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内涵?

理论周刊:提到辛亥革命,人们一般想到的是1911年10月武昌首义,但事实上孙中山当时并没有参加领导这场起义,那么,为什么还说“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如何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内涵呢?

金冲及:“辛亥”,按中国传统的用干支纪年的方法,在这里就是指武昌首义发生的1911年。所以,外文中把“辛亥革命”译为“1911年的革命”。对辛亥革命,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狭义的是指1911年的武昌首义和各省响应。广义的可以包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3年讨袁的“二次革命”失败那19年间的革命。人们比较多使用的是后一种说法。

武昌首义发生时,孙中山因为遭到清政府的追捕,确实身处海外,没有直接领导这次起义。但这场革命是在孙中山和他领导的同盟会的巨大思想影响下发生的。当绝大多数人还没有认识到必须推翻清朝政府前,孙中山已在1895年发动广州起义,成为这场革命运动的先驱。他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又开展了广泛的革命宣传,并组织了多次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的广州“三·二九起义”震动了全国,大大激励了人们的斗志。因此,人们把孙中山看作革命的象征。他一回国,立刻被独立各省推举为临时大总统,这当然不是偶然的。

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吗?

理论周刊:在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上一直存有分歧。有一种观点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那么,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金冲及: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实际上是对胡绳提出的一个观点的误读。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是这样说的:“如果脱离中国近代革命史的全过程来观察问题,也许会把辛亥革命看作不过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它并不是不结果实的。”这里的意思很明白:只要从“中国近代的全过程来观察问题”,就会清楚地看到“它并不是不结果实的”。

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又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长期压迫,要扫除内外种种障碍,从濒临灭亡到挺身站立起来,创造出令世界震惊的进步,实在是太不容易的事情。它只能是长期奋斗的结果,跨上了一个台阶后才能再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中间还会经历不少曲折,不可能一步达到,毕其功于一役。历史就是这样前进的。

辛亥革命在这漫长的征途上跨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它不仅推翻了那个媚外、专制、无能的清朝政府,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从政治上讲,中国封建社会本来有个头,那就是皇帝。它是大权独揽的绝对权威,是反动统治秩序的严密网络赖以保持稳定的重心所在。辛亥革命突然把这个头砍掉了,整个反动统治就乱了套了,再也建立不起统一的稳定的统治秩序来。

从思想领域来说,一是民主精神的高涨,二是思想得到很大解放。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不会有七年多后的五四运动。怎么能把它说成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呢?

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林伯渠在1941年写道:“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他所说的“青年”,如果还在,现在也得九十来岁了,至于今天的青年对辛亥革命的“过低估计”就更不足怪了。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史著上关于辛亥革命既胜利了又失败了的概括是矛盾的。事实上,说辛亥革命失败了,那是指它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能改变中国人的悲惨境遇,而且革命的果实一度被袁世凯攫取。说它取得了巨大胜利,是相对过去而言。说它又失败了,是指它没能完成面对的历史任务,那些根本性问题还需要中国人民下一步在共产党领导下继续探索和奋斗中去解决。它前进了一大步,但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这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的统一。

国共两党为什么都重视高举孙中山这面旗帜?

理论周刊:对于孙中山,国共两党都十分认同和肯定他:在国民党那里,他被尊为“国父”,蒋介石还以孙先生的继承人自居;在我们党这里,孙中山被称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伟大的“爱国者”。这充分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巨大影响。那么,国共两党为什么都重视高举孙中山这面旗帜呢?

金冲及:当世界格局已经发生剧烈变动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该怎么办?它的出路在哪里?在孙中山以前,中国人做过多种尝试:由清朝统治集团中一部分人推行的洋务运动,自称可以导致中国的“自强”和“求富”,但在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中破产了;希望依靠无权的光绪皇帝来实行的戊戌变法,虽然起了重大的启蒙作用,但在封建顽固势力迅速反扑下也破灭了;下层民众自发的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但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同样没有给中国指出真正的出路。他们都没有在中国人面前树立起新的救国的奋斗目标。

孙中山代表着一种新的社会力量,走上中国的政治舞台。面对近代中国千头万绪的社会矛盾,他提纲挈领地提出三个基本问题: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也就是他所说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并且要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它。这些主张切中要害,在中国历史上还不曾有人这样提出过。它树立了一个新的奋斗目标,深深地影响了不止一代的中国人。辛亥革命时期其他思想家和政治家,在某些问题上可能比他说得更深刻,但从全局来看,要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没有人能够同他相比。

当然,作为先驱者,孙中山还有他的弱点:他提出了这些目标,却没有真正找到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道路,对这些目标的理解和后人也不尽相同。但不管怎

样,在中国人面前提出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这三大奋斗目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去实现它,并且成为人们相当广泛的共识,这就在历史上迈出很大的一步。正因为如此,直到今天,中国共产党也好,绝大多数中国人也好,依然把自己看作孙中山开创的事业的继承者。

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把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称为“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每年国庆,天安门城楼上除了悬挂着毛泽东画像,在它对面还竖立着孙中山的巨幅画像。这是对孙中山崇高地位的尊重,也是他应该得到的荣誉。

再说中国国民党。它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在孙中山主持下,同共产党合作,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写道:“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中的革命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这三个政治原则,同共产主义在中国民主革命阶段的政纲,基本上是相同的。”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起来,背弃了孙中山的革命的三民主义。但是,孙中山在全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因此蒋介石依然举着孙中山的旗帜,以“孙中山先生的继承人”自居,这是他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不少人信任、建立过相对稳定的统治秩序的重要原因。不过,在国民党内部确有一批真诚地相信孙中山革命三民主义的人,他们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好朋友。

如何认识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理论周刊:近年来,有人提出了“告别革命”的观点,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提出了质疑;有人甚至在网上炒作孙中山到底是“爱国者”还是“卖国者”的问题,认为他并不“伟大”,也不那么“爱国”。您对此怎么看?我们该如何看待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呢?

金冲及:对于这些问题,需要结合近代中国的历史情况加以分析。

人类社会始终处在不停息的变革中。应该采取暴力革命还是温和的改革,不能从抽象的原理出发来判断,而是取决于当时当地的具体历史条件。一般说来,后者是它的经常形式,前者是它的补充形式。

千百万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作出巨大的自我牺牲奋起革命,决不是少数人所能任意鼓动和制造出来的,总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也不会因为有些人宣布同它“告别”而不存在,或者降低它的历史价值。

辛亥革命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可以说是迫不得已的。第一,当时中国面对的社会矛盾特别尖锐,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悬于一线,使那时的爱国者产生一种特别急迫的心情,不得不奋不顾身地投身武装起义。第二,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人民在内部没有民主权利,清政府顽固地拒绝一切根本改革,使任何温和的办法都不能得到结果。这迫使他们没有别的路可走,只能拿起武器。第三,中国是一个富有人民革命传统的国家,有这样的传统和没有这样的传统是大不一样的。没有这些原因,革命是不会发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