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经过观察与体验看法力的作用效果,学会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停止分解,会用力的分解剖析处置生活中的实践效果。
二、教学剖析1.在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在学此节内容之前先生曾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表示及分类、力学中的三种力、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等效思想的详细运用,等效思想是物理学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学习力的分解时先生已有所了解,本节教学要留意让先生进一步了解和运用等效思想。
矢量是完全不同于标量的一类物理量,它的运算遵照平行四边形定那么。
经过力的分解与分解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为位移、速度、减速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矢量的学习、为牛顿定律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运用数学知识处置物理效果的才干是高中物理要求的五种基天分力之一,本节内容要求先生要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菱形等数学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因此教学中要无看法的培育先生的知识迁移才干。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之一。
2.先生状况剖析先生经过前几节的学习曾经对力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力学中罕见的三种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有了一定的看法,构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并经过力的分解方法看法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初步学会了运用几何知识处置力学效果,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设计思想1.课时布置思索到先生的认知基础及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和认知难度,笔者将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处置,把〝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作为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2.两类知识及教学战略依照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的分类,笔者将本课时的新授知识和需求用到的原有知识分类如下:陈说性知识:力的作用效果──改植物体的运动形状,使物体发作形变。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
力的分解的概念──合力图分力。
其中力的分解的概念是新授课的陈说性知识。
关于陈说性知识,笔者采用的教学战略主要是:依据维果茨基的最临近开展区实际,先生原有知识越多就能够学得越多,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差异就是先生的最近开展区,为了让先生高效地掌握新授知识必需在新授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架设好桥梁。
《力的分解》教案
《力的分解》教案★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3、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4、能够区分矢量与标量。
5、会用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相加(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1、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
2、会分析日常生活中与力的分解相关的问题。
3、会用三角形定则成合矢量★教学难点1、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2、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方法分析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践体验,讨论交流,用物理语言描述出力的分解的方法★教学用具:铅笔,细线,钩码,(或支架、轻杆、橡皮筋、钩码)小车,薄塑料板,多媒体继续新课:教师活动:演示:用薄塑料板做斜面,将小车放在斜面上,让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引导:在斜面上运动的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但它并没有竖直下落,而是要沿斜面下滑,那么在物体运动过程中重力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呢?教师重点引导,必须让学生明确一定是力在受力物体上产生的效果。
学生活动: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看到的现象:斜面被压弯,同时小车沿斜面下滑。
在教师引导下得到:一是使物体沿斜面下滑,二是使物体压紧斜面。
点评:培养学生分析物理问题,用物理语言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既然重力产生了这两个效果,那么重力应怎样分解呢?学生活动:可以分解为:一个沿斜面向下的力F1,一个垂直斜面向下的力F2。
点评: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活动:假设这个斜面的倾角为θ,那么重力的分力与倾角有什么关系?试写出表达式。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推导,交流总结:1 2sin cosF G F G θθ==点评:培养学生运算能力教师活动:通过这个表达式分析:1、当θ变化时,F1和F2的大小如何变化?2、在车辆上桥和下桥时,F1各起到什么作用?3、通过这个结论,我们再来解释高大的桥为什么要造很长的引桥?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用物理语言描述分析过程1、当θ增大时,F1增大,F2减小。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5篇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5篇教案要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1一、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1)v0=0(2)加速度恒定(a=g).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二、自由落体加速度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1.速度公式:v=gt2.位移公式:h=gt2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4.平均速度公式:=5.推论:h=gT2问题与探究问题1: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问题2: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问题3: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2一、引入新课演示实验:让物块在旋转的平台上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7篇)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7篇)力的分解教案第1篇一、课标要求通过观察与体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学会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会用力的分解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分析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此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表示及分类、力学中的三种力、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是等效思想的具体应用,等效思想是物理学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学习力的合成时学生已有所了解,本节教学要注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运用等效思想。
矢量是完全不同于标量的一类物理量,它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矢量的学习、为牛顿定律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高中物理要求的五种基本能力之一,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要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菱形等数学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之一。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已经对力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力的合成方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学会了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力学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设计思想课时安排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及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和认知难度,笔者将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处理,把“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作为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两类知识及教学策略按照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的分类,笔者将本课时的新授知识和需要用到的原有知识分类如下:陈述性知识: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分解的概念──已知合力求分力。
其中力的分解的概念是新授课的陈述性知识。
对于陈述性知识,笔者采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是:根据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原有知识越多就可能学得越多,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差异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了让学生高效地掌握新授知识必须在新授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架设好桥梁。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3篇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3篇力的分解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应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感受数学知识的完整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动交流的习惯,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2.难点:领会因式分解的解题步骤和分解因式的。
彻底性。
3.关键:应用逆向思维的方向,演绎出平方差公式, 对公式的应用首先要注意其特征,其次要做好式的变形,把问题转化成能够应用公式的方面上来。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推进自己的思维。
教学过程一、观察探讨,体验新知?问题牵引】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式。
(1)(a+5)(a-5);(2)(4m+3n)(4m-3n).?学生活动】动笔计算出上面的两道题,并踊跃上台板演。
(1)(a+5)(a-5)=a2-52=a2-25;(2)(4m+3n)(4m-3n)=(4m)2-(3n)2=16m2-9n2.?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两道题目,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
1.分解因式:a2-25;2.分解因式16m2-9n.?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1)a2-25=a2-52=(a+5)(a-5).(2)16m2-9n2=(4m)2-(3n)2=(4m+3n)(4m-3n).?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a2-b2=(a+b)(a-b)的同时,导出课题: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平方差公式:a2-b2=(a+b)(a-b).评析:平方差公式中的字母a、b,教学中还要强调一下,可以表示数、含字母的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投影显示或板书)(1)x2-9y2;(2)16x4-y4;(3)12a2x2-27b2y2;(4)(x+2y)2-(x-3y)2;(5)m2(16x-y)+n2(y-16x).?思路点拨】在观察中发现1~5题均满足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可以使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力的分解教案7篇
力的分解教案7篇力的分解教案篇1因式分解教材分析因式分解是进展代数式恒等变形的重要手段之一,因式分解是在学习整式四则运算的根底上进展的,它不仅仅在多项式的除法、简便运算中等有直接的应用,也为以后学习分式的约分与通分、解方程(组)及三解函数式的恒等变形带给了必要的根底,因此学好因式分解对于代数学问的后续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好处。
由于本节课后学习提取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来进展因式分解,务必以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为前提,所以本节资料的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
由整式乘法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是一种逆向思维过程,而逆向思维对初一学生还比拟生疏,理解起来有必需难度,再者本节还没涉及因式分解的详细方法,所以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好处(2)熟悉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相反变形,并会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潜力目标:由学生自行探求解题途径,培育学生观看、分析、打算潜力和创新潜力,进展学生智能,深化学生逆向思维潜力和综合运用潜力。
情感目标:培育学生理解冲突的对立统一观点,独立思索,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目标制定的思想1.目标详细化、明确化,从学生实际动身,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同时便于上课操作,便于检测和准时反应。
2.课堂教学表达潜力立意。
3.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之中。
教学方法1.采纳以设疑探究的引课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专心性。
2.把因式分解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作为主线,训练学生思维,以设疑——感知——概括——运用为教学程序,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顺当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潜力。
3.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学问的发生进展过程,坚持启发式,鼓舞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专心参加到教学中来,充分表达了学生的主动性原则。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强化“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2.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4.尝试运用力的分解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问题。
5.能区别矢量和标量,知道三角形定则。
【学习重点】力的分解方法及矢量相加法则。
【学习难点】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课堂精讲】一、力的分解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
注意:几个分力与原来那个力是 ,它们可以互相,并非 !!!2.遵循方法:。
把一个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 ,那么与力 F 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 ,就表示力F的两个。
3.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力F可以有对分力。
思考问题: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分解已知力?二、确定分力原则例1: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上放有一个物体,该物体受到的重力G能对物体产生哪些效果?应当怎样分解重力?分力的大小各是多大?思考:1.物体静止在斜面上,求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摩擦力?2.斜面倾角变大, 分力如何变化?3.联系实际:高大的桥为什么要造很长的引桥?例2.拖拉机拉着耙,对耙斜向上的拉力F,F能对物体产生哪些效果?应当怎样分解拉力F?分力的大小各是多大?方法小结:三、矢量相加的法则例3.一个人从A走到B,又从B走到C。
用作图法画出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这个人的位移是?1.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从面求出合矢量的方法。
2. 和实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一种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3.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又有,相加时遵从的物理量。
如:力、速度等(2)标量:只有,没有,求和时按照的物理量.如:时间、质量、长度等例4.求各组共点力的合力课堂小结:【课堂自主检测】小球静止在斜面和挡板之间,请分解小球所受的重力?求斜面和挡板对物体的弹力?【课后作业】1.上交作业:课后题3个2.《三维设计》P45《力的分解》学情分析如何学好《力的分解》知识,正确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于刚进入高一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有一定困难的。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篇1一、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验】“四两拨千斤”(两位大力气男同学分别用双手拉住绳子两端,一位女生在绳子中间只用小手一拉就把两位男生拉动了)二、通过演示实验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演示实验】在墙上固定一个松紧绳(带有两个细绳套),教师用一个力把它拉到一个确定点,然后请两个学生合作把它拉到确定点。
得出“力的分解”的定义三、探究“力的分解”方法:探究一:力的分解遵循什么定则?结合伽利略探究的思路:问题-猜想-逻辑(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请学生猜想请学生逻辑推理: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所以它们遵从同样的规律请学生实验验证(思考:如何验证?)利用上面的演示实验的器材,请一位同学用一个绳套把结点拉到一定点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而另一位同学用两个力把结点也拉到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
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得出结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探究二: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请学生思考: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怎样的两个力?分解的结果是否唯一?有多少种可能性?(根据一条对角线可以做无数个平行四边形,所以有无数解)请学生思考:那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呢?通过课堂一开始的实验启发学生: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拉动两个人,她的一个力从效果上来说可以分解成两个沿着绳子的拉力从而把两个人拉动。
因此我们在实际问题中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已知力。
探究三: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实例1、在斜面上的物块所受的重力的分解学生猜想:斜面上物体的重力会有哪些效果?实验验证:用海绵铺在斜面上和挡板侧面,把比较重的物块压在上面可以明显看到海绵发生的形变,这就是重力作用的效果根据实验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就可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力的分解》教案
《力的分解》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需要或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1.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学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2.学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去处理问题,学习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3.在力的分解实例分析过程中强化“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力的作用效果,进一步领会分力代替合力的等效思维方法;2.通过经历实验体验的过程,认识“科学猜想—体验探究—分析总结”的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1.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
2.会分析日常生活中与力的分解相关的问题,着重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在具体问题中如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和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类比法、对比法。
【教学器材】弹簧秤、台秤、小车、薄木板、夹子、弹簧、钩码、轻杆、细绳、刻度尺、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节物理课从我们平时熟悉的感觉开始——骑车,是我们平时最常用的出行方式,有时上坡、有时下坡、有时平路。
下坡时有什么感觉?产生这样效果的原因是什么?二、进行新课(一)力的分解1、概念演示实验:先用一个力F将弹簧拉至O点,再用两个力F1、F2将弹簧拉至O点。
让学生体会F与F1和F2可以等效替代,进而建立合力、分力、力的合成以及力的分解等概念。
师生共同总结:如果原来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
2、多样性动手画图:请学生画两个力,用来替代事先画在投影片上的力。
《力的分解》实验教学设计与反思
《力的分解》实验教学设计与反思
《力的分解》是面向高中物理学科的实验教学设计。
根据教材设计及预期教学目标,应用牛顿二定律,结合实验室中的设备,以及给学生的实验指导,让学生对力的分解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
(1)掌握力的分解原理;
(2)熟悉力场中力的分解;
(3)认识牛顿二定律;
(4)熟练掌握实验室中设备的使用。
三、实验实施
实验室准备:
(1)准备一个物体:
(2)准备一台力矩表:
(3)准备一台转动角度仪:
(4)准备一台拉力计:
(5)准备一支量筒:
实验步骤:
(1)将物体放置于板上,用拉力计测量物体经受的全部拉力;
(2)将力矩表安装在物体的拉力点处,测量物体受到的力矩大小;
(3)将转动角度仪安装于物体的拉力点处,测量物体的转动角
度;
(4)将量筒安装于物体旁,用水测量物体的重心距离;
(5)取样测量后,将实验数据记录下来。
四、数据处理
根据实验数据,用牛顿二定律求出力的分解,得出结论。
五、结论及考察
(1)实验证明:当两条水平拉线相交时,物体便会经受一个力矩,这个力矩会将物体引向原点;
(2)实验表明:装置中物体受到的力与物体受到的力矩成正比;
(3)实验证实:当物体经受拉线施加的力时,物体会在重力场中改变位置,这反映出物体经受力的力学特性。
六、反思
(1)实验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力的分解;
(2)实验操作简单易行,能够让学生更加活跃的参与实验;
(3)实验操作中,学生可以体验到现实生活中力学作用更多的物象;
(4)实验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物理学的复杂性及应用,从而更好的学习物理学。
力的分解教案范文
力的分解教案范文力的分解 (resolution of a force) 将一个力化作等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力。
分解的依据是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见静力学公理)。
这个问题一般可有无数组解,只有在另外附加足够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确定解。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力的分解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力的分解教案范文一【教学设计】《力的分解》第一课时西安市中铁中学段彩凤邮政编码:710054《力的分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西安市中铁学校段彩凤【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中第五节《力的分解》,是继第四节《力的合成》后,对力的矢量性、合力和分力的关系、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应用,是本章的一个重点。
具体内容有力的分解的概念、力的分解的法则、在实际问题中分解力的方法、唯一解的条件、矢量相加的法则等。
应分为两课时学习,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合力和分力的定义,知道了合力和分力的关系,理解了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所以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也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难度不大,但对如何在具体问题中分解力,尤其是如何确定分力的方向出现困难。
【设计理念】本节课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我的设计理念是从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模型,再走向生产生活。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大量丰富的实验和情境:台秤上提升物体,斜面上放置物体,圆规上悬挂钥匙、在斜面和挡板间放置篮球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和认识具体问题中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轻松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领会“等效替代” 。
(2)通过探究尝试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力的分解教案(5篇)
力的分解教案(5篇)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一知识目标1、能够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一个已知力的分力;2、会用三角形法则求解;能力目标1、熟练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2、能够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情感目标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二一、引入:1、问题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定则?2、问题2: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教师总结:如果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的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反之,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
引出课程内容。
二、授课过程1、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师讲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所以平行四边形法则同样适用于。
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图).这就是说一个已知的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不同的共点力,而不像力的合成那样,一对已知力的合成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
一个力究竟该怎样分解呢?(停顿)尽管没有确定的结果,但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下面我们便来分析两个实例。
2、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例题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的作用,该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这个力产生两个效果:水平向前拉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提物体,,因此力可以分解为沿水平方向的分力、和沿着竖直方向的分力,力和力的大小为:例题2: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常把它所受的重力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分量和垂直于斜面的分量(如图),使物体下滑(故有时称为“下滑力”),使物体压紧斜面。
3、练习(学生实验):(1)学生实验1:观察图示,分析F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可以利用手边的工具(橡皮筋、铅笔、细绳、橡皮、三角板)按图组装仪器、分组讨论力产生的效果,并作出力(细绳对铅笔的拉力)的分解示意图。
实验过程:将橡皮筋套在中指上,将铅笔与橡皮筋连接,铅笔尖端卡在手心处,体会一下铅笔的重力产生的效果,在铅笔上挂接上橡皮,思考拉力产生的效果?教师总结并分析:图中重物拉铅笔的力常被分解成和,压缩铅笔,拉伸橡皮筋。
《力的分解》教案
《力的分解》教案第一篇:《力的分解》教案“力的分解”教学实施方案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王小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认识到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并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2.了解力的分解具有惟一性的条件。
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理解力的等效性。
学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去处理问题,学习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强化“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和领会“等效替代”的科学思想。
2.通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3.通过学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的和谐美。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在具体问题中正确确定力的作用效果从而明确力的方向,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力的分解具有惟一性的条件。
正确确定分力的方向。
求解分力大小的数学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法、类推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设问1:为什么帆船可以逆风行舟?(学生讨论,教师不给结果。
)趣味实验:“四两拨千斤”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学生讨论,教师不给结果。
)要清楚地解释以上现象正是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新课展开设问2(回顾、铺垫):什么叫合力?什么叫力的合成?合成遵循什么法则?合成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教师总结:如果原来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设问3: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分解遵循什么法则?1.几个力,如果它们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的那个力的分力。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优秀5篇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优秀5篇力的分解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力及力的分解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且都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一般步骤,学会判断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在实际问题中如何根据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力的分解》教案物理必修篇二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分解力的方法2、学生会用作图法求分力,并能根据作图法说出力的分解在理论上是无限的3、学生能结合实际需要对指定力进行分解,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能用作图法分析分力的变化4、学生能结合问题体会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力的分解是有用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按照实际情况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指定的力成为本课的重点,而判定分力的方向则成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1)课题引入实验演示,引入新课教师演示:两个绳提起矿泉水瓶,一根绳也可以实现。
复习合力分力概念,明确合成的规律。
问题引入:一个力提起重物,能否用两个力来代替。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为后续学习活动提供时间保障。
(2)引导学生发现,在活动中发现规律2.1力的分解多样性的活动设计问题引导:请同学们画两个力,用来替代事先画在投影片上的力。
学生活动:用彩笔把作图分解。
完成作图后,将作图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教师引导:作图是否正确?判断依据是什么?(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叠加不同分组展示并追问:都正确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力的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力的分解的不唯一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参考教案】《力的分解》(人教)
《力的分解》(人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掌握力的分解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讨,提高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分解概念:什么是力的分解?2. 力的分解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3. 力的分解实例:如何运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分解概念、力的分解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分解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分解概念和方法。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增强学生对力的分解现象的理解。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掌握力的分解应用。
4.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讨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分解实例,引发学生对力的分解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力的分解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分解的含义,让学生在理解力的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力的分解方法。
3. 演示多媒体:利用多媒体展示力的分解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分解过程,加深对力的分解的理解。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力的分解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讨中提高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6.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为学生提供反馈。
六、教学练习1. 设计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绘图的方式,巩固力的分解方法。
2. 选取不同类型的题目,涵盖力的分解的各个知识点,以便全面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力的分解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2. 强调力的分解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八、课后作业1. 布置一道综合性的力的分解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检验课堂学习效果。
2.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力的分解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5篇】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5篇】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布置哪些作业内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通过杠杆分类及应用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领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于一些属于杠杆的简单机械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
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
这些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杠杆知识是前面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
本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三部分构成。
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大全5篇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大全5篇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篇1一、学生情况分析根据上学期的期未成绩分析,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必修1内容掌握比较好的学生不多。
学生基本知识点落实不够好,学习效果不明显。
学生学习方法欠缺。
故需在必修2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回顾。
加强基础教学及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不高,普遍认为物理难学,部分学生开始有排斥感。
需引导学生改变思想认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本学期教材分析必修2是共同必修模块的第二部分,大部分内容是必修1模块的`综合或应用,也是会考要求的教学内容之一。
故对学生的基础要求比较高,在教学过程中不宜太难,要以新课程的理念转换教学的难度与重点。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本学年的教学重点为在巩固必修1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必修2的教学。
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并能在解题中有所应用。
在平时的练习,注重以会考和高考的要求来进行教学。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1.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复习手段;2.认真备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把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3.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4.认真积极批发作业、试卷等,及时反馈得到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调节教学;5.尽量多做实验,多让学生做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其感性认识,加深理解;6.认真做好月考分析和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教师间经常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篇2一、学生情况简要分析高一11、12班,每班64人。
11、12班为三类班。
经过半年的学习,已完成了必修一的学习任务。
11、12班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以下几个难点:①矢量的慨念及矢量的运算;②数学的函数关系及函数图象;③物理慨念和规律的抽象性和复杂性;④思维方法的超前性,如极限的方法,空间的关系等;⑤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等。
要解决这些难点,我认为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好进度,宁慢勿快才可能有好的结果;②加强实验与观察,强调物理慨念和规律是从实验中严格推导出来的。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力的分解的原理,能够体会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矢量的分解和合成,探究出力的分解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力的分解的探究过程及与力的合成的关系。
【难点】应用力的分解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科学探究法、讨论、讲授等四、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先在课上播放一些合力和分力分别作用物体,而物体的作用效果相同的物体的运动的视频,让学生整体有歌感知,其次采用温故知新的方式进行引导。
上节课学习了力的合成,首先让学生回忆一下力的合成的内容,以及利用橡皮筋探究的实验过程,思考问题: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等效于一个弹簧的拉力,即将两个力进行合成,得到合力,那么反过来,如果已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两个分力的方向,那么,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大小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力的分解。
环节二:新课探究1.利用多媒体展示:拖拉机拉耙沿水平方向前进让学生思考耙受力情况是如何的,可知耙除了受重力和阻力之外,还受到绳子的拉力,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可知重力和阻力的合力大小就等于绳子的拉力,这是用力的合成的思想,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想要将重力看成是分别抵消重力和阻力方向,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思考,按照作用效果,找到绳子的拉力的两个分力,并且方向分别再水平和竖直方向。
2.引导学生:在找到合力的两个分力的过程,即为力的分解,而等效的两个力即为合力的分力。
明确了力的分解的概念之后,再学生根据概念将耙所受的绳的拉力进行力的分解,并引导学生使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法则进行分解,加深其理解。
3.让学生总结一下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的区别和联系,教师进行适时地引导,最后得出结论并强调:力的分解是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环节三:巩固练习1.设置一些基础性的练习,如给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一个分力的方向和大小,能否确定另一个力呢?如果给出的是两个分力的方向呢?让学生深刻感受合力和分力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义乌中学王树民一.教学目的
㈠课标内容
㈡教学要求
二.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就定则而言,一个力的分解有无数个解,教材通过实例来说明力的分解的依据及如何根据力的实际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并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渗透了物理中的等效替代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教育。
本节课把物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物理语言解释生活现象,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和设计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
㈠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明确力的分解的依据及如何根据力的实际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并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的大小。
㈡教学难点
(1)力的分解的依据、力的作用效果的确定及运用数学知识求解具体问题(2)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三.学情分析
通过力的合成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明确了力的特征和力矢量的平行四边形定
则,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等效与替代的思想,比较容易接受力的分解的含义和遵循的规律,但对力按效果分解的方法较难理解,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和多媒体课件及DIS系统,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也有一定的困难,应适当放慢速度,培养学生作图的规范性。
四.教学过程
㈠教具:
重物、钩码、支架、细线、电子秤、滑块、薄木板、DIS实验器材、气垫导轨、模拟帆船、电风扇、实物展示台
㈡教学过程的师生行为表
㈢教学流程图
㈣具体教学过程(实录)
新课引入:
老师:介绍要学习的课题——力的分解(板书)。
(引言)力的分解内容我们没学过,但我们一直在用力的分解知识。
举例1:牙齿的作用。
举例2: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展示图片:
①拖把拖地—作用在拖把上的力(有什么效果,效果如何?)
②盘山公路(为何曲折?)
③铁架衍桥(人字形支架受力,如何选材料?)
展示帆船图片:说明风是动力来源,顺风最好,无风只好停赛。
设问:逆风时,帆船可以逆风前进吗?
实验:气垫导轨上放模拟帆船:①演示顺风时的情景;
②再演示逆风时,帆不改变角度,船后退;
③改变帆的角度,船前进了!
帆船可以逆风前进,学了力的分解后我们就可以揭开其中的奥秘 新课教学
老师:前面学习了力的合成,今天要学习力的分解,我们自然会感觉到分解和合
成有什么联系?力的合成,是几个力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代替(强调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方法);反过来思考,一个力也可以用几个力代替作用效果 ⑴力的分解——求一个力的分力过程(板书)
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你认为力的分解遵循什么规律?说说你的理由?(师生互动,请同学说明遵循什么规律及理由),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⑵分解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板书)
老师:如果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怎么求解?(先由学生说,
再通过课件展示作图方法)。
实例1:展示图片,小孩拉书包上学。
小孩拉书包斜向上的力可以分解吗?分析实际问题时,应先建立物理模型。
(请同学作分解图,老师巡视,找出不同的答案予以展示),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来看分解都没有错,因为对角线已知,平行四边形可作无数个。
设问:那不是可以随意分解了?我们总要找一找分解的依据,让我们在分解时有
章可循。
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都是一种等效替代,既然是效果相同,我们自然要看一个力有哪些效果了?拉力有什么效果?(请同学回答)(同学:水
F 2
F F 1
2
平拉,竖直上提)。
实验:电子秤、重物请同学做,看产生的效果(读数减小,水平拉动)。
所以从效果看力应该沿竖直和水平方向分解更合理。
⑶分解依据——根据效果分解(板书)
⑷老师小结:分力和合力在作用效果相同时才能相互替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际应用中我们要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
实例2:生活中的例子——展示图片:引桥很长的大桥。
老师:因为水上要通船,所以桥要造成较高,但引桥为什
么造的很长,什么原因呢?不是太浪费资源吗? 先建立模型(一物体放在斜面上)。
斜面上物 体受到的重力有哪些效果?(请同学回答)
(同学:有使物体沿斜面下滑和使物体压斜面的效果)。
你体验过吗?可以用你的手做一斜面,放一本书,改变倾角看有什么感受? (同学探究:θ大滑下来,手感到重力随θ增大而减小)。
手受压力变化感觉不是很明显,我们可通过仪器定量来观察 实验:电子秤一边抬高做成斜面,看读数变化,θ增大,N 减小 (展示图片:帆布上物体下滑的情景)。
所以从效果看,重力可分解成一个使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分力G 1和一个垂直斜面的G 2,各是多大?
(同学:G 1=Gsin θ,G 2=Gcos θ)
讨论:G 2是什么?(同学:是压力。
)是压力吗?
(同学:G 2作用在物上,压力作用在斜面上,从力的性质看也不同)。
G 2是使物体紧压斜面的力。
G 1=Gsin θ这个结论对我们有指导意义,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斜面倾角 展示图片:(南埔大桥,滑梯上小孩,工厂里的运货斜面)
老师:生活中还有很多例子,如果要在一个篮球场上装照明灯,不能在球场中心
竖一电线杆,可采用支架的方式(通过课件展示支架)
θ
G 1= Gsin θ
G 2= Gcos
θG 1
G 2
θ
G
G 2是压力吗?
设问:支架上O点受向下绳子的拉力可怎样分解?画画看?(老师巡视,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你认为哪种正确?(学生讨论)
实验:从效果看,有什么效果?出示支架(请同学上台演示,并说出感受)同学们也可以用一根细绳和笔及钩码做个支架,用手指和掌心感受力的效果(同学探究)。
支架上O点受向下绳子拉力应该怎么分解?
小结:力的分解概念、遵循规律和分解的依据和作图求解的思路对实际问题,通过建立模型,运用分解方法,对作用效果很能说明问题,我们可以用于指导生活实践。
⑸知识应用
老师:一根线挂一钩码,静止时细线拉力等于钩码重力。
你能用此钩码使细线获得比钩码重力大的拉力效果吗?请同学互相讨论并做一做(同学探究)。
请一同学演示给其他同学看,大家都可做一做。
设问:你怎么知道拉力已大于钩码重力了?
(同学:感受到手受拉力大了)。
实验:通过DIS,用力传感器来定量观察(随着两绳夹角增大拉力也逐渐增大)老师:现在可以解释门牙的作用原理了,类同斧头作用(师生共同分析)。
展示图片:斧头劈木作用效果分析,作平行四边形、看到分力比合力大得多。
展示flash课件:一拖拉机陷于泥中,你能想想有什么办法把它拉出吗?(请同学讨论,提出各种方案)
同学一:可请人来拉,(展示动画,三人拉不动)
同学二:两人沿一定角度拉(问:可行吗?成一定角度合力小于同一方向作用的合力,不可行。
)
同学三:用一根绳挂在树上,人在中间拉(展示动画:车被缓缓拉出)
(师生一起讨论分析其中的道理)
老师:(呼应引课)现在我们来解释帆船为什么能逆风前进了。
风作用到帆上,帆鼓起,力Q 沿垂直帆与方向
此力有两个效果,船前进方向S 和垂直船纵向一个力R ,因船横向阻力较大,产生效果使船倾斜但几乎无侧移。
(老师说明:船应沿之字形前进,才能逆风到达终点)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1.对于力的分解含义和遵循的规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于力的分解要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这一点,理解较难。
这节课多处增加了学生参与,通过亲身体会力的作用效果和设计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
把物理公式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物理语言解释生活现象。
2.通过展示、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力的分解的现象,再通过相应的实验,给学生以直观感受,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应用物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知道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发现问题、建立物理模型、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应用DIS数字信息系统进行定量实验,能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多媒体实物投影的应用能够及时的把学生的做题过程、存在的问题通过当场反馈给学生,便于师生共同分析,这对于改变学生存在的许多细节性的问题效果显著。
4.学生用初中学习的数学知识定量得出结果有一定的困难,要适当放慢速度,由学生自己找出合力、分力间几何关系,得出结论再进行讨论,较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