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 土壤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 第二节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 第二节](https://img.taocdn.com/s3/m/aab62437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dd.png)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B.是腐殖质积累的层次,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返回导航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3.D 4.B [第 3 题,①为有机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淀积 层、⑤为母质层、⑥为母岩层。第 4 题,②为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 成的土层,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质地一般较粗,含沙粒较多,含粉沙和黏粒较少。
(2)土壤有机质多集中在土壤表层,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低温有
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保存。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返回导航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三、土壤剖面 1.概念: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_纵__断__面_,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 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2.土层的组成
返回导航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基础小题]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等的综合影响,是地
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据此完成 1~2 题。
1.影响土壤质地的主要因素是( )
A.生物
B.气候
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返回导航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 通过野外观
本,说出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 察或运用土
素及其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提 壤标本,说出
高综合思维素养。 影响土壤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https://img.taocdn.com/s3/m/f8d15514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73.png)
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 积累⑨ 少 ,土壤肥力⑩ 低
地貌 通过影响水热条件和成土母质的颗粒大小来影响土壤发育
—
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
3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功能 (1)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 扎根立足 的条件; (2)土壤具有 蓄水 、保水功能; (3)土壤是人类种植 农作物 的物质基础。 2.养护: 休耕 、种植绿肥、 作物轮作律? 提示:可结合气候分布规律思考。 2.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分布的水稻土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可以结合我国东北地区也有水稻土以及人类活动来分析回答。
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 (1)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从低纬向高纬,气温逐渐降低,有机质分解速度减 慢,土壤养分的流失减少,土壤类型依次为砖红壤、红壤、黄壤、黑土、灰化土 等。 (2)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逐渐减少,自然植被依次为森林 —草原—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从而出现了森林土壤—森林草原土壤— 草原土壤—荒漠土壤更替的现象。 另外,土壤分布还有垂直规律以及局部地区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如我国四川盆地 的紫色土。
5.用纸包住土块,握一握,纸上有水迹,说明土壤中含有水。把土块放入水中,有气泡 产生,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 √ ) 6.我国东南丘陵地区的红壤具有“酸、瘦、黏”的特点,若改良可以采用增施熟石 灰、增施农家肥等措施。 ( √ )
自然界的土壤分布有何规律?
五色土是华夏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数千年来被赋予无限美好的寓意。五色土 象征着我们广博的中华大地:青土代表东边的大海;白土代表西部白色的沙漠;红土 代表南方的红土地;黑土代表北部的黑土地;黄土寓意黄土高原。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我们通常所说的土壤,指的是地面上的疏松表土。 ( ✕ ) 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 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土壤质地是指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 ( √ ) 3.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 层。 ( ✕ ) 耕作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 4.黑土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 √ )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一精品课件5.2 土壤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一精品课件5.2 土壤](https://img.taocdn.com/s3/m/51032cf89ec3d5bbfd0a7440.png)
4
冲洪积扇中部
沙壤质普通简 育干润雏形土
5
冲洪积扇下部
黏质普通简育 干润雏形土
6
冲洪积扇缘洼地
黏质石灰斑纹干 润雏形土
北京市海淀区北安河土链分布示意图
时间 time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 长,土壤层越厚, 土层分化越明显
人类活动 human activity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 影响极为深刻
1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A.气候条件
B.土壤条件
C.生物条件
D.地质条件
6.图中能表示热带雨林地区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都不是
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
井灌并排
抽取淡水 补充淡水
覆盖
选择适当覆盖物, 抑制蒸发返盐
农业举措
营造防护林带, 果,椿苗间作等
土体脱盐
咸水淡化
控制耕作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含量
巩固水盐调节效果
北丘洼盐碱地综合治理的基本方法
种养结合 保证肥力
常用方法
common method
1
2
休耕
种植绿肥 作物轮作
3
4
广施农家肥
一、观察土壤 1.土壤颜色 2.土壤质地 3.土壤剖面构造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母质 2.生物 3.气候 4.地貌 5.时间
4.处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 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的是( ) A.岩石 B.地表水 C.土壤 D.生物
随堂巩固
下图是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圆 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百分比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大小)。 读图,回答5~6题。
5.对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课件(90张)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课件(90张)](https://img.taocdn.com/s3/m/c640fab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16.png)
01预习准备区
02主题探究区
03综合活动区
04课后检测区
(2)土壤质地
01预习准备区
02主题探究区
03综合活动区
04课后检测区
(3)土壤剖面构造 ①自然土壤
01预习测区
②耕作土壤
01预习准备区
02主题探究区
03综合活动区
04课后检测区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把甲、乙、丙、丁四份质地不同的土壤堆成形状大小 相同的圆锥体,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通过模拟实验观测 相同降水强度下土壤质地、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量的关联性。读实验相关数 据表,回答(1)~(3)题。
04课后检测区
1.判断正误。 (1)土壤矿物养分主要来自于岩石。( × ) (2)岩石风化速度主要取决于气候。( √ )
01预习准备区
02主题探究区
03综合活动区
04课后检测区
2.下列地区中,土壤肥力最高的是( ) A.湿热地区 B.冷湿地区 C.干热地区 D.干冷地区 答案 B
解析 冷湿地区有机质积累多。
01预习准备区
02主题探究区
03综合活动区
04课后检测区
答案
1.判断土壤的依据:具有 □01 肥力 ,生长 □02 植物 ,疏松表层。
2.土壤的物质组成
01预习准备区
02主题探究区
03综合活动区
04课后检测区
01预习准备区
02主题探究区
03综合活动区
04课后检测区
3.观察土壤
(1)土壤颜色
影响因素
[答案] (1)B (2)C (3)D
01预习准备区
02主题探究区
03综合活动区
04课后检测区
答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5.2 土壤 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5.2 土壤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643317cf78a6529657d532a.png)
一、观察土壤
1.土壤的概念
★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2.观察土壤 (1)土壤颜色 (2)土壤质地
(3) 土壤剖面构造
活动探究 观察家乡的土壤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
(1)成土母质 (2)生物 (3)气候 (4)地貌 (5)时间 (6)人类活动
1)自然土壤剖面及其特点
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由于雨水天然下渗或人工灌溉,上方土层中的某些矿物盐类或有机物质溶解并转移到 下方土层中的作用。
一、观察土壤 (3) 土壤剖面构造
2)耕作土壤剖面及其特点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风化的作用:①致密岩石的破坏,②营养元素的释放。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2、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
(1)改良土壤 (2)种养结合
自学窗 地方病与土壤
5.2 土 壤
一、观察土壤
1.土壤的概念
★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砾石和粗砂(最粗大的成分)
植物的死亡组织,部分动物的排泄物及尸体
一、观察土壤
(1)土壤颜色
5.2 土 壤
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 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 迥异的黑色土壤上种植(如图)。据研究, 这种黑色上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利 用农作物秸秆等在一定条件下制作面成的 生物炭。当地人用生物炭改良贫将的主壤, 可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亚马孙河流域 的自然土壤用于耕作时为什么贫瘠?你能 举出改良士壤的其他案例吗?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2节《土壤》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2节《土壤》优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cdbd901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6e.png)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2节《土壤》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2节《土壤》。
第五章讲述植被与土壤。
我们生存的地球,因覆盖植被才变得生机盎然,而土壤为植被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植被与土壤既是自然环境的形成要素,又是自然环境演变的结果,因此,对自然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分布也具有显著的规律。
与大气和水一样,植被与土壤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条件。
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地球上主要有哪些植被类型?如何识别主要的植被?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哪些因素影响土壤的形成?观察土壤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本章内容包括两节,讲述植被与土壤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它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尤为密切。
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土壤,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9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二、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的第二节。
本节教材以图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思考导入。
接着教材以文字叙述、图片、活动与探究形式阐述如何观察土壤。
然后教材以文字叙述、示意图和活动形式阐释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最后教材以文字叙述、图片、案例形式阐述了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本节内容分为“观察土壤”、“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的功能和养护”三部分。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视频等资料,结合自然实际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1.掌握观察土壤的方法;2.了解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3.明白土壤的功能及如何养护。
(二)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学生通过对土壤的观察,理解土壤的形成原因、功能及养护,明白土壤与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促进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土壤课件(19张)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土壤课件(19张)](https://img.taocdn.com/s3/m/11bb1d55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9d.png)
状况对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有影响,故A项正确。
2.答案:(1)C; (2)D; (3)A 解析:(1)土壤水分的变化取决于水分收入与支出的数量关系,若收入大 于支出,则表层土壤水分增多,反之则减少。据图可知,7月相对6月、10月相 对于9月,表层土壤水分都是减少的,8月相对于7月、9月相对于8月,表层土 壤水分都是增多的,结合选项符合题意的只有8月、9月,其他选项则都是支 出大于收入。据此分析本题选C。 (2)该区域表层土壤水分的收入主要是降水,支出主要有蒸发、蒸腾和雨 水的渗漏。7、8月虽然雨水多,但由于前期土壤缺水,因此下渗到深层土壤 的水分较多;随着气温的回升,尤其是植被的旺盛生长,蒸发(蒸腾量)大增,从 而导致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③④正确,据此分析本题选择D。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因素 成土母质 生物
气候 地貌
时间
特性 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 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 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由于水热 条件的不同,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 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 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是( )
①雨量大
②雨量小
③蒸发(蒸腾)量大
④下渗漏失量大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如果在该区域过度恢复植被,会造成( )
A.表层土壤干化 B.降水量增大 C.径流量增大 D.下渗量减小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植被与土壤第2节土壤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植被与土壤第2节土壤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6c6f7af7c850ad02df80418e.png)
(1)B (2)C [第(1)题,根据图中植被类型的变化,可推知由沼泽 植被至高山草甸,海拔在不断升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随着海拔升 高而增加。第(2)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与海拔呈 正相关,其原因是海拔高、气温低,生物生长不旺盛,消耗有机碳少, 导致土壤有机碳积累多。可推断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 减少主要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问题 1 (综合思维)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黑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高。 问题 2 (综合思维)黑土是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提示:黑土都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说明是在冷湿的环境中发
育形成的。
问题 3 (区域认知)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 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3)土壤的剖面构造
自然土壤 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耕作土壤
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
[误区警示] 土壤与土地不同 土壤只是构成土地的要素之一,而土地是陆地的表层部分,除土 壤外,还包括岩石和岩石的风化物(成土母质)等。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 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__本__也是最活__跃__的因素。为土壤提 供_有__机__质_,通过_生__物__循__环_使营养元素在表层富集。 3.气候:(1)岩石风化的强__度__和速__度__与温度、降水量呈正__相__关__。 (2)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__壤__的分布规律。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2)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高中人教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五章第二节土壤
![高中人教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五章第二节土壤](https://img.taocdn.com/s3/m/a49925bc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b6.png)
1.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
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2.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2)生物循环
①有机物:
②营养元素: (3)影响: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 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3.气候 (1)影响: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因此,湿 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 (2)不同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②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而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 累少。 (3)意义: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 律。
答案:3.C 4.A
探究点(二) 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 从生活中学 ———————— 一、地理情境激趣 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 土,人们常说黑土地上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 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 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 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 洲的东北平原。
2.养护 (1)有些土壤不能满足耕作的需要,人们就会设法对其进行改良或改 造。如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 (2)优良的土壤,人们也会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 力的能力。如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一、判断题
1.土壤与土地是同一概念。
(× )
2.我们在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都是自然土壤。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 土壤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 土壤](https://img.taocdn.com/s3/m/23e5eae73968011ca20091af.png)
合理的改造 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上千年改造,形成了非常肥沃的水稻土
修建梯田,改变坡度, 土层变厚,发展农业。
不合理的活动,破坏土壤的结构与性状,导致土地退化。 比如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
活动 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〇 四川盆地有些地方的岩石是紫色,土壤也呈紫色。 〇 对耕作而言,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
易耕作
理想的土 壤质地 质地黏重 不易耕作
土壤剖面结构
土壤剖面
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 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最复杂的剖面构造:森林土壤剖面构造
淀积层 上层淋失的矿物 质在此积累,质 地黏重紧实,呈 棕或红棕色。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
物质
母岩层
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 呈灰黑色或黑色。
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使营养物质在土 壤表层富集。
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 石风化和土壤的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 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
3 气候
气候决定一个地区的水热状况,直接或间接 影响岩石风化、物质迁移和植物、动物、微 生物活动,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
(1)气候影响土壤形成的速度 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黄土
黄土是指在地质时代中的第四纪期间,以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 沉积物。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干旱及半干旱地带。南半球除南美 洲和新西兰外,其它地区很少有黄土分布。
紫色土
紫色土是我国的一种特殊土壤类型,是亚热带地区由富含碳酸钙的紫红色砂岩 和页岩上的初育土。
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其他如云南、江西、浙江、福建、江苏等
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5章第2节土壤(28张ppt)
![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5章第2节土壤(2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378b44510a6f524ccbf85f5.png)
新版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1第5章 第2节土 壤(28 张ppt )
成土因素
成土母质
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
地表的岩 石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 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
质。
新版pt )
新版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1第5章 第2节土 壤(28 张ppt )
成土因素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
初始状态
成土 气候 母质 生物
土壤
不同的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 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和 化学性质的不同
新版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1第5章 第2节土 壤(28 张ppt )
新版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1第5章 第2节土 壤(28 张ppt )
新版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1第5章 第2节土 壤(28 张ppt )
新版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1第5章 第2节土 壤(28 张ppt )
成土因素
气候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 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温度
降水
风力 条件
新版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1第5章 第2节土 壤(28 张ppt )
在一定的温度限度内,温度提高会导致土壤内 的生物对土壤有机物分解速率增加
温度适宜条件下,水分充足有助于土壤内的微 生物对有机物进行分解,水分对土壤也有淋溶 作用
其他条件一定时,风力增强,可加速岩石的物 理风化
新版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1第5章 第2节土 壤(28 张ppt )
成土因素
东北黑土(腐殖质含量多, 海南砖红壤(发生强度富铁
土壤
人教版2019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
新高考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土壤
![新高考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土壤](https://img.taocdn.com/s3/m/ff8b9d84f705cc17552709d0.png)
紫色土是一种非地带性土壤,
第二节 土壤
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 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种植(图5.13)。据研究,这种黑色上壤是 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在一定条件下制作面成的生 物炭。当地人用生物炭改良贫将的主壤,可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亚马孙河流域的自然土壤用于耕作时为什么贫瘠?你能举出改良士壤 的其他案例吗?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紫 色土是由紫色砂页岩作为成土母 质,逐步发育而来,紫色土是在 频繁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下形 成的。
黄土呈浅黄色或黄褐色,广泛
分布于北美、欧洲和亚洲,现在 一般认为主要是由风力沉积而形 成的,黄土通常为钙质并往往含 贝壳、骨骼和哺乳动物的牙齿以 及碳酸钙结核,有时也含氧化铁 结核而形成可大量贮水的优质土 壤,我国的黄土高原分布有大量 的黄土。
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
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黑土形成在中高纬度气候相对寒冷且相对湿润的地区 ,由于气温较低,微生物活性较差,枯枝落叶大多能够进入土壤形成有机质
。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 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红壤是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由于所在
土壤剖面构造
从地面向下挖掘的一段垂直切面 。土壤剖面的构造(或土体构型),是 指从上到下不同土层的排列方式(如下 图)。
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配人教版)第5章第2节土壤
![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配人教版)第5章第2节土壤](https://img.taocdn.com/s3/m/87e6362a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f6.png)
中国南沙群岛多为珊瑚礁岛,大部分岛屿呈椭圆形,土壤发育于大小不同的
礁盘上。下图示意其中珊瑚礁岛土壤剖面中磷(大多来自地表的鸟粪等有
机物)的分布。据此完成3~4题。
3.与其他热带湿润地区相比,南沙群岛土壤黏粒
含量普遍较低,质地较粗。这是由于南沙群岛( B )
A.地表植被覆盖率低
B.土壤由珊瑚礁发育形成
当地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流水挟带周围山地中的硒元素运送到地势较低的 山间盆地,最终形成富硒土壤。
(2)(区域认知)吸引人们选择在寻乌的群山之中定居的原因有哪些?
当地土壤为富硒土壤,加上寻乌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较为优越, 使得当地出产的农产品不仅产量较高,而且品质优良,故在农耕时期吸引山 外百姓迁移至此。
思维导图
任务一 明确土壤的概念及组成、 土壤观察的内容
必备知识•落实 1.概念: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 2.组成:由矿物质、 有机质
肥力 ,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比
组成 特征
作用
关系
①土壤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风化
矿物质
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 体颗粒;②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
③盐碱地的改良 我国的盐碱地面积很大,分布很广。这些地区一般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由 于盐碱和干旱的危害,土地生产力很低,而且现在还有大面积盐碱地没有被 开垦利用。因此利用和改良盐碱地,是增加我国土地后备资源的途径之一。
措施 说明 排水 地势低洼的盐碱地,挖排水沟,排出地面水,带走部分土壤盐分 灌水 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规律,把水灌到地里,在地面形成一定深 洗盐 度的水层,使土壤中的盐分充分溶解,再通过排水沟把溶解的盐分排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https://img.taocdn.com/s3/m/71292f0f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9.png)
第二节土壤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1.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A.土壤就是土地B.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C.土壤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互相独立,占有独立空间D.土壤是由颗粒状矿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答案:B解析:土壤只是土地的一个组成部分,两个概念存在较大差别。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四种物质组成,因此可以说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
土壤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故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密切联系,处在这几大圈层紧密接触地带,不占有独立空间。
2.自然界中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是()A.大气B.水分C.岩石D.土壤答案:D解析: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是土壤。
3.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是()A.砾土B.砂土C.壤土D.黏土答案:C解析:壤土中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不仅通气、透水性能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的理想土壤。
读某地成土母质分布剖面示意图,完成4~5题。
4.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决定了()A.岩石的风化产物洪积物B.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C.土壤的质地D.腐殖质的含量5.甲、乙、丙、丁中土壤发育程度最差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4.B 5.D解析:第4题,成土母质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不同成土母质上形成的土壤,其养分、质地情况有所不同;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矿物组成和机械组成。
第5题,受地形影响,甲、乙两地地势较高,有一定坡度,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丙地地势较平坦,洪积物在稳定的生物、气候条件下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丁地为基岩,缺少成土母质,土壤发育程度最差。
6.东北平原黑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A.地形平坦,有机质不易流失B.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长期积累C.地表植被覆盖率大,植物归还给土壤的有机质多D.人们耕作科学,对土地的利用合理答案:B解析:黑土是指地表植被经过长期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的土壤,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
5.2土壤-高一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5.2土壤-高一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577590eb580216fc710afdc3.png)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一.土壤1.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土壤形成过程:如下图: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着生-----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矿物养分)(死亡,有机质积累)(形成肥力)(淋滤、淋失)理想土壤的结构土壤的形成过程3.观察土壤(1)土壤颜色:①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黑土、红壤等。
②土壤颜色的成因:由于土壤里腐殖质含量和矿物质组成不同,土壤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2)土壤质地①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②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
③按土壤质地可将土壤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④在野外可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断。
砂土成分以砂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而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耕作。
壤土中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通水、透水性能良好,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3)土壤剖面构造①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构成。
②自然土壤自上而下依次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
③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
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
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二、影响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1.成土母质(1)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能逐步发育形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共39张PPT)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共3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8cf04fff121dd36a22d8229.png)
降 水
风 化 壳
大气 圈
生物
圈 土壤
地下
水圈
水 岩石圈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土壤促使 地理环境以至 地球面貌发生 了根本的改变。
土壤具有 重要的蓄水、 保水功能 。
人类生存 必须发展农业, 以取得食物。
合理利用 和保护土壤资 源,对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至 关重要。
我国黄淮 海平原盐碱地 的综合治理
种养结合 保证肥力
常用方法
common method
1
2
休耕
种植绿肥 作物轮作
3
4
广施农家肥
板书设计
土壤
一、观察土壤 1.土壤颜色;2.土壤质地;3.土壤剖面构造。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母质;2.生物;3.气候 ;4 . 地 貌 ; 5.时间。
板书设计
土壤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2.土壤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 3.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4.土壤与人类关系密切 5.改良土壤
C.壤肥力 高低纯粹取决于土壤中有 机质和矿物质含量的多少
D.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肥力影响很大
随堂巩固
3.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岩石
B. 气 候
C. 生 物
D4.人 处类 于活 岩动 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 紧
密接触的过渡地带的是( )
A.岩石
B.地表水
C.土壤
D.
生物
随堂巩固
你能举出改 良士壤的其 他案例吗?
观察土壤
土壤是指 陆地表层具有 一定肥力,能 够生长植物的 疏松表层,由 矿物质、有机 质、水分和空 气四种物质组 成。
野外对土壤的观察 01 颜色 02 质地 03 剖面构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
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1、指出形成上述土壤现象的主导因素。 2、尝试对上述土壤现象简要解释。 下面列出的是一些常见的土壤现象。 (1)我国南方山地土壤较厚,而西北高山上的岩石风化层和土壤很薄。
江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化学与生物化学作用较强,因而红壤发育程度较好,西北地 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作用强,土壤发育程度低
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
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黑土形成在中高纬度气候相对寒冷且相对湿润的地区 ,由于气温较低,微生物活性较差,枯枝落叶大多能够进入土壤形成有机质 。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
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红壤是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由于所在
开山时使用的火烧水浇法的物理原理
• 古时候开山时,遇到巨大的岩石,先用火 将岩石烧红后,再用冷水浇,岩石就裂开 了。这是什么物理原理?
岩石热胀冷缩不均匀
冰能裂石
原始苔藓类最早参与土壤的形成,高等植物的 出现标志着土壤最终形成
2、生物(主导因素)
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 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 形成土壤。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 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 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 到土壤表层。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 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植物、动 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 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 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 土壤的分布规律。
[特别提醒]
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
气候条件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故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 土壤类型,如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长江
中下游地区,由于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 由于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质土。另外,土壤的干湿状况,通过蒸发对空 气湿度、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也可通过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影响气候。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紫 色土是由紫色砂页岩作为成土母 质,逐步发育而来,紫色土是在 频繁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下形 成的。
分布于北美、欧洲和亚洲,现在 一般认为主要是由风力沉积而形 成的,黄土通常为钙质并往往含 贝壳、骨骼和哺乳动物的牙齿以 及碳酸钙结核,有时也含氧化铁 结核而形成可大量贮水的优质土 壤,我国的黄土高原分布有大量 的黄土。
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易积累,保肥性能好, 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
黏土类土壤
湿时黏,干时硬
土壤质地
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土、粉粒和粘粒等。不同粒级 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 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在野外可以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 断。
砂土成分以砂粒占优势 ,大孔隙多,毛细血管 孔隙少,通气,透水性 强,保水,蓄水性能弱 而且有机质易分解,保 肥性能弱,但易耕作。
壤土中所含的砂粒、粉粒、 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 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 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 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 想的土壤质地。
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 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 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 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 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Ga2+
Zn2+ Mn2+ Na+
Mg2+
微生物直接分解成矿质养分
微生物的分解再合成形成腐殖质
细菌 放线菌、真菌 病毒 藻类 原生动物
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图解如下:
苔藓类生物 风化作用 苔藓类生物 大量繁殖 高等植物生长 增加有机质
裸露岩石 ――――――→ 成土母质 ――――――→ 原始土壤 ――――――→ 成熟土壤
土壤剖面构造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 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 面,由一些形态特征 各异的、大致呈水平 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这些土层是土壤形成 过程中物质转化、迁 移和积累的结果。自 然土壤剖面主要土层 及其特点如图所示。
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耕作 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
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 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 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纬度地带性
暗棕壤区
棕壤区 黄棕壤区
红、黄壤区
经度地带性
灰 棕 漠 土
灰 漠 土 灰 钙 土 棕 钙 土
栗 钙 土
暗 棕 壤
降水量
热 量
欧亚大陆广域土壤分布模式图
4、地貌
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由于水热条件 的不同,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 壤发育不同;从山顶到底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 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 和黏土。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水热状况直接影响 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及物质积累和淋失; 二是控制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 质的积累和分解,决定养料物质循环的速度。气 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包括湿度和温度两个方 面。
母质风化
气候因素→ 土壤水热状况→
植物生长、微生物活动、 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
第二节 土壤
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 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种植(图5.13)。据研究,这种黑色上壤是 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在一定条件下制作面成的生 物炭。当地人用生物炭改良贫将的主壤,可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亚马孙河流域的自然土壤用于耕作时为什么贫瘠?你能举出改良士壤 的其他案例吗?
D、土壤必须是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 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四川盆地的有些地方,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
紫色土是由紫色砂页岩作为成土母质,逐步发育而来,紫色土是在频繁的风 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3)对耕作而言,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瘠薄。
北方由于气候淡热、干燥,一年较多时间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因而土壤有机质矿质化分解受到 阻碍,有机质保留于土壤中;而南方则刚好相反,气候湿热,一年中大多时间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活 动,因而土壤中有机质大量被矿质化分解,保留于土壤中的有机质则较少
壤土中所含的砂粒、粉粒、 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 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 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 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 想的土壤质地。
壤土
土壤质地
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土、粉粒和粘粒等。不同粒级 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 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在野外可以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 断。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 可称为土壤母质(成土母质)。如果风化壳保留在原地,形成残积物,便称 为残积母质;如果在重力、流水、风力、冰川等作用下风化物质被迁移 形成崩积物、冲积物、海积物、湖积物、冰碛物和风积物等,则称为运 积母质。
PS:成土母质颗粒之间存在空隙,所以具有透气、透水性,并有一定的可溶 性矿物养分,但仅能满足一些低等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只有当低等植物和 微生物不断新陈代谢,逐渐积累起丰富的有机物质时,才能使母质具有肥力 ,为高等植物生长提供条件,这时母质才发展成为土壤。
区域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土壤淋洗作用强烈,从而富含铁、铝等氧化物,呈酸性 红色,肥力较差。红壤广泛分布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区。红壤的酸性强,土质粘重是红壤利用上的不利因素,可通过多施有机肥,适量 施用石灰和补充磷肥,防止土壤冲刷等措施提高红壤肥力。
黄土呈浅黄色或黄褐色,广泛 紫色土是一种非地带性土壤,
北京市海淀区北安河土链分布示意图
5、时间
在上述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 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 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000年。
绝对年龄举例
1. 2. 3. 4. 5. 6. 7. 石灰岩经过100年就可产生剥蚀 抗蚀性较强的砂岩经过200年才可看出风化的痕迹。 俄罗斯平原上,3000年便可形成40 cm厚的黑钙土,7000年就 可形成150 cm厚的黑钙土火山岩发育的幼年土壤:1cm/1.3年, 非洲的氧化土:1cm/750年。 淋溶土:3~7.3千年 始成土:1.3~3千年 新成土:0.1~1.3千年 软 土:3~29千年 老成土:500~3200千年。
(4)山顶土壤的颗粒较粗,山前平原土壤的颗粒较细。
洪积物和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越往边缘颗粒物越细 ;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
练
一 选择题
习
1.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土壤即陆地表面疏松的表层
B、岩石经外力风化而产生土壤
C、土壤是岩石圈的一部分,属于无机物质
土壤质地
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土、粉粒和粘粒等。不同粒级 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 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在野外可以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 断。
土壤的黏性
土壤质地
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土、粉粒和粘粒等。不同粒级 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 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在野外可以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 断。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耕作
农业生产
差 黏重
二、土壤主要的形成因素
土壤是环境各 要素综合作用 的产物。土壤 的主要形成因 素包括成土母 质、生物、气 候、地貌、时 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