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赏析
名画赏读,中国十大名画之一,《洛神赋图》
名画赏读,中国十大名画之一,《洛神赋图》《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
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
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故宫博物院的两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过景物有一繁一简之分。
[1]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2]在现存的中国古代绘画中,《洛神赋图》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
[3]中文名洛神赋图外文名the Picture of The Ode of the River Goddess[4]创作年代东晋作者顾恺之类别绢本绘画画作内容画卷从右端开始,第一段描绘了黄昏,曹植率领众随从由京城返回封地,经过洛水之滨时停驻体息。
在平静的水面上,风姿绝世、含情脉脉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从容,凌波而来。
柳岸边,曹植身体微微前倾,伸出双手挡住众随从。
随从们目光呆滞,而曹植目光灼灼地注视着前方水面上美丽的洛神。
画家巧妙地通过这一瞬间动作,不仅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曹植见到洛神的惊喜之情,而且将曹植被洛神的绝世之美所深深吸引的内心活动表现的极为生动。
曹植解玉佩相赠表达对洛神的深切爱慕,洛神指潜渊为期,曹植又怕受骗,心情矛盾。
于是便敛容定神,守之以礼,二人情意缠绵。
洛神与诸神仙嬉戏,风神收风,河神抚平水波,水神鸣鼓,女蜗起舞,洛神在空中、山间、水中若隐若现,舒袖歌舞。
通过女神与众神仙的欢乐、嬉戏的热闹场景,为洛神与曹植即将分离做了铺垫,衬托出女神无奈和矛盾的内心状态。
第二段描绘了人神殊途,不得不含恨别离时的情景,这是故事情节的高潮。
画家大力描绘洛神离去时的阵容,场面宏大激扬,热闹非凡。
六龙驾驶着云车,洛神乘云车向远方驶去,鲸航从水底涌起围绕着车的左右。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洛神赋图》是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所创作的一幅国画作品,描绘了女神洛神的形象,被誉为中国古代绘画的杰作之一。
这幅画作深受后世文人墨客的喜爱与影响,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画作以华山洞天为背景,描绘了洛神静静地置身于山水之间的美丽形象,传递出了恬静宜人、天人合一的意境。
以下将通过对《洛神赋图》的赏析,探讨其中寓意。
画作采用了写实主义的手法,极富细节和逼真感。
画面中洛神身体的线条流畅,姿态自然,显现出了顾恺之的写实功力。
她的面容秀丽动人,目光含蓄而深邃,展现出女性的美丽与智慧。
顾恺之通过细致描绘衣纹的阴影和光线变化,使得洛神的服饰显得丰富华丽,凸显出她的高贵身份。
画面中山水与人物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画面构图。
山岳奇特,峰壁险峻,悬崖峭立。
与之相映的洛神身姿高贵、婀娜多姿,与山石相互融合,更显得郁郁葱葱的山水景观的壮丽与美丽。
细致的描绘了洛神的发丝和衣裳随风飘动的姿态,使画面呈现出动态的美感。
整幅画面打破了传统的舒展中轴线,给人以横向流动的观感,更加凸显出洛神身体的曲线之美,让观者陶醉其中。
画面通过细致的绘制细节和精确的人物表情,展示了一种雅致淡定的氛围。
洛神的面容表情虽然含蓄深沉,但双眉却轻轻上扬,微微带着微笑,展现出内心的喜悦和柔和的气质。
与之相呼应的是洛神伸展双手,感受清风拂面的姿态,体现了一种自在自得的心态。
整个画面有一种宜人安详之感,使观者的情绪得到舒缓与放松,仿佛也能感受到洛神的宁静自在。
顾恺之在画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迁想妙得”,即摒弃了世俗的纷扰,超越尘嚣,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祥和。
洛神赋是东晋文学家曹操的作品,表达了对洛神美丽形象的赞誉。
通过绘制洛神的形象,顾恺之细腻地表达了对返璞归真、回归本真自然境界的追求,传递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理想。
《洛神赋图》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摘要】《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洛神的风姿和仙境。
顾恺之以写意、含蓄而自然的风格著称,作品构图精湛,绘画技巧高超。
《洛神赋图》所表现的题材和寓意丰富,展现了顾恺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这幅作品对后世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篇章之一。
赏析《洛神赋图》可以发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体现了顾恺之高超的绘画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洛神赋图》展现了顾恺之作为画家的卓越才华和对中国绘画史的重要贡献,为后世画家们树立了典范,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顾恺之, 《洛神赋图》, 创作背景, 艺术风格, 特点, 题材, 寓意, 构图, 绘画技巧, 后世艺术影响, 艺术价值, 绘画技艺, 文化底蕴, 中国绘画史, 重要地位, 深远影响.1. 引言1.1 《洛神赋图》的创作背景《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东晋时期。
该作品取材自《楚辞》中的《离骚》一文,描绘了汉景帝时期传说中的洛神羞涩的情态和仙女的仙态神仙。
顾恺之在创作这幅画时,充分展现了自己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古代文学的理解。
顾恺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巨匠之一。
他擅长以线条勾勒人物形态,善于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心境。
在《洛神赋图》中,顾恺之通过精准的笔触和细腻的描绘,使得洛神的羞涩和仙女的飘逸形象栩栩如生,令人赏心悦目。
这幅作品不仅在绘画技巧上达到了极致,而且在题材和寓意上也具有深刻的内涵。
顾恺之通过《洛神赋图》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呈现了中国文化中的美学理念和审美情趣。
值得一提的是,《洛神赋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幅作品不仅体现了顾恺之高超的绘画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开拓了中国绘画的新境界,为后世的绘画艺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2 顾恺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之一顾恺之(约公元352年-约公元406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之一。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一幅着名的山水画作,它以传统的中国绘画风格,展现了一个优美的仙境般的场景。
这幅画作源自唐代文学家曹松的《洛神赋》,描述了洛神舞曲的场景,并通过绘画的形式,将这一古老的故事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顾恺之以他独特的艺术手法,赋予了这幅画作独特的魅力与生命力,使得观众在欣赏中不断迁想妙得。
在这幅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群飘逸的仙女在水边嬉戏玩耍,她们身着轻盈的衣裳,手执花枝,俏皮地挑逗着水中的鱼儿。
画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只手持着荷叶的洛神,她身姿婀娜,目光如水,神情安详,像是欲言又止,给人以无限遐想。
背景中群山环绕,林木葱郁,瀑布潺潺,泛着清凉的气息,构成了一幅富有生机与神秘感的画卷。
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所展现的美景,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赞美,更是对生命与美好的讴歌。
他以浓墨重彩勾勒出迷人的山水画面,使得观者仿佛置身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与神秘。
这种视觉与心灵的愉悦感受,唤醒了人们心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
除了画面的美丽之外,顾恺之所表现的是一种内在的灵动与生机。
在《洛神赋图》中,洛神和仙女们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存在,她们轻盈地舞动着,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山水之间。
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也正是顾恺之所要表现的,他在作品中赋予了人物与自然一体的生命力,表达了一种无拘无束,纯粹自然的生活态度。
《洛神赋图》所呈现的迁想不仅仅限于画面本身,更在于观者的心灵共鸣与超越。
在欣赏这幅画作时,人们不仅仅是被画面的美景所吸引,更是在心灵深处迁想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无论是那些潺潺流淌的溪水、葱郁的青山,还是那些轻盈舞蹈的仙女、妩媚娴静的洛神,都在人们的心灵中投下了希望的种子,激发了内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就像顾恺之在画作中所表现的生命力一样,我们在欣赏《洛神赋图》时,也能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力。
在这幅画作中,生命在自然环境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而观赏者在此时也仿佛与画中的仙境一起共鸣,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汲取着生命的力量,不断向上,不断迁想。
洛神赋图作品赏析800字
《洛神赋图》赏析一、作品背景:《洛神赋图》是我国东晋时期顾恺之的作品,根据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而作。
《洛神赋图》将曹植《洛神赋》的主题思想表达的完整而和谐。
顾恺之巧妙的运用各种绘画技巧将辞赋中曹植与洛神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得纯洁感人,浪漫悲哀。
画面奇幻而绚丽,真切而感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二、作品内容:全卷共分三段,画卷的开始便是曹植和他的侍从在洛水之滨遥望,能展现洛神与曹植相遇,最后是洛神无奈离去,曹植充满思念之情的情景。
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是曹植与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却无奈离去的一段。
三、艺术特色:1.纵观整幅绘画,画者在忠实于原著故事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了自身的想象力与绘画本身的特性。
画家根据辞赋中内容展开艺术联想,塑造出画卷中嬉戏的众神仙以及各种奇禽异兽的形象。
这些奇禽异兽的形象穿插在山川、树木、流水等自然景物之间,与众神仙、洛神和岸上的人物形成了动静对比关系,营造出奇异的幻境和优美抒情的浪漫情坏。
2.《洛神赋图》的构图采用了类似于当代的连环画的表现手法,巧妙地利用了山石、林木、河水等背景,使画面首尾呼应,和谐统一。
3.《洛神赋图》的山水作为背景,不仅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烘托了气氛也使得画面很连贯的统一在一起。
而且这种“人大于山”的绘画形式,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形象,点明了主题。
而水的水势、水态、水性用线条表现得千变万化,与画中人物的惊讶、激动、惆怅、流连的情绪和动作连成一体,巧妙地烘托着画中气氛。
4.从表现技法来看,《洛神赋图》中的山石树木风格古拙,结构简单,状物扁平。
山石主要依靠线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面,依靠层次来表现不同的山峦变化,利用俯视的角度来表现纵横的山川,这些都是后来山水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5.《洛神赋图》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对色彩进行了主观归纳,通过对色彩的明度和冷暖关系进行处理,使人产生丰富的视觉联想。
6.人物衣饰多用平涂手法,通过服饰的不同色彩体现人物不同的地位身份。
使画面主次有致、层次分明。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赏析洛神赋图赏析“水不容泛,人大于山”八个字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完全得到了证实,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洛神赋图赏析,以供查阅,快来看看吧! 洛神赋图赏析1摘要:洛神赋图,东晋著名大画家顾恺之的传世名作与代表作之一,此画是顾恺之依据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诗人曹植的《洛神赋》里的内容,用水墨画的形重现其神奇魅力故事。
描绘了曹植与美丽的洛神在湖边奇遇游玩,最终分离的凄美的爱情故事。
顾恺之以长卷的形式,构思精巧,设色古艳,浓墨重彩的画笔显现了这一奇特的爱情。
关键字:洛神赋,顾恺之,洛神,曹植。
1、绘画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校教育打破了汉代儒学独尊的教育体制,管理也逐渐多元化。
美术教育也通过官学教育体制和私学教育得以继承和发扬,继鸿都门学之后的又一专业艺术教育机构麟趾学,且迎来了中国美术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在中国绘画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
全国长期战乱,南北对峙,朝代频频更迭,却使当时的学术思想格外活跃,并促进了艺术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石窟壁画.墓室壁画.石刻.砖刻以及漆画等都已蔚然可观。
出现了开宗立派的专业画家.书法家,而且,作为奠立中国绘画理论基础的“传神传”.“六法论”也在这一时期提出。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绘画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出现了专业画家,绘画创作呈现繁荣的景象,一是人才辈出,民间美术活动兴盛,创作技巧不断提高。
孕育了唐代绘画新面貌的产生。
其属于密体画派,以区别与南朝梁张和唐代吴道子的“疏体”。
其笔迹周密,紧劲连绵,笔法如春蚕吐丝,轻盈流畅,遒劲爽利,又称为“铁线描”。
2、画家背景顾恺之(346年407年),为东晋大画家和文学家,他以“画绝,才绝,痴绝”而驰名于世。
与陆探微合称“顾陆”,称为“密林”画派,他的画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祥”,人物清瘦俊秀,所谓“秀骨清像”,线条流畅,谓之“春蚕吐丝”。
顾恺之之所作人物画,善用淡墨晕染增强质感,运用“铁线描”勾勒出劲挺有力的线条,人物五官描写细致入微,动态处理自然大方。
情痴女神,凄美千年——《洛神赋图》赏析
情痴女神,凄美千年——《洛神赋图》赏析情痴女神,凄美千年——《洛神赋图》赏析七书生 2019-01-18 16:37:18《洛神赋图》是顾恺之在某一天偶然读到友人送来的三国时代(公元220——公元280年)文学家曹植写的《洛神赋》有感而作的。
曹植的原文借对梦幻之境中人神恋爱的追求,抒发了爱情失意的自我感伤。
顾恺之以其丰富的想像力和艺术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传达出无限惆怅的情意和哀伤的情调。
赵孟頫书《洛神赋》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
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故宫博物院的两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过景物有一繁一简之分。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文后有全卷图)第一集:相遇曹植在树林里散步,忽然抬头发现了河上美人。
且看曹植对洛神的描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这些细节烘托仙子的神秘、美丽。
第二集:相恋再次相遇时,曹植把随身携带的玉佩献给自己的女神,洛神立即去接。
洛神也拿出一块美玉相赠,就这样私定终身了。
洛神特别开心,就告知自己的姐妹们,姐妹们“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一起跳舞庆贺洛神恋爱。
为了表示时间的推移,除了变化场景,顾恺之还让洛神不断更换衣衫,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也有了“女为悦己者容”的小儿女情态。
全卷只有这里洛神和曹植相距最近,象征两人感情的亲密。
洛神回首相望,曹植深情凝视,顾盼之间,两情缱绻。
情到浓时,众神也来同庆,风神屏翳张开大嘴拼力收风。
水神立于川中平定波浪。
黄河河伯冯夷击鼓奏乐。
人身龙爪的女娲凌风而歌。
通过众神热闹场景,为洛神与曹植即将分离做了铺垫,衬托出女神无奈和矛盾的内心状态。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赏析《洛神赋图》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而画的,是顾恺之的传世精品。
《洛神赋图》共分为四部分,从开始的相遇到第四卷的辞别,细腻的描绘出了曹植与洛神的真挚的爱情故事,作者顾恺之用丰富的想象力,非常诗意的表达了原著《洛神》中的意境。
画卷采用了连环画的形式,以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不断的重复出现。
诗中好多美景人物描写在画中都生动的体现了出来。
画卷首先展开在暮色苍茫中,曹植面对滔滔的落水,他心中美丽的洛水神浮出水面,洛神身影比较模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之感,画中的洛神委婉从容,衣带飘逸,对岸上的曹植表现出了深深的关切,两个人的思念之情充分的体现在卷面上。
二卷中曹植依然水边,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眼睛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既痴情又向往。
洛神高高的头发被风吹起的衣带,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的感觉,她也是欲去欲留,眼睛流露出对曹植的倾慕之情。
画中的曹植与洛神多次碰面,日久生情,但是神人有别,无奈洛神驾着六龙车,在云端渐渐离去,只留下终日思念的曹植在岸边。
最后一卷曹植坐于洛水畔,依依不舍的离去,画中最感人的一段就是曹植欲前又止的心情,感觉曹植非常矛盾,离去的洛神回头,凝神幽幽地望着曹植,表情万般的无奈,哀怨又叹息,而曹植站在那一动不动,好像与周围的一花一木完全的融合在一起,更深刻的表达出无声胜有声,周围景色又完美的体现曹植的无奈。
《洛神赋图》在不同时空地点自然的交替、重叠,岸边水,水上船,船边山,山后又是一片自然,在山川景物上体现无与伦比的空间美。
作者顾恺之是东晋时代我国著名画家,在《洛神赋图》中运用神话,先描写洛神姿态面貌,再到诗人的爱慕与洛神的感动,把洛神多情的性格完美的刻在了画卷上,最后洛神无奈离去,又给《洛神赋图》留下了悲剧色彩。
可以看出作者的画工已是炉火纯青,能将山水、花鸟、人物画完美的融汇于一炉。
名画赏析《洛神赋图》
名画赏析《洛神赋图》《洛神赋图》是中国的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此卷一共分为三个部分,曲折又分明的情节来逐渐描绘出主人公与洛水大神的真诚纯真的唯美爱情故事。
画卷开首展现出,曹植与他的侍从们,在暮色苍茫中站立洛水之滨遥望滔滔河水。
他寄予着苦恋美丽的洛水女神,渐渐地出现在平静的水面。
画面远水泛流,洛神则神情默默似来又去。
洛神的身影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
曹植在原诗赋中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形容洛神在水上飘忽往来的情景。
仿佛见到思念已久的洛神,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凝注,表现出关切、迟疑的神情。
二人的思念之情溢于卷面,令人感动。
又见曹植依然站在岸边,表情凝滞地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
那梳着高高云髻和被风扬起的衣带,使水波上的洛神犹如飘飘欲仙来自天界。
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的情怀。
整个画卷洛神与曹植一再碰面,日久情深。
无奈之下缠绵悱恻的洛神,最终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终日思念,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
这其中哭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令人心动感人肺腑。
这是画中最为感人的一段描绘。
渐渐离去的洛神回过头来,凝神幽思地望着曹植,表情是那么地万般无奈,似带有深重的哀怨和叹息;而曹植则静静地坐在那里,他的侍从也都默默地站着,连同周围的草木也一动不动,似乎曹植是无动于衷,然而透过他那平视的眼神,分明表现出一种“相见争如不见,多情还似无情”的落寞心态,周围的静烘托出他的孤独和无奈。
画中两人“凭君莫语伤心事,尽在含睛不语中”。
现存《洛神赋图》画卷虽为宋代摹本,但它较为完整地保留了顾恺之的若干艺术特点和魏晋六朝时期的画风,被称为最接近原作的画卷。
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画面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洛神赋》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曹植与洛水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
顾恺之以高度的艺术想象力河写神的绘画工力表达了原作的意境。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作品《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经典之作。
这幅画作描绘了诗人曹操赴洛阳游览洛水时遇到的一幕令人陶醉的情景。
《洛神赋图》中,画家将诗人曹操和洛神妙得的相遇场景描绘得非常生动。
整个画面展示了洛神的出水姿态,柳枝垂垂欲下,曹操配合着洛神的姿态,意态自然。
河水清澈见底,水面的倒影和水波纹都被画家以极其细腻的笔触表现出来,形成了一幅清新秀美的画面。
整个画面色调明快、明亮,呈现出春日的生机活力。
画面的主色调以蓝色为主,让人感到清新凉爽。
柳树和洛神的衣裙都是以淡绿色为主,给人一种轻盈飘逸之感。
而地面的花草、河中的鱼虾等细节,都以红、黄等明亮的色调来衬托画面的明亮感。
画家在绘画中运用了大量的留白处理,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画面中的空气质感很强,画家以轻柔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洛神的衣裙和柳树的枝叶,以及水波纹和倒影等细节。
这样的处理使得画面呈现出了一种虚幻、飘渺的感觉。
这幅画作以其细腻、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了洛神的婀娜多姿,充满了艺术感的曲线,塑造出了洛神柔美的身姿和动态的形态。
画家的技巧使得洛神的形象充满了女性的柔美与婀娜的姿态,给人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
《洛神赋图》不仅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也是一幅有诗意的人物画。
画家通过细腻的技巧,与曹操的对比来突出洛神的姿态和美感。
曹操的形象被画家描绘得非常朴实,画家用简单的笔触勾勒出曹操的轮廓和表情,让曹操成为洛神的衬托,突出了洛神的美丽和神秘。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凭借其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构图手法,成为了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传世之作。
这幅画作让人们感受到了洛神的妩媚和神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美的追求,充分展示了东晋时期画家顾恺之高超的艺术造诣。
《洛神赋图》赏析
1.《洛神赋图》赏析《洛神赋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依据曹植的《洛神赋》一文用连续图画形式所绘的长卷。
1全画卷主要内容这幅图表现的主要是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的美以及她和曹植若即若离的关系。
全卷可分为三个部分:相遇、倾诉、别离。
画卷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洛神的形象,描绘了他们之间的情感变化,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
2画中人物服饰分析2.1洛神展开画卷,只见洛神梳着高高的云髻,手持麈尾,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长裙曳地,正如曹植自己在《洛神赋》里描述道:“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之流风回雪”,多么灵动,多么飘逸啊。
在高耸的云髻的修饰下,洛神显得格外高挑。
洛神的云髻一定程度也上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貌。
当时假发盛行,各种发髻也应运而生,有双髻、螺髻花钗、芙蓉髻等等,别具风采。
洛神身上穿的是魏晋南北朝的一种服饰,杂裾垂髾服。
魏晋时期的女子在深衣的下摆部分接上层层叠叠的三角形装饰物,又在腰上系围裳,从围裳的下面再伸出许多长长的飘带,后来这两种装饰逐渐合二为一而写成了杂裾垂髾服。
迎风而起的衣带更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来自天界的不平凡之感,似是开卷就想告诉我们曹洛早在相遇就已经注定结局的分离。
至于洛神手上持的像似扇子的东西,名为麈尾。
它形如现代的羽扇,可又不是扇;亦绝不像拂尘,拂尘的形制、用途与麈尾都有很大不同。
麈尾是魏晋清谈家经常用来拂秽清暑显示身份的一种道具,且只有善于清谈的大名士,才有执麈尾的资格。
这就让我有点不解了,为什么洛神,一个女神竟也持麈尾呢?可能是为刻画出一个高雅的女神形象吧。
2.2曹植、随从官员画卷中的曹子建及随从官员“宽衣博带”,给人以自由洒脱,超凡脱俗的感觉。
这是当时文人、士族十分崇尚的服饰,这一服饰的概括性特征是衣下宽、衣袖阔、衣带广。
汉代的服装与此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曹植头戴梁冠在打着华盖的随从者的簇拥下,尽显贵族诗人的优雅风度。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赏析
三、 《 洛神赋图》 的 内容及特 点
《 洛神赋 图》 是 画家从文人 士大夫的角度 出发创
作的 以爱情 为主题 的绘 画作 品 ,用艺术手法再现 了 凄美的爱情故事。
丕见甄 氏年轻美貌 , 就将她 占为己有 , 而曹植也对甄 氏产 生了爱慕之心 , 并想娶她 为妻 , 但遭 到曹操 的拒 绝 。嫁给曹丕之后 , 甄氏先后为曹丕生了曹睿 与东 乡 公主, 后 失宠于 曹丕 , 于 黄初二 年( 2 2 1 ) 六月被 曹丕 遣使赐 死。 [ 3 黄初三年 ( 2 2 2) , 曹植奉 旨回京 , 曹 丕将
顾恺之 天资聪 明、 禀赋超群 , 在绘 画领 域更是有 许 多过人之 处 ,用飞 白掩饰 殷仲堪 的眼疾使 顾恺之 名 声大噪 ,谢 安对顾恺之 的绘 画艺术惊叹 道 : “ 苍生 以来未之有也 。” 顾恺 之不满足于物 象外形 的描绘 , 将 更多 的注 意力放 到人物 性格刻 画上 , 《 洛 神赋 图》
上, 顾恺之提 出“ 迁想妙得 ” “ 以形 写神 ” 的绘 画理论 , 并将 之运用到绘画实践 中 , 以紧劲连绵 、 流畅悠缓 的
家思想提 出质疑 , 这使 追求个体 的精神 超越 、 推崇玄 学 与清谈 的“ 魏 晋风 度” 成 为时代主 流 , 也 标 志着古
代人文意识 的觉醒。随着玄学思想的兴起 , 文人们崇 尚清谈 、 蔑视名教 , 这种重精神 、 轻形骸 , 追 求真性情 的时代精 神深刻影响着艺术 创作 ,在这种 张扬个性 的社会环境 中诞生 了许 多优 秀的艺术 家 ,顾恺 之就 是其 中之一 。[ 顾恺之生活于 东晋 中叶 , 这时司马 睿、 王导 等人 建立 的东 晋政权 已经巩 固, 以王 、 谢为首 的门阀士族 制度逐步形成 ;顾恺 之 的父 亲顾悦 之很有学 问且善 于辞令 , 官至 尚书左丞 , 这种 家庭 出身 为顾恺 之的仕 途及艺术创作 奠定 了良好的基础 ; 成年后 , 顾恺 之深 受谢安与桓温的赏识 , 后任散骑 常侍 。长期的官宦生 活使顾恺之对社会 上层人物 有着深刻 了解 ,并能够 准确捕捉人物 的心 理变化与思想观 点 , 这些 在《 洛神 赋图》 中就有 着鲜 明的体现 。
《洛神赋图》赏析
艺 术 特 色
高古游丝描:衣服纹理褶皱 春蝉吐丝一般 以形写神:注重以造 型去表现人物神态 开创了上水画先河
价 值
历史 人文 经济
四、艺术魅力
艺术特色:春蚕吐丝….
五、价值
中国绘画史犹如一部中国的历史剧,用传奇的文房四宝,绚丽的色彩, 优美的线条,描绘一幅幅神奇的历史。中国的绘画艺术,在世界绘画史上 独树一帜。独特的技法,独特的画笔,独特的意境,独特的中国元素,是 值得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去学习。
六、总结
基 本 信 息 绘 画 产 生 的 背 景
中国十大传世精品国画
欣 赏
《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 藏故宫博物馆
《步辇图》唐代,阎立本 藏故宫博物馆 《唐宫仕女图》唐代,张萱、周昉 藏故宫博物馆 《五牛图》唐代,韩滉 藏故宫博物馆 《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中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千里江山图》北宋,王希孟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富春山居图》元代,黄公望前段《剩山图》藏于浙江博物馆 后段《无用师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汉宫春晓图》明代,仇英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百骏图》清代,郎世宁 原作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4、洛神赋典故由来《神女赋》
为楚辞名家宋玉所作,紧承《高唐赋》而来,由梦 遇巫山神女,进入对其“夺人目精”之美的刻画,再写神 女拒绝楚襄王,是描写美女的名篇。神女为天帝赤帝 (炎帝)之女,名瑶姬,未嫁而死,葬于巫山。神女的 身姿,化身为各种形象,在后代美女赋中反复出现,曹 植《洛神赋》中宓妃,就是它的余韵。
顾恺之《洛神赋图》赏析
顾恺之《洛神赋图》赏析曹植的诗词作品中,除了《七步诗》,最有名的就是《洛神赋》了,后来,著名的画家顾恺之依据《洛神赋》,画了流传千古的名画《洛神赋图》,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描绘是曹植与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却无奈离去的情景。
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
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
《洛神赋图》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
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展开画卷,只见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
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
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
初见之后,整个画卷中画家安排洛神一再与曹植碰面,日久情深,最终不奈缠绵悱恻的洛神,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
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最是动人。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
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被誉为中国文艺史上最伟大的巨作,其内容涉及神话、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其画面变化多端,令人叹为观止。
《洛神赋图》是晋代画家项羽所绘,其绘画手法极其精湛,绘色彩丰富多彩,引人入胜,饱含艺术气息。
在《洛神赋图》中,画面色彩抑扬有致,构图恰到好处,极具层次性。
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项羽也是一位极具艺术修养的艺术家。
《洛神赋图》以天宫为中心,全画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为主题,构筑出壮丽的神话气氛。
图中以佛祖释迦牟尼、众神、仙女、神兽、人物等元素构成。
在图中,天宫的建筑多为古汉式,建筑形态端庄典雅,在深青色中尤以纯白显得格外鲜明。
而众神及其仙女也被精心塑造,特别是仙女的画像充满灵性,形容清丽娴雅。
人物则有贤君、将士、士兵、花木、走兽等,画面之间互相呼应,构成画面的基本结构。
画面中更有大自然风景之美,表现形式十分生动,如以向日葵、蒲公英、芦苇描绘出春天;吴茱萸、藤蔓、树叶勾勒出夏天;柳树、杨树、圆月把秋天表现得淋漓尽致;冰雪、冬青、梅花渲染出冬天等。
另外,《洛神赋图》在色调上也是十分新颖,如黄色预示神性,表达出佛教教义的尊严;绿色则表示具有苍凉之意;紫色则隐喻出神秘的感觉等。
《洛神赋图》的意蕴深远,它集中古典神话、历史、天文、地理等多个领域的浩瀚文化底蕴,把神话故事、神怪、天文地理、服饰等
融入其中,千变万化,而又能完美淋漓的展现出一个完整的世界。
总之,项羽的《洛神赋图》在中国文艺史上堪称一脉相承,其画面变化多端,丰富多彩,令人叹为观止。
画中神话、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中的波澜起伏,千姿百态,饱含艺术气息,极具层次性,是一副精美的中国传统艺术图像与文化考察。
论《洛神赋图》艺术鉴赏
论《洛神赋图》艺术鉴赏论《洛神赋图》艺术鉴赏《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三国时期魏国曹植的名赋《洛神赋》的内容创作而成,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魏晋南北朝以前,绘画发展已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但从绘画发展的角度考察,真正的古画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当时涌现了一大批有名气的画家,其中就有顾恺之。
顾恺之又被世人称为“中国水墨画鼻祖”是六朝四大家之一。
今天我主要从《洛神赋图》的线条、设色、构图、传神四个方面去赏析。
线条:线条最能体现作者是否认真对待这幅画,每个画家的线条运用各有千秋,各成一派,但在当时只有顾恺之擅长使用细长繁密的线条来塑造人物形象,他笔下的线已不再是一种装饰性的线条,而成为一种彰显自身魅力的绘画风格。
尤其是他发展了古代的一种特殊绘画技巧,线条看似十分笨拙,实则十分洒脱,如行云流水、刚柔并济。
《洛神赋图》中的人物造型线条有力,柔中带刚,酝酿出一种悲凉气氛。
因为本身是一个凄惨的故事,顾恺之虚实结合的线条从细处着手,或长或短的线条透露出画卷的整体气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风格,人物动作面容等等通过线条得以展现,线条在画面中也具有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清代乾隆称赞《洛神赋图》为:“妙入毫巅”。
《洛神赋图》中的山川水石在这幅画中主要以衬托背景为主。
并没有特意描绘出山川水石对整幅画的影响。
画面中树木、枝叶、山石的布置与魏晋时期的壁画非常相似,山峦、柳树多以空勾为主,人物造型大于山川水石,这种画法给后人带来更多的故事感,主要以体现整体故事为主,山川水石只是衬托而已,不至于使画面太过于单调,让观者有突兀的感觉,所以顾恺之在线条描绘整幅画作还是很注意内容结构性的!设色:《洛神赋图》虽不是顾恺之真迹,而是宋代四件摹本,但世人已经认为这是最接近顾恺之真迹的画作。
现如今《洛神赋图》历经时间洗涤,但其艳丽的色彩却丝毫未受影响。
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为突出画面的空间感、层次感。
在设色上主要使用了勾勒填色的技法,有的地方使用墨色晕染,有的地方运用凹凸染法,这种设色技法主要受青铜器物铸造艺术的影响。
洛神赋图赏析论文
洛神赋图赏析引言洛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辞章,作者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曹植。
这篇辞章以奇特的写作手法,描述了一幅美女图,被后世称为《洛神赋图》。
本文将对《洛神赋图》进行深入赏析,探讨其意境、艺术手法以及文化内涵。
洛神赋图概述《洛神赋图》是一幅描绘了洛神赋的人物形象的绢画。
画中展现了洛树下的洛神,她披着宫装,优雅端庄,面容姣美,身姿轻盈。
洛神的形象呈现出自然与神秘相结合的状态,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洛神赋图的意境与艺术手法意境洛神赋图通过优美的笔触、精湛的构图,将洛神的优雅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画面中,洛神凝视着远方,似乎在追寻某种情感或者境界,给人以沉思的意境。
洛神身边的树木亭台也增添了画面的宁静和浪漫氛围,与洛神形成了交融和谐的关系。
艺术手法在《洛神赋图》中,艺术家采用了多种手法来表现洛神的美丽和神秘。
首先,画面运用了暖色调,使整个画面散发出温暖而祥和的氛围。
其次,画面通过紧凑的构图,将洛神的形象主体居于画面中央,凸显了她的重要性。
此外,画面中用线条勾勒出洛树、亭台等细节,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
洛神赋图的文化内涵洛神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首先,洛神赋图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视美古朴的审美观。
画面中的洛神端庄大方,凝望远方,体现了古代文人笃信清新自然的审美理念。
其次,洛神赋图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崇尚内涵和修养的人生追求。
洛神的形象不仅仅代表了美丽,更寓意着文人追求精神境界和内在修养的深意。
结论洛神赋图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通过赏析《洛神赋图》,我们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艺术形象,还能感受到古代文人独特的审美观和人生追求。
洛神赋图不仅仅是一幅描绘了洛神的图画,更是一种对美、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与赞美。
参考文献•曹植.《洛神赋》.•钱穆.《讲苏轼》.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洛神赋图》是南朝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山水画。
它描绘了一位美丽的女神舞动着手中的丝绸,翩翩起舞,在洛水边留下一曲天籁之音。
整幅画作中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十分独特,画中融合了艺术与哲学,给人带来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
接下来,笔者将以艺术哲学的角度来探讨顾恺之的这幅作品。
首先,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借女神的形象来表现出高贵美丽之神的神秘气质。
女神不可亵渎,她是一位无所不能的神灵,拥有无上的美貌和神秘的力量。
画中的女神身姿婀娜,红裙飘动,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朵瑰丽的花,引人入胜。
同时,她手中的丝绸和她的舞姿相得益彰,将艺术和神性融为一体,充满了灵性和神秘的气息。
其次,画中所描绘的洛水和山峦都十分具有艺术感受性。
洛水清澈见底,山峦秀美,这些都是顾恺之自然观的流露。
画家通过笔下的自然形象,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察觉和把握,进而抒发了对生命之美的赞颂。
他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回归到自然,体验自然之美,表达自然之美。
这些不仅反映了顾恺之的个人情感和感受,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最后,顾恺之运用画面中的空间安排来表达思想情感。
画中,女神和水、山、树叶之间的空间和谐自然,丝绸舞动之处,空气仿佛被展开,空间拓展得宽广无限。
这种空间安排彰显了中国绘画中所追求的“虚实相生”的审美理念,通过清修、隐含、微妙的表现方法,达到了意境深远、逼真高远的艺术效果。
总的来说,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不仅在绘画技巧上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更是一次对世界上美的追求的艺术与哲学的思考,把艺术和生命、自然、哲学等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特殊魅力和独特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作者:
———————————————————————————————— 日期:
《洛神赋图》赏析
摘要: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在文学艺术上追求思想高度自由,张扬个性,崇尚玄学,追求真性情的时代,曹植的《洛神赋》表达了凄美哀怨的爱情故事,而顾恺之却将诗画结合,将《洛神赋》改编成卷轴形式的《洛神赋图》,采用叙事的方法,富有诗意的描
四《洛神赋图》的美学价值与影响
《洛神赋图》可谓是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长卷的历史先河,因此也被后世人誉为“中国绘画始祖”。这幅画作不管是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型、环境刻画等方面来看,都无愧于是中国古代绘画宝库中的璀璨明星之一。创作者顾恺之将自己想要表现的对象内在的韵味来作为艺术追求的最高目标,进而将绘画创作境界提高到另一个水平线上,这也让汉代绘画注重动态、节奏、生动的情况产生巨大改变,人们逐渐开始注重内在、神韵。从审美角度来看,这幅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再到汉代的古朴、磅礴的阳刚之美,变为阴柔、温婉的静素之美,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体现出是当时人们的审美心理与思想认识转化的最终结果, 并且以《洛神赋图》的艺术手法为先河,为后世艺术家们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
二、《洛神赋图》的创作背景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著名文学家曹植的《洛神赋》所做,画中洛神凌波微步的美丽身姿,表露她“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态,而曹植也目光热切,凝滞,充满向往的望着洛神……它生动展现出了曹植和洛神之间凄美惆怅的爱情画面,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这个故事是以历史上确有的人物为原型。相传,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之子曹植少时曾遇上蔡县令甄逸之女甄宓相恋,后甄宓嫁给曹丕为后,生子明帝曹叡后,惨遭迫害致死。曹植获得甄后遗枕,感而生梦,写出《感甄赋》,以作纪念,明帝曹叡将其改为《洛神赋》传世。洛神是传说中伏羲之女,溺于洛水,化而为神,世人称之为宓妃。将甄后和洛神相提并论,实际上是对故人的怀念和感情寄托。故事真假我们暂且不论,仅说曹植的《洛神赋》写于其政治斗争失败后,他是通过洛神的故事来传达自己惆怅抑郁的情绪,而顾恺之深入研读了曹植的《洛神赋》,带着自己对词赋的理解,以高超的绘画技巧、丰富的想象力创作了《洛神赋图》,该画在神态表现、构图形式、内容表达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为传统绘画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2]。
绘了原赋的意境,诗情画意相得益彰,使得视觉意蕴得以再现。
关键词:顾恺之;创作背景;《洛神赋图》赏析;美学价值与影响
引言:翻开浩瀚的历史长卷,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尽展眼前,史诗之精妙,文学之宽博,乐曲之灵动无一不令你目不暇接,赞叹不已。在如此源远流长又璀璨云集的中国历史上,美术只能算是其中的一颗星而已,但同时它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颗星,而能让这颗星闪闪发光的是中国伟大人民的无数杰出画作,《洛神赋图》即为其中之一。
三、《洛神赋图》赏析
(1)空间魅力
《洛神赋图》画卷中画师精心地设计了其间人物的高度变化、山水远近流淌、树木山石的分布和离散等,同时画卷将故事的开端、发展经过和结局都展现出来,这样的结构变化和时间安排将古人的审美意向和强烈的时空感进行了清晰的刻画。同时这样的“连环画”形式将故事的优美旋律和绵绵的情思相互贯穿,让平面的画卷形成一个立体空间,使人们穿梭在故事中随着画中人物的情感变化而顾盼流连。画中的神化部分制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仙境景象,诸多神兽和神仙人物的出现,给画卷蒙上了一层宗教色彩和虚幻色彩,而画中的诸多景物的大小、形状、线条、明暗、冷暖之间错落有致,动静结合,目不暇接地展示着应有的事物,使画面充满生机和活力。尤其是画中体现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特点,将画师自身的浓厚情感和赋文中真挚的情意都充分表达出来,达到物中有情,情溢于
一、顾恺之康,是东晋时期著名画家、 绘画理论家,他在诗文、绘画、词赋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造诣。年轻时,顾恺之曾在桓温、殷仲堪的幕下当过参军,并与桓温之子桓玄交往甚密,得到谢安、桓温等人的赏识。长期的上层社会生活使顾恺之对上层人物的心理活动、 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等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为《洛神赋图》 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1]。此外,顾恺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在诗文、绘画、 词赋等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又因顾恺之行事似痴,被称为“三绝”,即画绝、才绝、痴绝。顾恺之绘画注重写神,人物清瘦俊秀,笔法犹如春蚕吐丝,造型六法俱全,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谢安称之为 “自苍生来未之有也”。顾恺之绘画作品多为肖像画,着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气质,从而开阔传统绘画的艺术视野。
山水之间的诗情画意之意蕴。
(2)情感之美
《洛神赋图》中最美的不是洛神惊艳的容貌,也不是如梦似幻的景色, 而是那贯穿始终荡气回肠的绵绵情意和顾盼流连间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人神之间触不可及的悲凉和遗憾。情感是艺术的升华,《洛神赋图》便将这种情感展现在画卷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中,使得这幅画卷美到脱俗。画卷中, 画师将赋文中“人神道殊” 的情感悲剧深深地体现了出来。首先是洛神在画卷中同样是一个幻化的神灵,她对曹植有着深深的眷恋,在画卷中洛神侧目顾盼曹植的画面使人联想到女子深情却害羞的场景,然而,因为自己是神,洛神即使深深地爱慕曹植也依旧不敢与他靠得太近。而再观曹植, 当他在洛水之滨看见洛神之时,几乎冲动得想要站起,伸手去触摸,然而,却似有顾忌一般,只能深深凝望, 无法再向洛神靠近一分。由此,二人彼此凝望,含情脉脉,其间的情意绵绵无法言表。洛神在不得不离去之际,与曹植话别的场面,两人的距离是如此的近,却依旧无法触及,曹植眼中的悲伤和洛神眼中的留恋将画卷的情感渲染到高潮,相望不能相守的无奈和心酸蔓延到画卷中的每个角落。即使在神府的车仗如此浩大的气势下,依旧不能淹没两人之间的深情,洛神回望,曹植追思和无尽的等待,换来了一场离别的心伤。正是这种黯然神伤的情感变化回旋在山水之间,才为画卷增添了无尽的艺术魅力,使人们与画达到心灵上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