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 版三年级美术上册《第4课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前前后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前前后后》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第4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物体的前后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示例,以及一些有关前后关系的练习,供学生参考和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物体的前后关系,部分学生可能还不太了解,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绘画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和掌握物体前后关系。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绘画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示例,引导学生发现物体前后关系。

2.实践法:让学生通过绘画实践活动,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绘画方法。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物体前后关系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第4课《前前后后》。

2.绘画工具:彩色铅笔、水彩笔、画纸等。

3.教学媒体:课件、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大家能举个例子吗?”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示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特点。

同时,教师简要讲解物体前后关系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练习任务,让学生画出一个物体,并将其前后关系表现出来。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大家一起分析和评价。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物体前后关系。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有关物体前后关系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第4课 前前后后》人教版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第4课 前前后后》人教版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第4课前前后后》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课《前前后后》是三年级美术上册的第四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学习了解动态关系和空间结构的联系,体验到色彩的变化和情感表达。

具体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观察和体验:通过观察、比较来学习了解前前后后的关系和空间结构。

2.创作:运用颜色和造型在画面中表达情感,进行绘画创作。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听懂、认识并掌握前前后后的关系和空间结构、颜色的运用技巧等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色彩、线条和空间结构的关系,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美与情感的关系,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内心感受,培养审美情趣和艺术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观察、体验并创作《前前后后》这幅画作,表现出色彩变化、线条和空间结构的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述空间结构,能够灵活地运用线条和颜色表现空间结构和情感。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与预习1.师生相互问候,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2.师依据课题提示学生观察《前前后后》这幅画作,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画作的线条、颜色和空间结构等元素,并提出若干问题供学生思考,如“你觉得这幅画是如何通过画面的线条和颜色表达前进和后退的呢?”3.通过展示几幅画作让学生感受画家的艺术创作风格、表现主题等,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画作所表达的意境。

2. 重点讲解1.讲解画面元素的关系和特点:介绍《前前后后》这幅画作的作者、绘画形式以及画面元素的特点,如画面中的矩形、直线、圆形等形状及它们的排列顺序和颜色变化的表现等。

2.讲解空间结构的概念:根据画面元素及颜色的变化,介绍画作所呈现的前进和后退、近处和远处等空间结构,并提出一些应用空间结构表现情感的方法。

3. 合作探究1.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在白纸上模仿《前前后后》这幅画作,画出自己的作品,要求考虑到颜色、线条、空间结构等要素。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前前后后》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前前后后》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前前后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前前后后》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描绘物体的前后关系,让学生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物体前后排列的图片,以及一些简单的绘画技巧,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绘画基础,他们对于绘画物体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他们在处理物体前后关系时,往往容易出现混淆和错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并通过绘画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基本原理,理解透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观察和描绘物体的能力,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基本原理,学会描绘物体的前后关系。

2.教学难点:透视的运用,物体前后关系的处理。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实践法:让学生通过绘画实践,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处理方法。

3.合作学习法:分组进行绘画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材。

2.图片:多种物体前后排列的图片。

3.画纸、画笔等绘画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物体的前后关系是如何处理的?”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并解释透视的基本原理。

讲解物体前后关系处理的方法和技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实践,每人画一幅物体前后关系的画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处理方法。

4.巩固(5分钟)教师挑选几组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其优点和不足。

第4课 前前后后(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 人教版

第4课 前前后后(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 人教版

第4课前前后后(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前前后后》的第4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习运用各种线条和形状,描绘物体的前后关系,表现物体的空间感。

教学内容包括:1.学习观察和分析物体的前后关系;2.学习运用线条和形状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3.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绘画作品。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物体前后关系的概念,学会运用线条和形状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绘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线条和形状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体的前后关系。

2.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线条和形状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1.教具:实物模型、图片、投影仪、电脑等。

2.学具:绘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让学生发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内容:讲解物体前后关系的概念,展示实物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体的前后关系。

示范如何运用线条和形状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3.学生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绘画作品。

4.展示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1.第4课前前后后2.教学内容:物体前后关系的概念、观察和分析物体前后关系、运用线条和形状表现物体前后关系、创作绘画作品。

3.教学目标:了解物体前后关系、学会运用线条和形状表现物体前后关系、培养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4.教学难点:观察和分析物体前后关系、运用线条和形状表现物体前后关系。

作业设计:1.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绘画作品。

2.要求:作品内容丰富、线条流畅、形状准确、物体前后关系表现清晰。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4课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1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4课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1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4课前前后后》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4课前前后后》是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物体的前后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绘画技巧。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观察不同物体的前后关系,分析物体之间的遮挡关系,运用透视原理绘制简单的立体图形,以及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处理物体前后关系、空间感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帮助他们建立空间感知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处理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透视原理绘制简单立体图形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空间关系的观察和表现能力。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处理方法,运用透视原理绘制简单立体图形。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物体前后关系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示范教学法:教师示范绘制过程,讲解透视原理及运用。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绘画心得。

4.作品欣赏法:欣赏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课件、绘画工具等。

2.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前后关系。

3.准备一些优秀作品,用于欣赏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绘制过程,讲解透视原理及运用。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绘制,体会透视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绘画心得。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4课前前后后说课教案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4课前前后后说课教案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前前后后”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3.互动式教学: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学生绘画基础差异较大:由于学生的绘画基础和经验不同,导致在课堂上难以达到统一的教学效果。
2.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有时课堂时间安排过于紧张,学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绘画创作。
3.评价方式单一:目前的评价方式过于注重成果评价,忽视了过程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前前后后”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前前后后”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2.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辅助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互动功能,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3.实物模型:准备一些实物模型或立体模型,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触摸,增强他们对物体前后关系的直观感受。

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教学设计-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教学设计-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教学设计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实践,理解并掌握“前前后后”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 让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前后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空间关系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发现生活中的“前前后后”,并能够用美术作品表达出来。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让学生发现并描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 讲解并示范如何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空间关系。

3. 学生实践,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创作一幅表现“前前后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4. 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互相欣赏、评价。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前前后后”的空间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空间关系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前前后后”关系。

2. 如何运用美术语言表现空间关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投影仪、示范作品。

2. 学具:绘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水粉颜料。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让学生发现并描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 新课内容讲解:讲解并示范如何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空间关系。

3. 学生实践:学生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创作一幅表现“前前后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4. 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互相欣赏、评价。

板书设计1. 课题:《前前后后》2.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前前后后”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

3. 教学重点:理解“前前后后”的空间概念,运用美术语言表现空间关系。

4. 教学难点:发现生活中的“前前后后”关系,运用美术语言表现空间关系。

5. 教学内容:观察、讲解、实践、展示与评价。

作业设计1. 画一幅表现“前前后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4课 前前后后》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4课 前前后后》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4课前前后后》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中表现前后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空间感和表现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学会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通过简单的实物摆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哪个物体在前,哪个物体在后,引出本课的主题“前前后后”。

2. 基本概念讲解:介绍绘画中表现前后关系的基本方法,如大小、重叠、明暗等,并举例说明。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尝试自己摆放物体,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进行绘画,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绘画中表现前后关系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表现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使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课件等。

2. 学具:绘画纸、铅笔、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用实物模型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哪个物体在前,哪个物体在后。

2. 基本概念讲解:介绍绘画中表现前后关系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图片和实例进行说明。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摆放物体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进行绘画。

4. 作品展示与评价: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板书设计1. 前前后后2. 重点内容:绘画中表现前后关系的基本方法,如大小、重叠、明暗等。

3. 示例图片:展示一些表现前后关系的示例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创作一幅表现前后关系的绘画作品。

2. 作业要求: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表现方法,使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 前前后后》教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 前前后后》教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前前后后》教案一. 教材分析《前前后后》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的第4课,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了解和掌握前后遮挡关系在绘画中的应用。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前后遮挡关系,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绘画中运用这种关系,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他们能运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进行绘画。

但对于前后遮挡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也需要在本课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前后遮挡关系在绘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前后遮挡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2.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前后遮挡关系。

2.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前后遮挡关系进行绘画。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生活实例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实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图片中的前后遮挡关系。

让学生初步认识前后遮挡关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实例,详细讲解前后遮挡关系的概念和应用。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前后遮挡关系,并学会运用到绘画中。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绘画任务,让学生运用前后遮挡关系进行绘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让学生相互学习,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意识,运用前后遮挡关系创作更具创意的绘画作品。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前后遮挡关系在绘画中的应用。

第4课 前前后后(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4课  前前后后(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4课前前后后(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前前后后”的概念,创作出具有空间感和层次感的美术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培养学生对空间关系的感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第4课前前后后2.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前前后后”的概念,运用到美术创作中。

3.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在作品中表现出空间感和层次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具有空间感和层次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其中的“前前后后”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前前后后”的概念,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如何在美术创作中表现出空间感和层次感。

3. 实践环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现场绘画或手工制作,创作出具有“前前后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将“前前后后”的概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创作中。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 在实践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前前后后”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创作热情。

六、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展示具有空间感和层次感的图片,用于导入新课和讲解。

2. 绘画工具:如画纸、画笔、颜料等,用于学生实践环节。

3. 手工材料:如剪刀、胶水、彩纸等,用于学生实践环节。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前前后后》教案人教版(2023)美术三年级上册

《前前后后》教案人教版(2023)美术三年级上册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整体氛围较为活跃,学生们能够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方面,我觉得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例如,可以设计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解答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前后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但在课后,我需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情况,可以通过布置一些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消化和吸收。
二、核心素养目标
《前前后后》教案人教版(2023)美术三年级上册,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前后空间关系;
2.提升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掌握运用线条、色彩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画作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创作一幅表现前后关系的画作: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具有前后空间感的画作。
2.教学难点
(1)前后空间关系的识别:学生对空间关系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实物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2)线条、色彩的表现技巧:学生在运用线条、色彩表现前后关系时,可能难以把握粗细、明暗的变化,教师需提供具体指导,让学生多加练习,逐步掌握技巧。
《前前后后》教案人教版(2023)美术三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前前后后》教案人教版(2023)美术三年级上册,本节课我们将围绕第三章“生活中的美术”展开,重点学习以下内容:
1.理解空间关系,掌握前后的表现方法;
2.观察生活中的前后关系,学会运用线条、色彩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3.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表现前后关系的画作。
(3)针对创作过程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分享一些创新实践的作品,激发学生的灵感,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出富有创意的画作。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评价,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4课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4课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4课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和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前后关系的表现方法,增强学生的美术表现力。

教学内容1. 物体前后关系的表现:教授学生如何通过大小、重叠、颜色深浅等方式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2. 空间布局的安排:引导学生如何在画面中合理安排物体,使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3. 主题创作:鼓励学生围绕“前前后后”的主题进行自由创作,表现自己眼中的世界。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表现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表现生活中的前后关系,使作品具有真实感和生动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示范画等。

学具:画纸、铅笔、彩色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明显前后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前后关系。

2. 新授:讲解物体前后关系的表现方法,并通过示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实践: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同学共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板书设计主题:前前后后重点:物体前后关系的表现方法难点:观察和表现生活中的前后关系作业设计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前前后后”。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物体前后关系的表现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思考,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世界。

同时,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和提高。

1. 导入环节的设计导入环节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步骤。

在本节课中,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具有明显前后关系的图片或实物,如教室里的桌椅排列、马路上的车辆行驶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前后关系的存在。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4课《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4课《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4课《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运用到绘画中。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表现空间关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和感知空间的前后关系。

培养学生运用绘画语言表达空间深度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审美情感。

培养学生积极观察生活、发现美、表现美的态度。

教学内容透视现象:“近大远小”。

观察和表现空间的前后关系。

绘画练习: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指导学生运用绘画语言表现空间的前后关系。

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将透视现象灵活运用于绘画创作中。

学生如何观察并准确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示范画作、绘画工具。

学具:画纸、铅笔、彩色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物体的大小和前后关系,引出“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 新课内容: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并展示相关画作,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知。

3. 演示:教师现场示范如何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进行绘画,强调绘画技巧和注意事项。

4. 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绘画练习,尝试表现物体的大小和前后关系。

5. 讲评: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供改进建议。

板书设计《前前后后》重点内容:透视现象、“近大远小”、观察和表现空间的前后关系。

作业设计绘画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表现一组物体的大小和前后关系。

写作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心得的文章,包括对透视现象的理解和绘画练习的感受。

课后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学生的绘画作品和学习心得,评估学生对“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方法和过程是否有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品,反思教学方法和过程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措施。

小学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

小学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

小学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小学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1课时:1课时课堂类型:造型表现欣赏评述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

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发展阶段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前后关系?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指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四、课后拓展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小学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2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学具:绘画工具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1、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

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第4课 前前后后 说课(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4课 前前后后 说课(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4课前前后后说课(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前、后、左、右等空间方位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简单的空间描述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善于观察、乐于表达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空间方位的概念:前、后、左、右等。

2. 空间方位的运用:通过观察、描述、表达,将空间方位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美术创作中。

3. 空间方位的表现形式:利用线条、色彩等绘画元素,表现空间方位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前、后、左、右等空间方位的基本概念,并能运用这些概念进行简单的空间描述和表达。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感知空间方位,并运用绘画元素表现空间方位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空间方位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并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讲解空间方位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前、后、左、右等方位的内涵。

3. 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空间方位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4. 实践操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空间方位的绘画练习。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互相学习、借鉴。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空间方位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第4课前前后后2. 内容:前、后、左、右等空间方位的基本概念;空间方位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绘画练习。

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描绘空间方位的绘画作品。

2. 家长参与: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观察、讨论生活中的空间方位现象,增进亲子互动。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前、后、左、右等空间方位的基本概念,并能运用这些概念进行简单的空间描述和表达。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第四课《前前后后》教案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第四课《前前后后》教案

课题《前前后后》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级:三年级课型:造型表现课时安排: 1课时一、课堂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探索学习前前后后有关知识,体会生活中有前后关系的现象,体会生活中物体的前前后后。

二、教材分析:《前前后后》是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的上学期第4课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欣赏•评述领域。

让学生能够概括“近大远小”及“遮挡”能够表现出物体的前前后后关系,初步学会利用所学的美术技能以绘画或拼贴的方式完成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培养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与设计能力。

三、学情分析: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学生要接受知识的变化,要接受思维方式的变化,学习方法的变化。

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阶段。

学生对与美术充满了兴趣,但是学生贪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缺少认真、严谨、踏实、不怕困难的精神。

因此,这堂课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下进行的自主探究学习,是在教师创设的有关情境中,通过感觉、联想和对比,来完成造型表现。

四、教学策略: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教法:互动型教学方法五、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六、教学重点、难点: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教学难点:1、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2、三年级的学生怎样学习透视知识。

七、教学准备教学媒体:PPT教师准备:素描纸彩笔学生准备:作业纸彩笔八、教学模式:互动型教学模式九、教学过程。

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教学设计-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教学设计-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教学设计-4《前前后后》一、教学目标1.了解艺术家运用前视、侧视、背视等不同角度的表现手法以及运用不同的构图方式来表现主题;2.学生运用线、面进行组合构图;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艺术家运用前视、侧视、背视等不同角度的表现手法以及运用不同的构图方式来表现主题;2.教学难点:学生运用线、面进行组合构图。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要讲述的是艺术家是如何运用前视、侧视、背视等不同角度的表现手法以及运用不同的构图方式来表现主题的。

而我们学生的任务,则是通过不同的线条和底纹的组合,运用所学到的构图技巧来表现出主题。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引入1.导入《前前后后》艺术品,通过艺术品的形式、颜色、线条让学生了解艺术家运用前视、侧视、背视等不同角度的表现手法以及运用不同的构图方式来表现主题。

2.让学生观察画面中的场景,找出前方的形象、侧面的形象、背面的形象以及反转的形象,并教授前视、侧视、背视的定义。

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让学生想象一个场景,在不同的角度下,所看到的场景会显得有何不同。

第二步:构图实践1.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学到的构图技巧,我们将为学生演示三种不同的构图方式,以获得更深刻的体验。

在这个环节,学生会在相互交流、学习和实践之中累积经验,进而广泛参与到这个构图世界中来。

2.学生将会得到一张画面,该画面上是一张空白图纸,将通过不同的线和底纹的组合,运用所学到的构图技巧,为该画面添加主题。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构图,让学生在黑板上设计几幅画面并让同学分析这幅画面的构图方式。

第三步:分享讨论1.在学生完成自己的构图后,让他们彼此分享,发表对其他同学作品的看法。

有一些学生的构图可能会突出某个方面的感受,而其他学生可能会看到不同的细节和象征。

这些不同的解释可以极大地提高我们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2.最后,将小组讨论的内容进一步展开,引导学生想象出更加广阔的构图空间。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4《前前后后》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4《前前后后》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4《前前后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前前后后》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物体的前后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绘画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示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有基本的认识。

但是,学生在表现物体前后关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绘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绘画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正确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中的示例,分析物体前后关系的表现方法。

2.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绘画,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材。

2.画具:彩色铅笔、水彩笔、画纸等。

3.教学课件:相关教学内容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多个示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物体前后关系的表现方法。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物体的位置、大小、遮挡等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练习任务,让学生尝试绘画一个具有前后关系的场景。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名学生作品的展示,让大家一起分析其前后关系的表现是否准确。

引导学生相互学习,提高绘画能力。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更高难度的练习任务,让学生尝试绘画一个复杂的场景,并要求表现出丰富的前后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第4课 前前后后》人教版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第4课 前前后后》人教版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第4课前前后后》人教版教学目标本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前后的空间关系,能够运用前后的空间关系表现画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表现能力。

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本课的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绘画,表现物体的前后空间关系。

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理解什么是前后关系。

然后,通过绘画练习,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物体前后关系表现出来。

让学生欣赏一些表现前后关系的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前后的空间关系,能够运用前后的空间关系表现画面。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物体的前后关系,以及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前后关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示范画板。

学具:绘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物体前后关系,引发学生对前后关系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前后的空间关系,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前后关系,并通过示范让学生掌握表现前后关系的方法。

3. 练习: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选择一个角度,将观察到的物体前后关系画出来。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图示和文字的结合,直观地展示前后的空间关系。

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图示,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前后关系。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要让学生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绘画一幅表现前后关系的作品。

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场景,如教室、公园等,将观察到的物体前后关系表现出来。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前后的空间关系,提高观察能力和绘画技巧。

同时,通过观察和绘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教学过程2. 新课讲解:讲解前后的空间关系,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前后关系,并通过示范让学生掌握表现前后关系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前后后》教案
教学目标:1.观察生活中前后遮挡的现象,感知产生遮挡的前后关系,以及物体的尺寸逐渐缩小,会产生视觉上的远近变化。

2.学习运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大胆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3.感受作品中物体的前后关系所产生的空间美感,体验
造型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前后关系的空间美感,学习用绘画或拼贴的方
法,表现出物体的前后关系。

难点:探究发现生活中的前后现象,运用儿童喜爱的美术语言,表现有前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播放千手观音)
1大家看看这个画面美不美呀,这个画面上能看到有几个人?
2、我们再接着往下看,现在有多少人?(不知道,好多个)那为什么刚才看到的就是一个呢?其实这就是生活中的前前后后。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1、老师手中有两个气球,你能不能通过摆一摆,也能体现出前后的关系?你们都同意这么摆的吗?(同学们他摆的对不对,对,还有不同的摆法吗?)
2、这种方法真好,来,现在就看这种摆法,你能说说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吗?前后两个气球的形状有什么不一样?(前面是完整的,后面是不完整的)为什么后面是不完整的(被前面的挡住了),你能不能完整的给大家说一说,你能把这种前后的位置关系起个名字吗?(前面的事物把后面的事物给挡住了,这是一种什么方法)(遮挡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1、学生答不上来的时:先跟你同桌说一说,两个人交流交流。

2、总结不出来时,老师:前面的气球是个什么形,(圆形)我们把这种形状称为完整的,那后面的气球呢?我们把这种形状称为不完整的。

3、前面是圆形,后面的半圆。

为什么后面是半圆?(遮挡)
板书:遮挡法
3、实践:看来我们可以用遮挡法表现出事物的这种前后的关系。

老师这有一个美丽的花瓶,还有许多美丽的花瓣。

你能用遮挡法把这些美丽的花瓣贴上去吗?请同学打开桌子上的1号信封,同桌两人合作完成。

4、展示学生作品,同学们粘的真好看,老师也粘了一个,你们看哪一个更美,为什么?(立体感,层次感)
5、看来用遮挡法不仅能够表现出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还能给我们带来这种层次的、立体的美感。

(二)课前有一个同学在摆气球位置关系时是这样摆的,你们还记得吗,这也是一种方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观看下面这段视频(播
放微课视频)前大后小,其实刚才那个学生运用的就是这种前大后小的方法。

请学生用前大后小的方法,来妆点、美化一下我们的城市。

请同学们打开2号信封,同桌两人合作完成。

1、先找运用前大后小的方法粘贴的树:1你是怎么粘的,你为什么这么粘,你用了什么方法?请你完整的说一下。

(我运用的前大后小的方法粘的,我把大的树粘到前面,把小的树粘到后面)这位同学不但粘的很好,还用你的巧手美化、妆点了我们的城市。

2、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位同学的作品,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粘的?同学们仔细观察观察他除了运用了前大后小的方法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你不仅有一双会观察的眼晴,而且你还善于分析。

在你的一幅作品里头即用到了前大后小的方法,还用到了遮挡法,在你的智慧下,我们的城市变得更美。

好,请回去。

3、你想表现怎样一幅有前后关系的,远近感觉的画面?
4、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前前后后位置关系的事物?
学生作画:1、利用今天所学到的遮挡法和前大后小的方法画一幅有前后位置关系的画。

课堂小结: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能运用这种遮挡法和前大后小的方法表现事物前后位置关系的例子很多,同学们让我们用美的眼晴去发现,灵巧的双手去创造,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教学反思:这节课经过几次试讲,几次改课,才最终确定了这种教学形式。

只有不断的尝试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尝试的过程就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平时也是这样,最后一个班的课的效果往往是最理想,最满意的,教学效果最好的。

本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自己摆放两个气球,表现一前一后的位置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两种表现前后位置关系的方法:遮挡法和前大后小的方法。

有了这种直观的对比,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认识,取得的效果比较理想。

课堂中针对这两种表现方法,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实际操作,图片欣赏,小组总结出自己的在粘贴时表现事物前后关系的时方法、及具体操作步骤。

这样似乎已经达到了教学目的,但学生的作业交上来后,我发现他们的表现对象仅限于近距离的前后关系,或是书上的内容,并没有拓展开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第二课时,我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方式,观察教室,观察课桌,观察站要第一排和最后一排的学生,来丰富学生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