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工大(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具有较宽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在电子、信息、通信等领域从事设计、开发、制造、研究、管理以及从事相关技术领域教学工作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二)基本要求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具备健康的体魄,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3、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初步具备一定的外文检索及相关应用能力,能用外语进行交流;4、具备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熟练运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处理事务的意识和技能;5、具备一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6、掌握电子技术与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设计、分析、实验和科学研究的训练,掌握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及再现的系统知识;7、具有利用计算机开发和支持相应系统的能力,具有解决电子信息工程实际问题,包括设计、组建、管理、维护电子信息系统的能力。

二、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制图与AutoCAD、大学物理、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MA TLAB基础与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通信系统原理、DSP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可编程逻辑器件、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等。

信息论与编码技术等。

四、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论文、专业实践、毕业实习、自主创新学习、军训、综合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等。

五、修业年限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制:3-6年。

六、授予学位理学学士或工学学士七、学分要求本专业学生须修满183学分方可取得毕业资格。

其中课堂教学142学分,实践课41学分。

(一)课堂教学学分要求1、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须按教学计划修读,修满52学分。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光电子技术方向)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光电子技术方向)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光电子技术方向)培养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1.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内宽厚的数理基础、系统掌握光电子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的理论基础、实验技能和专业知识,初步受到严格的科学研究训练,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和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在该领域内从事光电子技术与光电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科学研究、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科技开发及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培养要求(1)知识结构要求:1)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良好的人文社科基础;2)系统地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系统地掌握光电子技术和光电信息技术领域必需的、较宽的基础理论;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实验理论、计算机辅助计算与设计理论;具备科技创新和工程应用的基本知识;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与专业有关的外文书刊和文献资料;4)较深入地了解其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修完185学分。

(2)能力结构要求: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自学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等)、应用知识的能力(包括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听说读写等外语应用能力等)、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等)及交流能力(包括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

(3)素质结构要求:具备热爱祖国的基本素质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素质、工程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光电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个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能在该领域内从事光电子技术与光电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设计、制造、开发及管理工作。

1.专业技术知识具有从事光电子技术相关工作所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电子技术应用知识以及能在该领域内从事光电子技术与光电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设计、制造、开发及管理工作。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技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技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技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数理、计算机及外语基础,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能够在电子及信息科学领域从事科技开发、产品设计、技术教育和管理工作,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熟练地掌握电子信息与技术领域的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进行电子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管理、决策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加强通识教育,促进全面发展,理工经文各面知识互相渗透,不断丰富学生的综合基础知识。

2.较系统的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较强的逻辑及形象思维能力,具有对问题的总体把握和归纳能力,实验动手和设计能力;3.对电子信息科学学科前沿和热点问题有一般的了解,对高技术领域如电波传播、微波遥感技术、光电子技术、材料科学等的基本知识和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4.具有一定的编程、利用计算机软件解决科学及技术问题的能力,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文献检索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归纳、整理与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5.掌握一种外国语,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学制与学位学制:基本学制四年(弹性学制3-6年)授予学位:理学学士三、毕业条件本专业学生需修满170学分(见下表)准予毕业;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学生修满学分构成表四、指导性教学计划及主要课程说明注:标出“*”的为核心课程(二)主要课程说明1.课程名称:电路分析课程简介:本课程包括线性电阻电路,非线性电阻电路,线性网络基础,动态电路,一阶、二阶时域和系统动态电路,正弦稳态电路及分析,三相电路,互感和理想变压器,二端网络,频率特性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714T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1.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通信、电子测量仪器、电子计算机、电子专用设备、电子元器件、广播电视和视听设备等行业,针对电子信息相关领域的产品开发设计、设备生产与维护应用、技术管理等岗位,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从事本专业的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电子信息系统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场工程师)。

2.基本规格(1)知识要求①基础知识:具有较扎实的工科数学和物理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好地掌握一门外语知识,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知识。

②核心知识:掌握电路与电子技术、信号系统与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传感与测量技术、电磁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相关的工程基础知识。

③相关知识:具备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具备经济和企业管理等基本知识;了解专业常用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2)能力要求①基础能力:较强的中文表达、交流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阅读与交流能力;具有一定的科技文献检索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②核心能力:具有较强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软件编程能力和硬件应用能力;具有熟练使用常用电子仪器设备的能力。

③相关能力: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具有不断探索,与时俱进,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对外交流能力,能进行有效的工程技术沟通、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3)素质要求①基础素质: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修养、品行和职业道德;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团结友爱、乐于奉献的人文情怀,较强的法制观念。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714T)一、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信息处理算法设计、电子电路分析、应用电子系统开发等方面的能力,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企业和行政部门从事应用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调测、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算法设计、电子电路分析、电子系统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掌握设计、开发、调测应用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一定的信息处理算法设计、电子电路分析方法,应用电子系统设计技术(3)具有设计、开发、调测应用信息系统的初步能力;(4)熟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电子信息产业的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6)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三、专业主干课程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路、数字信号处理、模拟电路、数字逻辑、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传感器原理、EDA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四、学制四年。

学生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缩短或延长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三至六年。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规划方案.docx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规划方案.docx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授予学位专业名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080714T)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了解水利水电方面与电子信息相关的基础知识,能够在电子系统设计、电子器件开发与应用、光电检测技术等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产品设计、技术开发、项目管理等工作,能够服务水利水电行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应达到以下目标:1. 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在电子系统设计和产品研发中综合考虑法律、环境、社会、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影响;2.能够综合运用工程数理基础知识和电子信息领域的专业知识,解决电子电路设计与应用、信号分析与处理、集成电路设计与开发等方面复杂工程问题,达到工程师水平,或者能够在与电子技术、信息工程或相关专业领域接受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成为相应领域的研究人员或技术骨干;3.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组织管理和一定的领导能力,能够组织中小型项目的实施,独立领导团队进行产品设计和制作任务。

4.具有在工程实践中自我学习、不断提升和拓展自己专业技术水平的能力。

三、培养(毕业)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电子电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电子信息方面的基本工程训练,在集成电路设计和信息检测方面有一定专长,具备较好的应用实践和技术研发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良好的道德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2.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电子信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3.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具备设计与实施电子信息技术方面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4.了解与电子信息领域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电子信息技术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的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5.了解和跟踪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修满至少195学分方可毕业。

三、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主要课程电子线路、数字电路、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感测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光电信息处理、弱信号检测、数字图像处理、数据结构、智能仪器、现代信息检测与处理实验技术、软件工程五、学制与学位学制:基本学制修业年限为4年,采取弹性学制,可在3~6年获得全部学分,完成学业。

学位: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六、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分配表七、教学进程安排附表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历附表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附表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附表四、双语教学、计算机教学课程安排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历符号说明:⊙军训及入学教育·理论教学:考试= 假期○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验、计算机实践+ 金工实习△公益劳动/ 学年论文廿社会实践(调查)▲科研训练▏毕业设计(论文)√毕业教育×机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45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6双语教学、计算机教学课程安排表教学副院长:段锦负责人:孙俊喜校对人:段锦7。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融合型专业,涵盖电子科学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大主干学科,学习内容涉及电子学、信号处理、计算机三大知识板块。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以传感技术为隐含线,以泛网络智能电子信息系统为主线条,培养学生泛网络智能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力,包括芯片、传感器及系统、嵌入式软件等方面综合设计开发能力。

本专业适用于泛网络时代对智能电子信息设备在集成电路设计、系统电路设计、传感器集成、嵌入式软件及安全等方面技术开发的专门人才的要求。

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突出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硬件电路系统设计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嵌入式软件设计与安全技术,着力培养学生在智能电子信息系统的软、硬件综合设计方面的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较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及创新应用初步训练,具有从事智能电子信息系统设计、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泛网络时代智能电子信息处理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电子信息系统的工程技术研究、设计与开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毕业要求: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五年内能够达成如下12个方面预期的能力: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中复杂问题,包括:系统结构设计、功能协议设计、系统效能分析等;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电子信息系统的科学与工程问题,包括:问题凝练、系统建模、关键信号和噪声分析,以获得复杂电子信息系统的有效结论;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电子信息系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部件(芯片/板卡)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4.研究:能够基于电子信息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电子信息系统中科学与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电子信息系统中的科学与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电子信息系统中科学与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电子信息系统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工程实践和复杂科学与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电子信息系统工程化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10.沟通:能够就复杂电子信息系统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团队协作,厚基础、宽口径、精术业、通工程,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身心健康,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精神,成为复杂环境电波传播、电磁兼容和信息感知、测量、控制与处理等领域的“专业学术型”创新人才,能够在物理学及其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通过3-5年实际工作的锻炼,期望达到如下目标:(1)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水准和敬业精神,有意愿和能力服务国家和社会;(2)能够独立承担复杂环境电波传播、信息感知等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和测试等工作;(3)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成为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和业务骨干;(4)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作为初级领导或者重要成员有效地发挥作用;(5)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学习途径更新电子信息方面的核心知识和能力,部分毕业生通过研究生教育能够开展横跨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

二、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具有从事无线电物理与微波、毫米波技术及相关电子信息领域工作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在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中加以利用。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无线电物理与微波、毫米波和信息感知、测量、控制与处理等复杂科学和技术问题。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具有针对无线电物理与微波、毫米波技术和信息感知、测量、控制与处理等领域中的基础科学、复杂系统、工程应用的设计、分析能力,能够在科学研究中体现创新意识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

(4)创新研究:具有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创新设计和实施无线电物理与微波、毫米波技术领域实验的能力,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实现学术研究能力提升。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2、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与方法;3、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4、熟悉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5、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主要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信号与线性系统、通信原理、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四、实践教学环节军事训练、电子技术认识实习、计算机程序课程设计、电路电路CAD设计、电子技术课程综合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电子装配实习、微机原理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与答辩。

五、学制、修业年限、授予学位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六、作为第二专业辅修的核心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信号与线性系统、通信原理。

七、专业教学任务实施方案1、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见附表2)2、集中实践教学进程表(见附表3)3、专业课程课外教学进程表(见附表4)4、课程学期进程表(见附表5)八、课程结构分类统计与毕业学分要求附表1 课程结构分类与毕业学分统计表附表2 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附表3 集中实践教学进程表附表4 专业课程课外教学进程表附表5 课程学期进程表。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基本信息学科门类:工学专业名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代码:36 专业管理学院:工程学院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电子信息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电子信息科学的前沿动态,掌握电子信息科学方向的科研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电子信息科学以及相关学科领域内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一)政治思想和道德品德要求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有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工作适应性,责任心强,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专业基本要求掌握电子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电子信息科学在现代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以及该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新兴成果;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初步的研究能力;具有相关实验理论和实验方法的系统知识,较好的实验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辅修其他专业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三)综合素质要求具有较好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使用计算机解决文字处理、信息管理等常见的问题,能够阅读本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资料;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掌握一定的军事、体育、卫生、健康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正确的劳动观。

四、修读年限要求实行弹性学制,标准学制为4年,在校学习年限为3-6年。

五、学分要求最低毕业总学分:160学分。

其中通识教育必修30.0学分,通识教育选修19.0学分;学科基础必修29.0学分,学科基础选修15.0学分;专业教育必修24.0学分,专业方向0.0学分,专业教育选修21.0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2.0学分。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及模式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数理、计算机及外语基础,具备电子信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级专门技术型人才。

培养模式:本专业为理工结合专业,以无线电物理、无线电电子学和光信息技术为主线,按照理论基础扎实、具备知识创新的素质、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培养电子信息科学、光电信息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型”人才。

二、基本要求本专业按照4年制进行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一二年级主要安排基础课程,三四年级主要安排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和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具备不断学习和自我提高的意识和能力;2.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比较强的逻辑及形象思维能力,对问题的总体把握和归纳能力,实验动手和设计能力;3.对电子信息科学学科前沿和热点问题有一般的了解,对高技术领域如电波传播、微波遥感技术、光电子技术、材料科学等的基本知识和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4.具有一定的编程、利用计算机软件解决科学及技术问题的能力,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文献检索的能力;5.具有较强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学制:四年。

学位:理学学士。

四、专业方向与业务能力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通过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学生应具备本学科及跨学科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专业方向:主要围绕无线电物理、无线电电子学、光学、电磁学等领域方向进行培养,侧重于光、电、通信,微波技术,电波传播等技术。

业务能力:本专业为理科专业,主要培养学生从事无线电物理、无线电电子学、光、电通信,电波传播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能力。

本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可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2.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3.具有解决物理学中电子技术应用和电子学中有关物理学问题的能力;4.了解有关微波(光)通信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子技术等学科的基本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学科基础必修课】
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电路原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现代电子线路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DSP技术及应用、软件基础与数据结构、信息论基础、电子测量原理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

【专业选修课】
电子测量原理、近代电子电路设计方法、数字图像处理、电视原理、视频技术与应用、语音信号处理、信息论基础、信息技术导论、DSP技术与应用、单片机技术与应用
【本、跨专业选修课】
现代通信技术导论、电磁兼容技术、传感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导论、管理信息系统、嵌入式系统、专业概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