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课程管理学_的学科性质及研究范畴
管理学学科体系与理论框架
04
管理学应用领域
组织管理
01
02
03
04
组织结构
研究组织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环 境,探讨组织设计、组织变革 和组织发展的规律。
组织文化
研究组织文化的形成、发展和 变革,探讨组织文化对组织成 员的影响和作用。
领导力
研究领导者的角色、素质和能 力,探讨领导风格、领导行为 和领导效果。
战略管理
研究组织的战略规划、战略实 施和战略控制,探讨组织如何 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
招聘与选拔
研究如何吸引、选拔和留住优秀人才,探讨人力 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绩效管理
研究员工绩效的评估、激励和改进,探讨提高员 工绩效的方法和手段。
培训与发展
研究员工的培训需求、培训计划和培训效果,探 讨员工个人和组织发展的途径。
薪酬福利
研究员工的薪酬体系、福利制度和激励机制,探 讨如何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
财务管理
财务规划
研究组织的财务目标、财务计划和财 务预算,探讨如何实现财务稳健发展。
投资决策
研究组织的投资项目、投资策略和投 资回报,探讨如何实现有效的资本运 作。
成本控制
研究组织的成本构成、成本管理和成 本控制,探讨如何降低成本和提高经 济效益。
财务分析
研究组织的财务报表、财务指标和财 务分析方法,探讨如何评估组织的财 务状况和经营绩效。
详细描述
科学管理理论主张将工作分解为简单的、标准化的任务,通过时 间和动作研究来优化工作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它还强调管理层 对员工的指导和监督,以及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来激励员工。
行政管理理论
总结词
行政管理理论关注组织内部的层级结 构和权力关系,强调组织的稳定性和 效率。
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论教育管理学的性质来源:《新华文摘》2005年第9期作者:杨天平[字体:大中小]一、教育管理学的科学性长期以来,英美等国没有明确教育管理学的科学性,而是习惯于以school(education)administration(management)等概指之,并未在其前后加上science和discipline之类的词汇。
这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他们一直固守狭义的自然科学观,认为只有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以实证方法为研究手段的实证研究活动及其知识体系才是科学的,而将包括教育管理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排斥在外。
另一方面,他们也认为,教育管理学只是企业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套用,是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社会基础科学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是一门以解决现实的教育组织中的管理问题为主的应用学科,而不是理论学科。
显然,这种对教育管理学的认识,已落后于科学发展的时代步伐,不能反映教育管理学发展的实际水平。
19世纪中叶以后,人文社会科学异军突起,打破了自然科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这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的概念,把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显示了现代科学所应具有的广博胸襟和恢弘气度。
如果以这种广义的科学概念来认识教育管理学,则它早就进了科学的行列。
从教育管理学自身发展的角度考察,它也早就跻身于科学之列了。
自19世纪末开始,一方面,它以教育为出发点,沿着传统的经验管理及其研究之路向前发展,至20世纪50年代,逐步建构起教育管理学的经验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它又以管理为始发点,沿着科学管理及其研究之路向前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它也达到了简单的应用研究水平,其后则有了较快的发展。
这两条道路分别代表了现代教育管理学演进的两大源流,又共同构成了现代教育管理学不可分割的整体。
如果说教育管理学是一本书的话,那么写这本书的是经验研究和移植研究两支笔。
前者将教育管理的经验归纳成书,荟萃成教育管理学的经验知识体系;后者将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研究成果演绎成书,汇集成教育管理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现代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1.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A. 心理过程B. 心理状态C. 心理特征D. 心理现象2. 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A. 记忆B. 情绪C. 语言D. 遗传学3. 心理学的科学性体现在()A. 经验主义B. 客观性C. 主观性D. 随意性4. 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A. 神经系统B. 内分泌系统C. 循环系统D. 消化系统5. 心理学的独立标志是()A. 冯特的《生理心理学原理》B. 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C. 斯金纳的《行为的科学》D. 马斯洛的《人类动机论》6.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所有选项7. 以下哪个理论不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A. 信息加工理论B. 行为主义理论C. 认知发展理论D. 认知神经科学8.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A. 个体B. 群体C. 社会D. 所有选项9.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A. 自然科学B. 社会科学C. 人文科学D. 跨学科10.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A. 描述心理现象B. 解释心理现象C. 预测心理现象D. 控制心理现象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包括()A. 生物心理学B. 社会心理学C. 教育心理学D. 临床心理学2. 以下哪些是心理学研究的方法?()A. 实验室观察B. 临床访谈C. 心理测量D. 行为实验3. 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包括()A. 描述心理现象B. 解释心理现象C. 预测心理现象D. 控制心理现象4.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A. 遗传因素B. 环境因素C. 教育因素D. 社会文化因素5.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A. 认知过程B. 情感过程C. 意志过程D. 行为过程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2.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仅限于人类。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只有实验法。
管理学概述知识点
管理学概述知识点管理学是指研究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的学科,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到企业、组织、政府等各个领域,对于提高组织效率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是关于管理学的概述知识点。
一、管理学的定义和特点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计划、领导和控制组织中的各种资源,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学具有实践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二、管理学的基本原理1. 目标原理:组织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以便能够合理地组织和利用各种资源。
2. 组织原理:组织必须建立一定的组织结构,以便能够有效地协调各种资源。
3. 领导原理:领导者必须具备领导能力,以便能够有效地指导和激励员工。
4. 控制原理:组织必须建立一定的控制机制,以便能够及时地发现和纠正问题。
三、管理学的主要内容1. 组织理论:研究如何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以便能够有效地协调各种资源。
2. 管理过程理论:研究如何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过程,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3. 领导理论: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领导工作,以便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4. 决策理论:研究如何进行有效的决策,以便能够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
5. 绩效评估理论:研究如何评估组织的绩效,以便能够及时地发现和纠正问题。
四、管理学的应用领域1. 企业管理:包括企业战略、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
2. 政府管理:包括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服务提供、公共财政管理等方面。
3. 非营利组织管理:包括慈善组织、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等方面。
五、管理学的发展趋势1. 现代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管理学将越来越趋向于现代化,更加注重信息化和数字化。
2. 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管理学将越来越国际化,更加注重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3. 专业化: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管理学将越来越专业化,更加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
以上就是关于管理学的概述知识点。
管理学的内容和学科特征
管理学的内容和学科特征1、定义:管理学是研究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含义:(1)管理学的研究与管理的本质联系在一起;(2)管理学在研究和把握管理本质含义的前提下,也对管理的具体形态进行研究;(3)管理学以探索管理现象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4)管理学是一门科学。
2、内容:a、研究管理的本质b、研究管理活动的具体形态c、研究管理现象的发展规律3、管理活动的具体形态:(1)、对管理中人的研究(2)、对管理资源的研究(3)、管理的行为和职能(4)、管理的组织和制度(5)、管理中的若干关系(6)、管理的文化和价值(7)、对管理的评价4、管理的一般规律:是指一切管理现象和活动普遍具有和遵循的规律,这些规律在各个层次、各种组织中普遍存在并发挥作用,支配着管理活动的进行和发展。
管理的一般规律:(1)、管理的人本规律(2)、管理的组织规律(3)、管理过程的循环规律(4)、管理的择优规律(5)、管理的权变规律(6)、管理的反馈规律5、管理学是一门科学:(1)、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2)、管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3)、管理学是一门发展学科(二)、管理学的历史发展1、管理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行为科学阶段;(3)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定义:人们在管理研究中认识和把握管理现象的哲学原则、分析角度、途径、步骤和程序的总称。
方法:(1)、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2)、历史研究方法;(3)、比较研究方法;(4)、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5)、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3、管理学的发展特点:(1)、管理学的发展是从对管理中经济人、机械人的设定到对管理中社会人设定的过程。
(2)、管理学的发展是从管理过程的单个因素、单个过程和单个侧面的研究到全面系统研究的过程。
(3)、管理学的发展是从以定性分析为主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过程。
(4)、管理学的发展是从学派分化到兼容并包、相互借鉴、吸收融合的过程。
管理学课程介绍
管理学课程介绍一、课程概述《管理学》是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财经类其他专业的专业主干课。
作为教育部第一批确定的财经类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一,学好管理学,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研究管理活动,探讨管理活动一般规律性的科学,管理学总结了千百年来人类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智慧,概括了人类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是人们学习管理的主要途径,也为组织的经营活动提供一种指导框架。
当代管理学,从研究管理的基本概念入手,然后研究管理理论的发展概要,研究管理者的道德、社会责任及管理所面临的具体环境,研究作为管理学主要内容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最后研究管理创新。
它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能让学生掌握管理过程的各个阶段及其基本内容、原理与方法,并通过管理创新学习,掌握变与不变的基本道理,既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又适时适地,推陈出新。
学习本门课程,无论对个人、企业还是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生事先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数学和统计学的基本方法。
学好这门课程,才能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运营管理及财务管理等打下基础。
我校自恢复高考以来就一直开设《管理学》课程,并自1983年开始招收管理学专业的本科生。
二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变化,管理学教学也逐渐由原来计划体制下适用于各部门、各行业为主的部门企业管理学转向于适用一般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行业、不同组织管理需要的《管理学》,并不断的向发达国家的管理学教学看齐。
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永恒的主题,我校在坚持自身特色和服从学校定位的前提下,不断的加强学科建设规划,加强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努力探索、改进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重视教材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使《管理学》成为我校有鲜明特色的和最有影响的一门重点课程,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管理学的认识
管理学的认识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与管理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组织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学旨在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员工满意度,从而为组织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支持。
下面我们将从管理的起源、管理学的范畴、管理学的核心理念和管理学的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生动、全面、有指导意义的阐述。
首先,管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政治学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如目标设定、组织与领导等。
此后,管理的概念逐渐在实践中被总结、概括和发展,并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理论体系。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只限于商业组织,而现代管理学则包括各类非营利组织的研究。
管理学的范畴非常广泛,它包括管理原理、管理思想、管理技能和管理行为等方面的研究。
其中,管理原理是管理学的基石,它涉及组织结构、决策、沟通、领导、控制等方面的内容,为管理者提供了决策依据和行动指南。
管理思想则是管理学的灵魂,它包括各种学派和理论体系,如科学管理学、行为管理学、系统管理学等,为管理者提供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
管理技能是管理学的核心,它涉及管理者在实践中所需要具备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如沟通技巧、决策能力、人际关系管理等。
管理行为则是管理学的应用,它关注管理者在实践中的行为表现,如领导风格、团队建设、冲突管理等。
管理学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沟通与协作。
管理学强调员工的价值和作用,关注员工的个体需求和发展,倡导激励与奖励制度,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文化。
同时,管理学也强调团队合作和跨功能协作,鼓励知识共享和创新,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和组织文化。
管理学认为,人才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有效的管理和激励可以充分发挥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与愿景。
管理学的实践应用非常广泛,涵盖各个领域和层面。
在企业管理方面,管理学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如项目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等,帮助企业实现高效运营和持续发展。
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与学科定位
【管理论坛】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与学科定位林曦文章提要:文章从科学史的视角入手,通过对科学与人文渊源与演进的探讨,以及在此过程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相互关系与学科定位,试图找出管理学在学科谱系中的位置。
通过对管理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目的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管理学既具有科学特质,又具有人文特质。
正是由于“人”这一要素在管理学中的独特地位,使得管理学既无法成为真正的社会科学,也无法成为真正的人文学科,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介于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
从这样的学科属性出发,管理学的发展也必然要兼顾科学与人文的根本特质,既要探求人类管理活动的一般运动规律,又要关注“人”这一要素在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科学人文管理学学科属性长期以来,当人们论及管理学的学科属性这一话题时,许多人都认为管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然而管理学为什么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管理学是“科学”是什么样的“科学”,是“艺术”又是什么样的“艺术”?这些问题在我国很少有人做深入的探究。
显然,这些问题解答不好,我们就无法清晰地回答管理学的学科属性究竟是什么这一重大理论命题。
事实上自管理学诞生以来,关于管理学学科属性的探讨和争论就没有停止过。
泰罗和他的追随者们认为管理学是一门科学,他们因此也一直在苦苦追寻着严格的和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科学理论。
而以德鲁克为代表的管理学家则认为,管理学是“集人类价值与行为准则之大成的或是集社会秩序与智力探索之大成的完整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
[1]那么管理学就其整体而言,其学科属性到底是什么?本文拟从科学史中现代科学的渊源与演化过程入手,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比较,考察管理学在学科谱系中的位置,进而对管理学的学科属性进行初步判断。
一、科学与人文的演化及近代各学科间的关系与分界科学与人文这对看似对立的概念,实则有着很深的渊源。
从科学史角度看科学与人文的渊源与演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近代各学科的分化作者:林曦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辽宁116025)[1]转引自王兴成:《知识革命与知识经济》,《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第12页。
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与范式纷争对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几点认
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与范式纷争对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几点认识引言管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研究组织和个体如何有效地管理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
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管理学的学科属性和范式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与范式的纷争对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几点认识。
管理学的学科属性管理学的学科属性是指管理学在学术界中的定位和特点。
在不同学者和研究者的眼中,管理学的学科属性可以有不同的观点。
实证性 vs. 规范性一种观点认为,管理学的学科属性应该以实证性为主。
这意味着管理学应该注重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来验证经验现象和理论。
实证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分析、实地观察、案例研究等。
实证研究方法可以提供管理实践中的经验指导和理论依据。
另一种观点认为,管理学的学科属性应该以规范性为主。
这意味着管理学应该关注如何提供规范性的指导方针和理论框架,以解决管理实践中的问题。
规范性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理论构建、模型设计等。
通过规范性研究方法,管理学可以提供理论引导和实践指导,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应对挑战和问题。
学术性 vs. 实用性另一个重要的争议是管理学的学科属性应该更注重学术性还是实用性。
一方面,有人认为管理学应该更注重学术性,即追求学术研究的深入和广度,关注基础理论的建构和解决学术难题。
这种观点认为,管理学作为一门学术学科,应该追求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学术产出的质量。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管理学应该更注重实用性,即更加关注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和解决管理实践中的问题。
这种观点认为,管理学应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为管理实践提供可行和实用的解决方案。
管理学范式的纷争管理学范式是指学术界在管理学研究中广泛接受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管理学范式的纷争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对立和人类观与系统观的对立。
定量研究 vs. 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管理学研究中两种常见的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是基于统计数据和大样本的研究方法,注重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通过数量化的方法来验证理论假设。
管理学专业介绍:学科范畴、历史与发展
管理学专业介绍:学科范畴、历史与发展管理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其范畴包括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运营管理等等,是研究管理现象和管理理论的学科。
本文将详细介绍管理学的学科范畴、历史与发展。
一、学科范畴1. 组织管理: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协调和激励组织中的成员,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包括组织结构设计、领导与决策、沟通与协调等内容。
2.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如何合理利用和发展组织中的人力资源,以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
包括人力资源招聘、培训与发展、激励与薪酬等内容。
3. 战略管理:研究组织如何确定长远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战略和计划,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获取竞争优势。
4. 运营管理:研究如何合理规划和控制组织的生产和运输活动,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历史与发展1.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工业化进程迅速推动了管理学的发展。
商业和工业领域迫切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提高效率和组织协调。
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提出了分工、工时报酬、标准化等概念,为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20世纪中叶至70年代,管理学开始注重组织文化、领导力和员工激励等方面的研究。
行为科学、行为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为管理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此时期的管理学理论着重强调人的因素在组织中的作用。
3. 80年代至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动了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知识管理、企业社会责任、跨国公司管理等新的研究领域涌现出来。
此时期的管理学致力于研究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进行决策、协调和创新。
三、学科内容与研究1. 管理思想与理论:研究管理的基本原理、理论与方法,如西方管理学的泰勒科学管理、日本管理的精益生产等。
2. 组织与协调:研究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沟通与协调机制,以促进组织的有效运作。
3. 领导与决策:研究领导力和决策过程,探讨领导者如何影响员工和组织,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4. 战略与创新:研究企业如何制定和实施长远的发展战略,并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管理学学习大纲(详细)
第一编总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第一节管理与管理学一、管理的定义(清楚掌握)(一)定义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二)管理活动的内涵1.管理工作是为了实现组织未来目标的活动2.管理工作的本质是协调3.管理工作存在于组织之中4.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人进行管理5.管理工作是追求效率和效果的统一二、管理职能(清楚掌握)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三、管理的性质(一)管理的二重性(清楚掌握)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既有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二)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理解)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反映了管理活动自身的特点和客观规律性。
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者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对管理原理运用的灵活性和对管理方式和方法选择的技巧性。
四、管理学及其特性(了解)(一)管理学的定义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和一般办法的科学.(二)管理学的特性1.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2.管理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第二节管理者一、管理者(一)管理者的定义(掌握)管理者是指任何组织内要管理下属或有责任调动各种资源的人员。
是指挥别人活动的人。
与操作者相对,操作人员只须履行所指派的工作,而毋须负起任何指示和监督的责任的雇员,他们往往属于机构内最基层的部分。
(二)管理者的层次(掌握)基层管理者,一般只限于督导操作人员的工作,不会指挥其他管理人员中层管理者,执行企业组织政策,指挥一线管理人员或操作人员工作高层管理者,负责制定企业的现行政策,并计划未来的发展方向(三)管理者的基本素质(了解)(四)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掌握)卡特兹的观点:技术技能,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人际技能,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概念技能,处理问题的思维技能,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作某事的能力。
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与学科定位
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与学科定位林曦文章提要:文章从科学史的视角入手,通过对科学与人文渊源与演进的探讨,以及在此过程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相互关系与学科定位,试图找出管理学在学科谱系中的位置。
通过对管理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目的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管理学既具有科学特质,又具有人文特质。
正是由于“人”这一要素在管理学中的独特地位,使得管理学既无法成为真正的社会科学,也无法成为真正的人文学科,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介于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
从这样的学科属性出发,管理学的发展也必然要兼顾科学与人文的根本特质,既要探求人类管理活动的一般运动规律,又要关注“人”这一要素在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科学人文管理学学科属性长期以来,当人们论及管理学的学科属性这一话题时,许多人都认为管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然而管理学为什么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管理学是“科学”是什么样的“科学”,是“艺术”又是什么样的“艺术”?这些问题在我国很少有人做深入的探究。
显然,这些问题解答不好,我们就无法清晰地回答管理学的学科属性究竟是什么这一重大理论命题。
事实上自管理学诞生以来,关于管理学学科属性的探讨和争论就没有停止过。
泰罗和他的追随者们认为管理学是一门科学,他们因此也一直在苦苦追寻着严格的和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科学理论。
而以德鲁克为代表的管理学家则认为,管理学是“集人类价值与行为准则之大成的或是集社会秩序与智力探索之大成的完整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
[1]那么管理学就其整体而言,其学科属性到底是什么?本文拟从科学史中现代科学的渊源与演化过程入手,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比较,考察管理学在学科谱系中的位置,进而对管理学的学科属性进行初步判断。
一、科学与人文的演化及近代各学科间的关系与分界科学与人文这对看似对立的概念,实则有着很深的渊源。
从科学史角度看科学与人文的渊源与演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近代各学科的分化过程,并从中了解各学科的特点和相互关系,进而为我们即将论述的管理学学科属性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管理学的含义及特点
管理学的含义及特点一、管理学的定义管理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与方法的一门科学。
管理学作为一门具有其独立的理论地位的科学,已经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
因为它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已经构建起以管理的性质、职能、方法等为基本框架的理论体系,管理学已经在当今世界许多著名的大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教授;不仅如此,管理学对管理实践还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指导作用。
这些都说明,管理学不仅是一门具有规范意义的理论科学,而且还是一门对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的应用科学。
因为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如一个政府首脑要处理的问题与一个公司的经理所要处理的问题可能有极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管理工作却具有共同的本质,都需要通过实施一定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实现预期的目标;他们都需要合理地利用组织的资源,特别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要使用合适的激励手段和一定的控制手段,建立合理的领导风格等。
他们在执行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具体的内容会有一定的差别,但是要遵循的基本原理与原则却是一样的,这就是管理活动的共性。
这个共性也就是管理学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管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较庞大的谱系,几乎每一个专门领域都已经形成了专门的管理学,如结合企业经营要求形成的企业管理学、为政府服务的行政管理学、管理学校的学校管理学、管理军队的军队管理学、以文化活动为对象的文化管理学等。
管理学与这些专门的管理学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普遍与专门的关系。
管理学要阐释的是在各个专门的管理学中都适用、都存在的一般原理与原则,是管理学体系中的基础科学;各专门的管理学则是在管理学所阐释的管理原理、原则及其方法繁荣基础上,结合本专门领域的特殊情况,论述本领域管理活动的特殊的原理和规律。
所以,有人又将管理学称之为管理学原理。
要注意的是,管理学不仅仅是各个专门的管理学的基础,而且还从其他的专门管理学中吸取带有共性的东西:要及时总结各个专门的管理学中出现的新理论、新观点,然后加以分析和总结,将其中带有共性的东西由特殊上升为一般,推动管理学的发展;各专门的管理学也要努力运用管理学的新成果,推动本领域的管理理论的发展。
关于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与范式纷争对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几点认识
关于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与范式纷争:对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几点认识摘要: 自管理学“ 诞生”之日起,人们对管理学的学科特性和研究对象、研究范式一直存在争议,形成了“ 管理理论的丛林”。
研究对象的不统一,使管理学研究具有前范式特征。
在进入一个位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 后现代转向”时期,管理学学科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是走向统一,还是愈益疏远,妄下结论未时尚早,需要拭目以待。
关键词:管理学;学科属性;范式纷争一、管理思想的演变与发展管理思想的出现是管理实践的产物。
管理作为一种职能是奴隶制兴起的直接产物( 肯尼迪・克洛克, 2002) 。
较高一级的管理产生于希腊和罗马帝国时代( 小詹姆斯・H・唐纳利, 1982) 。
古罗马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利用等级原理和委任、授权办法,把罗马城扩展为一个前所未有的、组织效率很高的罗马帝国( 罗珉,2003) 。
人类管理思想的演进标志着人类从最初的求得生存而产生的自觉意识经过历史的锤炼―― 成功和失败考验的螺旋式上升,最终成为人类社会前行的灯塔。
人类管理思想的提炼大致经历六个过程: 管理者的需要、思想价值、时间性、提高和展现(AddrejA .huczynski, 1996) 。
把管理思想升华为一门科学,以此构建管理学学科大厦,是由发端于19 世纪末现代工厂制度下的“泰罗科学主义”完成的。
不同于经济学,管理学从一诞生就陷入到“管理理论的丛林”( 哈罗德・孔茨, 1961) : 人们对管理的职能、原理、方法甚至管理的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解释。
管理学尽管较经济学年轻,在其发展的一百多年里,管理学的发展与创新速度远远超出了其他社会学科。
从科学管理的确立到人际关系学派发展,从“管理理论的丛林”到“管理理论丛林的再探”,从新人际关系学派的兴盛到新泰罗主义的回归,管理理论丝毫没有走向统一的迹象。
早期哈罗德・孔茨把管理学理论概括为管理过程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及数量学派等六大学派。
管理学专业概述:学科性质、学科发展和职业前景
管理学专业概述:学科性质、学科发展和职业前景一、学科性质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主要研究组织、人员和资源的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活动,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学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战略管理等方面。
二、学科发展1. 起源与发展:管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孙子兵法》和《道德经》,还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管理学在20世纪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当今各大高校的重要学科之一。
2. 学科分支:管理学包括组织行为学、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创新管理等各个分支。
不同的分支关注不同的管理问题,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3. 探索与创新:管理学与现实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得该学科需要持续更新和创新。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已经渗透到管理领域,相关研究也涌现出许多新方向,如智能管理、数据分析和创业管理等。
三、职业前景1. 企业管理岗位:管理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在企业中担任各种管理岗位,如人力资源经理、市场营销经理、财务经理等。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化的进程,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职业前景广阔。
2. 咨询与咨询公司:管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很高的能力,很多人选择在咨询公司从事咨询工作,为不同行业的企业提供管理方案和解决方案。
3. 创业与创新:管理学专业强调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许多毕业生选择创业并成功运营自己的公司。
同时,大量的创新项目也需要管理学专业的人才来进行管理和组织。
4. 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也需要管理学专业的人才进行组织和资源的有效管理。
毕业生可以在这些领域中担任规划师、项目经理等职位。
总结:管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学科性质广泛,涵盖多个分支,从组织行为到战略管理,从市场营销到创新管理。
管理学专业的发展与时俱进,紧密关联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创新应用。
管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1.管理学的学科性质是()A.社会科学 B.经济学 C.边缘科学 D.自然科学2.“管理机构从最高一级到最低一级应该建立关系明确的职权等级系列”指的是法约尔管理十四原则中的哪一项?()A.一指挥原则 B.统一领导原则B.等级链原则 D.集中化原则3.霍桑实验的四个结论中对职工的定性是()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4.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A.韦伯 B.孔茨 C.巴纳德 D.西蒙5.管理过程学派强调的是()A.管理是让别人同自己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B.管理的核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C.在管理中要重视人的因素D.在建立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组织体系6.使计划数字化的工作是()A.规划 B.规则 C.政策 D.预算7.计划工作的经济性指的是()A.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B.实现预期目标C.编制计划要快D.计划指标既先进又可行8.计划工作中强调抓关键问题的原理是()A.灵活性原理 B.许诺原理C.改变航道原理 D.限定因素原理9.主要靠人的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进行预测的方法是()A.外推法 B.回归法 C.直观法 D.因果法10.狭义的决策指()A.选择方案 B.评价方案 C.比较方案 D.拟定方案11.主观决策法最主要的缺点是()A.投资大 B.主观性强 C.深奥难懂 D.控制困难12.边际分析法在决策方法体系中属于()A.因果法 B.外推法 C.主观决策法 D.计量决策法13.直线型组织结构一般只适用于()A.需要按职能专业化管理的小型组织B.没有必要按职能实现专业化管理的小型组织C.需要按职能专业化管理的中型组织D.需要按职能专业化管理的大型组织14.层次划分主要解决的组织问题是()A.横向结构问题 B.纵向结构问题B.横向协调问题 D.纵向协调问题15.下列关于授权的表述正确的是()A.授权相当于代理职务B.授权是部门划分产生的C.授权是分权的延伸D.授权是上级在一定条件下委授给下属的自主权16.主管人员配备的根据是()A.职务的要求B.领导的意见C.人事部门的建议D.个人的公关能力17.下列各项中,属于人员配备原理的是()A.激励原理 B.指明目标原理B.公开竞争原理 D.许诺原理18.根据经验,由指导与领导工作所引发的才能占下属才能总量的比例大约是()A.60% B.50% C.40% D.20%19.下列沟通网络中传递信息速度最快的是()A.链式 B.轮式 C.Y式 D.圆周式20.权变理论中对人的假设是()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21.麦克莱兰的激励需求理论认为,对主管人员来说最重要的需要是()A.权力需要 B.社交需要 C.成就需要 D.安全需要22.领导性格理论认为,识别有效领导者的主要因素是()A.领导者个人的作风B.领导者个人的素质C.领导者个人的领导艺术D.领导者个人的性格特征23.提出随机制宜理论的管理学家是()A.赫茨伯格 B.菲德勒 C.利克特 D.马斯洛24.控制工作的关键步骤是()A.制定计划 B.拟定标准 C.衡量成就 D.纠正偏差25.对于既不能用实物也不能以货币形式来计量的管理工作,适用的控制标准是()A.计划标准 B.收入标准 C.目标标准 D.无形标准26.按纠正措施的环节分类,用于正在进行的计划执行过程的控制类型是()A.现场控制 B.反馈控制 C.前馈控制 D.直接控制27.现场控制方法主要适用于()A.高层主管人员B.中层主管人员C.基层主管人员D.非主管人员28.从某种意义上说,PERT属于()A.前馈控制 B.反馈控制 C.现场控制 D.间接控制29.管理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存在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
论_课程管理学_的学科性质及研究范畴
2006年7月第8卷 第4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Hebei Nor mal U 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July 2006V ol 18No 14=课程教材教学研究>论5课程管理学6的学科性质及研究范畴彭虹斌(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摘 要:三级课程体系的实行标志着我国课程管理观从过去的教学管理观转向课程管理观,课程管理体制也从过去的/教学管理0转向了/课程管理0。
课程管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范畴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课程管理的内涵、研究对象与任务;课程行政管理与学校课程管理研究;课程政策研究;课程领导研究;课程管理发展趋势研究等等。
关键词:课程管理;教学管理;范畴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O 413X(2006)04O 0118O 032000年廖哲勋教授提出要构建课程理论学科群[1],将5课程管理制度6作为课程理论学科群的一门应用学科,该观点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课程管理体制由/大一统的国家控制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0向三级课程体制的转换,课程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课程管理的问题不断出现,关于课程管理的内涵,国家对课程的管理,地方和学校对课程的管理以及我国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等文献不断涌现,迫切需要构建5课程管理学6的研究范畴。
一、从教学管理到课程管理解放后,我国的课程理论一度包含在教学理论中。
1949年后,我国全盘移植苏联的课程模式,而这一模式是赫尔巴特的分科课程模式的苏联版,它摒弃了赫尔巴特的统觉心理学基础,根据马列主义的认识论原理进行了改造,朝哲学化的、思辨化的路向发展,教学理论包容了课程理论。
我国1963年颁布实施的课程,以及70年代末实施的课程,实质是两者融合的产物。
从1949年到80年代末(1949-1988年),课程论是作为教学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论文分类;《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图法》[摘要]用于论文分类的分类法必须采用易于使用的学科分类体系分类法,《学科分类与代码》就属于这种学科分类体系易于使用的分类法,除了它本来的适用范围和服务对象外,它还具有论文分类的功能。
《中图法》不符合论文分类的要求,建议用《学科分类与代码》取代目前使用的《中图法》。
[中图分类号]G254.1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8214(2007)01-0079-02《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11-01批准,1993-07-01实施)。
该标准规定了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宏观管理和科技统计”,“直接为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规划,以及科研经费、科技人才、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统计和管理服务”。
笔者认为,《学科分类与代码》除了标准所规定的适用范围和服务对象外,还具有论文分类的功能,优越于《中图法》,《学科分类与代码》完全可以取代目前使用的《中图法》。
[1]1对论文分类法的基本要求论文的分类标引,实质上是使用一种适合论文分类的分类法,根据论文的学科内容属性给出类目代号(分类号)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适合论文分类的分类法”是指,必须是学科分类体系的分类法;必须是方便使用的分类法。
这也是论文分类法必须同时具备的基本要求。
1.1必须是使用学科分类体系的分类法学科是人类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研究所形成的知识按性质划分的门类,一门学科就是关于某类或某种事物的知识的一个领域,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所谓学科分类就是根据各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各门学科进行区分和组织,划分不同的从属关系和并列次序,揭示整个学科的内部结构,确定每门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分类体系。
论文分类就是要使用这样的分类体系。
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学科分类能够为建立论文分类体系提供可靠的依据。
这是因为,学科分类始终遵循客观原则和发展原则:客观原则要求按物质运动形式的区别和固有的联系,对学科知识进行区分和排列;发展原则要求对学科知识的划分和排列要体现学科知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所以,学科分类能够确定每一门学科在科学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划清各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反映科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发展趋势,揭示出各门学科之间的固有联系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
[2]应用这种分类体系去组织期刊论文,就能够使论文的排列体现出科研论文的系统性与发展性,就能够将各种不同学科的论文从学科知识内容本质属性上区别开来,特别是将学科分类体系运用在科研论文的检索系统上,就能够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一种按学科检索论文的有效途径。
此外,采用学科分类体系的分类法对期刊论文进行分类,也符合人们按学科对知识进行分类和按学科检索利用知识的习惯。
1.2必须具有简明性、易用性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论文分类的使用者主要是论文的作者和期刊编辑部的编辑等,对于他们而言,分类法的编制必须简明、易用,要像使用字典一样方便。
论文分类法在能够满足各种论文知识信息系统组织需要的情况下,其分类体系结构必须是简明的、清晰的,便于论文作者和一般读者的理解和把握。
论文分类法的类目代号必须是简单的类目代码,能够使使用者一看就明白;所有类目代码必须是采用先组式的而不是复杂的后组式的,使用者只需根据论文的学科内容选择学科代码就可以了。
2《学科分类与代码》具备论文分类法的要求根据上述基本要求对照国内的学科分类表,目前国内尚存在多种学科分类表,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均编制了本系统用的学科分类表,但这些学科分类表的编制在科学性和系统性上都有不足,存在适用面窄,不完善、不统一等问题。
国家标准的《学科分类与代码》就克服了这些不足,它是一个编制科学、分类体系完善、适用面宽的学科分类法,在我国“学科分类”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上达到了领先地位,符合论文分类法的基本要求,具有论文分类的功能。
2.1《学科分类与代码》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完备性《学科分类与代码》在类目划分上,采用了层累制列论文分类:用《学科分类与代码》取代《中图法》●施振宏(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江苏淮安223001)・79・举式分类方法,根据学科之间的相关联系,划分出不同的从属关系和并列次序,组成一个有序的学科分类体系。
《学科分类与代码》不仅能够正确揭示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现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各门学科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在二、三级学科后设有“其他学科类”,以适应科学的迅速发展,并为萌芽中的新兴学科留有余地,以便在分类体系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得到必要的扩充和延续,具有学科分类体系的扩延性。
对于交叉学科的列类,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妥善处理了综合学科的位置。
《学科分类与代码》总体结构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门类”,分为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学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五个门类;第二、三、四个层次,依次为一、二、三级学科,分类体系划分界线比较清楚。
《学科分类与代码》荟萃了国内外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把当代国内外科学发展的最新科研成果列入了学科分类表。
总计一级学科58个,二级学科635个,三级学科2058个,合计2751个学科,能够覆盖全部的学科。
[3]2.2《学科分类与代码》具有国际可比性、兼容性和权威性现有的国内外分类表各有所长,具有各自使用的目的和范围,为便于同世界各国学术交流,《学科分类与代码》在学科门类设置、学科名称方面均尽量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五个门类”的设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的分类表基本一致,做到了国际可比性。
为达到全国通用的目标,分类表力求“容百家之言,纳各学派之歧见”,使其具有最大的兼容性。
此外,《学科分类与代码》是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具有法律权威性,将它用做科技论文的分类标引符合期刊编排的规范化要求。
2.3《学科分类与代码》具有易用性和实用性《学科分类与代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十分简明的学科名称、学科代码对照表。
利用它对论文进行分类,不需要任何专业技术方法,就像使用字典一样方便。
并且有不少网站用学科代码作为在线查询工具,无论是编辑还是作者都能根据论文内容的学科属性快速地得到准确的学科分类与代码。
《学科分类与代码》在学科层次划分和组合方面简单明了,层次划分一律不超过三级,篇幅简短,仅有114页(32开)。
由于篇幅简短的特点,就可以学习国外一些刊物的做法,将属于本学科的分类表印在期刊的四封或其他位置上,供论文作者和期刊编辑部分类使用。
《学科分类与代码》中的学科名称,在学科分类体系中,一个学科只用一个名称(且原则上用学科名称),一个代码,放在一个位置上,具有唯一性。
学科名称是学科主题词的唯一代码,能够准确地反映论文内容的学科属性,用其标引论文,不仅有利于创建论文数据库的索引,而且符合人们使用学科主题词检索论文的习惯。
《学科分类与代码》在国家科研宏观管理和科技统计,在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成果的统计及教学领域中都被广泛地应用,有很好的使用基础。
[4]3用《学科分类与代码》取代目前使用的《中图法》3.1《中图法》不是纯学科分类体系的分类法《中图法》分类体系一方面体现着以科学分类为基础,另一方面体现着图书资料的各种特点,许多类目的设置与排列有着适应人们有效利用图书资料的特殊性。
分类体系中的客观内容既要体现出学科分类体系中所反映的各学科门类,又要体现出各门学科研究中的许多重要问题、方面与研究手段以及各级各类学校课程安排与专业设置的特点,还要考虑设置符合人们检索习惯的类目和文献排架要求等等。
《中图法》分类体系的类目容量上也呈现出复杂的情况:有的类目可以容纳几门学科、多种事物或者多方面问题的文献;还有许多类目,既可以容纳从某方面来论述某个主题的文献,又可以容纳从多方面来论述某一主题的文献。
还有,在《中图法》分类体系中,许多类目是以类组的形式出现的(如,“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这些都表明《中图法》不是一个纯学科分类体系的分类法。
显然,《中图法》的分类体系不符合论文分类法的要求。
3.2《中图法》不具备简明性《中图法》类目体系的结构由主表、标记符号、复分表、类目注释、类目索引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由若干个单元构成,如主表,由基本部类、基本大类、简表、详表组成。
在主表中又有若干个类目之间的仿分规定。
有许多类目划分级次达到10级左右。
这些都表明《中图法》不是一个简明的类目分类表。
如此庞大的体系结构和复杂的划分级次,让论文作者去使用,显然是不现实的。
[5]3.3《中图法》不具有易用性使用《中图法》分类,技术性强,操作复杂,对分类者的要求是很高的。
在图书馆内,这项工作也是由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的。
由于分类工作的复杂性、技术性强的特点,即便是经过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也常常遇到分类上的困难和麻烦。
而对于作者和编辑来说,让他们使用《中图法》作为论文的分类工具,显然是不适宜的。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用《学科分类与代码》取代目前使用的《中图法》类分期刊论文。
[参考文献][1]丁雅娴.学科分类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2]丁雅娴.中国学科分类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3(3):32-34.[3]俞君立,陈树年.文献分类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1-22.[4]孟慧岚,高鲁山.科技期刊论文分类标引的探讨[J].编辑学报,2002(1):27-28.[5]李联社.科技论文的科学分类与标识[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5):117-118.[作者简介]施振宏,男,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发表论文50余篇。
[收稿日期]2005-10-21[责任编辑]邵晋蓉・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