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标准》理念下数学学习方式转变

合集下载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的转变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的转变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尤其是新课标的出台,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方法。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的转变。

一、课程目标的转变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从传统的知识让学生背诵和应试为导向,转变为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突出了学生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强调数学思维的教育。

学生不再只是简单地记忆数学公式和计算方法,而是通过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思维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理解应用数学的能力,通过数学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转变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传统的数学教学多注重基础知识和计算技巧的训练,但缺少实际问题的应用和探究。

而新课标强调数学知识的结构性和实践性,突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进行学习。

教学内容更加注重数学的应用和思维培养,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数学的实用性。

三、教学方法的转变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师不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充当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创造力。

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和团队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总之,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的转变是一个积极的变化。

它不再注重对知识的单纯传授,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问题解决和实践应用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用能力。

同时,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也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交 流为纽 带 , 要 求教师 成为学 生 的朋 友 ; 对教师 的要 求也 不再 只是 “ 要给学生 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 水 ” 的 知识上 的渊博 , 而是把学 生变成 自己会 “ 装水 ” 。从学 生角 度 的要 求 , 也 不再是 “ 认 真听讲 ” , 是学 生在 积极 参与、 合作 交流 、 相互 辩论 中学 习掌握 知识 、 发展 能 力 。在教学 中 , 我给学生充分 提问 的 自由和充 足的探 究时 间 , 让 学生有所发现 、 有所创 造 , 真正成为学 习的 主体 。如在教 学“ 平移与平行 ” 时, 用两把三角板 画平 行线 , 通过课 件和 书本引导 得 出结论 : 先把一 把三 角 板 固定 , 另一 个三角 板靠 紧 , 移动 第二个 三角板 可 以 画出一组平行线。 此时, 有一 位学 生提出 : “ 老师 , 我只 有 一把三角板 , 难 道就不能 画平行线 了吗?” 于是 , 我 把 学生的问题抛 向学生 : “ 好 ,大家思考这个 问题 , 一 个 三角板 怎么画一组平行线? 我感觉不能 ! ” 我故意说 道 。这 时 , 那位学生 突然 站起来说 : “ 老师 , 不对 , 我就 用一个 三角板画 的 !” 我 及时表扬道 : “ 你 的发 现真有 创意 , 你 的解 释也 不错 , 都很 了不起 ……” 我 还没 说 完 ,另一位 学生站起来说 : “ 先用 三角板 画一条 直线 , 再把 三角板 靠近这 条直 线移 动 ,可 以 画出一组 平行 线 。” 还上黑板 自己演示一次 。这样 , 让所有 同学更加 明确可 以用一个三角板 画一组平 行线 。哦 , 多 么精彩 的发言 , 如果课 堂上不给学 生充 分提 问的 自由和充足 的探究时 间 , 这美妙 的一幕将不会 出现 ! 三、 变学 习内容 : 课本转 向生活 “ 以纲为 纲” 、 “ 以本 为本 ” , 曾在前 些年被 几乎认 为是普遍 的真理 。 然 而今 天 , 实施 新的课 程标准 , 教材 中有些 问题离学 生的生活实 际较 为遥 远 , 或没考虑 学 生地 区差异 和生 活条件差异 ,有 的教材 已相对滞后 。 但 学生 的生活却 是数学的来源 , 数学来 源于生活 又要 回归 于生活 。随着社 会主 义市场 经济 体制 的逐步形 教 学 目标均为 “ 学 习优美 的修辞 ” 。这就是说 , 我们可 以让 学习作者用优美 的修辞 , 来表达对 大 自然的热爱 之情 。在 让学生拓展 以前 , 我先让他们 品读 文章 的语 言, 感受 作者用词 的准确 、 语言 的优美 , 进 而感 受大 自 然 的美 丽 。然后 给 他们一 个非 常熟悉 的地 方——校 园, 让他们 仿照作 者进行 拓展 , 拓展 的 目的是让 他们 在其语 言 中感受到他们对 校园的喜爱之情 , 从 而 陶冶 他们 的情感 , 使他们热爱我们 的校 园。 拓展教学 内容不但可 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 而且可 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 因此 , 在拓展训练 中, 我们不能 简单地追求视野 的拓展 , 还应该 充分利用文本蕴 含的

新课标理念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理念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基本的内容和探索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活动过程,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值得反思和研究的课题.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总结,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基本的内容和探索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活动过程,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一、自主探索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

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而身为教师,他的主要任务,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不断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因此,课堂上只要学生能看懂的,就指导学生自己看;只要学生自己能讲出的,就鼓励学生大胆说;只要学生自己能够实践的,就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体验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是这样安排的,新课开始,我让生每4人一组把数好的8个圆片和9个三角在组内分一分,并根据分发的过程列出相应的算式及竖式,我巡视并参与活动,分三角时,生遇到了困难,我引导生想一想,两种学具分的结果有什么不同,生开动脑筋,各抒已见,在逐步改进的过程中概括出算式,最后,师做出总结,引出课题,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生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动手实践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

新课标下数学学习方式转变

新课标下数学学习方式转变

新课标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摘要:在现代数学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构建出哪些新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呢?《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去探索引导学生学习的新思路、新方式,进而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提高组织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质量。

本文结合对新课程的学习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转变学生现有的数学学习方式和构建新的学习方式,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作了相关尝试。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学习方式一、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由开展学习活动,并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教学中倡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的客体,教师应起到一个主导作用,通过适当的引导去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发性激发,调动起来。

教师要做一个让学生产生”我想学、我愿学、我该怎样去学”这种思想意愿的引路者,而不应该一味的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把自己的教育思想、情感和意愿机械的强加于学生头上,那样只会抹杀他们的兴趣,求知欲和创造力。

过去的数学课教学多数教师都是教学例题、示范、讲解的教学模式,无论什么内容,几乎千篇一律,学生只有听的份、记的份。

而很少有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带着问题、带着兴趣去主动猜想、实验、操作,进而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所以在这方面数学教师必须改变观念,从学生的好奇心强和求知欲强出发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因为这个概念抽象、陌生,很多学生对之缺乏兴趣而不易入门。

基于此,我在把统计学的意义和作用向同学们作了初步介绍后,没有直接进行课堂例题教学,而是让同学们各自把在回家后和在学校里最了解的一组数据可以参考教材进行收集、整理,并对整理好的数据信息每人要谈一点看法,最后,可以在班上比一比看看谁收集和整理的最完整、最清楚,谁的观点最确切。

新课标下的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下的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下的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作者:徐祥康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09年第02期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我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去操作实践,去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及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设疑激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

所谓设疑,是老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时,出示“长方形长18厘米,宽12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先让学生根据周长的含义,把四边的长度加起来进行计算。

这时,没等学生算出来,教师早已在黑板上写出了算式:18+12=30(厘米),30×2=60(厘米)。

马上,学生出现一脸的迷惑,不知道老师用了什么“诀窍”,在学生产生了疑问并且想知道时,老师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解决问题:动手把长方形四条边拆开,把一条长和一条宽放在一起,把另一条长和一条宽也放在一起,把一条长和一条宽看作一个整体,想在有两个这样的整体,就出现了(长+宽)×2=周长的公式。

因此,通过创设疑问,使学生学习意识始终滞留在接受疑问——自己动手解决疑问的学习探索过程之中,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索,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

”自主探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取知识的过程。

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点拨作用。

自主探索,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

因此,只要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就指导学生自己看;只要学生自己能讲出的,就鼓励学生大胆说;只要学生自己能够实践的,就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

新课标理念下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理念下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和启 发性 ,对 培养学 生 的学习 兴趣有 极大 的帮 助。如 ,在 北师 大版 新教 材七年 数学 第一 章 “ 富 的图形世 界” ,从 丰 学生 从能 看得 见摸得 着 的实际 物体 出发 ,开辟 了初 中数 学 的一 片新 天地 ,一改 旧教 材 中抽象 的 “ 字母 表示 数” ,避
开 了教学 的难 点 ,使 中小 学知 识 的过 渡变 得 自然 、平 和 , 消 除 了学 生对 中学数 学 的畏难 心理 ,更有 利于 激发学 生的

深 刻 领 会 新 教 材 的 基 本 理 念 , 切 实 转 变 教 育
观念
实 验 版新 教 材 的 基本 出发 点 是促 进 学 生 全 面 、持 续 、和 谐 的发 展 ,其 基 本 理 念是 突 出体 现普 及 性 、基
荔 霉 屯 雅
E :: R ( i RE E RC t g《 [R I: i U SA t
新 课标理 念 下数 学教 学 方或的粘 变
湖北 荆 州 市 公 安 县 金 狮 中 学 张万 德
数学 新 教 材带 来 了新 理念 、新 思 维 的 同 时 ,给 中 学 课 堂也 带 来 了强 烈 的震 撼 ,广 大教 师也 面 临着 更 大
如 :多媒体 的应用 如何 适时 、适 度 、适 量 ?如何 保证提 高
去 发展 ,结论 的获 得顺 理 成 章 ,这似 乎 是 现 实教 学 中 的 自主 探索 ,笔 者 对此有 些 看法 : ( )合作 交 流就 是 I 小 组讨 论 吗 ?这 样 的 合作 交 流 如何 避 免 表 面化 ?如 何 避 免放 任 、随 意和 低 效 ?小 组 讨 论 如何 引 导学 生 表 述 想 法 ,以及 如 何 引导 学 生学 会 倾 听 ?笔 者 认 为 ,只有 解 决 了这些 问 题才 能达 到 真正 意义 上 的合 作 。 ( 2)自 主探 索是 获 取 知识 的重 要方 法 ,但 是 唯一 方 法 吗 ?我 们 在 课 堂教 学 中 ,什 么 知识 都 想 让 学生 探 究 一 番 ,实 际上 各种 学 习 方 法各 有 优 缺点 ,传 统 的启 发 式 讲授 在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三种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三种转变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三种转变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的学习方式,忽略了学生的直接经验,限制了学生探究未知的能动性,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鼓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学习方式必须实现由“讲数学”向“找数学”转变、“听数学”向“做数学”转变、“练数学”向“用数学”转变,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探究性学习。

一、由“讲数学”向“找数学”转变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正襟危坐,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采用的是一种“讲数学”式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喜欢采用“打乒乓球”式的提问,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立即要求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落入教师设计好的“乒乓球桌”为止。

如果教师问得浅显直露,看上去是启发教学,实际上是灌输的另一种表现,它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又相对枯燥无味,与学生具体现象思维为主的思维和生动活泼的特点构成矛盾。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以引发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找数学”,寻找与发现探索的兴趣,转变被动单一学习为自主合作学习。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按小组进行动手操作,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长方形,由于是按小组进行学习的,学生很快就发现拼成的长方形有三种情况。

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什么有关系?宽和什么有关系?面积和什么有关系?有了前面的直观操作,学生讨论得比较认真,就连差生也觉得有话可说,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每排摆的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和摆的排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和所摆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

浅谈新课标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标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标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要通过能动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

但探究性学习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我在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中发现:只有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使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并提高其综合素质成为可能。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转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呢?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尝试:一、由过分强调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索发现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

事实表明,接受学习是人类知识财富得以世代相传的一种主要而有效的形式。

在强化自主探索的同时,不应排斥接受学习,但是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和探究,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简单模仿的状态是不可取的。

例如,对数函数是学习运用所学函数知识,研究具体函数中一个重要的初等函数,而对数的运算法则是学习对数函数、研究对数函数性质的基础和工具,因此是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实践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把“对数的运算法则”设计为探究性课题,搞了一次“数学实验”,让学生4人一组,利用计算器,自定M、N的值,自主探究等之间的关系,并要求每一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探究结束后,请他们代表小组做汇报发言,向大家介绍小组探究历程、交流实验心得、证明数学猜想,实践结果表明,学生们在“数学实验”中不仅兴趣高涨,而且通过计算、观察、归纳发现了对数的运算性质,体验了数学发现,创造的历程发现了创新意识,不仅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而且身心和品质也得到发展。

实践证明,自主探索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智慧的潜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有利于记忆的保持和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学会“如何学习”。

新课标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标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

课程改革应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学习方式,改革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之一。

【关键词】学习方式探究体验实践合作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然而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重知识灌输轻过程体验,重表面热闹轻内容落实,重少数学生发展轻全体学生提高,表演多于操作,学习多于领悟。

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目的),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倡导有意义的学习(学习方式),主张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情感与态度。

在新的理念下,数学教学应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一、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课标》所提出的“自主探索”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强调自主探索,应使数学学习成为探究性学习,注重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时空,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经验出发,在丰富的具有现实背景的研究活动中经历、探索有关数学结论。

优化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操作上应注意选材呈现实践性、应用性和发展性;过程要突出自主性、建构性和独创性;结论要体现多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教师要改变以例题、讲解、示范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开放、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

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积极有效的思考依赖于合适、富有挑战的问题,依据知识的自身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自觉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和心智技能,从而促使数学学习活动有效地展开并不断深入。

如在教学“小数混合运算”时,由于学生已学整数混合运算等知识。

因此,可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这些知识议一议,想一想。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摘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数学学习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对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我作了以下三方面的尝试:一、由被动单一的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二、由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三、由问答式学习向小组合作学习转变。

本文着重阐述了这三方面转变的操作方法、要领和评价策略。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问题的提出: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数学学习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

学习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困扰,学生形成了被动、单一、机械式的接受学习方式。

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人类带入知识经济时代。

据专家估计,当今时代人类知识总量正在以每五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

以知识占有为目的的学习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获取知识的途径逐步从单一的书本知识象多元化方向发展。

实践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将越来越广泛受到关注和重视。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正是为了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改变学生已有的数学学习方式,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热点。

《数学课程标准》就如何实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提出建议:一是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二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子,要认识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三是应认识到“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应当允许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数学内容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表达方式,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数学学习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体会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由“被动”变“主动”,由简单“学会”到“会学”数学,自觉转变数学学习方式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改变数学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单一、被动和陈旧的数学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

一个学生如果对数学的公式,定义死记硬背。

而对公式,定义不理解,对问题不思考,对题目不举一反三,那么他对所学的内容总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他所学的东西很快就会忘记。

例如:我在叫学生训练《6的乘法口诀》时,某些学生对《6的乘法口诀》不加于思考、理解,而是机械地背诵,从头背到尾,一字不差,自以为什么都懂了。

但如果叫他们把口诀应用到乘法算式中去训练:6 X 2=,6 X 3=,他们就不懂等于多少。

二、由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传统数学教学比较重视获取知识结论,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单一化,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直接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匮乏。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让学生亲历探究与发现过程。

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去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更主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发现、认识并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并创造数学,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亲历探究过程,已不再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数学手段,它本身也成为了教学的重要目的。

数学教学应该从重视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

新课标学习方式转变

新课标学习方式转变

新课标对学习方式转变体现在哪里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

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

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

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课改以来,广大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方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有的合作学习只流于形式,把“合作”变成了“合坐”。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二者没有优劣之分。

教师在教学中要使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新课标理念下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理念下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理念下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既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内容,更是落实新课程的保证。

因此,广大数学教师必须明确教学方式转变的基本内涵,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标签:新课程;数学;教学方式;内涵;转变在新课标理念下编写的数学新教材带来了新理念、新思维的同时,给数学课堂也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广大教师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在实践中学习。

因此,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必须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转变:一、必须实现由“如何教”向“如何学”的转变课堂知识包括教科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比重是趋于加大,因此不断地改变教师的教学活动,使教师的课前准备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

过去是着眼于将知识分成小块加以呈现,以及对课文中知识点进行强化设计,使备课的重心放在教师如何教上。

而今天,课前准备主要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着眼于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而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依然要扎扎实实地备好每一堂课。

精心备课的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充分挖掘自己的知识储备,找到“授之以渔”的最佳方法和契合点。

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感受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和实用价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备课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学生只有通过所创设的情境,来接触大量的有效信息之后,才能准确有效地加以反映;而且,教师备课时还要充分地研究学生的特点及其与教材间的关系,努力寻找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契合点,从而真正把教与学结合起来,达到师生互動的效果。

二、必须实现由“注重传授”向“注重引导”的转变课堂教学目标的个性化和弹性化是目前国际数学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趋势。

在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生容易从课外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

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角色不应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或呈现者,而应成为挖掘资源的向导,寻找真理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新课标下数学学科教学理念的转变

新课标下数学学科教学理念的转变

37新课标下数学学科教学理念的转变文_ 马云玲 周开军数学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推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推进,数学学科的教学理念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问题解决和实践探究”,着重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而言,新的数学学科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

新课标提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此背景下,教师的角色需要从知识的灌输者变成知识的引导者。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考虑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的趣味化。

小学生数学思维尚未成熟,对一些抽象问题的理解能力有限,新课标提倡将趣味性融入数学教学,启发学生思考,并进行推理运算。

比如设置一些学生可能会感兴趣的问题:一口井深10米,一只青蛙白天向上爬3米,晚上掉下2米,几天爬出井口?这种趣味性的问题,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又可以引发学生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在愿望。

趣味化教学并非抛弃数学固有的严谨性,而是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学生,让他们体会数学的趣味,从而喜欢数学、主动钻研数学。

数学知识的多元化。

新课标中对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多元化融合也提出了要求。

多元化的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之奇妙,或站在艺术的角度体会数学之美。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解数学的发展历史,比如早在1400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就精密地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是当时世界上算得最精确的圆周率值。

或者在平面几何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绘制一些几何图形,然后用颜色进行填充,不仅能引导他们体悟数学之美,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

数学计算的多样化。

过去,数学教学实践中往往只提倡一种计算方法,训练也很枯燥,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并挫伤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在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学习方式的转变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在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学习方式的转变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在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学习方式的转变人教版新课标《数学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张扬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体现了在学习观的根本转变。

这一转变意味着数学教学不再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的容器,而是积极主动地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一、更新观念——突出个性化教育。

信息社会是一个以人的个性为基础的社会,它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多型的。

在传统教育中,我总是试图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去塑造“千人一面’的“两脚书橱”。

显然,这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为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类型、知识水平和学习进度突出个性化教育,以促使学生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最优发展。

在教学中,我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学会发现,学会提问,学会讨论,学会验证,同时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整和自我评价。

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找出其不足,并调整学习内容、方法和进度,使学生更符合个体的特征。

二、联系生活——数学就在身边。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数学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因此,必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是数学教学的必由之路。

例如:在学习实践活动《可怕的白色污染》之前,我让学生调查常用的家庭塑料制品有哪些?每天使用的数量,家庭成员对塑料的认识?身边的事物高度及面积,学生填写好调查表,让学生初步感知,同时发动学生调查本地区某些地方的面积、海拔高度。

如:寺沟凤凰山的海拔高度,新农村示范园的占地面积等。

练习中,我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初述几个步骤最合理,所花的时间最少?请你试一试,写出你的安排,扩大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自实践的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在新《标准》理念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摘要课程改革提出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构造崭新的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让学生在“动”中探索发现问题、交流发展提高素质。

以“放”促究,创造开放的灵动的课堂,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学习方式主动学习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一、激发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是数学教学的指南,它要求每位数学教师明确一个宗旨:促进学生可持续、和谐、全面发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众所周知,要做好任何事情首先必须对它感兴趣,对不感兴趣的事情只能是应付,根本谈不上做好。

我深深地体会到:兴趣是学习的源泉,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是他们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

(一)营造民主氛围、激发探究兴趣。

在数学开放题的教学中,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充分展示自我。

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应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感情,把学生看作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

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熏陶下,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自觉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用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和一些棋子,做下面的实验:1、把直尺的中点放在一个支点上,使直尺左右平衡;2、在直尺两端各放一枚棋子,看看直尺是否保持平衡;3、在直尺的一端再加一枚棋子,移动支点的位置,使两边平衡,记录支点到两端的距离a和b;4、在有两枚棋子的一端再加一枚棋子,移动支点的位置,使两边平衡,记录支点到两端的距离a和b;5、在棋子多的一端继续加棋子,并重复以上操作。

根据统计记录能发现什么规律?如果直尺一端放一枚棋子,另一端放n枚棋子,支点应在直尺的什么位置?设直尺长为l,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4人)开展活动,同学们立即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和象棋等忙活起来。

这样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中探究实际问题,从而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二)创设趣味情境、诱发自主探究的欲望。

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引发学生合理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情感的主人。

因此教学中要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引入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例”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诱发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丰富多彩的图形”这节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男学生宿舍楼前面有一块空地,如果现在要将它绿化、美化。

请你设计一个方案,要求建一个花坛用来栽花,要有人行道,其余的地方种草。

在设计之前我提出几个问题:在画图时如何确定比例尺?设计什么样的花坛?如何使左右两边对称?人行道怎么设计较合理?还有一些边角如何安排?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行动起来,他们几个人一组,先是到现场实地考察,把测量得到的一些数据记载下来,然后回到教室继续完成构思。

经过老师的指导,同学间的合作,每个同学都设计出了自己的方案。

就这样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从而产生探求数学知识的强烈欲望。

二、在“动”中求索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动态发展过程,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活动决定着人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认为数学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的结果,还包括这些结果形成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发展空间,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这样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挥,在“合作”中增长知识,在“探究”中不断创新。

(一)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展现数学知识的原型和来龙去脉,让学生探求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直线、射线、线段”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各组学生在几分钟内把课桌摆整齐,然后说一说你的理由。

学生们只用了两分钟就把桌子摆“好”了,接着各组的代表回答摆放的理由:有的说,他们是以教室两边的墙为参照物来摆放的;有的说,他们是参照第一张课桌来摆放的;有的说,他们先把第一张和最后一张桌子的位置确定,然后再摆放其它桌子。

最后教师点评:“参照第一张课桌来摆放”,结果桌子不一定整齐,而“先把第一张和最后一张桌子的位置确定,然后再摆放其它桌子”就能把桌子摆整齐。

从而与直线的性质联系起来。

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有所思,有所言,让他们乐于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让他们从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二)在合作交流中发展合作学习旨在促进学生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高密度的交互作用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和审美的过程。

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与交往能力的发展搭建平台。

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例如,在《测量旗杆的高度》的教学中,我不仅组织学生去观察较高物体(如大树、大楼等)的实例,而且要求学生自制测角仪等,分析测量旗杆的高度需要知道哪些数据。

并且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通过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实践操作中提高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建立新概念时常常会以具体的表象作依托。

因此在学习某一新概念时学生往往会把新概念与其所了解的知识相联系,而这些知识主要来源于生活。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通过实践活动,探索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由视图到立体图形》时我要求学生用小方块搭一个几何体,使它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提出问题:这样的几何体只有一种吗?它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方块?最多需要多少个小方块?学生通过尝试搭小方块,相互合作,得到多种答案并进行总结,最终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了切身感受,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以“放”促究初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小学,基础参差不齐,采用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本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教学方式,创造开放的灵动的课堂,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给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激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组织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走向生活开放式教学,即在教学中根据实际,灵活运用适合于学生的教学形式,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或集体教学与实际考察相结合,或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教学。

例如,在教学《直线平行的条件》时我就带了一把木工尺到课堂,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我是如何用木工尺作平行线的,并让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木工师傅作平行线的依据。

这样学生可以不受教材束缚,不受课堂局限,由感性到理性地认识事物,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自主体验成功。

(二)创设情境,设计开放课堂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动力功能,发展功能,育人功能。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师生的角色定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因此教师应对教材进行剖析,找准探究性思维训练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使某些枯燥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品尝探究的乐趣。

例如,我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轴对称》一节的教学活动中,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精心设计了“如何动手做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活动情境,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制作了各种各样的轴对称图形。

有的同学在一张白纸的左边按下一个手指印,然后迅速把纸对折,在纸的右半部分留下手指印的痕迹;有的同学将一张纸对折,在折痕的一侧剪下一块,打开即可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的纸片;有的同学是在对折的纸内滴上一滴墨水,然后压平,再将纸打开,铺平就得到轴对称图形的图案。

然后让学生们互相交流作品。

大家通过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大家都处于高度地兴奋状态,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总之,转变数学学习方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学习,更新观念,在宏观上要站在课堂文化的高度驾驭教材,处理教学内容;在自我角色定位上要树立课堂民主的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在教学设计上要从学生思维发展出发;在教学行为上要改变传统的一些做法。

用《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来指导数学教学,同时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与支持,才能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完成课程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2]刘兼、孙晓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孙晓天、张丹《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4]《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