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兴趣的秘密何在》有感
读书随笔 读《兴趣的秘密何在》反思
读书随笔读《兴趣的秘密何在》反思说道兴趣,这可真不是一个好把握的东西。
我相信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对自己所教的这门学科感兴趣。
但是怎样让这些知识在课堂上变得能吸引学生呢。
就科学课这一门学科来说,学生喜欢这门课的初衷似乎是因为他们认为科学就是做实验,因为孩子们都喜欢动手操作,所以开始的时候很喜欢这门课,再加上,这门学科的内容看起来不是那么多,比较轻松。
但时间长就会发现,好像也不是都要做实验。
虽然我不能保证我们学生都喜欢这门课,但至少大部分还是愿意上这个课的。
读过《给教师的建议》后,我发现我做的还不够,如果再加以改进,我相信这门学科不仅能让孩子们学会科学知识,更能对其他的学科有帮助。
我们每节课都有一个小环节——科学小课堂,在这10分钟里,每节课会有2-3名学生上台为大家讲述自己在课外科普书上看到了科学小知识或是小常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看到的知识是什么,向大家分享,其他同学将你喜欢的内容记录在我们的记录本上。
就通过这一环节,我们不仅积累了知识,而且极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语言表的能力,页锻炼的孩子的勇气。
“讲完以后听到大家的掌声很满足,还想再讲一次”这是一个学生对我说的,那这样就提高了血红色呢个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
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竟然能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解释了,也开始有了爱观察的好习惯。
能够说出生活中在哪里见过书中的知识。
在文章中我学到的,就是“把知识加以运用”。
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学过的知识,在生活中是可以运用的,那么他们才会觉得学习是有用的,并且学过以后能解决问题。
果然,兴趣很重要,现在我的兴趣就是到处寻找可以让我变“强大”的方法,那我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时,就不那么枯燥了。
《兴趣的秘密何在》读后感
《兴趣的秘密何在》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学生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今天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兴趣的秘密何在》一文,我感触良多。
我相信每位老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那到底该怎么上呢?这是我从教以来一直的困惑,也可谓是一道难题!但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它是有迹可循的。
要想把课上的有趣,首先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
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能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联起来的结合点,从而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揭示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
当然教师除了备课、授课能做相关的努力之外,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也是必经之路!那些很难对知识产生兴趣的学生,往往也是不太爱阅读,很少阅读的学生。
他们的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太少,才使得要让新的知识对他们产生吸引力显得更为艰难!所以教师对上课的设计,课堂导入要能够充分吸引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要与所讲的内容紧密联系。
比如在讲课之前,一方面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让学生带着兴奋开始这节课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思考去学习。
总之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理解和思考如何将学习内容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拿我自己所教的语文来说,一些课文的学习,似乎是不太能引起学生兴趣的。
但通过认真备课,是能找到本课中许多与我们的生活、历史、文化等的交接点的,通过这样的交接点再去品味课文中的字词句及其章法,就不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
其次,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学生更不例外!我们授课要做的就是找到一条最有利于引导学生通往发现、研究和探索的道路。
兴趣的奥秘何在 读书感悟
兴趣的奥秘何在读书感悟读书是快乐的,可以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增加阅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时候不但不觉得疲惫,反而有种收获的成就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果然不假,书是智慧的钥匙,让我们与古今中外的名人对话,给予我们无穷的力量。
我喜欢看书,也常看书。
看书能让人变聪明,又有很多益处,那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兴趣呢?首先应了解读什么样的书,像《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这些都是带着浓郁的地方色彩的童话故事;另外像中国的四大名著和外国的一些优秀作品,比如:《爱的教育》、《鲁滨逊漂流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这些都是名著经典。
再者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你不可能看每一本书都能获得收获,不同类型的书籍收获不同,也许你需要一本关于创业的书籍,但对于小学生还没到了这个阶段,所以只能选择科普读物;也许你需要一本课外读物,让你从中获得知识,但你还在读小学阶段所以不能太深奥。
《伊索寓言》一共有二十四则故事,文字凝练,想象丰富,读起来生动有趣。
比如:《狐狸和葡萄》、《蚂蚁和蝉》、《吹牛的孩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猴子和鳄鱼》等。
读起来既让人捧腹大笑,又发人深省。
读完这些故事,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脚踏实地、认真、仔细。
比如:认真写作业,就会获得更好的成绩,要考试前复习,考试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这些都是不能随意对待的。
故事中,那个爱吹牛的孩子,就因为他轻信别人,结果自食其果,非常可怜。
我们不能盲目相信别人的承诺,也不能随便怀疑别人的诚心。
而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也要注意这一点。
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说出去的话就要负责任,因为一句谎言就可能毁掉你的一生。
在生活中,那位爱吹牛的孩子就不应该把自己所看见的东西说出去,而是应该沉住气,听一下别人的话再决定相不相信。
而且对待陌生人要友善,如果被坏人骗了也不能轻易相信,不能为了不信任而失去朋友。
回过头来,我也常常思考,我看了这么多书,怎么没收获呢?为什么呢?我仔细阅读了一下,是因为我看的太少了,所以知识积累还不够多。
《兴趣的秘密何在》读后感
《兴趣的秘密何在》读后感
读完《兴趣的秘密何在》这本书,感触颇深。
本书主要探讨了兴趣的来源,兴趣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和保持兴趣的方法。
通过作者的精彩分析和案例,我深刻理解到兴趣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或者消遣,更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体现。
作者首先指出,兴趣的来源有多样性,在个人的天赋、环境和经验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形成。
我们可以通过发现自己的喜好和潜力,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并且在这个领域上能够取得突出的成就。
兴趣对于人生的意义不容忽视。
它不仅能激发人的内在动力和热情,让人们更加专注和投入,还能提高人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有兴趣的人更容易坚持和乐观,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人价值。
书中也提到了如何培养和保持兴趣的方法。
首先要有广泛的接触和尝试,通过不同的经历和体验来发现自己的兴趣点。
其次,要保持持续学习和进步,不断提高自己在某个领域的技能和知识。
最后,要保持对兴趣的热情和投入,时刻保持对目标的追求和激励。
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刻认识到兴趣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和影响。
我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不断追求卓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时,我也要鼓励身边的人,让他们
意识到兴趣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领域,为人生增添激情和动力。
《兴趣探秘》点评
《兴趣探秘》点评
《兴趣探秘》是一本引人入胜且富有启发性的书籍,它成功地将心理学、社会学和个人成长的理念融合在一起,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探索自己的兴趣。
这本书不仅理论丰富,而且实用性强,为那些渴望发掘自我、实现个人目标的人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建议。
首先,作者在书中深入剖析了兴趣的心理基础,从科学的角度揭示了兴趣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认知和行为。
这种深入的分析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自己的兴趣,并认识到兴趣在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其次,书中提供了一系列实用工具和技巧,帮助读者识别和澄清自己的兴趣。
这些工具和技巧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能够帮助读者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
通过这些方法,读者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喜好和潜力,从而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兴趣领域。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将兴趣融入日常生活,以及如何将兴趣转化为职业发展的动力。
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用的建议,展示了如何将兴趣与个人目标相结合,实现个人价值和梦想。
这些内容对于那些正在寻找职业方向或希望在工作中找到更多满足感的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兴趣探秘》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书籍,它帮助读者重新认识自己的兴趣,并提供了实用的方法和建议来发掘和培养这些兴趣。
无论你是学生、职场人士还是任何对自我发展感兴趣的人,这本书都将为你提供宝贵的指导和支持。
它鼓励你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兴趣,从而实现更加充实和满意的生活。
《给教师一百条建议》第六条与第二十一条阅读心得体会(莫书琴) 在探索中点燃兴趣的火焰3
在探索中点燃兴趣的火焰
——读《给教师的建议》21条建议“兴趣的秘密何在”有感
开江县实验小学莫书琴
说起怎样让学生喜欢学习这个话题,其实我们平时也经常和老师们交流这个问题。
就如苏霍林斯基所说,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比如我,无时不刻都盼望着学生课堂上聚精会神听讲的神情,可是现在的孩子厌学的情绪却越来越严重,有时我们感觉是干着急可孩子们不急,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读了这本书的第21条建议“兴趣的秘密何在”,打开了自己的困惑。
在这条建议中指出: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及其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想想我们平日的教学,有很多时候我们不敢放手,把本来应该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内容变成了老师辅助完成,有些时候直接将整个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没有经历自己去发现奥秘的过程,没有体验到发现的快乐、没有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时间久了,孩子的思维被惯得懒惰了,变得不会思考、不爱思考,自然
- 1 -
而然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我觉得书中有一句话说得好,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所以,我们没有权利抹杀孩子独立探索的权利,作为老师,应该努力为孩子们提供探究的氛围、探究的情境,让孩子们学会自己去发现知识的奥妙,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能力,和那种发现的喜悦,我想这样孩子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回学习的快乐,学习的兴趣自然会被点燃。
- 2 -。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精选10篇)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精选10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篇1作为新入编的教师,只凭教育热情是不行的,还有很多需要学,为此我买了几本书,《给教师的建议》《一线带班》《低年级这样教》等,首先我先看了《给教师的建议》,分享一下自己感触深的句子。
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
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
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
”多么朴实的一句话。
正是这样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张思明对教育的理解,表明了他对教育工作的态度——用心去做。
用心做教育,就要拥有一份童心。
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而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成为了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在教育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因素决定了学生的思想,他们有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作为与学生有一定年龄差距的老师,则必须要拥有一颗学生一样的童心才能与学生走得更近,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使教育活动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
“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
学生在老师的眼中就是孩子。
既然是孩子,我们就得用我们的爱来教育他们。
我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上课、批改作业?不是,那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我们的爱给学生,并且,要把我们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不要有所遗漏,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
用心做教育,就要竖立一颗恒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也许作为我们来说,体会到的只是重复:上课、作业、辅导……,然而,正是在这单调的重复中,学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年龄在渐渐长大,知识在逐步增多,思想越来越成熟,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强……当然,这些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体会得到。
读《兴趣的秘密何在》体会心得范例
读《兴趣的秘密何在》体会心得范例在学到《给教师的建议》第21条《兴趣的秘密何在》时,心里一直疑惑的难题拥有新的回答。
书上说到:“了解自身便是一个激起栩栩如生的、不能灭掉的兴趣爱好的最让人赞美、惊讶的奇特的全过程。
大自然的天地万物,他们的关联和互相联络,健身运动和转变,人的观念,及其人所造就的一切,——这种全是兴趣爱好的取之不竭的原动力。
可是,在一些状况下,这一原动力像涓涓的溪流,就在大家的眼下,你只需靠近去看看,在你眼前便会展现一幅让人惊讶的自然界的密秘的绘画;而在另一些状况下,兴趣爱好的原动力则藏在最深处,你得去攀爬、发掘,才可以发觉它;而很普遍的状况是,这一”攀爬“、”发掘“当然天地万物的本质以及因果关系联络的全过程自身,它是兴趣爱好的关键原动力。
”从书里我懂得了:假如你所追求完美的仅仅那类表层的、不言而喻的刺激性,以造成学员对学习培训和授课的兴趣爱好,那你就始终不可以塑造起学员对用脑的真真正正的喜爱。
你理应勤奋使学员自身去发觉兴趣爱好的原动力,让她们在这个发觉全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工作和造就,——这件事情自身便是兴趣爱好的最重要的原动力之一。
离开用脑,就既算不上学员的兴趣爱好,也算不上她们的专注力。
对专业知识的兴趣爱好的第一个原动力、第一颗火花,就取决于老师对上课的时候要讲的教材内容和要剖析的客观事实所抱的心态。
真知的专业知识在学员观念中的造成,来自学员了解到各种各样客观事实和状况中间的这些接合点,了解到把各种各样客观事实和状况连接起来起來的这些案件线索。
我还在备课教案的情况下,一直勤奋思索和了解这些接合点和案件线索,由于仅有把握住这种观念的交界点,才可以在了解周边全球的真知和周期性中揭露出某类新奇的、出乎意料的物品。
书里还说到:“兴趣爱好的原动力还取决于把专业知识多方面应用,使学员感受到一种理性高过客观事实和状况的”权利感“。
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是有一种不可动摇的必须,这就是期待觉得自身是一个发现人、学者、探索者。
《兴趣的秘密何在》读后感
《兴趣的秘密何在》读后感《兴趣的秘密何在》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兴趣的秘密何在》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兴趣的秘密何在》读后感1在读到《给教师的建议》第2 条《兴趣的秘密何在》时,心中一直困惑的问题有了新的答案。
书中说到:“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
自然界的万物,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
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这个源泉像潺潺的小溪,就在我们的眼前,你只要走近去看,在你面前就会展示一幅令人惊异的大自然的秘密的图画;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兴趣的源泉则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挖掘,才能发现它;而很常见的情况是,这个”攀登“、”挖掘“自然万物的实质及其因果联系的过程本身,这是兴趣的重要源泉。
”从书中我明白了: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
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
真理的知识在学生意识中的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接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连起来的那些线索。
我在备课的时候,总是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接合点和线索,因为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揭示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
书中还说到:“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2024年读《兴趣的秘密何在》心得
2024年读《兴趣的秘密何在》心得《兴趣的秘密何在》是一本关于兴趣的书籍,讲述了兴趣对于个人成长和生活意义的重要性。
这本书是2024年我读的,对我影响深远,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兴趣的定义和价值。
作者在书中提到,兴趣不仅仅是一种消遣或者爱好,更是我们对于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兴趣可以帮助我们发掘自己的潜力和才华,让我们在某个领域上有所专长并取得成功。
通过兴趣,我们可以感受到快乐和满足,并为自己的人生增添色彩和意义。
这让我意识到,兴趣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对自己和生活的投资。
其次,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兴趣的培养和发展需要付出努力和时间。
书中讲述了许多兴趣形成的故事,都是通过坚持和努力才取得成功的。
无论是学习一门新的乐器,还是深入研究一种艺术形式,都需要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兴趣是需要培养的,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学习,我们才能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兴趣的态度,我意识到只有付出足够的努力和时间,才能真正享受到兴趣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另外,这本书还提到了兴趣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兴趣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让我们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
通过追求和发展兴趣,我们可以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不断地挑战自己和提高自己。
兴趣还可以帮助我们发展社交能力,通过与其他共同兴趣的人交流和互动,我们可以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并在这个领域上互相学习和支持。
这些经历和成长将对我们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和有价值。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和发展兴趣的实用建议。
作者指出,兴趣的培养需要从小开始,并且需要逐步尝试和探索不同的领域。
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兴趣班或者读相关的书籍,来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并且,我们不应该把兴趣仅仅作为消遣的手段,而是要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它,将其与我们的生活和事业相结合,让兴趣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实用的建议,我意识到兴趣的培养需要有计划和方法,只有正确指导和引导,我们才能更好地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
读《兴趣的密码何在》有感范本1份
读《兴趣的密码何在》有感范本1份读《兴趣的密码何在》有感 1读《兴趣的密码何在》有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__一条建议留给我的记忆深刻:兴趣的秘密何在。
书中谈到,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
自然界的万物,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
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这个源泉像潺潺的小溪,就在我们的眼前,你只要走进去看,在你面前就会展示一幅令人惊异的大自然的秘密的图画;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兴趣的源泉则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挖掘,才能发现它。
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有趣呢?是不是所有的课都能上得有趣呢? 兴趣的源泉何在呢?面对些问题我却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这本书揭示了“兴趣的秘密何在”。
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在每一步路上,儿童的面前都可能展现出某种新的、未知的东西,这东西使他入了迷,占据了他的'全身心,他不仅顾不得想别的事,就连时间的流逝也感觉不到了。
如:在课堂上,儿童盯住了树影投在教室墙壁上的跳跃的光点,看得入了迷,所以对你所讲的东西一点也没听进去。
你不必感到惊奇,是的,他没有听你讲课,这是真实情况,因为他浸沉在童年的河流里,他对于时间的感知跟成年人完全不一样。
不要大声斥责他,不要把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搞成不注意听讲、坐不安稳的坏典型,——我们要做的完全不是这样的事。
让我们轻轻地走到他跟前,握住他的双手,把他从他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
《兴趣的秘密何在》教学反思
《兴趣的机密何在》教学反思
《兴趣的机密何在》教学反思
《兴趣的机密何在》教学反思读完《21、兴趣的机密何在》,想起听过的一节课——“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的两种上法。
一位教师把认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当成了重点,领着学生热火朝天的举例子,仅派了几个代表观察鼠妇在不同环境中的活动分布情况;另一位教师把重点放在探究实验的根本过程中,带着着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方案——施行方案——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施行方案的过程较长,教师不怕耽误时间,学生的也饶有兴致的观察讨论记录,真正融入到探究实验当中。
该实验是初中阶段第一个探究实验,该节课的.目的应该非常明确。
第一位教师的课堂看似气氛非常活泼,实那么教学目的衰败到实处。
正如苏氏所言:“假如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外表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
”第二位教师真正做到了“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
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泉之一。
” 确实,“分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这是兴趣的泉所在。
《兴趣的机密何在》教学反思。
探索兴趣的秘密教学反思
霍兰德兴趣小岛:美国学者霍兰德通过大量的研究制作出于职业兴趣相对应的六个小岛,六个小岛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职业类型,学生可以通过对各个小岛的文字描述进行想象然后做出选择,这里所选出的岛屿都对应这具体的职业类型,完成一系列的测试之后可以让学生迅速发现自己目前的兴趣所对应的的职业,让学生有方向有机会的树立起一个长远的目标。
兴趣与学业:目前学生存在的偏科问题比较严重,通过讲解木桶效应使学生了解到偏科的危害,在通过教材上的案例分析,使学生学会与自己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一个自我意识加强的阶段,认识自我是学生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学生通过了解的自己的兴趣,价值观,能力,性格来更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兴趣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显得至关重要,兴趣的探索还可以促使学生目标的确立,有强大的动力支撑学习得效果才会更进一步。
高中学生常常讲述自己是迷茫的,而造成迷茫的原因之一就是不了解自己,所以这一颗对高一学生来说很重要,并且需要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找到真正的兴趣所在,喜欢不一定是兴趣,需要样学生区分好喜欢与兴趣。
讲授法:这一门课课程中所需要讲授的知识点有霍兰德兴趣小岛,木桶效应,与自己不合理的信念做辩论。
由于讲授法的效果比较好,所以这堂课程主要使用讲授法。
在讲授的过程中也加入小组合作,案例分析,课后作业来让学生加深自己的理解。
读《兴趣的秘密何在》有感
《兴趣的秘密何在》读后感
学习兴趣是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质量,获得学习成功的巨大推动力。
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事物,汲取知识,探求真理,从中体验到学习的情趣,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所以,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成长的起点,成就事业的沃土。
信息技术课是中学的一门基础工具课。
随着社会、学校、家庭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学生对新技术的渴望,如何保持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普遍思考的问题。
高二信息技术课《多媒体技术应用》中的动画制作及应用较难,特别是FALSH 动画的制作,我在教学中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来激发学生创作和学习的兴趣;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良好,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高,营造了积极的课堂气氛,达到比较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学生制作动画的基础层次不齐,而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无法一一进行个别辅导,我让学得快的同学帮助暂时进行慢的同学,同学之间的交流直接且容易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辅以早做完和被帮助的同学也学会后,适当加长他们的自由上机时间;中学生的表现欲强,希望自己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和赞扬。
教学中,我从不吝啬在普通班中及时表扬有闪光点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的秘密何在》中还提到: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是啊,有时候我们做教师的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创造来源于兴趣,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内心深处的这种需要,给学生创造的机会,不断地鼓他们去观察、去发现,让他们感到发现的快乐;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成功的,从而使他们能保持兴趣盎然的学习状态。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对读书感兴趣吗?”如果问100个学生,可能就有99个回答你没有兴趣。
“没有兴趣为什么还要读书?”每个学生的回答可能都不一样,但是,有一个是共同的,却是不读书不行。
面对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面对一个网络的时代,以前那种靠力气吃饭的日子早已经过去了,没有知识是不行的。
但是,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而又要读书这是一对矛盾啊!怎样做到让学生既读书又对它感兴趣呢?
首先,对知识的兴趣的源泉来自于教师对上课的教材和要分析事实所抱的态度。
有这样一种现象,同一本教材,不同的老师教会有不同的效果,为什么?教师的作用!对教材的处理,有的老师照本宣科,学生索然无味,还不如自己看书。
这是学科需要考试的,如果不考试,这种教师可能早就门可罗雀了。
而有的老师,很善于对教材进行挖掘,面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学生在这样的老师的课堂上学的轻松,学的容易,也逐渐地对知识感兴趣起来。
这不是教师的作用吗?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的一个例子很值得研究。
他在讲植物的根系及其植物的生命过程中的作用时说,学生已经千百次的看见过植物的根系,按理由讲本课中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但是,“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
”他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各种事实的结合点上,他问学生,那些很细很细的根须怎样在土壤里吸取植物所需要的物质呢?一下子,他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学生,“在土壤里,有一种生命在时刻不停地进行着,无论冬夏,这种在土壤深处的生命都永不熄灭;亿万个微生物好象在为许多的根须服务,如果没有这种复杂的生命,树木就不能活下去。
”学生的兴趣调动上来了。
他说,“孩子门,让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土壤的这种复杂的生命。
想一想,它是怎样依赖于从周围的环境中提供的物质的。
那样,在你们面前就会展示出生物和无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是怎样的一种教育态度呢?一个很平常的课就在教师的引导下变得生动有趣,教师爱教,学生也爱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在学生们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在自然界奥秘面前的惊奇感。
”
其次,兴趣的源泉还在于知识的运用。
没有一个知识是无用的东西,它总能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它的影子。
学生之所以对知识失去兴趣的原因还在于,对所学的知识学生感到茫然,他们不知道学习知识是为了什么,学习知识有什么用,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所学有用是刻不容缓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让他们感到对自己的知识有一种“权利感”。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要让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他们的这种感觉越强烈,他们在知识的渴求上就越有收获。
上面的一个例子中,苏霍姆林斯基利用下课的时间让学生到田地里去,观察土壤的剖切面。
孩子们都怀着好奇的心情看了小小的禾本植物的长达两米多的根,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真正的发现。
但是,这才算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继续“把一些草根(去掉它们的茎)种下去,其中的许多草初看起来已经完全干枯和死掉了,可是它们竟成活了,长出了嫩芽,变成了绿草。
还有一课葡萄的根也成活了,发了芽。
”
整个的过程似乎很简单,学生的收获却是如此的大。
如果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中仅仅是照本宣科地讲一讲,学生能有那么深刻的体验吗?回过头再来看看现在一些这样的课又是如何上的,难怪学生讨厌知识,因为他们没有生活的体验,没有把知识进一步运用。
最后,兴趣的培养还在于广泛的阅读。
之所以对知识失去兴趣,是因为他们不懂知识,没有走进知识。
试想,一个有知识的人他还会拒绝知识吗?教师除了以上的工作外,还要带领学生走进知识,做知识的主人,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对知识越来越感兴趣,要做到这些必须进行广泛的阅读。
在课堂上,教师所讲的知识要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不要陈旧,陈旧的知识只能让学生失去兴趣,要引导把课堂的所学和各种书籍有机的结合。
在这种情况下,课堂的知识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会觉得非把头脑中的知识弄清楚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