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外交新局面
高中历史必修1笔记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1. 1971年7月,基辛格访问中国,随后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尼克松将访问中国,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2.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3.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4.建交热潮,外交僵局被打破,出现新局面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3.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10月,上海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达成“上海共识”4.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前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采取抵制中国的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国民党占据。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总结: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使我国打破了长期的外交僵局,开创了外交新局面3.新时期我国外交致力于维护世界与周边和平环境,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中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中国与美、日关系的新篇章,中美、中日和平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中、美、日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它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对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处理与苏联、俄罗斯关系的不同点,并分析历史原因1. 不同点:前者与苏联结成同盟,承担必要的保护同盟的义务;后者是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的具体表现2.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敌视、孤立新中国的政策,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为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果实,在捍卫和平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新中国在外交上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并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和原则;(2)掌握新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和特点;(3)分析新中国外交对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新中国外交的重要事件和成果;(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外交的具体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2)引导学生树立和平、合作、共赢的国际观;(3)增强学生对我国外交政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和原则;(2)新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和特点;(3)新中国外交对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作用。
2. 教学难点:(1)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具体实践和成果;(2)新中国外交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应对策略;(3)新中国外交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和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纪录片《开创外交新局面》片段,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外交的重要性;(2)简要介绍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意义;(3)提出探究问题: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和原则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和原则;(2)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和特点;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中国外交政策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应对策略;(2)分析新中国外交对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作用;(3)邀请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4.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的新中国外交事件,如“乒乓外交”、“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等;(2)让学生深入了解事件背景、过程和意义;(3)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在事件中的应对策略和成果。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探究新中国外交的相关知识;(3)鼓励学生关注当今世界外交动态,思考新中国外交对现代外交的启示。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1
毛泽东明确表示,要去,为什么不去?这是 非洲黑人兄弟和中小国家用轿子把我们抬进联合 国的,不去就脱离群众了。
结合教材与毛泽东的话思考: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一 个重要的外部因素是什么? 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要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取得成功的重要的内在因素是什么?
1972.2 1978.12 1979.1
中美正式建交
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1972年2月21日)
“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 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 22年没交往了呵!” ———周恩来
“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 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握 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 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 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 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 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阅读课文112页历史纵横思考: 假如你是当时外交部发言人,对于美 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你作 何回应?
1、中国决不允许在联合国出现“两个中国”或“一中一 台”的局面。 2、这是尼克松政府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阴谋的大 暴露。 3、对此,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绝对不能容忍,并且坚决 反对。 4、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两个中国”,只有一个中国,就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导致中苏关 系恶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 B.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的策略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D.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7.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转变的关键是 A.中苏关系走向缓和 B.中美关系走向缓和 C.中日关系走向缓和 D.中越关系走和缓和
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
(根本原因)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设计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设计第一章:新中国的外交政策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其背景。
让学生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1.2 教学内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背景:国内外形势及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友好合作。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背景和基本原则。
学生参与讨论,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第二章:新中国外交的重要事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的重要事件。
让学生理解这些事件对新中国的外交关系和国际地位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重要事件:如抗美援朝、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苏分裂等。
事件对新中国的外交关系和国际地位的影响。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重要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和结果。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事件对新中国的外交关系和国际地位的影响。
第三章:新中国的外交关系让学生了解新中国与主要国家的外交关系。
让学生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对外交关系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新中国与主要国家的外交关系:如美国、苏联、中国台湾、周边国家等。
新中国外交政策对外交关系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新中国与主要国家的外交关系及其发展变化。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新中国与不同国家的外交谈判,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对外交关系的影响。
第四章:新中国的外交成就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在外交方面的主要成就。
让学生理解这些成就对新中国国家利益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4.2 教学内容:新中国在外交方面的主要成就:如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
成就对新中国国家利益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新中国在外交方面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这些成就对新中国国家利益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第五章:新中国的外交经验与启示让学生了解新中国的外交经验。
让学生从中获得启示,为今后我国的外交事业发展提供借鉴。
课件9: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 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 弃权。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讨论 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 提案,并通过了2758号决议,恢复中 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左图为决议通过时的联合国大会会场。
“中国人来了”
1971年11月8日,《时代》的封面文章这样写道 :今天,联合国要接受一 个来自新地区的代表团——中华人民共和国
尼
克 1979年1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
松
访 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举行的招待会上祝酒, 华 庆祝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过程 1971 乒乓外交 1971 基辛格访华 1972 尼克松访华(开始) 1979 中美建交(正式)
李连杰
“美国人来了” 尼克松:“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 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 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 始了。” 周恩来: “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 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 年没有交往了啊!”
1.主要原因 外部条件:中美关系改善的促进 国家利益: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 2.过程 1972 田中角荣访华、建交
1972年中日复交后,日本对华外交的基点从意识形态、阵营政治转 到了和平友好和经贸关系上来。1979年12月,大平正芳首相决定对 中国提供以日元贷款为主的政府开发援助(ODA) 资金。其决策动机 包括:第一,促进中国成为更加开放的邻国;第二,促进日中经贸 关系;第三,对放弃战争赔偿的中国报答。
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前身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 1996年4月26日,中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 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首次会晤。从此,“上海五 国”会晤机制正式建立。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及其原因;2. 掌握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3. 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对国际地位和作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确立的过程;2.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原因;3. 采用案例研究、角色扮演等方法,深入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2. 引导学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树立和平、合作、共赢的国际观念;3. 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注国际形势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1. 国内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2. 国际背景:冷战格局的形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3. 外交政策的确立: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一边倒。
第二课时: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1. 1954年日内瓦会议: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2. 1955年万隆会议: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3. 1957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第三课时: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作用1. 提升国际地位:从无到有,由弱变强;2. 促进国家发展:引进外资、技术,开展国际合作;3. 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支持第三世界国家。
第四课时:新中国外交中的重大事件1.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的缓和;3. 1979年中美建交:两国关系正常化。
第五课时:新中国外交的启示1. 坚定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2. 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工作的核心;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及其原因;2. 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3.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作用。
难点:1.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过程;2. 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原因分析;3. 新中国外交政策对国际地位和作用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课件
促进国际经济秩序健康发展
开创外 交新局
面
20世纪70 年代的三 大外交成 就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日邦交正常化
新时期外交→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新华网
维护地区安全,推动世界和平
材料三:2010年,欧洲爆发主权债务危机,中国 没有置身事外,派出30多个采购团赴欧,向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注资、购买欧洲部分国家国债……以此支持 欧洲国家增加就业和恢复经济增长。……中国对欧洲 和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自身经济的稳定健康快速增长, 这不仅会恢复信心,带动欧洲就业和经济增长,也将 稳定世界经济。
(3)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①对双方:利于两国共同发展、进步。 a.对中国:直接推动了中日建交,国际上出现了与中 国建交的热潮,并且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 制中国的外交僵局,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 b.对美国: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②对所在地区:利于亚太地区稳定、发展。 ③对世界: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
探究二: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1.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1)原因: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是中美两国的 共同要求。 (2)进程: ①间接表达意愿,投石问路。 ②民间交往,相互试探,以民促官:乒乓外交。 ③官方交往,初步接触:基辛格秘密访华。 ④最高层交往,重大突破:尼克松访华。 ⑤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中美正式建交。
——《环球瞭望》2011年10月25日
维护世界和平,不干涉他国内政
材料二: “和平使命—2012”联合反恐军事演 习6月8日至14日在塔吉克斯坦举行。防务安全合作 是上海合作组织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军演彰显上 海合作组织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推动建设和谐 世界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军队为世界和平和地 区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⑴1971年10月,在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众多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情况下,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以及中国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⑵1972年2月,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要求的情况下,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确立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结束了两国二十多年对抗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成为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外关系形势转变的关键,为实现中日邦交关系正常化,打开我国外交的新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⑶1979年,随着中美关系的不断发展,中美正式建交。
⑷1972年,在中美关系改善的情况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关系正常化。
接着,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许多国家纷纷同我国建交,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背景: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表现:⑴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外交;⑵积极参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如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形成“上海共识”,为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⑶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如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确立了“以互信求安全,以合作求合作”的原则,对加强我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我国在上海合作组织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表现在:⑴建国初,将该政策灵活运用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⑵新时期,我国对该政策作出重大调整。
2024年中国历史上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中国历史上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中国历史上开创外交新局面的重要事件和时期,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
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评价不同历史阶段的外交政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外交政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和国际视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和重大外交事件,包括“一带一路”倡议、外交战略布局等。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外交政策背后的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复杂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中国外交历史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对中国外交的了解,了解学生的前知水平。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古代外交的起源与发展,如“丝绸之路”等。
讲述近代中国外交的曲折历程,包括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外交困境。
重点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如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多边外交的开展等。
3. 案例分析选取改革开放以来的典型外交事件,如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进行深入分析。
引导学生从国家利益、国际环境、外交策略等角度分析这些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中国外交的未来趋势和挑战。
每组选出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5. 总结提升总结中国历史上开创外交新局面的重要性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发挥外交作用,促进国家发展。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讲授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外交新局面的短论文,以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知识。
评价方式: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图解(思维导图+微试题):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人教新课标)
开创外交新局面【思维导图】
【微试题】
1.1980年中美达成协议:由美方提供设备、由中方技术人员操作,在中国新疆的奇台和库尔勒建立监测苏联核武器和导弹试验的监测站,所获情报中美共享。
这段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
A.中美已结成军事同盟
B.中美已妥善解决意识形态的分歧
C.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D.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已初见成效
答案:C
2.对中俄关系,有专家指出:由于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相互心理要求和预期更为适度,这种关系的稳定也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与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关系相比,是有根本不同的。
这里的“根本不同”是指( )。
开创外交新局面精选3篇
开创外交新局面精选3篇开创外交新局面篇一【学习目标】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知识梳理】考点1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②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中国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
③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许多国家要求__________。
(2)标志: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通过了阿尔巴尼亚、________等23国提案,以压倒多数的优势恢复中国席位。
(3)意义:①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1)背景:①中国国家地位的提高,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②美国与苏联争霸需要与中国改善关系。
③________,中美关系改善符合两国的国家利益。
(2)过程:①1971年4月,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②1971年7月,________秘密访华,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
③1972年2月,________总统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________年1月,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中日关系的改善(1)背景:①________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②中日古代友好交往的历史影响;③关系正常化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2)过程:1972年9月,日本首相________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考点2新时期的外交建树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1)原因: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________上来,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人教版必修1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
人教版必修1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学校:临清实验高中学科:历史编写人:吕本龙审稿人:王明强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一、教材分析《开创外交新局面》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的对外关系》的内容。
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我国70年代的外交成就以及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外交的建树。
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在新初期外交成就的基础上,打开了外交的新局面,的国际地位逐步得到提高。
本课内容是对前一课内容的继承和发展,在外交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简述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理解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内容。
了解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理解它对现代化建设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影响。
探究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与新时期全方位外交之间的联系。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改善,说明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
3、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教材提供的图表掌握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打开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间的相互关系。
(2)在师生对话中,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理解历史事件的实质。
由历史材料和图片引出历史问题,提醒学生注意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重点难点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从心理特点来看,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奋点多集中在直观教具和生动的历史事件上,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阶段。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选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第24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课程标准: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的努力。
高考考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基础知识】一、恢复联合国席位1、原因:(1)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2)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量加强(3)是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外交的结果(4)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2、标志:1971年26届联大3、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1、背景:中美长期的敌对紧张状态。
2、原因:70年代初,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改善双方关系成为中美的共同要求。
从美国方面看①建国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②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③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想联华制苏④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⑤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从中国方面看①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②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③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3、进程:1971,乒乓外交,基辛格访华。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上海联合公报》,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4、意义:①结束了长期的对峙,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
②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
③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④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
三、中日邦交正常化1、原因:中美关系改善的直接促进作用。
2、进程: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建交热潮:四、新时期外交建树1、外交政策的调整(1)原因: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人教版】(备课资料)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人教版)》备课资料课程标准:(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50年代末60年代,尽管中国与亚非国家建交出现高潮,但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继续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中国外交工作仍然面临极大困难。
70年代后,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开始出现新局面。
一、70年代外交事业的重大发展: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未及时恢复原因:美国从抵制政策到提出双重代表权案恢复表现:1971.10第26届联大决议(毛泽东说1971年两件大事:林彪垮台;联合国恢复我国席位)恢复原因:(1)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2)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3)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4)基辛格访华,亲美国家的支持为什么是“恢复”?(1)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常任理事国之一(2)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本应该在1949年取代国民党政府而拥有合法席位。
1949年应拥有,1971年才拥有,故曰恢复。
意义:(1)中国对联合国事务的参与,强化了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地位。
(2)中国重返联合国标志着中国多边外交开创了新的格局,进入了新的阶段。
(3)中国深入参与联合国事务,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对中国的政策制定起了积极的借鉴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经过:(三步)(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总理共会谈17个小时)之后,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据秘谈达成的协议)(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全称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设立于1953年,是总统最主要的外交政策顾问和利益维护者。
)内容:宣布尼克松将访华评价:“20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尼克松回忆录》)(美国是西方反华的头目)(2)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简称《上海公报》)内容:①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②只有一个中国③美国最终从台湾撤军意义:标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尼访华是中美关系史上第一位在职总统来华访问)(3)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政府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同时发表联合公报,决定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5讲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15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开创外交新局面课题2 与时俱进开创外交新局面——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必备知识·自主排查知识点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激烈斗争。
2.内容(1)“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
(3)“一边倒”: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成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原因: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经过(1)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2)1954年,中、印、缅一致同意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双方关系的基本原则。
3.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日内瓦会议(1)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2)结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3)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2.万隆会议(1)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
(2)结果: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构图解史]“一边倒”外交方针信息提取:“一边倒”说明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获得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支持。
这是新中国在严峻国际形势下的外交选择。
[构图解史]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我国建交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信息提取:图示反映与中国建交的大多数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西欧国家,说明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受意识形态影响,奉行“一边倒”政策。
[概念阐释]“求同存异”方针(1)“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曾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同17国建交 50年代
基础 参加两次国际会议
60年代
恶化
联合国合法利的恢复 突 破 和 转 机 中美关系正常化 推动
70年代
中日邦交正常化
无敌国外交
80年代
调 整
“不结盟”
中美关系回顾
A.长期实行敌视中 国的政策,拒绝承 认新中国,并采取 政治上孤立,经济 上封锁、禁运,军 事上包围的方针, 企图把新中国扼杀 在摇篮里。 B.阻挠恢复新中国 在联合国的合法权 利,在台湾问题上 搞“两个中国”的 阴谋。 C.发动侵略朝鲜战 争和侵越战争,从 威胁中国。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苏联军事力量、综合 国力迅速增长;长期的越南战争导致美国经济衰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 国的霸权地位日趋衰落。 材料三: 1969年3月,苏联军队入侵乌苏里江主河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中苏军 队发生激烈交火,珍宝岛之战将已经恶化的中苏关系降到了冰点,中苏边 境地区剑拔弩张,大规模军事冲突有一触即发之势。
2001年上海 APEC会议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 :中国、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 和乌兹别克斯坦6国总理
上海合作组织会徽
1、中国何时加入联合国的,新中 国成立时为何不能立刻恢复在联合 国的合法席位? 2、1971年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 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材料一: 支持票 50
(3)意义 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中美关系改善 (70年代我国外交转变的关键)
美国 1、原因: 中国
2、经过;
1972年2月28日,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 – ④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上海公报》)。《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 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 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开创外交新局面课件(共25张PPT)
应对策略与建议
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与各国的互利合 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同时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护国 际公平正义。
参与国际救援
积极参与国际救援行动,派遣救援队伍、医疗队伍 和物资支持受灾国家,展现人道主义精神。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 ,派遣维和人员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解 决地区冲突和危机贡献力量。
04
外交新局面的机遇与挑战
面临的机遇分析
全球化深入发展
国际地位提升
全球化进程加速,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更 加频繁,为我国外交提供了更广阔的舞背景与意义 • 外交新局面的战略规划 • 外交新局面的实践与成果 • 外交新局面的机遇与挑战 • 外交新局面的未来展望
01
外交新局面的背景与意义
当前国际形势分析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崛起,国际力 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全球市场深度融 合,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革。
。
区域合作机制
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 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如区域
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等。
国际科技合作
加强与各国在科技领域的合 作,共同开展研发项目,推 动科技创新和成果共享。
对外援助与国际责任
对外援助政策
制定对外援助政策,加大对外援助投入,提 高援助质量和效益,帮助受援国改善民生、 促进发展。
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
进一步深化外交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外交工作能力和水平;同时扩大 对外开放,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1教学案:第2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含答案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学习目标]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及历史意义。
2.掌握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和重要影响。
3.分析新时期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原因。
4.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①1。
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2)美国采取抵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3)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4)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过程: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3.意义(1)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1.中美关系正常化┄┄┄┄┄┄┄┄②(1)背景:20世纪7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关系成为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2)过程①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②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
③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中日关系正常化(1)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过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3.影响(1)国际上出现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打破了中国的外交僵局,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2。
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成就(1)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③(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①表现:2001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形成“上海共识”。
②意义: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重大贡献.(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④①表现:2001年,中国、俄罗斯等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活动及其特点;2. 掌握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3. 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了解新中国外交的历史背景;2. 分析相关历史事件,探讨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调整过程;3.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新中国外交的成就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新中国外交成就感到自豪的情感;2.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认识外交政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活动及其特点;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三、教学难点: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评价。
四、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相关历史资料、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引发学生对新中国外交的关注。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活动及其特点。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引导学生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相关历史事件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过程及其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新中国外交的成就和影响。
6. 拓展延伸: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当前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面临的挑战。
7. 布置作业:8. 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学生互评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活动的了解程度、对外交政策调整的分析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评价的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七、教学拓展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历史纪录片,如《新中国外交纪实》等,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新中国外交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池高级中学教学笔记年月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
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
由于宁夏中考采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物合卷,实行开卷考试,考生从历史、地理、生物三科试题中选答一科试题,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
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这本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
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形成学习高中历史课程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
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
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对历史教师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针对这些挑战,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反复推敲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
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
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
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
⑵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
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
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
⑶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
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
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
⑷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
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
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
⑸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
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
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重点: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难点: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去年,也就是2012年的国际政治舞台,风云变幻。
而中国周边局势,也是扑朔迷离,在中国的南海和东海,相继形成了两个巨大的风暴漩涡。
这两个漩涡的中心,一个是黄岩岛,一个是钓鱼岛。
围绕着两个岛引发的争端,已成为了2012年亚太地区重大的外交事件,曾使中国及其周边局势一度趋于紧张。
然而回望历史,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临着更严峻的局势。
首先是美国在亚太地区兴风作浪,先是在50年代初发动侵朝战争,后又在60年代初入侵越南。
苏联也在加紧扩张,50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还在1969年一度入侵中国领土珍宝岛。
美、苏的军事行动给当时的中国造成了严重的围困之势。
如何破解世界大国对中国的围困之局?我们就一起来学习70年代中国外交的突破。
这是美国《时代》周刊1971年11月8日的一期封面,人物是周恩来,标题是:中国人来了。
这一期的封面文章这样写道:“今天,联合国要接受一个来自新地区的代表团: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人来了”指的是什么事件?答: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板书)第一篇章:雨后彩虹,光彩夺目(外交关系的突破)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自主学习:问题一:为什么是“恢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问题二: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三: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⑴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中国对联合国的筹建和成立做过重要贡献。
⑵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一方面对新中国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实行孤立、封锁和包围;另一方面在国际舞台上打压中国的外交空间,支持蒋介石集团非法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致使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长期得不到恢复。
“中国人来了”,来得容易吗?答:不容易。
为了这一天,中国人足足斗争了22年。
这22年间,由于美国的一再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蒋介石集团所占据。
而就在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前夕,美国还抛出了个“双重代表权案”。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12的“历史纵横”。
从“历史纵横”的材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答:中国领导人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
主权与席位,哪个重要?当然是主权。
国家主权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不容谈判、不容侵犯的。
中国人来了,中国人为什么能来呢?投影:材料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材料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也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材料三:支持中国的主要是哪些国家呢?——广大的亚非拉国家。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中国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大力拓展同这些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确立和增强了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影响力,从而为重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人来了,中国人带着信心与自豪重新站在了世界舞台之上。
正是中国的到来,极大地增强了亚非拉国家在联合国中的影响力,冲破了超级大国对联合国的掌控,从而推动了世界政治的民主化及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投影:《时代》周刊记者对中国重返联合国之后的前景做出了客观的预测:“它会为联合国带来新的能量,每个人都会发现新的改变。
”1971年10月,中国人来了,来到了联合国。
随后不久,美国人也来了,他们来到了哪里?——中国。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空军一号”降落首都机场。
当他走下舷梯,老远就向前来迎接的周总理伸出了手。
当两只大手紧紧握在一起的时候,周总理意味深长的说道:“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
22年没交往了呵!”当然,这次握手不仅跨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也跨越了两国间最深重的分歧。
(板书)第一篇章:雨后彩虹,光彩夺目(外交关系的突破)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二、中美关系正常化(跨洋握手)自主学习:问题一:结合P.113“学思之窗”,请思考:中美为什么会有“握手”的意向?问题二:中美的“跨洋握手”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现实的?问题三:从开始“握手”到实现真正的“正常化”,影响双方关系的最大障碍是什么问题?答:……(板书)第一篇章:雨后彩虹,光彩夺目(外交关系的突破)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二、中美关系正常化(跨洋握手)⒈原因:中美双方利益需求⑴美国:①孤立中国政策失败;②美苏争霸需要⑵中国: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主因);②对付来自苏联威胁;③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正因为如此,美国人来了,中国也为之敞开了大门,中美关系一步步地走向了正常化。
现在就请大家回到教材,阅读教材第二目的相关内容,然后根据这张表格的提示,自主完成“中美关系正常化大事记”。
时间事件其实,为推动两国关系正常化,两国政府及其领导人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其中不乏温情攻势。
1972年的冬天,尼克松夫妇想完成登上长城的愿望,然而天公不作美,一直阴天下雪,周总理当即决定动员几十万群众连夜清扫钓鱼台到八达岭长城大约有七八十公里路的积雪。
第二天早晨7点,马路已全部打扫干净。
这也让尼克松见证了中国人民的真诚与热情。
但不管怎样,双方最终还是要坐在谈判桌前。
在尼克松访华期间,双方就历经了三个层次、前后11轮的会谈。
据时任外交部的翻译人员回忆,尼克松访华期间,他们每天工作到半夜,如何吃饭、睡觉都没有印象了。
(板书)第一篇章:雨后彩虹,光彩夺目(外交关系的突破)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二、中美关系正常化(跨洋握手)⒈原因:中美双方利益需求⒉过程⒊主要障碍:台湾问题双方最终谈成了什么呢?投影: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双方把双边贸易看作是另一个可以带来互利的领域,并一致认为平等互利的经济关系是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的。
——摘自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根据《公报》相关内容,分析中美关系改善有何历史意义?答:……美国总统走后不久,日本人也来了。
投影:(板书)第一篇章:雨后彩虹,光彩夺目(外交关系的突破)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二、中美关系正常化(跨洋握手)三、中日邦交正常化(冰释雪融)自主学习:问题一:中日近代关系史上曾有过哪些“冰”、“雪”?问题二:70年代中日“冰释雪融”的标志是什么?主要原因何在?问题三: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田中角荣9月25日来到中国,9月29日就和中国签订了《中日联合声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其效率可以说是非常高的。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来找找《中日联合声明》和《中美联合公报》有什么不同?投影:不同——第一,关注的焦点不一样,中美间的核心问题是台湾问题,中日间的核心问题是历史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日本表示了深刻的反省。
第二,美国承认的是一个中国,日本承认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应该来说,日本的态度非常的积极。
而与之相回应的也是中国非常务实的态度——中国放弃了日本的战争赔款。
子曰,四十而不惑。
不惑之年,原本是不折腾的年纪,原本是更能理性的对待分歧的年纪,原本是更懂得交流沟通的年纪。
然而,十分遗憾的是,由于日本方面的原因,两国的关系竟发展到这等地步。
面对今日之局,再次回望历史,或许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的智慧。
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日建交的意义?答: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投影:(板书)第一篇章:雨后彩虹,光彩夺目(外交关系的突破)第二篇章:东方巨人,举足轻重(新时期的外交建树)一、外交政策的调整投影:材料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