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11:第7课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学会朗读五言诗,运用想象和联想能力描摹诗歌画面;
3.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教学难点】
多角度解读诗歌
【学生分析】
由于教师长期按传统模式教授诗歌,对内容机械讲解,原本优美精致的诗词常被讲得枯燥乏味,味同嚼蜡,教师变成了生物系讲解剖学的学者,赏析诗词变成了将一首首诗词“五马分尸”,原本营造的典雅绝美意境也变得支离破碎。学生对鉴赏诗词兴趣并不高,对诗词的学习仅停留在翻译诗句,背诵诗句就完成任务的认识上。故而教师首要的任务是激发他们的热爱之情,才能进入诗境,锻炼想象能力,与诗歌发生共鸣。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诗是一首反映游子羁旅异乡的游子诗。大意是讲,一个人去采莲,想把美丽的莲花送给思念的人,结果因为路太远没送出去,想到以后也不能跟她生活在一起,所以很伤感。看起来比较简单,语言质朴无华,没有多少生僻字和难以理解的难句子,如未璞之玉,藏秀于其中。泛泛而读,如同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反复咀嚼赏鉴,则回味无穷,始觉甘如饴。故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起审美体验的灵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语(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古典游子诗之名句。训练拓展迁移能力,用类比法鉴赏诗歌)
中国古典诗词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其中反映游子羁旅异地他乡,思恋故乡和亲人的“游子诗”不在少数,宛如诗坛一支奇葩,散发着别样的艺术光彩。下面回忆背诵并简单赏析以前学过的游子思乡诗。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了诗人因看见明月引发思乡之情。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
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借萧瑟悲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伶仃寂寞惆怅的诗人形象。
二、朗诵(师朗诵,学生朗诵。培养朗诵五言诗的基本能力,扫除读音障碍)
1.先讲朗读方法,注意断句和朗读的语气。断句:五言诗一般为二三字格式或者二一二字格式。教师示范。不可读成苏轼的豪放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样大气磅薄正义凛然。因本诗是游子思亲诗,最后一句直接画龙点睛,写出“忧伤以终老”,那种相知相爱不能相守的别离之情应该是很凄楚的。故应该怎么读才能表达这种语气呢?(缓慢,悠长,低婉,哀伤的语气)
2.再听老师朗诵。字音:遗读wèi 赠与,送给,如遗之千金。
3.再听学生集体朗诵,自由朗诵。点评。
三、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一下本诗的大致情节。
明确:一个人去采莲,想把美丽的莲花送给思念的人,结果因为路太远没送出去,想到以后也不能跟她生活在一起,所以很伤感。
结构思路:采花——送花——望乡——思亲
四、品析鉴赏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1.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选择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起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江”等意象。描述了涉江采摘芙蓉的美丽优雅迷人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可联系《荷塘月色》里引用的梁元帝的《采莲赋》的描写采莲的盛况,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有异曲同工之妙。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补充说明莲花的意象:《爱莲说》(宋)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什么?花送出没有?想象主人公情绪发生怎样的变化?使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摘花欲赠送亲人。可花没送出去。由作者自问自答可看出他的情绪悄悄地由欢欣转为失落,为后文的黯然神伤作铺垫。
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用美好热闹欢快的场景来衬托人的凄清心境。王夫之:“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3.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文学的语言描述一下画面的内容。
明确:画面感鲜明强烈。展开想象的翅膀,我们似乎能看见在美丽的荷花,欢乐的人群背后一个主人公正孤单忧愁地站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方向张望,可是展现在他面前的是山水迢迢路遥遥。
4.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情感:黯然忧伤和两个彼此相爱之人的真挚深厚的情义。因爱之深,故思之切,故痛之刻骨铭心,故才忧伤以终老。
五、此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本诗主要采取了什么表达手法?(归纳能力)
明确:游子思念爱人、家乡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心情变化:轻松欢乐——乐极生悲——忧从中来——愁苦绵绵
六、讨论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合理想象,创设情景,谈谈自己的观点和依据。
A.是男主人公。本诗全为实写,写他采花送花望乡思人。
B.是男主人公。但前四句是他想象家乡的情人在采莲,并思念他的情景;后四句则是他自己在想心事。故前虚写,后实写。
C.是女主人公。前四句是女子在采莲。后四句是她想象外地的男子正在思念她。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训练拓展迁移,对比阅读的能力)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