , 文 化 根源 着 手 , 从
专门针对服饰造型进行 比较分析, 给予造型设计可行
性 的建议 。
在 某种 程度 上 以其 不 “ 露” 体 , “ 露 ” 肤 被 称 显 形 不 裸 肌 之 为“ ” 化 。“ 包 文 宽衣 博带 ” 的着 装 方式 使 得服 装造 型
在文艺复兴时期末 ,哥特式” “ 时代十分露骨地强化男 女 两性 体形 上 的性 别 特征 。女 装 以紧身 胸 衣 把腰 勒得
中西服装比较——古罗马与魏晋南北朝的服饰风格异同探析
中西服装比较——古罗马与魏晋南北朝的服饰风格异同探析摘要:古罗马与魏晋南北朝处于同一发展时期。
本文以服饰风格为切入点,归纳二者服饰风格的基本特征,比较服饰风格上的异同,旨在从服饰风格角度进一步了解背后不同的文化思想。
古罗马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至5世纪,魏晋南北朝则出现在公元220年至公589年,二者发展时间大致相同,在服饰风格上也有诸多异同。
关键词:古罗马;魏晋南北朝;服饰风格;异同1 古罗马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风格特征1.1古罗马服饰特征:(1)男性服饰男性服饰分为托加(Toga)和丘尼卡(Tunica)两种。
托加由一块方形或椭圆形的羊毛织物做成,常用作外袍,代表古罗马的荣威。
由于是一整块大型织物,常以长轴为中心对折,选直线的一边作为内侧,把全长的1/3留在前面,2/3经左肩披向身后,从右腋下穿回至前面,把布搭在左肩上,将剩余部分垂在后边。
同时把左肩垂在胸前的布提出来一些,适当形成松坦舒适的衣褶。
托加最长能有5至6米,厚重肥大,穿戴过程十分复杂,舒适度和实用性低。
丘尼卡是一种类似宽大睡袍的袋状套头衣,通体呈白色,由两片长型毛织物构成,在两侧和肩部缝合,留有领口和袖口,同时腰部用系带形成衣褶。
由于托加外形过于肥大厚重,在日常生活中极为不便,因此人们把丘尼卡穿作外衣,必要场合下在丘尼卡的外面套上托加。
(2)女性服饰女性服饰分为斯托拉(Stola)和帕拉(Palla)两种。
古罗马女性普遍也穿着长至脚踝的长袖丘尼卡,斯托拉则穿在丘尼卡的外面,是用两块布料做成,在肩臂处以别针固定,颈部留出开口方便伸出头部。
斯托拉一般长及脚踝,由于不便于行走,女人会在胸下或腰间系带,将多余长度提起,裙摆处会形成褶皱。
帕拉是一种长方形毛织物,通常会穿在丘尼卡或斯托拉的外面,用作女式斗篷。
公元 2 世纪后还被会放在头上兼作面纱,用来遮盖身体和头部。
1.2 魏晋南北朝服饰特征(1)男性服饰褒衣博带和胡服是这时期男性服饰的主要特征,形制宽大,穿着舒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中西服饰文化的比较分析
一、中西服饰文化的差异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历朝历代的服饰均有不同的典制规定和
风俗习惯。
由于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占有主导地位,中国服饰着装的形式也被打上了深深的儒家“烙印”。
儒家重礼仪,所以中国的传统服饰始终
以繁冗、宽博为主要特征。
但从整体上看,因疆土广大,各地的风俗不同,衣着习惯也各异,中国的古代服饰基本上是多民族服饰特征相融合的产物。
由于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形成了稳健持重、热爱自然与和平等特有的性格,以及知足常乐、因循守旧的思想意识。
在这样一种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使得中国人着装特别讲求和谐,所谓“文质彬彬”,以“谦谦君子”的风范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例如: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的典型标志,它不仅在整体造型的风格中符合中国艺术和谐的特点,同时又将具有东方特质的装饰手法融入其中,其独特魅力在于它所包容的文化内涵。
西方则强调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离,明确提出主观为我,客观为
物,“物”与“我”是相对立的,不容混淆的,致使他们习惯于理性观察世界和探讨规律,并形成一种追求自然法则以获得真理的作法。
因而,表现出以一种理性的或科学性的态度对待服饰。
服饰在西方常被看作是人体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服装造型上强调三维空间效果,故有“软雕塑”之称。
在结构处理上,以立体裁剪为本,注重试缝、修订和补正,以求最大程度上的合体,使身体与纤维衣料之间的空隙极小,追求用服饰突出人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