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总体概况本部分主要围绕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三大问题展开论述。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所组成的综合的有机系统.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社会意识: 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物史观认为,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3、并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心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或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看成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 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各要素中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说的一个重要区别。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经济基础,即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这是因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下形成的。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反映和表现。
社会意识的变革必然要从社会存在的变革中得以实现。
只有当社会存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时,社会意识才会发生突破性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主张改变社会存在,创造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使社会意识得到彻底的改变。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人们对外界物质世界进行认识和改造的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实践被认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从客观世界中获取真理,而不是凭空臆想或主观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和本质的反映。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从而获取真理。
通过实践的不断实践和检验,人们可以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对客观世界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实际操作。
实践不仅是理论的指导,也是理论的来源和基础。
只有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方法论。
它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以辩证法为中心的一种哲学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矛盾和运动组成的。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推动事物前进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矛盾的存在和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矛盾的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而矛盾的统一使事物得以保持相对的稳定。
唯物辩证法还强调了事物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详细讲解
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国体、政体及其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物质基 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 的变更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首先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 上层建筑一方面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另一方面又与那些对自己的经济基础有害的 其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斗争,即“保护自 己”与“排除异己”。 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
火药、指南针、印刷 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 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 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 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 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 教的工具。
其次,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多媒体技术
信息网络
远程教育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土地、人民、政事。”(孟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 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
唯意志论 世界史“实际上是一部在地球上建立功业的伟大人
物的历史”。 (卡莱尔)
人民群众是无数个“零”,只有前面添上英雄人物 的“实数”时,他们才能变成有效的数字。(米海洛夫 斯基) 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 “决定一切的力量”,“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 ; 人民群众 “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 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 (尼采)
二、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1、阶级起源
阶级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同时又发 展不足的产物。它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 个历史范畴。 2、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 集团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 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
中国面临十大“人口问题”
一,中国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 二,“空巢”现象冲击传统家庭模式 三, 中国社会老化的包袱越来越沉重 四,中国很多地方进入严重少子化时代 五,“男女比例失调”埋下隐患 六,人口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亟待提高 七,流动人口面临市民待遇和人口融合问 八,“户籍捆绑福利”导致社会不公 九,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被歧视 十,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和社保体系滞后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综合的 有机系统,包括大气、水和岩石层等。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 要条件之一,因而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产生着重大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能影 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其次,地 理环境能决定 生产部门的分 布从而形成某 一地区生产的 特点。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 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与人才强国战略。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 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要 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 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 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表现为劳动者和经营管 理者从整体性原则出发对生产过程的 组织、控制和管理。
生 产 关 系 的 变 革
反对形而上学的理解: (1)绝对适合或绝对不适合。 (2)只要生产力变化了,生产关系就会自发变革。
方法论意义: (1)一把探究社会发展根源的钥匙(生产力标准 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2)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 策的客观依据;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决定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反作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三)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三)一、单项选择题:1、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B.是否承认国家的存在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在矛盾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3、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根据和条件的关系4、空间的特性是()A.一维性B.二维性C.三维性D.多维性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A.科学之科学B.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D.思维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6、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A.唯心论B.不可知论C.机械唯物论D.朴素唯物论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显著特点是()A.科学性和阶级性B.原则性和灵活性C.实践性和阶级性D.科学性和革命性8、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A.不需要任何条件B.能脱离同一性而进行斗争C.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D.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9、事物的质是指()A.事物的规模和发展程度B.事物中所包含的维持其存在的方面C.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D.使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10、时间和空间是()A.物质的两种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11、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劳动()A.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B.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C.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D.使人更好地适应自然12、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A.量变是渐进的,质变是突然的B.量变是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C.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D.量变是以数量规定的,质变是以属性规定的13、现实可能性是指()A.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和必要条件的可能性B.现实中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尚未充分展开的可能性C.目前尚未实现,将来可以实现的可能性D.实现的可能性14、爆发式飞跃是()A.解决矛盾的一种对抗的质变形式B.解决矛盾的非对抗性的质变形式C.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D.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15、法律规范的贯彻()A.靠社会舆论和习惯来实现B.靠社会成员的自觉遵守来实现C.靠国家强制执行D.靠自由讨论来实现16、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是()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二元论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17、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A.个人的主观努力B.社会实践C.社会的客观物质条件D.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统一18、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A.事物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方面B.事物中消极的方面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19、人口因素是指()A.一定质量的人口B.一定数量的人口C.一定构成和分布的人口D.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自然生产的人们的总和20、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A.个人心理B.社会心理C.自然科学、语言学和逻辑学D.道德、艺术和哲学21、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A.按需分配的原则B.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C.人道主义原则D.民主集中制的原则2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为()A.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C.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C.具有历史的继承性D.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2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说的“客观实在”是指()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24、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A.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B.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C.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D.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25、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A.永恒性B.客观性C.不变性D.终极性26、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的环节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
1、社会形态的划分 ⑴两种划分方法: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⑵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 划分的社会形态。主要有两种基本划分方法:
①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社会形态,可把人类社 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②三种社会经济形态划分法: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 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与三种社会形态相适应,由此把人类社会划分为 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⑶、技术社会形态:
①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 划分的社会形态。 ②将人类历史划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
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原因)
⑴因为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⑵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并不是说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 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⑶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就是认为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这是 历史发展中的唯物主义因果决定论,或称历史决定论。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幻灯制作: 幻灯制作:柳兆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社会存在 1、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 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⑴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②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绪论:1、什么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们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鲜明的政治立场;(3)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最重要的理论品质);(4)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最鲜明):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理论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应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可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的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征是相对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统一于物质。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论述题重点1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2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3如何理解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4试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普通点1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2试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3试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
4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简答题重点1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3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过程。
4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简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
6简述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
普通点1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3简述生产力的含义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4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基础的原因。
5简述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不矛盾的。
7简要说明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8简要说明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中的进步。
9简述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
10简述社会革命的类型。
11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2简要说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3简述人与社会的关系。
14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5简述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多选重点1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
四方面。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五点。
3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基本内容: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4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总结(3)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2.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②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④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10.以三种宏观经济运行形式(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为基础,形成三种社会形态,即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技术社会形态序列: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原理及其理论:①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②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是指:第一,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第二,人的实践和人的认识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实践能够对人类一切认识做出检验。③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第一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第二实践对真的检验具有反复性。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不可分的,任何夸大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可以防止把人的知识变成绝对不变的教条;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可以使人们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斗争。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具体表现在:①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②社会实践为认识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③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概论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 建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 现实的力量,影响和制约意识形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循环 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 整个社会由低级走向高级。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具有极为 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
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 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 步的最高标准”。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可分为: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 的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 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
教、哲学等。
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 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 求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 要求时,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就是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着一致和平衡。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 平衡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3)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有机体社会有机体 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 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政治结构 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文化结构 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 阶级阶级阶层阶层 社会进步社会进步 物质文明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形态阶级斗争 社会改革社会改革 科学技术科学技术 英雄史观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群众史观人民群众 历史人物普通个人历史人物普通个人 杰出人物杰出人物 无产阶级领袖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④)A 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B 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 D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④)A 阶级斗争发展史阶级斗争发展史B B 生产关系发展史生产关系发展史C 社会意识发展史社会意识发展史D D 生产劳动发展史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① )A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 B 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 利己主义的观点利己主义的观点D D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①)A 宿命论宿命论B B 英雄史观英雄史观C C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D D 诡辩论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④)A 血缘关系血缘关系B B 法律关系法律关系C C 思想关系思想关系D D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②)A 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B B 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 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D D 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 ② )A 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B B 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C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 D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 ② )A 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 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 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 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 ④ )A 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 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 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④)A 创造社会发展规律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 消灭社会发展规律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 改变社会发展规律改变社会发展规律D D 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④)A 宿命论观点宿命论观点B B 机械论观点机械论观点C C 历史循环论观点历史循环论观点D D 唯物史观观点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 ③)A 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 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 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 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④)A 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B 人与物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C 物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D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④)A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 人与人的政治关系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 人与人的思想关系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 人与人的经济关系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③ )A 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 公有制水平的高低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 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 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 ③ )A 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 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 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 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③ )A 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 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① )A 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B 产品的分配形式产品的分配形式C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 交换和消费关系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② )A 文学艺术文学艺术B 国家政权国家政权C 政党结构政党结构D 哲学思想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 ② )A 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 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 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 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 (21)国家是代表( ④ )A 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 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C 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 统治阶级利益的统治阶级利益的(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 ③ )A 人口多少人口多少B 领土的大小领土的大小C 国体国体D 政体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 ① )A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 科学文化的反映科学文化的反映C 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 社会规律的反映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 ② )A 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 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 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 思想的上层建筑思想的上层建筑(25)社会意识根源于( ① )A 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 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 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D D 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② )A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B B 生产方式生产方式C C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D 实践活动实践活动 (27)生产方式是(④ )A 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 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28)社会形态是(④ )A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 国体与政体的统一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 ⑤ )A 已不存在已不存在B 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激烈C 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 只存在于人民内部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 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30)国家的实质是(④)A 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B B 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 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D D 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 ③ )A 法律前面人人平等法律前面人人平等B B 抽象的人性论抽象的人性论C C 利己主义利己主义D D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多选题及答案(三)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多选题及答案(三)20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是( )。
A、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C、否认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D、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正确答案: CD :202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
A、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B、主体的存在和需要是客观的C、客体的存在、属性及作用是客观D、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而存在正确答案: BCD :20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因为( )A、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有了绝对真理的理论体系B、使得无产阶级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科学理论武器C、创立了唯物史观,使得社会科学第一次成为科学,使得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D、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正确答案: BCD :204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是( )。
A、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重大作用B、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C、没有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的原因D、没有客观地说明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正确答案: CD :205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
A、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B、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C、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D、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正确答案: ABCD :206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它们分别是( )A、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B、促进人的全面发展C、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D、推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正确答案: CD :207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
这一事实说明( )。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C、规律是客观的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正确答案: ACD :208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因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④)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④)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①)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①)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④)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②)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②)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②)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④)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④)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④)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③)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④)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④)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③)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③)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③)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①)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②)A文学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结构D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②)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21)国家是代表(④)A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③)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①)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②)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25)社会意识根源于(①)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②)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27)生产方式是(④)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28)社会形态是(④)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⑤)A已不存在B越来越激烈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30)国家的实质是(④)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③)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C)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2.实践的主体是(B)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D)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A)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B)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B)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C)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 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 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的最 终决定作用
上层建筑
决
定 反 作 用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源自反 作 用生 产 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 科学方法 1、坚持阶级分析法
2、阶级分析法的要求
3、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
三、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实质
2、根源
三、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2、社会形态的结构: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 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 来,因此,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 多样性
第二讲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 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构成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 生产力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1、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2、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020/3/16
4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1、改革及其根源
改革是一定的社会形态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 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 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措。
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
2020/3/16
4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020/3/16
17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反作用表现在:当生产
关系适合生产力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 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时,对生产力的发展则 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 的矛盾运动。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 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社会五种生 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 盾运动推动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2020/3/16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3、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解答
2、改革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020/3/16
4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如果说革命是社会形态的质变,那么,改革则是同
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从根本上说,改革 是一定的社会形态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统治阶 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 领域采取革新举措,而不是被统治阶级发起的旨在推 翻统治阶级及现存社会制度的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前模拟试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一、单项选择题1.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
A.配第、斯密、李嘉图B.拉美特利、爱尔维修、狄德罗C.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D.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答案:D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B.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上有重要作用答案:C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可能和现实的关系答案:C4.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是()。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C.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答案:B5.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是()。
A.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B.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C.肯定和否定辩证关系的原理D.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答案:D6.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A.学习书本知识B.进行社会调查C.参加社会实践D.研究实际情况答案:C7.“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这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C.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答案:C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推理答案:A9.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形象性,另一个是()。
A.能动性B.间接性C.客观性D.直接性答案:D10.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这是因为()。
A.真理就是客观规律,与人的阶级地位无关B.真理具有客观性,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不断发展的D.真理是具体的,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答案:A11.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A.原始社会B.农业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答案:B12.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社会改革B.阶级斗争C.社会基本矛盾D.科学技术革命答案:B13.下列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只涉及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是()。
A.劳动是人的本质B.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C.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部属性的总和D.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的总和答案:A1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这种观点是说()。
A.人民群众不能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B.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C.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D.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答案:Bl5.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商品的()。
A.社会劳动时间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剩余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答案:B1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B.价值和交换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答案:C17.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A.资本积聚B.资本集中C.剩余价值D.平均利润答案:C18.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国家中掌握立法权的是()。
A.国家元首B.政府C.法院D.议会答案:D19.资本各形态中能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是()。
A.生产资本B.货币资本C.商品资本D.借贷资本答案:A20.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下,第二部类产品的总价值应等于()。
A.第一部类工人和资本家消耗的消费资料价值总和B.第二部类工人和资本家消耗的消费资料价值总和C.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消耗的消费资料价值总和D.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总和答案:C21.资本主义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
A.商品价值B.生产成本C.剩余价值D.平均利润答案:D22.股份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股东大会B.董事会C.监事会D.工会答案:A23.银行利润的本质是()。
A.生产部门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B.银行雇员创造的剩余价值C.银行收取的贷款利息D.银行收取的服务费答案:A24.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通过()。
A.“参与制”来实现B.“个人联合”来实现C.资本输出来实现D.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融合来实现答案:B25.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
A.实现经济增长B.促进充分就业C.实现外贸平衡D.促进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答案:D26.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
A.生产的全球化B.贸易的全球化C.资本的全球化D.资源配置的国际化答案:D27.在苏维埃俄国领导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负责人是()。
A.列宁B.斯大林C.布哈林D.托洛斯基答案:A28.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依据是()。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答案:B29.社会主义根本的和首要的任务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加强无产阶级专政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答案:A30.当前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是()。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彻底消灭“三大差别”C.彻底消灭剥削D.完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31.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反对的错误倾向有()。
A.相对主义B.经验主义C.教条主义D.折衷主义答案:BC32.下列各项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
A.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答案:ACD33.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有()。
A.对立统一的观点B.普遍联系的观点C.永恒发展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答案:BC3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B.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经验材料和新的认识工具C.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D.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答案:ABC35.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我国改革性质和特点的有()。
A.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的B.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有序地进行的C.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改变D.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答案:ABD36.单位商品价值量()。
A.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B.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C.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D.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答案:BC37.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包括()。
A.两大部类的平衡B.总供需的平衡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D.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答案:CD38.级差地租的形成条件有()。
A.土地私有权垄断B.土地经营权垄断C.土地肥沃程度不同D.土地地理位置不同答案:CD39.20世纪上半期较为重要的垄断组织形式有()。
A.卡特尔B.辛迪加C.托拉斯D.康采恩答案:ABCD40.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因为()。
A.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B.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C.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D.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答案:ABCD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
答案: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地反映,是指与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相一致、相符合。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其一,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实际又符合客观实际。
事物及其规律本身并不就是真理;真理属于认识范围。
其二,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4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主要表现。
答案: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
43.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
答案: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几方面作用:(1) 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 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 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4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答案:第一,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第二,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第三,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45.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答案:第一,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
第三,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6.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答案: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第二,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三,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是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我们必须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创造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当然这种继承只能是有批判的继承,批判和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既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对于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的态度。
要以博大的胸襟和开放的视野,大胆吸收外国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
与此同时,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的、没落的东西。
对于外国文化,既不应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而应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建立既能体现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有自己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