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第5讲
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共54张PPT
[史论形成]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1)认识原因: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 足;信奉“武器决定论”。
(2)战略失误: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 力量上;放弃和丧失制海权。
(3)政治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政治腐败。
(4)外部因素: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 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
主题三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综合以下史料,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史料 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 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 ,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 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 “不以倭人为意” 。„„ 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 对峙„„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 ,命令部下“静守 勿动” , “保舰勿失” ,既贻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朝鲜战场失利,李鸿章向朝廷汇报: “平壤之败,因由寡不 敌众,亦因器械之相悬,并非战阵之不力。„„”李鸿章的结论 是“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强于我” 。
[问题设置]
据材料指出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
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并运用全球史观和:①全球视角:通
商口岸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 世界体系;②文明史观:通商口岸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 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归纳升华] 运用多种史观理解近代通商口岸的开辟
[教你读史]
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与外界完全隔绝 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 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 接踵而来的 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中的 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会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中国近代史第五集内容概括
中国近代史第五集内容概括
摘要: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兴起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和重要思想
三、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和挫折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正文:
中国近代史第五集主要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农民起义,它的背景和兴起与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对立密切相关。
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是一个贫困的乡村教师,他提出了“拜上帝教”和“平均地权”的口号,呼吁民众反对清朝的统治。
太平天国运动在他的领导下迅速兴起,吸引了大量农民和贫苦人民的支持。
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初期,太平天国军队在洪秀全的指挥下,打败了清朝的军队,取得了若干胜利。
中期,太平天国运动受到了外部的压力和内部的分裂,运动陷入了停滞和挫折。
后期,太平天国军队在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的带领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意义不容忽视。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它表达了广大农民和贫苦人民对封建统治和剥削的强烈不满和反抗。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引言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
二、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1.朝鲜问题:19世纪末,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
日本趁机派兵进入朝鲜,企图占领朝鲜并侵略中国。
2.清政府的态度:清政府内部存在严重的政治腐败和军事无能,对日本的侵略行径采取了消极的态度,导致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3.国际形势: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三、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1.丰岛海战: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在丰岛海域偷袭中国运兵船,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海军在黄海海战中英勇抵抗,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2.平壤战役:1894年9月,日军分四路围攻平壤。
清军左宝贵等将领英勇抵抗,但由于缺乏统一指挥和战略计划,最终平壤失陷。
3.黄海海战:1894年9月17日,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展开激战。
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等英勇抵抗,最终全军覆没。
4.辽东半岛战役:1895年初,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包围威海卫。
北洋舰队在威海卫战役中全军覆没。
5.马关议和:1895年4月,清政府派李鸿章赴日本马关议和。
李鸿章在谈判中尽力争取国家利益,但最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四、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与影响1.割地赔款:根据《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并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这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财政困难。
2.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后,俄国进一步租借旅顺、大连等地,英国强租威海卫和新界等地,法国租借广州湾等地。
美国则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利益均沾。
这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近代史第五章
六、党内三次“左”倾错误与中国革命新道路 的历史曲折
1. 土地革命时期党内三次“左”倾错 误;
瞿秋白
李立三
王 明
党内频发“左”倾错误的原因
■ 八七会议后党内“左”倾情绪未能清理 ■ 共产国际错误干预瞎指挥
■ 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不善 于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梁漱溟评价毛泽东
梁漱溟人称是中国20世纪最后一个 大儒,是反对阶级斗争第一人,是毛泽东 一辈子的诤友和辩友。1953年,为了试一 试中国共产党的气量,他在大庭广众面前 与毛泽东辩论,大战三百回合,最后在一 片“梁漱溟滚下来”的口号声中才悻悻下 台。晚年梁漱溟对毛泽东有三句话的著名 评价。晚年梁漱溟评价毛泽东的三句名言: 第一句话说,影响20世纪中国的有三个人: 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 第二句话说,毛泽东不只是一个毛泽 东, 有多个毛泽东。这是说毛泽东有多个侧面, 是很丰富的、复杂的、变化的。 第三句话说,毛的功劳最大,错误也最大。 没有最大的功劳,就不可能有“文化大革 命”。
古田会议决议确立的马 克思主义的建党建军原则,
解决了在农村游击战争环境
下,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 民军队保持先进性的问题,
为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
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证。 古田会议(油画)
中国共产党主持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土地政策 1929年4月,毛泽东领导制定了《兴国土地法》,将《井冈 山土地法》规定的“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 地主阶级的土地” ,由土地苏维埃政府所有改为土地农民个人 所有。
② 国民党政权控制不了农村,
农村是其统治薄弱环节。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五章
清“ 除去 共恶 产化 党”
官清 污除 吏土去 和豪腐 投劣化 机绅 分、 子贪
清党的结果,“使本党起了一个很大的 分化和损失”,“一般投机腐化恶化分子都 纷纷混入了本党”。
——《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特刊》第12号
“清党时期,倏逾半年,共产党之逆迹 固已大暴国中,本党之精神亦日见湮灭。”
——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30日)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政治路线 1935年12月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中国革命战争战略
1936年12月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思想路线
1937年夏
《实践论》、《矛盾论》
课后思考题
民党反动分子所抛弃的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由
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分子继承下来了。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二)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1.八七会议 (1)清算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2)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对国民党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汪寿华•26岁 萧楚女•36岁
熊雄•35岁
陈延年•29岁 赵世炎•26岁
夏明翰•28岁
郭亮•27岁
罗亦农•26岁 向警予•33岁 陈乔年•26岁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头可断,肢可折, 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 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 为群裂。
——周文雍
正是革命到了紧急 关头,才需要不怕危险 的人。为大众的幸福而 被杀头,也就是我的幸 福。
周文雍•23岁 陈铁军•24岁
八年级上册历史阳光第五课
八年级上册历史阳光第五课八年级上册历史阳光第五课: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一、课程概述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第五课,主要讲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这一课将带领学生们了解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如何在历经磨难与奋斗后,逐步走向现代化、民族复兴的道路。
二、重点内容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本部分主要讲述了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以及《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这些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
这一运动持续了十余年,虽然最终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加速了其衰败过程。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洋务运动是清朝为挽救统治而进行的一次改革,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戊戌变法则是一场更为深远的政治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场革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运动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三、难点解析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各种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鸦片战争后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仅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也影响了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
同时,各种政治力量在此期间的角逐与博弈,也使得历史进程更加复杂。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
四、学习方法建议梳理时间线:建议学生们在学习本课时,先梳理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的时间线,这有助于理解各个事件之间的先后关系和内在联系。
分析因果关系:学习本课时,应注意分析各个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理解历史事件的连锁反应。
例如,鸦片战争后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何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进程。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罗明
邓小平
毛泽覃
古柏
思考
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 倾错误?
3、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王明“左”倾错误对中 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 的后果。其中最大恶果 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失败,红军被 迫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 战略转移——长征。
视频:十送红军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一)遵义会议的召开
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 了第二个土地法——《兴国 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 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 主阶级的土地”。
1931年2月,毛泽东进一步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要求明 确规定农民已经分得的土地归农民个人私有,可以自主租 借和买卖,别人不得侵犯;生产的产品除向政府缴纳土地 税外,均归农民个人私有,任凭自由买卖。
1927年8月,党中央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确定了 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统治的总方针,毛泽 东在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八 七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前进了一大步,开始了 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八.七会议通过的决议
八七会议会址
(二)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视频:遵义会议2
毛泽东诗词手迹
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思考
视频:血拼湘江
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1、1935年,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新政策,批判了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 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的问题。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到1930 年初,共产党领导 人民群众建立了大小十几 块农村根据地,红军发展到 7万人,连同地方武装共约 10万人。农村革命根据地 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 的主要战略阵地。
中国近代史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二,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 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 中统: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军统: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戴笠
第三,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 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规定十户为 甲,十甲为保,分设甲长、保长。保甲内 各户要互相监视、互相告发,在保甲内强 制实行“连坐法”。
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的主攻方向究竟是应当指向城市,还是 指向农村呢?这个问题,只有遵循马克 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加以回答。
中国能不能 走俄国十月革命 道路,主要看这 条道路是否符合 中国的实际。中 国共产党当时共 同的认识也是: 革命工作应当以 城市为中心。
中国广大的乡村基层政权被地主阶级和旧 式富农所把持,地主阶级逐渐变成了帝国主 义的附庸,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 柱。国民党政权继续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不承认中国有土地问题,拒绝在农村开展土 地改革,从而使中国广大农民处在了死亡线 上。
(3)形成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 利用超经济的力量,即依靠国家政权力量一方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的建立
1、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宣告南京国民
政府成立。这是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统治的开
端。在国民政府成立大会上,国民党元老胡
汉民成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仍然为国民
革命军总司令。
蒋
汉 民 介 石 与
胡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蒋介石一手操 纵下,国民党于1928年2月召开二届四中 全会。会议改组了国民政府,谭延闿为国 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军委主席、国民党中常委,后来又出任国 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这样,以蒋介石 为首的国民党中央组成,国民党内出现了 暂时的统一。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加快 争夺中国的步伐;
争先恐后掠夺在华权益 ,强 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熊代表沙皇俄国
肠代表德国
太阳代表日本国 虎代表英国
哈蟆代表法国 鹰代表美国
俄国 京师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南海
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奋起反抗
义和团运动
兴起时间: 1898年 兴起地点: 山东 斗争目标: 帝国主义 口号: 扶清灭洋 性质: 发展壮大:
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
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 辛丑条约 》
1901年9月奕劻与李鸿章同十一国代表签订《辛丑条约》。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内容
白 赔款白银4.5亿两
危害
国困民穷
馆
划定使馆界
禁
严禁人民反帝
兵
拆毁炮台;派兵驻扎 要地
国中之国 洋人朝廷 心腹之患
对中国 的危害 最大
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朝完全成为帝国主 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
慈禧太后统治中国长达 半个世纪 之久(1861 年垂帘听政——1908年 死去),卖国求荣,签 订了哪些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慈禧“临阵脱逃”是指 哪一件事?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 北京
•思考:北京两次被列强占领的史
实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 1、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
占领北京,抢劫并火烧圆明园。 • 2、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攻占北京,
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妥协。
1、“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出现这种状 况的根本原因是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五章
1937年夏,他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
《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
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
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
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
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 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思考题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 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 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 想理论建设的? 4.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上,混淆民主革命 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 产阶级并列,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革命最 危险的敌人,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
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 将准备城市工人的总同盟罢工和武装起义作 为共产党最主要的任务;指令根据地的红军采 取“积极进攻的策略”, 配合攻打中心城市。
《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系统地论证了
农村革命根据地可以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
条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
*《星星之火,可
以燎原》标志农
星星之火可以燎 原
村包围城市革命
道路理论的基本
毛泽东
形成 。
1930年1月
中国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1.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 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 旧中国是由许多帝国主义国家间接 统治的半殖民地国家。 * 旧中国是一个地方性农业经济占主 要地位的半封建国家。
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
1.中国外无独立,内无民主,无合法斗争,
必须进行武装斗争。
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香港岛,并攻占东南沿 (2)第二阶段:1841 年初强占_______
海一些城市,清政府屈辱求和。 3.结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割______ 给英国;赔款 2 100 万银圆;开放广州 ____、厦门、 香港岛 福州、____ 、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英双方协定关税。 宁波 4.影响: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
增开_________ 沿海沿江十处通商
天津为商埠 开埠 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 增开_____
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其他 权利 允许外国公使 ________进驻北京, 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 历、经商和传教 承认《天津条约 ________》 有效
4.影响。 (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严重侵害。中国
(2)漫画中的人物得意地说: “嘿嘿,你们的地盘,我 做主。 ”
问: 《辛丑条约》中哪一条内容最能体现漫画的主 旨? 答: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10.理清两个事件关系 1900 年,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后,八国 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运动。 问:义和团运动是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 因吗? 答:否。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要瓜分中国,变中国 为其殖民地。镇压义和团运动只是侵略者发动战争的借 口。
度大大加深了。
东南互保 1900 年 6 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朝南方各省督抚达 成“东南互保”协议。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 属于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 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 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 策划,由上海道余联沅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 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 ,规定上海租界 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清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图片反映了清朝统治下的中国,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远远落后于时代潮流;19 世纪 40 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于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 生产原料,客观上表明英国要打开封闭的中国市场。 (2)史料二信息“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 废之日” ,反映出希望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 除领事裁判权。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5课。
教材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一段悲壮的历史。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甲午战争的背景、战争的经过、战争的结果以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所认识。
但学生对于甲午战争的细节和影响,以及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化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了解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认识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危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
2.难点:甲午战争的细节和影响,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共同分析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图片、视频、相关论文和书籍等。
2.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
中国近代史学习笔记第五章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本章重点1、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实质和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斗争的正义性.2、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新道路的艰辛实践和理论,“左”倾教条主义的表现、根源和危害.3、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意义.4、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本章提示注意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探索中国革命规律的理论创新精神.重要考点讲解一、基本概念1、东北易帜: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北洋军阀时代结束,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统治 .2、《训政纲领》:1928年颁布的规定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统治的文件.3、官僚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垄断资本.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4、中间党派的社会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5、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最大的中间党派及其领导人: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三党).6、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的状况:总体上附和了蒋介石政权.7、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中央紧急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8、“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在八七会议的发言.9、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领导,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10、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不同的两个特点: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发动湘赣秋收起义.特点:首次使用工农革命军旗帜和名号;首次吸收数量众多的工农参加.11、大革命失败后的三大起义: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12、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本殖民地半封建大国.13、工农武装割据的三个方面:土地革命为内容、武装斗争为形式、根据地建设为依托.1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15、《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1930年5月发表.主要针对党内盛行的吧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坚持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16、中央根据的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1930年10月至1931年7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和朱德等指挥下,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连接了赣南闽西,形成了中央根据地.17、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的原则性改正: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18、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年11月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19、三次“左”倾错误: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盲动主义错误;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20、赣南会议:1931年11月召开的中央苏区党组织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次会议对取消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根据地红军中的领导地位.21、反“罗明路线”的斗争:对坚持贯彻毛泽东的路线的福建省党的领导人罗明进行了错误的批判.22、长征的开始和结束: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中央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长征结束.2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两次失败与两次崛起:从大革命的失败到人民军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红军长征的胜利.此后,中国共产党达到政治上的成熟期.重要考点讲解二、简答题1、国民党是怎样实行一党专制的?(1)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广大人民被置于国民党武装的严密控制和监视之下.(2)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中统军统),反对共产党,破坏革命运动,绑架或暗杀革命者和异己分子.(3)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将广大人民被禁锢在保甲制度之内.(4)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国民党政府主要就是通过这些方法,来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巩固自身统治的.2、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立场和主张是什么?(1)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三党) 1930年8月建立.由一部分国民革命时期的国民党左派和一些国民革命失败后因为各种原因脱离共产党组织的人士组成.(2)其立场和主张是总:一方面不满国民党当局的内外政策;另一方面又错误地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不适合中国国情.希望国共之间另立一个新党,走另一条复兴中国革命的道路.分:政治上主张进行平民革命,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建立各级平民政权;经济上主张实行土地国有,实现“耕者有其田”.3、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是什么?(1)1927年9月9日,以攻打长沙为目标的湘赣起义发动.在攻打长沙遭遇严重挫折后,毛泽东改变原定部署,带领起义部队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转移.(2)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意义,10月7日,毛泽东率领部队抵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具有深远的意义,(1)它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各地的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2)它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深入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4、毛泽东怎样分析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的?毛泽东1928年10月和11月,写作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科学回答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1)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城乡分立,军阀割据、国家大等)(2)国民革命的影响.(3)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客观条件.(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5)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主观条件.5、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什么?20世纪30年代初期,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其他同志一起规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阶级路线表述为: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土地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6、为什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中共党内先后出现了“左”倾盲动主义、“左”倾冒险主义和“左”教条主义错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近乎拼命的冲动,始终没有能够从指导思想上得到认真的清理.(2)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还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王明又时时搬出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来吓唬人,容易使一些干部受到蒙骗.(3)共产国际的干预以及对王明的全力支持,更使许多人失去了识别和抵制能力.重要考点讲解三、论述题1、国民党政权、统治下的社会经济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要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统治?国民党实行独裁专制统治,其统治下的社会状况是(1)帝国主义控制更紧:国民党政府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从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到1937年,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扩展,并且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国民党内蒋介石集团从总体上看是以英美为自己的靠山.(2)封建地主经济仍占优势.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3)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它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这个垄断资本这就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主要靠控制金融、商业投机、垄断工业,挤压排斥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后.综上所述: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代表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在本质上是与北洋军阀一样的.因此,在当时,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目标.2、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什么?内容: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总: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分:(1)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2)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不久,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意义:(1)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三个挽救,一个转折)(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遵义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3)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具有自我净化(具有自身纠错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的,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不断地把党及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3、试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1)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2)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3)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尽管经过长征,革命的力量遭受严重损失,但是,这些保存下来的、经历了千锤百炼的骨干,是党和红军极为宝贵的精华.(4)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它向沿途的人民群众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才能翻身得解放.(5)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P< p>。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五章相关课件
罗荣桓(1902-1963)
何长工(1900-1987)
1927年10月6日 毛泽东与袁文才 在茅坪大仓村会见
井冈山
井冈山中心区—茨坪
黄洋界哨口
一九二七秋收暴动成立工农革命 军第一军第一师至今尚存之人约 数十人此为一部分
广州起义(1927.12)
副总指挥 叶剑英
领导人张太雷
基本认识
中国共产党走武装革命的道路是被迫选择的。
毛泽东后来说:“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当一个小 学教员,也没学过军事,怎么知道打仗呢?就是 由于国民党搞白色恐怖,把工会、农会都打掉了, 把五万共产党员杀了一大批,抓了一大批,我们 才拿起枪来,上山打游击。”
革命新道路的探索,首先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革 命的结果; 在新的实践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人表现出了集体 的勇气和智慧。
杨开慧:毛泽东一生的最爱
杨开慧。1901年生,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随毛泽东在长沙、 上海、韶山、广州、武 汉等地从事革命活动。 大革命失败后,留在家 乡板仓坚持党的地下工 作。1930年被湖南军 阀何键逮捕,同年11月 14日英勇就义,时年 29岁。
1926年11月
1927年4 月
18526人
57967人
工人占60%。
工人占53.8%,农民占18.7%,知识 分子占19.1%,军人占3.1%。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汪精卫的叙述是一篇很好的反面教材: “ 国共两党为国民革命而合作时,可以打一个 譬喻,如大家共坐一艘船,由香港到上海,但是到 了上海,有的要到天津去的,有的是要到日本去的。 由香港到上海的时候,是不会有问题;所以国民革 命的时候,也是不会有问题。然而到了上海之后, 便怎样呢?……一个要驰往天津,一个要驰往日本, 如何不生冲突。” 这时,“已到了争船的时候了,已到了争把舵 的时候了。”“容共之后嘱定分共,是不可免的。”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第5讲晚清时期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二、晚清统治的变化
(1)地方势力的崛起: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 中央集权 中央权力下移 制的破坏 (2)列强干涉中国内政:随着西方列强侵华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
加深,外国人在华横行霸道 (1)选官制度的变化:晚清时期,科举制受到冲击。1905年,清政府决定废 官僚体系 除科举制,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清朝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的演变 (2)汉族官僚的崛起:在镇压太平天国和兴办洋务中,汉族官僚势力上升, 逐渐成为官僚队伍的主体 (1)国际法与外交制度的引入:鸦片战争后,产生于西方的外交制度和国 际法逐渐引入中国,中国古代的宗藩体系逐渐瓦解 国家治理 (2)海关税收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中国国境关 的变化 税的海关大权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 (3)教育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新式学堂开始出现,1898年创立的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社会 变迁
鸦片战争以来,近代工厂制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被迫卷 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缓慢解体。与此同时,近代西方生活 方式传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生活日益近代化
研学 核心命题
考点一 列强侵华和晚清统治的变化(高考常考点)
考点解读:晚清时期,由于列强侵华,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深渊,清朝的统治秩序受到猛烈冲击,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既有 满足列强侵华权益的一面,也有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一面。近几年高考命 题的重点放在了这些“变化”上。
2.甲午中日战争是列强侵华的转折点的表现 (1)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侵略中国的主要是老牌的殖民国家,其中以英国为主;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增加了日、德等新兴帝国主义国家。 (2)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列强在侵华中以勾结为主,如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 日战争之后以争夺为主,如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等。 (3)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列强是为打开中国门户,进行商品输出;甲午中日战 争之后列强要求瓜分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4)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列强侵华主要是通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 约,攫取特权,并在镇压人民起义的基础上相互勾结;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 强侵华方式转变为对清王朝从勾结到政治瓜分,最后到“以华治华”。
第5讲 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5讲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进行的一场波澜壮阔的斗争。
这场斗争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历史性转变:一是中华民族从生死存亡的绝地走向独立和解放,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决定战后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主要因素。
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和推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定和实施全面抗战路线。
在全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日本侵略者在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并宣布成立伪“满洲国”后,又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于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
但国民党政府仍对日本侵略者退让,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把包括北平、天津在内的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奉送给日本。
国民党政府的丧权辱国政策,助长了日本吞并整个华北进而灭亡中国的侵略气焰。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和推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全体同胞书》。
这个文件通常被称为“八一宣言”。
宣言明确提出:“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
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宣言还提出了抗日救国的纲领。
1935年12月9日,在地处日本侵略扩张前沿的华北地区,中共地下党组织发动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
由此开始的一二.九运动迅速波及全国,很快扩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l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这次会议着重讨论全国的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军事战略问题,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
12月25日,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12月27日,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
【平说历史·2014届】第5讲:中国近代化的起步(1840—1895)
交通与传媒的考查。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1840 —1895 )
总体特征: 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出 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外交上,闭关锁国的局面被逐渐打破, 中国被迫对外开放;社会生活上,中西并存、中西融合趋势。 具体特征:(请自己归纳) 政治:1840鸦战;1856二鸦;1853太平天国;1883中法战争;
2014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2013.3.23(离高考 结束仅有
78天)
近代史分期问题
1、按革命性质划分:界标为“五四”运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 领导;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领导;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前途。 2、按政府划分: 晚清时期(1840年—1912年) 民国前期,即北洋军阀时期(1912—1928) 民国后期,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9)
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缓慢,近代化举步维艰;(2分)
思想: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顽固派坚守“贵华 夏”、“贱夷狄”,思想保守。(2分)
聚焦考点2: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2012·广东文综·39)材料一: 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 营韧进者承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 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 事科学,讲求之艺”民国初年,学姐还将science音译为“塞因 斯”,意在强调科学理性精神。
聚焦考点1:全球史观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史
(2013·广东文综·38)(2)据材料和所学,指出与18世纪 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12分) 题眼:“19世纪”、“相对低位”、“政治、经济原因”
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鸦片战争1.背景(1)世界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清王朝闭关自守。
(2)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等西方国家向中国走私鸦片。
(3)虎门销烟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2.经过: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8月,清政府战败议和。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1)内容: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列强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2)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4.影响(1)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2)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背景(1)根本原因:列强要求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列强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经过(1)1856年10月,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1860年,火烧圆明园,清政府战败求和。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新教材新视角鸦片贸易合法化英国等侵略者从鸦片战争中获得了种种特权,但是未能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
1860年,英法侵略者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
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大量权益。
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4.影响(1)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总税务司。
(3)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中国现代化运动开始起步。
三、中日甲午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
(2)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2.过程(1)爆发:1894年7月,日军在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
(2)决战:1894年9月,中日在黄海展开决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讲教学重点
1、如何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 敌后战场。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和基本经验。
辨析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工人、农民、小 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2、抗日战争时期,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3、国共两党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根本分 歧是要不要抗日的问题.
国共两党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根本分歧.
两条不同抗战路线: 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一是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 全面抗战路线主张从全民族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相信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开展人民战争。 片面抗战路线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主张 仍由国民党政府和军队抗战,反对人民群众起来抗战。 两者的根本分歧是要不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抗战。
(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提出
1.中共宣布对日作战,提出以民族战争的形式驱逐日寇
1932年4月15日,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宣言》,正式决定对日本帝国 主义宣战,领导全国红军与工农兵群众用民族革命战争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 去,反对任何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进攻中国革命的尝试与企图,争得中国民族 的彻底解放与完全独立。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接受改编 1937年8月,国共两 党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简称八路军。不久改称第十八集团军)等协议。 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 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 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三 个师: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 第一二O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第一二九 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 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 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 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二.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两个战场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奋起抗战,是在以国共两党为
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开展的。这就决定了,国民党 领导的 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并存。两个战场在战 略上相互依托、相互配合,它们是互存互补的关系,缺一不可。 两个战场在战争中的 不同表现,直接影响到全国的政治局 势。 两个战场的地位和作用,客观地表现了国共两党在抗战 中的地位和作用。
2、共产党人和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
1931年,在东北,和
抗日义勇军的合作。
1932年,淞沪抗战中,中 共组织沪西日商纱厂工人 罢工,支援十九路军作战。
李 杜
军长蔡廷锴
十九路军奋勇杀敌
1933年,冯玉祥成立察哈尔 民众抗日同盟,并谋求与共 产党合作。吉鸿昌加入了共 产党。
1934年,由中共提出,宋庆龄、何香凝 等以“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筹备委 员会”名义,发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 的基本纲领》。
下一问题
国民党正面战场四次会战
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0月
卢沟桥事变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 淞沪会战 武汉会战
南京大屠杀
返回
台儿庄大站战中中 国军队发起进攻
台儿庄大战后 的废墟
台儿庄大战总指挥李宗仁
正面战场失败原因
①客观上:由于在敌我力量对比 上,日军占很大的优势。
②主观上:指导方针错误,国民政 府走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 军队抗战。
三、简答: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 成的标志是什么?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意义何在?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 方针是什么?其中对顽固势力的斗争原则是什么? 1942-1945年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四、论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主要原因及其 基本经验。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 柱?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奋起抗战,是 在以国共两党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旗帜下开展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 族资产阶级,而且包括一部分英美派的大资产阶级在内。 “九· 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这就 迫使一切不愿当汉奸亡国奴的中国人民起来参加抗日民族战 争。在这种情况下,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发生变化,要 求抗日,要求民主,愿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华北事变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力量明显增 长。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界民众的推动下,“七七”事变 后蒋介石终于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因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 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包括以蒋介石为代表的英美派的大资 产阶级在内。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主 讲:樊 卡 娅
中 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1919-1949) 第四讲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五讲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六讲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七讲 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五讲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教学目的
1、认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 难,懂得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赢得完全胜 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认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意义,了解国民党及其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 用; 3,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以 及敌后游击战争的地位和作用,懂得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 的人民抗日力量是中华民族解放的中流砥柱; 4、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了 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返回
溶共、防共、
正面战场组织的较大规模战役
1939年9月 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年11月 -1942年10月 桂南会战 1940年5月-6月 枣宜会战 1941年1-2月 豫南会战 1941年5月 中条山会战 1941年8-9月 第二次长沙会战
正面战场组织的较大规模战役
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作报告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
1、西安事变的爆发
背景: 中国共产党对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国民党 第十七路军的统一战线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1936年上半年,红军和东 北军、第十七路军之间实际上已停止敌对行动。 国难当头,蒋介石仍然准备组织力量对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发动 新的“会剿”。他于1936年12月初到达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 陕甘的红军。
经过:1936年12月12日凌晨,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
“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毅然实行“兵 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西安事变。
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意义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张学良
选择
1、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A.都有共同的政治纲领 B.均采取党内合作方式 C.皆有各阶层广泛参加 D.全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2、中国共产党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的会议是( A、洛川会议 B. 瓦窑堡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
3.“一二· 九”运动与“五四”运动比较,共同点是( ) A.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B.背景是面临民族危机 C.以青年学生为先锋 D.始于北京后扩大到全国
评价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
客观上掩护了八路军、新四军游击战略的实施。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
尽管取得了局部的胜利,但总体败退,华中、华北、华 南大片地区沦陷,广州、武汉被日军占领后,抗战进入 了相持阶段。
2、战略相持阶段以后 ( 1938年10月至1945年8月) (武汉失守至苏联出兵东北) 正面战场持续作战,但存在着许多局限和失 误。
杨虎城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 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 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两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的战略态势。
枣宜会战 1940年希特勒以闪电战袭击北欧,一举成
功。此举使日本军阀深受刺激,也为之鼓舞,颇欲在 中国战场也有一番作为。 中国军队的冬季攻势予日军以沉重打击,尤其是第 五战区,攻势猛烈,对华中日军大本营武汉威胁极大, 因此日军急欲实施报复作战。 1940年5月至6月,中国第5战区部队在湖北省枣阳、 宜昌地区抗击武汉日军的进攻,是为枣宜会战。 张自忠牺牲,日军占领宜昌。中国丢失了鄂北 鄂西江汉平原富裕的产粮区,日军在宜昌修建飞机 场对重庆等大后方地区狂轰滥炸,加上欧战的不利 形势,种种因素的综合,极大影响了重庆国民政府 的抗战意志,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悲观消沉局面。
返回
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对国民政府的影响
(1)亲日派公开投降,汪伪政权建立 (2)亲英美派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防共、限共、溶共、反共”方针
设立防共委员会,颁布《限制异党 活动办法》等一系列反共文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掀起两次反共高潮
1941年1月 皖南事变
下一问题
溶共、防共、
限共、反共 限共、反共
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讲话
示威游行的学生
救亡运动的兴起
抗日救国会成立和学生的爱国行动
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国民党停止剿共,一致对外
4.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
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提 出停止内战的主张。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条 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 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解决了 政治问题。 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 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的对象。 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 针是“逼蒋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