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11:第7课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①,兰泽多芳草②。
采之欲遗谁③?所思在远道④。
还顾望旧乡⑤,长路漫浩浩⑥。
同心而离居⑦,忧伤以终老⑧。
《涉江采芙蓉》“少教多学”教学设计赏析芙蓉,即荷花。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
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
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
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本诗的意境: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
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1.本诗写了哪些意象,形成怎样的意境?(补充相关知识,白板展示)2.本诗的画面感极强,请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构建这个画面,并走进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3.补充“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芙蓉”“兰泽””芳草。
2.体会这些意象所形成的意境的特点。
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3.运用联想和想象构建本诗歌描绘的画面,并用镜头的方式展示出来写成优美的散文。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但这时候却有叹息声传来镜头迅速摇近,你会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并且增强学生动手写作的能力。
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许多同学以为,“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是汉魏晋诗歌中的第一篇。
教材编者在单元学习指导中写道:“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可见,恰到好处的朗读诗篇和鉴赏独特的表现手法是领略诗歌特色,感受诗歌情趣的关键。
《涉江采芙蓉》一诗,其最鲜明的艺术特点是“深衷浅貌”,即用质朴自然的语辞来表达深挚委婉的感情。
我在教学中激发起学生的想象,以还原凝练的语辞背后丰富生动的画面。
再通过灵活多样且恰到好处的诵读方式,调动学生的情绪,以发掘浅近的文字之下深沉隽永的情感。
而在还原画面时嵌入对诗歌多重视角的解读,让学生对本诗深沉隽永的情感有更深刻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1.通过灵活多样且恰到好处的诵读方式,体会诗歌的美。
2.运用想象描绘诗歌,还原凝练的语辞背后丰富生动的画面。
3.感知“对写法”在诗歌中的使用效果。
教学重点:感知“对写法”在诗歌中的使用效果。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同学们相继走过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今天咱们继续沿着诗歌这条绵长的河流,走进标志着文人五言诗创作最终成熟的《古诗十九首》。
(二)把握常识作品介绍:《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太子萧统的《文选》。
这些诗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由一批游宦在外、落魄失意的下层文士所作。
多游子、思妇的题材。
语浅而情深。
2.作品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称赞《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在《诗品》中评价说“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解读文本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
并注意屏幕中加红色字词的读音及意思。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遗:wèi,赠送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文学概论》中的《诗三首》之一《涉江采芙蓉》。
该诗是唐代诗人杨玉环所作,以山水间的自然景致和心情抒发为主题,形成了自然、感性和意境的完美结合。
本课时主要教学目标为:1. 学生能够理解唐诗艺术的特点和意蕴2. 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各类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注释《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和意义二、教学设计1. 预习: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杨玉环的生平背景,了解她与唐玄宗的故事以及杨玉环的文学成就。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诗词中的几个重要句子,了解具体表现和意义。
2. 精读: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涉江采芙蓉》,注意把握韵律规则和修辞语言,特别注意由杨玉环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
学生在朗读时,既要体会意境也要品味诗词的韵味。
3. 解读: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深刻内涵。
如“采”、“摘”、“折”是反复使用的修辞,通过对花的简单动作描述传递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追求自然之美,颂扬大自然。
4. 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如抒发情感、颂扬景色、融汇自然、和谐相处等。
学生简述自己的理解,写出对学习的感悟以及对诗词的评论。
同时开放化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进行探究,并且通过问题、答案展开讨论。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样例的引导和分析启发孩子的思维,同时开放化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拓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理解诗词中的情感、意境。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小诗或者题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然,也可以为学生展示其他经典诗歌,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总体认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教案
7、《诗三首》教案一、教学安排:共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涉江采芙蓉》《短歌行》,第二课时教学《归园田居》。
教学方法:前两首以读背为主,适当讲解;后一首适当详解。
二、《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们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二)诗歌鉴赏品味1.读完这首诗,你认为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游子思乡之情……2.“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对全诗营造意境有什么作用?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3.你怎样理解以花草赠亲朋?“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
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
“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清·周志蕙)描摹折柳赠别之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三)朗读背诵三、《短歌行》教案(一)导入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二)学习课文1、诵读:初读诗歌,正音正字。
2、整体感知(1)问: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明确:诗眼是“忧”字。
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
(2)问: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7诗三首《涉江采芙蓉》【教案 】
《涉江采芙蓉》《诗三首》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因此教师的自主性非常大。
本课虽然只要求了解,但是难度并不小,尤其是曹操的《短歌行》。
同时汉魏晋时期的诗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时诗歌风格、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因此不能忽视。
【知识与能力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两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教学难点】1.品味语言,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2鉴赏不同时期诗歌创作的独特方法。
1、多媒体课件;2、在完成对课文的批注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熟课文,对课文进行初步背诵;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屈原与楚辞。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一)导入新课(二)展示目标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4.把握古诗中“思乡怀人”情感。
二、提出问题,指导自学1.要求学生借助《优化探究》P45——P46“自主学习导航”了解作者及背景。
2.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3.朗读《涉江采芙蓉》并借助材料翻译这首诗。
三、合作探究,互动交流(一)诵读诗歌1.诵读活动。
A.指定学生朗读,教师评点。
B.教师范读。
C.集体朗读。
2.诗意讲解:要求学生先翻译诗歌内容,教师再点拨讲解。
3.诗歌结构及情感分析:情节艺术手法1、2句:涉江郊游采摘芙蓉以乐衬哀(芙蓉、兰泽、芳草)3、4句:人在远方心愿难遂自问自答(设问)5、6句:回望故乡长路漫漫动作细节(还顾)7、8句:天各一方忧伤难遣联想想象(黯然消魂)全诗抒发了游子思念亲人(妻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学案及教案内容感知《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这些诗的艺术成就颇高。
本诗主要写的是采芙蓉送给心爱之人。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但最后两句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
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销魂!《短歌行》是曹操借乐府旧题抒发怀抱的代表作之一,颇能体现曹操慷慨悲凉、气韵沉雄的风格。
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曹操的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主要写对人生苦短的感叹,后半部分主要写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
古雅雄浑,气度非凡,体现了曹操的王者风范和英雄气度。
《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
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
诗的开头几句,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田的缘起。
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误入官场)→思归→归隐田园。
中间写自己回归田园的生活、居住、守拙。
诗人在这里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
最后四句又回到眼前,叙写自己真正找到了自己“性本爱丘山”的田园生活。
全诗运用了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遗(wèi)还顾(huángù)三匝(zā)羁鸟(jī)阡陌(qiānmò)故渊(yuān)榆柳(yú)后檐(yán)守拙(zhuō)暧暧(ài)墟里(xū)狗吠(fèi)掇(duō)衿(jīn)颠(diān)樊笼(fán)2.多音字二、字形三、词义1.重点词遗:赠送。
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语文2.7.1《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认识对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知识;2、感觉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课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要旨,培育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堪称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论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了。
今日,我们将要学习此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会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知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含汉代无名氏所作的 19 首五言诗。
清朝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用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异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频频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论这样之高,尔后代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模仿了此中的 12 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朝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尝1、诗歌中的抒怀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齐心”者)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喜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常常密切地联系在一同。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品常常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老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想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类生活情调是朴实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采花折柳,这正是先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友的关心、想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望了对亲友的美好祝福。
2、诗歌描绘“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绘,意在从侧面衬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贞洁和美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教案涉江采芙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环境描写的作用。
2、对面落笔的好处。
3、中国古典文化中的“荷花”意象的情感内涵。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研读课文,帮助他们形成对中国古典文化中“荷花”象征意义的一般性总结,最终形成对此类现象的规律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国古典文学的含蓄美,体会荷花象征意义及其背后的心理意义。
二、教学重点1、环境描写的作用。
2、对面落笔的特点及好处。
三、教学难点体会荷花的象征意义及其背后的心理意义。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六、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幻灯展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这两个成语是什么感情色彩?(褒义)有哪一部作品可以用这两个成语来概括呢?那就是《古诗十九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一首代表作品《涉江采芙蓉》。
(二)研读文本1、本诗抒发了什么情感?(游子怀人)2、游子羁旅他乡、思乡怀人是古代诗歌的主要题材,各位同学还能列举哪些思乡怀人之诗?明确:《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一二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从侧面烘托了女主人公雅洁的形象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4、“采之欲遗谁”,主人公为什么采芙蓉?(送给怀念的人)中国自古就有采摘花草送给远方亲人的传统,折柳送别,折梅花,王维《红豆》,借此来传达对远方亲人的关怀思念和祝愿。
国外也有这个传统,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5、五六两句的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由乐转悲)主人公是谁?有人说是作者自己,有人说是一位女子,如果说是一位女子,前四句主语是女子,五六两句的主语变成了男子,这在古诗中是常见的现象。
(幻灯展示)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明确:对面落笔,“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
好处是情意互生、情深意长,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含答案
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2.让学生学会联系写作背景把握诗歌情感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诗歌的意境及主旨品味2.《短歌行》中的情感把握以及运用典故的技巧3.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三、书目推荐2009年,曹操高陵在河南安阳得到考古确认。
墓室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
但随后部分专家质疑曹操墓真假。
而曹操出生地安徽亳州称为抵制安阳抢夺名人资源将大打曹操故里牌,拟举办一场高规格的曹操学术研讨会。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曾引起诸多争议的人物,如今又一次再掀波澜。
那么,曹操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请大家去看看《三国演义》或读读《曹操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或从网上查找有关他的传记或诗文,对曹操作一自己的评价。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
大家课后可以去网上阅读一下《古诗十九首》所有作品及其赏析,感受一下诗歌的魅力。
四、文本教学《涉江采芙蓉》(一)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
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在古代农业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是夫妻朋友的关系,但由于战争、徭役或仕宦,加上交通通讯工具的落后,这种亲密的关系往往长期地被截断。
这就成为许多私人生活中最伤心的事。
因此,,《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二)课文解读(1)反复诵读《涉江采芙蓉》,说说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这一主旨。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教材依据】《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一语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篇,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先秦到汉魏晋时期的诗歌。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九首》,是东汉末年人五言诗选辑,内容多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和士人团体的失意和苦闷。
善用质朴平实的字展示深情,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涉江采芙蓉》是《古诗九首》中的第六首,诗歌用悬想式的对写法,抒发男女主人公相恋却不得相见的无奈与忧伤。
学生要通过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表现主人公情感的词语和诗句,分析诗歌意象,并体会其所营造的意境。
高一级学生在学习诗歌上经常存在朗读诗歌感情不足,不能深入体会诗人的遭遇及情感,分析诗歌太表面,对诗歌意象把握不准确等问题,本节课通过指导学生朗诵,让学生体验诗人情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写剧本故事的形式再现诗歌情节,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反复吟咏,初步体会主人公相念却相离的忧伤。
2、运用联想连缀意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进一步感受诗情。
3、通过诗歌改编的剧本创作,锻炼学生的字运用能力。
【方法与途径】1、在背景音乐的熏陶下反复诵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情感;2、小组合作探究,深入体会诗歌内容;3、通过情景式体验,感受男女主人公想念却不得相见的忧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主人公忧伤而坚定的情感,树立积极向上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通过意象分析,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情景体验的迁移,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
二、教学准备1、要求学生找出《古诗九首》中的其他诗歌先进行初步体会;2、找好背景音乐,在本节课学生诵读环节播放适当的背景音乐,有助于学生深入体验诗歌主人公的情感,设计活动:1、读诗活动:分角色朗读,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设想主人公性别,分角色朗读初步对主人公性别进行体会。
2、情景再现体验活动:学生根据诗歌意象,诗歌环境,主人公的动作,自行设计台词完成表演,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验。
《涉江采芙蓉》教学案及课后点评(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涉江采芙蓉》教学案及课后点评(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山东省汶上县第一中学冯振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幻灯片1)【教学设计】★环节一:诵读体悟,探析诗情(初步)第一步:学生齐读。
(强调节奏二三式)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情感。
(可背诵)第三步:师生讨论,明确诗中蕴含的情感。
(思亲、思乡的忧伤之情)◆问题1: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内容?(简明扼要地叙述或翻译)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哪个词是“诗眼”?这首诗难理解吗?(幻灯片2)(过江去采荷,水泽长满了兰草、香草。
采了荷送谁呢?心上人在远方。
回头望故乡,路途迢遥无边际。
两心相知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直至老死。
——尽量简洁)(思亲、思乡)(忧伤)(内容挺“单纯”,似乎不难理解)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达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就是要表达思乡、思亲(妇、夫)之情。
其实,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请思考——★环节二:诗歌叙事者的探讨◆问题2:本诗抒发的是谁的情感?(或诗中的的抒情主人公是谁?)请同学们为诗句补上主语,并说出理由。
(提示:所谓诗歌的叙事者就是诗歌的抒情者,他有可能是诗歌中的男主人公、女主人公,也可能是事件的旁观者。
请依据提示填写一、二、三人称)可能有以下几种答案:(幻灯片3)1、叙事者为女子(我)涉江……芳草。
(我)采之……远道。
(你)还顾……浩浩。
(我们)同心……老。
2、叙事者为男子(你)涉江……芳草。
(你)采之……远道。
(我)还顾……浩浩。
(我们)同心……老。
3、叙事者为旁观者(她)涉江……芳草。
(她)采之……远道。
(他)还顾……浩浩。
(他们)同心……老。
◆问题3:(针对女子、男子和旁观者三种可能)本诗的叙事者,你更喜欢是谁,为什么?(学生展开讨论。
人教版语文必修2学案:第7课 诗三首 Word版含答案
第7课诗三首“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游子思亲怀亲,于是涉江采芙蓉来赠送给远道的亲人,用以聊慰相思之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通过一曲《短歌行》抒发了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性本爱丘山”、视官场为“尘网”的陶渊明,为自己最终能够挣脱世俗羁绊、回归仰慕已久的山林田园而欣喜若狂。
这些凝练的语言、形象而理性的描述、抑扬顿挫的节奏,都彰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呼唤及呐喊。
(1)《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作品,原非一人一时所作。
因各篇风格相近,南朝梁萧统将其合在一起,编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
内容大多表现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人生苦短、彷徨失意的消极情绪和及时行乐等思想,充满感伤低沉的情调,这和当时的社会动乱有关。
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2)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军事家,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3)隐逸的田园诗人——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又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两篇).doc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两篇)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教材依据】《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篇,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先秦到汉魏晋时期的诗歌。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选辑,内容多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和士人团体的失意和苦闷。
善用质朴平实的文字展示深情,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六首,诗歌用悬想式的对写法,抒发男女主人公相恋却不得相见的无奈与忧伤。
学生要通过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表现主人公情感的词语和诗句,分析诗歌意象,并体会其所营造的意境。
高一级学生在学习诗歌上经常存在朗读诗歌感情不足,不能深入体会诗人的遭遇及情感,分析诗歌太表面,对诗歌意象把握不准确等问题,本节课通过指导学生朗诵,让学生体验诗人情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写剧本故事的形式再现诗歌情节,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反复吟咏,初步体会主人公相念却相离的忧伤。
2.运用联想连缀意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进一步感受诗情。
3.通过诗歌改编的剧本创作,锻炼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
【方法与途径】1.在背景音乐的熏陶下反复诵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情感;2.小组合作探究,深入体会诗歌内容;3.通过情景式体验,感受男女主人公想念却不得相见的忧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主人公忧伤而坚定的情感,树立积极向上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通过意象分析,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情景体验的迁移,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
二、教学准备1.要求学生找出《古诗十九首》中的其他诗歌先进行初步体会;2.找好背景音乐,在本节课学生诵读环节播放适当的背景音乐, 有助于学生深入体验诗歌主人公的情感,设计活动:1.读诗活动:分角色朗读,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设想主人公性别,分角色朗读初步对主人公性别进行体会。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7《涉江采芙蓉》(共1课时)Word版含答案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和诗歌情感;3、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品味诗歌高洁清幽的意境;4 、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文学常识介绍诗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就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诗中高洁、清幽的意境。
二、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2、自由朗读3、个人朗读读后思考: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提示:游子的思乡之情。
三、课文解析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
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
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七课 诗三首 Word版含答案
[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学习目标考点提炼学问目标1.了解作者、背景及五言诗的特点2.通过分析诗中意象读懂诗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力量目标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情感目标品尝《涉江采芙蓉》的情感美,曹操诗歌的慷慨之气,陶渊明诗的农家生活之美[知作者]1.曹操(155-220),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在世时,担当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宏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洁净,开启并富强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贵重的精神财宝,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其诗大致分两类:一类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代表作《蒿里行》等;一类主要表现统一天下的雄心和坚韧的进取精神,代表作《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
2.陶渊明(352或365—427),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宏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今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作品:《陶渊明集》。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知背景]1.《涉江采芙蓉》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专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之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跑沟通。
他们背井离乡,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别,无罪无辜,而亡命是效”。
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
《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志愿无成和相思离别之情,突出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废享乐的思想心情,真实地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学会朗读五言诗,运用想象和联想能力描摹诗歌画面;
3.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教学难点】
多角度解读诗歌
【学生分析】
由于教师长期按传统模式教授诗歌,对内容机械讲解,原本优美精致的诗词常被讲得枯燥乏味,味同嚼蜡,教师变成了生物系讲解剖学的学者,赏析诗词变成了将一首首诗词“五马分尸”,原本营造的典雅绝美意境也变得支离破碎。
学生对鉴赏诗词兴趣并不高,对诗词的学习仅停留在翻译诗句,背诵诗句就完成任务的认识上。
故而教师首要的任务是激发他们的热爱之情,才能进入诗境,锻炼想象能力,与诗歌发生共鸣。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诗是一首反映游子羁旅异乡的游子诗。
大意是讲,一个人去采莲,想把美丽的莲花送给思念的人,结果因为路太远没送出去,想到以后也不能跟她生活在一起,所以很伤感。
看起来比较简单,语言质朴无华,没有多少生僻字和难以理解的难句子,如未璞之玉,藏秀于其中。
泛泛而读,如同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反复咀嚼赏鉴,则回味无穷,始觉甘如饴。
故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起审美体验的灵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语(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古典游子诗之名句。
训练拓展迁移能力,用类比法鉴赏诗歌)
中国古典诗词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其中反映游子羁旅异地他乡,思恋故乡和亲人的“游子诗”不在少数,宛如诗坛一支奇葩,散发着别样的艺术光彩。
下面回忆背诵并简单赏析以前学过的游子思乡诗。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写了诗人因看见明月引发思乡之情。
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
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借萧瑟悲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伶仃寂寞惆怅的诗人形象。
二、朗诵(师朗诵,学生朗诵。
培养朗诵五言诗的基本能力,扫除读音障碍)
1.先讲朗读方法,注意断句和朗读的语气。
断句:五言诗一般为二三字格式或者二一二字格式。
教师示范。
不可读成苏轼的豪放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样大气磅薄正义凛然。
因本诗是游子思亲诗,最后一句直接画龙点睛,写出“忧伤以终老”,那种相知相爱不能相守的别离之情应该是很凄楚的。
故应该怎么读才能表达这种语气呢?(缓慢,悠长,低婉,哀伤的语气)
2.再听老师朗诵。
字音:遗读wèi 赠与,送给,如遗之千金。
3.再听学生集体朗诵,自由朗诵。
点评。
三、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一下本诗的大致情节。
明确:一个人去采莲,想把美丽的莲花送给思念的人,结果因为路太远没送出去,想到以后也不能跟她生活在一起,所以很伤感。
结构思路:采花——送花——望乡——思亲
四、品析鉴赏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1.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选择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起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江”等意象。
描述了涉江采摘芙蓉的美丽优雅迷人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可联系《荷塘月色》里引用的梁元帝的《采莲赋》的描写采莲的盛况,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有异曲同工之妙。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补充说明莲花的意象:《爱莲说》(宋)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什么?花送出没有?想象主人公情绪发生怎样的变化?使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摘花欲赠送亲人。
可花没送出去。
由作者自问自答可看出他的情绪悄悄地由欢欣转为失落,为后文的黯然神伤作铺垫。
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用美好热闹欢快的场景来衬托人的凄清心境。
王夫之:“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
3.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文学的语言描述一下画面的内容。
明确:画面感鲜明强烈。
展开想象的翅膀,我们似乎能看见在美丽的荷花,欢乐的人群背后一个主人公正孤单忧愁地站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方向张望,可是展现在他面前的是山水迢迢路遥遥。
4.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情感:黯然忧伤和两个彼此相爱之人的真挚深厚的情义。
因爱之深,故思之切,故痛之刻骨铭心,故才忧伤以终老。
五、此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本诗主要采取了什么表达手法?(归纳能力)
明确:游子思念爱人、家乡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心情变化:轻松欢乐——乐极生悲——忧从中来——愁苦绵绵
六、讨论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合理想象,创设情景,谈谈自己的观点和依据。
A.是男主人公。
本诗全为实写,写他采花送花望乡思人。
B.是男主人公。
但前四句是他想象家乡的情人在采莲,并思念他的情景;后四句则是他自己在想心事。
故前虚写,后实写。
C.是女主人公。
前四句是女子在采莲。
后四句是她想象外地的男子正在思念她。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训练拓展迁移,对比阅读的能力)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八、作业
背诵诗歌,并将诗歌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百余字的散文。
(训练记忆能力,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