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5:第7课 诗三首《归园田居》(含答案)
2019-2020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讲义:第7课 诗三首及答案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军事家,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宴唱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
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隐逸的田园诗人——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
浔阳柴桑人。
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代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三国群雄,首推曹操。
文不如曹植,武不如吕布,谋不如孔明,工不如满宠……可是又有谁可以超过曹操,超过这位三国第一人?“吾任天下之智力”,曹操如是说。
吾无才,天下之才皆我之“才”,凭着超凡的政治才能,曹操在三国舞台长袖善舞,独领风骚。
纵观历史,许多文人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他们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以及理由。
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学案及教案内容感知《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这些诗的艺术成就颇高。
本诗主要写的是采芙蓉送给心爱之人。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但最后两句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
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销魂!《短歌行》是曹操借乐府旧题抒发怀抱的代表作之一,颇能体现曹操慷慨悲凉、气韵沉雄的风格。
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曹操的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主要写对人生苦短的感叹,后半部分主要写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
古雅雄浑,气度非凡,体现了曹操的王者风范和英雄气度。
《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
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
诗的开头几句,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田的缘起。
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误入官场)→思归→归隐田园。
中间写自己回归田园的生活、居住、守拙。
诗人在这里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
最后四句又回到眼前,叙写自己真正找到了自己“性本爱丘山”的田园生活。
全诗运用了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遗(wèi)还顾(huángù)三匝(zā)羁鸟(jī)阡陌(qiānmò)故渊(yuān)榆柳(yú)后檐(yán)守拙(zhuō)暧暧(ài)墟里(xū)狗吠(fèi)掇(duō)衿(jīn)颠(diān)樊笼(fán)2.多音字二、字形三、词义1.重点词遗:赠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 第7课诗三首 Word版含答案
第7课诗三首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
2.思维与审美:理解内容情感,鉴赏艺术手法。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激趣导入屈原《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对于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别离的哀音在真纯的古典文学世界回响不绝。
山隔水阻,风雪塞途,游学仕宦,战争行役……一朝分别,音讯杳然。
漫漫时光使分别化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让别离酿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显得格外真挚动人。
今天,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走近“涉江采芙蓉”的有情人。
一、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
(第一段)涉.(徒步渡水,蹚水)江采芙蓉..(莲花的别名,这里说“芙蓉”与“夫容”双关),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多芳草。
采之欲遗.(赠送)谁?所思在远道。
请概括段意:叙述女子采摘芙蓉,营造思乡氛围。
(第二段)还顾..(指感情深...(形容无边无际)。
同心..(回顾,回头看)望旧乡..(故乡),长路漫浩浩厚)而离居..(指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分居异地),忧伤以终老请概括段意:写情深意笃的两人相隔两地、无法相聚的悲伤。
二、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填出空缺处中体现情感变化的相应内容。
答案①欢乐洋溢②黯然痛苦微任务活动一准确翻译重点诗句1.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采摘荷花想要送给谁呢?所思念的人在远方的道路上。
(得分点:遗、所,句意对) 2.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忧伤中慢慢变老。
(得分点:同心、离居、终老,句意对)微任务活动二理解内容情感,鉴赏艺术手法1.诗歌开头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诗歌开头两句展示了如诗如画的景致:风和日丽,女子荡着小船去采摘美丽的莲花,湖岸泽畔还有数不清的散发着芳香的兰花香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
8诗三首2七中马建民7诗三首三维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语设计情景导入什么样的情感是让人黯然销魂的呢?当远方的游子采摘这些花草想借以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心情由欢欣转为失落.这样的叹息让人遗撼而悲切。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真实的心情记录一一一《涉江采芙蓉》。
诗词导入古代著名文学理论家钟嵘《诗品》说:“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句话评价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让我们一起来体味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文本解读知识积累基础积累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2.“古诗”的原意是占代人所作的诗。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练习:第7课+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doc
第7课诗三首(一)1.下列加粗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青青子衿(jīn)呦呦(yāo)鹿鸣越陌(mài)度阡B.鼓瑟吹笙(shēng)绕树三匝(zā)暧(āi)暧远人村C.羁(jī)鸟恋旧林狗吠(fèi)深巷中久在樊(fán)笼中D.守拙(zuó)归园田周公吐哺(bú)榆柳荫(yìn)后檐2.下列词句书写错误的一组是()A.月明星稀误落尘网中鸡鸣桑树颠B.我有嘉宾长路漫浩浩池鱼思故渊C.譬如朝露兰泽多芳草桃李罗堂前D.契阔谈讌复得反自然少无适俗韵3.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长路漫浩浩漫:广阔无尽的样子B.枉用相存存:生存C.守拙归园田守拙:守住愚拙,这是谦虚的说法。
D.契阔谈讌契阔:聚散,这里有久别重逢的意思。
4.下列各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应饮酒作歌及时行乐。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了诗人仰慕天下贤士,思念之情绵绵不断。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来喜爱山川田园间的生活。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彼此心同而身处两地,忧伤将伴随我们到老。
5.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十分突出的,独特的抒情艺术风格,使这些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B.《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
C.《归田园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D.建安时代的诗文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被后人尊为典范,称“建安风骨”。
阅读《短歌行》,回答问题。
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唯有杜康..这里代指酒B.青青子衿.衣领C.鼓.瑟吹笙弹奏D.山不厌.高厌恶E.周公吐哺..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指中途停止吃饭阅读《归田园居》,回答问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7 诗三首 含答案
7诗三首课后篇巩固提升随堂演练一、课文精读(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题。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导学号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的开头以女子的口吻写起,在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摘几枝可爱的荷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
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由来。
C.第五、六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将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痛苦之情准确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E.芙蓉花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具有高洁、素雅、清幽的特点,诗歌采用比喻的手法,用芙蓉花赠人,能营造素雅的意境,象征纯洁的爱情。
解析D项,“含蓄”的说法不当,诗歌的结尾两句,是直抒胸臆。
E项,“采用比喻的手法”错误,“芙蓉”是诗歌中的一个美好意象,诗人用这一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
答案DE2.从诗歌的内容上看,这首诗的前四句和后四句有不连贯的地方,似乎是叙述的角度发生了变化。
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变化的?解析对这首诗结构的理解,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可以把该诗理解为女子思夫之作,也可以把该诗理解为游子思归之作。
正是因为这看似不连贯的结构,才造成了蒙太奇般的审美效果。
参考答案既可以把该诗理解为女子思夫之作,也可以把该诗理解为游子思归之作。
前一种理解,诗歌的后半部分为虚写;后一种理解,诗歌的前半部分为虚写。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3~4题。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人教版语文必修2学案:第7课 诗三首 Word版含答案
第7课诗三首“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游子思亲怀亲,于是涉江采芙蓉来赠送给远道的亲人,用以聊慰相思之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通过一曲《短歌行》抒发了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性本爱丘山”、视官场为“尘网”的陶渊明,为自己最终能够挣脱世俗羁绊、回归仰慕已久的山林田园而欣喜若狂。
这些凝练的语言、形象而理性的描述、抑扬顿挫的节奏,都彰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呼唤及呐喊。
(1)《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作品,原非一人一时所作。
因各篇风格相近,南朝梁萧统将其合在一起,编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
内容大多表现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人生苦短、彷徨失意的消极情绪和及时行乐等思想,充满感伤低沉的情调,这和当时的社会动乱有关。
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2)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军事家,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3)隐逸的田园诗人——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又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人教版语文必修2教案: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
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2.让学生学会联系写作背景把握诗歌情感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诗歌的意境及主旨品味2.《短歌行》中的情感把握以及运用典故的技巧3.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三、书目推荐,曹操高陵在河南安阳得到考古确认。
墓室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
但随后部分专家质疑曹操墓真假。
而曹操出生地安徽亳州称为抵制安阳抢夺名人资源将大打曹操故里牌,拟举办一场高规格的曹操学术研讨会。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曾引起诸多争议的人物,如今又一次再掀波澜。
那么,曹操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请大家去看看《三国演义》或读读《曹操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或从网上查找有关他的传记或诗文,对曹操作一自己的评价。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
大家课后可以去网上阅读一下《古诗十九首》所有作品及其赏析,感受一下诗歌的魅力。
四、文本教学《涉江采芙蓉》(一)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
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在古代农业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是夫妻朋友的关系,但由于战争、徭役或仕宦,加上交通通讯工具的落后,这种亲密的关系往往长期地被截断。
这就成为许多私人生活中最伤心的事。
因此,,《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二)课文解读(1)反复诵读《涉江采芙蓉》,说说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这一主旨。
人教版学案高一语文必修2习题:第二单元7诗三首 -含解析
7*诗三首魏晋名士、魏晋风骨值得我们去尊重去仰视。
他们不追求名利和荣华富贵,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在权贵面前奴颜媚骨,不随大流博得世俗的赏识;他们有宏大的理想,即便悲哀、消沉,心中也永不放弃,他们用文人的责任和骨气竭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种风骨、这种精神,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时常会让我们感动回味……夏的夜很是漫长,屋内有些烦闷便掩上门来到楼下。
静坐喷泉旁边,看到孩子们欢快地嬉戏,很是羡慕。
我们已经过了那个童真无邪的年代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了。
不同的年龄阶段,赋予我们不同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对于鸟儿来说,蓝天是它的向往,山林是它的家园,飞翔是它的生命,可是《归园田居》中的这只不经意间出现的“鸟”,早已远离了家园,失去了自由。
它久在樊笼,有翅难飞,心为形役,心为俗累,寄人篱下,仰人鼻息,每天只能靠自己的强颜欢笑、摇尾乞怜来讨得主人的欢心。
失去了山林,失去了蓝天,失去了朋友,失去了自由,只能哀哀无告地生活在主人为它量身定做的美丽而牢固的金丝笼里。
可以想见,一旦它能冲破牢笼,回归自然,那该是何等撼人心魄的兴奋和喜悦啊!其实,这只求飞不得的“羁鸟”就是“误入官场”处境艰难的陶渊明。
于是,田园成了陶渊明的归宿,那里有鸡鸣狗吠的祥和幽静,有桃李榆柳的花果飘香,有村落炊烟的温馨可人,有躬耕自食的坦然踏实,更有纤尘不染的心性高洁,有自然和自然的美好,有自由和自由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是陶渊明的追求,是他追求的本真,是他淡泊名利的性格的反映。
[运用角度]“追求”“本真”“淡泊人生”“高洁”等。
【课外运用】示例一: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丝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
早上,雾色渐渐散去。
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着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
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
第7课 诗三首 学案(含答案)
第7课诗三首学案(含答案)第7课诗三首学习目标1.积累本文重要的基础知识,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2.体会三首诗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青青子衿2呦呦3三匝4越陌度阡5契阔谈6飞猱7勇剽8豹螭9虏骑10羽檄11羁鸟12暧暧13墟里烟14桑树颠15樊笼答案1jn2yu3z4mqin5qyn6no7pio8ch9lj10x11j12i13x14din15fn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对酒当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2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3枉用相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4少无适俗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5暧暧远人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6去日苦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答案1对。
2衣领。
3问候。
4气韵,性情。
5昏暗.模糊的样子。
6逝去的日子。
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契阔谈,心念旧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不厌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3扬声沙漠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4狡捷过猴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5鸡鸣桑树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答案1通“宴”,宴饮。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7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
课时作业7[基础操练]1.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结.庐.在人境造房B.心.远.地自偏精神超脱世俗C.悠.然.见南山悠闲自得D.飞鸟相与.还相互参加【分析】应当是“一同,成群作队”。
【答案】 D2.以下各句中加点词和现代汉语意义同样的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B.忧从中来,不行断.绝.C.同.心.而离居,悲伤以终老D.烈.士.晚年,壮心不已【分析】A“多少”;C“感情深沉”;D“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答案】 B3.以下表达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十分突出的,独到的抒怀艺术风格,使这些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初期抒怀诗的模范。
B.《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裕创建性,气势宏伟,情调凄凉悲壮。
C.《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西晋期间有名诗人,我国诗歌史上“田园”诗风的创始者。
D.建安时代的诗文内容充分,感情充足,被后代尊为模范,称“建安风骨”。
【分析】“西晋”应当为“东晋”。
【答案】 C4.对以下古诗剖析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新愁。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古来名句,被誉为“风采无伦”,作者借景抒怀,含蓄地表达出淡淡的乡愁。
B.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当年人已殁,今天水犹寒。
——这首诗写出诗人在易水想起当年荆轲壮其他场面,表达了对荆轲及其业绩的钦仰之情。
C.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排闼t à:推门而入)送青来。
——这首诗描绘了山下农家初夏景色,“护田”排“闼”两句用拟人手法,把静景写得活龙活现。
D.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行。
蜡烛居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是一首感情深厚的分别诗,后两句用夸张手法,直抒胸臆,表达了离其他难过。
【分析】不是夸张手法,应当是借物写人。
【答案】 D5.以下六首绝句分别描绘了四时的光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7课 诗三首 归园田居(其一) 教案1
第7课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教学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理解此诗困难不大,但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大部分同学都需要老师指导。
重点难点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4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喜欢读陶渊明的诗,他的诗能使人内心沉静。
特别是身处繁华都市的人们,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高音喇叭,漫天烟尘……我们都已习惯了,麻木了。
让我们暂时避开尘世的纷扰,翻开陶渊明的诗,我们便自然而然的走进了一片诗化的境界,那里古朴,和平,宁静,闲适。
我们在初中已学过他的一些诗文。
我们徜徉在桃花源里,了解了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我们在《五柳先生传》中看到了一个好文嗜酒,恬淡率真,安贫乐道的陶渊明;我们还跟随他一块“种豆南山下”,发现他庄稼虽种得不怎么样,心情却不错;我们曾和他一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
课文是第一首。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朗读诗歌,疏通诗句。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读。
2.简析诗歌的内容结构。
提问:那几句是写景的?讨论明确:“方宅……桑树巅”,共八句。
据此我们可以把本诗分为三层。
即:前八句,中八句,后四句。
创设情境:距今1600年前的一天,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一家报纸(是假设。
据说,世界上第一张报纸,诞生在我国唐朝开元年间,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还没有报纸)赫然登出一则新闻:陶潜辞官,归隐田园。
举国上下舆论一片哗然。
次日,江西九江的一个偏远山村里,记者蜂拥而至,一见陶渊明,就问……师问:假如你是记者,你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生答:陶先生,您为什么放着好好的县令不当回来种地呢?师问:大家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哪一层?生答:第一层。
高三语文基础知识梳理人教版必修二学案:《诗三首》含答案
《诗三首》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梳理三首诗歌中的基础知识,熟悉三首诗歌中的主要内容。
2、学习诗歌鉴赏方法,进行诗歌鉴赏训练。
复习内容:一、基础知识1、字音遗(wèi)还顾(huán gù)三匝(zā)羁鸟(jī)阡陌(qiān mò)故渊(yuān)榆柳(yú)后檐(yán)守拙(zhuō) 暧暧(ài)墟里(xū)狗吠(fèi)掇(duō)衿(jīn)颠(diān)樊笼(fán)2、重点词义遗:赠送.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形容无边无际。
终老:度过晚年,直到去世。
子:对对方的尊称。
悠悠:长久的样子。
掇:拾取,采取.契阔谈:久别重逢,欢饮畅谈。
,通“宴"。
吐哺:吐出口里含着的食物。
误落尘网:文中是比喻说法,指随俗当了官。
守拙:守住愚拙,这是谦虚的说法。
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而缓慢地飘升。
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文中指有学问的人.衿,古式的衣领。
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玩味,文中指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
去日苦多: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
月明星稀:月亮明亮,星星少.后比喻伟大的人物出现,才能小的人相形见绌。
山不厌高:比喻品德越高尚越好。
天下归心:天下的英才都心悦诚服地前来归顺.3、特殊句式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状语后置句,按现代语序应为“深巷中狗吠,桑树颠鸡鸣”)误落(于)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开荒(于)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省略句,省略介词“于”)二、诗歌内容赏析1、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十分突出的,独特的抒情艺术风格,使这些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B.《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C.《归田园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三首《归园田居》学习目标1、了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全面理解陶渊明其人。
2、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用心灵之笔描绘出心中的“世外桃源”。
4、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学习重点:1、感受田园风光构成的优美意境。
2、理解作者归田园前的心境,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
学习难点:1、感受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走近作者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为“五柳先生”,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他幼年时,家道已衰落,家境贫寒。
青年时期,由于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
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而且,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
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
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的人生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
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法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
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
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
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
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
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
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
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
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
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会理想。
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
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暗。
陶渊明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主要的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使他早期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
退隐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精神支柱。
他的道家思想,继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现实、否定现实的一面,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他以消极的影响。
2、作品简介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
《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
字词知识1、字音字形羁(jī)荫(yīn) 暧(ài ) 墟(xū)2、词语解释适:适应、迎合。
尘网:尘世的罗网,这里指仕途。
故渊:鱼原来生活的水潭。
罗:排列。
户庭:门庭。
尘杂:世俗的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
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
余闲:闲暇。
自然:指田园生活,又指自然的本性。
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释义。
羁鸟恋旧林()________ 榆柳荫后檐()________2、填空简答陶渊明,一名________,著名________诗人,世称“________”,自号“________”。
3、简析诗歌的内容结构。
我的疑问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课内探究自主学习1、本诗点题的句子是哪一句?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2、“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3、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并分析写景技巧。
4、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诗歌最后四句有什么作用?合作探究众眼看古人,所见各不同,真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陶渊明,自古以来就有分歧,有人说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为我们后世不如意的文人,提供了一个精神归宿。
也有人说陶渊明的思想消极避世,假如我们都厌弃官场黑暗,归隐田园,那这个世界岂不更加污浊?我们应该勇于面对现实。
还有人说那么大的一个社会,只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他的归隐是一种无言的抗争。
再说,他不归隐,古代就少了一位大诗人了。
你的看法呢?当堂检测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遍,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采之欲为谁________ 长路慢浩浩________ 越陌渡阡________榆柳阴后檐________ 暖暖远人村________ 鸡鸣桑树巅________课后反思拓展阅读陶渊明的诗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读来十分亲切,还富有意境。
《归园田居》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
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
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
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
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
”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
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
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课后训练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
时复墟曲④中,披⑤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⑥。
常恐霜霰⑦至,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野外:这里指农村。
人事:人际交往,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
②鞅(yāng):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
轮鞅,这里指车马。
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
③尘想:入世做官的想法。
④曲:隐僻之地。
墟曲:犹乡野、村落。
⑤披:拨开。
披草:拨开野草。
⑥我土日巳广:我开垦的田地一天天在扩大。
⑦霰(xiàn)小雪珠。
1、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2、诗人是怎样来表达乡村生活的宁静的?答案预习自测1、jī系住yìn遮盖2、潜田园靖节五柳先生3、第一层:表归田心志。
第二层:绘田园美景。
第三层:写田园之乐。
自主学习1、守拙归园田。
“拙”与“巧”相对,此处为“愚拙、朴拙”之意,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
“守拙”指守住愚拙,固守节操,不会适应世俗的潮流。
也即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
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
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
2、“尘网”、“樊笼”,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官场。
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
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
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嫌弃。
“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
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
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这两词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在官场中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形象,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
3、“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
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
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写景技巧:白描、动静结合、远近结合。
4、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诗人捕捉住农村司空见惯的事物描绘出典型的农村生活场景。
营造了恬静、幽雅,空阔、简陋,淡远、清新,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的意境。
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5、“无尘杂”/“有余闲”/“久”/“复”,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自由、安逸、喜悦的心境。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
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