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学一章一节(10)
市政学第一章 导论

1, 市政主体
• 城市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的总和(公民、 合法组织)
城市的政党组织
• • • • • 执政党 民主党派 参政党 在野党 反对党
城市的国家机构
• 立法:市人大、市议会。 • 执法:行政,市政府。(狭义的市 政主体) • 司法:市法院、市检察院。
城市的非国家权力组织
• • • • • 市政治协商会议 工、青、妇组织 企事业单位 社区组织 群众团体
•复杂、协调难度大:防汛)。人 口管理(公安、人 事、社保)。
二、市政的特点
4,综合性: • 各利益群体利益和意志的综合。 • 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市民教育、城市 安全、公共秩序等目标的综合。
二、市政的特点
5,动态性: • 灵敏,节奏快,反应快。 • 相关性强。 • 决策、监督中的民主参与等。
城市的政党组织国家政权机关各类非政府公共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居民为实现一定的价值目标和管理目标依托一定的市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项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和过程
市政学
• 选修课:期中讨论、期末小论文。 • 参考书目: 市政学,张永桃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市政管理学,杨宏山主编,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 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类刊物、报刊专栏。
4,市政体制
• 市政主体实现市政目标所运用的各种制 度、规则、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 组织结构、权力配置、运行机制等。
5,市政
• 市政主体、市政客体、市政目标和市政 体制的有机统一。 • 城市的政党组织、国家政权机关、各类 非政府公共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居 民,为实现一定的价值目标和管理目标, 依托一定的市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对城 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 项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和过程。
市政学1一5章

第二、从政权的角度,把市政看作是 第二、从政权的角度, 城市政权, 城市政权,看作是国家整个地方政权的组 成部分,它包括城市政权机关的全部, 成部分,它包括城市政权机关的全部,既 包括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 包括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又包括城市的 国家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 国家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 第三、从行政的角度,把市政理解为 第三、从行政的角度, 城市的行政管理。 城市的行政管理。 第四、从政策的角度, 第四、从政策的角度,把市政理解为 城市政策,即城市有关公共政策的全部, 城市政策,即城市有关公共政策的全部, 包括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 包括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分析 等一系列过程及政策主体、客体和政策形 等一系列过程及政策主体、 式等。 式等。
第1章~第5章 章 第 章
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欧书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城市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 城市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人类的文 明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城市文明史, 明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城市文明史,人类社会 中最重要的行为活动都是在城市区域中展开的, 中最重要的行为活动都是在城市区域中展开的,只 有透过城市的历史文明,穿过城市的时光遂道, 有透过城市的历史文明,穿过城市的时光遂道,对 城市产生、发展进行全面解读、深刻理解、 城市产生、发展进行全面解读、深刻理解、仔细地 体会后,才能真正把握到人类历史发展的全部脉络, 体会后,才能真正把握到人类历史发展的全部脉络, 把握人文社会历史所透出的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的魅力。 明的魅力。 市政管理学是专门研究城市管理一般理论的科 主要从城市政府管理角度关注城市政治、经济、 学。主要从城市政府管理角度关注城市政治、经济、 社会等各个方面内容, 社会等各个方面内容,市政管理学研究城市公共权 力机构, 力机构,特别是城市国家行政机关对城市有关公共 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一门学科,因此, 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一门学科,因此,也是 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市政学绪论、第一章

市政学绪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农业人口绝对多数的行政区域。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A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B城市是绝对多数非农业人口的聚集地。
C城市是一个行政区域2城市的特征:1高度的聚集性、2社会性、3经济性、4系统性、5开放性、6复杂性城市形成发展的四个历史时期:1早期城市、2中世城市、3近代城市、4现代城市3早期城市的特点:第一,城市规模小,城市数量小,城市发展速度极其缓慢,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
第二,城市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聚居区,大部分居民从事农业生产。
第三,城市功能单一,城市的经济功能特别微弱,而政治功能、军事功能以及宗教色彩突出。
4中世城市的特点第一,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改变了早期城市单一的政治功能和军事功能的状态。
第二,城市形成的途经开始多元化,城市数量增多。
第三,个别城市的规模日趋扩大,但绝大多数城市的规模仍较小。
第四,城市发展缓慢,城市未能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
5近代城市的特点第一,大工业城市迅速成长,城市数量猛增,城市规模不断扩张。
第二,城市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第三,城市集中了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生产力,真正成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发展中心。
第四,城市公用设施得到了普遍发展。
第五,城乡差距扩大,城乡关系对立。
第六,“城市病”的产生和蔓延。
6现代城市的特点第一,城市发展呈现多样化,城市职能从综合性到专业性,出现了大批的科学城、大学城、旅游城等。
城市规模扩大。
第二,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第三,城市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7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首先,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
其次,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自然条件、气候状况和地理位置也是城市产生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市政的含义:市政是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客体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谁来管理、管理什么、怎样管理三个基本问题,具体涉及市政主体、市政客体、市政目标、市政体制等。
市政学第一章练习及答案

8.【单选题】当前我国在市人大闭会期问,有权决定副市长的个别任免的是 ( B ) A. 中共市委 B. 市人大常务委员会 C. 市政府全体会议 D. 市政府常务会议 文字解析: P103.在市人大闭会期间,决定副市长的个别任免;在市长和市人民法院院长、市人民检察 院检察长因故不能担任职务时,从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副职领导人员中决 定代理的人选。决定代理检察长,须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20.【多选题】下列属于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的是 ( ABCDE ) A.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的遭守和执 行 B. 领导和主持市人大代表的选举,召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C. 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候补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出缺的代表和罢免个别代表 D. 讨论和决定本市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 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项 E. 根据市人民政府的建议,决定对本市国民经济计划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部分变更, 决定授予地方荣誉称号 文字解析:P103
C)
32.【多选题】市长负责制的优点是 ( BCDE ) A. 结构优化 B. 责任明确 C. 效率较高 D. 权力集中 E. 行动迅速 文字解析:1-P105
33.【主观题】 简述市民参政的条件. 文字解析: 1-121,答:市民政治参与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制度作保。其表现在:透明的市政决策。(2 分) 高素质的市民。(2 分)多元的参政途径。(2 分)
18.【多选题】组成市政协常务委员会的有 ( ABCE ) A. 主席 B. 副主席 C. 秘书长 D. 委员 E. 常务委员 文字解析:P98
00292 市政学最全笔记整理

绪论第一节城市的形成和发展1、城市的含义(1) 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行政区域。
(2) 理论学派:①最早对城市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是地理学②统计学把城市看作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聚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住的人数作为确立城市的主要方法。
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以城市人口作为确定城市和划分城市的标准。
③城市社会学认为,城市是占据某一特定地区的人口群体;城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特殊社区。
④城市经济学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大规模集中的结果,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相互交织在一起并与域外相互联系的网状系统。
⑤城市政治学认为,城市不仅是市场中心的所在地和有法律规范的地域,更是不同团体确定政治关系的制度化共同体。
(3) 特征:高度聚集性、社会性、经济性、系统性、开放性、复杂性①城市区别于乡村的根本之点在于它的高度聚集性。
聚集是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其他各种特征都是由聚集衍生出来的。
②城市中聚集的人们不是由血统或宗族关系所组成的,而是构成一定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其次,城市分工和协作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的社会性。
③经济性城市能够产生整体性的高效益。
首先,聚集为城市产生整体性的高效益创造了前提条件;其次,社会性也是产生整体高效益的重要因素;最后,城市是非农产业的聚集地。
④系统性城市是一个密集的空间地域社会经济系统。
从城市的组合和结构看,城市是个多维、多变量、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的大系统;其结构即包括社会结构和人工结构,又包括资源结构和环境结构,甚至外部结构。
⑤开放性城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象征,而且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严密细致,社会联系日益广泛,城市对外界的依赖越来越强。
⑥城市的复杂性首先源于城市构成上的异质性,这些具有很强异质性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城市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多样性,最终导致了城市的复杂性。
第一章 市政学概论

市政学第一章市政学概论学习重点:城市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起着先导作用。
科学的市政管理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有着决定性作用,它是整个国家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1、什么是市?2、什么是市政?3、什么是市政学?第一节市政的含义与特征一、市与市政府(一)、城与市1、城:指四周有城墙围护,具有防守保护的区域。
2、市:指集中起来进行产品交换物资交流的场所。
3、城市:城与市的相互促进发展的结果。
具有新的含义:人口居住和工商贸易的集散地。
(二)、我国的城市建制1、城市与市(1)是两个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城市:city,与countryside相对。
市:municipality,属于与省、县等行政建制对应的一个政治、法律概念,是一个地方行政建制。
(2)发展史的差异;(3)辖域的差异;(4)二者的联系;2、我国市的特殊性及行政层级(1)二重性(2)四个层级(三)市政府二、市政概念的界定(一)市政的范围对市政概念的把握,应从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去考察。
一是市政主体:由谁来管理城市有关事务;二是市政客体:市政主体管理的内容和对象。
那么,“市政”中的“市”当然是指城市,而“政”至少包含政治、政权、行政、政策四重含义。
1、从城市政治的角度,又称“大市政”。
这里的市政是指城市全部政治主体,为管理城市公共事务而开展的各种政治决策与行政决策活动的总称。
2、从城市政权的角度,又称“中市政”。
这里的市政是指广义的城市政府,包括城市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主体,围绕城市事务所开展的国家政权管理活动的总称。
3、从城市行政的角度,又称“小市政”。
这里的市政是指城市行政管理,即城市政府中的行政机关为了满足市民的多方面需求,对各种城市公共事务所进行的决策、执行、计划、指挥、控制、协调、服务等各项活动的总称。
(二)市政的含义1、含义:从城市公共政策角度,“现代综合市政”指城市的公共权力主体为了解决各种问题,有效地管理城市公共事务,实现城市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评估的过程,以及城市公民、利益群体等对公共政策的各种影响活动。
市政学复习资料

《市政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城市的特点:1、高度的聚集性2、社会性3、经济性4、系统性5、开放性6、复杂性城市产生需要的条件:1 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2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3 自然条件、气候状况和地理位置也是城市产生的重要条件。
早期城市阶段(特征P71)2、中世纪城市阶段(特征P73)3、近代城市阶段(特征P75)4、现代城市阶段特征(1)城市发展呈现多样化(2) 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3) 城市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3) 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系网的基本结点市政主体是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市政管理手段按其内容和作用方式不同,分为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道德手段广州市是中国近代行政区域建制意义上的第一个市。
市政的主要特征:1历史性2 公共性 3 双重性 4 系统性5 综合性 6动态性市政学的研究对象:1、市政主体2、市政客体(即市政管理内容)3、市政目标、市政方式和市政手段4、市政规律市政学研究的具体方法:1、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2、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4、系统研究和具体分析相结合5、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第一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的发展阶段市委的领导主要体现为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市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市政协开展工作主要方式:1 召开会议2 提出议案3 视察4专题调研5 反映社情民意6 促进祖国统一城市人民代表大会是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城市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城市人民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城市人民团体主要有:市总工会、市妇联、市共青团、市工商联城市居民委员会的特点: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城市公益性组织包括: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市基金会、市志愿者组织市民参政的方式包括1 政治选举2 政治协商3 政治结社4 政治表达5 政治接触市民参政的条件:1 透明的市政决策2 高素质的市民3 多元的参政途径市民参政的条件:1 市民参政是城市政治民主发展的重要内容2 市民参政是市民当家作主的集中体现3 市民参政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的保证第二章市政体制市政体制的内容:1、城市的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2、城市的国家机构与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3、市级国家机构与所辖区、县的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关系1、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具有内在的统一性2、市政体制比国家政体具有更多灵活性和多样性3、市政体制具有巩固和发展国家政体的作用。
市政学

市政学题型一、名词解释(30)二、简答题(40)三、论述题(20)四、案例分析(10)考试时间:1月7日上午第一章绪论一、市政的含义:市政是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客体的活动及其过程。
(主要记这个简单的)是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国家政权机关、各类非政府公共组织以及广大市民,为实现一定的价值目标和管理目标,依助一定的市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项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二、市政主体(一)含义:广义:城市整个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分为城市国家权力组织和非国家权力组织。
城市国家权力组织包括城市中的政党组织和各种国家机构;非国家权力组织包括各类社区组织。
如城市中的居委会。
狭义:城市政权机构中的行政机关三、市政特征(扩展:稍许发挥一下)(一)政治性:市政是指上也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或者说它是国家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整体性:市政是一个由各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三)综合性:市政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四)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体制、制度等方面的静态结构,而且也是一个有序运行的动态态过程;市政是一种存在于城市并以城市事务为对象的管理活动,以至于这种管理过程的动态性有它自己的特点:灵敏、相关性强、民主程度高。
(五)双重性:城市中大量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由城市人民政府管理,是市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一方面维护中央权威,又要维护本市市民的利益。
(六)历史性:市政也是一个历史概念,有一个长期历史发展过程。
BC3500,城市产生以后就存在了城市事务管理。
四、市政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P6~9)(一)研究对象(市政学是研究市政主体对市政客体怎样进行有效管理的科学,涉及到谁管,管什么,怎么管等基本问题)市政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五个方面:1、市政学首先要研究市政主体2、市政学同时要研究市政客体即市政管理内容3、市政学还要研究市政目标4、市政学还要研究市政体制5、市政学作为一门科学,还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市政管理规律(二)市政学的研究对象决定市政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内容包括:1、专门分析城市2、重点分析市政主体及其运行3、对市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分别进行阐述4、重点讨论市政绩效及改革问题第二章城市一、城市的特征(书上P18页结合着理解)(一)高度的聚集性(城市的主要特征)1、人口: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城市人口密度大2、文化:高度聚集,人才的、人力的、智力的资源,历史沉淀3、物质的高度聚集4、基础设施级公共设施完善(二)复杂性:多样性,多功能性,多要素,多层次,多过程,构成的复合系统,系统内部的关系与矛盾上也是交错的(三)社会性1、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以业缘为主,感情色彩逐渐淡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 市 聚集定居中心 安全防卫中心 宗教祭祀中心 政治权力中心
市-- 流通贸易中心 城市功能结构图内城外郭 郊市城-市空间结构图
4.邑、都、国、京、镇:城市的别称
邑:除村邑外,都邑为城市。都邑又分三级: (1)国都:君国的都邑。如《诗经.商颂》:“商邑翼翼,四方之极”。 (2)诸侯都:诸侯的都邑。如北京西郊的西周燕候都邑。 (3)大夫都:大夫的都邑。 都:中心城市.《左传》:“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常与其他表示城 市的字连称:都邑、都城、都市、国都、京都,表示不同等级的中心城市。 国:诸侯以上的都邑也称“国”,其中必有宫室、宗庙。《周礼》:“匠人 营国,左祖右社”。《吕氏春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择国之中而 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 京:《说文》:“京,人所为绝高丘也”,即所谓帝丘,为祭神的高台,象征 最高权力。称“京”的城市即为一国之中地位最高的都城,称“京都”, “京城”。如北京作为首都时称“北京”,不作首都时称“北平”。 镇: “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关防者谓之镇”(《吴江县志》),如大同镇、 丰镇,皆为古代军事重镇,后演变为区域中心城市。
第一章
第一节
市政管理的客体
城市的概念与定义
一 城市的概念
(一)中文的城市概念
汉语中表示城市的词语有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两类。 单音节词主要有:城、市、邑、都、国、京、镇,等等; 双音节词主要有:城市、城郭、城池、城邑、城镇、都城、都邑、国都、 京都、京城,等等。
下面选择几个最重要的作简要介绍。
1.城:“卫君、守民”的多功能大型聚居场 所
(二)人口密度标准
设市的人口密度标准,美国为400人/km2,加拿大是390人/km2,澳大利亚是 190人/km2,日本是4000人/km2。 我国现行设市的人口密度最低标准根据地区的差异分别为:400人/km2;100-400 人/km2;100人/km2 (据1993年国务院批准的民政部报告) 。
(1)文献记载:《史记》:“黄帝时为五城”。《吕氏春 秋》: “夏鲧作城”。华夏古城与华夏文明一起诞生。
(2)考古发现:成都发现五座距今4500年的古城,湖南澧 县城头山发现距今6千至8千年的古城,浙江良渚最近发 现4000年前的大型古城,等等。 (3)城的结构:内城(卫君),外郭(守民)——城郭结构 内墙(垒土),外濠(泄水)——城池结构 (4)城的功能:《墨子》:“城者所以自守也”。《吴越 春秋》: “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具有 聚集定居中心、军事防卫中心、宗教祭祀中心、政治 统治中心的综合功能。
城市是由数量大密度高的非农性、异质性人口聚集定居的社会共同体, 是有系统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大型人类建成区域,是某一国家或地区在 一定历史时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复杂的 社会系统。
三 界定城市的客观标准
(一)人口规模的标准
人口标准 100 500 1000 2000 国别 乌干达 南非、几内亚 加拿大、新西兰 法国、捷克、古巴 人口标准 2500 3000 5000 10000 国别 美国、墨西哥 英国、荷兰 比利时、印度、伊朗 意大利、马来西亚 人口标准 20000 30000 50000 60000 国别 尼日利亚、挪威、芬兰 日本 朝鲜 中国
4.Town:市镇,与郊野(country)对应的城市商业、娱乐业中心,人口规模 小于city,派生用法:downtown,市(商业)中心。
5.Urban:城市的,指称与乡村(rural)相区别的种种事物,如urban place, urban system, urban planning, urban management。Urban包涵了city和 town,一般称为urban place。侧重于城市全面功能的角度。
中心,更具体说也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一个灵魂。 美国城市学名家帕克指出:“城市决不仅仅是个 人的集合体,
也不是各种基础设施的聚合体,城市还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
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 众说纷纭,以至著名的城市学大师芒福德(L·Mumford)在其 编撰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只能感慨有关城市的定义 尚在争议之中。
中市(“致天下之民”的消费买卖)
夕市(小贩间的盘点交易) (4)市的管理:《孟子》:“古之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有司者治之”。 从古籍的记载可见古代商业交易的繁盛和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这样一种“致天下
之民,聚天下之货”的“交易”之“市”,就成为古代商业聚集、流通的贸易中心。
3.城市:多功能综合的大型聚居中心
(二)西文的城市概念
这里介绍西文中有关城市的最重要的词汇。
1.Polis:希腊文中侧重从社会关系来指称的城市、城邦,体现的是与chora (乡村)的宗法关系不同的城市公民政治关系。也指地势较高的城堡。
2.Astu:希腊文中侧重从物理景观来指称的城市、城邦,体现的是与agros (农村)的自然田野风光不同的城市建筑景观。也指地势较低的城镇。 3.City:城市,与农村(countryside)对应的具有政治和法律自治权的都市 聚居区。派生:civil,市民的、文明的;civitas,市民生活的; Civicism,市民精神、市民性;civilization,文明、文化。
end
城 池 内城
外郭 城郭结构
城池结构
2.市: “聚货、交易、致民”的固定场所
“市”指商业交易的场所。市不仅是先民互通有无的商业交易中心,也 是国家进行经济管理的场所。 (1)市的选址:《管子》:“处商必就市井”。交易的场所——市,必靠近民众生活
中心——井。 (2)市的功能:《周易》:“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 所”。 (3)市的时段: “一日三市”: 朝市(商贾间的批发贸易)
(三)建设特征标准
即以城市特有的市政实施、公共建筑、以及建成区和建筑密度的指 标作为设市标准。如我国要求二三产业比重达60%、道路铺装达50%、自 来水覆盖达55%。
(四)行政区划标准
就是以政府的规定和法律确定的结果作为设立城市的标准,并在各 国得到广泛采用。
(五)职业构成标准
即把人口的职业构成、特别是指非农人口的比例作为设立城市的标 准。如苏联规定为非农人口达70%。
芒福德(L· Mumford)
(二)马列观点
马克思指出: “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 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所看到的都 是完全相反 的情况,孤立和分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列宁指出,“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 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 (《列宁全集》) 。
(三)城市定义的综合性概括
中国最早出现“城市”合称的概念,是在春秋战国时代。 《战国策· 赵策》称:“今有城市之邑”。但实际上,城与市 的融合早就发生了,如《周礼考工记》所载:“国(都城) 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可见当时 “市”已进入城中,成为其基本要素,与“城”合为“城 市”。 这样,作为人的聚集安居中心、安全防卫中心,宗教活 动中心和政治权力中心的“城”,就与作为流通贸易中心的 “市”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定地域或国家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的“城市”。 汉代,市设于城外郭内。唐代,市在城中以坊的形成出 现,称市坊。宋以后,市坊制解体,市从市坊扩展为市街, 城和市的进一步融合。 到明清,都城北京基本按周礼的王城制度设计修建,只 是“面朝后市”的“市”从后面(北面)移到前面(南面), 形成北京古城“内城—外郭—郊市”的经典城市结构。
二 城市的定义
(一)专家的观点
美国著名城市社会学家斯若别克将城市定义为:“一个有相当大的面积和相当 高的人口密度,包含各种非农业人口的地域共同体。”
英国经济学家K·J·巴顿认为,“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 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系统。”
法国的地理学家潘什美指出:“城市现象是一个很难下定义的现实:城市既是一 片景观,一个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