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学第1阶段测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一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市政学》(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把市政界定为城市中的政治决策和行政执行活动,这种看法属于( B )。
A、城市政权说
B、城市政治说
C、城市行政说
D、城市政策说
2、把市政理解为城市的行政管理,这种看法属于( C )。
A、城市政权说
B、城市政治说
C、城市行政说
D、城市政策说
3、市政学的研究对象为( B )。
A、城市及其发展规律
B、市政及其活动规律
C、城市政治及其发展
D、城市管理及其发展
4、从学科历史和学科发展来看,与市政学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的学科是( B )。
A、政治学
B、行政学
C、城市学
D、社会学
5、最早研究城市现象的是( A )。
A、地理学
B、政治学
C、行政学
D、经济学
6、城市区别于乡村的最显著特征是( A )。
A、人口与物资的高聚集性
B、建筑物种类的复杂多样
C、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D、人际关系的高度网络化
7、城市化的初级阶段是( A )。
A、集中性城市化
B、扩散性城市化
C、积极型城市化
D、消极型城市化
8、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 B )。
A、农业发展
B、工业化
C、市场化
D、政治发展
9、城市各组成要素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方式,指的是( C )。
A、城市的经济结构
B、城市的社会结构
C、城市结构
D、城市的空间结构
10、城市的共同功能是( A )。
A、为城市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服务的功能
B、在城市诸功能中处于突出地位和起主导作用的功能
C、为某一个城市或某类城市所特有的功能
D、一个城市同时具有多种并且有机结合的主导功能
11、城市功能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 )。
A、叠加性发展规律
B、城市功能叠加倍增效应规律
C、主导功能变异进化规律
D、功能升级增量规律
12、我国特大城市市区的非农业人口为( C )。
A、20—50万
B、50—100万
C、100万以上
D、500万以上
13、我国城市分为新兴城市、古老城市的依据是( D )。
A、城市的性质
B、城市的行政地位
C、城市的地理位置
D、城市的发展历史
14、中心城市形成的基础是( D )。
A、生产力高度发展和分工深化
B、国内外市场的形成和扩大
C、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D、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15、经济区赖以形成的核心是( C )。
A、一定面积的地域范围
B、业已形成的经济网络
C、经济中心
D、便捷的交通条件和畅通的流通渠道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城市政权说把市政看做是( AB )。
A、城市政权
B、国家地方政权的组成部分
C、城市行政管理
D、城市政治决策活动
2、关于市政学与政治学的关系,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有( BCD )。
A、政治学是市政学的分支学科
B、市政学丰富和加深了政治学相关内容的研究
C、政治学对市政学有着直接的关联性和指导作用
D、两者在研究内容方面存在着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的密切关系
3、城市学的分支学科包括( ABCD )。
A、城市管理学
B、城市经济学
C、城市社会学
D、城市地理学
4、市政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ABCD )。
A、市政主体
B、市政客体
C、市政目标
D、市政体制
5、城市与农村相比有以下本质特征( ABCD )。
A、经济性
B、系统性
C、开放性
D、复杂性
6、城市发展所经历的主要历史阶段有( ABCD )。
A、早期城市
B、中世纪城市
C、近代城市
D、现代城市
7、从城市化的实际进程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来看,城市化可分为( CD )。
A、逆城市化
B、郊区城市化
C、积极型城市化
D、消极型城市化
8、城市化的基本规律有( ABCD )。
A、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双向互促共进规律
B、城市化阶段性发展规律
C、城市化进程非均衡发展规律
D、大城市超前发展规律
9、城市居民因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在大城市的聚集能获得的外在效益主要有( ABD )。
A、货币收入
B、就业机会
C、市场需求的扩大
D、从一个城市所能提供的广泛设施中得益
10、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应该坚持的原则有( ABCD )。
A、城镇化的速度要适度
B、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C、走市场推动、政府导向的城镇化道路
D、实现城镇发展方式的多样化和合理化
11、城市生产关系结构可分为( ABC )。
A、所有制结构
B、分配结构
C、消费结构
D、产业结构
12、城市功能的特征有( ABCD )。
A、层次性
B、结构性
C、整体性
D、开放性
13、影响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有( ABCD )。
A、自然条件
B、城市的经济实力
C、城市的主导产业
D、行政区划
14、导致城市主导产业变异的原因一般有( ABC )。
A、产业结构的变化
B、自然资源优势的变化
C、地理区位优势的变化
D、战争性质的变化
15、按城市辐射范围的广度和辐射力的强度,城市可分为( ABD )。
A、全国性城市
B、地区性城市
C、特大城市
D、国际性城市
三、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对划线部分进行判断,如有错误,请改正。
1、市政的整体性表明市政实质上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
错。
应改为:政治性
2、系统研究方法是市政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错。
应改为:唯物辩证法
3、近代城市是指处于封建社会时期的城市。
错。
应改为:中世纪城市
4、有形的城市化是指生活方式、精神意识的城市化。
错。
应改为:无形的城市化
5、城市化的直接动力是工业化。
错。
应改为:市场化
6、城市的特殊功能表明的是城市的个性,划分的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界限。
错。
应改为:城市之间的界限
7、城市功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行政区划。
错。
应改为:自然条件
8、城市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的统一称为城市社会结构。
错。
应改为:城市经济结构
9、我国小城市的市区非农业人口在10万人以下。
错。
应改为:10-20万
10、一般来说,在经济和交通发达的开放地区,行政原则在城市体系形成中最占有优势。
错。
应改为:市场原则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市政的特征。
答:市政的主要特征是:
(1)政治性。
市政实质上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具有国家管理的属性,体现了国家的利益
和意志,国家管理的性质决定着市政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明确市政的政治特性,要求我们在市政管理中也要讲政治,也要讲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问题。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市政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市民谋利益,这是讲政治的最重要体现。
(2)历史性。
市政是一个历史概念,有一个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
研究市政,要研究这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总结历史经验,为研究当代中国市政提供启示和借鉴。
(3)整体性。
市政是一个由各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围绕着同一的市政目标,发挥出市政的整体功能。
(4)综合性。
市政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
现代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集中、开放、多元、有机等特点,决定了市政管理具有突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5)动态性。
市政是一个有序运行的动态过程,它的特点是:1灵敏性,市政过程每个环节的功能都能比较快捷地发挥出来。
2相关性强,市政过程的每个环节紧密相连,互为条件,彼此制约。
3民主程度高,在市政管理全过程及每个环节,都会有市民的广泛参与,尤其体现在决策活动和监督活动中。
2、城市分类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答:分类是认知和研究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通过分类可以更深入具体地分析各类事物的规定性,了解各类事物在各方面的区别,掌握各类事物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城市分类是指根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划分城市的类属,以示城市之间的区别,城市分类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城市分类有利于我们分析研究城市的共性和个性以及城市共性与个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掌握各种类型城市的发展规律,制定适合城市特点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有效地分类管理和指导城市的发展。
3、中心城市的作用有哪些?
答:中心城市较一般城市的聚集程度要高,社会分工发达,科学技术先进,交通运输便捷,积累了国家主要的物质财富、经济能量和精神文明,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特殊作用是一般城市无法替代的。
中心城市的具体作用有:
(1)中心城市是组织和发展专业化协作的枢纽。
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大系统,中心城市能为实行广泛的横向经济联系提供有利条件。
(2)中心城市是发展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先导。
由于具有明显的聚集性、扩散性、商品性、高效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中心城市在发展大市场、大流通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3)中心城市是调节国民经济的枢纽。
中心城市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广泛的经济联系,能利用社会经济网络来协调好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关系,有效调节和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4、经济区的运行必须坚持哪些原则?
答:(1)经济开放、横向联合。
经济区成员内部必须是互相开放的,而且经济区的对外交往也必须是完全开放的,不排除新成员的加入和区外要素的加入。
不仅要加强经济区内的横向经济联系,而且要促进经济区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通过市场来形成以资本为纽带、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
(2)平等竞争、利益共享。
经济区必须根据平等、互利、自愿的原则组织起来。
由于经济区成员之间发展水平相近、经济结构相似,它们在共同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也存在着竞争关系。
经济区作为一个松散的协作联盟,必须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引导竞争向良性方向发展,实现经济区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3)依托中心、统一规划。
经济区必须以一个或几个大中型城市为中心,它们既与区内城乡有着传统的密切联系,又与区外的地域存在频繁的经济交往,要充分发挥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先导作用和示范效应。
此外,要统一规划经济区内各成员的发展,实现经济区与其中心城市的密切配合,均衡发展。
(4)生态独立、突出特色。
每一个经济区在生态环境上应该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以便把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统一起来。
同时经济区内各种资源的配置要有利于形成和强化比较优势,使之成为该经济区的特色。
(5)区域协调、优势互补。
经济区必须协调其成员发展的方向、内容、步骤、方式等,减少成员之间的内耗,实现成员各得其所、优势互补。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学习和研究市政学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市政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正在发展中的科学,加强对它的学习和研究具有以下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强市政学研究是我国城镇化进程提出的迫切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城市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城镇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197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为18%,2005年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3%。
根据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50%左右;2050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比重将提高到70%以上。
我国研究进入城市化加快发展时期。
“城市时代”的来临,对城市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市政学作为城市科学的分支学科,要承担更繁重的研究任务,城市化进程中的许多重大的城市问题,如城市政府形象的塑造,市政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城市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发展规模政策的选择、城市整体规划和布局政策的调整,城乡协调发展蓝图的规划,“生态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建设,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城市”的建设,等等,都是市政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市政学必须而且能够为我国城市化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2)加强市政学研究,是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的迫切需要。
城市管理科学化,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突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使城市管理更趋复杂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有许多成绩和经验,但也出现了不少“城市病”之
类的严重问题,如城市生态环境的逆向改变,城市社会环境的“不适应症”明显加重,城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协调发展,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着各种挑战,等等。
这类问题的发生或加重,同我国市政管理的相对落后有着很大的关系。
因此,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大力加强城市管理、市政管理的研究。
这有助于我们科学地认识现代化城市,掌握市政管理规律,用科学的现代市政管理理论指导实践,避免或减少市政管理中的片面性和盲目性,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市政管理的模式和机制,完善和优化现代城市的各项功能,用现代市政管理的思想、体制、方法和手段,稳妥而有效地解决措施化进程中的各类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
(3)加强市政学研究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市政管理人才。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大多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过城市管理、市政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许多同志主要凭借热情和经验开展工作,面对匆匆来临的“城市时代”,难以完全适应愈益复杂的现代城市管理工作。
紧随城市化进程的步伐,按照城市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合格的现代化城市管理人才,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2、试述城市化的动力。
答:城市化的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动力:首先,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农业是城市化的基础。
因为:
(1)农业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
城市产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产生剩余粮食。
商品粮越多,则城市化的速度越快;反之,则极大地滞缓城市化的进程。
(2)农业为城市工业提供资本的原始积累。
城市化是以大规模的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主要标志的,在其背后,正是农业提供了其所需资本的原始积累。
(3)农业为城市工业提供所需要的原料。
许多工业化国家都是从轻纺工业开始工业化的,而轻纺工业多需的原料,如棉花、羊毛、麻、丝、牛皮、烟草、木材等,都取之于农业。
没有农业,城市轻纺工业发展会成为“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4)农村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
广大农村居民是城市工业产品的消费者。
(5)农村是城市发展的劳动力来源。
早期工业化的发展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现代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农村提供稳定的劳动力来源。
其次,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主要表现在:
(1)工业发展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和经济收入,以及提供的农业生产机械和技术,支援和改造了农业发展,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农业生产中活劳动的比例降低,物化劳动的比例增加,有利于农业劳动力离开土地,为城市化提供大量劳动力来源。
(2)工业化促进了城市自身的发展。
城市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专业化协作的不断增强,城市经济生活日趋社会化。
各工业部门为了聚集效益和提高竞争力,在地域上出现了相对集中
的趋向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吸引到城市中来,在城市中形成了高密度的工业区和集中居住区,扩大了城市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
而且,工业化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来源极大地改造了交通运输业,形成了交通地理的大变化,使城市的数量猛增,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性质发生根本的变化。
(3)工业化的发展,为众多的农村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使城市可以吸收容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生产转移提供了可能。
(4)工业化促进城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发展。
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取决于物质福利的增加和经济组织结构的发展,工业化为物质福利和经济组织的改变提供了可能。
第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因为:
(1)生产配套性服务的增加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现代城市要求为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配套性服务。
如企业生产要求有金融、保险、科技、通讯业的服务;产品流通要求有仓储、运输、批发、零售业的服务;市场营销要求有广告、咨询、新闻、出版业的服务等。
(2)生活消费性服务的扩大加快了城市化的发展。
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城市居民对工作、劳动和生活环境的要求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促进了城市生活服务业的发展。
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就业机会和人口的增加。
如果说工业化导致城市化在量上的扩张,那么,第三产业主要促进了城市化在质上的提升。
第四,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主要体现在:
(1)劳动力城市化是劳动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得以实现。
劳动力市场化既为劳动力在空间上转换创造了显示的渠道,也为劳动者实现社会职业的转变提供了现实的社会条件。
(2)土地资源市场化使新城市的建设和原有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得以实现。
(3)产品市场化促进城市化在更广阔的地域内展开。
产品市场化会促进地区性、全国性甚至国际贸易的发展,在贸易圈内或商贸线路上,会出现大批商业性城市,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第五,制度安排和变迁对城市化有重要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通过有效率的推进农业发展的制度安排,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使得农业部门在维持本部门再生产的同时,产生农业产品剩余和要素剩余,为非农产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提供推力。
(2)通过有效率的推进工业、非农产业发展的制度安排,促进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非农化,为吸收农业产品剩余创造必要的拉力。
(3)通过有效率的经济要素流动的制度安排,使农业部门的要素流出推力和非农部门的要素流入拉力形成结合与集聚的合力。
(4)通过有效率的推进城市建设的制度安排,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房地产的开发,以满足城市非农产业和人口集聚的需要。
第六,交通运输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交通运输是城市发展和城市化发育的保证。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进步,提高了城市化地域推进的自由度。
此外,世界人口剧增也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
高以及世界卫生条件的改善,大规模的传染病得到了控制,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20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比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快,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的增长又比城市人口增长快,而农业发展难以支撑这些人口的增长,从而给城市化造成巨大的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