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第4课《前前后后》
《第4课 前前后后》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美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前前后后》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空间的基本概念,理解前后、左右的相对性。
2. 学习运用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方式表现空间关系。
3. 培养观察、思考和表现空间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二、作业内容1. 绘画作业:请同学们以“前前后后”为主题,创作一幅画作。
画面中需要有明确的主体物,以及与之相对的前后关系。
2. 手工制作作业:利用身边的材料,如纸盒、纸箱、纸片等,通过剪、贴、折等手法,制作一个有前后关系的立体模型。
3. 观察与描述作业:选择一个熟悉的场景或物体,观察其空间位置关系,并用语言或文字描述出来。
三、作业要求1. 绘画作业:构图合理,主体明确;线条流畅,色彩搭配适当。
2. 手工制作作业:创意性强,制作精细;符合所选材料的特性。
3. 观察与描述作业:描述准确,表达清晰;字数不少于XX 字。
4. 提交作业:请同学们将作业拍照或扫描后,以图片或文档的形式提交。
作业需注明班级、姓名等信息。
1. 评价标准:根据同学们的画作、手工制作和观察描述作业,评价其创意性、表现力、准确性等方面。
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同学互评相结合,以教师评价为主。
3. 评价结果: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以促进同学们的进步。
五、作业反馈1. 同学们应认真完成作业,如有疑问请及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2. 提交作业后,请关注教师评语和意见,如有异议可向老师提出申诉或解释。
3. 本次作业是同学们对空间概念的一次实践,请认真总结经验和不足之处,以便进一步提高。
附:请同学们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注意安全,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巩固学生对前后关系的理解,提高空间感知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通过绘画表达对空间的理解。
3. 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1. 观察与绘画:请同学们在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的前后关系,可以是建筑物、家具、植物等,选择一个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尝试用绘画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
第4课前前后后(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前’、‘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前后后》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前”、“后”两个方向词的含义;
(2)学会运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能够根据方向词“前”、“后”进行空间定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交流、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互动游戏,提高学生运用方向词描述物体位置的能力。
(1)理解并区分“前”、“后”两个方向词;
(2)在实际场景中灵活运用方向词描述物体位置;
(3)克服空间认知困难,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
举例解释:
-通过对比、举例等方法,帮助学生明确“前”、“后”的区别,如“前”是面向方向,而“后”是背对方向;
-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练习描述物体位置,如“在公园里,滑梯在沙坑前面,秋千在长椅后面”;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前前后后》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描述物体位置的情况?”例如,告诉朋友如何找到你的座位。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空间方向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前”、“后”这两个方向词的基本概念。它们是我们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重要词汇。“前”指的是面向的方向,而“后”则是背对的方向。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些方向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寻找物体。
《第4课 前前后后》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美术人教版12三年级上册
《前前后后》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2. 掌握前后空间的概念,了解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关系。
3. 学会运用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方式表现物体在空间中的前后关系。
二、作业内容1. 观察作业:学生需在家中自行观察自己生活的小区、街道或学校,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体,注意观察它们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
可拍摄照片或画下简单的轮廓图。
2. 绘画作业:学生需绘制一幅画,主题为自己生活的小区或街道,注意表现物体在空间中的前后关系。
可选择使用水彩、蜡笔、彩铅或马克笔等绘画工具,鼓励学生们用多种方式表现。
3. 手工制作作业:学生可以使用各种纸张、胶水、彩色纸条等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立体模型,表现物体在空间中的前后关系。
例如,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房子模型,表现房子与周围环境的前后关系。
三、作业要求1. 观察作业需真实,尽可能从不同角度观察,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 绘画和手工制作需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进行,鼓励学生们尝试多种表现方式。
3. 绘画和手工制作的物体需与周围环境有明显的联系,表现出前后关系。
4. 作业完成后,需上交由教师进行评分和反馈。
四、作业评价1. 观察能力:学生是否能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正确理解它们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关系。
2. 绘画和手工制作能力:学生是否能够运用不同的绘画和手工制作方式表现出物体在空间中的前后关系,以及工具的选择是否恰当。
3. 创意和想象力:学生的作品是否具有创意和想象力,是否能够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优秀的作品将在课堂上展示并给予表扬。
2. 对于在观察和表现空间关系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将给予个别指导,并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角度和方法。
3.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通过这次作业,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空间关系,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现周围环境中的物体。
鲁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4课 前前后后》说课稿1
鲁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4课前前后后》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第4课前前后后》是鲁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描绘物体的前后关系,使学生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观察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物体组合的图片,供学生观察和分析。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美术课程充满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透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帮助他们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前后关系的概念,学会通过观察和分析物体的前后关系来绘制画面。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的过程,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提高空间感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理解前后关系的概念,学会通过观察和分析物体的前后关系来绘制画面。
2.难点:学生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能运用到实际绘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实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物体的前后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观察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采用示范法,为学生提供直观的绘画指导。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组物体组合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物体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前后关系。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讲解:教师讲解前后关系的概念,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物体的前后关系。
3.示范演示:教师进行示范,展示如何通过观察和分析物体的前后关系来绘制画面。
引导学生注意透视的基本原理。
4.学生练习:学生分组合作,选取一组物体进行观察和分析,然后绘制画面。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评价,教师给予表扬和指导。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透视的基本原理和前后关系的重要性。
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 - 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 - 4《前前后后》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三年级美术课上的一篇作品——《前前后后》。
该作品是以儿童熟悉的瞬间动作为主题,探索时间和空间的艺术表达形式,学生可以从画面中领悟出时间和空间的思考方式。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作品,学生能够了解如何使用线条和形状表达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2.学生能够独立创造出自己的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2. 教学难点1.学生们可能会有难度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2.学生创造作品时可能会遇到困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前前后后》是什么样的作品。
2.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面包师傅、妈妈烤蛋糕、老师上课等场景,思考其中的瞬间动作。
2. 学习1.展示作品《前前后后》。
2.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线条和形状,理解时间和空间的表现方式。
3.通过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线条和形状运用技巧。
3. 创作1.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一个瞬间动作,用线条和形状表现出来。
2.指导学生在创作中注意时间和空间的表现方式。
3.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
4. 总结1.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2.强调时间和空间表现方式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用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简单描述线条和形状表达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2.学生能够创造一个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是否有效的辅助学生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以及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六、教学反思1.整个教学过程沟通良好,学生积极参与。
2.学生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理解有些困难,需要引导更多练习。
3.学生创作作品的时候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老师细心地帮助。
《第4课 前前后后》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美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前前后后》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1. 了解空间的基本概念,理解前后左右的空间关系;2. 学习使用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方式,表达空间关系;3. 培养观察、思考和创造能力,提高空间感知力。
二、作业内容1. 绘画作业:请学生们以“前前后后”为主题,创作一幅画作。
画面中需要有明确的主体物,同时注意空间感的表达。
例如,可以画一个向前奔跑的小朋友,身后是追逐的影子,或者画一座房子,房子的前面是一片绿色的田野,后面是山丘。
2. 手工制作作业:准备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卡纸,让学生们制作立体卡片,卡片上可以画上他们理解的“前前后后”的画面,也可以写上文字表达空间感。
例如,可以制作一个翻转的房子卡片,卡片上画着房子在山丘后面,房子前面是一条小路。
3. 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空间感的绘本或图画书,如《小黄鹂与大黑熊的奇妙旅行》、《恐龙乐园》等,通过阅读了解更多关于空间表达的方式。
三、作业要求1. 绘画和手工制作时,鼓励学生们大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注重空间感的表达;2. 完成作品后,请学生们拍照或扫描作品提交,便于教师评价和反馈;3. 在创作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4. 提倡团队合作,鼓励学生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2. 评价标准:重点考察空间感的表达、创意性、色彩搭配、手工制作技巧等方面;3. 评价内容:对绘画作品的空间表现、创意性、构图等方面进行评价;对手工制作作品的空间表现、立体感、色彩搭配、手工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对提交作品的完成度、整洁度进行评价;4. 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表扬,对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建议和指导。
五、作业反馈1. 反馈形式:将评价结果以反馈表的形式反馈给学生,同时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2. 反馈内容:对学生的作业优点进行肯定和表扬,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和指导;同时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4课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1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4课前前后后》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4课前前后后》是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物体的前后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绘画技巧。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观察不同物体的前后关系,分析物体之间的遮挡关系,运用透视原理绘制简单的立体图形,以及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处理物体前后关系、空间感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帮助他们建立空间感知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处理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透视原理绘制简单立体图形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空间关系的观察和表现能力。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处理方法,运用透视原理绘制简单立体图形。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物体前后关系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示范教学法:教师示范绘制过程,讲解透视原理及运用。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绘画心得。
4.作品欣赏法:欣赏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课件、绘画工具等。
2.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前后关系。
3.准备一些优秀作品,用于欣赏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绘制过程,讲解透视原理及运用。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绘制,体会透视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绘画心得。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秋 )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描绘,学生能够理解并表达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掌握基本的透视原理。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创作,提高空间想象力和绘画技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物体前后关系的理解: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如遮挡、大小变化等。
2. 透视原理的介绍:简单介绍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3. 绘画实践: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绘制一幅表达物体前后关系的画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想象,表达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 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透视原理,使画作更具立体感和真实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画纸、画笔、颜料、PPT课件、实物模型等。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画纸、铅笔、彩色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表达物体前后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
2. 新授:讲解物体前后关系的表现方法和透视原理,展示实物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实践:学生根据观察和想象,进行绘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评价和建议。
板书设计- 前前后后- 1. 物体前后关系的理解- 2. 透视原理的介绍- 3. 绘画实践作业设计- 学生回家后,观察自己周围的环境,选择一个场景进行绘画,要求表现出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课后反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品,反思教学效果,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表达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掌握透视原理,提高空间想象力和绘画技巧。
同时,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重点细节:透视原理的介绍与运用详细补充和说明透视原理在美术教学中是一个关键的概念,它对于学生理解和表达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至关重要。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4《前前后后》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前前后后》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前前后后》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的一课,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和掌握绘画中的前后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以生活中的场景为题材,让学生在绘画中体验和表现前后关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有兴趣和热情。
但是,学生在表现前后关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观察、体验和实践中掌握绘画中的前后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中的前后关系,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
2.通过观察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绘画中的前后关系,能够灵活运用到绘画实践中。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前后关系,将其运用到绘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中的场景为题材,让学生在绘画中体验和表现前后关系。
2.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交流和合作完成绘画作品。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优秀的绘画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灵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情境引入,展示生活中的场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前后关系。
2.讲解:讲解绘画中前后关系的概念和表现方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
3.实践:学生分组合作,进行绘画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
4.展示: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绘画心得和体验。
5.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前后关系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前后关系观察体验表现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绘画作品的评价:以学生在绘画实践中对前后关系的运用为主要评价标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2.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评价:以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为主要评价标准,注重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 前前后后 》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前、后”的空间概念,通过绘画表达物体的前后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表现空间关系的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前后关系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基本概念:介绍“前、后”在美术中的空间表现,强调其在构图中的重要性。
2. 观察与表现: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学习如何通过绘画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3.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绘画,实践表现物体前后的技巧。
4. 作品欣赏:分析经典美术作品中的前后关系处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使学生掌握通过绘画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物体在空间中的前后关系,以及如何在绘画中准确表现。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经典美术作品图片。
- 学具:绘画纸、铅笔、彩色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物体的前后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2. 新授:讲解“前、后”在美术中的概念,演示如何通过绘画表现物体前后关系。
3. 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动手绘画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4. 辅导:个别辅导,解答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 《前前后后》- 1. 前后的概念- 2. 观察与表现- 3. 绘画实践- 4. 作品欣赏作业设计- 绘画作业: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独立完成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物体前后关系的绘画表现方法。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培养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
通过展示和分析经典美术作品,提升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指导,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 前前后后》教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前前后后》教案一. 教材分析《前前后后》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的第4课,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了解和掌握前后遮挡关系在绘画中的应用。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前后遮挡关系,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绘画中运用这种关系,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他们能运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进行绘画。
但对于前后遮挡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也需要在本课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前后遮挡关系在绘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前后遮挡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2.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前后遮挡关系。
2.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前后遮挡关系进行绘画。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生活实例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实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图片中的前后遮挡关系。
让学生初步认识前后遮挡关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实例,详细讲解前后遮挡关系的概念和应用。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前后遮挡关系,并学会运用到绘画中。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绘画任务,让学生运用前后遮挡关系进行绘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让学生相互学习,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意识,运用前后遮挡关系创作更具创意的绘画作品。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前后遮挡关系在绘画中的应用。
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第4课:前前后后》
第4课:前前后后教学目标:1.思想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物体在空间中的透视规律,即近大远小的视觉现象。
2.知识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基本的透视规律,并能够初步运用这一规律进行艺术设计和制作。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绘画或其他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情感和理解。
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学生能否应用“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来表现物体在空间中的前后关系。
教学难点:1.学生在作品中是否能够成功地表现出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准备:各种图片、彩纸、剪刀、彩笔等教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1.首先进行了一个小游戏,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班级中的位置关系。
教师请一位学生站在班级的某个位置,然后要求该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
2.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他们意识到前前后后之间的关系中蕴含着奥妙。
随后,教师揭示了课题:“前前后后”。
二、观察与发现阶段1.教师出示了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景物的排列顺序,并指出这些景物是否存在前后的关系。
同时,教师还让学生感受这些图片带来的视觉效果。
2.教师又展示了一些绘画作品,包括速写图片、绘画图片以及中国画图片。
通过对比这些图片,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前前后后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前后排列的物体遵循“近大远小”的规律。
3.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这一规律,教师还使用教具进行了演示。
通过将一个物体置于另一个物体的后面,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前后的感觉。
此外,教师还通过逐渐缩小物体尺寸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物体在遵循“近大远小”规律时的变化。
三、创作与体验阶段1.在讨论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以前创作的与前后关系相关的作品,并鼓励他们分享如何表现这种关系的想法。
2.随后,学生开始进行创作。
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指导,确保学生的绘画顺序正确、安全,并提醒他们注意保持画面的整洁。
3.在完成作品后,学生进行了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4《前前后后》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前前后后”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进行创作。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 培养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 “前前后后”的概念及运用- 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发现“前前后后”的关系- 利用“前前后后”的概念进行绘画创作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前前后后”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进行创作。
-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发现“前前后后”的关系,并能够将其运用到绘画创作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PPT、图片、视频等。
- 学具:绘画纸、彩笔、蜡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前前后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前前后后”的概念。
2. 观察: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前前后后”的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 分析:通过视频或图片,分析一些艺术作品中如何运用“前前后后”的概念。
4. 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利用“前前后后”的概念进行绘画创作。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板书设计- “前前后后”的概念- 观察、分析、创作- 作品展示与评价作业设计-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利用“前前后后”的概念进行绘画创作。
课后反思- 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反思,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改进。
以上就是对于《前前后后》这一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因为这是教案中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部分。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重要步骤。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一些包含“前前后后”概念的图片,如排列成一列的玩偶、重叠的书籍或者是一系列的动作照片(如跳远的连续镜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前前后后”的视觉表现。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 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前前后后》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2.分析并认识《前前后后》中的构图、色彩、形态等元素;3.练习运用素描手法,掌握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辨别《前前后后》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2.学生能够分析铅笔素描作品并理解其中的构图、色彩和形态元素;3.学生能够运用素描手法进行艺术创作。
教学准备1.铅笔、橡皮、铅笔刀等绘图工具;2.相关课程PPT或电子板书;3.《前前后后》相关素材图片或书籍。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新知通过PPT或电子板书,介绍艺术家何绍基和他的画作《前前后后》。
让学生结合图片感受画作中的色彩、形态和构图。
第二步:分析画作要素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画作中的元素和手法,让学生理解《前前后后》的表现手法和风格,例如: - 挖空的形态元素; - 夸张而抽象的形态; - 强烈的色彩对比;- 铅笔素描的元素等。
第三步:素描练习让学生通过铅笔素描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
先让学生练习画出《前前后后》中出现过的形态元素,鼓励学生在练习中逐渐体会何绍基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素材图片作为参考。
第四步:进行画作创作让学生在素描练习的基础上,以何绍基的绘画风格为基础创作自己的画作。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意,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熟悉的元素作为创作的对象。
教学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一位重要的艺术家和他的作品,还可以练习基本的素描技能,并学习到了夸张形态和强烈色彩对比的表现手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素养。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何绍基的艺术作品《前前后后》,并通过素描的方式进行了练习和创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艺术表现和创意,并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4《前前后后》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前前后后》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前前后后》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物体的前后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绘画能力。
教材以生活中的物体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并通过绘画实践,让学生学会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表现物体前后关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绘画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学会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绘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实践、总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实物演示、绘画练习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题,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讲解:分析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讲解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3.实践:学生进行绘画练习,尝试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4.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课题《前前后后》,同时要包含物体前后关系的知识点,如大小、形状、颜色等。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表现,如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终结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作品的完成情况,如物体前后关系的表现、创意等。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前、后”等空间概念进行创作。
2. 学生能够运用线条、色彩等基本美术语言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和创作,提高空间感知能力和美术表现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 学生能够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3. 学生能够通过创作和展示,提高自己的美术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培养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提高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2. 学生能够通过美术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学生能够通过美术学习,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理解和运用“前、后”等空间概念进行创作。
2. 观察和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3. 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4. 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和运用“前、后”等空间概念进行创作。
2. 观察和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3. 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 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示范作品等。
2. 学具:绘画纸、铅笔、彩色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前、后”等空间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进行创作。
3. 示范:通过示范作品,展示如何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4. 练习: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5.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前前后后》2. 教学目标3. 教学内容4. 教学重点与难点5. 教学过程作业设计1. 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第4课前前后后》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美术人教版12三年级上册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前前后后”这一空间概念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空间构图技巧,学会运用线条、色彩等元素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并能够独立完成一幅具有空间感的美术作品。
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空间构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通过绘画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既有空间感又具有个性的美术作品。
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包括准备教学课件、绘画工具(如画笔、颜料、画纸等)、示范作品等。
教师需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好课堂讲解和示范的素材,确保教学内容的顺利进行。
绘画工具要保证种类多样、品质良好,这样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绘画需求,帮助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挑选颜料和画笔时,还需考虑到颜色的饱满度和笔触的细腻度,这些都对学生的作品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对于画纸的选择,应该考虑其吸水性、承印性以及尺寸大小等要素,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
示范作品方面,教师应挑选出典型和优秀的作品,以此展示不同绘画技巧的运用和效果。
这些示范作品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材内容,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
总之,教师在准备这些教学工具和素材时,需细心且周到,确保每一项都能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帮助。
只有充分准备,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学习,也更能保障教学效果的达成。
四、教学过程:(一)导课环节在课程的开始,教师首先会以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白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会以“探索空间”为主题,讲述关于“前后”的日常生活实例,如排队、行走马路等,并让学生理解“前后”的基本概念。
随后,教师将展示一些有关“前后”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前后”关系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
(二)新课内容呈现在明确“前后”的概念之后,教师将详细介绍本节课的美术课程内容。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第4课《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第4课《前前后后》课程目标
1.了解“前后”概念;
2.通过绘画表现“前后”;
3.体会“前后”对构图的影响。
教学内容
1.介绍“前后”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个词汇的定义;
2.通过观看图片,让学生体会前后对构图的影响;
3.让学生通过绘画表现前后的概念;
4.分享学生的绘画作品,让学生互相欣赏。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明确“前后”的概念;
2.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绘画表现前后;
3.通过让学生欣赏和分享作品,增加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
1.黑板、彩色粉笔、橡皮擦、纸张;
2.多幅图片,展现前后不同构图的变化;
3.画笔、颜料盘、水杯、画纸。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新课
1.老师拿出一些图片,让学生比较前后的差异;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分析,让学生知道前后对构图的影响。
第二步:授课
1.讲解“前后”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这个词汇的含义;
2.通过黑板画图,向学生展示前后不同构图的变化。
第三步:实践绘画
1.让学生在画纸上画出前后不同的构图;
2.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画的作品,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3.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素材,让学生自由创作。
第四步:展示作品
1.让学生欣赏对方画出前后的构图;
2.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加深对“前后”概念的理解。
教学评价
在本堂课中,学生有兴趣参与课堂中的绘画活动。
学生用不同的颜色表现出“前后”的概念。
学生在展示作品时,他们可以描述他们绘画中的想法,他们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4 《前前后后》课件
前前后后
喜羊羊和灰太狼谁在前谁在后?
把一样物体放 在另一样物体的后 面,就会产生前后 的感觉。
远小 近大
小 远
大 近
远小 近大
远小 近大
通过逐渐缩小 物体的尺寸,就会 产生远近的感觉。
观察生活
在生活中你见到什么样的 景象有近大远小的现象?
作业要求:
思
你 知Leabharlann 考 :道这
张
照
片
是
怎
么
拍
出
来
的
吗
?
我会动脑筋
• 我们在画画的时候,先画前 还是 先画后呢?
• 先画前面的图画再画后面的图画。
我会画
作业要求
• 用绘画或拼贴等形式,表现物体的前前后后。
• 可以画黑板上的图案,也可以画自己喜欢的图 案。
示范:
用绘画或拼贴等形式, 表现物体的前前后后。
1、构图要饱满。 2、要有前后关系。
使用剪刀时请注意安全!
我会看
你能看出 这些热气 球谁前谁 后吗?
我会学
谁在前,谁在后?
谁在前谁在后?想一想 ,看一看? 前和后我们是怎么看出来的? 思考回答。
1.遮挡法
2.近大远小法
我会欣赏
我会说
• 谈一谈 生活中还有哪些前前后后 ?你想到了吗?一起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