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0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二模)试题(含解析)

2020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二模)试题(含解析)

史实来论证)
论题二:中国古代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阐述:皇帝集最高立法权、最高行政权和最高司法权,不受任何约束与监督;不断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直至废除丞相制度;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实行科举制,把官吏选拔权从地方收归中央。

(说明:回答时须用具体史实来论证)
论题三:对中国古代的专制制度的评价,应在特定环境下辩证看待。

(论据充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可同等给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
点睛:比较类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1.比较需明确宗旨。

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决不是随意的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过比较异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

2.比较需求同存异。

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

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

3.比较需分开层次。

要全面回忆要求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入手找异同。

(二)选考题:共25分。

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吉林省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吉林省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吉林省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6题;共52分)1. (2分)西周时诸侯国的国君相对于周王来说应是A . 大宗B . 小宗C . 关系是相对的D . 不确定2. (2分) (2017高二上·山东开学考) 明末小说《初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

”材料反映了()A .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 . 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C . 政府不再重视科举制度D . 明末商人地位有所提高3. (2分)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①鉴真东渡日本②玄奘西游天竺③日本“遣唐使”来华④法显到天竺学习佛法A . ①②③B . ②③④C . ①③④D . ①②④4. (2分)“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这表明“礼”是A . 习俗B . 道德C . 法律D . 规范5. (2分)“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而事异。

’”这一观点可以印证A . 儒家对仁政的提倡B . 法家进步的历史观C .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D . 佛家慈悲为怀的主张6. (2分) (2016高二上·天水月考)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 .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B . 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C .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D . 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7. (2分) (2018高二下·汕头期中) 从我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到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反映的是()A . 商品经济的发展B . 专制皇权的衰落C . 自然经济的解体D . 封建制度的解体8. (2分) (2017高一上·唐山月考) 依据古雅典民主制度,以下具有公民大会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是()A . 在雅典的波斯商人B . 公民克里昂C . 公民克里昂的妻子D . 贵族布达拉斯的奴隶9. (2分)古代雅典陶片放逐法规定,只有公民在公民大会上所投票数达到六千以上,才能放逐该人,否则投票作废。

南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南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南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黄帝故事是中国传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中又有很多不同的主题,如黄帝与蚩尤及炎帝大战;黄帝制定种种文物制度的文化英雄形象;黄帝为五帝之首,是各代王室的共同祖先。

总之,不同部族(群),有不同的黄帝传说。

材料意在说明( ) A.中华文明具有多元特征 B.黄帝是古人虚构的人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萌芽D.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形成2.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

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军事理论的形成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D.地形地势的利用3.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推行“官(管)山海”之策,主张由国家垄断自然资源开采;李悝实施“平籴法”,主张政府收售粮食以调节粮价;商鞅主张政府奖励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发展等。

这反映了当时( )A.重农抑商已成为各国的共识B.国家重视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C.变法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D.社会转型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4.有学者在考察“百家争鸣”时引用了如下文献:A.有共同的文化根源B.以儒家思想为根基C.逐渐走向融合统一D.各持主张互相争鸣5.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屈民而伸君”,要求臣民必须服从君主;同时也提出“屈君以伸天”,君主必须要服从天意。

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就可以永保太平。

这些主张( )A.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B.确保了西汉政权的稳固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6.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

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B.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C.拓宽财政收入来源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7.南朝梁武帝即位之初便组建治礼机构,该机构历时11年制定出涵盖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礼仪体系。

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甲图为1月、7月太阳辐射量随纬度变化示意图,乙图为30。

N、30。

S太阳辐射量随时间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据甲、乙两图可知A. 纬度越高,太阳辐射量的季节变化越大B. 赤道附近1月、7月的太阳辐射量相等C. 3~9月,30°N的太阳辐射量大于30°SD. 9月一次年3月,30°N太阳辐射量锐减2. 北京市民正午人影最短肘,E、F、G三地的昼长大小依次是A. F、E、GB. G、F、EC. E、F、GD. D.E、G、F3. 同一地点在M、N、P三个不同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依次是A. N、M、PB. M、P、NC. M、N、PD. P、M、N 【答案】1. A 2. C 3. B【解析】【1题详解】据甲、乙两图分析可知,①曲线辐射量在北极附近最大,南极附近最小,可以判断①为7月太阳辐射量随纬度变化曲线,②为1月太阳辐射量随纬度变化曲线,纬度越高,太阳辐射量的季节变化越大,故A正确;赤道附近7月太阳辐射量大于1月,故B错误;③曲线5、6月份太阳辐射量较大,说明③为30°N太阳辐射量随时间变化曲线,④为30°S太阳辐射量随时间变化曲线。

4-9月份,30°N的太阳辐射量大于30°S,9月~次年3月,30°N太阳辐射量先减后增,故CD错误,所以该题选A。

【2题详解】北京市民正午人影最短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纬度越高,昼越长,此时E、F、G三地的昼长大小依次为E>F>G,故该题选C。

【3题详解】同一地点不同日期,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越强, M点正午太阳高度最大,N点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因此,同一地点在M、N、P三个不同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依次是M>P>N,故该题选B。

2020届吉林省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月考(二) 历史

2020届吉林省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月考(二) 历史

2020届吉林省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1+必修2。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成公二年》载:“晋侯使巩朔献齐捷于周,王弗见。

”巩朔为诸侯国大夫,于礼不合,因此王不接见。

类似事例很多。

这反映出A.周王室衰微而诸侯势力的膨胀B.礼乐制度仍影响着当时的政治生活C.孔子礼的思想左右统治者决策D.宗法制保障了西周贵族特权的延续2.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集中了民间手工业的主要优势资源,来自社会下层、由政府征召的民间各类工匠成为官营手工业中所谓“经典造物”的主要创造者。

由此可知,官营手工业A.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B.具有垄断经营特征C.高水平工匠来自民间D.工艺制作水平较高3.中国古代考中进士就具备了担任官职的资格。

下表是学者研究唐代(618~907年)可确定家庭出身的进士人数统计表。

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扩大了世家大族的政治影响B.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C.改变了寒素家庭的社会地位D.终结了贵族政治的历史使命4.《农政全书》记载有新的植棉方法,即“张五典种棉法”。

它对棉花的制种、栽种气温、土壤选择、根株行距、田间管理、定苗锄耘、打叶掐尖等生产技术都有科学的规定。

这表明明代A.植棉技术有了重大进步B.棉花种植的区域进一步扩大C棉布成为人们主要衣料 D.棉纺织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5.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位大学士都可签注意见,必须资格最高、深得皇帝信任的人才可。

吉林省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段考试卷

吉林省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段考试卷

吉林省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段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 (共24题;共48分)1. (2分) (2020高二下·应县月考) 某班同学对商鞅变法的结局进行讨论,他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①改革总是要触及旧势力的利益,因而会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②改革者需要勇气,更需要牺牲精神③改革都会成功,改革者都要付出代价④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但前进的道路上往往充满荆棘A . ①②③B . ②③④C . ①③④D . ①②④2. (2分) (2019高二下·镇赉期中)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体现了()A .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 . 皇帝权力的日益分散化C .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D .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弱化3. (2分) (2017高二下·广东期中) 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自何年起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

”材料现象()A . 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B . 是皇权专制强化的结果C . 说明内阁首相取得决策权D . 表明权力制衡己被打破4. (2分)以下不属于商周时期农业生产的进步的是()A . 出现了金属工具B . 出现了积肥、施肥技术C . 出现了农田治虫、灭害D . 实行刀耕火种5. (2分) (2019高一下·安徽月考) 唐诗《夜看扬州市》中写道“夜市下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以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该诗反映出唐代()A . 夜市丰富了民众生活B . 坊市界限已经被打破C . 政府对市的管理松弛D . 扬州是全国商业中心6. (2分) (2019高三上·通榆月考) 《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 . 实行察举制度B . 独尊儒家学说C . 实行郡国并行制D . 全面推行郡县制7. (2分) (2018高二上·铜仁期末) 明清时期,铜仁的戏剧发展迅速,1375年修建的四川会馆(三江公园川主宫),占地面积达5000平方米,馆内定期的戏剧演出经常座无虚席。

吉林省吉林市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吉林省吉林市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吉林省吉林市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4题;共48分)1. (2分) (2017高三上·大丰开学考) 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反映了()A . 分封制度开始瓦解B .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C . 贵族政治遭到破坏D . 察举制度逐渐形成【考点】2. (2分) (2017高二下·永安期中) 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谥法被追封为庄襄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谥法。

秦始皇此举意在()A . 废除宗法制度B . 弘扬三纲五常C . 取消分封制度D . 维护皇权尊严【考点】3. (2分) (2017高一上·包头期中) “立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等。

”材料反映的制度创立于()A . 唐朝B . 宋朝C . 元朝D . 明朝【考点】4. (2分) (2017高一上·平原月考) “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A . 削减节度使的实权B . 实行更戍法C . 设置转运使D . 派遣文官担任知州【考点】5. (2分) (2020高二上·大庆期中)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之《置相》中发出了“有明之无善治,高皇帝罢丞相始也”的感慨,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这突出表明黄宗羲()A . 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B . 主张限制君主权力C . 希望健全中央机构D . 否定君主制度的合理性【考点】6. (2分) (2020高三下·定远月考) 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

2020届吉林省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卷

2020届吉林省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卷

2020届吉林省重点中学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表反映的是某学者根据岀土的春秋时期楚国的农具进行分类的情况。

由此推知,当时楚国A.较早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B.重视对生产工具的改进C.已掌握较先进的农耕技术D.政府大力提倡发展农业2.史学大家钱穆认为,汉初政治,往往有较秦为后退者,如宰相必用封侯阶级,即其一例。

如萧何、曹参、周亚夫、刘舍,皆功臣,其先亦军人也。

武帝始相公孙宏,多布衣儒术进,既拜相又封侯,此又汉廷政制一绝大转变也。

这一转变反映了汉朝A.国家教育体系的健全B.外儒内法得到推行C.社会主流思想的转型D.察举制度日益完善3.“便宜"之权是中央赋予臣下的一种特殊权力,臣下随时决断,不受中央既有规定制约。

南宋赋予川陕宣抚处置司“便宜行事''之权,但强调“行事"中的“上奏"程序,对与法令不符的“便宜行事''予以否定和更改,还设置副使等。

南宋对丿11陕宣抚处置司的规定表明A. “便宜”以加强中央集权为宗旨B.地方官拥有对地方事务独断权力C.南宋中央集权遭到严重的冲击D.地方官“便宜行事”之权名不副实4.在传统社会中,士农工商这种排序被认为天经地义,但在“三言”“二拍'‘中,这种观念却遭到唾弃……读书人不想皓首穷经,干脆“凑些资本,买办货物”……“而今的世界,有什么正经?有了钱,百事可做。

'‘这一现象A.表明理学思想不再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B.说明传统四民界限已完全被打破C.反映经济发展对传统价值观念造成冲击D.是封建小农经济逐步解体的反映5.明代中期,注重笔墨表现、强调幽淡意境的“吴家画派”逐渐取代宫廷绘画和“浙派”的地位,在社会上,尤其是在文人士大夫当中受到重视。

据此推知,该画派A.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B.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C突出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D.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绘6.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咸丰帝一方面指示两广总督叶名琛“熟悉夷情,设法驾驭,操纵得宜,勿贻后患,朕亦不为遥制”,又警示其不可“意存迁就”。

吉林省通化市辉南2023_2024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试题

吉林省通化市辉南2023_2024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试题

吉林省通化市辉南2023-2024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

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

孔子此举目的是()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

据本题材料“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是礼治社会,礼仪是一个国家或者个人最高的行为准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当然,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礼仪”的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肯定。

孔子编撰《春秋》是为了明确等级制度上下尊卑关系,以稳定社会,达到社会和谐,如果孔子承认了楚国国君为王的实事,那么也就代表孔子自己先违背了自己遵从的“礼”。

所以在孔子改《春秋》时一直称楚国国王为楚子、楚人,综上可知孔子此举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C项正确;《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孔子此举目的并非实录历史事实,排除A项;孔子编撰《春秋》坚持称楚王为“楚子”,无法达到提升周王权威的效果,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强调文化差异的结论,排除D项。

故选C项。

2.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

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

由此可见()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

据“明代湖北进士分布示意图”,可知武昌府与黄州府是进士人数最多的两个地区,据“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图”,可知府域最多的地区依旧为黄州府和武昌府,进士人数多能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而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提升人才选拔率,A项正确;交通条件不是制约人才分布格局的核心因素,排除B项;荆州府的政区等级高于黄州府,但文教水平低于黄州府,排除C项;“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与“明代湖北地区人口分布”是两个概念,排除D项。

吉林省2020年(春秋版)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II)卷

吉林省2020年(春秋版)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II)卷

吉林省2020年(春秋版)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4题;共48分)1. (2分) (2017高三上·新乡月考) 有学者指出:“中国祠堂像一本立体的族规、族训,以祖先和宗族利益的名义,通过建筑空间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约束着族人的行为。

”材料表明中国“祠堂”()A . 制约了家族之间的交往B . 阻碍了优秀文化的传承C . 有利于基层社会的管理D . 是宗法制下的消极体现2. (2分) (2017高一上·深圳期中) 据史书记载,官员“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

”文中处缺失的官员身份应是()A . 御史大夫B . 刑部尚书C . 平章政事D . 军机大臣3. (2分) (2017高三上·周口开学考) 史学家钱穆说“宋代也有三省,实际上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门下、尚书两省都移在皇宫外面了,故只有中书省单独取旨。

”此处的“中书省”又称()A . 度支司B . 政事堂C . 枢密院D . 宣政院4. (2分)针对唐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宋朝采取的创新措施有①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②设立三省相互牵制与监督③设枢密使掌管国家军政大权④设三司机构总管国家财政A . ①②③B . ①③④C . ②③④D . ①②③④5. (2分) (2017高一下·山西期中) 明清之际的学者董含说:“昔士大夫以清望为重,乡里富人,羞与为伍,有攀附者必峻绝之。

今人崇尚财货,贿拥资厚者,反屈体降志,或订忘形之交,或结婚姻之雅。

”这说明当时()A . 重农抑商政策在民间已走向破产B . 进步知识分子大力提倡工商皆本C . 传统儒学提倡的义利观遭到摒弃D .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价值观6. (2分) (2018高一下·黑龙江开学考) 希腊民主制和罗马法共同的本质特点是()A . 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 都极力维护奴隶制C . 都特别保护男子的政治权利D . 外邦人均无政治权利7. (2分) (2019高一上·双鸭山期中) 下列关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和古代罗马的法律,表述最为合理的是()A . 都维护了所有居民的利益B . 都使妇女权益受到法律保护C . 都导致最终的衰落D . 都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工具8. (2分) 2012年6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祝贺:“总统和首相们来来去去,但您仍在位。

吉林省2020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吉林省2020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文档本源为 :从网络采集整理 .word 版本可编写 .支持 .吉林省 2017 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一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8 分)1.以下图为湖北出土的一套东周期间“9 鼎 8 簋”陪葬品,这套文物最有可能出自于A.周天子墓葬C.卿医生墓葬BD.诸侯国君墓葬.军功卓著的武将墓葬2.韩非以为,君主用官爵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荣华目的,必定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卖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如同买卖关系。

这类看法可以旁证当时A.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崩溃B.察举制的雏形开始出现C.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潮D.奴隶主贵族利益获取保护3.秦代修筑国都咸阳,把渭河比作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咸阳宫居中,周围有很多通道,形成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

这在实质上反应当时A.神化皇权B.皇帝独尊C.拥有天人感觉思想D.皇权至上4.东汉期间,一些专攻经学讲解的家族,其父子、门人与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由经学起家,变为门阀士族。

这一史实能够反应出A.儒学开始成为正统学说B.地方权益威迫中央集权C.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D.察举制存在缺点5.元代时,行省交界错落有致,多无山川险阻可依。

这样做的目的主假如A.利于经济发展B.防范地方盘据C.表现就地取材D.便于地域交流6.清代统治者以为“大皇帝君临万国,恩被四表,不论内陆外夷,均系大皇帝百姓。

”形成这一认识的根本源因是A.中华文明在东亚地域的当先地位 B .东亚封贡系统结构的国际格局C.统治者的“天向上国”心态D.“闭关锁国”政策的关闭性7.有人以为,在中国古代,道德、宗教、风俗以及法律常常难以分清,行政与司法也是相同。

这主要反应中国古代A.人治社会的一般特点B.统治者重视法律C.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D.儒家思想居于正统8.中国古代“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致使这一场面的本源是A.宗族看法影响深远B.生产力不发达C.行政管理制度不够健全D.家国一体的政治格局9.英国与清政府签订的某合约规定:“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其英人怎样科罪,由英国议定则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怎样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

2020届吉林省通化市辉南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0届吉林省通化市辉南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吉林省通化市辉南一中2020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1.《左传·成公二年》载:“晋侯使巩朔献齐捷于周,王弗见。

”巩朔为诸侯国大夫,于礼不合,因此王不接见。

类似事例很多。

这反映出A. 周王室衰微而诸侯势力的膨胀B. 礼乐制度仍影响着当时的政治生活C. 孔子礼的思想左右统治者决策D. 宗法制保障了西周贵族特权的延续【答案】B【解析】【详解】考查西周的礼乐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派大夫巩朔见周王,周王根据周礼的规定,认为其不够资格,故不见。

这反映出礼乐制度仍影响着当时的政治生活,故选B项。

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周礼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没有涉及诸侯国与周天子势力强弱差异,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西周时的社会状况,而孔子属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故排除C项;材料体现与分封制配套的礼乐制度,体现了分封制下严格的等级制度,没有体现贵族特权的延续问题,故排除D项。

2.先秦时期有记载:“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肥施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据此可知,先秦时期中国农业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树落则粪本”等农业思想。

强调A. 不违农时B. 人地和谐C. 铁犁牛耕D. 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先秦时期的农业。

根据题干,先秦时期农民们很注意去掉草根、积肥、造肥和施肥,把树的落叶沤制肥料,这些都体现了先秦时期人们在农业方面就具有了精耕细作的思想,故选D项。

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先秦时期中国农业强调不违农时的思想,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故A项不全面,故排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先秦时期农业强调精耕细作的特点,没有体现人地和谐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先秦时期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否铁犁牛耕的问题,而是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项错误。

3.汉武帝时任用外戚和功臣作为自己的侍中,如任命外戚身份的卫青为大将军、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任命功臣金日磾为光禄大夫,任命重臣霍光为奉都大将军、大司马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左传·成公二年》载:“晋侯使巩朔献齐捷于周,王弗见。

”巩朔为诸侯国大夫,于礼不合,因此王不接见。

类似事例很多。

这反映出A. 周王室衰微而诸侯势力的膨胀B. 礼乐制度仍影响着当时的政治生活C. 孔子礼的思想左右统治者决策D. 宗法制保障了西周贵族特权的延续【答案】B【解析】【详解】考查西周的礼乐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派大夫巩朔见周王,周王根据周礼的规定,认为其不够资格,故不见。

这反映出礼乐制度仍影响着当时的政治生活,故选B项。

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周礼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没有涉及诸侯国与周天子势力强弱差异,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西周时的社会状况,而孔子属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故排除C项;材料体现与分封制配套的礼乐制度,体现了分封制下严格的等级制度,没有体现贵族特权的延续问题,故排除D项。

2.先秦时期有记载:“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肥施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树落则粪本”等农业思想。

据此可知,先秦时期中国农业强调A. 不违农时B. 人地和谐C. 铁犁牛耕D. 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先秦时期的农业。

根据题干,先秦时期农民们很注意去掉草根、积肥、造肥和施肥,把树的落叶沤制肥料,这些都体现了先秦时期人们在农业方面就具有了精耕细作的思想,故选D项。

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先秦时期中国农业强调不违农时的思想,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故A项不全面,故排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先秦时期农业强调精耕细作的特点,没有体现人地和谐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先秦时期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否铁犁牛耕的问题,而是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项错误。

3.汉武帝时任用外戚和功臣作为自己的侍中,如任命外戚身份的卫青为大将军、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任命功臣金日磾为光禄大夫,任命重臣霍光为奉都大将军、大司马等。

据此可知,汉武帝时期:A.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 实现了军政权力的制衡C. 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D. 中央集权水平不断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考查汉代的政治。

材料中汉武帝的侍中(汉武帝身边的亲信)多是外戚、重臣和功臣,并担任要职,说明汉武帝将权力向自身集中,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故选C项。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主要表现的是血缘分封制度被郡县制度所取代,这是秦朝的制度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军政权力实现了制衡,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皇权的加强,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问题,故D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4.隋唐时期,一些久未使用的文档名词再次出现,如“质剂”(西周时期买卖契约)“质要”(古代买卖货物的券契)“傅别”(西周出现的借贷契约),这三个文档名词皆与契约有关。

这从一个侧面能够反映出当时A. 商品经济活跃B. 社会关系复杂C. 信用制度缺失D. 私订契约普遍【答案】A【解析】【详解】考查隋唐时期的经济。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交通的发达,城市的兴旺,货币的统一,买卖交易的频繁,各行业贸易繁荣,这为与契约有关的“质剂”“质要”“傅别”等文档名词的新生和传播了提供基础,故选A项。

根据材料“西周时期买卖契约”“古代买卖货物的券契”“西周出现的借贷契约”等信息可知,这些词都与契约有关,说明当时商品经济活跃,而不是体现社会关系复杂,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的“质剂”“质要”“傅别”等词都与契约有关,体现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无法体现信用制度缺失,故C选项错误;材料中与契约有关的这些词只能体现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活跃的问题,没有体现私订契约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5.宋代在官员考试、选拔、任用、督察、奖惩、俸禄、退休等方面,均有详尽的制度性规定。

这些规定:A. 导致了官多为患的困局B. 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C. 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D. 使文官政治走向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有详尽的制度性规定,而这些制度性规定都涉及官僚政治方面的内容。

联系所学知识,宋朝的文官制度比较发达,而这些规定可以进一步促使其更加完善,故选D项。

根据材料“在官员考试、选拔、任用、督察、奖惩、俸禄、退休等方面,均有详尽的制度性规定”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对文官政治的制度性规定,与官多为患的困局没有直接的关系,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文官政治的逐渐完善问题,与是否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但材料内容与重文轻武的政策无关,故C选项错误。

6.两浙路发生灾荒,当时杭州知州范仲淹,兼负责浙西一带的赈灾。

他除了给饥民“发粟”,号召杭州“诸佛寺主首”雇佣许多.工人,大兴土木。

杭州地方官府也大举兴建“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这些举措A. 反映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B. 形成较为系统的赈灾制度C. 不恤百姓而且伤耗了民力D. 充分地运用市场机制赈灾【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宋代的经济政策。

根据材料,范仲淹的举措,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赈灾,即通过民间与政府扩大投资,且利用自身的影响鼓励消费来拉动经济,惠及民生,进而达到赈灾的目的,故选D项。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而不是南宋,故排除A项;范仲淹的举措是在杭州商品经济发达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形成系统性赈灾制度,排除B项;范仲淹既“给饥民‘发粟’”,又积极通过扩大民间与政府投资与鼓励消费来拉动经济,从而达到赈灾的目的,排除C项。

7.市舶司起源于唐朝,初为管理当时开放的海外贸易而设。

而根据明朝的相关记载,市舶司“掌海外诸番朝贡、市易之事。

辨其使人、表文、勘合之真伪。

禁通番,征私货,平交易”。

据此可知,明朝的市舶司A. 成为推行海禁政策的工具B. 进一步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C. 由经济职能转为政治职能D. 促进了国内商品经济的繁荣【答案】A【解析】【详解】考查明朝的经济政策。

根据材料,唐朝时期对外开放,设市舶司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对外贸易。

而到了明朝,设立市舶司是为了了解国外情况,禁止私人贸易,使海禁政策得以推行。

由此可见,明朝市舶司已经成为明王朝推行海禁政策的工具,A项正确。

根据材料“禁通番,征私货,平交易”等信息可知,市舶司的建立不能进一步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故B 选项错误;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明朝的市舶司经济职能和政治职能兼顾,并且材料也没有体现其功能的转化,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舶司的建立主要目的是为了管理对外贸易,与促进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故D选项错误。

8.西方列强创办近代工业通常先从轻工业开始,然后扩展到重工业,先民用工业后军事工业;而中国则完全相反,创办近代工业是先军事工业后民用工业,先重工业后轻工业。

近代中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太平天国运动所致B. 自然经济长期居于主导地位C. 特殊的国情所决定D. 抵御西方列强侵略情势所需【答案】C【解析】【详解】考查洋务运动。

根据题干,中国近代的工业化走了一条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道路,这是由于当时的清朝统治受到来自国内农民起义和西方列强的双重威胁,即由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所决,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国内农民起义,如太平天国等运动是导致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出现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之一,但不是由太平天国所导致,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的工业化走了一条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道路,这是由于当时的清朝统治受到来自国内农民起义和西方列强的双重威胁,而不是由于自然经济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故B选项错误;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抵御西方列强侵略情势只是当时中国面临的问题之一,故D选项片面。

9.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把其作为表达经国济世之雄心的重要平台;严复在《直报》上发表文章,着重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和政治思想: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论文,系统宣传变法维新的理论,这主要反映了A. 维新派大力宣扬美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B. 报刊成为维新变法时期文学革命主要中心C. 百维新首开中国近代报刊文人论政先河D. 维新人士以近代报刊为平台创新论政方式【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近代中国的大众传媒。

由材料可知,早期维新人士王韬、维新派的严复、梁启超都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时政评论,这属于评论时政方式的创新,也可以说知识分子以近代报刊为平台创新了谈论政治的方式,故选D项。

材料没有指出维新派大力宣扬欧美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维新人士以近代报刊为平台创新论政的方式,不能表明报刊成为维新变法时期文学革命的中心,排除B项;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并在该报上以争论文章来制造舆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心和社会责任感,无法体现百日维新首开中国近代报刊文人论政的先河,排除C项。

10.甲午战争前,外国在华企业投资以贸易业、金融业为主,两者相加约占70%;甲午战争后,外国对华资本对贸易业和金融业的投资继续有很大增长,但对工矿运输等行业的投资比重则上升更为明显,至1914年时已占一半还多。

这种变化反映了西方列强A. 在华大力发展重工业B. 资本输出的迫切性需要C. 疯狂地进行战前准备D. 在诸多领域与华商竞争【答案】B【解析】【详解】考查近代中国的经济。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工矿运输等行业的投资比重上升明显,因为这些多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

这种变化反映了资本主义各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但对工矿运输等行业的投资比重则上升更为明显,至1914年时已占一半还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外国列强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对中国的侵略要求,没有反映在华大力发展重工业,故A选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在欧洲国土进行,无法体现战前准备的问题,故C选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主要体现了列强在中国的经济侵略变化,没有体现他们与华商的竞争,故D选项解读材料有误。

11.下面是1919年国人描绘的《蛇吞犬食)图,其右则是二十一条的诸条内容,填满了漫画周围的空间,最左题着“请同胞以血泪读之广为发布翻印尤佳,中华民国全国国民爱国团印”,这反映出当时A. 边疆危机开始引发国人关注B. 群众抵制日货运动的兴起C. 晚清海防思想影响社会风潮D. 民众对日本不满情绪加剧【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材料中的“1919年”、“则是二十一条的诸条内容”、“请同胞以血泪读之广”等信息再结合图片中“邪恶的毒蛇(日本)正在吞噬中华民国的领土”可知,1915年日本强迫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吞并中国野心增强,而且在巴黎和会上要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使中国感受到严重的民族危机。

1919年的这幅《蛇吞犬食》体现了当时中国民众对日本不满的情绪,故选D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