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九年级11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重点难点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重点难点11-1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重点:知道熔化、汽化现象及其产生条件。
难点:能把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
11-2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重点:熔化、汽化是吸热过程,汽化两种方式之间的区别。
难点:升华是吸热过程,蒸发也要吸热。
11-3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重点:理解冰、霜、雾的形成过程及放热现象;理解物态变化图像的物理意义及作用。
难点:会用物态变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
11-4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重点:知道水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知道污染水资源的源头及增强环境保护。
难点:水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
12-1温度与内能重点:⒈能正确使用液体温度计测液体温度。
⒉认识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
难点:能够认识到热量、内能、温度三个物理量的区别与联系。
12-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重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利用比热容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难点:掌握热量的计算相关公式。
12-3内燃机重点:了解汽油机、柴油机的构造。
难点:描述内燃机的各冲程工作情况。
12-4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重点:燃料的热值,热机的效率。
热点:理解热值,利用热值进行计算和应用。
13-1电是什么重点:知道两种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难点:两轻小物体相互吸引是否都带电。
13-2让电灯发光重点:了解电路的组成,知道电流方向,认识短路危害。
难点:会画简单电路。
13-3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重点:理解串、并联电路连接特点,学会连接简单的串联和并联电路。
难点:连接并联电路。
13-4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重点: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特点。
难点:会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
13-5测量电压重点:会正确将电压表连入电路中,理解串、并联电路电压特点。
难点:会用电压表检测开路点。
14-1电阻与变阻器重点:电阻,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知道滑动变阻器的用法。
难点:对电阻的理解,及对研究问题的方法的理解。
14-2欧姆定律重点:知道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经历探究的全过程,理解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核心素养目标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核心素养目标教案深度解析》1.引言在现代社会中,物理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通过学习物理,不仅可以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核心素养目标教案的撰写人,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教案的核心内容,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如何通过这一教案来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
2.教学目标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核心素养目标教案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2)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科学研究的能力;(4)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3.教学内容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核心素养目标教案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力和压力、机械能和动力、电和磁、光和声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和活动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物理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
4.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实验、讨论、激发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情境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物理知识的整体认识和深入理解。
5.教学评价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核心素养目标教案的教学评价,旨在通过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运用情况和实践技能情况,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还可以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小测验、实验报告等方式,帮助学生及时检测和巩固所学知识。
6.个人观点作为撰写人,我对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核心素养目标教案的编写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认为,这一教案不仅突出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和科学素养。
7.总结与回顾通过对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核心素养目标教案的深度解析,我们了解到这一教案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仅能掌握丰富的知识,还能培养出扎实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沪科九年级数学教学计划7篇
沪科九年级数学教学计划7篇沪科九年级数学教学计划篇1一、学情分析通过对上学期检测分析,发现本班学生存在很严重的’两极分化。
一方面是平时成绩可以的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与技巧,对数学学习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是相当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数学已经落后很远,基本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这几天对生的了解,我感到教学工作的开展很难。
期末考试及格和优秀人数有待提高。
具了解随老师学习的仅有十几个人,许多学生连最基本的知识也不会,课上也不听,作业也交不上来。
有的的学生刚发的作业试卷一天就丢了。
针对这这个班的学生的情况,我一定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力争中考取得好成绩。
二、教学思想九年级教学要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使今年中考成绩稳中有升。
初三毕业班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1、明确指导思想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所以数学复习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使各层次的学生对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均有所提高,还要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较强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认真研究,把握方向。
认真研究中考指导书,梳理清楚知识点,把握准各个章节的了解、理解、掌握、灵活和综合运用四个层次。
哪些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哪些要让学生灵活运用,教师要对复习的内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了然于心,这样就能驾驭复习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复习的质量。
三、教学进度教学安排教学达到的目标第1-4周完成圆的教学任务,并完成测验、分析、讲评。
第5周完成统计估计的教学任务,并完成测验、分析、讲评。
第6-7周围绕初中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第一轮总复习,使学生掌握每个章节的知识点,熟练解答各类基础题,对每个章节进行测验,检测学生掌握程度,促知识巩固,力求做到人人过关。
(共44套311页)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全套)名师教案汇总
(共44套311页)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全套)名师教案汇总12.1 温度与温度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常见得温度值。
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2)了解体温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摄氏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过程与方法2、过程与方法:养成使用仪器和探究其物理原理的好习惯,体验学会使用一种新仪器的愉悦心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重点温度计的使用四、教学难点温度计的使用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过渡】春天冰融化,夏天水长流,秋天云高远,冬天雪封河。
以四幅美丽的图片引入本章的物态变化内容。
四季交替变化的同时,也伴随着气温的变化,而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也都与温度有关。
我们这一章的探究就从大家所熟悉的温度开始。
(以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引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理念。
)(二)讲授新课1.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只能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的某些特性来间接测量,而用来量度物体温度数值的标尺叫温标.它规定了温度的读数起点(零点)和测量温度的基本单位.目前国际上用得较多的温标有华氏温标(°F)、摄氏温标(°C)、热力学温标(K)和国际实用温标.从分子运动论观点看,温度是物体分子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含有统计意义.对于个别分子来说,温度是没有意义的.2.温度计(1)【想想做做】我们把一左手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
这时,我们觉得在左手感到温水冷、右手感到温水热。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点运动综合题强化训练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点运动综合题强化训练一、选择题1.如图①,点P 从△ABC 的顶点A 出发,沿A →B →C 匀速运动到点C ,图②为点P 运动时线段 CP 的长度y 随时间x 变化的关系图象,其中Q 为曲线部分的最低点,则△ABC 的边AB 的长度为 ( )A. 12B. 8C. 10D. 132. 如图①,E 为矩形ABCD 的边AD 上一点,点P 从点B 出发沿折线B -E -D 运动到点D 停止,点Q 从点B 出发沿BC 运动到点C 停止,它们的运动速度都是1 cm/s.现P ,Q 两点同时出发,设运动时间为 x s ,△BPQ 的面积为y cm 2,若y 与x 的对应关系如图②所示,则矩形ABCD 的面积是 ( )A. 96 cm 2B. 84 cm 2C. 72 cm 2D. 56 cm 23.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的坐标为(3,2),AB ⊥x 轴于点B ,C 是线段OB 上的点,连接AC.点P 在线段AC 上,且AP =2PC ,函数y = kx (x >0)的图象经过点P .当点C 在线段OB 上运动时,k 的取值范围是 ( ) A. 0<k ≤2 B. 23≤k ≤3C. 23≤k ≤2D. 83≤k ≤4第3题二、填空题4.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 ∥CD ,∠ABC =60°,AD =BC =CD =4,M 是四边形ABCD 内的一个动点,满足∠AMD =90°,则点M 到直线BC 的距离的最小值为 .5.∠AOB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示,且∠AOB =60°,在∠AOB 内有一点P(4,3),M ,N 分别是OA ,OB 边上的动点,连接PM ,PN , MN ,则△PMN 周长的最小值为 .6.如图,在边长为2√3的菱形ABCD 中,∠C =60°,E ,F 分别是AB ,AD 上的动点,且AE =DF ,DE 与BF 交于点P . 当点E 从点A 运动到点B 时,点P 的运动路径长为 .第4题第5题第6题7.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AB=3,D,E分别是边BC,CA上的动点,且BD=CE,连接AD,BE交于点F,当点D从点B运动到点C时,则点F的运动路径的长度为.第7题第8题第9题8. 如图,在▱ABCD中,∠B=60°,AB=10,BC=8,E为边AB上的一个动点,连接ED并DE,以EC,EF为邻边构造▱EFGC,连接EG,则EG的最小值为.延长至点F,使得DF=14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半径为2的⊙O与x轴的正半轴交于点A,B是⊙O上一动x-3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D,E,则△CDE面积的最小点,C为弦AB的中点,直线y =34值为.10.如图,在矩形ABCD中,AB=4,BC=3,E,F分别为AB,CD边的中点. 动点P从点E 出发沿EA向点A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F出发沿FC向点C运动,连接PQ,过点B作BH ⊥PQ于点H,连接DH.若点P的速度是点Q的速度的2倍,在点P从点E运动至点A的过程中,线段PQ长度的最大值为,线段DH长度的最小值为.第10题第11题三、解答题11. 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6,M为AB的中点,△MBE为等边三角形,过点E作ME 的垂线分别与边AD,BC相交于点F,G,点P,Q分别在线段EF,BC上运动,且满足∠PMQ=60°,连接PQ.(1) 求证:△MEP≌△MBQ.(2) 当点Q在线段GC上时,试判断PF+GQ的值是否变化?如果不变,求出这个值;如果变化,请说明理由.(3) 设∠QMB =α,点B 关于QM 的对称点为B ′,若点B ′落在△MPQ 的内部,试写出α的取值范围,并说明理由.12.如图①,在矩形 ABCD 中,AB =5,BC =8,E ,F 分别为AB , CD 的中点. (1) 求证:四边形AEFD 是矩形.(2) 如图②,P 是边 AD 上一点,BP 交EF 于点O ,点A 关于BP 的对称点为M ,当点M 落在线段EF 上时,OB =OM.请说明理由.(3) 如图③,若P 是射线AD 上一个动点,点A 关于BP 的对称点为M ,连接AM ,DM ,当△AMD 是等腰三角形时,求AP 的长.13. 如图①,在矩形ABCD 中,AB =6,BC =8,动点P ,Q 分别从点C ,点A 同时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出发,且分别在边 CA ,AB 上沿 C →A ,A →B 的方向运动,当点Q 运动到点B 时,P ,Q 两点同时停止运动. 设点P 运动的时间为t s ,连接PQ ,过点P 作PE ⊥PQ ,PE 与边BC 相交于点E ,连接QE.(1) 如图②,当t =5时,延长EP 交边AD 于点F.求证:AF =CE.(2) 在(1)的条件下,试探究线段AQ ,QE ,CE 三者之间的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3) 如图③,当t >94时,延长EP 交边AD 于点F ,连接FQ ,若FQ 平分∠AFP ,求AFCE的值.第13题14. 如图,在四边形ABCD和Rt△EBF中,AB∥CD,CD>AB,点C在EB上,∠ABC=∠EBF =90°,AB=BE=8 cm,BC=BF =6 cm,延长DC交EF于点M. 点P从点A出发,沿AC 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2 cm/s;同时,点Q从点M出发,沿MF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1 cm/s.过点P作GH⊥AB于点H,交CD于点G.设运动时间为t s(0<t<5).解答下列问题:(1) 当t为何值时,点M在线段CQ的垂直平分线上?(2) 连接PQ,作QN⊥AF于点N,当四边形PQNH为矩形时,求t的值.(3) 连接QC,QH,设四边形QCGH的面积为S cm2,求S与t的函数解析式.(4) 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点P在∠AFE的平分线上?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第14题x2+bx+c与x轴交于点A,B,与y轴交于点C,抛物线的对称轴15.如图,抛物线y=-12为直线x=-1,点C的坐标为(0,4).(1) 求抛物线对应的函数解析式.(2) 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P,使∠ABP=∠BCO?如果存在,求出点P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 在(2)的条件下,若点P在x轴上方,M是直线BP上方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求点M到直线BP的最大距离.(4) G是线段AC上的动点,H是线段BC上的动点,Q是线段AB上的动点,三个动点都不与点A,B,C重合,连接GH,GQ,HQ,得到△GHQ,直接写出△GHQ周长的最小值.第15题16、如图①②,在△ABC中,AB=AC,BC=8,tan C=3.点K在AC边上,点M,N分别在4AB,BC上,且AM=CN=2.点P从点M出发沿折线MB-BN匀速移动,到达点N时停止;而点Q在AC边上随点P移动,且始终保持∠APQ=∠B.(1) 当点P在BC上时,求点P与点A的最短距离.(2) 若点P在MB上,且PQ将△ABC的面积分成上下4∶5的两部分时,求MP的长.(3) 设点P移动的路程为x,当0≤x≤3或3<x≤9时,分别求点P到直线AC的距离(用含x的式子表示).(4) 在点P处设计并安装一扫描器,按定角∠APQ扫描△APQ区域(含边界),扫描器随,请直接写出点K被扫描到的总时长.点P从M到B再到N共用时36秒.若AK=94参考答案1、C2、C3、C4、3√3-25、5√36、43π 7、2√33π 8、9√3 9、2 10、3√2 √13−√211、(1) ∵ △MBE 是等边三角形,∴ ME =MB ,∠BME =60°. ∵ ∠PMQ =60°,∴ ∠BME =∠PMQ.∴ ∠EMP =∠BMQ. ∵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MBQ =90°.∵ ME ⊥GF ,∴ ∠MEP =90°=∠MBQ.∴ △MEP ≌△MBQ(ASA) (2) PF +GQ 的值不变如图,连接MF.∵ 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且边长为6,∴ ∠A =90°,AB =6. ∵ M 为AB 的中点,∴ AM =BM =12AB =3.∵ △MBE 为等边三角形,∴ EM =BM =BE =3,∠MEB =∠BME =∠MBE =60°. ∴ AM =EM.∵ ME ⊥FG ,∴ ∠MEF =90°.在Rt △AMF 和Rt △EMF 中,{AM =EM ,MF =MF ,∴ Rt △AMF ≌Rt △EMF(HL).∴ ∠AMF =∠EMF.∵ ∠BME =60°,∴ ∠AME =120°.∴ ∠AMF =∠EMF =60°.∵ EM =3,∴ EF =3×tan 60°=3√3.∵ ∠MBE =60°,∴ ∠EBG =30°.∵ ∠BEG =180°-90°-60°=30°,BE =3,∴ 易得BG =EG =√3.∴ EF =PE +PF =BQ +PF =BG +GQ +PF =√3+GQ + PF.又EF =3√3,∴ PF +GQ =2√3(3) 30°<α<60°理由:根据题意,得∠BMB ′=2α,∠BMP =60°+α.当2α≥60°+α,即α≥60°时,点B ′不在△MPQ 的内部.当点Q 与点G 重合,即α=30°时,点B ′与点E 重合,不在△MPQ 的内部.当α<30°时,点E 在PQ 右侧,此时点B ′在△MPQ 外.综上所述,α的取值范围是30°<α<60°.12、(1) ∵ 四边形ABCD 是矩形,∴ AB =CD ,∠A =90°,AB ∥CD ,即AE ∥DF. ∵ E ,F 分别为AB ,CD 的中点,∴ AE =12AB ,DF =12CD.∴ AE =DF.∴ 四边形AEFD 是平行四边形.∵ ∠A =90°,∴ ▱AEFD 是矩形(2) 理由:连接PM ,BM. ∵ 四边形AEFD 是矩形,∴ EF ∥AD ,即OE ∥AP .∴ BEBA =BOBP .∵ E 为AB 的中点,∴ BE =12BA.∴ BO =12BP ,即O 为BP 的中点.∵ 点A 与点M 关于BP 对称,∴ PA =PM ,BA =BM.又∵ PB =PB ,∴ △PAB ≌△PMB(SSS).∴ ∠PMB =∠A =90°.∴ OM =12BP .∴ OB =OM.(3) ① 如图①,当MA =MD ,且点M 在矩形ABCD 内时,连接BM ,过点M 作MH ⊥AD 于点H ,交BC 于点F.∵ MA =MD ,MH ⊥AD ,∴ AH =HD =4.∵ ∠BAH =∠ABF =∠AHF =90°,∴ 四边形ABFH 是矩形.∴ BF =AH =4,AB =FH =5,∠BFM =90°.由点A 与点M 关于BP 对称,易得BP 垂直平分线段AM ,∴ BM =BA =5.∴ FM =√BM 2−BF 2=√52−42=3.∴ HM =HF -FM =5-3=2.∵ ∠ABP +∠APB =90°,∠MAH +∠APB =90°,∴ ∠ABP =∠MAH.∵ ∠BAP =∠AHM =90°,∴ △ABP ∽△HAM.∴AP HM=ABHA.∴AP 2=54.∴ AP =52.② 如图②,当AM =AD 时,连接BM ,设BP 交AM于点F.由点A 与点M 关于BP 对称,易得BP 垂直平分线段AM ,∴ BA =BM =5,BF ⊥AM.∵ AD =AM =8,∴ AF =FM =12AM =4.∴ 在Rt △AFB 中,BF =√AB 2−AF 2=√52−42=3.∵ ∠APF =90°-∠FAP =∠BAF ,∠PFA =∠AFB =90°,∴ △PFA ∽△AFB.∴ AP BA =AFBF .∴AP5=43.∴ AP =203.③ 如图③,当DA =DM 时,点P 与点D 重合,AP =8.④ 如图④,当MA =MD ,且点M 在矩形ABCD 外时,连接BM ,过点M 作MH ⊥AD 于点H ,交BC 于点F.∵ BM =AB =5,BF =4,∴ FM =√52−42=3,MH =3+5=8. 与①同理,由△ABP ∽△HAM ,得APHM =ABHA ,∴AP8=54.∴ AP =10.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AP 的长为52或203或8或1013、(1) ∵ 四边形ABCD 是矩形,∴ AD ∥BC ,∠ABC =90°.∴ ∠PAF =∠PCE ,∠AFP =∠CEP .∵ 在Rt △ABC 中,AB =6,BC =8,∴ AC =2+BC 2=10.根据题意,得CP =t =5,∴ AP =AC -CP =5.∴ AP =CP .∴ △APF ≌△CPE(AAS).∴ AF =CE(2) AQ 2+CE 2=QE 2 连接FQ ,由(1),知△APF ≌△CPE ,∴ AF =CE ,PE =PF.∵ EF ⊥PQ ,∴ QE =QF.在Rt △QAF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Q 2+AF 2=QF 2,∴ AQ 2+CE 2=QE 2 (3) 根据题意,得AQ =t ,CP =t ,∴ AP =AC -CP =10-t.∵ FQ 平分∠AFE ,∴ ∠AFQ =∠PFQ.∵ ∠FAQ =∠FPQ =90°,FQ =FQ ,∴ △FAQ ≌△FPQ(AAS).∴ AQ =PQ =t ,AF =PF.∴ BQ =AB -AQ =6-t ,∠FAC =∠FPA.∵ ∠DAC =∠ACB ,∠APF =∠CPE ,∴ ∠ACB =∠CPE.∴ PE =CE.过点E 作EN ⊥AC 于点N ,∴ CN =12CP =12t ,∠CNE =90°=∠ABC.∵ ∠NCE =∠BCA ,∴ △CNE ∽△CBA.∴ CECA =CNCB .∴ CE10=12t 8.∴ CE =58t.∴ PE =58t ,BE =BC -CE =8-58t.∵ 在Rt △QPE 中,QE 2=PQ 2+PE 2;在Rt △BQE中,QE 2=BQ 2+BE 2,∴ PQ 2+PE 2=BQ 2+BE 2.∴ t 2+(58t)2=(6-t)2+(8−58t)2,解得t =5011.∴ CP =t =5011.∴ AP =10-CP =6011.∵ AD ∥BC ,∴ △APF ∽△CPE.∴ AF CE =APCP =60115011=65 14、(1) ∵ 点M 在线段CQ 的垂直平分线上,∴ CM =MQ =t cm.∵ AB ∥CD ,即CM ∥BF ,∴ △ECM ∽△EBF.∴CM BF=CE BE.∴CM 6=8−68.∴ CM =32cm.∴ t =32、(2) 如图①,根据题意补全图形.当四边形PQNH 为矩形时,AP =2t cm ,MQ =t cm ,PH =QN.∵ ∠ABC =∠EBF =90°,AB =BE =8 cm ,BC =BF =6 cm ,∴ AC =√AB 2+BC 2=10 cm ,EF =√BF 2+BE 2=10 cm.∵ PH ∥CB ,∴ △APH ∽△ACB.∴AP AC =PH CB.∴2t10=PH 6.∴ PH=65t cm.∵ CE =2 cm ,CM =32cm ,∴ EM =√EC 2+CM 2=√4+94=52(cm).∴ FQ =FE -EM -MQ =(152−t)cm.∵ QN ∥BC ,∴ △FQN ∽△FEB.∴ FQ FE =QNEB .∴ 152−t 10=QN 8.∴ QN =(6−45t)cm. ∵ PH =QN ,∴ 65t =6-45t.∴ t =3.∴ 当四边 形PQNH 为矩形时,t 的值为3(3) 过点Q 作QN ⊥AF 于点N ,由(2),可知QN =(6−45t)cm.∵ PH ∥CB ,∴ △AHP ∽△ABC.∴ AH AB =AP AC .∴AH 8=2t 10.∴ AH =85t cm.∵ 四边形QCGH 的面积S =S 梯形GMFH -S △CMQ -S △HFQ ,∴S =12×6×(8-85t +32+6+8-85t)-12×32×[6−(6−45t)]−12×(6-45t)(8-85t +6)=-1625t 2+15t +572(4) 存在 假设存在某一时刻t ,使点P 在∠AFE 的平分线上.如图②,连接PF ,延长AC 交EF 于点K.∵ AB =BE =8 cm ,BC =BF =6 cm ,AC =EF =10 cm ,∴ △ABC ≌△EBF(SSS).∴ ∠CAB =∠E. 又∵ △ABC 与△EKC 的内角和均为180°,∠ACB =∠ECK ,∴ ∠ABC =∠EKC =90°.∵ S △CEM =12EC ·CM =12EM ·CK ,∴ CK =2×3252=65cm.∵ PF 平分∠AFE ,PH ⊥AF ,PK ⊥EF ,∴ PH =PK.∴ 65t =10-2t +65.∴ t =72.∴ 假设成立.∴ 当t =72时,点P 在∠AFE 的平分线上15、(1) ∵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 =-1,∴ -b2×(−12)=-1.∴ b =-1.将C(0,4)代入y =-12x 2-x +c 中,得c =4,∴ 抛物线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y =-12x 2-x +4 (2) 存在 如图①,假设抛物线上存在点P 满足∠ABP =∠BCO.过点P 作PE ⊥x 轴于点E ,则在Rt △PEB 中,tan ∠ABP =PEBE .∵ 在Rt △BOC 中,tan ∠BCO =OBOC ,∴ PEBE =OBOC .∵ y =-12x 2-x +4,令y =0,得x 1=-4,x 2=2,∴ 点A(-4,0),B(2,0).∴ OB =2.∵ 点C(0,4),∴ OC =4.∴ PEBE =12.设点P (m ,−12m 2−m +4),则PE =|-12m 2-m +4|,BE =2-m. ① 当点P 在x 轴上方时,−12m 2−m+42−m=12,解得m 1=-3,m 2=2(不合题意,舍去),此时点P 1(−3,52);② 当点P 在x 轴下方时,12m 2+m−42−m=12,解得m 1=-5,m 2=2(不合题意,舍去),此时点P 2(−5,−72).综上所述,假设成立,点P 的坐标为(-3,52)或(-5,-72)(3) 如图②,作MF ⊥x 轴于点F ,交BP 于点R ,作MN ⊥BP 于点N.由(2),得点A(-4,0),B(2,0),P (−3,52).设y BP =kx +b 1,将B(2,0),P(-3,52)代入,得y BP =-12x +1.设点M (a ,−12a 2−a +4),则点R(a ,-12a +1),∴ MR =(−12a 2−a +4)-(-12a +1)=−12a 2-12a +3.∵ ∠MNR =∠BFR =90°,∠NRM =∠FRB ,∴ △MNR ∽△BFR. ∴RN RF=NM FR ,则RN NM =RF FB .∵ tan ∠ABP =12=RF FB =RNNM ,则在Rt △MNR 中,RN ∶NM ∶MR =1∶2∶√5,∴ MN MR =√5=2√55.∴ MN =-√55a 2-√55a +6√55=-√55(a +12)2+5√54,则当a =-12时,MN 最大,为5√54(4)12√10516、(1) 如图①,过点A 作AH ⊥BC 于点H.∵ AB =AC ,AH ⊥BC ,∴ BH =CH =4,∠B =∠C.∴ tan B =tan C =AH BH =34.∴ AH =3,AB =AC =√AH 2+BH 2=√32+42=5.∴ 当点P 在BC 上,PA ⊥BC 时,点P 到点A 的距离最短,最短距离为3(2) ∵ ∠APQ =∠B ,∴ PQ ∥BC.∴ △APQ ∽△ABC.∵ PQ 将△ABC 的面积分成上下4∶5的两部分,∴ S△APQ S △ABC=(AP AB )2=44+5.∴ AP AB =23.∴ AP =103.∴ PM =AP -AM =103-2=43(3) 当0≤x ≤3时,如图①,过点P 作PJ ⊥CA 交CA 的延长线于点J.∵ PQ ∥BC ,∴ ∠AQP =∠C ,△APQ ∽△ABC.∴ APAB =PQBC .∴x+25=PQ 8.∴ PQ =85(x +2).∵ sin ∠AQP =sin C =35,∴ PJ =PQ ·sin ∠AQP =2425(x +2).当3<x ≤9时,如图②,过点P 作PJ ⊥AC 于点J ,则BP =x -3,PC =8-BP =11-x ,∴ PJ =PC ·sin C =(11-x)×35=-35x +335.综上所述,点P 到直线AC 的距离PJ ={2425x +4825(0≤x ≤3),−35x +335(3<x ≤9)(4) 点K 被扫描到的总时长为23秒解析:当1≤t ≤22或34≤t ≤36时,AQ ≥AK ,点K 会被扫描到.。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1.1二次函数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重点难点:能够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一、试一试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
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
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x <10。
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 <x <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二、提出问题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
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少元?[10-8=2(元),(10-8)×100=200(元)]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售约多少件商品? (10-8-x);(100+100x)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x的值不能任意取,其范围是0≤x≤2]5.若设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优秀5篇)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优秀5篇)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篇一1,引入新课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
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
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新授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
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
沪科版八、九年级物理实验目录分类及仪器
实验仪器
沸腾球 一罐底部开有小口的饮料 三棱镜 发电机 磁铁、曲别针、白纸 直尺、布卷尺、钢卷尺、钢尺、游标卡尺、千分尺 刻度尺、木块、细铜丝、铅笔、机械停表 秒表、斜面、木块 音叉、小球、水槽、乒乓球、音乐盒、尺子、碎纸片、扬声器、锣鼓 真空罩、闹钟、抽气机、土电话、听诊器 音叉、鼓、橡皮筋、 发音齿轮、硬纸片、吉他、小试管、水、音调发生器 口琴、笛子、电子琴、锣 激光电筒、玻璃砖、透明水槽、石灰水、小孔成像 光的反射与折射实验箱、凸凹面镜、潜望镜 平面镜成像实验器 光学实验箱、玻璃砖、纸杯、水、硬币 光的色散、三棱镜、三基色实验器、颜料 透镜组、光学实验箱、近视镜、远视镜 透镜组、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手电筒 照相机、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凹透镜 托盘天平(砝码)、案秤、盘秤、物理天平 量筒、量杯、水、石块 天平、量筒、烧杯、水、酒精、圆柱体组、 天平、量筒、水、物块、细线 钢直尺、螺旋弹簧、小车、橡皮泥 螺旋弹簧、钩码、刻度尺、 演示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木块、金属块、拉力器、握力计 测力计、钩码、重垂线 摩擦计、钩码、测力计、毛巾、棉布
实验类型
演示 演示 演示 演示 演示 演示 分组 演示 演示 演示 演示 演示 演示 演示 演示 分组 演示 演示 演示 分组 演示 演示 演示 演示 分组 演示 演示 演示 演示 分组
备注
1* 探究 探究 探究
2*
第四章多彩的光
3*探究
第五章质量与密度
探究 4*
第六章熟悉而又陌生的力
5*探究
第 1 页
13*探究
探究
14*
探究
15*探究
第 4 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实验目录 序号 章节 实验名称 实验仪器 实验类型 备注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实验目录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沪科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沪科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和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在九年级上册的物理课程中,我们将学习许多基础的物理知识点,这些知识将为我们打下坚实的物理基础。
本文将从力学、光学、电学以及热学等方面,介绍一些重要的物理知识点。
一、力的作用和效果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
力的作用可以引起物体的形状、状态和运动的变化。
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力的效果有平衡和不平衡两种状态。
当力平衡时,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当力不平衡时,物体将出现加速度。
二、运动的描述运动的描述有速度、位移、加速度等概念。
速度是描述物体移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是米每秒(m/s)。
位移是表示物体在一定时间内相对于参考点的位置变化,单位也是米(m)。
加速度是速度改变的快慢程度。
具体用数学公式表示为:加速度=(末速度-初速度)/时间。
三、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重要基础。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在受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第二定律(力的平衡定律)指出物体受到的净力与它的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指出任何作用力都有一个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四、光的反射和折射光是一种波动现象,它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光的反射指的是光束遇到边界面时,一部分光线返回原来的媒介,另一部分光线进入新的媒介。
光的折射指的是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改变传播方向和速度的现象。
五、电流和电路电流是电荷载流的现象,电路是电流流动的路径。
电路包括电源、导线和电器。
电流的强弱由电流的大小决定,单位是安培(A)。
电阻是阻碍电流流动的物理量,用欧姆(Ω)表示。
欧姆定律指出电流等于电压与电阻之比。
六、热传递热传递是研究热量传递方式的过程。
常见的热传递方式有导热、对流和辐射。
导热是通过直接接触传递热量的方式;对流是通过流体(液体或气体)传递热量的方式;辐射是通过热辐射传递热量的方式。
沪科版九年级化学第1到5 章化学方程式默写含答案
第1—5 章化学方程式默写1.镁在空气中燃烧:2. 铁在氧气中燃烧:3. 铜在空气中受热:4.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5.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6.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7. 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8. 碳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9.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10. 甲烷完全燃烧:11. 钠在氯气中燃烧:12. 氯化氢与氨气的反应:13. 二氧化碳溶解于水:14.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15. 加热碳酸氢铵: ____________16. 加热碱式碳酸铜:17. 加热高锰酸钾:18. 氯酸钾制氧气:_____19. 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20. 碳酸不稳定而分解:21. 检验二氧化碳:22. 大理石与稀盐酸:_____ ____23. 铝在空气中形成致密的氧化膜24. 锌与稀盐酸反应25. 锌与稀硫酸反应26. 镁与稀盐酸反应27. 镁与稀硫酸反应28. 铝与稀盐酸反应29. 铝与稀硫酸反应30. 铁与稀盐酸反应31. 铁与稀硫酸反应32. 曾青得铁则化为铜33. “百炼成钢”的主要反应34. 高炉炼铁焦炭作用、35. CO 还原赤铁矿反应36. CO 还原磁铁矿反应37. H2还原氧化铜38. H2还原氧化铁39. 木炭还原氧化铜40. 木炭还原氧化铁41. 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42. 铜生锈的反应第1—5 章化学方程式1. 镁在空气中燃烧: 2 Mg + O2点燃 2 MgO(白色)2. 铁在氧气中燃烧: 3 Fe + 2O2点燃Fe3O4(黑色)3. 铜在空气中受热: 2 Cu + O2∆ 2 CuO(黑色)4.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 2 H2 + O2点燃2 H2O5.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 P + 5 O2点燃2 P2O5(白色)(白烟)6.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 + O2点燃SO2(刺激性气味)7. 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C + O2点燃CO28. 碳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 2 C + O2点燃2 CO(毒)9.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 CO + O2点燃2 CO210. 甲烷完全燃烧:CH4 + 2 O2点燃CO2 + 2 H2O11. 钠在氯气中燃烧: 2 Na + Cl2点燃2 NaCl(了解)12. 氯化氢与氨气的反应:HCl + NH3 = NH4Cl(了解)(白烟)13. 二氧化碳溶解于水:CO2 + H2O = H2CO314.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 H2O通电2 H2↑+ O2↑15. 加热碳酸氢铵:NH4HCO3∆ NH3↑ + H2O + CO2↑16. 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2 CuO + H2O + CO2↑17. 加热高锰酸钾:(紫黑)2 KMnO4∆ K2MnO4 + MnO2 + O2↑2 KCl +3 O2↑18. 氯酸钾制氧气: 2 KClO3 MnO2△19. 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2 H2O2MnO2 2 H2O + O2↑20. 碳酸不稳定分解:H2CO3∆ H2O + CO2↑21. 检验二氧化碳:Ca(OH)2 + CO2 = CaCO3↓+ H2O22. 大理石与稀盐酸:CaCO3 + 2 HCl = CaCl2 + H2O + CO2↑23. 铝在空气中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4 Al + 3 O2 = 2 Al2O324. 锌与稀盐酸反应Zn + 2 HCl = ZnCl2 + H2↑(实验室制H2)25. 锌与稀硫酸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实验室制H2)26. 镁与稀盐酸反应Mg + 2 HCl = MgCl2 + H2↑27. 镁与稀硫酸反应Mg + H2SO4 = MgSO4 + H2↑28. 铝与稀盐酸反应 2 Al + 6 HCl = 2 AlCl3 + 3 H2↑29. 铝与稀硫酸反应 2 Al + 3 H2SO4= Al2(SO4)3 +3 H2↑30. 铁与稀盐酸反应Fe + 2 HCl = FeCl2 + H2↑31. 铁与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 FeSO4 + H2↑32. 曾青得铁则化为铜Fe + CuSO4 = FeSO4 + Cu33. “百炼成钢”的主要反应C + O2点燃CO2(炼钢的原理)34. 高炉炼铁焦炭作用C+O2点燃CO2CO2+ C高温2 CO35. CO 还原赤铁矿反应 3 CO + Fe2O3高温2 Fe + 3 CO236. CO 还原磁铁矿反应 4 CO + Fe3O4高温3 Fe + 4 CO237. H2还原氧化铜H2 + CuO△2O38. H2还原氧化铁 3 H2 + Fe2O3△2 Fe + 3 H2O39. 木炭还原氧化铜 C + 2 CuO高温2 Cu + CO2↑40. 木炭还原氧化铁 3 C + 2 Fe2O3高温4 Fe + 3 CO2↑41. 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2 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42. 铜生锈的反应2 Cu + O2 + H2O + CO2 = Cu2(OH)2CO3(了解)第7 章化学方程式默写1.氧化铁与稀盐酸(盐酸除铁锈)2. 氧化铁与稀硫酸(硫酸除铁锈)3. 氧化铜与稀盐酸4.氧化铜与稀硫酸5.氢氧化钠与稀盐酸6.氢氧化钠与稀硫酸7.氢氧化钙与稀盐酸8.氢氧化铝与稀盐酸(治疗胃酸过多)9.石灰石与稀盐酸(实验室制取CO2)10.碳酸钠与稀硫酸11.氯化钡和稀硫酸12.硝酸银和稀盐酸13.氧化钙和水(生石灰变熟石灰)14.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检验CO2)15.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吸收/除去CO2)16.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硫(石灰浆吸收SO2)17.硫酸铜和氢氧化钠18.硫酸铜和氢氧化钙(配制农药波尔多液)19.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工业制烧碱)20.氯化铁和氢氧化钠21.铜和硝酸银22.铝和硝酸铜23.氯化钡和碳酸钠24.氢氧化钡和碳酸钠25.氯化钠和硝酸银26.氯化钡和硫酸钠27.碳酸氢钠和稀盐酸(治疗胃酸过多)28.加热碳酸氢铵(小苏打做发酵粉)29.煅烧石灰石30.氨水与稀硫酸31.氯化铵和氢氧化钠32.硫酸铵与氢氧化钙33.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34.侯氏制碱35.碱式碳酸铜与稀盐酸反应第7 章化学方程式1. 氧化铁与稀盐酸(盐酸除铁锈)Fe2O3+6HCl=2FeCl3+3H2O2. 氧化铁与稀硫酸(硫酸除铁锈)Fe2O3+3H2SO4=Fe2(SO4)3+3H2O3. 氧化铜与稀盐酸 CuO+2HCl=CuCl2+H2O4.氧化铜与稀硫酸 CuO+H2SO4=CuSO4+H2O5.氢氧化钠与稀盐酸 NaOH+HCl=NaCl+H2O6.氢氧化钠与稀硫酸 2NaOH+H2SO4=Na2SO4+2H2O7.氢氧化钙与稀盐酸 Ca(OH)2+2HCl=CaCl2+2H2O8.氢氧化铝与稀盐酸(治疗胃酸过多)Al(OH)3+3HCl=AlCl3+3H2O9.石灰石与稀盐酸(实验室制取CO2)CaCO3+2HCl=CaCl2+H2O+CO2↑10.碳酸钠与稀硫酸 Na2CO3+H2SO4=Na2SO4+H2O+CO2↑11.氯化钡和稀硫酸 BaCl2+H2SO4=BaSO4↓+2HCl12.硝酸银和稀盐酸 AgNO3+HCl=AgCl↓+HNO313.氧化钙和水(生石灰变熟石灰)CaO+H2O=Ca(OH)214.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检验CO2)Ca(OH)2+CO2=CaCO3↓+H2O15.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吸收/除去CO2)2NaOH+CO2=Na2CO3+H2O16.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硫(石灰浆吸收SO2)Ca(OH)2+SO2=CaSO3↓+H2O18.硫酸铜和氢氧化钙(配制农药波尔多液)CuSO4+Ca(OH)2=CaSO4+Cu(OH)2↓19.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工业制烧碱)Na2CO3+Ca(OH)2=CaCO3↓+2NaOH20.氯化铁和氢氧化钠 FeCl3+3NaOH=Fe(OH)3↓+3NaCl22.铝和硝酸铜 2Al+3Cu(NO3)2=2Al(NO3)3+3Cu23.氯化钡和碳酸钠 aCl2+Na=CO3=BaCO3↓+2NaCl24.氢氧化钡和碳酸钠 Ba(OH)2+Na2CO3=BaCO3↓+2NaOH25.氯化钠和硝酸银 AgNO3+NaCl=AgCl↓+NaNO326.氯化钡和硫酸钠 BaCl2+Na2SO4=BaSO4↓+2NaCl27.碳酸氢钠和稀盐酸(治疗胃酸过多)NaHCO3+HCl=NaCl+H2O+CO2↑28.加热碳酸氢铵(小苏打做发酵粉)2NaHCO3△2CO3+H2O+CO2↑29.煅烧石灰石 CaCO3高温CaO+CO2↑30.氨水与稀硫酸 2NH3∙H2O+H2SO4=(NH4)2SO4+2H2O31.氯化铵和氢氧化钠 NH4Cl+NaOH=NaCl+NH3↑+H2O32.硫酸铵与氢氧化钙(NH4)2SO4+Ca(OH)2=CaSO4+2NH3↑+2H2O33.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2NaCl+2H2O通电2NaOH+Cl2↑+H2↑34.侯氏制碱 NaCl+H2O+NH3+CO2=NaHCO3↓+NH4Cl2NaHCO3△2CO3+H2O+CO2↑35. 碱式碳酸铜与稀盐酸反应Cu2(OH)2CO3+4HCl=2CuCl2+3H2O+CO2↑(Cu2(OH)2CO3可以拆成Cu(OH)2∙CuCO3的形式)。
(沪科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本课后真题作业题答案与解析
(沪科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本课后作业题答案与解析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1.答案C解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健康成年人的温度是37℃左右;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在25℃左右;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
故选C2.答案D解析:“-20°℃”有两种读法,可以读作“零下20摄氏度”,也可以读作“负20摄氏度”,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
3.答案A解析:在水的加热过程中,热源的温度要高于水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容器底,则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会偏大,故选A4.答案为:(1)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和煤油温度计;热胀冷缩;(2)示数;停留;上表面(3)35~42℃;38.5;38.5;39;体温计玻璃泡的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它可以使体温计玻璃泡上方的水银不能很快的流回玻璃泡中。
解析:(1)家庭和物理实验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所以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和煤油温度计等(2)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三点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停留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的上表面相平(3)由图知:体温计上最小示数和最大示数分别为35℃和42℃,所以其量程为35℃~42℃,分度值是0.1℃,温度计的示数是38.5℃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8.5℃,没有甩直接用来测量人的体温,若体温高于38.5℃,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准确的;若体温低于38.5℃,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8.5℃,所以体温是37℃的人测量的结果是38.5℃,体温是39℃的人测量的结果是39℃。
沪科版初中数学目录
沪科版初中数学目录备注:七年级上册:1-5七年级下册:6-11八年级上册:12-17八年级下册:18-22九年级上册:23-25九年级下册:26-28第1章有理数1.1 正数和负数1.2 数轴1.3 有理数大小1.4 有理数加减1.5 有理数乘除1.6 有理数乘方1.7 近似数第2章整式加减2.1 用字母表示数2.2 代数式2.3 整式加减第3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3.2 二元一次方程组3.3 消元解决方程组3.4 用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第4章直线与角4.1 多彩几何图形4.2 线段、射线、直线4.3 线段长短比较4.4 角表示与度量4.5 角大小比较4.6 作线段与角第5章数据处理5.1 数据收集5.2 数据整理5.3 统计图选择5.4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第6章实数6.1 平方根立方根6.2 实数第7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7.1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7.2 一元一次不等式7.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8章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8.1 幂运算8.2 整式乘法8.3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8.4 整式除法8.5 因式分解第9章分式9.1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9.2 分式运算9.3分式方程第10章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10.1 相交线10.2 平行线判定10.3 平行线性质10.4 平移第11章频率分布11.1 频数与频率11.2 频数分布第12章平面直角坐标系12.1 平面上点坐标12.2 图形在坐标系中平移第13章一次函数13.1 函数13.2 一次函数-13.3 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13.4 二元一次方程组图象解法第14章三角形中边角关系14.1 三角形中边角关系14.2 命题与证明第15章全等三角形15.1 全等三角形15.2 三角形全等判定第16章轴对称图形与等腰三角形16.1 轴对称图形16.2 线段垂直平分线16.3 等腰三角形16.4 角平分线第17章勾股定理17.1 勾股定理17.2 勾股定理逆定理第18章二次根式18.1 二次根式18.2 二次根式运算――――()第19章一元二次方程19.1 一元二次方程19.2一元二次方程解法19.3一元二次方程根判别式19.4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19.5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第20章四边形20.1 多边形内角和20.2平行四边形20.3 矩形菱形正方形20.4 梯形第21章数据集中趋势21.1 平均数21.2 中位数与众数21.3从部分看总体第22章数据离散程度22.1极差22.2 方差、标准差第23章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23.1 二次函数23.2 二次函数y=ax^2图象和性质23.3二次函数y=ax^2+bx+c图象和性质23.4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23.5.二次函数应用23.6反比例函数第24章相似形24.1 比例线段24.2 相似三角形判定24.3 相似三角形性质24.4 相似多边形性质24.5 位似图形第25章解直角三角形25.1 锐角三角函数25.2 锐角三角函数值25.3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第26章圆26.1 旋转26.2 圆对称性26.3 圆确定26.4 圆周角26.5 直线与圆位置关系26.6 三角形内切圆26.7 圆与圆位置关系26.8 正多边形与圆26.9 弧长与扇形面积第27章投影与视图27.1 投影27.2 三视图第28章概率初步28.1 随机事件28.2 等可能情形下概率计算28.3 用频数估计概率。
(完整版)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目录(最新版)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目录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
第二节熔化与凝固
第三节汽化与液化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第五节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
第一节物体的内能
第二节科学探究:物体的比热容第三节内燃机
第四节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
第十四章了解电路
第一节电是什么
第二节让点灯发光
第三节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第四节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第五节测量电压
第十五章探究电路
第一节电阻和变阻器
第二节科学探究:欧姆定律
第三节“伏安法”测电阻
第四节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第五节家庭用电
第十六章电流做功和电功率
第一节电流做功
第二节电流做功的快慢
第三节测量电功率
第四节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第十七章从指南针到磁悬浮列车
第一节磁是什么
第二节电流的磁场
第三节科学探究: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
第十八章电从哪里来
第一节电能的产生
第二节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第三节电能的输送
第十九章走进信息时代
第一节感受信息
第二节让信息“飞”起来
第三节踏上信息高速公路
第二十章材料的世界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材料
第二节半导体
第三节探索新材料
第二十一章能量和能源
第一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二节能源的开发和应用
第三节材料的开发与利用。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总结(沪教版)知识点总结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温度知识点1.定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常用单位:摄氏度(℃)。
3.摄氏温度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O℃,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O℃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4.热力学温度以宇宙中温度的下限——绝对零度(约-273℃)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
单位是开,符号K,它是温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
5.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f的关系T=t+273( K)。
温度计知识点1.用途:测量物体温度。
2.构造内径很细且均匀的玻璃管,下端与玻璃泡相连,泡内装有适量的液体,如水银、染色的酒精或煤油等;玻璃管外标有均匀的刻度和采用单位的符号标志。
3.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水银、酒精、煤油等液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4.种类(1)按用途分:实验室温度计、家用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
(2)按测温物质分: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和煤油温度计。
5.常用温度计的比较(1)寒暑表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所装液体:煤油、酒精测量范围:-30℃—50℃最小刻度:l℃构造:玻璃泡上部是均匀细管。
使用方法: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不能甩。
(2)实验室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所装液体:水银、煤油、酒精等测量范围:-20℃—ll0℃最小刻度:l℃构造:玻璃泡上部是均匀细管。
使用方法: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不能甩。
(3)体温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所装液体:水银测量范围:35C~42℃最小刻度:0.1℃构造:玻璃泡上部有一段细而弯的缩口。
使用方法: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要甩几下。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知识点估测:根据被测液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观察: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放置: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能接触底或壁。
读数:让温度计在液体中稍待一会儿,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在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要与液柱的液面相平。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知识点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知识点(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1.在生活中物质常见的状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可能发生变化。
2. 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这一温度叫冰的熔点。
通常情况下,冰的熔点是0。
C。
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这一温度叫水的沸点,通常情况下水的沸点的100。
C。
3.在一定温度下熔化的固体属于晶体,没有确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属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由硬变软再变成可流动的液体的是非晶体,晶体可直接由硬的固体变成流动的液体。
4.在利用熔化图像来区分晶体和非晶体时,持续上升的是非晶体的熔化图像;呈阶梯式上升的是晶体的熔化图像。
5.晶体的熔点会由于杂质的存在或外界压强的变化而变化。
液体的沸点也与液面的气压有关,气压低的地方液体的沸点低。
6.晶体熔化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2)能够继续吸热。
液体沸腾的条件有两条:(1)温度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7.对于同一种液体而言,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主要有:(1)液体温度的高低;(2)液体表面积的大小;(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
8.物质直接由固体变成气体的物态变化叫做升华,升华是吸热过程。
9.使液体沸腾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2)液体能够继续吸热。
10.蒸发和沸腾的区别是(1)—————————————————————————————————————(2)——————————————————————————————(3)————————————————————————————————————。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制冷”和“致冷”不是一回事,注意不要写错字。
11.物态变化指的是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
共有六种物态变化过程,其中,熔化、汽化和升华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凝结)和凝华需要放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1
L
1、)画出下列电路的电路图
2、)根据下列电路图连接相应实物
3、)认识电路
4、)根据下列电路图连接相应实物
5、)认识电路
A B C D
6、)认识电路
7、)根据下列电路图连接相应实物
8、)认识电路
9、)绝缘丝吊着的两个轻质小球,静止后如图所示。
关于它们的带电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带同种电荷 B 、带异种电荷
C 、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
D 、两个都不带电 10、)右图是医院病房与护士值班室的示意图,病人需要护理时,只要按床边的按钮开
关就能及时通知护士:1号床的病人按下开关S 1,护士值班室的灯L 1亮;2号床的病人 按下开关S 2,护士值班室的灯L 2亮。
下列电路图符合要求的是:( ) 11、)居民楼的楼道里,夜间只是偶尔有人经过,电灯总是亮着造成很大浪费。
科研人员利用“光敏”材料制成“光控开关”——天黑时,自动闭合,天亮时,自动断开;利用“声敏”材料制成“声控开关”——当有人走动发出声音时,自动闭合,无人走动时自动断开。
若将这两种开关配合使用,就可以使楼道灯变得“聪明”.则这种“聪明”的电路是:( )
12、)小亮家的卫生间按右图所示的电路安装了照明灯和换气扇,它们:( ) A 、只能各自独立工作,而不能同时工作 B 、只能同时工作,而不能各自独立工作
C 、S 1闭合照明灯发光
D 、S 2闭合照明灯发光
13、)学了电路的串并联知识后,小文问“家中的电视机、电灯、电风扇等用电器之间是什么方式连接?”“当然是并联”小玲回答说。
哪些现象能说明它们是并联的? (举一例); 14、)下表是部分用电器的电流值,电器1、电器2、电器3可能是台灯、计算器或电饭煲.则台灯应该是电器 ,
15、保持一定的潮湿程度,以防止因_______而造成的不便和危害。
16、)依据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理论,在原子中不带电的是( )
A 、中子。
B 、质子。
C 、电子。
D 、原子核。
17、)如图所示,粗心的小强把电流表当作电压表接在了L 1的两端。
此时如果闭合开关,一定会发生( ) A 、电源短路 B 、电流表损坏
C 、L 1不亮
D 、L 2的灯丝烧断
18、)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闭合电键S 后,灯L 1、L 2都发光。
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灯突然熄灭,而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都不变,则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灯L 1短路 B 、灯L 2短路 C 、灯L 1断跻
D 、灯L 2断路 19、)如图是小文同学研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特点的实物连接图, 当开关闭合时,灯L 1亮,灯L 2不亮,电流表和电压表均有读数.则故 障原因可能是( ) A 、L 1断路 B 、L 1短路
C 、L 2断路
D 、L 2短路 20、)在右图所示的电路中,A 1的示数为 1.2A ,A 2的示数如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 确的是( )
A 、通过L 1的电流为0.7A
B 、通过L 1的电流为1.2A
C 、通过L 2的电流为1.2A
D 、通过L 2的电流为2.5A
21、)右图为路口交通指示灯的示意图。
指示灯可以通过不同颜色灯光的变化指挥车辆和行人的交通行为。
据你对交通指示灯的了解可以推断( ) A 、红灯、黄灯、绿灯是串联的 B 、红灯、黄灯、绿灯是并联的 C 、红灯与黄灯并联后再与绿灯串联
D 、绿灯与黄灯并联后再与红灯串联 22、)在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是(
)
A
、库仑 B 、安培 C 、焦耳 D 、伏特
23、)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 时,灯泡L 1、L 2都不亮。
用一段导线的两端接触a 、b 两点时,两灯都不亮;接触b 、c 两点时,两灯都不亮;接触c 、d 两点时,两灯都亮。
则( ) A 、灯L 1断路 B 、灯L 2断路 C 、灯L 2短路 D 、开关S 断路
24、)在实验室,鲁慧中同学发现一个电流表有两个量程,大量程是0—9A ,小量程模糊不清。
为了测量小量程是多少,她先用大量程接入电路,指针位置如图(a )所示,然后再改用小量程接入同一电路,指针指示如图(b)所示,则电流表的小量程为( ) A 、0—0.6A B 、0—1A
C 、0—2A
D 、0—3A
25、)如图1所示的串联电路,闭合开关时:( ) A 、通过A 点电流大于B 点的电流
B 、通过B 点电流大于
C 点的电流 C 、通过A 点电流大于C 点的电流
D 、通过A 、B 、C 三点的电流相等 26、)教室里投影仪的光源是强光灯泡,发光时必须用风扇给予降温。
为了保证灯泡不被烧坏,要求:带动风扇的电动机启动后,灯泡才能发光;风扇不转,灯泡不能发光。
则在如图所示的四个电路图中符合要求的是:( )
27、)根据下列电路图连接相应的实物
28、)图6所示电路中,当开关S 闭合后,要使电阻R 1、R 2串联,甲、乙应该接入的是( ) A 、甲接电压表,乙接电流表 B 、甲接电流表,乙接电压表 C 、甲、乙都接电压表
D 、甲、乙都接电流表 29、)在如图(a )所示电路中,当闭合开关后,两个电压表指针偏转均如图(b )所示,则电阻R 1和R 2两端的电压分别为( )
A 、5.6V 1.4V
滑片向右
滑片
向左
D、1.4V 5.6V
30、)小轿车上都装有一个用来提醒司机是否关好车门的指示灯.四个车门中只要有一个门没关好(相当于一个开关断开),该指示灯就会发光。
如图所示的模似电路图符合要求的是:()
31、)判断下列电路图中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如何变化?
32、)有一个灯泡,两端的电压为6V,而且它的电阻为0.2Ω,则通过该灯泡的电流为多少?
33、)有一个灯泡,电阻为10Ω,通过的电流为1500mA,求它两端的电压为多少?
34、)有一个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为20V,通过的电流为400mA,求它的阻值?
35、)有R1、R2两个电阻,其中它们的电压之比为1︰3,通过它们的电流之比为2︰5,求它们两端的电阻之比?
36、)有两个灯泡,它们的电阻之比R1︰R2=3︰2,通过的电流之比I1︰I2=4︰5,求它们的电压之比
37、)有两个电阻,其中R1︰R2=5︰2,U1︰U2=4︰3,求I1︰I2
38、)有两个灯泡,现将它们串联在电路中,其中它们两端的电压为U1、U2,试证明U1︰U2= R1︰R2
39、)有两个电阻,现将它们并联在电路中,其中它们两端的电压为I1、I2,试证明I1︰I2= R2︰R1
40、)在右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后,
电流表A1的示数为0.5A,电流表A2的示数为0.3A,则
R1∶R2=________。
41、)将3Ω的灯泡和2Ω的电阻串联接入某电源两端后,有0.2A的电流通过灯泡,求电源电压?
42、)某灯泡电阻为3Ω,其正常工作的电压为6V,现将它接入8V的电源中,要使灯泡正常工作,则需要联一个多大的电阻?
43、)根据下列电路图连接相应的实物
44、)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 后,要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灯泡变暗,应把F 点与滑动变阻器的 点用导线连接起来。
45、)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6V ,并保持不变,当S 1、S 2闭合,S 3断开时,
电流表示数为0.5A ,则R 1的电阻值为 Ω;当S 1、S 3断开,S 2闭合时,电压表示数为4V 。
则R 2的电阻值为 Ω;如果电路中只闭合S 3,电压表示数是 V 。
46、)在“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同学们设计如图所示的电路图,其中R 为定值电阻,R’为滑动变阻器,实验后,数据记录在表一和表二中。
(1)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得出如下结论:
由表一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表二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先用5欧的定值电阻进行实验,使电压表的示数为3V ,再换用10欧的定值电阻时,某同学没有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合上开关后,电压表的示数将__________3V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此进就向__________(选填“右”或“左”)调节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仍为3V 。
47、)根据欧姆定律公式I=U/R ,可变形得到R=U/I 。
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B 、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
C 、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也为零
D 、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 48、)如图电路,电源电压不变,开关S 闭合。
在滑动变阻器滑片P 向右移动的过程中,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 A 、电压表示数不变 B 、电压表示数变大
C 、电压表示数变小
D 、电压表示数先变大后变小 约10Ω
第44题 第45题 表一 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