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初一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

初一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

初一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下列选项与原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早春的诗。

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将归去。

B.要特别珍惜这最后的美好时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

C.连那些“无才思”的杨花榆荚,也都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D.在诗人的笔下,花草树木仿佛都有情思,有个性,成了精灵。

(2)诗人对“杨花榆荚”的揶揄,是不是真正否定其“无才思”?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诗后两小题。

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一、二句写出“雨”怎样的特点?(2)诗歌的三、四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请从这个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诗歌第二句“芙蓉向脸两边开”用了衬托的手法,明写________,实则为了衬托出________之美。

(2)请赏析“乱”字的妙处。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桂源铺(宋)杨万里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①溪水出前村。

【注】①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一,二句诗。

(2)朱光潜《诗论》说:“诗有说理的,但是它的‘理’融化在炽热的情感和灿烂的意象之中。

”这首哲理诗的第三,四句中能够表现“理”的意象是什么?从中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新晴野望(唐)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下面关于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雨过天晴后野外的秀美景色。

B. 第一联的“原野旷”和“无氛垢”六个字,体现了雨后空气清新明净,原野空旷开阔。

七年级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逢康元龙(明)谢肇淛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1)请赏析首句中“暗”字的表达效果。

(2)岑参的《逢入京使》中也写到“马上相逢”,与本诗的“马上相逢”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有何不同?【答案】(1)“暗”字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梅时节,钱塘细雨纷飞,凄迷暗淡的景象,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伤情绪。

(2)本诗的“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诗的“马上相逢”写诗人在奔赴边塞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也暗含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解析】【分析】(1)“黄梅细雨暗江关”的意思是“阴暗底晦的连阴雨天,让整个杭州城像黑夜一样暗淡”。

用“暗”字,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

(2)结合两诗的情感写出不同。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的意思“马上就要相逢了我们要尽情的大醉一场,明天早上各奔东西,又不知要分离多远何日才能见面”。

“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参与友人于马上相逢,行色匆匆,只有就几句话时间罢了,就是这一点的时间,作者就托他捎个口信回家,这种行为真切的表现了作者的思念家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暗”字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梅时节,钱塘细雨纷飞,凄迷暗淡的景象,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伤情绪。

⑵本诗的“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诗的“马上相逢”写诗人在奔赴边塞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也暗含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解答时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诗句的内容和诗歌展示的背景进行分析。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带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带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带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诗后两小题。

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一、二句写出“雨”怎样的特点?(2)诗歌的三、四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请从这个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泛舟后溪(唐)羊士谔①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容,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e):唐朝人。

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的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下列对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两个“笼”字连用,将“烟”“月”“水”“沙”等景物和谐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冷寂的氛围。

B.“犹”字微妙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

C.这首诗作者的目的是指责歌女,只知道享乐,不关心国家,没有忧患意识,作者深表愤怒之情。

D.本诗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既传达出作者目前的所处之地,又表达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体现的画面。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咏菊唐·白居易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①诗歌一、二两句刻画了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绘。

②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5.诗歌鉴赏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诗歌前两句中“送”、“动”字用得很巧妙,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

(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有什么联系?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清溪行①(唐)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②,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七年级 下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 下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

未选择的路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未选择的路》是________(填作家国籍)诗人________(人名)写的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哲理诗。

(2)诗中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请说说你对题目中“路”的理解。

(4)古今中外有许多诗人作家曾经对“路”有过精彩的描述,请举出一例让我们共勉。

(诗词曲文皆可)【答案】(1)美国;弗罗斯特(2)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示例:表面指大自然中的路,实则喻指人生之路。

“路”象征着人生的选择。

(4)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解析】【分析】(1)《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创作的诗歌,这首深邃的哲理诗展现了现实生话中人们处在十字路口时难以抉择的心情。

(2)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而我选择了足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结句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

它告诉人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谨慎;同时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判断。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带解析1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带解析1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带解析1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郎山和韵①宋·辛弃疾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

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南溪早春①杨万里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注】①本诗是作者晚退职家居期间所作。

(1)诗人通过写柳树和桃树的什么特点来表现南溪早春的?(2)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4.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解释下面的词语:①龙钟:________②凭:________(2)第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第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九日与陆处士羽①饮茶(唐)皎然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重阳②席上赋白菊(唐)白居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注】①陆处士羽:陆羽,唐著名茶学专家,与僧人皎然是朋友。

②重阳: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1)从以上两首诗中可以看出在“九日”这一天有饮酒、________的风俗。

(2)两首诗都以“九日和友人相聚”为题材,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志趣不同,请做具体赏析。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初一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题附答案

初一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题附答案

初一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题附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不知从哪儿传来了悠扬的笛声,它随着春风传遍了洛阳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呢?【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诗人。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李太白集》。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客居洛阳城时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继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

“满”字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C.此诗着重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D.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思乡之切。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①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②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注释】①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②赚得:骗得。

(1)本诗除借助景物描写说明道理外, 还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找出一种简要分析。

(2)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深刻道理,请简要说出给你的启发。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晚春韩愈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初一语文下册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初一语文下册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初一语文下册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唐]李白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①辉。

宁知②丧乱③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①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

②宁知:谁也没有想到。

③丧乱:安史之乱。

(1)简要赏析“更有一珠归”中“珠”字的妙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新晴野望(唐)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下面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雨过天晴后野外的秀美景色。

B. 第一联的“原野旷”和“无氛垢”六个字,体现了雨后空气清新明净,原野空旷开阔。

C. 第二联放眼四周:远处,城门楼临靠河边渡头;近处,村边绿树紧连溪流入河口。

D. 第四联实写农人背靠自家围墙,悠闲地望着田间景物,享受着农闲时的惬意。

(2)第三联以动写静甚为精妙,请就此简要分析。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淮村①兵后(宋)戴复古②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③围故井,向来④一一是人家。

【注】①淮村:淮河边的村庄。

②戴复古: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

③败垣:毁坏的矮墙。

④向来:往昔,过去。

(1)根据诗歌的情感基调,给此诗配乐,选择________的乐曲最合适。

()A.悲伤凄凉B.高亢激昂C.恬淡悠扬D.轻快活泼(2)联系全诗,赏析首句中“自”字的妙处。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龙钟”一词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苔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1)本诗中的“苔”有哪些特点?(2)“借苔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6.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唐]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游山的人空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万重山的围子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挡。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称为“诚斋体”。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1)末句的“放出”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达这个深刻哲理的?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咏菊唐·白居易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①诗歌一、二两句刻画了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绘。

②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苔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诗歌阅读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哪一座山?(2)诗中的山有哪些特点?(3)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答案】(1)泰山(2)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3)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解析】【分析】(1)岱宗:指的是泰山,五岳之首,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据此可作答。

(2)诗句“齐鲁青未了”一句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用“决眦”二字生动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缥缈的景观。

据此,泰山的特点可概括为:山势雄伟高大,景色秀美壮丽。

意对即可。

(3)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在突出了泰山的高峻的同时,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将众山的小和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泰山⑵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⑶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根据文下注释明确。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明确泰山特点。

⑶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会感情。

2.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写出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贾生才调更无伦 ________ 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2)这首诗歌采用________的手法,通过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意在揭露晚唐皇帝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同时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自己________的感慨。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3)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诗歌第二句“芙蓉向脸两边开”用了衬托的手法,明写________,实则为了衬托出________之美。

(2)请赏析“乱”字的妙处。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4.诗歌鉴赏。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发挥想象,请以黄莺为第一人称,写一写黄莺想对诗人说的话。

(2)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龙钟”一词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各题。

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登飞来峰》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

②唯应: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答案】(1)清幽恬静(2)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

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解析】【分析】⑴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意象的理解,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本就充满着清幽的情愫,同时再结合诗句“素舸漫流间”等所描绘的景象,即可得出“清幽恬静”。

⑵本题为对比赏析,在分析的同时应首先对原诗句进行分析理解,“唯应共月还”一句形象描绘了诗人形单影只只有月亮作陪的场景,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同样也是表现作者只有月亮相伴的场景。

同时应该看到的是,两位诗人虽然孤身一人,但并不因此寂寥落寞,从两首诗的全诗中都不难得出共同情感:超然物外、安闲自得。

故答案为:⑴清幽恬静⑵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

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意象所寄寓的感情的理解能力。

意象,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

诗歌的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

懂得意象的知识,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因此,对一些常见意象,需要多做一些积累与识记的功夫。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比阅读赏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先分别分析两篇文章,再比较其异同,在比较中分清相同点与不同点,再结合理解诗词的内容,选取合理角度,围绕其所用表现手法与蕴含的作者情感或人生哲理来进行赏析,言之有物即可。

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附解析1

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附解析1

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附解析1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题。

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①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②。

①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绵的时候,所以称“黄梅时节”为江南雨季。

②落灯花:旧时以灯油照明,灯芯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

(1)诗歌前两句哪些词语交代了环境和时令?找出词语并说明环境和时令。

(2)诗人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描写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表现了自己怎样的心情?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对岸酒楼里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

【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和深深忧虑的情怀。

(1)诗中用一个“________”字写出迷蒙冷清的特点,以“________”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解释下面的词语:①龙钟:________②凭:________(2)第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第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思①(北宋)苏轼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花草树木像是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芳斗艳。

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如同人之“无才思”,只知道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在天空中尽情飞舞。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

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1)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晚春景色?(2)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3)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两题。

漫成一首①杜甫江月②去人只数尺,风灯③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④静,船尾跳鱼拨剌鸣⑤。

【注】①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

②江月:江面上空的月亮。

③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照夜的灯,有纸罩避风。

④拳:屈曲。

一说“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⑤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的声音。

拨:一作“跋”,一作“泼”。

(1)“江月去人只数尺”中的“去人只数尺”抓住江上夜景的特点进行描绘,请作具体描述。

(2)诗的最后两句分写静睡的鸟和跳跃的鱼,一静一动,富于诗意。

请作简要赏析。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泛舟后溪(唐)羊士谔①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容,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e):唐朝人。

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的特点。

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描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A. 春天B. 夏天C. 秋天D. 冬天答案:A. 春天2. 下列哪个选项是这首古诗的开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A. 长恨歌B. 渔家傲C. 卜算子D. 水调歌头答案:A. 长恨歌3. 以下哪个诗句属于《登鹳雀楼》这首诗的描写内容?百千翠羽临高阁,九万里飞花入小园。

A. 描写楼阁的高大B. 描写飞花的美丽C. 描写雀鸟的数量D. 描写小园的景色答案:B. 描写飞花的美丽4. 下列古诗的出处是?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A. 出塞B. 江雪C. 相思D. 登鹳雀楼答案:C. 相思5. 下列描写孤独的诗句出自下列哪首诗?站在悬崖峭壁上,深秋时节,云遮雾掩。

A. 望岳B. 春江花月夜C. 归园田居D. 月夜忆舍弟答案:A. 望岳二、简答题1. 请解释一下诗歌的基本韵律是什么?答案:诗歌的基本韵律是指诗的语言按照一定的要求和规律排列起来,形成音节之间的巧妙关系。

它包括平仄、押韵和节律等要素。

2. 请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解释一下它给你的感受和思考。

答案:这个题目无法给出具体的答案,因为每个人对于古诗的喜欢和感受是不同的。

建议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并在这里进行个人化的解释和感受的陈述。

三、作文题请你以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为基础,写一篇约200字的鉴赏评论。

(作文内容略)。

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齐鲁青未了 ________②造化钟神秀________③阴阳割昏晓________④荡胸生曾云________⑤会当凌绝顶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答案】(1)不尽;聚集;分;同“层”;终当,终要。

(2)①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②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3)“钟“积聚、汇聚之意。

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4)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

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诗句词语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结合诗句的意思进行理解。

未了:不尽;钟:聚集;割:分;曾:同“层”;会当:终当,终要。

⑵本题考查的是句子意思的理解。

注意重点词语如:钟、割、会当等次的正确理解。

示例:①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②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⑶本题考查诗歌炼字,“钟“积聚、汇聚之意。

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⑷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阐述。

示例: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

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新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兰[明]徐渭兰亭旧种越王兰①,碧浪红香天下传。

近期野香成秉束② ,一篮不值五文钱。

【说明】① 传说越王勾践在兰亭栽种兰花。

② 秉,量词,束,把。

(1)诗中的“兰”比喻 ________,“野香”比喻 ________;(2)兰花“一篮不值五文钱”表达了作者 ________。

【答案】( 1)君子;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2)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沆瀣一气,洁身自爱的人生态度。

【分析】【分析】( 1)这首诗的题目是“兰”,第一句写昔日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第二句描述了兰的叶和花,碧绿的叶子像波涛相同,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第三句写近来把这些野花扎成束,一筐野花也不值五文钱。

徐渭特别喜爱兰花,写了许多关于兰花的诗。

这些诗表面上是看写的是花,实质上是托物寓意,借写兰花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情操。

兰花在文人墨客眼里是君子的象征,这首诗也不例外,相对应,野花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

(2)诗中的野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这些人就像野生兰花相同碧绿的叶子像波涛相同,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他们沽名钓誉,表面看一本正经,其实骨子里却追名逐利,没有才华横溢,作者说这样的人不值一钱,就明确表达了对这些人的鄙视,也表现了自己不与世俗沆瀣一气,洁身自爱的人生态度。

译文:以前我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碧绿的叶子像波涛相同,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此刻一把野花不值五文钱.故答案为:⑴ 君子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⑵ 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沆瀣一气,洁身自爱的人生态度。

【评论】⑴ 此题观察词语内涵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联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⑵ 此题观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感情,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述的光景特点上推测,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感情的句子理解,三是联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七年级下学期部编本古诗词赏析习题八首及答案

七年级下学期部编本古诗词赏析习题八首及答案

七年级下学期部编本古诗词赏析习题八首及答案习题一诗词赏析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答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习题二诗词赏析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习题三诗词赏析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答案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习题四诗词赏析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答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习题五诗词赏析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习题六诗词赏析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答案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习题七诗词赏析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答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习题八诗词赏析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初一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试题附解析1

初一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试题附解析1

初一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试题附解析1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对岸酒楼里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

【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和深深忧虑的情怀。

(1)诗中用一个“________”字写出迷蒙冷清的特点,以“________”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2)分析全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思①(北宋)苏轼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②,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③,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

②百舌儿:鸟名。

③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是作者的自成。

(1)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发挥想象,请以黄莺为第一人称,写一写黄莺想对诗人说的话。

(2)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各题。

初一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

初一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

初一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郎山和韵①宋·辛弃疾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

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晚春韩愈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4.诗歌鉴赏。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对本诗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笼”字,表现出夜色的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做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图,寄寓诗人的忧愁与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后庭花》的靡靡之音,诗人意在借商女表达对真正“不知亡国恨”的封建统治者的愤慨和批判。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加上活用典故,是唐诗中的优秀之作。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诗歌阅读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哪一座山?(2)诗中的山有哪些特点?(3)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答案】(1)泰山(2)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3)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解析】【分析】(1)岱宗:指的是泰山,五岳之首,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据此可作答。

(2)诗句“齐鲁青未了”一句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用“决眦”二字生动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缥缈的景观。

据此,泰山的特点可概括为:山势雄伟高大,景色秀美壮丽。

意对即可。

(3)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在突出了泰山的高峻的同时,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将众山的小和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泰山⑵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⑶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根据文下注释明确。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明确泰山特点。

⑶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会感情。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柏林寺南望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②度深松。

青山霁③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①精舍:寺庙,这里指柏林寺。

②微径:指小路。

③霁:雨停天晴。

(1)发挥想象,描绘“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的优美意境。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分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望岳 (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南山 (唐)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①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②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③海隅:海边。

④青霭:山中的岚气。

霭:云气。

⑤分野:古天文学名词。

⑥壑:山谷。

(1)这两首登高抒怀的诗歌,首联均是远观山景,描绘出了山的①________之态。

从诗歌中读到了诗人杜甫是激情满怀,踌躇满志的;而王维则恬静淡远,流露出②________的意向。

(2)《望岳》的尾联是千古名句,被后人另作解读,衍生出了新的意思。

请写出你从中领悟到的生活哲理。

【答案】(1)高远(或高壮);归隐(或隐逸、遁世)(2)我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领悟到的哲理是: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才能以胜者姿态立于绝顶,俯视一切。

【解析】【分析】(1)①《望岳》第一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泰山的高,不直接写,而是写在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到远远横亘的泰山,通过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终南山》首联“太乙近天都”,意思是终南山的太乙距离天空很近,终南山虽然高,但是距离天还很远;“连山到海隅”,终南山虽然绵延千里,但是也未能连到海。

上下句都是用夸张的手法,从远景写出终南山高远的特点。

所以两首诗,都是远观山景,描绘山高远或者说高壮的特点。

②《终南山》前几联总写终南山的高远以及烟云雾霭的景色变换,阴晴变化中中峰的千岩万壑,最后一联耐人寻味,“欲投人处宿”的主语应该是“我”,“我”在游山,“我”在观物抒情,“我”在“隔水问樵夫”,流露出诗人寄情于山水,有意归隐的情绪。

(2)“会当”是“一定要”的意思。

攀登的过程是辛苦、艰难的,但是“无限风光在险峰”,登上山巅,才有机会雄视天下,“一览众山小”。

故答案为:⑴高远⑵我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领悟到的哲理是: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才能以胜者姿态立于绝顶,俯视一切。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等额把握,注意抓住诗歌中的句子理解。

⑵本题考查诗句哲理的把握,注意首先明确句意,然后明确诗句隐含的哲理。

2.古诗阅读兰[明]徐渭兰亭旧种越王兰①,碧浪红香天下传。

近日野香成秉束②,一篮不值五文钱。

【注释】①传说越王勾践在兰亭种植兰花。

②秉,量词,束,把。

(1)诗中的“兰”比喻________,“野香”比喻________;(2)兰花“一篮不值五文钱”表达了作者________。

【答案】(1)君子;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2)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解析】【分析】(1)这首诗的题目是“兰”,第一句写旧日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第二句描写了兰的叶和花,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第三句写最近把这些野花扎成束,一筐野花也不值五文钱。

徐渭非常喜欢兰花,写了不少关于兰花的诗。

这些诗表面上是看写的是花,其实是托物寓意,借写兰花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情操。

兰花在文人墨客眼里是君子的象征,这首诗也不例外,相对应,野花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

(2)诗中的野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这些人就像野生兰花一样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他们沽名钓誉,表面看道貌岸然,其实骨子里却追名逐利,没有真才实学,作者说这样的人不值一钱,就明确表达了对这些人的鄙视,也表现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译文:从前我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现在一把野花不值五文钱.故答案为:⑴君子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⑵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语内涵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3.古诗阅读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唐]李白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①辉。

宁知②丧乱③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①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

②宁知:谁也没有想到。

③丧乱:安史之乱。

(1)简要赏析“更有一珠归”中“珠”字的妙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以珠喻人(倩公),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扣住“比喻”“赞美”,意近即可)(2)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

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平安回归的庆幸(惊喜),对倩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倩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扣住“赞美”“惜别”,意近即可)【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

解答时,先要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根据诗中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仔细品味诗句,理解诗句意思,根据诗句特点,辨析诗句的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是:意思或修辞或手法+表达效果+感情(心情)。

这里用“珠”字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⑵本题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

做题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这首诗写出了李白对倩红的极度欣赏和在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⑴以珠喻人(倩公),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扣住“比喻”“赞美”,意近即可)⑵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

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平安回归的庆幸(惊喜),对倩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倩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扣住“赞美”“惜别”,意近即可)【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

理解诗歌内容,结合写作背景分析,4.古诗阅读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唐]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1)表达作者被流放后的愤懑,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恋。

(2)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借想象中梅花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的悲愁情绪。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以及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关键字”望”,结合前后诗句,揣摩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而李白也因永王事件受到牵连,流放夜郎。

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

“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

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

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

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来说十分遥远,充满了隔膜。

望而不见,诗人不免感到惆怅。

综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⑵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从全诗的结构,特色,艺术风格以及诗中景与情的关系等方面综合分析。

作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

”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使诗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

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

同时使诗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

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

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故答案为:⑴表达作者被流放后的愤懑,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恋。

⑵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借想象中梅花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的悲愁情绪。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

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或词语理解。

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

解答此题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5.诗歌鉴赏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答案】(1)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3)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意的理解。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这里的浮云可以理解为一些消极的词语,如挫折、磨难、艰辛等。

(2)本题在默写的时候注意要写好每一个汉字,不能写错别字。

(3)本题考查诗歌所蕴含的哲理,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