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徐訏_无名氏小说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九十年代以来无名氏研究综述

九十年代以来无名氏研究综述

九十年代以来无名氏研究综述
王娟
【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90年代以来的无名氏研究真正走出了沉寂,脱离革命意识形态文学研究的窠臼,渐成大观之势,形成了包括无名氏其人研究、流派归属、《无名书》研究等几大热点,研究的思路趋于多元.但无名氏研究依然存在着整体观照不足、评价人为拔高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挖掘.
【总页数】7页(P97-103)
【作者】王娟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九十年代以来施蛰存研究综述 [J], 李新涛
2.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综述 [J], 王世斌
3.九十年代以来明代宗藩研究综述 [J], 闫海青
4.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综述 [J], 王世斌;
5.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村干部角色研究综述 [J], 王向阳;杨莹;莫先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浪漫派”与自由主义文学——重读徐訏、无名氏

“新浪漫派”与自由主义文学——重读徐訏、无名氏

“新浪漫派”与自由主义文学——重读徐訏、无名氏[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命名为“新浪漫派”的徐訏和无名氏,都经历了从倾心于马克思主义到信仰自由主义的转变。

在1940年代“国族至上”的大背景下,他们却通过讲述男女之间曲折情事的方式,重塑普通个体的独立和自由意识。

这也使他们的文学创作带有了鲜明的自由主义文学色彩。

[关键词]徐訏;无名氏;自由主义文学被后来的研究者称为“新浪漫派”的徐訏和无名氏,无疑是1940年代国统区自由主义作家中的新生代。

他们的作品在1940年代的国统区一纸风行,赢得了相当多的读者;他们的文学观、文学创作表现出对自由主义文学传统的自觉承继。

他们的文学实践也大大拓宽了自由主义文学的内涵。

徐訏和无名氏都坚持一种自由主义的立场。

两个人都曾经走过他们的“马克思主义时代”。

徐訏在北大求学期间,一度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信徒”。

无名氏坦承自己中学时代思想已经“左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读了三巨册的《马克思传》,在北京求学期间阅读的上千本书籍中就有马列一派的书籍。

[1]在巴黎大学留学时,徐訏因为读到了斯大林清算托洛茨基的综合报告以及法国作家纪德的《从苏联归来》等书,思想受到很大的震动,开始对自己的信仰发生动摇,最终放弃了马克思主义。

“我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就是这样结束,而且一去不复返了。

”[2]无名氏在抗战期间有机会接触到了30年代苏联大整肃的材料,他的思想也受到极大的震撼。

用他自己的话说,此前自己思想里是“左派”色彩和自由主义色彩平分秋色,此后,自由主义的思想占据上风,尽管感情上对中国共产党持同情态度,理智上却极反感苏联,“这也是我政治思想大转变的开始”[1]。

走过各自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后,两个人都站到了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自由主义的立场。

徐訏明确地表示自己的自由主义思想直接取法于西方的自由民主,以洛克的人性论和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为骨干[3]。

他强调“个人人格的尊严”,认为“只有每个人自己有人格尊严的觉醒而同时尊敬别人的人格尊严”,才是一个社会的民主精神的真正体现。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四章 导论:关于浪漫主义)读书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四章 导论:关于浪漫主义)读书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四章导论:关于浪漫主义)我们知晓“浪漫主义”的途径:有的是通过自己的“阅读”经验;有的是通过“文学原理”课;有的则是通过文学史(中国古代、现代、当代,外国等)的课程……不管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晓“浪漫主义”的,当我们将自己的经验沉淀为一种思考,通过思考我们会发现:浪漫主义既是一种文学的艺术原则与精神,也是历史的存在物。

作为历史存在物的浪漫主义就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1 、作为文学艺术原则与精神的浪漫主义作为文学艺术原则与精神的浪漫主义,中外人士有不同的解说:高尔基认为:浪漫主义乃是一种“情绪”;朱光潜认为:浪漫主义的本质在于它的“主观性”;一般文论教材则认为:浪漫主义的特质就是“理想性”;波特莱尔(《恶之花》的作者)认为:“浪漫主义既不是选择题材,也不是准确的真实,而是感受的方式。

”是创作主体“非常态”即不是按现实生活的逻辑,而是按想象的逻辑感受对象的方式。

将以上论述综合,浪漫主义的艺术精神(或者说作为文学的艺术精神与原则的浪漫主义)就全面了。

这就是:情绪性主观性理想性想象性其中主观性是最主要的特征。

2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主要指19 世纪西欧的一股文学思潮。

代表性人物是法国的雨果。

我们今天要讲授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在中国20 世纪前半叶的浪漫主义的一种历史形态。

这是一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成就显赫、激动人心的文学思潮。

它与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一起,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壮丽景观,因此,是应当重点研究的一股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四章第一节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演变)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

它曾经一度蔚为壮观,大放异彩,后来几经反复、波折,逐渐趋于中落。

具体说来,其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五四时期这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激荡澎湃,成绩斐然、盛况空前的阶段。

正如郑伯奇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所说,“在‘五四’运动以后,浪漫主义的风潮的确有点风靡全国青年的形势,‘狂风暴雨’差不多成了一般青年尚习的口号。

全国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00537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00537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00537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20年代中期成立于北京、受到鲁迅支持的青年作家社团是A、创造社B、南国社C、未名社D、文学研究会2.叶灵凤20年代创作的《昙花庵的春风》,属于A、心理分析小说B、写实主义小说C、乡土小说D、魔幻主义小说3.小说《缀网劳蛛》的作者是A、冰心B、许地山C、叶绍钧D、郭沫若4.1928年,中国新文学发生重大转折的标志是A、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B、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C、京派与海派的论争D、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5.香港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于1928年创刊,刊名为A、《南风》B、《文艺漫话》C、《时代风景》D、《伴侣》6.《子夜》中买办资本家的典型形象是A、吴荪甫B、屠维岳C、冯云卿D、赵伯韬7.《家》塑造了一个被专制主义扭曲了人格的病态形象,作为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他是A、高觉慧B、高觉民C、高克安D、高觉新8.老舍的《四世同堂》反映了广阔的生活内容,具有史诗般的宏大气势,它采用的是A、长河奔流的结构方式B、人像展览的结构方式C、欲扬先抑的结构方式D、卒章显志的结构方式9.被叶绍钧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的现代派诗人的作品是A、《寻梦者》B、《我底记忆》C、《雨巷》D、《再别康桥》10.何其芳写于30年代、表达了年轻人孤独寂寞情绪的散文集是A、《黄昏之献》B、《画廊集》C、《预言》D、《画梦录》11.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的上海文学被称为A、解放区文学B、国统区文学C、沦陷区文学D、孤岛文学12.下列小说中,表现上层知识分子众生相、批判其劣根性的作品是A、《围城》B、《果园城记》C、《呼兰河传》D、《金锁记》13.“七月诗派”是以《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现实主义抒情诗派,刊物主编是A、绿原B、田间C、胡风D、穆旦14.为了享乐与金钱,背叛了没落世家传统道德观念的人物葛薇龙,出自小说A、《红玫瑰与白玫瑰》B、《倾城之恋》C、《沉香屑:第一炉香》D、《传奇》15.“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召开的地点是A、延安B、北平C、上海D、重庆16.“用抒情的笔调,再现了滹沱河畔的抗日风云”的长篇小说是A、《风云初记》B、《苦菜花》C、《青春之歌》D、《敌后武工队》17.新时期小说创作涌现出来的第一个潮头是A、反思小说B、伤痕小说C、现代派小说D、寻根小说18.诗句“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的作者是A、王家新B、顾城C、北岛D、梁小斌19.下列作品中由张炜创作的乡土小说是A、《米》B、《浮躁》C、《活动变人形》D、《古船》20.新时期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是A、《励精图治》B、《哥德巴赫猜想》C、《三门李轶闻》D、《扬眉剑出鞘》二、多选题21.下列30年代诗人中属于现代派诗人的有A、卞之琳B、林庚C、闻一多D、徐迟E、胡适2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思想有A、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B、艺术至上C、普及基础上提高、提高基础上普及D、文艺为工农兵服务E、发扬主观战斗精神23.沙汀抗战时期揭露国民党基层官吏和乡村土豪劣绅的小说有A、《在其香居茶馆里》B、《淘金记》C、《困兽记》D、《还乡记》E、《山峡中》24.50年代前期,文艺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其中规模较大的有A、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B、对《电影的锣鼓》的批判C、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D、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E、对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25.新时期之初,文坛上掀起一股“悼念”散文热,其代表作品有A、《幽燕诗魂》B、《干校六记》C、《望着总理的遗像》D、《云梦断忆》E、《一封终于发出的信》三、名词解释26.“甲寅派”27.“现代罗曼司”小说28.“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三、问答题29.茅盾《蚀》三部曲的艺术特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40年代其他小说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40年代其他小说家

“七月派”小说的风貌和特征:
首先是审美内容和艺术风貌上异常的复
杂性。 第二是人物心理刻划的丰富性与独到的 深度。 第三是热情的重体验的现实主义色调。 最后,总体风格上沉郁、浓重、激越、 悲凉。
二、“后期浪漫派”小说家: 徐訏 无名氏
(一)徐訏 (1908-1980) 浙江慈溪人。
1946年春天,朱健与路翎初见,
留下的印象是如古人所说,“面如 满月,目似朗星。”光彩照人的丰 神英姿,和胸怀坦荡、无星芥纤尘 的爽朗大笑。
罗飞曾于50年代初期见过路翎。
那是一个潇洒的、英俊的、智 慧的路翎。
中间经历:
1955年所谓胡风案发,路翎6月
入狱监禁,1964年因患精神分裂 症保外就医。1966年11月因申 诉“肇事”,又被收监,1975年 始得刑满释放。1980年中央决定 为胡风冤案平反,同年11月18日, 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再审判决:“宣 告路翎无罪”。
兽、野兽》《海艳》《金色的蛇夜》 《死的岩层》《开花在星云以外》 《创世纪大菩提》六卷)
无名氏的文化理念
1.文化高于政治 2.智慧高于道德 3.否定马克思主义在东方的实践 4.构建属于全宇宙的文化蓝图 5.试图创立新宗教——调和儒释道耶形成 新宗教6.探讨生命的价值 印蒂就像唐僧一 样,四处飘流,他要探讨人生命的各个阶 段的不同表现形态 7.反思现代文明的缺陷
功,五次不成功;我从枪林里逃越, 车马缝里逃越,轮船上逃越,荒野上 逃越,牢狱中逃越。你相信么?这些 磨练使你感到我的仙气。”她微笑, 是—种讪笑:“但是我的牢狱生活, 在潮湿黑暗里的闭目静坐,一次一次, 一月一月 的,你相信么?这就是造 成了我的佛性。”她换了一种口吻又 说:
“你或者不相信,比较不相信我,鬼还要不相信的, 我杀过人,而且用这把小剑我杀过 三个男的一个 女的。”于是隔了一个恐怕的寂静,她又说: “后来我亡命在国外,流浪,读书,一连好 几年。一直到我回国的时候,才知道我们一 同工 作的,我所爱的人已经被捕死了。当时我把这悲 哀的心消磨在工作上面。”她又换一种口吻说: “但是以后种种,一次次的失败,卖友的卖友, 告密的告密,做官的做官,捕的捕,死的死,同 侪中只剩我孤苦的一身!我历遍了这人世,尝遍 了这人生,认识了这人心。 我要做鬼,做鬼。”

“媚俗”中的超越

“媚俗”中的超越

“媚俗”中的超越“新浪漫派”是指出现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浪漫主义言情小说著称的两位作家——徐訏、无名氏。

言情是“新浪漫派”创作的基本主题。

“新浪漫派”的言情书写一方面受到了源远流长的言情书写传统的影响,继承了传统言情书写的某些写作规范和叙事策略,具有通俗的一面;另一方面,由于作家自身艺术素养和时代变迁等因素的影响,“新浪漫派”的言情书写具有了一些迥异于甚或超越传统的新的质素,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本文将展开对徐訏、无名氏的言情书的具体分析,从故事、叙事策略、诗性追寻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其言情书写在通俗的主题中所呈现出的新的质素,以及其对传统言情书写的超越。

故事性是“新浪漫派”言情书写大获成功的原因之一,“新浪漫派”言情故事的核心仍然是传统言情书写所钟情的老套路:传奇式的悲欢离合、才子佳人式的儿女情长,但是,“新浪漫派”对这一古老的套路进行了巧妙的现代演绎。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典传奇与西方浪漫主义的交融;二是“才子佳人”模式的时代转化。

引人入胜的故事离不开相得益彰的讲故事的技巧,“新浪漫派”以超越传统的现代叙事手法来演绎古老的言情主题。

这种具有新质的叙事策略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也成就了“新浪漫派”之“新”,进一步丰富了其故事的意义与深度。

“新浪漫派”不仅在故事与叙事策略上显示了超越传统的新的质素,对爱情的诗性追寻更是超越了传统言情书写的功利性,体现了文学的独立性、个人性、审美性。

“新浪漫派”超越于时代主流话语之上,自觉疏离意识形态主流写作,以审美个人主义的轻逸姿态追寻爱情的诗性存在。

他们建构了爱情在文学中的主体地位,深入剖析爱情过程中产生的性格悲剧、命运悲剧,以哲学的豁达与深邃来开导和慰籍动荡年代痛苦的生存,执著于对人的生存的终极价值和意义的探询与追问,其创作具有迂阔的世界感与人类感。

四十年代,中国文学走向中外、古今、雅俗的文化综合时期,“新浪漫派”的言情书写是这一文学趋向中非常重要的一翼,他们的创作无论在书写内容上还是艺术手法上,都表现出对古今、中外、雅俗文化的全方位的综合。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章节题库 (小说(三))【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章节题库 (小说(三))【圣才出品】

第23章小说(三)一、填空题1.被夏志清称为“流浪汉的喜剧旅程录”的小说是________。

(浙江大学2011年研)【答案】《围城》【解析】《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夏志清称为“流浪汉的喜剧旅程录”。

2.徐訏1943年发表的长篇小说________,被列为全国畅销书之首,该年被称为“徐訏年”。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风萧萧》【解析】1943年3月,徐訏的《风萧萧》开始在《扫荡报》副刊连载,名声大噪。

这一年被称作“徐訏年”。

二、名词解释1.南玲北梅(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南玲北梅是指沦陷时期上海的张爱玲与北平的梅娘两位女作家。

1942年北平的马德增书店和上海的宇宙风书店联合发起“读者最喜爱的女作家”评选活动,梅娘与张爱玲双双夺魁,从此有“南玲北梅”之誉。

两人的小说有相似性,均是在婚姻恋爱的题材中凸现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以及她们的生活遭遇。

然而,相较张爱玲融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于一炉的古今杂错、华洋兼备、雅俗共存的文学气味而言,梅娘的叙述要比张爱玲“俗”。

2.七月派小说答:胡风主持的《七月》《希望》等杂志在抗战时期国统区进步文艺界很有影响,团结了邱东平、路翎等小说作者,由于他们的作品多数都被编入《七月文丛》,并由胡风亲自撰写序文,故称之为“七月派小说”。

这些小说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胡风的理论主张,高扬现实主义旗帜,反映活的一代人的心理状态。

作品充满了生活的血肉感,以及对于人的心灵的直视力量。

“直入”生活、紧贴时代,把小说的美学意义与其相应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密切联系起来,在承认创作反映生活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去能动地影响、改造现实,表现“精神奴役的创伤”挤压下底层民众的苦难。

代表作家及作品有路翎《财主底儿女们》《饥饿的郭素娥》,邱东平《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等。

论40年代的流行小说_以徐訏_无名氏_卜乃夫_张爱玲_苏青的小说为例

论40年代的流行小说_以徐訏_无名氏_卜乃夫_张爱玲_苏青的小说为例

第4卷第2期2004年06月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East China Shipbuilding Institute(S ocial Science Edition)Vol14No12J un.2004文章编号:1009-7082(2004)02-0001-06论40年代的流行小说———以徐、无名氏(卜乃夫)、张爱玲、苏青的小说为例汤哲声(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6)摘 要:40年代的流行小说是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

本文从产生背景、爱情主题、叙事变革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等四个方面对该论题加以论述,以加强文学史上这一薄弱环节的研究。

关键词:40年代;流行小说中图分类号:I20616 文献标识码:A 根据辞海的释义,“流行”是“迅速传播或盛行一时”的意思;“流行小说”的英文为:“Popular Fic2 tion”。

Popular还有“大众化、通俗化”之意。

根据这样的标准衡量40年代的中国流行小说,徐 、无名氏、张爱玲、苏青的小说是很有代表性的。

他们的小说相当地大众化、通俗化,一出版就成为畅销书,不断再版,盛行一时①。

说他们有代表性还有另外一层含义,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作品的出版地不同,两位男作家的小说风靡于当时的“大后方”;两位女作家的小说则主要流行于当时的“沦陷区”,他们的小说基本上能涵盖中国40年代流行小说的特征。

一我一直思考,在社会急剧动荡、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40年代,有别于现代文学主流意识的那些流行小说为什么能盛行起来?我从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自新文学登上文坛以来,虽然内涵发生着变化,启蒙文学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它们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意识。

抗日战争的爆发打破了中国文坛既有的格局。

随着战争的扩大,很多创作启蒙文学的作家或者直接投身于社会斗争之中,或者逃亡避难,启蒙文学的主导地位明显下降。

时局的变化使得那些非主流文学浮出了水面,它们在文学格局的重新组合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新浪漫派”与自由主义文学——重读徐訏、无名氏

“新浪漫派”与自由主义文学——重读徐訏、无名氏

[基金项目]宝鸡文理学院2012年度博士启动项目“四十年代自由主义文学研究”(ZK12040)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俊,男,河南滑县人,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新浪漫派”与自由主义文学 ———重读徐訏、无名氏○王俊(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摘 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命名为“新浪漫派”的徐訏和无名氏,都经历了从倾心于马克思主义到信仰自由主义的转变。

在1940年代“国族至上”的大背景下,他们却通过讲述男女之间曲折情事的方式,重塑普通个体的独立和自由意识。

这也使他们的文学创作带有了鲜明的自由主义文学色彩。

[关键词] 徐訏; 无名氏; 自由主义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9-0064-03 被后来的研究者称为“新浪漫派”的徐訏和无名氏,无疑是1940年代国统区自由主义作家中的新生代。

他们的作品在1940年代的国统区一纸风行,赢得了相当多的读者;他们的文学观、文学创作表现出对自由主义文学传统的自觉承继。

他们的文学实践也大大拓宽了自由主义文学的内涵。

徐訏和无名氏都坚持一种自由主义的立场。

两个人都曾经走过他们的“马克思主义时代”。

徐訏在北大求学期间,一度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信徒”。

无名氏坦承自己中学时代思想已经“左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读了三巨册的《马克思传》,在北京求学期间阅读的上千本书籍中就有马列一派的书籍。

[1]在巴黎大学留学时,徐訏因为读到了斯大林清算托洛茨基的综合报告以及法国作家纪德的《从苏联归来》等书,思想受到很大的震动,开始对自己的信仰发生动摇,最终放弃了马克思主义。

“我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就是这样结束,而且一去不复返了。

”[2]无名氏在抗战期间有机会接触到了30年代苏联大整肃的材料,他的思想也受到极大的震撼。

用他自己的话说,此前自己思想里是“左派”色彩和自由主义色彩平分秋色,此后,自由主义的思想占据上风,尽管感情上对中国共产党持同情态度,理智上却极反感苏联,“这也是我政治思想大转变的开始”[1]。

施蛰存与徐訏的小说——人性的书写

施蛰存与徐訏的小说——人性的书写

[作者简介]李卫东,男,甘肃省渭源县人,甘肃省酒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公共课教学,研究方向主要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施蛰存与徐訏的小说———人性的书写○李卫东(甘肃省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酒泉 735009)[摘 要] 施蛰存是30年代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徐訏是40年代在大陆,解放后去了香港,思想上西方现代文化道德观念对他的影响很深。

施蛰存和徐訏在创作中借鉴西方现代派手法,尽管取向并不相同,但对于人性的细腻叙写和深刻剖析基本相似。

本文探讨了他们的作品中如何深入到人性的深层,来揭示和描绘人物心理和主观体验,以及人类生命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 施蛰存;徐訏; 人性[中图分类号]I 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11-0026-02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施蛰存和徐訏无论是其经历还是创作都不同于众。

施蛰存的创作在文化取向和审美指向上有独特之处。

他曾说他的小说只是为了“发掘出一点人性”。

[1]而徐訏在法国留学期间深受浪漫主义的影响,在其作品中对人性与爱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传递了自己的社会理想,以及对人类生命存在意义进行了探索,后期的部分作品表现了这样一种理想。

《鸠摩罗什》原载《新文艺》1929年9月号,对这篇作品的创作,施蜇存阐释:“因了许多《上元灯》的读者,相识的和不相识的,给予我许多过分的装饰,使我对于短篇小说的创作上,一点不敢存苟且和取巧的心,我想写一点更好的作品出来,我想在创作上独自去走一条新的路径。

《鸠摩罗什》之作,实在曾费了我半年以上的预备,易稿七次才得完成。

”[2]《鸠摩罗什》这篇作品之所以在文坛引起轰动,是因为对六朝时期的高僧鸠摩罗什的独特解读,这篇作品也是施蛰存佛教题材小说代表作品,同时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独树一帜。

作品中的鸠摩罗什是后秦时期的一位高僧,史料记载中确实真有其人。

资料显示,“鸠摩罗什原籍天竺,生于龟兹,七岁随母出嫁,十二岁就当上了国师。

推荐-徐訏的小说创作精品 精品

推荐-徐訏的小说创作精品  精品
2、坚守自由、唯美的个人写作立场,以一 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介入历史;以超越雅俗 的美学自觉,体现了现代传奇小说文体的 成熟。
在现代文学史上,“五四”时代浪漫主义 和现实主义处于双峰并峙的状态,但到了 上世纪20年代末,前者即开始呈现衰退的 趋势。
40年以后,徐訏再次举起浪漫主义大旗, 《风萧萧》等一大批小说重振浪漫主义的 雄风,同时小说中揉进了现代主义的成分。
人鬼相恋的故事原型在中国古代传奇小说 中早已屡见不鲜,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更是有大量此类的故事。
徐訏的创新在于所塑造的“女鬼”形象并 非真鬼,而是一个厌恶了尘世、勘透了人 性、企图超越现实社会的“人鬼”。
“人鬼相恋”的叙述模式把一个普通的看 破红尘的主题推向极端:厌恶人世以至于 不愿与人为伍,而自愿隔绝人类,做“活 鬼”!
而“鬼”却厌恶了人世,不愿被人间的尘 事束缚。尽管在精神上“鬼”也爱着 “我”,但她最终还是飘然而去,只留给 “我”无限的思念与怅惘。她带来的一种 鬼魅之气让人感到脱离凡尘的美妙,
作者在爱情与人生理想幻灭的故事中,寄 寓了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感悟与人生本体论 的哲理思考——
在人与鬼之间存在着理想与现实、人性与 神性、有限与无限的差别;这也是美与丑、 庸俗与高贵的差别。无论是爱情的 力量, 还是大自然的 洗礼,都无法跨越这个鸿沟。
相反,只有完成从人到鬼的 超越,泯灭肉 体皈依灵魂,牺牲个体皈依上帝,变人格 为神格,才能实现人神的 合一,达到生命 的 永恒。
至此,作者在虚拟与真实的艺术境界里, 完成了一种对人生本体论的思考。
小说是诗与思的 结合:诗是作者在浪漫主 义的想象世界的超越现实的奇幻探寻;思 是现代主义语境下,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 审美体认。
(二)小说的现代传奇特征:
1、浪漫传奇的故事情节 2、神秘奇幻的象征色彩 3、细腻的心理刻画与鲜明的体验描写 4、语言的抒情性与哲理性 体现了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成功结合。

30无名氏小说

30无名氏小说
5、阎浩岗《中国现代小说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年版
论文:
1、生命意识的浪漫色彩——读无名氏的小说,赵凌河,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第1期
2、移向“现代”的足迹——无名氏文学创作简论,赵江 滨,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9年第4期
3、徐訏、无名氏小说传奇特征论,吴道毅,武汉大学学 报,2000年第6期
(二)研究重点资料
书目:
1、卜少夫、区展才《现代心灵的探索》,台湾黎明文化 事业公司1989年
2、汪应果、赵江滨《无名氏传奇》,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年版
3、耿传明《独行人踪:无名氏传》,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1年版
4、赵江滨《从边缘到超越——现代文学史“零余者”无 名氏学术肖像》,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三十、无名氏小说研究
(一)研究重点
1、无名氏小说创作心理与创作方法(如对无名氏创作流派 的定位);
2、格既具有舞蹈的流动性与稳定性,又有建筑的坚硬 性、浮雕性、沉着性);
3、作品解读与人物形象分析,集中在其代表作《无名书》 的研究;
4、比较研究:无名氏与徐訏、张爱玲、苏青以及夏多布里 昂的《阿达拉》和歌德的《浮士德》进行比较。
4、90年代以来无名氏研究综述,王娟,南京师范大学文 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5、怨恨与无名氏创作的文化理想建构,王明科,中国现 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1期

徐哥和无名氏小说的雅与俗

徐哥和无名氏小说的雅与俗

2013.08赵彦平从八十年代开始,对徐訏和无名氏的研究逐渐展开。

本文主要从雅俗两个角度来研究他们的小说。

从雅俗角度来研究徐訏、无名氏,首先要了解一下俗文学和雅文学(又称精英文学)的区别。

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范博群认为其区别主要在于:精英文学注重探讨性,重视自我表现,注重创新,崇尚永恒,而通俗文学则注重“平视性”,注重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有模式化倾向,期盼流通。

①在笔者看来,纯文学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兴趣而编织故事,营造氛围;而是在作品中表达出了作者独特的生命感受,对人生、理想等的不懈追求。

而徐訏、无名氏作品中所显现出的对爱与美和理想人性的追求;对人性的哲理性思索等,并不是通俗文学所能达到的高度。

“俗”只是他们作品的外在形式,“雅”则是其作品的内蕴所在。

一.从“俗”的角度解读徐訏、无名氏的小说很多评论者从通俗或媚俗的角度来解读徐訏、无名氏的小说。

是因为他们在作品中编织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营造具有异国情调和神秘色彩的氛围……这些满足了读者对通俗小说的期待。

(一)编织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徐訏、无名氏在作品中编织了大量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

如徐訏《鬼恋》中,我和“鬼”的离奇爱情,《精神病患者的悲歌》中我与海兰、白蒂的爱情纠葛;无名氏《塔里的女人》中罗圣提与黎薇的爱情……之所以把描写凄美的爱情故事放入表现他们作品“俗”的一面。

是因为它们没有摆脱通俗小说中那种才子佳人、一波三折,大都以悲剧收场的爱情模式。

如作品中的男主人公,大都是“才子”,《风萧萧》中的“我”是一个哲学家,《塔里的女人》中的罗圣提是医生兼提琴家等。

而女主人公,则漂亮,有修养,对感情专一,是爱和美的化身。

而且他们的爱情大都以悲剧收场:《北极风情画》中因为林接受命令离开了西伯利亚,奥蕾莉亚感到相聚无望,选择了以死殉情;《塔里的女人》罗因为已婚而向社会道德妥协,最终劳燕分飞。

这些凄美的爱情故事,既遵循着中国传统的才子佳人模式,又注入时代背景和特色,因此吸引了大量读者。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同等学力加试(中国现代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同等学力加试(中国现代文学)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同等学力加试]考试科目名称:中国现代文学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成绩、考试时间及适用对象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本试卷用于以同等学历报考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文学史部分约70分作品评析部分约30分4)题型结构两种题型。

论述题1--3道,赏析题1--2道,总共2--4道题;每题25分--75分不等,总共10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中国现代文学考试目标:1、全面认识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简史、演变态势。

3、能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作展开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评价和赏析。

考试内容:(一)第一阶段的文学(1917~1927)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1、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根据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主张分析文学革命的基本观点。

3、分析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贡献。

4、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重要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主要骨干、创办的主要刊物、文学主张、性质和意义。

5、周作人的文学批评观与茅盾(沈雁冰)等的文学批评观的异同。

二、诗体的解放与探索1、初期白话诗人的主要代表的特征、成就和局限。

2、以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刘大白的创作为例,分析初期白话新诗的得与失。

3、结合《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作品,分析郭沫若《女神》的思想和艺术。

4、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冰心“春水体”或“繁星体”小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5、以《死水》等作品为例,分析和评价闻一多关于新诗格律化的理论与实践。

6、结合《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偶然》等作品,分析徐志摩诗歌的思想和艺术。

7、以《弃妇》为例,分析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的艺术。

三、鲁迅1、鲁迅早年的五篇文言论文的思想主旨。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无名氏研究考略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无名氏研究考略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无名氏研究考略【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无名氏的研究考略。

在将介绍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和研究背景。

在将分别从无名氏的定义和特点、作品类型和风格、影响和地位、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意义和挑战等方面展开讨论。

结论部分将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无名氏研究的未来展望、必要性和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无名氏在文学领域的作用和地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为相关研究和文学创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无名氏、中国现当代文学、定义、特点、作品类型、风格、影响、地位、研究现状、发展趋势、意义、挑战、未来展望、必要性、启示。

1. 引言1.1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无名氏研究考略无名氏的出现,既是一种文学的表现方式,也是一种文学创作的策略。

通过隐藏真实身份,无名氏作家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同时也可以避免外界对其身份的干扰和评价。

无名氏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文学风格和文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无名氏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定义和特点、作品类型和风格、影响和地位,同时探讨无名氏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其意义和挑战。

通过对无名氏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同时也可以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2. 正文2.1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无名氏的定义和特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无名氏是指那些作者身份不为人知或选择隐匿身份的文学创作者。

这种无名氏的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并不罕见,早在古代就有匿名或化名创作的作品。

在当代文学领域,无名氏的现象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他们可能选择透过笔名或匿名的方式进行创作,也有些人可能是被社会边缘化或其它原因导致身份不为人知。

无名氏作品的特点在于强调文本本身的力量,而非作者本身。

这种去人格化的创作方式,使得作品更加纯粹和客观。

无名氏常常通过文学作品传递思想观念,引发读者思考,并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个人情感干扰,使作品更具有普适性和可读性。

无名氏小说:一条颠覆经典与建构审美理想国的欲望之路详细内容

无名氏小说:一条颠覆经典与建构审美理想国的欲望之路详细内容

无名氏小说:一条颠覆经典与建构审美理想国的欲望之路详细内容【摘要】无名氏小说是一条颠覆经典与建构审美理想国的欲望之路。

在小说中,作者探索传统文学经典的颠覆之路,挑战现有审美标准,建构新的审美理想国。

欲望主题在小说中得到充分表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

小说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揭露社会问题并呼吁改革。

在文学创作中不断创新与突破,突破传统边界,开辟新的文学领域。

通过重新塑造文学传统,建构审美理想国,以及深入探讨欲望之路,无名氏小说在文学界产生深远影响与启示。

通过这些探索与实践,无名氏小说推动文学发展,拓展了文学的边界,为审美理想国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无名氏小说、颠覆、经典、审美、理想国、欲望、传统、探讨、社会批判、创新、突破、重新塑造、构建、实现、影响、启示。

1. 引言1.1 无名氏小说:一条颠覆经典与建构审美理想国的欲望之路详细内容无名氏小说一直被视为文学界的谜团,他的作品充满了颠覆传统的力量,建构了一个独特的审美理想国。

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传统文学经典的探索与颠覆,审美理想国的建构与探讨,以及欲望主题在作品中的深刻表现。

无名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彩而生动,他们既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又是作者想象的产物。

小说中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也是无名氏作品的重要特点,他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评,呈现出一种真实而残酷的现实图景。

无名氏在文学创作中还表现出了极高的创新精神和突破能力。

他不拘泥于传统文学形式,而是大胆尝试各种文学风格和技巧,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新鲜感和活力。

无名氏小说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更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审美体验。

2. 正文2.1 探索传统文学经典的颠覆之路在探索传统文学经典的颠覆之路中,无名氏小说展现了对传统文学规范和固有审美观念的挑战。

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叙事结构和表达手法,无名氏小说打破了传统文学作品的框架,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文学体验之境。

无名氏小说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颠覆了传统文学作品的时间线性和逻辑顺序。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无名氏研究考略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无名氏研究考略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无名氏研究考略
厉向君;尹世娟
【期刊名称】《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0(013)002
【摘要】无名氏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位传奇性作家,是"潜在写作"的最为典型的代表.无名氏研究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是从零开始,随着对无名氏研究的不断推进,无名氏及其作品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无名氏也徐徐进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无名氏研究包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研究和九十年代的研究及二十一世纪的无名氏研究.
【总页数】8页(P77-84)
【作者】厉向君;尹世娟
【作者单位】日照广播电视大学,山东,日照,276826;日照广播电视大学,山东,日照,2768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研究性学习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为例 [J], 董正宇
2.大学语文课堂中的现当代文学教育研究\r——评《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教育研究》 [J], 宋雨晴
3.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知识性格的形塑--关于金理《文学视野中的现代名教批判--
以章太炎、鲁迅与胡风为中心》 [J], 陈国和
4.现当代文学中的农民形象书写
——评《一种文学与一个阶层:中国新文学与农民关系研究》 [J], 徐玲
5.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举办“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价值观问题”研讨会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徐讠于 小 说 研 究 几 乎 并 行 的 无 名 氏 小 说 研 究 也主要可以从三个层面得以描述 ,研究者的思路大 体一致 ,只是两人创作的差异决定了研究的独特性 和非同步性 。首先是主题分析 ,刘玉凯的论文《无名 氏小说的生命律动 ———兼论中国 40 年代浪漫派的 哲学精神》λ| 指出 ,无名氏小说在思想上有纯化和理 想化特点 ,认为其作品追求生命的超时代化 、抽象 化 ,是完美的“人性史诗”;刘光宇则认为无名氏小说 对人生哲学命题 的 表 现 分 为 三 个 阶 段 , 一 是 改 造 《( 野兽·野兽·野兽》) ,二是爱情《( 海艳》) ,三是宗教 《( 金色的蛇夜》等) λ} 。对无名氏小说主题的研究从 一开始就触及人性和生命的深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对主题的分析越发具体 、细致和深刻 。其次是风格 研究 ,比较有代表性的专论文章 λ∼认为 ,无名氏小说 的美学格调是极端色彩和冲突之美 ,表现为极乐极 悲的情节模式 、极冷极热的人物情感和极雅极俗的 哲理诗情 ,这种观点基本概括了无名氏小说的艺术 特色 ,但是仍不够全面 。再次 ,是对无名氏小说的文 本研究 ,这一层面的研究具有本体论性质 ,在这类研 究中 ,出现了一种比较可喜的现象 ,即对科学主义研 究方法的某种运用 。
中国文学研究
95
意义 ,正如露丝·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首章中所 说 ,人之本性是由文化即习俗塑造的 ,因此 ,运用民 俗和习俗来分析徐讠于小说就成为吴福辉立论的基 点和依据 ,他认为徐讠于是徘徊于城乡 、沪港之间的 作家 ,由于沪港两地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和现实风 俗习惯 , 徐 讠于 的 后 期 小 说 中 广 泛 存 在 着“田 园 模 式”,这说明徐讠于没有真正地进入都市香港 λζ ;此外 , 精神分析学方法也占一席之地 ,程亦骐在《精神分析 学派对徐讠于三 、四十年代小说创作的影响》λ{一文中 认为 ,徐讠于小说受弗洛伊德“幻想”和“无意识”理论 的影响 ,往往幻化出一些真善美的人生世界和人物 形象 ,同时通过梦境描写揭示人物的无意识心理 。
与宗教相结合 ,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属性 ,同时 ,他
九十年代徐讠于 、无名氏小说综合比较研究的兴 反对 将 无 名 氏 小 说 视 为 言 情 小 说 或 浪 漫 主 义 作
奋中枢之一是流派命名的分歧 ,如严家炎认为二人 品 ④。
属于“后期浪漫派”,孔范今则认为是“后期现代派”,
此外 ,学术界有一种比较温和的观点 ,即主张二
百家争鸣 ,智者见智 。研究者之所以有多种认 类 。历时性研究即纵向的动态分析 ,如程亦骐在《徐 证 ,是因为研究视点的侧重不同 。尽管如此 ,学界仍 讠于小说创作的发展演变》⑩中提出的创作分期观及
有一些基本的定论 ,如二人对西方哲学 、宗教的借鉴 相应的创作心态论 ,认为徐讠于小说分为 1933 - 1936
淡忘的声音重新获得呼喊的契机 ,具体而言 ,徐讠于 、 为无名氏对Hale Waihona Puke 的生命价值 、自由精神和生存状况的
无名氏小说研究不仅浮出水面 ,而且研究的滞后性 关注 构 成 了 作 品 的“放 纵 的 、空 想 的 浪 漫 主 义 风 反而促进了它的深刻性 ,多年来的沉寂蕴蓄出开阔 格”②。
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学术定位 。徐讠于 、无名氏是两
非作品主旨 ,其迎合现代读者企图摆脱现实缺陷的 观点是对他九十年代初以“爱与人性”作为徐讠于小
乌托邦心理 ,才是真正的通俗 ,并对二人提高现代通 说母题的延伸和发展 。吴福辉则以徐讠于后期小说
俗小说审美品位所作的贡献给予了公允的评价 。雅
俗研究大多为持平之论 ,但亦有偏至之说 ,如刘成 友 、蒋先武在《并不浪漫的“后期浪漫派”》⑨中认为 ,
主义或现代主义特质的不同认证 。
说》⑥中的观点则更有代表性 ,他认为无名氏的成就
陈思和 、汪凌等人的观点是倾向于浪漫主义的 。 在于把西方现代主义哲学理性融入感觉体验之中 , 前者在《试论〈无名书〉》①中认为 ,无名氏作品是“浪 将现代主义所推崇的纯主观的个人感觉推向极致 ,
Ξ 收稿日期 :1999 - 12 - 14 作者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九八级研究生 邮编 :41008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关 键 词 徐讠于 无名氏 综合比较研究 独立个案研究 负面批评
随着九十年代以来文学研究多元化格局的进一 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最后一个余波”,而浪漫
步形成 ,对现代文学史上作家作品的挖掘更趋于深 主义英雄印蒂在浮士德式的探索人生的意义上是一
广“, 潜在写作”概念也日益得到重视 ,这样 ,被历史 个“圣者”,在反道德意义上是一个“魔鬼”。后者认
重视心理描写和心理分析 ,多采用人物内视点的叙 路历程 。
事方法 ,作者强调文学雅俗共赏的发展趋势 ⑦ ,可谓
徐讠于小说的共时性研究即横向的静态分析从
个案分析与文学思潮紧密联系的范例 。孔庆东的论 三个层面展开 。以主题论而言 ,学术界有比较深刻 、
文《雅 俗 互 动 的 宁 馨 儿 ———四 十 年 代 小 说 的 新 面 全面的阐释 ,吴义勤的《“通俗的现代派”—论徐讠于 貌》⑧则以雅俗对立和转换的历史过程为角度 ,认为 的当代意义》λϖ 认为 ,徐讠于小说的现代主义主题有着
94
2000 年第 3 期 (总第 58 期)
同时 ,它也融入浪漫主义艺术形式之中 ,为存在主义 又与之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互为观照 ,从而形成了
的生命意识涂抹上一层极为浪漫的色彩 ,二者有机 徐讠于 、无名氏小说研究“少而精”的格局 。
地形成互补 。
对徐讠于 小 说 有 历 时 性 研 究 和 共 时 性 研 究 两 大
创作为切入口 ,认为其小说的最高意识即最高主题 是一种进取 、探索 ,一种永久的追寻 λω。这两种主题 观综合表明了徐讠于小说的现代性和世俗性 ,基本上
徐讠于 、无名氏对“新感觉派”感知方式 、浪漫主义手 符合徐讠于小说主题的全部内涵 。从风格论层面看 ,
法和“鸳蝴派”小说故事编织手法的综合运用 ,具有 一些研究者对徐讠于小说作出了鲜明的风格描述 ,具
象 。所以 ,对徐讠于 、无名氏小说的研究一般从两个 是反思现实 、厌恶政治和否认理性 ,艺术原则是“为
方面展开 ,一是同构性研究 ,即综合比较研究 ,二是 生命而艺术”。后者认为无名氏小说综合生命哲学
异质性研究 ,即独立个案研究 。
和存在主义哲学从而构成一个以“自我”的“寻找”和

“超越”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人生哲学命题 ,并将之
陈思和主张“消极浪漫派”,吴福辉认定二人为“海 人小说创作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或过渡 。
派”作家即“后期海派”,朱德发持“新浪漫派”之说 , 刘开明认为浪漫主义是徐讠于小说创作的基本内核 , 李晓宁则名之“后浪漫派”以示区别 。这种流派命名 但其小说兼具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因素 ⑤。赵凌河
的多歧性 ,其实暗含了对徐讠于 、无名氏小说的浪漫 在其论文《生命意识的浪漫色彩 ———读无名氏的小
并适应了这一文学思潮 。这种雅俗研究大多注意到 则以浪漫主义为基调 ,由理想主义过渡为悲观主义
了徐讠于 、无名氏小说的二元品格 ,例如较早的研究 甚至宿命论 。这种对作家创作轨迹的历史性描述 ,
者程亦骐就认为徐讠于小说是通俗文学和纯文学结 使作家的全部创作成为一个自足的时间序列结构 ,
合的产物 ,前者注重传奇性 、大众性 、娱乐性 ,后者则 从而有助于我们在整体的意义上把握作家的全部心
等。
年的初期写作以及 1937 - 1949 年的抗战期写作 、
从雅俗角度出发 ,研究者们基本一致地认定徐 1950 - 1980 年的香港创作期 。第一期主要由现实
讠于 、无名氏小说为通俗小说 。这一研究倾向同八 、 主义过渡为悲观主义 ,第二期创作呈现出复杂状态 ,
九十年代以来通俗文学在大陆的蓬勃发展状况相关 理想主义 、现实主义和微量悲观主义相杂糅 ,第三期
文体源于无名氏强烈独特的生命意识和狂放无度的 美学情致 ,表现为语言的狂轰滥炸 、意象的纷繁浓密 和以议论入小说等 ,由此作者称《无名书》是“文学史 上的一座火山”。将小说上升到文体学高度进行分 析 ,是对文学自身规律和特征的触摸 ,这表明了无名 氏小说研究的深度和力度 。
此外 ,还有一类值得注意的研究文章 ,它们从某 种意义上说已经属于形式 ———结构主义研究体系 。 这一研究体系强调文学自身的形式和结构 ,因此具 有科学化 、客观化 、内部化的特点 。例如叙事学研 究 ,罗兰·巴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将叙事 作品分成功能层 、行为层和叙述层 。采用这一方法 , 李遇春将《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中的叙述者 分解为超我 、自我和本我 ,由此形成三个相对独立自 足的“亚文本”,并认为它们在叙事机制 、结构形态 、 故事情节上存在着赓续性 ,在人物 、题材 、主题上具 有同一性 ,在叙事空间 、叙事者中隐含着对立性 , µω 这种对立性大量充斥着理想/ 现实 、超越/ 限制 、梦幻 / 现实等矛盾冲突结构即二元对立 ,而这种二元对立 恰与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格雷马斯所谓的小说叙 事深层结构相类似 。
文本结构研究的代表之一是刘玉凯 ,他指出无 名氏小说在结构上十分宏丽 ,具有史诗性特征 ,打破 了传统小说的格局 µυ ,这一点认识是比较准确的 ,但 作者仅借助司马长风新文学史上的相关内容和无名 氏小说中的相关段落 ,缺乏文本意义上的理论论证 , 因而显得力度不够 。
由于上述缺陷 ,一些研究者进一步深入无名氏 小说文本 ,对之进行了更为合理 、更为科学的阐释 , 如陈思和的文体学研究 。其论文《试论〈无名书〉》µϖ 从文体学意义上肯定了《无名书》的价值 ,认为这种
在抗战时期涌现了一批介乎雅俗之间又超乎雅俗之 终极关怀意味并具有独特的精神情绪 ,如孤独感 、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