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构到建构——探析全球化语境下阿库乌雾诗歌创作的技巧

合集下载

现代性视域中的阿拜诗歌创作研究

现代性视域中的阿拜诗歌创作研究

现代性视域中的阿拜诗歌创作研究孔文迅;祁晓冰【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4【摘要】哈萨克族杰出诗人阿拜·库南巴耶夫的诗歌创作以开阔的视野重新审视民族的精神文化,针砭时弊,反映现实,以现代科学文化启蒙民众,深刻剖析民族心理,反思民族传统习俗,引领哈萨克民族由封闭保守走向现代。

%Abai Kunanbayefu is an outstanding Kazak poet,and his poetry creation is in the open field of vi-sion to re - examine the national spiritual culture,which criticizes social evils of the day and be a reflection of real-ity. With modern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enlightening people,a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psychological re-flection of national traditions and customs,leads the Kazak nationality to get rid of the conservative and move to-wards the modern.【总页数】4页(P127-130)【作者】孔文迅;祁晓冰【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新疆伊宁835000;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新疆伊宁 8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相关文献】1.特色民族村寨现代性建构的实现--读《人类学视“下罗家坨苗寨旅游开发和实践研究》 [J], 刘安全2.40年代中国新诗抒情主体形象的一次现代性探索——以穆旦40年代诗歌创作为个案研究 [J], 邹英3.差异、误读与浅层搁置——现代性知识话语论域中文人画研究的“别样”异声[J], 佘国秀4.泛太湖流域中国传统样式清真寺礼拜大殿大木构架研究 [J], 蔡军5.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中的审美现代性问题研究 [J], 江星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阿库乌雾汉语诗歌中的现代主义特征

论阿库乌雾汉语诗歌中的现代主义特征

论阿库乌雾汉语诗歌中的现代主义特征作者:李东方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09期摘要:彝族诗人阿库乌雾的《岁月》一诗是具有“文化混血”特质的典范之作,他在诗中融汇中西、贯通古今,以诗歌文本的纯粹知性观照彝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宗教精神嬗变,形成语言新奇、意蕴丰富的“第二汉语”诗歌。

笔者以《岁月》为个例,通过文本细读的解诗学方式来深入分析这首诗所蕴含的现代主义特征,以期进一步探析阿库乌雾汉语诗歌的艺术技巧与审美旨趣。

關键词:阿库乌雾;现代主义;《岁月》彝族诗人阿库乌雾在上世纪90年代的诗作属于“后朦胧诗”和“知识分子写作”的范畴。

他以少数民族诗人身份,兼通彝汉双语,凭借糅合诗歌美学和民族精神的文化异质性优势,不断拓展着“边界写作”的疆域范围,悄然抵达现代主义诗学的中心地带。

《岁月》创作于1993年12月16日。

这首诗共有3节,每一节的前面,阿库乌雾都别具象征意味地征引了一位诗人的诗句,分别是:中国当代诗人杨炼的《敦煌》、美裔英国诗人T.S.艾略特的《死者的葬仪》、中国古代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

众所周知,杨炼是上世纪80年代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艾略特是20世纪西方著名现代主义诗人,而屈原则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阿库乌雾选取这三位诗人显然别出心裁、用意深远。

题目“岁月”其实可以看作是历史不断积淀和时间流逝不返的代名词,正是在岁月的绵延流转中,阿库乌雾发挥“历史想象力”,挣脱汉语语法规则的束缚,完成一场语言修辞美学的升华。

《岁月》第一节着重描述彝族人民的生命历程并展开灵魂诘问。

阿库乌雾以杨炼的诗句“黄昏之火展开你的传说/岩石在流放中燃烧”来对彝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审视,并以第二人称“你们”来进行言说。

阿库乌雾以旁观者的客观视角来直面本民族的岁月历程,梳理彝族人的生存环境、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点明彝族人的日常是“掐算一颗颗属于石头的日子”[1]71,彝族人的一生是“终身只在巫师的鼓面上舞蹈”[1]71,而“巫光”“巫师”“鬼与神”“神灵”等词语让诗句蒙上了一层神秘主义色彩。

诗人的激情与学者的清醒——论阿库乌雾

诗人的激情与学者的清醒——论阿库乌雾

摘要 : 阿库 鸟 雾在 抒 写 种 族 情 怀 的 同时也 以 学者 的冷 静 反 思 自 己的 彝 族 文 化 。 在 民 族 文 化 面 临 空前 危 机 时 , 烈 的 “ 家难 归” 受 、 强 有 感 失掉 精 神 家 园 的 痛苦 , 为阿 库 鸟 雾面 对 强 势 文 化 重 压 的 族群 话语 权 表 达 欲 求的 基 本 动 力 。 他 的 诗 歌 其 实 是在 寻 找精 神 家 园 。 成 关键 词 : 阿库 鸟 雾 ; 族情 怀 ; 民 族群 话 语 ; 摩 文 化 毕 中 图分 类 号 :272 1 .5 0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6 1 3 520 )O一02 一O 17 —56 I06 l o4 3
化。它以各种方式代代相传 , 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 并且渗透到 生活的各个方面, 进而渗透于族人的生命血脉, 这种文化自然也 就成为这个民族深刻的族群记忆, 因此而形成这个民族的集体 无意识。而这种集体无意识对现实生命个体的影响却是十分深
招魂》这首以诺苏文字书写的诗歌体现了传统的灵魂救赎圣歌 “ 刻的。每个氏族对 自己的母语文化总是十分挚爱的, 他们中的精 《 包含了许多关于 自然界, 自然界、 超 神话、 信仰和宗 英, 尤其是那些知识精英, 又总是自觉地承担起传承、 建设和发展 的文体特征, 本民族文化的重任, 并将它视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正是由于一代 教仪式的意象。通过研究这些诗里意象的模式以及相关 的传统 包括诗人的作用)将引导我们思考 , 又一代的各民族的精英们高度民族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以及他 和当代彝族社会的文化背景( 们的不懈努力, 大中华民族的文化才呈现如此灿烂辉煌的景观。 彝族( 诺苏) 民间文化的特定层面是如何启发当代彝族诗歌创作 ” 诺苏 在我看来 , 高度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使彝族诗人 、 学者 的。n 甚至有人认为: 民歌是中国改革 中传递民族身份和 因为, 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多元文化起伏消长, 阿库乌雾( 罗庆春) 先生成为一位彝族母语文化的承传者和胸怀 情感的工具 , 理想建设者。这有他的著作为证。阿库乌雾从 1 4 9 年开始发表 多种生活方式的交汇及融合, 8 造成自我族群身份的模糊。越来越 彝文诗歌, 9 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 、 14 9 也是彝 复杂的文化环境 , 使中国的少数 民族要面对一个持续性的文化

拯救与批判——文学人类学者阿库乌雾的人类学诗歌探析

拯救与批判——文学人类学者阿库乌雾的人类学诗歌探析

神性——沉沦的拯救
阿库 乌雾本身好似 一个神巫 ,呓语 一般 的诗文涵 盖了彝 族 原始宗 教、 民间信仰 、万物有 灵信仰等 富有彝族神 性意蕴 的话 题 。在 毕摩、苏尼 主体实施 的宗教仪式 或诅咒 、驱鬼 等 活动 以及神 笠、经书 、神铃、野猪 牙、铜箍 、神扇等法 具在 诗 文 中频 繁 出现, 凸显了彝族 的族群 特征 。” 中 龛、祭坛 、 葬礼 等显现 了彝族信仰 仪式的神圣庄 重 。他 的招 魂诗 已经 传 遍世 界 ,他亢奋有 力 的招 魂的 呼喊 , “ 哦——喇 —— ” ( 回 来 吧 )响彻天 空,震荡寰 宇,不管 是彝族人还 是外族人 ,包 括外 国人都会 被他所感 染而随声 附和,他招 的不仅仅是 民族 丢失 的灵魂 ,而 且是整个 人类在现代化 和全球化 的迷惘 中丢 失的灵魂 。 毕摩 的呼唤与神灵的出现不仅 是对作祟鬼怪 的驱逐,而且 是对沉沦灵魂 的拯救,这 是对现实生活的隐喻:阿库乌雾 “ 用 母语跟 当代世界诗坛对话 ”的信念 ,以及用母语诗歌创作来 唤 醒世界各国、各 民族的有 识之士 ,要他们高度重视保护世界范 围内正在消逝的少数族群母语 ,感动他们为此付诸行动。 神性 在阿库乌 雾的诗歌 里几乎无处 不在 。在 《 密 西西 比 河 的倾诉 》中诗人 写道 : “ 俄亥俄河 畔的森林/ 曾是古 印第安 人, 与神灵对 话 的祭坛 :马 克接受过 印第安/ 神巫 的沐浴, 我在 毕 摩 的经 诵 中成长 ;在北 美大 陆行走/ 一定要 小心翼翼/ 随时 随地要警惕 自己, 不要踩伤 印第 安祖先的亡灵 。”诗中体现 的 神 性精神 ,实质上是人 对 自身 的拯救 。除此 之外 ,其 他诗歌 中体现宗教信 仰的诗句 比比皆是 ,而且梦遗 、阳痿等 人们讳 莫如深 的事物被 诗人大胆 地搬上文 学的 台面 ,并且赋 予深 奥 的含义 : 祖 先居住 过 的地 方/ 一 滴眼 泪在 传说 中可 以扩散 成一 个

坚守与回归——阿库乌雾汉语诗歌的意象解读

坚守与回归——阿库乌雾汉语诗歌的意象解读

坚守与回归——阿库乌雾汉语诗歌的意象解读
田霞;刘明吉
【期刊名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有生命的意象是诗歌的灵魂.阿库乌雾站在整个时代的高度,以民族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多维度的学术视野,在其诗歌中罗列了众多的乡村意象、都市意象、心灵造象等意象体系,传递出丰富的文化意蕴.这是诗人诗歌创作的飞跃,是诗人生命突围的依托,更是诗人对艺术人生的追思.
【总页数】5页(P91-95)
【作者】田霞;刘明吉
【作者单位】怀化学院,湖南,怀化,418000;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阿库乌雾汉语诗歌的现代意象研究 [J], 叶俊莉
2.论阿库乌雾诗歌意象的文化意蕴 [J], 刘明吉
3.文化对话与诗意表述——对阿库乌雾旅美人类学组诗《西部美利坚》的文学人类学解读 [J], 张海彬
4.传统文化谱系与现代审美变革——浅析阿库乌雾《混血时代》中的动物意象 [J], 孙阿木
5.族群文明的深层延续——阿库乌雾汉语诗歌传统意象研究 [J], 叶俊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构诗歌的价值坐标--论阿库乌雾的诗与诗学

重构诗歌的价值坐标--论阿库乌雾的诗与诗学

中外诗&歌研究Chinese And Foreign Poetics认同的篇幅和体量。

“诗三百”的篇幅,能兼顾经典诗人的确认和经典作品的确认两个方面。

在这样一个体制内,经典诗人的序列,通过入选诗人作品数体现出来。

入选诗人作品数最多的,毫无疑问就是最重要的或最具经典的诗人了。

四一部文学作品能够流传,经常是取决于某些似乎并不重要甚至是微不足道而却又是不可磨灭的印象。

选本编纂 某种程度上能建立起余华倡导的“阅读的历史”。

应该看到,“作家的历史”和“文学的历史”命题,其实是作家和作品之间关系命题的表征。

这与前面提到的“胡适现象”相似,它们所反映的是文学史叙述的悖论及其内在矛盾,即作家和作品的平衡关系。

选本编纂,特别是诗歌选本编纂,在这方面有自己的思考。

通行的文学史写作,一般都是从思潮史和流派的角度,梳理出文学发展的脉络和轨迹来,这是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所确立的原则,其影响延续至今。

选本编纂虽很难挣脱文学史的框架和束缚,但其在处理作家和作品时,通行的做法是,先确定作家的文学史等级和秩序,再确定作品的入选数量的多少。

这是一种在文学史的框架内展开选本编纂的做法。

如果是先确定作品,再确定作者,就能很好地打破这种文学史框架的束缚。

虽然说“百年”“百位”和“百首”这一“三百”原则,对此认识论框架是很大的冲击,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挣脱出来。

无论怎么“选”和“编”,某些经典诗人及其经典作品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

而且名诗的形成,就是经典诗人的认定、经典作品的确认和文学史叙述三方面合力的结果。

(王梦苗摘自《南方文坛》2020年第6期)重构诗歌的价值坐标----论阿库乌雾的诗与诗学李长中在主流话语表述中,中国新诗的现代性进程是以与传统的断裂与对西方话语的“亲密接触”为前提的,“去历史化”与“西方化”进而成为中国新诗渐趋边缘化的两大原罪。

这种论调无疑忽视了各民族地区由于进入历史的方式不同而正成为种植诗歌的绝佳土壤,各民族诗人在守望边缘、接近本源的同时,接受多元文化与诗艺滋养,与族群深层经验和人类普遍价值对接,他们的诗正以"边缘的活力”与主流展开着批判性对话,彝族诗人阿库乌雾则是其中的标本案例。

走出虚幻——论彝族诗人“阿库乌雾’的文化立场

走出虚幻——论彝族诗人“阿库乌雾’的文化立场

走出虚幻——论彝族诗人“阿库乌雾’的文化立场摘要:阿库乌雾是位彝族双语诗人,他用与生习得母语睿智和后天浸染的汉语智慧书写着大地生命的晨露,并深度体验和想象着关于本族文化的现在和未来。

诗人文化精神的追随呈三个梯层阶段:感恩的文化追溯;冲突的双语人生;寄予与重构。

关键词:阿库乌雾;文化;立场从20世纪80年代起,彝族文坛上涌现一批真正意义上用“现代方式”抒写一个古老民族的生命细节,并带着“传统”这个根,步入现代精神之旅,进行“传统”与“现代”两种语种间的写作的诗人作家们。

其中阿库乌雾是个不得不提的名字。

在这个物质文明的发展似乎可以代替一切的年代,人类精神痛受危机,人的良知丧失,人的价值坐标在商业文明的暴力之下,力不从心和难以自信的迷漫之际,重构传统的真面,抽取和彰显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人物的生命哲学,对引导人的“和谐”这个最根本的问题是很有作用的。

彝族著名诗人学者“阿库乌雾”本人的人生经历和“阿库乌雾现象”的人文精神作为一个彝族学人的当下文化立场和开垦另类的存在方式的样态即精神的最大化自我满足(精神的存在)。

作为“文本”的好坏,人们众说纷语,各抒己见,但有一个水准是大家公认的,那就是是否说出了真话,是否倒出人们心理难以言表的阴暗,致使与人共振,那就是好文本。

“阿库乌雾”到“阿库乌雾现象”是一个从“人”到“文化”的过程,也就是“生物小命”到“文化大命”的并存和升华的过程,通过此,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想探讨的是,转型时代背景下的“阿库乌雾”的文化立场。

在远离故土(物质生命空间)和现代化日益充斥的“当下”,作为一个优秀的彝族学人,他将以怎样自觉的行为,在传统与现代间构建自己的文化空间站。

甚至是开垦了属于他的文化和民族所应有的新的精神视野期待,其实就是这个民族的新的精神血性,在这多元文化猛烈碰撞,物质底蕴浅薄的弱势文化逐步走向自生自灭的时刻,正确定位民族文化的精英行为和保护精英行为是很关键的。

一、回归与守望:感恩的文化追溯诗人“阿库乌雾”出生在四川大凉山,这片如今还进行着母语叙述的黑土地在日益丰盛的光阴里养育了这位诗人。

双重语言暴力下诗性的敞开——阿库乌雾诗歌中话语功能的行使及现代意义

双重语言暴力下诗性的敞开——阿库乌雾诗歌中话语功能的行使及现代意义
们自己的土地文身”
(《文身》)话语独立新鲜,诗性
感受力敏锐,对于大自然直接接触的感受真实、敏
锐、丰富,是诗性思维必不可少的条件。雪,神神秘
秘;土地,松软;阳光,哗哗啦啦;敏锐细察,真实直
观,立体生动。不止如此,对于历史即生存感受得
更是通彻透悟的,从生到死,不过是给了土地两次
“文身”,母亲躺在我们脚下成为道路,我们已将成
从语言中寂灭/从语言中苏醒/毕摩的手骨瘦如
柴/毕摩的手经络如流
——《寒夜——历史及未完成的叙述》
有声的无声的语言/滋生传说 滋生寓言/滋生
世界及世界之外不可/……/寻觅语言以外/另一种
温床/成为城市及城市生灵/最后的信仰/可别忘了
配备干燥剂!
——《倒影》
对语言的崇敬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洞悉了语
言的“巫师”,必将为自己的先知付出代价,
等,
“诗人如何获得话语自主权的焦虑,也是对 20 世
纪中国对西方全方位的复制造成“自性”丧失的担
[4]
忧。

所以,
阿库乌雾坚持建构自我话语的真正意义
就在于为自性的丢失做一次有力的追寻,
“从纷繁复
[5]
杂的话语表象中寻找生存真相的努力。

阿库乌雾的诗歌表现了对语言本身极大的“贯
注”,仅在《阿库乌雾诗歌选》中就出现了 106 处与
彭成广
(西南民族大学 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摘
要】彝汉双语诗人阿库乌雾的生存个体话语诉说功能一“出场”,就不仅遭受着现代汉语强度削弱、挤压、排斥与整
训,也正与现代汉语一起经受着全球化、规范化、工业化,标准化等权利“发展”语言的规训,是一种双重甚至多重“语言暴力”。
面对这一尴尬处境,诗人通过诗性思维的出场来行使话语功能,在日益失语的处境中进行话语权追寻、把捉,从而实现民族性

阿库乌雾的诗歌

阿库乌雾的诗歌

阿库乌雾的诗歌阿库乌雾是一位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彝族诗人兼学者,他的诗歌作品在文学界受到了广泛关注。

以下是对阿库乌雾诗歌的简要介绍:诗歌特点:文化底蕴深厚:阿库乌雾的诗歌深受彝族文化的熏陶,他在创作中融入了丰富的民族元素和传统符号,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哲学意味浓重:他的诗歌常常探讨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等哲学议题,通过对民族心理和精神特质的挖掘,展现了对人类存在状态的深刻思考。

情感表达真挚:阿库乌雾的诗歌情感真挚,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感受,并将其提升至普遍的人类经验层面,形成共鸣。

形式创新:他尝试在传统诗歌形式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得诗歌既有现代感,又不失民族特色。

代表作品:《土路》:一首反映乡村生活和自然环境的诗歌,通过对土路的描绘,折射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回忆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乌鸦》:这首诗借助乌鸦这一意象,展开了对生命意义和宿命的沉思,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悲剧性的认识。

《雏鹰》:诗中通过雏鹰的成长历程,隐喻了青少年的成长烦恼和对未来的渴望。

《丧失》:表达了对逝去事物的哀悼,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获奖与出版:阿库乌雾的诗歌集《阿库乌雾诗歌选》收录了他多年的诗作,其中包括了上述提到的一些诗歌。

该诗集曾获得一定的关注和好评,显示了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

他的诗歌也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例如,他曾在美国的文学刊物上发表诗作,并出版了彝族文学史上的第一部彝英对照版诗集《Tiger Traces》。

学术研究:除了创作诗歌,阿库乌雾还是一位学者,他的学术研究涉及诗歌的形式美学、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双语写作特征等领域,他的理论研究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

综上所述,阿库乌雾的诗歌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彝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传承,而且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现代诗人对于普遍人类情感和哲学问题的敏锐洞察力。

浅析彝族双语诗人阿库乌雾的“阈限”写作

浅析彝族双语诗人阿库乌雾的“阈限”写作

第4卷 第5期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Vol.4 No.52010年 10月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ct.2010 收稿日期:2010-02-19 修回日期:2010-05-17 作者简介:李金发(1978-),男,云南玉溪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民族学、人类学研究。

①彝文,1994年,彝族文学史上第一部母语现代诗集。

②彝文,1998年,彝族文学史上第一部母语现代散文诗集。

③彝英对照,2006年,彝族文学史上第一部彝英对照版诗集。

浅析彝族双语诗人阿库乌雾的“阈限”写作李金发(云南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云南蒙自661100)摘要:人类学通过仪式理论中的“阈限”概念可以用来分析彝族双语诗人阿库乌雾的文学创作背后的深层文化结构。

彝族文化是阿库乌雾的文学创作背后的原生文化结构,它使其诗歌具有了民族性特征;同时,反结构状态的阈限写作使阿库乌雾的诗歌立足于民族性又超越民族性,具有开放性和交融性特点。

关键词:阿库乌雾;双语诗人;阈限中图分类号:I 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 (2010)05-0104-05On Threshold Writing of Yi ̓s Bilingual Poet Akuwuwu蕴陨允蚤灶鄄枣葬(College of Humanities,Honghe University,Mengzi 661100,China)Abstract :The author analyzed writing of Yi ̓s bilingual poet Akuwuwu by using the “threshold theory”of anthropology,and tried to explain the deep cultural structures of Akuwuwu ̓s writing.Firstly,Yi culture is his native culture and structure,his poetry presented an ethnic culture.On the other hand,the threshold writing of antistructure state made his poets basing and transcending nationality and with the festures of openness and cultural fusion.Key words :Akuwuwu;bilingual poet;threshold 阿库乌雾,汉名罗庆春,在文学创作上,他不仅能用母语———彝语写现代诗,又能用第二母语———汉语进行创作。

阿-卡彭铁尔《人间王国》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阿-卡彭铁尔《人间王国》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阿-卡彭铁尔《人间王国》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阿-卡彭铁尔《人间王国》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阿莱霍卡彭铁尔(19041980) ,古巴小说家、散文家、音乐理论家、外交活动家。

“第二母语”与阿库乌雾汉语先锋诗

“第二母语”与阿库乌雾汉语先锋诗

“第二母语”与阿库乌雾汉语先锋诗作者:吉洛打则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3期摘要:由于中国是社会历史几度重大变革后形成的“多元一体”结构的多民族国家,且汉语言是国家通用语,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诗人首先敏锐地驾驭汉语言进行文学创作,既延续了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叙事和文学艺术抒情的汉语文脉,又不可避免地遭遇了“白话文”“现代汉语”叙事时代的语言事件的深度洗礼。

本文主要从阿库乌雾汉语先锋诗创作中剖析并确认“第二母语情结”及其文化书写的诗学含义。

关键词:第二母语阿库乌雾先锋诗多民族汉语文学在当代中国,汉语以其巨大的吸附力和整合力已经确立为我国少数民族作家的“第二母语”。

而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文学叙事,也是有力推进少数民族各群体由原有的母语文化的自在性和自然性生成,不断走向各民族汉语文化模式建构的自觉性和主体性进程,即境内各族群历史异化深度实现的重要标志。

由于文学叙事的内趋性、前瞻性和创造性特征,当一个个生机勃勃、灵活多变的少数民族母语世界被全方位深层次地转写和迻译为“第二语言”形式存在时,我们会发现,当代少数民族汉语文学叙事已经无法回避地成为各少数民族母语生存现实全面坍落的见证,并将必然充当各民族母语叙事传统残酷而温柔的终结者。

一幕幕重新选择母语的生命游戏在中华大地上如期上演。

由此,中国当代多民族汉语文学叙事这一深具“跨文化叙事”特性的文化行为和精神构型方式中,语言再次凸显为核心命题备受关注。

一、阿库乌雾的“第二母语情结”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少数民族先贤们以博大的胸怀和超凡的远见卓识,积极地参与到整体的中国汉语文明和汉字书写的文化史缔造过程中。

正是各少数民族历代祖先中先后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汉语叙事、汉语书写者,用自己穿越母语、穿越历史的汉语书写文本为多民族历史开创性地缔造了“多元一体”文化结构里的汉语叙事和汉字书写文脉,从而使中华文化叙事和历史生命构型较早地吸收和整合了博大精深的汉语智慧和高致深蕴的汉语文化精神。

民族文化精神的现代性寻求——论阿库乌雾母语散文诗创作

民族文化精神的现代性寻求——论阿库乌雾母语散文诗创作

作者: 阿牛木支
作者机构: 四川西昌学院彝文系
出版物刊名: 民族文学研究
页码: 128-132页
主题词: 阿库乌雾;母语;散文诗;民族文化精神;现代性
摘要:阿库乌雾母语散文诗创作不论从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开拓上,还是彝民族主体精神的现代性寻求上,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较为广泛的影响。

对于民族文化精神的现代性寻求的意旨主要体现在图腾文化遗迹的追溯与民族古典精神的重铸,传统思想资源的深掘与历史异化命运的抗争,文化救赎与生存忧患品质的全面凸显,文化变迁与文化融合中的艺术精神创造。

阿库乌雾《混血时代》意象研究

阿库乌雾《混血时代》意象研究

阿库乌雾《混血时代》意象研究本文以阿库乌雾《混血时代》的诗歌意象作为研究切入点,分析阿库乌雾的“混血美学”诗学实践和后现代写作策略。

阿库乌雾摆脱了少数民族文学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呈现出来的逃避都市、沉浸乡土的二元对立的流散写作模式,他立足于城市语境,以广阔的世界文学视野,积极持续地实践着少数民族文学的都市空间转型,建构着少数民族文学的都市价值立场和文学审美。

《混血时代》由坚定的民族文化转型和重构的使命感出发,以独立的精神姿态和个人化的“第二汉语”书写策略,建构了一个跨城乡二元空间的都市少数民族文学的“第三空间”。

对现代性的理性批判和对传统文化的洞察反省构成全书的两个主声部,学者的理性和诗人的感性形成文本富于辩证的双重审美向度,《混血时代》的写作将为未来少数民族文学乃至世界少数族裔文学在全球化时代处理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重构少数民族文学的现代性价值立场提供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主要梳理新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脉络和书写困局,并指出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分析单质化的“传统空间”中的自然意象“遗产”怎样通过诗人的重新激活,而对现实生存和历史记忆进行双重投射和观照,从而具备了崭新的现代性审美价值和功能。

第三部分从“语言和身体”意象入手,分析诗人少数民族在生存背景由“传统空间”置换为“都市空间”带来的困境的观察和思辨,由此,提出抵御异化、寻求生命本真意识,重建诗意栖居和生命伦理的思考。

第四部分,讨论诗人以未来维度的眼光,从全球化和都市化的背景出发,立足城市,洞察民族文化实质,积极建构少数民族文学的都市“第三空间”,寻求共通性、普世性的文化价值和道德。

第五部分为结语,在全文的基础上,总结《混血时代》异质性的写作策略和审美追求,指出其中包含的对民族文化和现代性融合的探索和启示。

文化挑战、诗意建构与中国现代诗——彝族诗人阿库乌雾的诗歌

文化挑战、诗意建构与中国现代诗——彝族诗人阿库乌雾的诗歌

A Talk on Poems by Apkupvytvy, a Poet of Yi
Nationality
作者: 姚新勇
作者机构: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出版物刊名: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2-107页
主题词: 阿库乌雾 彝族 传统 现代 后现代 中国 新诗
摘要:文章通过将彝族诗人阿库乌雾的诗歌,纳入到转型期彝族诗歌、后现代文化、中国新诗传统等多重语境中加以分析,既揭示了诗人本身独特的诗歌意义和文化意义,也探寻了少数族裔汉语写作之于中国的“历史—当下”的文化诗学意义。

从而提醒汉族主流文化,自觉地去倾听异质边缘的声音,从而促进富于真正生命力的异质同构的中国文化认同的建构。

阿库乌雾现代诗歌创作的语言文化策略

阿库乌雾现代诗歌创作的语言文化策略

作者: 周芸芳[1,2]
作者机构: [1]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南充637002;[2]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出版物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73-178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1期
主题词: 阿库乌雾 第二母语 毕摩文化 混血文化 不同而和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阿库乌雾一直运用彝语和汉语进行诗歌创作,阐释了彝族人民的历史遭遇、现代境况和精神世界,他的内心经历了焦虑、警惕、释怀三个阶段。

他长期坚持语言文化的策略,本着求新求变的宗旨,既突破了传统文化的藩篱,又克制了现代文化思潮的激进影响。

而且,近十年来,他浸淫于古老的毕摩经书诗文之中,挖掘本族裔文化的精华,促使其重新流光溢彩。

本文将全面分析他的诗集,剖析其诗歌创作的心路历程和文化策略,认为诗人用彝语和汉语创作的诗文很好地构建了混血文化的理想王国,并借助比较文学变异学仔细考量诗人在后现代语境和多元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中,进行彝族诗歌创新实践的价值,重构民族身份的主体性,打破了彝族诗歌创作的旧模式,将彝族诗歌带出困境,开辟了新路径的深远意义。

试论阿库乌雾诗歌的美学风格

试论阿库乌雾诗歌的美学风格

恻、 悠远飘逸或是廉价的乐观向上, 而是在对民族历史文化 的体悟和坚守承续中展现出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 识使其诗歌创作充满屈原的忧愤 , 少了阮籍的慷慨 , 少了陶
渊明超然物外 、 平淡冲和的意境。这种忧患意识使诗歌的 意象选择多是阳刚雄健 , 诗人欲 以这些意象体现蓬勃旺盛 的本民族生命力。诗歌在激昂 、 沉痛 、 执着的情感抒 发中, 体现出上下求索的悲壮美学风格。阿库乌雾不是一般意义 上的少数民族诗人 , 他更是一位学者, 一位长期浸淫学院文 化的智性诗人 。正因为他长期置 身于汉语文化之中 , 他更 能感受到母语文化 的式微 。他以彝人 的眼光看待栖息之 所, 以彝人的身份体验现代城市的精神物质文明 , 以他者的 眼光审视现代文明 , 看到了喧嚣繁荣掩藏下的荒诞。他以 诗歌营造世纪末情绪 , 以荒诞美概括现代科技文明塑造的
的父辈常常陷入一种从未有过的迷惘 。 ” 作为华夏文化子 文化的彝族文化, 遭遇现代文明的挤压, 感受双重边缘 的危
当代诗 坛 上像 阿 库乌 雾 这样 源 于生 命 深 处 的激 情 , 用
生命写作的诗人已经不多。就整体的 当代诗坛而言, 一部 分诗人沉浸在玩弄文字游戏的所谓先锋派泥潭 里; 一部分
城市 。人类普遍具有祖先崇拜 、 英雄崇拜情结 , 阿库乌雾更 深地具有这样一种情结。他深情呼唤 英雄的回归, 赞美祖 先旺盛的生命力, 歌颂古老的民族文化。他像屈原一样上 下求索 , 像屈原一样 “ 招魂” 。阿库乌雾怀着对部落文明无
限 的爱 , 乡找 寻 纯朴 、 蕴 的母 语 文化 , 是 发现 那 里 已 返 厚 但 经 鬼 火 密布 , 鹃 啼 血 , 诗 歌 进 而 呈现 一 种 悲 凉 的 美 学 杜 他
诗 歌 理 论 与 批 评 ・当 代 文 坛 ・2 . 011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文本 。这还体 现 了诗 人对 于传统 的态度 , 那就 是, 对传 统 的学 习应该 是一 个创 造性 的叛 逆 过程 。 其次 , 典 故 与 象 征 的熟 练 运 用 。 古 往今 来 , 运 用典故 已成为一种传统 的诗歌技巧 。阿库乌雾 的 诗歌 中较多地采用 了该技巧 。具有代表性 的彝语

世 界 中逐 步 脱 离而缔 造 自己的历 史的 开始 , 视 为 我
们 的祖 先 由图腾 生命 向文化 生命 转化 的标 志 。
《 雪之巫》 1 该 诗 句 的 文 化 原 型 源 自彝 族 史 诗 《 雪 子 十 二 支》 。其 中, 写到了彝族起源于红雪 : 变化 变化 着 ,
于是 , 我 们 将 这 场铺 天 盖地 雪视 为彝 族 人 以 自 己的 方 式记 录 的 文 明的 开端 , 视 为人 类从 神 性 生命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6 — 1 0
作者简介 : 李佳 ( 1 9 8 6 -) , 女, 纳西族 , 云南永胜人 , 助教 , 硕士, 研究方 向: 多民族文学比较研究。
全球 化时代 的 少数 民族 诗歌 , 不 论在 主题选 择、 审美取 向, 语 言模式还是传 播方式上都显 示出 了新 的特 征 。对后 现 代 艺术 创 作 手法 的熟 练运 用 , 已成 为新 时期 少 数 民族 诗 歌创 作 的 技 法 之 一 。学 者 型 的彝 族诗 人 阿库 乌雾 n , 其 诗 歌 内 容 丰 富 多 彩 。创 作技 法 既 传 承 了传 统诗 歌 的 创作 技 巧 , 又 融 合 了诸多后现代 的写作技巧。互文手法的驾驭 , 典 故 与象 征 的有 机 结合 , 自由 的诗 歌解 构 及 彝汉 双 语 的熟练转换 , 使得 他的诗 歌在传 统与现代 、 抽象 与 具体 问 自由驰 骋 , 彰显 了其 独特 的美 学特 质 。
技巧的传承 又融合 了诸 多后现代 的写作技巧 。而互文的使 用、 碎 片化 的结构和 大小语 言的转换 是阿库乌雾的诗歌技 巧 中最独
特的美学表现。
【 关键词 】 互文 ; 结构 ; 语言 【 中图分 类号 ] I 2 0 7 . 9 1 7 【 文献标志码 l x 【 文章编号 】 1 6 7 3 — 1 8 8 3 ( 2 0 1 5 ) 0 3— 0 0 3 9 — 0 5
Se p . , 2 01 5
从解构到建构
— —
探析全球 化语境 下阿库乌雾诗 歌创 作 的技巧
李 佳
( 丽江 师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中文 系 , 云南 丽 江 6 7 4 1 9 9 )
【 摘
要】 学者型的彝族诗人 阿库 乌雾 , 其诗歌 内容 蕴含 着浓郁的宗教 色彩和寻根 意识 。创 作方法上 , 他 既有 对传 统诗歌
首先 , 拼贴手法的使用 。拼贴手法是后现代写 作 中 的常 用 手 法, 是 作 品 对 不 同作 家 及 其 作 品 的 模 仿。 “ 强调异质性 , 异质性在文本中的借用和接受之 间凸显 出来 , 动 态 的 拼 凑 指 导 着 我 们 审 视 互 文 关
系, 即 把 从 不 同角 度 和 问题 叙 述 的 素 材 并 置 在 一 起。 ” 阿库乌雾吸收了《 勒俄特依》 《 妈妈的女儿》 等
— —
天上 掉 下 泡桐 树 。
落在 大地 上 ,
霉 烂三 年后 ,
升起 三 股 雾 ,
升 到天 空去 , 降下三 场 红雪 来。

互 文 的 运 用
“ 互文 性 也译 做 ‘ 文本 间性 ’ 。通 常被 用 来 指示
两 个 或两 个 以 上文 本 问发 生 的互 文 关 系 。 ” 互 文 手
诗 人 从 彝 族 古 典 长 诗 中直 接将 有关 “ 雪” 的描 述 挪 用 过 来 加 以创 作 。诗 人 认 为 “ 雪” 对 彝 族 有 着 特 殊 的意 义 。 “ 雪” 就是族源 , 已经 成 为 一 种 生死 的
法 的 运用 , 能够 增 加 作 品 的意 义 。在 其 作 品 中主 要 表 现 为拼贴 式 的模仿 和典 故 与象 征 的运 用 。
第2 7 卷第 3 期
2 0 1 5 年 9月
西昌学院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Xi c h a n g C o l l e g e ・ S o e i M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V0 1 . 2 7. NO. 3
象征 , 承载着一个 民族的集体记忆 。诗人通过模仿 经典写作 , 表现 出对生命 的敬畏与尊重 , 开始 了真 正 的 自我指 涉 , 即, “ 雪” 不 再 只是 单一 的事 物 , 而 成 为一 个 文化 符 号 , 是 一 个 民族 对 自身 认 识 的凝 缩 。 《 雪之巫》 是对《 雪子 十二支》 文学模式 的再现和改 造 。此外 , 《 竹之巫》 《 火之巫》 《 水之巫》 等诗歌直接
彝族宗教典籍 中的意象和故事原型 , 模仿彝族经典 中的故事情节 , 并进行再度创作 , 以不 同 的视 角 将 彝族 典 籍 中不 同 的片段 如 实 地记 录下 来 , 并将 它 们 平行 地置 放在 一起 。从 而 构成一 种新 的叙 述 结构 : 雪的产生和 雪的消逝 , 在 自然界是极其平常的 事, 但 曾经 却 为人 类 的 心灵 世界 与现 实生 活 带来过
无 限 的遐 思和神 秘 的启迪
源 自彝经中《 竹 的起源》 《 火 的起源》 《 水 的起源》 等 篇章 。他从彝族史诗 、 毕摩经文等传统文学样式 中 选取 场 景 、 意象 、 人 物 等一 些 基本 元 素 , 对 传 统文 本 进行 了 再 现 、 质 疑 。 阿库 乌雾 继 承 了传 统 文 学 , 又 打破 了 以往现 实 主 义 的叙 事 方式 , 建 构 出一个 新 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