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公开课)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下册第7章第4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1 .形成长江三角洲的主要河流是
()
A
A.长江和钱塘江
B.长江与珠江C.长江Fra bibliotek淮河D.黄河与淮河
2.长江三角洲区域优势条件不包括
()
A.东部沿海与长江流域结合部
B
B.经济特区密集,对外开放早
C.具有密集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D.技术力量和综合实力最强
3.沪宁杭工业基地的“宁”所指城市是 ( )
A.上海
读图7-30,完成下列任务。 找出长江、钱塘江、京杭运河、 太湖,以及长江三角洲濒临的海洋。
读图7-30,说出长 江三角洲的地形特征 和河流特征、人文特 征。
鱼米之乡
合作探究
揭秘长三角地区“鱼米之乡”的自然成因。
气温(0C) 30
15
降水量(mm) 600
500
0
400
-15
地形
-30
-45
1.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和发展农业的 有利条件。 2.简要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优势条件。 3.理解上海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4.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 续发展的观念。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 1、运用地图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范围。 • 2、运用地图了解长江三角洲的位置及其重
1、形成原因:由长江及钱塘江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 2、自然特征:地势低平,气候湿润,土壤肥沃,河网纵横。 3、人文特征:农业历史悠久,农业生产水平高,有“鱼米之乡”和 “丝绸之乡”之称。人口和城镇密集,工商业发达,经济基础雄厚。
二、长江三角洲区域优势条件
1、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 2、由黄金水道、铁路和公路,以众多港口和航空港构成发达的交通运 输网络。 3、对外开放的前沿,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4、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说课稿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四节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基本情况,以及该区域内部和外部的联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区域发展特点。
本节课内容对于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在授课前,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的了解,发现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如对我国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区域地理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认识相对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区域地理知识的培养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区域发展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区域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区域发展特点。
2.教学难点:长江三角洲内外联系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因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长江三角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图片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长江三角洲区域。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区域发展特点。
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七章 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_10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第一课时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教案设计享。
【生】自学测评全对的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并讲解错题,其余的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师】在学生自我测评的基础上,对“长江三角洲”以及“长江三角洲区域”进行区分:前者是自然区域,后者是经济区域:两者的区域范围也不一样,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以长江三角洲为主体发展起来的,范围比长江三角洲要大。
【过渡】经过自主测评以及错题讲解,我们发现上汽集团选址上海的原因之一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优越的自然环境,特别是“黄金水道”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承转】长江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南,河流不结冰,宜宾以下的河段四季通航,货运量占全国货运总量的60%左右,加上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以及沪杭线等众多铁路线经过,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可以实现铁航联运。
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吸引了众多的外商投资,其位于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的交汇处;借助“黄金水道”,上海沿江而上,可以沟通南京、武汉、重庆等枢纽城市;借助“黄金海岸”,长江三角洲区域可以联通世界各地,实现江海联航,是名副其实的经济高地。
【师】课前搜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等有关资料,整理成PowerPoint【生】认真聆听,思考内化。
【师】让学生完成导学案的自我评价表,反思这节课的课堂表现以及课堂收获,进行自我评价。
【生】反思自己课堂表现以及课堂收获,完成自我评价表。
乐于、勇于、善于学习,学生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根据学生的自我评价,针对得分较低的知识点以及学生的疑惑点进行精讲释疑,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
【生】知识内化【生】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绘制关于板书板图:。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这一节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产业、城市等内外联系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区域特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地理知识,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以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深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产业、城市等内外联系特点,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实例等,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实例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以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难点: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以及如何评价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3.准备PPT,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地形、气候、水系、产业、城市等内外联系特点,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些特点。
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教案第七章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2.让学生认识长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3.让学生认识上海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
4.让学生理解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5.指导学生认识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特征。
6.让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长江三角洲地形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长江交通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通过阅读图7-32、7-33,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认识海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以及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4.通过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认识长江三角洲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特征,让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努力学习长大立志为国贡献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长江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长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组图片,看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这是我国的哪条河流,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她的那些气息?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板书)1.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0探究: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特点过程:学生读图-个人思考分析-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回答-师生评价2.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1,结合课文小组讨论:长江三角洲城市间交通联系有什么特点?师生归纳总结。
3.根据图文活动分析:(1)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经济有哪些优越的条件?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回答、师生评价(2)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具备哪些优势条件?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回答、师生评价(3)长江三角洲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具备哪些优势条件?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合作-师生归纳总结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板书)1.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0探究: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特点过程:学生读图-个人思考分析-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回答-师生评价2.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1,结合课文小组讨论:长江三角洲城市间交通联系有什么特点?师生归纳总结。
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2(新版)湘教版
a. 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生可能难以形成系统、深入的认识。
b. 在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特点时,学生可能难以将其与地理环境、政策等因素相结合,进行全面分析。
c. 学生在讨论内外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可能缺乏实际案例支撑,导致分析不够具体。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不够自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算在课前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将讨论主题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另外,我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虽然这节课我们使用了多种教学资源,但我感觉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比如,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们更直观地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一些理论知识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吃力。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些概念的解释不够深入浅出,或者是因为学生对这些概念还不够熟悉。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抽象的理论,同时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非常热烈,学生们能够结合实际案例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但我感觉在引导讨论的过程中,有时候学生的思考还不够深入,可能是我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或者引导的方式需要改进。今后,我会尝试设计更多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解答: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城市有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等。
例题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有哪些?
解答: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有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等。
例题3: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有哪些?
解答: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有产业转移、区域合作等。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以及其内外联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特征,以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相关知识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数据等方式,逐步掌握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数据等方式,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长江三角洲区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内外联系。
2.难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特点。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案例为例,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地图、数据等信息的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案例,用于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3.投影仪:用于展示课件和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区域。
提问:“你们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有什么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发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
让学生阅读教材,对照课件,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案例,探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七章 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公开课教案_24
根据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储备,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大致范围、位置,归纳其地理位置特点。
(2)运用地图归纳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优势条件。
(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区域城市分布的特点。
初二学生好奇、热情、活泼,参与意识强。但自制能力差,注意力不能够长时间集中,善于机械记忆和直觉思维,理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通过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掌握一定学习区域的基本方法,但对于要素之间的联系和正确的人地观念还缺乏一定的条理性和思维模式,在本课教学中设置1-2个活动内容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通过指导读图和设置问题,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人地关系。
八、作业布置
预习下一课时
九、板书设计
(4)了解上海、南京、杭州等主要城市的城市特点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5)了解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活动,学生学会读图,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如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如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优势条件有哪些,分析长江在这个区域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4)提出问题: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当西亚地区石油资源耗尽,国家经济如何维持?
(5)学生回答后展示图片(迪拜:大力发展旅游业;沙特:海水淡化、电子、飞机制造业;“一带一路”)。
1—3、看图说出石油资源分布的位置:波斯湾以及波斯湾沿岸。说出三条石油运输路线经过的国家。思考问题,并回答航线B与航线A的不同之处。
案例名称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湘教版八下地理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其内外联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为学生展示了长江三角洲的美丽风光和丰富资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刻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长江三角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其内外联系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长江三角洲的特色和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掌握其内外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其内外联系。
2.难点: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案例,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好板书设计,突出本节课的关键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长江三角洲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其内外联系。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学设计3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区域内部和外部的联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长江三角洲区域作为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其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空间概念,分析区域内部的联系和外部的影响因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经济、文化等特点,分析区域内部和外部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表和文字等资料,学生能够运用地理分析方法,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区域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经济、文化等特点。
2.难点: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的展示和解读,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内外联系。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与外部地区的联系。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2.教具:投影仪、电脑、投影屏幕、地图、图表、图片、视频等。
3.教学资源:相关的文章、研究报告、案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地理区域,激发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好奇心。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第1课时)教案 (新版)湘教版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长江三角洲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的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阅读长江交通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图片欣赏:上海、西湖、太湖、南京中山陵同学们知道上述景观都属于哪个地区吗?(学生自由回答)过渡:是的,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上述景观都位于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长江三角洲的区域概况。
二、新课学习(一)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明确: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是由长江及钱塘江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活动:1.找出长江、钱塘江、京杭大运河、太湖以及长江三角洲濒临的海洋。
(学生读图找图)2.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大致范围和位置特点。
明确:位置: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东临东海和黄海,长江黄金水道的起点,江海交汇处,南北海岸线的中段。
范围: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江苏省中部和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北部。
议一议: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学生讨论回答)明确:既可沿长江上溯到内陆地区,又可同南北沿海地区和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
阅读材料:长江三角洲的范围长江三角洲是长江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角洲的顶点在江苏镇江附近,往东抵海滨,往南在杭州湾,往北到通扬运河,包括江苏省南部、上海市及浙江杭湖地区,土地面积约5万千米2。
读图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地形和河流特征。
(学生回答)明确: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平原为主,土壤肥沃;水系发达,河湖众多,河网纵横。
展示图片:“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明确:长江三角洲农耕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水平高,是举世闻名的“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湘教版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江三角洲内外联系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内外联系、案例分析等。
【导入】(5分钟)
1. 回顾上一节内容,提问学生对长江三角洲的基本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新课导入】(15分钟)
1. 结合教材,介绍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城市。
2. 讲解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内外联系,包括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案例分析】(10分钟)
2.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请简述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特别是交通、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
3. 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请阐述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九.板书设计
1.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①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包括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
② 主要城市:南京、杭州、上海等。
2.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① 交通联系:发达的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网络。
② 经济联系:经济互补、产业协同发展。
③ 文化联系:多元文化交流融合。
3. 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① 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② 区域内外联系紧密,推动经济发展。
板书设计以清晰、简洁、重点突出的方式呈现,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和记忆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同时,通过艺术性的排版和趣味性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
第七章认识地区:联系与差别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第1课时1 教课剖析【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让学生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胜的地理地点、范围和自然环境特点;让学生认识长江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地区经济联系经过阅读长江三角洲地形地图,培育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得、剖析及评过程与方法价能力;经过阅读长江交通图表,培育学生剖析和概括的地理思想能力感情态度经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地区内可连续发展的观点与价值观【要点难点】教课要点:长江地理地点、范围和自然环境特点。
教课难点:让学生认识长江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地区经济联系。
2教课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新课以前我们先来赏识几组图片,看同学们能不可以告诉我这是我国的哪条河流,我们能从中感觉到她的那些气味?长江三角洲地区概略(板书)1. 学生活动:指引学生读图7-30研究: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地点特点过程:学生读图—个人思虑剖析—小组合作议论—代表回答—师生评论。
2. 学生活动:指引学生读图7-31 ,联合课文。
小组议论:长江三角洲城市间交通联系有什么特点?师生概括总结。
3.依据图文活动剖析:(1)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经济有哪些优胜的条件?学生思虑剖析、小组合作沟通、代表回答、师生评论(2)长江三角洲地区内外联系具备哪些优势条件?学生思虑剖析、小组合作沟通、代表回答、师生评论(3)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具备哪些优势条件?学生思虑 - 小组沟通合作 - 师生概括总结4.讲堂小结5.作业部署【自主学习】(1)地点、范围:长江三角洲简称“ _______”,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极点在江苏镇江邻近,往东抵海滨,往南达 ______,往北到通 ( 州) 扬 ( 州 ) 运河,包含 _____省东南部、___市及杭 ( 州) 嘉( 兴) 湖( 州) 地域。
(2)在图 7-30 中找出长江、钱塘江、京杭运河、太湖及长江三角洲濒临的大海(3)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有益条件?农业历史悠长,农业生产水平高,是举世有名的“__________”和“丝绸之乡”。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材,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资源、经济发展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掌握其经济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区域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以及经济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的认识尚浅,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资源等基本特征;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以及经济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区域发展的情感,增强地理实践能力和区域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以及经济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
2.难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在实际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引导学生通过地图观察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特征。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事例,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深化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地图观察,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基本特征。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3.操练(15分钟)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如工业基地的形成、对外开放等。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说课稿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说课稿一、说教材1.《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是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
长江三角洲区域涉及上海市和浙江省、江苏省的部分地区,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领先、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本节教材包括“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三部分内容,本节课我主要讲述的是“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共安排了3个自然段的正文内容,分为“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两个层面进行阐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位置与范围、优越的自然环境、农业与工商业发展、区域经济特征与区域内外联系等方面的情况,这些内容是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自然区域,后者是经济区域;两者的区域范围也不一样,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以长江三角洲为主体发展起来的,范围比长江三角洲要大。
为配合正文内容,教材安排了“长江三角洲地形分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分布”2幅地图和“长江三角洲的范围”、“上海港”2则“阅读”材料。
结合“长江三角洲的范围”材料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分布”图,有助于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两者范围的不同。
“上海港”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通达性,有助于强化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密切的内外联系的认识。
为引导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地理位置特点,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所具备的优势条件,落实“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这条“标准”的要求,教材P.57和P.58-59安排了两组相关“活动”。
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这部分内容中,正文内容主要阐述了上海的经济特色与地位,以及上海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湘教版八下地理 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案设计
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说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位置、地形等地理概况。
②说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主要城市名称以及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
中的重要作用。
③说出长江三角洲区域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活动,理解上海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
②通过读图、小组合作,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巨大发展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
越性,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
三、教学难点
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方法
1、利用自学、小组讨论的方法分析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带动辐射作用。
2、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形分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分布图,结合小组讨论分析评价长江
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五、学习方法
以图导学、小组探讨分析法
六、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课堂学案
2、微视屏
七、教学过程
八、课堂板书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南京
长江长三角上海
杭州
九、课后反思
1、调整了教材顺序,学生有点不适应
2、本地区学生几乎没去过醴陵市区,更不用说其他地方,对长三角和上海不太熟悉。
3、通过讲解后,学生还是增进了不少了解。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经济发展、城市分布等基本情况,并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与外界的联系。
教材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案例,适合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地理分区,对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分布的联系有一定的好奇心,可以借此机会进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地图,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与外界的联系。
3.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其内外联系。
4.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特点。
2.长江三角洲区域与外界的联系。
3.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分布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特点,以及与外界的联系。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分布特点。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和图片,包括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图、地形图、气候图、水系图等。
2.准备一些关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实际案例,如经济发展、城市分布等方面的资料。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的地理分区,对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图、地形图、气候图、水系图等,让学生初步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的自然环境特点。
初中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教学设计】《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三角洲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及自然特征。
2、让学生认识上海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
3、让学生理解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4、指导学生认识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材料让学生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的联系。
2、通过阅读图7-32、7-33,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认识上海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以及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上海2011年成功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教学难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其经济发展的条件。
让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大屏幕展示,师生共同学习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通过长江中下游地区优美的景观,如:水乡风貌、明珠电视塔、京杭运河、油菜田、江苏乌镇等,引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出示长江三角洲的在中国的位置,要求回答其位置特征。
学生: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出示长江三角洲地形图,回答:1.找出钱塘江、太湖、黄海、东海。
2.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大致范围和位置特点。
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
出示长江三角洲范围图,回答其范围。
学生:长江三角洲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角洲的顶点在江苏镇江附近,往东抵海滨,往南达杭州湾,往北到通扬运河,包括江苏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土地面积约5万千米²。
阅读长江三角洲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说一说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特征,判断其气候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长江三角洲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的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阅读长江交通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图片欣赏:上海、西湖、太湖、南京中山陵同学们知道上述景观都属于哪个地区吗?(学生自由回答)过渡:是的,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上述景观都位于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长江三角洲的区域概况。
二、新课学习(一)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明确: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是由长江及钱塘江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活动:1.找出长江、钱塘江、京杭大运河、太湖以及长江三角洲濒临的海洋。
(学生读图找图)2.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大致范围和位置特点。
明确:位置: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东临东海和黄海,长江黄金水道的起点,江海交汇处,南北海岸线的中段。
范围: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江苏省中部和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北部。
议一议: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学生讨论回答)明确:既可沿长江上溯到内陆地区,又可同南北沿海地区和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
阅读材料:长江三角洲的范围长江三角洲是长江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角洲的顶点在江苏镇江附近,往东抵海滨,往南在杭州湾,往北到通扬运河,包括江苏省南部、上海市及浙江杭湖地区,土地面积约5万千米2。
读图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地形和河流特征。
(学生回答)明确: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平原为主,土壤肥沃;水系发达,河湖众多,河网纵横。
展示图片:“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明确:长江三角洲农耕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水平高,是举世闻名的“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
提问:长江三角洲属于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样的气候特征?(学生读图回答)明确:长江三角洲属于亚热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活动:说一说长江三角洲区域有哪些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学生读图回答)明确:长江三角洲拥有长江黄金水道和众多的铁路、公路干线,以及现代化的港口群、航空港,形成密集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阅读:上海港上海港位于长江三角洲区域前沿,地处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中国沿海南北运输通道的交会处,是中国沿海主要的枢纽港口。
目前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各港口第1位。
上海港不仅海运发达,还通过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和长江等运输干线,与广大内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区的兴建,使上海的远洋运输能力大幅度增强。
播放视频:《上海洋山深水港》活动:在长江三角洲区域,许多城市成群分布,并冠以城市群的名称。
读图,说出“沪宁杭”、“苏锡常”、“杭嘉湖”分别指的是哪些城市?(学生读图回答)明确:“沪宁杭”是指上海、南京、杭州;“苏锡常”是指苏州、无锡、常州;“杭嘉湖”是指杭州、嘉兴、湖州。
活动:请运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所具备的优势条件。
(学生讨论回答)明确:临江滨海、水网稠密、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等。
活动:关于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回答)明确:形成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提供水源,航运便利,江海联运等。
提问: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优势有哪些?(学生回答)明确:地处东部沿海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由黄金水道、铁路、公路以及众多的港口群和航空港构成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拓展延伸: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是中国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而成的三角洲,中国第一大经济区,国家定位的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并致力于在2018年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圈。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长江三角洲的区域概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自然特征,二是区域优势。
四、课堂练习1.长江三角洲是由哪两条河流冲积形成的滨海平原(A)A.长江和钱塘江B.长江与珠江C.长江和淮河D.黄河与淮河2.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的描述正确的是(C)A.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福建省的北部及浙江的东北部B.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浙江省、杭州湾、舟山群岛以及江苏省东部C.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D.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中部与南部及安徽省东北部3.长江三角洲的地形特征是(D)A.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B.地面平坦广阔,沃野千里C.地形以丘陵为主,平均海拔在50米以下D.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众多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优势条件不包括(B)A.东部沿海与长江流域结合部B.经济特区密集,对外开放早C.具有密集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D.技术力量和综合实力最强五、作业布置1.识记本课知识点。
2.完成同步练习册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我们前面已经学过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学生已初步形成了区域地理首先要了解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人口与城市分布、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学习习惯,这是我们认识区域的基本点。
在此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进而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以及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所起到的辐射带动作用。
(2)指导学生认识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的经济发展特征。
(3)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认识长江三角洲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的经济发展特征,让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努力学习,长大立志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理想。
【教学重点】(1)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以及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所起到的辐射带动作用。
(2)认识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的经济发展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复习提问: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优势有哪些?(学生回答)明确: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黄金水道和众多的铁路、公路以及现代化的港口群、航空港,形成密集的立体交通网络;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过渡: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二、新课学习(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1)上海的核心地位作为长江三角洲的核心,上海是中国高水平的工业基地、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享誉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
(2)上海的经济特色上海发展工业所需要的原材料大部分依赖调入或者进口,产品大多远销国内外。
活动:1.计算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总量,以及上海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
2.找出经济总量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前5位的城市。
想一想,它们在地区分布上有何特点?(学生讨论回答)明确:1.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约为4.8万亿元,上海在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约为1∕4。
2.经济总量排前5位的城市: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宁波;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前5位的城市:上海、无锡、苏州、杭州、宁波。
分布特点:以上海为核心,沿铁路线分布,多分布在上海的南北两侧。
(3)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阅读材料:浦东新区浦东新区位于上海市东部、长江三角洲区域东缘。
1990年,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掀开了上海发展的新篇章。
浦东新区拥有陆家嘴、张江、外高桥、金桥、洋山等国家级开发区,集聚了先进制造业、临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现代产业,成为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引擎。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浦东从阡陌农田到高楼林立,从冷僻乡间到繁荣市区,成为国际区域性经济、金融、贸易、船运中心。
议一议:浦东新区开发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回答)明确: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引擎。
上海浦东新区的大举开发,显著提升了上海的总体层次和国际化水平。
活动:从交通运输、商贸流通、资金流通、信息交流、智力支持和技术协作等角度,举例说明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明确:交通运输:形成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
商贸流通:上海是国际区域性贸易中心,长江三角洲区域的贸易城市可以以上海为桥梁,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资金流通: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企业可能通过上海金融市场来筹集发展资金。
信息交流:上海是中国及至世界的信息中心,长江三角洲地区可以利用上海的信息优势,获取适合企业发展的信息。
智力支持和技术协作:上海是中国著名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所在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可利用上海的智力优势发展经济及进行技术协作。
(三)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1)北翼城市和南翼城市北翼城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等。
南翼城市:杭州、宁波、舟山、绍兴、湖州、嘉兴、台州等。
(2)北翼中心:南京南京是江苏省省会,有“六朝古都”的美誉。
现为中国东部地区主要的电子、汽车、化学工业基地,也是江苏省最大的交通运输枢纽和教育科研基地。
阅读材料:昆山的巨变昆山市位于江苏省南部,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
这里的千年古镇周庄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
历史上昆山一直是传统的农业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市充分利用东依上海的地缘优势,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全面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县(市)之首,成为长江三角洲区域北翼新兴的工商业城市。
(3)南翼中心:杭州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加工制造业发达,以机械、电子、纺织、食品为支柱产业。
杭州丝绸织造业历史悠久,号称“中国丝都”。
杭州还是著名的旅游城市,西湖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享誉中外。
播放视频:《杭州西湖美景》杭州湾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起嘉兴市海盐境内,南至宁波市慈溪境内,跨越杭州湾海域,全长36千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之一。
大桥的建成,使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缩短了120多千米,大大缓解了沪杭甬高速公路的压力,有利于构建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两小时交通圈,并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合作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