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礼”“义”在武德的运用
从儒家视角解读武德之“仁”、“义”、“信”
量招法甚至进行实战对抗的过程中, 往往强调 “ 点到为止”, 即 拳宜作正大之事 , 可恃艺为非, 不 以致损行败德 , 辱身丧命 ” ,
主 要 体 验 武 术套 路 的发 挥 和 技 术 的 进 步 , 会 武 术 方 法 , 严 这恰恰 是传统 武德对传统 文化 的伦 理价值体系的一种承袭和 体 而
“ ” 儒 家 思想 的核 心 概 念 所 在 , 仁 是 因此 也 是 武 德 的 终极 在 武 术 范 畴 内可 以理 解 为 “ ” 仁 的化 现 , 武德 体 系 的 中枢 , 是 是 价 值 依 托 。 个 “ ” 几 乎 囊 括 了儒 家 思 想 对 于人 的 道 德 修 对 “ 一 仁 字 仁”的一 种实 践 层面 的体 验 。 如果说 “ ” 每 一 位 习武 之 人 仁 是 为 的全 部 伦 理 责 任 的 投 射 ,自然 也 是 习武 之 人 所 应 具 备和 追 求 所 追求的那种 “ 仁者无敌”的境界 , 那么 “ 就 是每个武者为 义”
继而拓展为要忠于 民族、 社稷 、 正义与事业” 宽恕, 。 就是要与 系中的神、 骨三个层次, 气、 与武术精神所谓的 “ 内外兼修”的意 人 为善, 宽以待人 , 以爱人之心宽恕他 人, 求得人际关系的祥和 蕴 不 谋而 合。
l
12人论 6 民 I 1坛
责 编, 晓 张
性 和 发 展 性 的陈 述 , 即只有心 存 “ ” 能 “ 敌 于 天 下 ” 心 念 无 义 为 盗。”自古 以来 , 侠 仗 义 且保 家 卫 国历 来 就 是 武 林 中 仁 才 无 , 行 不杀 之心 , 能 真正 俘获 人 心。 才
人毕生追求的梦想和信仰。 之所 以成为 “ 大义” 就是因为这种 , “ 义”不再是个 体对个 体的救济和关注 , 而是 上升到为 国家 民 族荣誉及 关乎其生死存亡 的至高利益的挺身而出, 万死 不辞。
传统武德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汲取及表现
传统武德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汲取及表现一、传统武德与儒家思想渊源在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发展史上,影响最大、时间最久、程度最深当属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思想,在这种以“儒家思想”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背景下,其对传统武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传统武德的产生更是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孔子虽极力主张“仁政”与“德治”并行,但在春秋时代,战争频繁,保护自身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他也强调应该文武兼备,从这个思想出发,孔子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此来培养更多的“君子”.孔子所谓的“君子”指的就是是必须具备“知”“仁”“勇”的人,更完善的人还必须掌握“艺”,当然也包括武艺[1-3].儒家伦理思想是当时时代思想的主流,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着传统武德的各个层面。
(其它诸家思想虽然一直发展,对传统武德也产生了思想、观念的影响,但其影响处于从属地位。
)伦理学上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仍为“仁”,意指人要注重与他人、与事、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正所谓做人要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要孝老爱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官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臣要忠贞,“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等等。
总之,为人之“仁”,要尊重长者,诚信朋友,清正廉洁做官,自知之明做人。
由儒家的基本伦理思想“仁”所派生出的“忠、孝、智、仁、勇、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道德标准,一直以来是传统武德的核心。
传统武德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武德内涵[4].二、传统武德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汲取及表现传统武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充分汲取了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它凸显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不仅实现了的德艺互补的愿望,而且对习武者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习武者“为仁”、“重义”的武德修养
、
武 德 的 范 畴
伦理思想是 一种社会调节体 系 , 着协调人与人之间 的关 系 , 起 规范 人们对社会 和国家的义务 ,伦 理道 德贯注并在实际行动上强制 或无 形 地指导着人们 的各种社会活动 。 所以 , 传统武术伦理道德在历史环境 下 形成它的观念及 内涵 。武术伦理道 德的最初表现形式为各 门各 派所 提 倡的武德 。早在二千年前 ,左传 ・ 《 宣公 十二年》 就对武术 的德行作 了规 定, 它提出武 能使: “ 禁暴 、 敢兵 、 保定 、 和公 、 丰财。” 春秋 ・ 在《 谷梁传 》 中 所言, 习武者 , 必须“ “ 兼备 。到清代 时期 《 德” 技” 武技书》 太极拳谱 》 和《 中都对 习武之人道德做 了规定 , 门各派均有 “ 各 未曾习武先修德 ” “ 和 短 德者不可 与之学 , 表理者不可与之教” 的格 言。因而 , 李忠义著 的《 士 武 须 知》 有恒心 、 以“ 守法 律 、 尚谋 略 、 勿骄矜 、 信义” 重 作为 习武之人道德 标准 。 中华传统武术伦理道德在历代英 雄豪杰 身上都有所体现 , 中华武 林 中涌现 了许许多多以高超武艺抵御外侮 、 忠报国 、 精 舍生取义 的民族 英雄, 也涌现许许 多多以高超武 艺除暴安 良 、 侠仗义 、 义勇为 的侠 行 见 客, 他们在斗争中不屈服 , 不卖 国, 不贪生 , 不怕死 , 求铿凉于人 , 不 只求 无愧于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 , “ 后天下之乐而乐 ” 达到仁者爱人 , , 讲求先 义后利 , 重义守信的君子人格修养 。传统武术伦理思 想 , 在中华 民族文 化 的氛 围中, 自然而然的受到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 的影 响 , 逐渐形成 了 种世代相传 , 被世人推崇和习武之人所共识 和认可 的道德思想观念 。 因此 , 传统武术伦理道德并 不代表各门各派 的术 和法 , 而是社会上层意 识形态领域的一种深层 的文化 思想 和行为准则 。
试析儒家思想对武德实践应用的影响作用
试析儒家思想对武德实践应用的影响作用作者:相金星焦虎四来源:《体育风尚》2018年第05期摘要: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代表,经历了百家争鸣,最终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与主流。
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其中武术就在其中。
“未曾习武先修德”,是习武者最初要遵循的武德准则,武德在武术中处于灵魂地位。
武德作为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成为学习武术的人们立身处世所坚持的行为规范。
自古武者一身浩然正气,仁义,正直,礼貌,守信等武德思想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等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的核心深深滋养着武德精神。
关键词:儒家;武德;实践;作用武德作为中华武术的精神内涵,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道德规范。
深受儒家思想中的“崇德轻力”、“礼之用,和为贵”、“重义轻利”、“仁者爱人”、“无信不立”等内容的影响。
儒家思想以“仁”、“义”、“礼”、“信”等独具特色的文化来影响武德精神,成为武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本文以儒家思想及武术武德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访谈相关专家和相关的文化学者,对所获得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一)相关概念的界定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又称为儒家学说或儒教、儒学,奉孔子为宗师,最初是指司仪,后来在发展中逐渐成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历代流变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古代中国文化的主流。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儒家即在其中。
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以“仁”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体系,并对仁的实现作出标准化。
儒家思想除了“仁”之外还强调“义”“信”“礼”的重要性。
2.武德武德,通俗来讲,即武术道德,是指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和坚守的行为要求的总和。
它包含了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自身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二)儒家思想对武德实践的影响儒家思想对武术及武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虽然在武德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武德是武者所拥有的武技与武者思想道德的结合,是武术在长期发展中对习武者形成的道德标准。
武德:中国武术文化的儒家思想解读
武德:中国武术文化的儒家思想解读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一种格斗技艺,更是一种包含哲学思想的文化艺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武术与儒家思想有着深厚的关联。
而在儒家思想中,武德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承载着对武术的理解和传承。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出发,解读武德在中国武术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武德的内涵武德在汉语中被用来形容武士道的儒家理念,强调武术修养者应该具备的品行和道德。
武德强调的是武术人应具备的精神修养、行为准则和社会责任。
阐扬武德的本质是要将武术内化为自己的品德,做一个有修养、有德行、有精神的武术者,将武术与道德、与修养融为一体。
儒家思想认为,“德”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准则,是构建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根本。
武德作为儒家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强调武士修养者应该具备的理想品德和高尚品质。
武德在中国武术文化中的内涵包括了仁、义、礼、智、信、勇六个方面的品德要求。
这些品德要求既是武术修养者应该具备的品质,更是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二、武德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在儒家思想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武德的基础。
武术修养者首先要修炼自身的品德和精神,做到心境纯净、品行端正、修身养性,始终保持谦虚、宽容、忍耐、坚毅之品格。
只有通过“修身”,武术修养者才能体味到武术的真谛,才能领悟到武德的内涵。
除了“修身”之外,“齐家”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在家庭中,武术修养者要起到表率的作用,以身作则,守望家风,做一个好丈夫、好妻子、好父母。
武术修养者要传承优秀武术文化,培养下一代武德传承者。
这也体现了武德在儒家思想中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在“治国”和“平天下”方面,儒家思想强调了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
武术修养者应该承担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
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实践,为社会、国家的繁荣发展、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武德与儒家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传统武德的五大内容
传统武德的五大内容武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武术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不仅是武术运动员必备的品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传统武德包括了诚、勇、礼、义、廉这五大内容,这些品质贯穿于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中,体现了中国武术文化的独特魅力。
首先,诚,是传统武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诚意味着真诚、诚实,武德强调的是武者要做到言行一致,言行合一,不说谎言,不欺瞒,不做虚伪之事。
诚实守信是武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武者应该具备的品质之一。
其次,勇,是传统武德的另一大内容。
勇指的是勇敢、坚毅,武者应该具备的是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
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武者应该勇往直前,不畏艰难,不怕失败,勇往直前,坚持不懈。
再次,礼,是传统武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礼指的是有礼貌、懂礼仪,武者应该具备的是尊重他人,谦虚有礼的品质。
武者在与人交往时,应该尊重对方,遵守礼仪,不失风度,不失礼数。
另外,义,也是传统武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义指的是正义、公平,武者应该具备的是正直、公正的品质。
在面对是非曲直时,武者应该坚守正义,不偏不倚,不做非分之想,做到心中有义,行为有义。
最后,廉,是传统武德的最后一大内容。
廉指的是廉洁、清正,武者应该具备的是清正廉洁的品质。
武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坚持廉洁自律,不贪图享乐,不沉迷享乐,保持清正廉洁的品行。
总之,传统武德的五大内容——诚、勇、礼、义、廉,是中国武术文化的精髓所在。
这些品质不仅是武术运动员必备的素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和弘扬这些传统武德,使之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武德:中国武术文化的儒家思想解读
武德:中国武术文化的儒家思想解读武德是中国武术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仅涵盖了武术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更体现了中国武术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独特品格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角度来解读武德,探讨武术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以及武德在中国武术实践中的体现。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武德。
武德,顾名思义,是武术中的道德品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武”指的是武术,而“德”则是指品德、道德。
武德不仅是武术修行者必须具备的品质,更是体现中国武术之美、之儒家文化精髓的一种表现形式。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品德的塑造,提倡“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
在儒家思想中,武德在一定程度上与“仁”、“义”、“礼”、“智”等儒家核心价值有着内在的联系。
在儒家思想中,“仁”即仁爱之心,要求人们心存仁爱,善待他人。
而武德也包含了对敌手的尊重和慈悲,不仅要在技击中克制力量,更要尊重对手,不伤人体。
这种尊重对手的态度体现了武德的仁爱之心,也符合儒家“仁”的要求。
在儒家思想中,“义”强调的是人的道德义务和责任。
武德的体现不仅在于技击的高超,更在于修炼者对武德的恪守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在武德的影响下,武术修行者要遵守武德规范,严守武德操守,不滥用武力,不通过武术手段伤害无辜,有着对他人负责的道德底线。
这与儒家思想中“义”的要求相符,体现出了对于人与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
在儒家思想中,“礼”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的规范和仪式。
武德要求修炼者在技击中要有着端正的仪表和严谨的态度,以礼待人,在武术实践中注重礼仪和规矩。
这与儒家“礼”的要求相契合,体现了武德对于人际交往中规范的重视和注重礼仪的态度。
在儒家思想中,“智”强调的是追求智慧和理性。
武德要求修练者要有着严谨的思维和清晰的认识,在实战中运用智慧和策略取胜,不盲目使用武力。
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晰的意识,这体现了武德对于智慧的追求和对理性的重视。
在儒家思想中,“信”强调的是言行一致和守信用。
武德修行者要言行一致,守信用,不虚假夸大,不以己欺人。
武德的定义的名词解释
武德的定义的名词解释武德,作为一个名词,涵盖了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品德和境界。
它是指一种强大而高尚的道德品质,既包含着身体力行的武功技巧,又包括了内心深处的道德修养。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武”的含义。
在古代中国,武术是一种以武器搏击为主要手段的体操活动,是一种练习身体和技能的方法。
古人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皇室宣讲战术。
”这句话凸显了实践的重要性。
正所谓“知行合一”,武术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外在的技巧层面,更重要的是内在的修炼。
武术的修炼要求人们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良好的自控能力和无畏的精神品质。
武德所强调的正是这样一种道德修养的综合体现。
一个拥有武德的人,不仅有着过硬的武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心怀仁义、勇敢无畏、尽忠职守、克己奉公的品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武德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
仁指的是对他人的仁爱、关怀和尊重,这种仁的精神使武德将个人的力量与社会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义是为了正义而奋斗,要以正义之心对待事物,不偏不倚,公正无私。
礼是以礼仪规范行为,注重身份和地位的正式对待,凡事都要有所顾忌。
智是指修养自己的智慧和丰富知识,要具备智者的聪明才智。
信是人与人之间信任的衡量,有人品有信誉,始能在社会中立足。
在中国古代的武士道中,武德还强调了敬畏和谦虚。
人们应该对他人和自然感到敬畏,对他们的伟大和力量心怀敬意和谦虚。
同时,人们也应该保持谦虚之心,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进步,不自负和骄傲。
在当代社会中,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沉淀,也有着新的诠释和延伸。
进一步解释武德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比如,一个敬业爱岗的职场人士,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并利用自己的能力为公司和社会创造价值。
他们不仅仅是技能的运用者,更是道德的表率,用自己的言行彰显自己的武德。
此外,在个人行为中,武德也是塑造一个人品质的重要指标。
一个坚守原则的人,追求真理,尊重他人,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往往能够成为社会的楷模。
武德的内涵及育人意义
武德的内涵及育人意义1 前言所谓武德,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它是习武者在长期的习武过程中潜移默化而形成的成文的、不成文的规范准则,它是武术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协调人际关系的杠杆,是武术健康、有序发展的保证,它的精神体现在习武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武术流派,它的内涵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武德精神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武德精神是历代习武之人在实际行为中总结出来的,它广泛吸收了我国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尤其是儒家文化思想对习武之人影响颇深。
儒家文化的“仁”、“义”、“礼”、“信”、“勇”等思想在武德中被体现的淋淋尽致,中国的封建文化思想,有精华也有糟粕,武德精神也一样,由于当时人们思想认识的局限性,武德中有很多不合科学的、迷信色彩浓重的思想,这些都是应该摒弃的。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我们要充分发挥武德精神的育人功能,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武德精神的和谐社会中表现为:(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规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人与社会和谐相处,遵纪守法,终于国家民族利益,树立集体主义荣辱观;(3)人与人和谐相处,乐于助人,尊师重道,团结互助;(4)人自身的和谐,艰苦奋斗,志存高远,持之以恒,永不放弃。
2 研究结果与分析2.1 武德的内涵2.1.1 武德中的“仁”中国武术历来不尚力而尚德、不重攻而重守,“武”的最初造字本意是止戈为武,习武之人要具备仁心、仁德,用武之道最根本目的是将对手降服,不伤及要害、不取人性命,很多的武术比赛都规定点到为止,这些都体现出武德文化中的仁思想。
如历代习武之人主张比武时八不打:太阳穴不打;对口锁心不打;中心两闭不打;两肋太极不打;两肾对心不打;两耳弱风不打;海底撩阴不打:尾闾丰府不打。
这些明确规定不能打的部位都直接关乎人的性命,体现出武德中的仁爱思想。
这种仁爱思想也体现在收徒授艺中,收徒授艺、传扬衣钵是习武者所看重的人生大事,历朝历代武术大师们对学徒都十分严格和苛刻,除了看重一个人对武术的悟性以及自身的筋骨条件之外,更为主要的还是看重人品和德行。
武德:中国武术文化的儒家思想解读
武德:中国武术文化的儒家思想解读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身体技艺的综合表现,更是一种精神修养的体现。
在武术文化中,儒家思想对武德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武德不仅是武术者的一种修养和品质,更是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出发,解读武德在中国武术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一、武德的内涵武德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中,古代以武力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对于武士阶层来说,武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
武德不仅包括了武术技能的高强度,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
在武德的内涵中,蕴含了道德、勇气、谦逊、正义、忠诚等重要品质,这与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相近的。
在中国武术文化中,武德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一种行为准则。
武德强调的是武者应该具备的高尚品质和行为规范,要求武者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时刻牢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理念,将武术技能与道德品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儒家思想对武德的影响在儒家思想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念,讲究礼义道德,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这种思想对于武德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仁”对武德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正是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武德中的“仁”成为了武者们修炼的重要内容。
在武者实施武术技能时,要做到仁者无敌,不伤害无辜,不恃强凌弱,这就是儒家思想对武德的深刻影响。
儒家思想的“礼”也对武德具有重要的影响。
礼在儒家思想中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精神修养。
在武术文化中,武德也是以一种特殊的礼仪来培育和呈现的。
武者在实施武术技能时,不仅要做到技艺高超,更要做到谦逊有礼,尊敬师长,尊重对手,这正是儒家思想对武德的一种体现。
儒家思想的“孝”也在武德中得到了体现。
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尊师重道、孝敬师长一直是武者们必须具备的品质。
儒家“五常”思想对武德内涵的时代意义解构
武术研究2021年10月第6卷 第10期儒家“五常”思想对武德内涵的时代意义解构刘 琪 赵 歆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摘 要: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具有厚重的历史人文精神,也是崇高道德素养的集中体现。
文章通过对儒家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的内蕴剖析,充分汲取其内在深层次的智慧以构建现代武德,有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加强人们对武德的理解深度。
关键词:传统儒家思想 武德 五常思想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21)10—0029—04众所周知,传统武德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武德内涵,[1]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对培养习武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高尚品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由术化道:“五常”思想与武德的内在关联1�1 儒家“五常”思想的阐释儒家思想产生于先秦时代,百家争鸣中儒家思想独树一帜。
春秋时代的孔子创建了儒家文化,在孔子之后儒家还出现了孟子等非常著名的学者,之后,儒家思想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壮大,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文化感召力。
时至今日,儒家文化作为一个符号式的文化,仍是构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具有实现民族认同和道德教化等诸多功能。
身处于“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孔子力挽狂澜,提出“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他构建了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内容的儒家伦理体系。
[1] 1�2 武德的本质内涵武德是指在中国道德伦理文化长期影响下,被习武群体所自觉认同的有关传武、习武、用武的行为规范。
“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言:“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2]。
武,由一个正和一个戈组成, 意思是正义的攻占,武也是消停战事的一种能力。
德,是道的具体体现,以仁和义为行为准则。
在 1987 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上,将武德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
儒家_仁礼_思想对武术的影响及其现实价值_林志刚
2006年6月第21卷 第2期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 ity(Natural Science)Jun.2006Vol.21No.2儒家“仁礼”思想对武术的影响及其现实价值*林志刚(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50014,济南∥31岁,男,讲师)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传统文化的视角,探讨了儒家“仁礼”思想对武术伦理道德的影响.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儒家“仁礼”思想对习武者的人伦教化;加强武术伦理文化研究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武术的世界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国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儒家伦理思想一直处于主流地位,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各个层面.纵观中国传统武术伦理文化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儒家伦理思想对传统武术伦理道德的影响一直占主导地位,传统武术伦理道德在汲取儒家伦理思想及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伦理文化.研究儒家“仁礼”思想对中华武德的影响,对挖掘中华武术传统文化,提高习武人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中华武德形成发展的文化环境中国传统武术一直浸蕴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德性文化氛围中.武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伦理道德的协调作用.[1]中国武术深受中国仁礼思想的影响.儒家认为,个人作为与他人和国家密切相关.中国人背后往往有一种比利益动机更起作用的、更高尚的、更为人们推崇的责任,这种责任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在中国武术中,武者的个人行为代表一个家族、一个门派,甚至是国家的利益,他有责任维护整体的名誉和地位.因此,坚持礼仪,崇尚武德,是习练武术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漫长的农耕农牧生产生活方式,为中国传统武术的孕育成形提供了极好的生存发展环境[2].脱胎于中国农耕社会环境的传统武术,在文化内涵上深深地刻上了民族文化的印记,形成了流派众多、理论充实的人体文化体系.武德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道行精神表现,本质上就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在武术领域内的体现.2 中华武德对儒家“仁礼”思想的汲取2.1 儒家“仁”学是中国武术伦理的核心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认为做人要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即应以体现儒家政治理想中的“道德”观,以德为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为核心,活动于“六艺”的范围之中.“学拳以德为先”,武术的武德观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仁”.如《峨眉枪法》说:“不知者不与言,不仁者不与传,谈元授贵,贵乎择人.”又如《拳经拳法备要》强调“道勿滥传”,应传“贤良之人”.武术中的“仁”还体现在武术技击上,表明武术具有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少林武术有点穴法,为什么要创造穴法呢?少林密典《罗法行动短打》讲,创造点穴法是“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是为了使人“心神昏迷,手脚不能动,一救而苏,不致伤人”,“有志者细心学之,方不负主人一片婆心”.可见,创造点穴法,是从“仁”字出发,不是致人于死地的.《峨眉十二法》强调“不争”、“技戒”、“化解”、“要以慈悲为怀”,这些说法与儒家的“仁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传统武术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儒家学派的修身养性,主张礼仪以讲究浑厚朴实、自然风雅、简练含蓄等,无不对传统武术起到重要的影响,长期渗透,逐渐形成贵仁尚德、为仁以礼的思维准则.2.2 贵仁尚德 从技击角度来将,武术就是生命的较量,但武术的真实目的并不是为了伤害对手,而是出于自卫,制止对手的攻击行动.就像中文的“武”字,由“止”和“戈”两字组成,意思是“以武禁暴整乱,止息干戈,非以为残而兴纵之也”(《汉书·武五子传赞》).儒家“仁”的思想的影响,使武术有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规范.贵仁,就是强调在武术活动中的仁爱原则,武林中人要有仁德.金恩忠的《少林七十二艺练法》反复强调武术技击“尚德不尚力”,不到最后关头不能擅用武力.武林流传的“八打”[一打眉头双睛(眉弓及眼睛),二打唇上人中(人中穴),三打穿腮耳门(面颊和耳门),四打背后骨缝(肩胛骨内外缘),五打肺腑胸膛(两肋),六打撩阴高骨(耻骨),七打鹤膝虎头(骸骨),八打破骨干斤(臁骨)]和“八不打”[一不打太阳为首(太阳穴),二不打对正锁口(胸口剑突),三不打中心内壁(硬软肋结合部),四不打两肋太极(两腋),五不打海底撩阴(下阴),六不打两肾对心(腰眼),七不打尾闾风府(骶尾骨),八不打两耳扇风(耳窝)],可以看出,“八打”之处均为不致造成严重伤害而又能控制住对手的部位,八不打的地方都是一些致命的要害.这些都体现了武术中的仁爱思想.2.3 授徒要讲究为仁之道 儒家的“仁”,爱人是其核心精神.武术技击倘若落入恶人之手,就有悖于为“仁”的宗旨,所以武术各门各派授徒均无不例外地严于待人,把道德列为首要标准.明代内家拳有对五种人不传的规定,这五种人是用心险恶的阴谋家、喜欢斗殴打架的莽汉、酗酒成性的酒鬼、喜欢显示卖弄的浅薄之徒和不能吃苦的愚钝之人(黄百家《内家拳法》).峨眉枪*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WSH2004D5)收稿日期:2005-07-03160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1卷法也强调传授武技时选择人的重要性,不能传给不仁不义的人(《峨眉枪法·戒谨》).永春白鹤拳规定,不能给不知礼貌的人教拳(《永春白鹤拳·拳谱》).昆吾剑也有人品不端者不传,不知珍重者不传,文武不就者不传,借此求财者不传,俗气入骨者不传等规矩(《昆吾剑箴言》).太极拳的打穴法也有“八不传”的规矩,即不传给不忠不孝之人、根底不好之人、心术不正之人、鲁莽灭裂之人、目中无人之人、无礼怃恩之人、反复无常之人、得易失易之人,只有确认学艺人是“忠孝知恩者、心气和平者、守道不失者,真以为师者,始终如一者”,才能将这些功夫传给他(《太极拳谱》卷八《杨谱:清代杨氏传抄老谱》).2.4 儒家“礼”学对中国武术的影响 “礼”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仁义道德的节度及由此产生的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礼”对于武林中人的影响,更多表现在人们行为之中.武术界对“礼”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定,并由此而衍生一系列具体的、形式化的礼仪,直接付诸于习武者的道德笃行.如“抱拳礼”,正是仁义道德的具体体现.“抱拳礼”是左脚上前一步,右脚跟上,并步的同时,两手环抱胸前,右手握拳,拳面向左手,拳顶对着左掌中指下端;左手四指伸直,拇指弯曲,两手手心向外前推.[3]其含义宽广:①武术界五湖四海皆兄弟;②左手拇指弯曲,意在武术界内“莫称大”;③两手环抱胸前手心向外前推,意在武术界的友谊永记心间.“礼”还包括制裁制度,对违背“礼”的人要给予处罚.它不但告诉习武者应该做什么,而且还告诉其应该怎么做,是仁与义行为落实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华民族是“重德向善”的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道德理想、道德观念一直占据优先的地位,影响社会的各个方面,道德学说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不断的主题,可以说,中国几千年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与对道德精神的追求是分不开的.传统武术不同与西方的竞技体育,它是围绕着养生自卫、伦常教用而形成的综合性实用技术.中国历来不提倡争斗,视争斗为匹夫之勇.中国武术高手的比赛历来讲究“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强调“点到为止,礼让为先,不战而胜”,心服而已的方式.2.5 仁礼的辩证关系 孔子把“仁”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原则.“仁”即“爱人”,亦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忠恕”之道.“仁”是“礼”的中心,是“礼”所赖以产生的价值目标,“礼”是“仁”的具体体现.没有“仁”,“礼”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儒家“仁”、“礼”的思想深深地浸透在传统武术的武德观念之中,成为武德观念的核心.3 继承和弘扬武德精华,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武术是一项具有健身价值和技击功能的传统体育项目,它既能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又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还能通过研练武术,了解中国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武术的仁礼思想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不畏强暴,严于律己,不仅追求精湛的武技,而且通过道德修养的人伦教化追求与社会的和谐.武术特殊的价值功能,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护人民利益,调节人际关系,都有其特殊的作用.例如运用武术的技击功能,既可以保护自己,又可以与坏人坏事作斗争,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当然,没有好的武德,也可能恃强凌弱,为害四方,败坏社会风气.由于武术功能的双重性,武德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更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加强武德教育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4].首先,武德教育对习武者起到激发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历史上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习武者举不胜举,戚继光、岳飞、霍元甲,都是武德高尚的英雄.可见,武德教育能激发民族精神,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其次,武德教育能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相谦让,从而调节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社会稳定,保证了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武术和武德不可分.“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己成为一条真理.没有良好的武德基础,就不可能练好武术,即使学到了一些功夫,也不会做出有益的事.只有通过武德教育引导人们正确地教、学、习、练武术,才能培养出一代新型武术人才.所以,武德教育是引导武术人才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当前,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受西方各种思潮、各种伦理道德的影响,出现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自由化思潮等一些不良风气,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武术人才影响很大.一方面,在一些武术馆校里,习武观不正确,打架斗殴的事件时有发生,加强武德教育势在必行;另一方面,随着武术事业的蓬勃发展,武术人口与日俱增,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武术馆校千余家,在校的学生有几万人.他们有一定的武术技能,如果没有良好的武德,后果可想而知,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武德教育,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文武兼备的专门人才.4 参考文献[1] 李成银.试论中国武术传统文化[J].体育科学,1991,11(3):14~16[2] 李德成.武术起源与发展刍论[J].体育文史,2000,(5):44~45[3] 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4] 李成银.中国武术咨询大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311。
传统武德的五大内容
传统武德的五大内容一、仁德:仁德是传统武德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体现了武者的高尚品质和人道主义精神。
仁德是指武者应具备的善良、宽容、慈悲和关怀他人的品质。
武者应当有爱心和同情心,善待他人,尊重生命,不随意伤害他人。
二、忠诚:忠诚是武者的基本道德准则,体现了对国家、家族和主公的忠心耿耿。
武者应当对国家有忠诚之心,保家卫国,舍生忘死。
对家族则要有家族荣誉感,维护家族利益。
对主公要忠诚不二,不背叛,不负主公的期望。
三、勇气:勇气是武者应具备的重要品质,是面对困难和危险时的勇往直前的精神。
武者应当有勇往直前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退缩,勇敢地去面对,奋力战斗。
勇气也包括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坚定信念,迎接挑战。
四、礼节:礼节是武者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体现了武者的修养和风度。
武者应当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共秩序,遵循礼仪规范。
武者应当有礼貌、有修养,懂得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
在交往中,武者应当注重礼节,尊重长辈,友善对待同辈,关爱后辈。
五、正义:正义是武者应当具备的道德准则,体现了对公正和正义的追求。
武者应当有正义感,秉持公正和道义,不偏袒不公,不滥用武力。
武者应当以正义为准绳,扶助弱者,维护正义,对抗不义之事。
传统武德的五大内容包括仁德、忠诚、勇气、礼节和正义。
这些价值观体现了武者高尚的品质和道德标准,对于培养出优秀的武者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虽然武士道已经不再是主流价值观,但这些传统武德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启迪我们追求高尚品质、助人为乐、追求公正和正义。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交往中,我们都可以从传统武德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为社会和谐和人类进步作出贡献。
儒家“仁礼”思想对武术的影响
儒家“仁礼”思想对武术的影响儒家“仁礼”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了武术这个领域。
本文将从“仁”、“礼”两个方面阐述儒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
儒家思想中,“仁”是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对他人的关怀和爱。
在武术中,“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1. 指导武德武德是武术修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技术的学习,更是一种品德培养。
其中,仁德是武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者要以仁心待人,懂得尊重他人,不可滥用武技,否则就有可能伤害无辜之人,这是武者的不道德行为。
2. 倡导慈悲武术可以用来自我防卫,但也可应用于攻击他人。
在武术的教育中,要强调慈悲为先,以“仁”为准则。
意思是说,在使用武器时,要尽量避免对人造成伤害,因为“仁”是尊重生命的表现。
3. 引导思想过去,在民间及军人之中,很多人认为“厚道勇猛”就是武士的理想,但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
如果在武术的修习中没有了解。
什么是“仁”、什么是“义”等概念,那么武者就有可能单纯地把武德看作是技术的训练,而失去了武术的本质,从而陷入偏差的极端。
“礼”是儒家的另一核心概念之一,它包括了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和仪式规范。
在武术中,也有一些仪式和礼仪需要遵守,这些仪式和礼仪是由先人留下来的,是文化的传承。
因此,礼仪对武术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在武术的学习和修习过程中,每个段落都要在一个仪式下完成。
这些仪式不是单纯的形式,而是表明了武者对自己的尊重。
只有当武者在做每一份功课时,严格按照礼仪执行,才能体现出“仁”和“义”等高贵品德,从而更好的维护武德。
2. 承载文化礼仪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传承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在武者的修习中,细致的礼仪和周到的待人显然可以表现出武者对文化的尊重以及对武术传承的重视。
这样,武术的文化也会得到更好地传承。
3. 提升自己认真遵守礼仪,在武德的修行中会有很大的帮助。
遵守规定的的礼仪,可以在武者的精神上得到提升,使其更注重自控,纯粹化武道修炼,达到心灵上的纯洁净化,进而提升技艺。
论述武术中“锻炼意志,培养品德”的特殊作用与中国武术礼义
论述武术中“锻炼意志,培养品德”的特殊作用与中国武术礼义摘要:孔子礼思想对武术礼仪思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本文介绍了孔子礼思想与古代武术礼仪教育中的“礼与仁”、“礼与德”两个方面的关系,以及对现代武术礼仪教育的重新构建和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同时简要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武术礼仪教育的新特征。
关键词:孔子;礼;武术礼仪;武德;教育传统武术礼仪是指传统习武者在习武群落中为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特定关系,并为所有习武者所共同遵守的,而表现出来的具有浓厚封建等级差异的礼节、行为准则。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武术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而重大的影响。
我们认为,传统武术礼仪文化的发生发展无不与农耕文明时代的儒家礼思想相适应。
而作为儒家的鼻祖孔子,其礼思想的思维方式、基本内容、实践程序更是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精神指南。
论文毕业论文一、孔子礼思想的渊源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出生在春秋末年,周室亡微,诸侯纷争的时代。
西周以来,是礼学的大盛时期,这首先归功于周公。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这说明,周礼是借鉴了夏、殷之礼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辉煌大厦。
根据文献记载,周礼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和完整的系统,其繁多的礼目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
如《周礼•大宗旨》载:“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
”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论语•为政》)可见,三代之礼虽有损益,但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
对于夏殷之礼的具体情况,孔子虽说“吾能言之”,但也发出文献不足的感叹。
春秋开始,“礼崩乐坏”,自上而下有序运作的大一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诸侯并起,战乱频繁,中央权力全面崩溃。
孔子正是基于夏、商、周的礼学的沿革益损,加上对周公的无限膜拜,一心向往西周的礼治秩序,目睹乱政,积极探求弭乱达治的方法,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恢复西周礼治为目的的理论体系。
科学认识和合理继承中华武德文化
科学认识和合理继承中华武德文化中华武德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认识中华武德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批判地继承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推动我国军事软实力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中华武德文化从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武德是军人和军队观念体系与行为品质的统一体,包括军人和军队的政治观念、道德观念、纪律观念和行为规范等要素。
中华武德文化从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武德概念起源很早。
《史记》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
就是说,黄帝不仅重视“武”,而且重视“德”,并把二者结合起来,尽管这里所说的“德”并非完全是武德。
对修德振兵思想阐述较为全面的是《吴子》。
该书认为,在战火纷起、干戈扰攘的时代,只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能强国辟土、捍卫社稷。
先秦以降,武德开始出现在文献典籍之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左传》记载的楚庄王“武有七德”说。
“武”与“德”二字联用,始见于《国语》:“有孝德以出在公族,有恭德以升在位,有武德以羞为正卿,有温德以成其名誉。
”随着中华武德文化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深化,但其本质却始终未变。
中华武德文化源于氏族兼并与融合的原始战争,它由战争所决定并为战争服务。
从一定程度上说,有战争就有武德,武德的高下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孙膑兵法》中将武德的作用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巩固内部团结统一、同心协力的“粘合剂”,即“德行者,兵之厚积也”;二是坚忍不拔、克敌制胜的强大手段,即“故德者,兵之手也”。
崇尚“义战”与“人和”,是中华武德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
中华武德文化以“仁”为核心。
这集中表现在对外关系和对内关系的处理方式上。
在处理外部关系(主要是与敌军、敌国、邻国的关系)上,它遵循“义战”原则,主要包括爱国爱族、诛暴伐乱、杀人安人、以战去战、上兵伐谋、善俘安降、兵不血刃、先德后武、和睦邻邦等。
在处理内部关系(主要是军民关系、军政关系、官兵关系、上下左右关系等)上,它遵循“人和”原则,主要包括和军爱卒、爱民保民、上下诚信、爱兵如子、赏信罚必、师出以律、令行禁止、任贤使能、正心宽度、尚谦明恩、同甘共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礼”“义”在武德的运用
作者:李涛
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2年第04期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4-000-01
摘要儒家在《大学》中曾提出“明德”、“内外兼修”,武德规范已成为历代习武者的标准,在古代的武德中“未曾习武先习德”、“未曾学艺先习礼”、“德为艺先”,贵仁、尚义轻利、忠国爱国、尚勇治气、贵教重养、诚实守信等伦理思想,逐渐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武术伦理文化体系。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在历史长河中,它不断规范人们的行为、协调人际关系,促成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儒家思想武德传统武术
从春秋战国时期以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便开始兴起。
其中,“仁”被作为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
儒家讲究“仁”,甚至对上层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由孟子所阐发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仁政”治国方略,为后世几千年封建王朝统治者所推崇。
中华传统武术有着深严的宗派观念,同时师徒关系也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
“仁”的思想还体现在武术的技击目的上,二人交手,切磋武艺点到为止,具有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
所谓“武德”,即是从武、用武、尚武之应有德性,泛指在以国防军事为基础的武事活动中形成的与之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伦理思想、道德传统、政治意识、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和行为品质的总和。
一、武德中“仁”的风格蕴含丰富的伦理中“仁”的特色
“仁”和武德中“德”乃是相通的。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当樊迟问仁时,子曰“爱人”就是“仁”(《论语》)。
儒家“仁”的思想深深影响着历代习武人,习武过程中逐渐形成贵仁尚德、为仁之礼的优良传统。
中华武德文化以“仁”为核心,儒家伦理的核心精神是爱人。
武术技击倘若落恶人之手,则可能做出有悖于为“仁”的宗旨。
张孔昭《拳法拳以备要》云:“贤良秘授纤危困,邪妄休传众生,大道等闲若轻授,须防九族尽遭刑”。
“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传统武术伦理道德倍受武林中人的推崇。
武术家合于仁人的行为规范,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传统武术伦理道德文化中的丰碑。
二、“礼”对武德尚勇之气具有规范约束作用
“有行之谓有义,有义谓勇敢。
故所贵于勇者,贵其能以立认也;所贵其敢行礼义也。
古勇敢强有力者,天下无事,则用之礼义,天下有事,则用之战胜”。
勇必须与礼义相结合。
古
代传统武德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节不恐谓之勇“率义谓之勇”。
勇敢具有尊奉正义,对个人来说刁“能修身进德,对习武者来说,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不是单纯的洁身自好所能够达到的。
”第二,勇不可违背了礼义勇违背了礼义就会祸国殃民。
见义不为不能算是勇敢。
非但如此,勇而无礼则乱,对于习武人来说,若仅有勇力而知晓礼义,背弃礼义,则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第三,勇而有度,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中,孔子把“智”、“仁”、“勇”三者相提并论,荀子在《荀子•大略》中曰:“悍赣好斗似勇而非”,在传统武德伦理中智慧和勇敢一起被看作习武人必备的素质。
故古代习武之士把智勇双全看成习武人更高的素质。
也正是勇敢和气节的完美结合,才使得许多英雄豪杰视死如归,为正义而奋斗。
古体武术家和儒家思想家一直对勇而有节的颂扬,表明了社会的认同态度。
激励了一代代英雄儿女前赴后继,勇往直前,使传统武德美德历代发出灿烂的光芒。
三、武德中“义”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髓
儒家伦理论义,其基本以儒家为主导的伦理道德体系,从而建立他们理想中的社会秩序,儒家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封建宗法力度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生活在民间的习武之人十分重义,而且用义来对人进行评价,就是看这个人是有义,还是无义,讲不讲义气等。
儒家文化对我国武德的形成和发展同样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地影响。
我国传统武德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不仅展示着几千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面貌,而且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汲取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传统武德首先表现在习武与修身、习武与立人、品德与技艺的统一,把修己养身看作立身处世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
武术人士历来强调习武以德为先。
武术伦理道德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本文从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勇、廉耻几方面阐述儒家的伦理思想对武德的影响,就儒家修身养性准则阐述了儒家思想对传统武德的影响,从而总结出在儒家思想熏陶下形成的传统武德的理想人格。
作者认为弘扬中华传统武术伦理道德的精华,提倡习武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对习武者自身素质提高,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委武术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 张方.武派太极拳源流考[J].精武.2004.46(5).
[3] 王联斌.中华武德通史[M].解放军出版社.1998.12.
[4] 李成银.论武德起源与发展[J].武坛.1995.37.
[5] 刘文英.儒家文明—传统与传统的超越[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12.
[6] 成中英.文化、伦理与管理—中国现代的哲学省思[M].贵州人民出版.1991.4.
[7] 李绍英.永不失落的文明—中原古代文化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2.
[8] 王丹彦,夏伟东.传统与传统—中国传统道德大家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7.
[9] 黄钊.中国道德文化[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