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2.《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3.《塞上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古诗阅读技巧,提高对古典文学的理解能力,增强对边塞文化的认识。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出塞》:本节课主要学习《出塞》这首古诗。内容包括理解古诗的字词、句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王昌龄表达出的爱国情怀和边塞风光。具体篇目如下:
1.《出塞》:关关难过,难过关关。大军行处,旌旗蔽日。孤城落日,斗柄东指。一门三代,尽忠报国。
3.边塞文化分享:让学生分享课前收集到的边塞文化资料,增进对边塞文化的了解。
五、课后作业
1.抄写三首古诗,并解释重点字词。
2.写一篇关于边塞文化的短文,不少于100字。
3.家长参与:家长协助学生了解边塞文化,共同探讨古诗中的情感价值观。
六、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此外,课堂讨论环节,学生们的表现让我感到欣慰。他们在小组内积极交流,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较为内向,不太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面,通过学习《出塞》等古诗,学生们对爱国情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在联系生活实际方面,仍显得有些吃力。为此,我将在课后作业中布置一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题目,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古诗学习真正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古诗《出塞》教学设计与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古诗《出塞》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谁来背诵?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
(出示该诗,并配边塞图片)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师:是啊,边塞,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1、出示整首诗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
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师:读的字正腔圆,请坐。
(读的真不错,读出了节奏……)师: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
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
(生齐读)3、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预设:明月,边关,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师: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冷清,孤独,寂寞)4、师: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请看:(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说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谁来背诵?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
(出示该诗,并配边塞图片)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师:是啊,边塞,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1、出示整首诗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
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师:读的字正腔圆,请坐。
(读的真不错,读出了节奏……)师: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
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
(生齐读)3、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预设:明月,边关,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师: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冷清,孤独,寂寞)4、师: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请看:(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出塞 》(教学设计)2023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2023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
该诗为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是一首描写边塞战争和戍卒生活的七言绝句。
教学内容围绕《出塞》的诗歌背景、诗句解读、情感表达以及诗歌意境的领会展开,通过深入分析诗句,使学生理解作者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出塞》,理解诗句的基本意义,把握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能够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戍卒的艰辛生活和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深层次情感。
2. 领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3. 学会通过诗歌鉴赏的方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出塞》的背景资料、插图及朗读音频。
2. 课本及辅助教材:包括《出塞》的原文、注释及相关解析。
3. 诗歌鉴赏指南:提供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边塞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边塞风光和戍卒生活的兴趣,导入新课《出塞》。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出塞》,标记生词,尝试理解诗句大意。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句中的难点和意象,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解析:教师详细解析诗句,讲解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5. 朗读感悟:学生朗读《出塞》,通过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节奏美。
6. 鉴赏活动:运用诗歌鉴赏方法,学生尝试对《出塞》进行评价和分析。
7.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出塞》的诗句、主题和情感。
包括以下内容:- 诗歌标题《出塞》- 诗句及重点字词- 诗歌的背景介绍- 诗人王昌龄简介-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作业设计1. 背诵并默写《出塞》。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出塞》教案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教学构想】课前预热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
(板书:明月)突出李白可能是在什么状况下思念家乡。
自己在外想家一般怎么办?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同学们课前已经自学了这首诗,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地方,在这里不妨提出来,我们大家交流交流。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
(板书:边关)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下面我们来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征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⑴读一读。
⑵想一想。
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呢?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⑶说一说。
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⑷学一学。
我们刚才总结了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有一首描写征人具体生活的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⑸叹一叹。
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心中可能会作何感叹?(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⑹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
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
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2.读诗题《出塞》。
“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边塞看看吗?欣赏图片。
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板书:《出塞》)了解诗人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导书写:“塞”的中间第三横长;“秦”上大下小;“征”左窄右宽。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师: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
(2)大家跟读,学习“秦”字。
(3)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2.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指名读,齐读,师范读。
)读得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
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3.自由朗读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1《出塞》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1《出塞》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课文《出塞》的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2.能够通过阅读理解草原文化的特点,认识汉族和蒙古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3.学习并掌握正确地朗读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从中感受诗歌之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与理解。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阅读能力培养,理解课文内容。
2.诗歌的朗读与表达。
难点1.让学生理解《出塞》中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诗歌,体会诗歌之美。
三、教学准备1.课文《出塞》的教材资料。
2.集体备课资料,教案、教学多媒体课件等。
3.诗歌朗诵资料及音频。
4.板书、图表等教学辅助工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在教室中播放草原风光的图片、音频视频,并让学生观看,激发学生对草原文化的兴趣。
第二步:导入新课(10分钟)1.讲解《出塞》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草原文化的特点,为课文的阅读做铺垫。
2.介绍作者王之涣,并简要说明他的成就和生平。
第三步:学习课文(20分钟)1.分段讲解课文,解释生字生词,并让学生跟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展现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含义,讨论《出塞》中所蕴含的感情。
第四步:诗歌朗诵(15分钟)1.教师示范诗歌的朗诵,展示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第五步: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发问和总结,让学生再次回顾课文内容,强化对课文的理解。
五、课堂作业1.背诵《出塞》中的关键诗句。
2.撰写读后感,表达对《出塞》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教授《出塞》这篇诗歌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诗歌表达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朗诵能力仍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对诗歌的教学和引导。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积累、传承古文化。
2、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诗词的内容。
3、在诵读基础上体会讲坛的意境,体验作者的感情。
4、运用课本插图引导学生根据诗意展开联想与想象作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程设计一、古诗引路,揭示课题1、引导背诵宋代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并指名说说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师吟唱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并介绍诗的大意。
3、出示王昌龄又一诗篇《出塞》,并简要交代诗的历史背景。
(秦→汉→唐)二、诵读诗句,了解内容1、教师范读(放录音),学生标出节奏。
2、指导学生按节奏自由读诗。
3、师生齐读,男生女生轮流读,指名读,指名式背诵。
4、同桌合作,诗句、注释,插图三合一体会诗意。
5、请学生说说读书收获,交流诗之大意。
三、品读诗句,体验感情1、教师领导填补式读诗句。
2、学生有感情地边齐诵诗篇,边思考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3、引导学生品味“未还”、“在”与“度”的用词之精妙。
4、引导学生总结诗人抒发的感情。
四、赏读想象,依诗作画1、学生边读诗句,边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2、交流所画景物词:明月、关塞、飞将、胡马、阻山3、激发想象,指名依文、物作画,或用图文说明。
明月胡马阴山三唐关塞飞将【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诗人爱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提问引入,谈话激趣:1、提问:“唐朝”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朝代,能用简明的词语进行概括吗?(繁荣昌盛、富足、强大……)2、同学们知道吗,在这繁华昌盛的背后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背井离乡,别妻离子,常年戍守在大漠边关,抵御外族的入侵。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出塞》的基本意境与诗意,学会正确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兴趣,感受其中所抒发的壮志豪情。
二、教学准备
•课件:包含《出塞》的全文及注释、图片等。
•教具:黑板、粉笔、录音设备等。
•课外材料:与《出塞》相关的历史背景、注释等资料。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简短视频引入《出塞》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古诗《出塞》(15分钟)
•逐句讲解《出塞》,包括诗人的抒情情感和对出塞题材的描写技巧。
3. 听读诗文(10分钟)
•让学生依次朗读《出塞》,指导其准确把握语调与节奏。
4. 分析诗歌(15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出塞》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增进对诗歌的理解。
5. 背诵与操练(15分钟)
•分段指导学生背诵《出塞》,并进行诗歌朗诵比赛。
6. 总结与讨论(10分钟)
•结合学生的表现,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鼓励学生发表课后感想。
四、教学反思与改进
•课堂的互动程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增加学生对于《出塞》的深入探讨。
•调整课堂时间分配,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充分的参与机会。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继续背诵《出塞》,并撰写一篇《出塞》的读后感。
六、延伸拓展
•组织学生赴博物馆、历史文化展览等活动,加深对于出塞题材的理解。
以上为教学设计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进行《出塞》这首古诗的优质课教学!。
出塞-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出塞-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军事与地理知识,了解出塞作战的历史背景;2.通过朗读文本、翻译课本中的生字词和复杂语句,做到音、形、义并重,提高语文素养;3.通过情境化教学,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关注历史、体现人文特色的品质;4.通过本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语言、文化的魅力和美丽。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金朝名将韩世忠率领三千勇士出塞作战,保卫边疆的故事。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为了解出塞作战的历史背景和推陈出新的民族精神;难点为翻译文本中的生字词和复杂语句,并做到音、形、义并重。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国防、边疆地区的图片或视频,介绍著名的军事名将韩世忠和他率领的三千勇士出塞作战的历史情景,引出新课。
2.文本朗读和翻译对文本进行朗读,让学生在听的同时跟读,注意每个音节和语调的准确。
课后预习的时候老师可以设置一些生词(如“出塞、羌胡、戍卒、将领”等),让学生在自己的书写本里或者草稿纸上尝试翻译。
3.语言点拓展结合文本,对生字词和句子的拓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汇知识,并结合实际语境回答问题。
比如:“出塞”意思是什么?“羌胡”指的是哪个民族?由此让学生了解到西北地区古代的历史与地理知识。
4.情感体验与想象力培养通过阅读和展示相关图片和实物,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历史文化,从而培养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想象力。
例如,老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披挂着铠甲的战士、长城等图片,并根据图片展开情境化教学,让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出塞作战的历史场景和情感。
5.知识总结与巩固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用自己的话简洁地讲述出来。
可以在教学之后,布置作业或进行考试,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完成对本节课教学的巩固。
五、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并翻译生字词;2.画出自己所想象的出塞历史场景,并配上一段文字;3.结合自己家乡的地理知识,写一篇一百字的短文,类比出塞作战的地理环境和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此篇课文的史实。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内容:《出塞》教学目标:1、熟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与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3、体会诗中对戍边战士的同情以及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4、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对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并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味诗情,激发学生对于唐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初探边塞,破诗题一、视频导入,引发感知。
1、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请你们认真的观看,看看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
(播放视频)2、指名谈感受。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总而言之,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
3、同学们都说出了我的心声。
是啊,战争是残酷的。
我们中国历史悠久,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民族也饱受了战乱之苦。
许多爱国的将士,为了保家卫国,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万里,守卫边疆,抵御外敌,谱写了一首首气壮山河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来自于唐朝诗人王昌龄——《出塞》。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生跟着书空“塞”)二、出示诗题,了解背景。
谁知道这个“塞”字是什么意思呢?师介绍: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北即是边塞。
那么出塞是什么意思?师:字面:出使边塞、出边塞。
“出塞”也是乐府旧题,唐代诗人常用这个题目来描写边塞的所见所闻。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何为边塞诗,目的在于,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对于边塞诗的感知上来,为下一环节学习古诗作好铺垫。
】板块二:熟读古诗,解诗意一、导语:诗中到底写到了怎样的内容,又饱含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的读一读《出塞》。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
2、结合注释,边读边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二、学生自由读古诗。
师根据学生的朗读适时评价。
三、指名读古诗,正音纠字。
“但使”、“飞将”、“不教”注意正音提示。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出塞》为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第一首,单元导读页提示人文主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写书信”,其中唯“学习写书信”与本文教学无关。
《古诗三首》中两首为边塞诗,包括本诗。
王昌龄《出塞》二首,本诗为其一,被后人誉为七绝“压卷之作”。
本诗融人、事、景、情、议为一体,艺术价值极高。
领学生阅读本诗,可由艺术角度着眼,且赏、且析、且悟。
教学目标:1、读懂《出塞》,能够解人、解事、解景、解情,体验边塞诗阅读方法,尝试运用。
2、能够与作者、与诗中人产生情感共鸣,联系现实,根植家国情。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过程中习得解人、解事、解景、解情的边塞诗阅读方法,并运用。
图片教学过程01一、课前活动,建立三方联系(一)聊阅读习惯,借以了解学情。
(二)聊兴趣爱好,拉近情感距离(师生距离、生文距离)。
1、游山玩水——爱我美丽的家乡,爱生我养我的土地2、十·一电影——民族文化精神的投影(三)转入课堂初始:看十·一国漫《花木兰》片段。
【课堂与设计对比:相符。
学生对《出塞》的预习与教师预期相符,对“兴趣爱好”话题内容的反应与预期相符;十·一看电影情况与预期相符;对观看《花木兰》片段的期待度与预期相符。
】图片02一、观影思考,直指人文主题(一)观看《花木兰》主题歌视频片段,思考问题教师活动:提出观影要求,播放视频学生活动:轻声读课件中的观影提示,按要求边看边思考问题1:花木兰最初当兵的目的是什么?问题2:她和战友们一起做到了什么?(二)回答观影问题,交流相关信息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观影所获信息学生活动:自由发言,信息交流交流1:观影前两个问题。
交流2:如何做出的对第二个问题的判断?交流3:战场在哪里?敌人是谁?从哪里看出来的?【课堂与设计对比:基本相符。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重点:了解诗歌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法:讲解、指导、示范学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二、教学过程(一)出示诗歌,读诗。
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注解理解诗意(二)简析背景。
1、读诗题。
——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关塞、边塞)——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事诗)2、简单介绍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师补充):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王昌龄)——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补充)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唐?王昌龄《塞下曲》三、注释读诗,品味意境,抒发情感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小组讨论)——战事频繁终老边塞——战死沙场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部编版四上出塞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上出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出塞史的主要历史事件;- 了解出塞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理解契丹、辽、西夏、金等民族对我国古代出塞进行的侵略或对抗。
2. 能力目标:- 发展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培养学生的宽容、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意识,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共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学习我国古代出塞史的主要事件和影响;- 分析契丹、辽、西夏、金等民族对我国古代出塞的侵略与对抗。
2. 教学难点:- 理解出塞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探讨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 课堂讲授与讨论结合2. 教学策略:- 情景再现:通过信息获取和角色扮演,模拟古代出塞情景,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亲近感。
- 课件展示:通过图片、地图等多媒体工具展示历史事件和地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1. 教学内容:本课将以我国古代出塞史为主要内容,重点包括:- 第一部分:出塞史概述,包括秦、汉、唐时期的出塞史;- 第二部分:辽金时期的出塞史,主要包括契丹、辽、西夏、金四个民族对中原的侵略;- 第三部分:出塞史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以及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的关系。
2.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出塞史概述及秦汉时期的出塞史- 情景再现:学生分组模拟秦汉时期的出塞情景,通过信息获取理解出塞史的重要性;- 课件展示:通过图片和地图展示秦汉时期的出塞史,让学生对地理环境有直观了解;- 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秦汉时期的出塞史,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出塞-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出塞-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古代军队出征的苦劳;
2.理解“出塞”被视为古代汉族远征的
最高形式,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珍爱和平,爱国爱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出塞”的背景,感受出征的艰辛;
2.难点:把握文化内涵,感悟“出塞”凝聚的民族精神。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让学生看一张图,使用激活背景知识。
2.讲解新课并阐述重点(15分钟)
1.出塞是什么?为什么学习“出塞”这篇文章?
2.“出塞”是怎样的一种经历?
3.“出塞”中表露出什么样的正义之心?
3.朗读课文(10分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出塞”,请学生选几段内容进行独自、齐读文本。
4.小组合作(15分钟)
学生通过分组互相讨论,通过各自的视角来分析出塞的背景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5.举例分析(10分钟)
让学生举例表现出塞故事,深入理解文章主旨、语言和结构,尤其是“多美好
的事物都需要经过艰难的努力才能获得,并通过实践来验证它们的价值”的意识。
6.思考问题(5分钟)
请学生就“出塞”这个词进行思考,理解它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表达的精神、思想、用途等方面。
四、总结
1.本课学习重点是“出塞”,它是中国战争史上重要事件之一;
2.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背后的文化内涵,理解“出塞”是一种精神,表达其中的意义;
3.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在课文阅读中加强自己的阅读能力。
4.鼓励学生加强自己的爱国情感,尊重勇敢、智慧、勇气等方面的表现。
部编四上《出塞》教学设计
部编四上《出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塞、秦、征〃三个字,会人”将〃。
2.了解〃塞〃的三个读音。
3.了解王昌龄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4.读通句子,会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内容。
5.体会作者的希望国有良将,征人能还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会写〃塞、秦、征〃三个字,会人”将〃。
2.了解〃塞〃的三个读音。
3.了解王昌龄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教学难点:1.通过跨学科融合,了解边塞的重要性,了解〃龙城飞将〃故事背景。
2.体会作者的希望国有良将,征人能还的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跨学科融入启发引导法小组合作法教学过程:一、解诗题〃出塞〃是什么意思,出示塞外图,从古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配图景带入。
1.书写〃塞〃,田字格。
出示“塞〃的甲骨文的写法,〃塞〃甲骨文“塞〃的上部是个〃(房子)字,中间的两个〃工〃表示一堆东西,最下部是两只手,也就是用手把一堆东西塞到房子之中的意思。
金文②则把甲骨文上部的“…〃改为〃穴〃,表示把洞塞好。
2.出示〃塞〃的三个读音。
3,出示古长城边塞地图,全圈出雁门关位置,〃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
在圈出阴山的位置。
4.讲解孟姜女哭长城的、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亲的历史故事,说明自【设计意图:通过古代地形图,带领学生了解雁门关、阴山的位置,将地理知识融入诗句讲解之中。
】二、知诗人出示王昌龄的简介,并且讲解王昌龄为什么要到雁门关的故事。
三、初识古诗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出节奏。
学生自主读诗。
3.师范读,学生再读,并在书上画节奏,指明读,集体读,讲解故事的节奏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你想读出就有什么样的节奏。
4.读古诗,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字,在旁边做批注。
5.学生反馈自己学习的成果,教师评价再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背后的故事。
(引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昭君出塞的故事。
)6.学生找出诗中的人物和事件。
(适当引入龙城飞将的微课,李广为什么叫“飞将军〃的、微课视频)【设计意图】李广和昭君出塞等故事离大家比较遥远,所以通过历史事件的视频引入,学生更能清楚的了解在雁门关发生的事情,从而了解到边关战事不断的历史。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第1篇】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出塞》诗,并默写《出塞》诗;2.通过反复对诗歌进行欣赏,感受诗歌的文化内涵和经典的无穷魅力,增强对诗歌的欣赏能力;3.通过对诗歌的学习鉴赏,感受当时戍边将士的苦难生活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培养辩证的历史态度,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学习重点:目标2课前准备:课件制作(或诗歌卡片)学习过程:一、赏“月”1.谈话:自古以来,喝酒的人喜欢借酒浇愁,而作诗的人喜欢“借月抒情”。
看以下这几句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 杜甫《月夜忆舍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独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谈话:以上的诗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诗中都描写了月亮。
现代的诗人们也喜欢在诗歌中描写月亮,而且还谱了曲,唱成了歌。
著名歌星胡彦斌唱过一首歌叫《秦时明月》,其中有这样几句歌词——(出示歌词:“望明月心悲凉千古恨轮回尝”)。
引导学生想象歌词中的意境,并有感情朗读这句歌词。
二、读诗1.谈话:今天我们来赏另外一轮明月,那就是刚才提到的曾被贬官到贵州隆里的王昌龄笔下的明月。
请把书翻到49页,读一读王昌龄的《出塞》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了、清爽了为止。
2.朗读:①指明读,并正音;②师生合作朗读(先由生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师读每句诗的后三个字,然后调换顺序再合作读);③生齐读,强调要读准节奏,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
提问: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让学生将他们想到的词语写在课文旁边)3.初次感悟诗歌内容①引导学生领悟“秦时”与“汉时”加在“月”和“关”前之后创造出的时空交织的广阔的想象空间。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出塞 凉州词 夏日绝句》优秀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文档主要围绕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三首古诗展开教学,包括《出塞》、《凉州词》和《夏日绝句》。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2.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3.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背景;2.分析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3.感受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打印好《出塞》、《凉州词》和《夏日绝句》的课文;2.准备投影仪或黑板,方便展示课文内容;3.准备相应的解读材料和课堂活动设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短的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课文让学生认真阅读《出塞》、《凉州词》和《夏日绝句》的课文,帮助他们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分析诗句指导学生分析每首古诗的意境、修辞手法和意象,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之美。
4. 感悟情感通过诗歌朗读和讨论,帮助学生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并展示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5. 拓展延伸可以邀请学生根据古诗的情感创作自己的小诗,或者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引发更多的思考和交流。
六、课堂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学生的朗读表现以及相关练习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七、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或作文,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并鼓励他们深入思考古诗词的内涵和意义。
八、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听取学生的反馳意见,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教案,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拓展,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魅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出塞》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出塞》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背景,掌握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等方式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出塞》的背景,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借助插图、注释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讨论、交流,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插图、注释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板书课题,简介《出塞》的背景。
2. 朗读古诗(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音、停顿。
(2)指名读,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 理解诗意(1)学生借助插图、注释等,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交流,分享各自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总结。
4. 感悟诗情(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总结。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5. 总结拓展(1)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收获。
(2)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六、板书设计《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七、作业设计1. 抄写并默写《出塞》。
2. 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描绘一幅《出塞》的图画。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1《出塞》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1《出塞》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出塞》这篇古诗的背景和主题。
2.能够流畅朗读《出塞》这篇古诗,并理解其中的含义。
3.能够通过分析诗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感情。
4.能够发表自己对于《出塞》这篇诗歌的观点。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课程内容1.师生互动,了解学生对于《出塞》的初步印象。
2.介绍《出塞》这篇古诗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古代出兵的情境。
3.同学们认真听课。
第二课时:课文理解与分析1.教师讲解《出塞》这篇古诗的诗意和意境,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生跟读诗文,尝试理解每个诗句的意义。
3.分组讨论,探讨《出塞》这篇古诗给他们的启发。
第三课时:朗读与讨论1.学生分组朗读《出塞》这篇古诗,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深入探讨,理解作者表达的内涵。
3.学生展示自己对于《出塞》这篇古诗的理解,互相交流分享。
第四课时:写作与表达1.学生根据自己对于《出塞》这篇古诗的理解,写下自己的感悟和见解。
2.互相交流分享写作成果,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
3.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对于《出塞》这篇古诗的深入理解与领悟。
三、教学方法1.合作学习法: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听说读写结合:通过朗读、理解、讨论和表达,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3.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价1.日常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表现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发言、讨论参与等进行评分。
3.作业评价: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批改并及时反馈,促进学生进步。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程设计是否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能否引起学生兴趣?2.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反馈,是否符合教学目标和要求?3.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本节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出塞》教学设计
新市镇中心小学马韶华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课时:一
课前游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古诗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
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
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
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
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
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今存诗近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个别字意指导.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
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资料: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汉的
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放古代战争的视频,学生观看,谈感受.
师:是啊,”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和永远不能回家啊.
指导读这两句诗
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无数生命的死去,作者感叹生命的卑微……读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失去亲人的悲痛,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奈……读
指导读
想一想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诗中
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征人们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同在一轮明月照耀下的征人的亲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①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
②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
③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
教师激情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是啊,”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每个征人盼回家,每个征人的亲人盼征人回家.诗人写出这样的诗句该有何等的悲天悯民的情怀啊.板书:思亲盼归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
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
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
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北朝民歌《木兰辞》
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
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写话。
指名读读自己写的话.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学生读诗。
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尺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学生汇报,教师引读。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整体读全诗。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学生齐诵全诗。
三、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写一个调查匈汉战争的论文
资料一: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
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资料二:
凉州词王之涣凉州词(王翰)
黄河远上白云间, 葡萄美酒夜光杯
一片孤城万仞山. 欲饮琵琶马上催。
羌笛何须怨杨柳, 醉卧沙场君莫笑,
春风不度玉门关. 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军行(王昌龄)从军行(李白)
青海长云暗雪山,骝马新跨白玉鞍,
孤城遥望玉门关。
战罢沙场月色寒。
黄沙百战穿金甲,城头铁鼓声犹震,不破楼兰终不还。
匣里金刀血未干。
资料三:
出塞曲
台湾席慕容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著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资料四:《雄关赋》节选峻青
啊!雄关!
这固若金汤的雄关!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
在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上,在那些干戈扰攘、征战频仍的岁月里,这雄关,巍然屹立于华夏的大地之上,山海之间,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抵御着异族的入侵,捍卫着神圣的祖国疆土。
这高耸云天的坚固的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洒上我们英雄祖先的殷红热血?这雄关外面的乱石纵横、野草丛生的一片片土地上,哪一处没埋葬过入侵者的累累白骨!
啊,雄关,它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的英雄历史的见证人,它本身就是一个热血沸腾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
如今,这雄关虽已成为历史陈迹,但是它却仍以它那雄伟庄严的风貌、可歌可泣的历史,鼓舞着人们的坚强意志,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情感。
我相信:假若一旦我们的神圣的国土再一次遭受到异族入侵的话,那位手执大刀的青年小伙子,还有我们的现代花木兰,以及所有登临这雄关的公民,全都会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奔赴杀敌卫国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