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初一上册语文树林和草原知识点总结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树林和草原》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树林和草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讨论,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不同景物描写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感受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生字词的学习。
景物描写的分析。
2.教学难点:作者情感的表达。
不同景物描写的比较。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树林和草原》的兴趣。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课文的知识。
2.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情感。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重点指导生字词的读音。
3.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检查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针对学生的复述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细节。
4.分析景物描写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如“树林”、“草原”、“小河”等。
5.比较阅读学生对比阅读《树林和草原》中的不同景物描写,分析其特点。
6.情感表达学生探讨作者对自然的情感表达,如敬畏、赞美等。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自然的感受。
7.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8.作业布置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然的作文。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巩固记忆。
四、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学生对《树林和草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情感表达。
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2.教学不足:部分学生对生字词的记忆不够扎实,需要加强巩固。
课堂时间有限,部分教学内容未能充分展开。
3.改进措施:增加生字词的复习环节,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教学内容充实。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树林和草原》的内容,还培养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了审美情趣。
【七年级】12树林和草原
【七年级】12树林和草原【七年级】12、树林和草原12.森林和草原目标1.知识和技能:学会按时间顺序写场景;通过阅读和分析,欣赏作品的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渲染氛围,在品读语言中学会写作散文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重点学会按时间顺序写场景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和分析,欣赏作品的语言特点教学时间1学时教学过程一、进口。
农民的幸福是耕耘,工人的幸福是生产,画家的幸福是绘画,猎人的幸福是什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树林和草原》,看猎人的幸福是什么?二、随意阅读。
1、读完后,每人说一句话:猎人的幸福是,他看见了的美丽景色(要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时间,鼓励学生用文中的优美词句归纳,不要求全,只要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
当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可以提问。
如果有任何疑问,让学生阅读课文并相互讨论。
(要点提示:猎人的幸福,自由自在、走进自然、享受大自然的美。
他看见,濡湿的树枝、粘着白露的草叶、芳香的空气……火焰般燃烧的晚霞、傍晚的雾霭等美景)2.猎人什么时候看到这些美丽的风景的?(学生交流并找出表达时间的单词和句子:“黎明”、“阳光下”、“太阳越来越高”、“黄昏即将来临”和“夜幕降临”,并阐明作者的风景顺序——时间顺序)。
3、小结:猎人的幸福不是打猎,猎人的幸福是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那濡湿的树枝,粘着白露的草叶,充满植物芳香清新的空气,像火焰般燃烧的晚霞,傍晚的雾霭,颤抖的星星,甚至森林中的雷电和暴风雨,都让猎人流连往返,久久不愿离去。
三、可选阅读。
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1.以“我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为主题,说几句话。
(1)要求说出欣赏的理由,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品味语言的妙处。
(2)当学生大声朗读时,注意检查学生的预习。
2、小结作者善于把握风景描写的特点。
难怪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曾称赞:“两三笔,一句话,大自然散发出一种芳香。
七年级语文上册 《树林和草原》教学素材 语文版
树林和草原(2)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濡湿rú蕴蓄ùn 苦艾ài 头晕目眩uàn 荞麦qiǎo 轧à铿锵āng qiāng 榛树hēn 贪婪án 青苔tái 穹隆qióng 笼罩ǒng 朦胧méng ong濡湿:沾湿。
轧轧:模拟机器开动的声音。
铿锵:形容声音响亮而有节奏。
穹隆:指天空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
清澈:清净透明。
朦胧:月光不明。
头晕目眩:头部感到眩晕,眼睛发花。
二、拓展阅读《夏之韵》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
a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b轻飞温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c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d金色主宰了全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②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是其中的道理。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____,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____,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种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冲刺。
③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七年级语文《竹林深处人家》、《树林和草原》语文出版社知识精讲
七年级语文《竹林深处人家》、《树林和草原》语文出版社【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竹林深处人家》、《树林和草原》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2、理解文章严谨的结构3、理解文章写景的顺序《竹林深处人家》一、作者简介:黄蒙田,当代画家、散文家。
二、正确掌握字音、字形、字义1、读准字音,写对字形。
lùwùsǔn ruòlán jiàn zā suì 山麓竹坞竹笋竹箬山岚山涧密密匝匝隧道dān lìqī xiépíng ch uīmǐn匾箪斗笠沏茶和谐屏风炊烟器皿liàng shài luó晾晒碧螺春2、掌握词义: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也说名符其实。
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的某种力量和形势。
三、整体感知1、划分课文层次:第一层:(1—3段)写竹林的气势和茂密。
第二层:(4—7段)写竹林深处人家。
第三层:(8段)写作者对竹乡的眷念。
2、作者笔下的江南竹乡有哪几方面的特色?竹乡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3、作者对竹海、竹乡是什么样的感情?明确:写竹海,蕴含热爱之情;写竹乡,赞美竹乡人淳朴勤劳;写竹乡人的生活,表达向往之情;第8段直抒胸臆,抒发作者对安静闲适的竹乡生活的向往。
四、精读课文前三段1、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观察竹海?写了竹海的什么特点?明确:先远望,整体印象;再深入竹海近看,局部观察;然后站在“竹坞”较高处“举目四顾”。
特点: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
2、作者是怎样通过“远望”和“近看”来描写竹林?明确:远望——作者远望竹乡。
近看——作者置身于竹海。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景的?明确:顺序——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由外到内,由远望到近看再四顾,全方位描绘竹海特点。
4、作者用了哪四个比喻来描写竹林的茂密?第一段:竹的海洋、竹海暗浪;第二段:海底隧道、像屏风。
【教师参考用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树林和草原》背景知识
作者简介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
出身贵族。
先后在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大学学习。
曾结识别林斯基并受其思想影响。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和《现代人》杂志合作,后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发生分歧。
早期写诗(《帕拉莎》《地主》等)。
1847—1852年创作《猎人笔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
(摘自1989年版《辞海》)伊·谢·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杰出作家。
他一生四十余年的笔耕生涯中,创作了被誉为“艺术编年史”的六部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的中短篇小说、特写、戏剧、抒情诗、叙事诗、散文诗等各种各样体裁的作品,并撰写了相当数量的文学评论、回忆录、文学书简等等,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了俄国文学的宝库,为俄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作品也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如今已成了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
(摘自张耳《猎人笔记·译序》)猎人笔记·译序(摘录)关于《猎人笔记》《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在他的整个文学创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猎人笔记》是一部形式独特的特写集。
其第一篇特写《霍里和卡利内奇》最初发表于俄国《现代人》杂志1847年第一期上。
后面的绝大部分篇章也都是陆续发表于同一杂志上。
直至1852年,作者将先后刊出的21篇特写汇编在一起,外加一篇未曾发表的新作《两地主》,以《猎人笔记》为书名,出版了单行本。
至1880年,作者又加进了后来创作的三篇:《切尔托普哈诺夫的末路》(1872)、《车轱辘响》(1874)、《枯萎了的女人》(1874),共计25篇,这便成了作者生前最后的定本。
今天我们所据以译出的就是这样的定本。
l9世纪三四十年代,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俄国农村中农奴制的存在已成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因此,农奴制的改革问题便被提上了日程,成了当时社会最关注的迫切问题。
屠格涅夫出生于奥廖尔省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母亲就是一位残暴的农奴主。
七年级语文复习《竹林深处人家》和《树林和草原》语文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语文复习《竹林深处人家》和《树林和草原》语文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复习第十一、十二课和第四单元二. 教学重难点:1、复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2、进一步复习本文“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
3、复习小说的基本知识。
回忆小说的故事情节以及小说表现的主题。
4、复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复习《竹林深处人家》和《树林和草原》一、基础知识(一)体裁写景的记叙文(二)作者及文章出处1、《竹林深处人家》——选自《现代文丛》——黄蒙田,当代画家、散文家。
2、《树林和草原》——选自《屠格涅夫文集·猎人笔记》——屠格涅夫,俄国作家。
(三)生字lùsuìzāpíng wùlán ruò山麓隧道密密匝匝屏风竹坞山岚竹箬dān qīrúzhēn qióng qiáo匾箪沏濡湿榛树穹隆荞麦(四)四字词语密密匝匝、名副其实、缕缕轻烟、头晕目眩、举目四顾、束手无策、深不可测、密不见底二、阅读《竹林深处人家》1、主题:通过描写竹乡丰收的景象、竹乡人用竹之彻底以及竹乡人闲适、安静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竹乡生活的向往之情和对淳朴、勤劳的竹乡人的热爱、赞美。
2、线索:对竹乡的热爱。
3、主要内容: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作者抓住江南竹乡的鲜明特色,浓墨重彩描绘了竹乡的茂盛、辽阔、静谧,竹海村庄的热闹,竹村人家浓郁的乡土气息及其恬静闲适的生活。
4、写作思路:第一部分(1~3段)作者用大量笔墨写竹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的景色。
第二部分(4~7段)写山村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
第三部分(8段)写作者对竹乡的眷念。
5、采用“移步换景法”写景:远处——“远远望去”——竹林无边无际,整体感受。
近处——“深入竹海去”——竹林深不可测。
高处——“较高的竹坞”“举目四顾”——竹林密不见底。
6、写作特色:(1)本文的重点是写山村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
【语文版】语文七上:第12课《树林和草原》ppt课件(1)
❶生难字。
灌.木(guàn)
痕.迹(hén)
濡.湿(rú)
轧.轧(yà) 苦艾.(ài) 荞.麦(qiáo)
狭.长(xiá) 镰.刀(lián) 蕴.蓄.(yùn xù)
贪婪.(lán) 榛.树(zhēn) 清澈.(chè)
穹.隆(qióng) 疾.驰(jí) 铿.锵.(kēng qiān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❷多音字、形近字。
晕((yyūùnn))头月晕晕
暑(shǔ)暑假 署(shǔ)署名
蓝(lán)蓝色 篮(lán)摇篮
❸词语积累。 ①濡湿:潮湿。 ②头晕目眩:多指昏迷,神志不清晰。 ③铿锵: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④穹隆:指天空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 ⑤朦胧:形容光线模糊不清。
12.树林和草原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课件、 地理课件、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解不同 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草原的课文知识点总结
草原的课文知识点总结一、草原的类型1. 按气候条件划分:可分为温带草原、寒带草原和热带草原。
2. 按地形地貌划分:可分为山地草原、高原草原和平原草原。
3. 按地下水位划分:可分为湿地草原和干旱草原。
4. 按草地植被种类划分:可分为禾草草原、杂草草原和荒漠草原。
二、草原的特点1. 植被丰富多样:草原上植被丰富,植物种类多样,包括禾本科和禾本科以外的草本和灌木植物。
2. 适宜放牧:由于植被茂盛,因此草原适宜牛羊放牧,是畜牧业发达的地区。
3. 土地肥沃:草原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发展,是良好的农耕土地。
4. 生态平衡:草原上动植物种类丰富,互相依存,形成了良好的自然生态平衡。
三、草原的作用1. 调节气候:草原植被茂盛,能吸收大量的太阳能,使温度适宜,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
2. 保持水土:草原植被密集,能保持土地不被风蚀和水蚀,保持水土流失的平衡,是水土保持的重要地区。
3. 促进畜牧业发展:草原上植被茂盛,草场资源丰富,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4. 保护生物多样性:草原上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动植物,草原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
四、草原的保护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非法砍伐、滥放、放牧等行为,保护草原植被资源。
2. 科学管理和合理开发:进行合理的牧草资源管理,科学制定放牧计划,合理开发、利用草原资源。
3. 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加强草原的植被修复,通过植树造林、固沙治沙等措施,保护和修复草原生态系统。
五、草原的保护与利用1. 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严格执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2. 加大科研力度:加强对草原植被、土壤、水资源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制定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方案。
3. 科学发展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开发利用草原资源,发展畜牧业、旅游业、草原农业等产业。
六、生态旅游的发展1. 草原生态旅游:草原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优美,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场所。
草原课文重点笔记
草原课文重点笔记《草原》这篇课文重点笔记:一、主要内容:本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充分体现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二、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反映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谊和民族团结。
三、文章分段:全文共分四部分,先写去草原的路上,后写蒙古包外景和蒙古包内会见、款待的情景,接着重点写表演赛马和民族团结互助的场面,最后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全篇。
四、段落重点:1. 课文中的静态描写。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的是草原上的景色。
作者用简练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白色的羊群”、“高歌的牧人”、“微微地炭火”、“烤肉的香味”,勾勒出一幅声音、色彩、气味俱全的草原风光图。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
2. 课文中的动态描写。
如“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骑马场面,牧民们“高举酒杯”“用响亮的歌声”畅饮的情景,鄂温克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小伙子们表演了“套马”“摔跤”,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描写生动地再现了群马飞驰、襟飘带舞、举杯畅饮、纵情歌唱、套马、摔跤等生动的场面,读后使人仿佛身临其境,随着作者的笔触,在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之后,还能看到热情好客的蒙古人民和他们的民族风俗,使文章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3. 课文中点面结合的写法。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先从面写起——写了草原的辽阔美丽,再从点写到人——热情好客的蒙古族牧民。
这样写既交代了作者观察的顺序,又使文章有详有略,疏密相间,中心突出。
4.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课文中作者运用了许多贴切生动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来描绘景物。
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把羊群比作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树林和草原》课文全解
12.树林和草原【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榛zh n:落叶乔木,叶子互生,圆形或倒卵形,雄花黄褐色,雌花鲜红色,结球形坚果。
果仁可以吃,也可榨油,这种植物的果实,通称榛子。
穹:穹隆,借指天空。
穹qi ng苍:天空。
黑黝y u黝:光线昏暗,看不清楚。
二、相关背景:关于作者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
1843年春,屠格涅夫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受别林斯基好评,二人建立深厚友谊。
1847~1851年,他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
以一个猎人在狩猎时所写的随笔形式出现的,包括25个短篇故事,全书在描写乡村山川风貌、生活习俗、刻画农民形象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实际上丑恶残暴的本性,充满了对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写出了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良好品德。
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
在拘留中他写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59)。
其中《罗亭》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塑造了继奥涅金、皮却林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罗亭死于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战中。
《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
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力量的“父与子”的关系,描写亲英派自由主义贵族代表基尔沙诺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识分子巴札罗夫。
但巴札罗夫身上也充满矛盾,他是旧制度的叛逆者,一个“虚无主义者”,否认一切旧传统、旧观念,他宣称要战斗,但却没有行动。
语文版七年级上《树林和草原》详解
黎明时候
白露沾湿的草 濡湿的树枝
清新
在阳光底下
空气中到处充 满着苦艾的新 鲜苦味、荞麦 和三叶草的甘香
茂密的橡树林 在阳光底下发 出闪闪的红光
凉爽
太阳越升越高草立刻干了 Nhomakorabea静止的空气中发散 出火辣辣的热气
橡树贪婪地伸开它 那掌形的枝叶 银色的大水泡从水底升起
对面的丛林晒得火辣辣的, 在阳光底下仿佛颜色发黄了
太阳落下去了;一颗星在落日的火海 里发出颤抖的闪光来……
(作者省略的是“一颗星在落日的火海里发出颤 抖的闪光”具体景色的描绘,想想这种闪光是怎
下列语句分别从哪个角度来描写?
1、你的脚印在白露沾湿的草上留下绿色的痕迹 ( 视觉 )
2、你用手拨开濡湿的树枝,夜里蕴蓄着的一股 暖气立刻向你袭来( 触觉 )
3、空气中到处充满着苦艾的新鲜的苦味、荞麦 和三叶草的甘香 ( 嗅觉 )
4、这时候一辆大车轧轧地响出;你后面传来镰 刀的响亮的铿锵声( 听觉 )
探究问题:
1、文中的“你”指谁?采用第二人称有什么作用?
(采用第二人称,读者好像感到自己就在树 林里草原上,增强读者的亲历感。)
2、说说作者为什么能把景物写得如此诗趣盎然?
4、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明确:语言朴实而富有变 化,简洁而又很细腻,描 写准确生动,清新流畅, 极富表现力。
请发挥想象力,补充省略的内容。
暴风雨过去了;你走出来。我的天啊,四周 一切多么愉快地闪耀着亮光,空气多么新鲜、清 爽,草莓和蘑菇多么芬芳!……
(作者省略的是雨后阳光下除了清新的空气、芬芳 的草莓和蘑菇之外,其他“愉快地闪耀着亮光”的景物。 想想这些景物在阳光下会是怎样的情态)
早晨
时
草原的重点笔记
草原的学习笔记,课堂重点的总结
草原的重点笔记主要包括生字词、课文结构和内容、以及课堂重点笔记等方面。
首先,在生字的书写上,需要注意“毯”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以及“腐”、“微”、“蹄”等字的写法。
其次,在课文的学习上,可以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课文的总体结构:全文分为四部分,分别是草原的景色、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的情景、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习俗以及主客分别的情景。
重点段落:第一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落,描写了草原秀美的景色,其中“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描绘了草原的美景。
写作手法:作者直抒胸臆,情景交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有景又有情。
最后,在课堂重点笔记上,可以关注以下内容: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掌握比喻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练习和归纳小结等环节。
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角色
扮演和实际操作等方法。
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可以进行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活动,并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包括教学PPT、道具、学习网站和家长联系册等。
教学反思:总结本教案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七年级上册语文重点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重点笔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课文重点内容梳理1.《草原》:通过描绘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丁香结》:通过描写丁香花,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3.《白杨》: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反映了我国人民坚韧、顽强的精神品质。
4.《鲸》: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形态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5.《秋天的怀念》:通过回忆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感激之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6.《往事》:通过讲述一件往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7.《我的老师》:通过描述老师的关爱,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8.《穷人》:通过讲述一个穷人的故事,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以及对贫穷人民的同情。
9.《麻雀》:通过对麻雀的观察,表现了作者对小生命的关爱。
10.《散步》:通过描述一次散步的经历,表达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
二、重点知识点梳理1.词语理解: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了解词语的寓意,学会在实际语境中运用。
2.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经典的句子,了解句子的结构、意义,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3.写作技巧: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描绘、对比、排比等,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4.语法知识:学习语文的基本语法规则,了解词性、句子成分、时态等。
5.修辞手法: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6.文学常识:了解课文作者、作品背景等文学常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7.阅读理解:掌握阅读理解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
8.作文技巧:学习课文的作文技巧,如选材、构思、表达等,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三、课后习题解答1.解释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2.翻译句子:将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汉语或英语。
3.分析人物形象: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
4.写作手法: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了解其作用和效果。
课文草原重要知识点总结
课文草原重要知识点总结一、草原的植被草原的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包括禾本科植物、菊科植物、藜科植物等。
草原植被的产生和发展受气候、土壤、动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草原植被的特点有:植被丰富多样,种类繁多,适应性强;植被对土壤保护作用明显,有利于水土保持;植被对气候、水文、土壤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草原的土壤草原的土壤主要有砂土、壤土、黄土等多种类型,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和肥力。
草原土壤的特点有:土层薄,含水量少,有机质含量低,钾、钙等元素含量较高。
草原土壤肥力与水分密切相关。
三、草原的动物草原是各种动物的栖息地,有很多种类的动物在这里生存繁衍。
例如:有羊、牛、马等家畜,还有狼、狐狸等野生动物。
草原动物的特点有:身材矫健、善跑、善跳;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食性广泛、取食方式多样。
四、草原的微生物草原的土壤中富含大量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这些微生物在土壤形成、有机质分解、氮循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细菌对土壤中的氮元素非常重要,它们可以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可吸收的氨,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养分。
五、草原的生态功能草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包括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草原植被对水土保持有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减缓水流速度,减少径流量,防止水土流失。
同时,大片的草原植被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有利于减缓气候变暖的速度。
六、草原的保护与利用草原是地球的宝贵资源,需要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
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合理利用、减少开垦等措施实现。
人们还可以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划定生态红线等途径来加强对草原的保护。
同时,合理利用草原资源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总之,草原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草原生态系统包括植被、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等多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对草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保护自然资源,促进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初一上册语文树林和草原知识点总
结
《树林和草原》是由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特写集最后一篇。
其讲述的是在秋天,早晨严寒而白天明朗微寒的日子里,那时候白桦树仿佛神话里的树木一般全部做金黄色,优美地显出在淡蓝色的天空中;那时候低斜的太阳照在身上不再感到温暖,但是比夏天的太阳更加光辉灿烂,
语文版七年级上的《树林和草原》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的最后一篇。
作家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
屠格涅夫擅长描写自然风景,他笔下的景物总是在朴实的描写中散发出浓郁的诗意,给人无穷的遐想和美的享受!托尔斯泰称赞说:“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
”教学本文,可设计几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和体验与文本
亲密接触,与作者对话,通过反复阅读、对话,来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从而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自由的思想感情;最后组织学生共同探讨作家是如何使笔下的景物鲜活起来的。
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根据此思路,我设计了“初识文本,谈原初体验再识文本,谈个性体验深入文本,凸现作者透过文本,直面作者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的教学思路。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一上册语文树林和草原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2016-2017学年初一上册语文知识点(各版本、各单元)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章知识点(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