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高考复习
近代史第八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自愿互利 公私合营 1957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的建立
荡涤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开始树 立起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地位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有资本主义因素 在农村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涤荡旧社会遗留的污泥浊水 “和平共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地位的加强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各国都出现了经 济危机 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 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帝国主义时代,中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 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 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 路实现现代化的可能 性已经失去 实现对农业和手工业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的社会主义改造 没收官僚垄断资本 没收民族资本
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建设
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 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发展手工业生 产合作社,逐 步提高人民的 物质文化生活 水平 要求过急、工 作过粗 逐步推广 坚持自愿和互 利的原则,采 取典型示范、 逐步推广的方 法 高级农业生产 合作社 个体经济 工人阶级和资 产阶级的矛盾 民族独立 反浪费 统购包销 受到人民政府 管理和工人监 督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 决议》中提出的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组 织形式是 在新民主主义经济新结构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基本矛盾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完成的历史任务包括 1951年开始的“三反”运动的内容是 下列属于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有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国家 资本主义的途径来实现的,这种国家资本主义的特 点有
题干 单选题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 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 任务是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稳 固新政权。其中,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是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 资本,这一措施 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建设的中心 环节是 1953年实行的三大改造,实质是 1953年到1956年我国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 因是 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循序渐进的步骤是 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带有半社会主义性 质的经济组织是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赎买 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指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公私合营阶段,和平赎 买的形式是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国 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是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 标志是 我国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 式是 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是 指 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居于领导地位的是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选择了
高中历史必修笔记之辛亥革命到1949
1840— 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1919— 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1894— 1919政治:1894,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1895 年,孙中山在广州发动起义,起义失败辛亥革命(广义):社会背景:《辛丑条约》(1901)签订后,中国人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迫于形势,清政府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条件)阶级: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
(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的思想武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重要阵地:上海和东京革命宣传家:章炳麟(章太炎)、邹容、陈天华1905,中国在东京成立(孙中山、黄兴、宋教仁)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提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创办《民报》。
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包括黄花岗起义),推动全国进入革命高潮。
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1911 年 5 月,清政府颁发“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发了保路风潮。
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为都督。
但各省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1912 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一会的多数党产生。
1912, 2 月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
袁世凯赞成议和,孙中山辞职。
3 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入袁世凯手里辛亥革命的性质: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积极:1.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3.民主共和观深入人心4.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不足:1.没有完成反封建反帝的革命任务2.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导致上述不足的原因:主观:民主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软弱性、妥协性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破坏,其力量过于强大。
09高考中国近现代史复习第八单元:新
1953一1956年 向社会主义过渡) (二) 1953一195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
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 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 内容? 一化三改(一化是主体, 内容? 一化三改(一化是主体, 三改是两翼) 三改是两翼) 1、过渡时期总路线
会 精 神 的 施
七 届 二 中 全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 特点? 造结合, 特点? 造结合,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 产关系结合
现代化是共和国史的中心和主题
一部共和国的历史就是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领导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并最终走上中国特 色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色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也是开创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历史。 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历史。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新中国成立 以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中心目标, 以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中心目标,所以理解和把 握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创 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模式是中心问题。 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模式是中心问题。
过渡时期是建国以后到80年代发展最好的时期 过渡时期是建国以后到80年代发展最好的时期 80
(2)实现转变的基本特点: 实现转变的基本特点: 第一,具有明显的和平性质。 第一 , 具有明显的和平性质 。 通过自愿互利和典型示 范方式,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 范方式 , 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 ; 用和平赎买的 方式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方式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 并且与民族资 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 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 第二,转变是运用国家政权力量, 第二,转变是运用国家政权力量,自觉利用生产关系 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有计划、 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生 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中国的转变, 第三,中国的转变,没有像西方经过资本主义充分而 自由发展的阶段,没有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 自由发展的阶段,没有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 第四,在经济制度改造的同时, 人的改造结合进行 结合进行。 第四,在经济制度改造的同时,与人的改造结合进行。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8单元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 第2
第21讲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届某某某某三模)1937年,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始投资26亿“满洲国元”。
1938年又扩充至50亿“满洲国元”,使得伪满洲国的生铁产量达到500万吨、钢材产量达到200万吨、电力达到260万千瓦。
日本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B.转移本土过剩的产能C.掠夺沦陷区战略资源D.消耗伪满政权的实力解析:选C 根据材料“起始投资26亿‘满洲国元’。
1938年又扩充至50亿‘满洲国元’”,可知伪满洲国的投资不断扩大,这是满足日本“以战养战”的目的,故选C项;材料不能体现投资与抗日根据地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日本对中国钢铁能源的一种侵略,排除B项;日本利用伪满洲国,满足其侵略扩X的野心,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2.(2019届某某某某三模)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某某后写道:“1938年以来,日军已作了多次的消灭进攻,对着所有主要的游击根据地,首要目标是八路军和新四军,这两支军队的各种组织现在的作战次数约占沦陷区全部交战的五分之四。
”据此可知,斯诺( ) A.强调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支持B.认为敌后战场有力地牵制了日军C.忽视了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贡献D.肯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解析:选B 材料“1938年以来,日军已作了多次的消灭进攻,对着所有主要的游击根据地,首要目标是八路军和新四军,这两支军队的各种组织现在的作战次数约占沦陷区全部交战的五分之四”强调敌后战场有力牵制了日军,为抗战胜利作了贡献,故选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中某某人民之间关系问题,排除A项;斯诺没有谈及正面战场的影响,排除C项;斯诺主要从敌后战场对战争的影响这个角度来阐述观点,排除D项。
3.(2019届某某马某某三模)1937年9月初,某某失陷,经蒙古、某某至内地的中苏交通运输线也即将被截断。
14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集中兵力在某某决战乎?”10月起,他抽调骁勇善战的桂军及滇军加入某某战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它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以下是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相关例题和知识点的总结。
一、知识点1、新中国成立的背景(1)近代以来,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国家积贫积弱,人民生活困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长期的斗争,逐渐壮大力量,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筹备新中国成立(1)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3、开国大典(1)1949 年 10 月 1 日下午 3 点,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2)随后,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展示了新中国的力量和人民的喜悦。
4、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2)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3)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5、新中国成立后的巩固措施(1)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抗美援朝: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取得了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二、例题1、(单选题)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是()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B 开国大典的举行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D 三大改造的完成答案:B解析: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历史高考知识点
新中国历史高考知识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新中国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的发展轨迹和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和主题,介绍一些关于新中国历史的高考知识点。
一、新中国建立与中国历史变革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从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列强侵略、战乱频仍等一系列动荡。
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著名的两次革命——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经过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这标志着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拉开了序幕。
二、新中国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新中国的成立之初,中国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和挑战。
毛泽东提出了“抓农业、重工业、轻工业”的发展思路,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这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经济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改革开放的思想开始在中国兴起,并逐渐传播到政府和经济界。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口号,开启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新时代。
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出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政策。
特别是对外开放,使中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三、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
初期,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共运,以援助、援外为主要手段,积极寻求国际间的友好合作与互助。
七十年代后期,中国开始了对外开放政策,逐渐与世界各国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
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核心,提倡国与国之间的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领土不侵犯。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国际秩序的完善。
中国近代历史复习大纲
中国近代历史复习大纲第一章:鸦片战争
1. 鸦片战争的原因与经过;
2. 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3. 对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二章:戊戌维新
1. 戊戌变法的原因和历史背景;
2.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与失败原因;
3. 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章:辛亥革命
1. 辛亥革命的起因和经过;
2.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3.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与意义。
第四章:北洋政府
1. 北洋政府成立的背景和历史条件;
2. 大总统制度的实行和各项改革;
3. 北洋政府的缺陷和失败。
第五章: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1. 五四运动的背景和经过;
2. 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和主要内容;
3.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六章:国共合作与反帝抗日
1. 国共合作的背景和历史进程;
2. 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和中共在抗战中的地位;
3. 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和意义。
第七章: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
1. 解放战争的背景和历史进程;
2. 新中国政府的成立和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3. 新中国的建立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意义和影响。
第八章: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
1. 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建设和政策方针;
2.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实践和教训;
3.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和政治变革。
总结
以上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和事件,这些事件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事实的记忆和历史事件的联系,同时也要把握历史事件对当今时代的启示和指导。
8第八章习题及答案修改
第八章作业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于 1949 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标志着()A.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B. 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开始2 、 20 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是指()A.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3 、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A. 归农民所有B. 归乡镇所有C. 归集体所有D. 归国家所有4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过渡时期”是指()A. 从建国到三大运动胜利B. 从建国到国民经济恢复C. 从建国到三大改造完成D. 从大陆统一到三大改造完成5 、 1953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A.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B. 社会主义现代化C. 农业合作化D. 科学技术现代化6 、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这一措施()A. 兼有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性质B. 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C. 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D. 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7 、 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A. 过渡时期总任务提前完成B. 已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C.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 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8 、作为 1953 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建设的中心环节是()A. 重工业B. 轻工业C. 农业D. 林业9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A. 华北地区B. 西北地区C. 东北地区D. 东南地区10 、我国第一座生产载重汽车的制造厂位于()A. 沈阳B. 武汉C. 长春D. 北京11、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B、积极领导,稳步发展C、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援助D、积极领导,稳步前进12、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A、计划订货B、统购包销C、委托加工D、公私全营1 3、新民主主义经济中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A、国营经济B、个体经济C、合作社会经济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14、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A、解放区的公营经济B、没收的官僚资本C、征收、代管的外国资本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15、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优越的政治条件是()A、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建立C、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D、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成为多种经济成份中的领导力量16、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7、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是指()A、1952-1956年B、1949-1954年C、1953-1957年D、1950-1955年18、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环节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优先发展农业D、恢复国民经济19、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B、积极领导,稳步发展C、先合作化,后机械化D、积极领导,稳步前进20、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是()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B、积极领导,稳步发展C、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援助D、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答案:1 、 C2 、 C3 、 A4 、 C5 、 A6 、 C7 、 C8 、 A9 、 C 10 、 C11、D 12、D 13、A 14、B 15、B16、D 17、C 18、A 1 9、B 20、A二、多项选择题1 、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形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B. 国内反封建斗争的任务已经完成C. 国民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的状态D. 资本主义国家都不承认新中国E. 完成了祖国统一2 、全国胜利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着哪几种经济成分()A.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B.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C.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D.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E.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3 、下列关于 1952 年土地改革后确立的农民土地所有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 实质上是一种土地私有制B. 它彻底消灭了我国封建剥削土地制度C. 它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D. 为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E. 它标志着中国半封建社会的结束4 、 1952 年,毛泽东指出“不应再把民族资产阶级成为中间阶级。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8单元 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1919—1949年)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在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 战争期间遭到摧残。 思想上,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 导思想。 社会生活上,物质生活、交通和通信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9—1949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括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1924年)、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国共十 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年)、解放战争时期 (1945—1949年)五个阶段。 政治上,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成立,掀起了第一次工 人运动高潮;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推动了国民革命和工农运动的开展,基本上推翻 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工农武装 割据”的正确革命道路,并逐渐走向成熟;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史第八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课件
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
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 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 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 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史料二
孙中山在传统儒家思想熏染和历史启示下,结合
史料三
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
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
是知识青年的觉醒……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
放运动。
【常考角度】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与影响。
【考点链接】 近代化探索的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知识运用】
(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
的“前无古人的变化”。
【答案】 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
和政体,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的宪法;经济上,
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
件);思想上,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社会生活上,
礼仪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
不相符的是(
选项 A B 史实 洋务运动 百日维新
)
推论 提倡“自强”“求富”,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宣传“变法图强”,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C
D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践行“三民主义”,推翻中国2 000多年的封建统治
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命题点地提出解决土地问题的方 案,并在中国共产党帮助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进一 步发展。在土地所有制问题上,主张通过地主报价,将原 租的一部分给予地主,涨价部分归公,与民共享;必要时 照定价收买,最终使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成为自耕 农。 ——摘编自沈渭滨《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中国教育史第八章笔记整理
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第一节维新派的教育实践一、兴办学堂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领导的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维新派的教育实践活动是维新运动的基本内容。
维新性质的学堂包括两类:第一类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
另一类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领风气之先的学堂。
(1)万木草堂(掌握)1891年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于广州,变法派创办的第一所学校,起初只有梁、徐勤等20多个学生,到1898年时,学生已达千人,成为宣扬维新思想、培养变法人才的场所。
康有为撰《长兴学记》以为学规。
康在草堂讲学四年,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他日后的政治活动中,大批草堂学生坚定追随,如梁启超、麦孟华、徐勤、康广仁等。
(2)时务学堂(掌握)时务学堂是1897年由湖南的维新派人士黄遵宪、谭嗣同、江标和支持维新的官吏陈宝箴等人创办的,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康才常为助教。
采用康有为当年办“万木草堂”的经验,通过教学活动,大力宣传变法思想。
梁规定时务学堂的内容,中西学并重,分经、史、子和西学几类,他把学堂的功课分作“普通课”和“专门课”两大类,学完普通课后,再根据每人的志愿和特长,分别学习各种专门性的课程,以充实专门知识。
进务学堂在当时负有一定声望,并为维新变法事业培养了一批出色的人才。
二、兴办学会和发行报刊1895年,康有为与陈炽创办的《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并于同年成立北京强学会和上海强学会。
1896年,梁启超在北京创办《时务报》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各地宣传维新的学会的报刊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维新派以学会为阵地,以报刊为传媒,讲西学,论国事,宣传变法主张,抨击封建势力,进行维新思想的启蒙。
学会与维新学堂相互补充,起到了扩大教育面,开民智、新民德的作用。
第二节“百日维新”中教育改革一、创办京师大学堂1896年6月,刑部侍郎李端菜在《请推广学校折》中首次向朝廷正式提出设立京师大学堂的建议,此后,康有为、王鹏运等也多次奏请开办京师大学堂,但因一些大臣的反对未能实施。
2025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讲解:专题6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一部分中国史纲要专题6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考点18 辛亥革命知识点1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知识点2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知识点3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性质: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2.功绩(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政治民主化)(2)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思想启蒙化)(3)社会: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生活文明化)(4)反帝: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5)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历史局限(1)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考法清末的政治状况与革命思想1.政治状况(1)改革: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通过“新政”开展了一系列“自救”措施,包括改革官制、编练新军、倡导创办工商企业、推行教育改革等;通过“预备立宪”推进立宪运动,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2)革命:清末,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迅速广泛地开展起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2.革命思想面对列强侵略与政治腐败造成的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一些知识分子在强烈不满与迫切求变的心理驱使下滋生了革命意识,推动了民主革命的不断发展。
高考真题[全国甲2023·28]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
”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
这反映出( )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答案:C【解析】C项正确:材料中谈及的作品《革命军》《驳康书》《自由血》都蕴含着革命思想,清末的革命思潮涌动,陈去病认为戏剧比这些作品更具“奏效之捷”,并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体现出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练习及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练习1.【单选题】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是()A. 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B.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C.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D.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答案:D解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P1692.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的标志是()A.三大战役的胜利B.新中国的成立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D.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P1703.【单选题】中国人民解放军完成全国大陆解放的标志性事件是()A. 新彊和平解放B. 解放海南岛C. 西藏和平解放D. 湖南和平解放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解放全国大陆,建立人民政权的内容。
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西藏和平解放。
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海岛以外的全部中国领土得到解放,中国大陆实现了各族人民企盼已久的统一。
故本题选C。
P1724.【单选题】到1953年3月,我国建立了县级和县级以上的民族自治区达 ( )A. 27个B. 37个C. 47个D. 57个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解放全国大陆,建立人民政权的内容。
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53年3月,建立县级和县级以上民族自治区47个。
P1725.【单选题】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是()A. 《中国土地法大纲》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C. 《中国土地改革法》D.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开展土地改革及其他民主改革的内容。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新解放区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P1726.【单选题】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是( )A. 没收地主土地B. 没收官僚资本C. 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D. 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建立社会主义性质国营经济的内容。
第八章 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高考复习
第八章从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复习回顾1.20世纪初的时代阶段特征(国际国内)(1)1901年至1912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为争夺霸权和瓜分世界而进行疯狂的军备竞赛,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2)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华,操纵清政府,进行经济掠夺和文化侵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两大社会矛盾趋于汇流。
(3)为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维护垂死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先后玩弄了“新政”和“预备立宪”的骗局,更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4)20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蓬勃兴起。
中国同盟会成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的阶段。
武昌起义,促成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5)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国社会实现了第一次伟大转变,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果实为袁世凯所窃取。
2.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及原因(1)特点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秩序进一步深化并完全确立。
原因:①帝国主义加快侵华的步伐,“以华制华”;②清王朝完全成为洋人朝廷;③中国人民的抗争使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
(2)特点二:中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合流,中国人民斗争矛头由主要指向帝国主义转向主要指向清王朝和北洋军阀。
原因:①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②侵华政策改变。
③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
(3)特点三:资产阶级运动由改良到革命。
原因: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下层力量增强;②由于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先进知识分子倾向革命;③改良道路的失败使许多人放弃对清王朝的幻想;④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促进了中华民族新觉醒。
⑤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被揭穿,使人民更加认识了它的顽固与反动。
3.20世纪初,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20世纪初,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从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复习回顾1.20世纪初的时代阶段特征(国际国内)(1)1901年至1912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为争夺霸权和瓜分世界而进行疯狂的军备竞赛,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2)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华,操纵清政府,进行经济掠夺和文化侵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两大社会矛盾趋于汇流。
(3)为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维护垂死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先后玩弄了“新政”和“预备立宪”的骗局,更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4)20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蓬勃兴起。
中国同盟会成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的阶段。
武昌起义,促成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5)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国社会实现了第一次伟大转变,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果实为袁世凯所窃取。
2.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及原因(1)特点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秩序进一步深化并完全确立。
原因:①帝国主义加快侵华的步伐,“以华制华”;②清王朝完全成为洋人朝廷;③中国人民的抗争使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
(2)特点二:中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合流,中国人民斗争矛头由主要指向帝国主义转向主要指向清王朝和北洋军阀。
原因:①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②侵华政策改变。
③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
(3)特点三:资产阶级运动由改良到革命。
原因: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下层力量增强;②由于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先进知识分子倾向革命;③改良道路的失败使许多人放弃对清王朝的幻想;④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促进了中华民族新觉醒。
⑤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被揭穿,使人民更加认识了它的顽固与反动。
3.20世纪初,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20世纪初,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的矛盾。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变为“洋人的朝廷”。
与此同时,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矛盾日益尖锐。
因此,帝国主义调整侵华政策,采取“以华制华”的手段来控制中国。
这样,中国民族矛盾的表现形式就发生了变化。
4.20世纪初,辛亥革命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1)发展的历史条件客观上:①《马关条约》后,清政府被迫放松了民间设厂的限制;②清政府“新政”鼓励私人投资设厂;③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④中国人民收回利权的斗争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主观上:①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自身经济的发展;②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
(2)作用: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经济、阶级基础。
第一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1)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①民族危机加深:A.经济上:加强掠夺,特别是掠夺路矿权,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落后。
B.政治上:帝国主义“以华制华”扶植清政府。
②清末新政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2)主观原因: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②抗捐抗税斗争,收回利权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统治。
可见,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历史事件,它是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辛亥革命的准备1.革命革命思想的传播(1)时间:20世纪初(2)社会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3)思想武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4)方式:译著、报刊,如《民约论》《万法精理》《国民报》《游学译编》。
(5)宣传中心:东京、上海(6)代表人物:①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民主革命思想。
②邹容:《革命军》,革命建国纲领,即建立“中华共和国”。
③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主张反帝反封建同时并举。
2.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1)兴中会:1894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2)中国同盟会:1905年,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
机关报:《民报》3.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1)论战阵地:革命派以《民报》为阵地,改良派以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为阵地。
(2)论战内容:论战的中心围绕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展开,即革命要不要以“反满”为目标、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等问题。
涉及到民主革命的对象、任务。
(3)论战结果:改良派从国情出发,认识到建设民主政治需要一定的条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却没有看到专制势力的顽固。
革命派要求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日益得到进步人士的理解和拥护。
经过两年对的论战,革命派已明显占据优势,有力地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4.辛亥革命前的实践准备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1911年4月,同盟会在广州发动黄花岗起义。
起义尽管失败,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进程的发展。
5.有利时机:1911年5月,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三、中华民国成立1.概况: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采用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时间: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否定专制;②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③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体现了自由、平等、民主。
④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⑤实行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3)性质: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4)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四、辛亥革命的结局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1)原因:袁世凯自身条件:政治手腕、军权;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进攻;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2)过程: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2月13日,孙中山辞职,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1)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辛亥革命的失败(1)表现: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2)原因: 主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
难点解析:1.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异同比较(1)相同点①历史背景:都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清政府极端腐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目的:都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③领导阶级及其特点: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都既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又有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软弱妥协。
④指导思想:都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反对封建主义,用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取代封建体制。
都侧重介绍宣传政治主张,对封建思想没有进行彻底批判。
⑤最终结果及其原因: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根本原因都在于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2)不同点:①政治主张:领导戊戌变法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保留皇帝。
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帝制,实行民主共和。
②手段及性质:戊戌变法靠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辛亥革命采取自下而上的武装斗争,是比较完整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结果也有不同的一面:戊戌变法半途夭折,完全失败,变法法令被废除。
辛亥革命毕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取得了很大成功。
(3)产生不同的原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代表资产阶级上层,他们极力接近封建社会上层人物,更多地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代表了中小资产阶级,他们紧紧依靠华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较大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性。
2.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比较(1)相同点①都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为主要斗争目标。
②都制定了革命的纲领,前者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后者提出了“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③都采取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斗争方式。
太平天国同清朝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斗争,进行了北伐、西征、东征和后期防御战等,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反清起义。
④都在南京建立了革命政权。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辛亥革命中在南京建立了临时政府。
⑤这两次革命都没有完成反侵略(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2)不同点①领导革命的阶级不同: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②革命的性质虽然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但太平天国运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而是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农民战争。
辛亥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革命的纲领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是要建立一个“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有田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带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理想社会。
“三民主义”是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
太平天国分配土地的办法与辛亥革命的“平均地权”也有质的区别。
一是平均主义的,彻底否定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④发动群众的程度不同。
太平天国主要依靠广大农民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而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则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仅依靠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会党和新军中的一部分人。
⑤斗争的结果不同:太平天国运动被清王朝勾结外来反动势力残酷地镇压了,而辛亥革命则在推翻了清王朝对中国的封建统治后被中外反动势力篡夺了革命果实。
3.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比较(1)相同点:向西方学习,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2)不同点: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海军等。
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他们多次上书请求变法,并在光绪帝支持下发动了戊戌变法。
革命派主张实行“三民主义”,以革命暴力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