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讨
研究生“问题-探究”式教学研究——以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
黑 龙 江教 育( 高 教研究与评估)
HE I L ONG J I ANG E DUCA TI ON ( H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Re s e a r c h& A p p r a i s a 1 )
题, 培养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 能力 , 使 学生具有较 强的实践能力 , 尤其是教 育经济 与管理专业 , 要 同时注 重培养教育理论研 究者和教 育管理 工作者 , 以适应社会 经济发展对教育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 探 究式教 学; 研 究生; 教育经济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 : G6 4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1 0 0 2 — 4 1 0 7 ( 2 0 1 3 ) 0 4 — 0 , 2 01 3 S e r i a l N O. 1 05 2
■研 究生教 育
研 究 生 “ 问 题一 探 究" 式教 学研 究
以教 育经济与 管理 专业为例
沈梦 媛 , 张继 河
( 江西农 业大学, 江西 南昌 3 3 0 0 4 5 ) 摘 要 : 研 究生探 究式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 , 教 师根据 学生的学习背景 , 创设务 实课 堂情境 , 提 出诱导性的 实际 问
一
二、 研 究 生“ 问题 一 探究 ” 式教 学的基 本特 征
( 一) 以 学生 为主体
研究生 是成 熟 的个 体 , 具 有较 宽广 的 知识 基础 和学 习经 验 , 是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的主体 , 在“ 问 题 一探 究” 式教学中 , 教师应以学生 的知识需求为主体 , 让学生 通过 探究 活 动获 得新知 识并 培养 创 新能 力 , 使 他们 参与 并体 验 知识 的获得 过程 , 由此 建立 一个 以研 究 生学 习为 起点 和终 点 的新 型教学 模式 。 此外 , 还 要注 意 因材施 教 、 个别 辅导 , 也可 以根据 不 同学 生 的特 点和专 业 方 向分成 能力 。 学 习小 组 , 并 配备 相 应 的专 业 教 师 , 形 成 一个 以学 生 为 研 究 生“ 问题 一探 究 ” 式教 学 的 内涵 主体 , 以教 师 为导 向 的学 术 实践 知识 互 动 网络 , 促 进师 研 究生 “ 问题一 探 究 ” 式教 学 是 根据 研 究 生 知识 体 生 、 生 生之 间 的交流 , 打 破传 统教 学 的束缚 。 系的理论性和教育教学 内容的广泛性及要求 , 在理论及 ( 二) 以 问题 为主线 实践 课程 中 , 由教师设 定 问题情 境并 结 合 教师 的诱 导 和 “ 问题一 探 究 ” 式 教 学把 问题 分 为 三种 基 本类 型 : 呈 启发 , 以提 出 、 探究 和解 决 问题 为整 体思路 , 以研 究 生 的 现 型 、 发现 型和创 造 型1 2 1 。 探究 学 习的过程 就是 一个 不 断 群体 特 点 、 专 业 素养 等 为 出 发点 , 以培养 学 生 的 主 动性 发现 问题 、 分析 问题 和解 决 问题 的过 程 。提 出问题 是探 研究 、 实 践运 用理 论 能力 和创新 能力 为 目的 的一 种 新 型 究式 教学 的 核心 和重点 , 它可 以激 发学 生 的求 知欲 和探 研 究 生教 学模 式 ¨ 】 。 它 强 调 学生 的 主体 性 , 在 充 分 调 动 究 欲望 。 在 教学 初始 , 教 师要 抓住 关键 , 根 据教 学 目标创 学生 的学 习兴 趣 和提供 充分 自由探 究机 会 的 同时 , 使 学 设包 含大量知识信息资源的情境, 让学生经过探究后去 生 主动学 习并 运用 自己所学 理论 知 识解 决 实际 问题 , 发 发现和领悟有用信息并进行加工 、 处理; 在教学过程中 , 展 自己的个性 。 问题作为教学主线贯穿其中, 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着问题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公共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 , 展开; 在教 学后 期 , 解决 问题 并 不是 最终 结果 , 而是 引发 是一 门新 兴 的交 叉学 科 , 运 用教 育 学 、 经 济学 与 管 理 学 出新 的 问题 , 扩 展 了 学生 的思路 , 有 利 于 培养 学 生 的创 的理论 和方法 , 研 究教 育 与经 济 的相 互 关 系及 其变 化 的 新 思维 。 发展 规律 和研 究教 育发 展 中管理 规 律 的科 学 , 可授 予 教 ( 三) 以教 师 为引导 育学 或管 理学 硕士 学位 。 目前 我 国有 6 3 所 高 校设 有 教 在传统 教学 过 程 中 , 学生 通常 将教 师 视为 教学 过程 育 经 济与 管理 专业 硕士 学位 ,主要设 有教 育 经 济学 、 教 中的权 威 , 教 师 也 是 以权 威 发挥 作 用 , 学 习活 动 就 是在 育管理学 、 教 育 政策 与法 规 等研 究 方 向 , 在培 养 目标设 教 师权 威下 的活 动 。 “ 问题一 探 究” 式教学 除 了注重 学 生 定上 , 多 偏重 于培 养 理论 研究 人员 。“ 问题一 探 究 ” 式 教 知 识 的获 得 , 更 加 注 重培 养 学 生 的探 究 科学 能力 、 科学 学 的应 用 , 使 得 培养 目标 双元 化 , 学 生 既 能从 事 高 校 或 精神 、 独立性 与合作性 、 思维能力 、 社会责任感等 , 这些 科 研机 构 的教 学科 研工 作 , 又 能从事 教 育行 政部 门的基 能力必须通过学生的 自主思考和探索获得。在发现问 层 管理 工作 。 题、 探 究 问题 、 解 决 问题 的 过程 中 , 教 师作 为 引 导者 , 激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9月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68)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经济与管理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其具体要求是: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
2.系统掌握本学科领导的专门知识,打下扎实的理论功底:熟悉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和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1.教育经济学;2.教育管理学;三、学习年限与学分学习年限为2—3年。
总学分为35—38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程(含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外国语)11学分:专业学位课程11学分;选修课11—14学分,教学实践(考试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硕士研究生为考试实践)2学分。
本专业系统学习时间约占总课时的60%,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时间约占40%,教学实践和社会调查各占4周。
四、课程设置(一)学位课程(本专业各方向硕士生公共必修课,计23学分)(二)指定选修课程(按研究方向设置)(三)任意选修课程五、教学实践本专业教学实践安排在第四学期,时间为4周。
办法:1.协助主讲教师主持课堂讨论(1次以上);2.辅导与答疑(3次以上);3.批改作业及讲评(1次以上);4.讲授专业课程(8学时)。
成绩合格者,获2学分。
六、调查研究1.协助导师进行专题性资料调研;2.进行有关教育现状调查,写出调查报告:3.围绕硕士学位论文,调查有关资料,采访有关专家,时间3周;4.在经费等许可的情况下,撰写论文,随导师参加学术会议。
七、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1.本专业硕士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完成6篇课程论文,2篇学年论文。
其中应至少有2篇论文在省级或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
2.本专业硕士生最迟应在第4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教育原理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探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探讨
育原理居 于指导地位和理论基础地位。 由教育 经济 学和教育管 理 学迭合 而成的教育经济与管理根 本上是 由教育 学、 经济学和 管理 学共 同构成的交叉性 学科 。 针对教 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 士
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 。 此后 , 合并调整为一个新 的学科 , 称之
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 二、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面 临的问题 我国高校 开设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已经有 十几 年 , 目的在
专业 的硕 士研究生所开设 的教育原理课程 , 其课程 内容和教学 方 法是否应 当体 现专业特殊性就 更加成为一个 值得探讨 的 问
题。
一
我 国开设教育经济与管理 专业的高校很 多是为 了扩 大学
校规模 和影响力 , 这种盲 目设置专业的行为不仅违背了交叉 性 学科 的专业设置要求 ,同时对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的发展 、 学生 的培养都是极其不利 的。
基本的功能和作用所在 , 因此教育在本 质上是一 种传承人类精
神文化 的手段和工具 。
( 二) 教 育原 理
课 程设置结构不合理 , 理论讲解 多于实践体验 ; 课程 内容
陈旧 , 难以与学科前沿和科学研究同步 ; 学科课程专业性强 , 综
合性差 。
《 教育 大辞 书》 对“ 教育原理 ” 作 了如下解释 : “ 凡实施教育 、
基本理论学科 的地位 。
( 三) 教 育经济与管理
门必修课应 当如何设置其课程 内容 , 运用何种教学方法是 目
( 一) 课程 内容的选择
前我们面 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
教育经济与管理是教育学 、 经济学和管理学多学科交叉 的
原理是“ 带有普遍性 的、 最基本 的、 可 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
学科代码:120403,047101 学科名称: 教育经济与管理(管
学科代码:120403,047101 学科名称:教育经济与管理(管理类,教育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际管理能力的教育经济管理和教育行政管理人才。
通过学习,使研究生掌握基础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相关理论和知识,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及教育管理工作能力,深入了解国内外教育管理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培养学员分析实际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员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创新能力。
完成本专业的学习后,研究生应当具有较宽广的工作适应范围,可以更好地胜任各级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民办教育集团等教育组织中的教学工作、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和教育决策与管理的咨询工作,也可以胜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机构的工作。
二、研究方向1、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2、教育经济与财政3、教育管理决策与教育政策4、学校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5、教育政策与法规三、学制标准学习年制为2.5-3年。
四、课程设置按照《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执行。
五、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第2学期结束前,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
选题要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先进性。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第三学期初,由导师组织有关专家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通过后,硕士研究生在其导师的指导下,拟订学位论文完成计划并撰写论文。
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
学位论文要对论题有较系统、全面的把握,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一般在3.5万字以上。
六、其它1.硕士研究生入学后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导师。
2.导师确定后即制定每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在征得硕士研究生的同意后执行。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须报学校研究生处和所在院(系、所)备案。
导师负责硕士研究生的全部培养工作。
3.硕士研究生在接受课程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在导师指导下的个人自学,重点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每位硕士研究生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新观点、新思路,以引起学术讨论和研究。
对提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No.6,2012General.No.1302012年第6期(总第130期)JournalofQiqiharJuniorTeachers’College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对于优化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产生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1]。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而随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其培养质量问题日益突出,只有切实加强和提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才能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才能真正发挥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涵研究生培养质量即研究生教育质量,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
研究生的德育质量、智育质量和体育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组成部分,受过良好的道德教育、智识教育、形体教育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
第一,研究生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反映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基本要素,对研究生的首要要求必须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这就要求研究生要有大局观,要更多地考虑别人,不能违背社会公德和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并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第二,研究生应该掌握相应的学科专业知识。
研究生阶段要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为高深学术事业奠定良好基础,具备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第三,研究生应该具备融入社会的基本见识与交流能力。
研究生不能只关注本专业领域,要有开阔的视野,能够有效的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四,研究生应该具备健康的观念。
研究生要身心健康,有正确的健康观念和健康习惯。
二、加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意义从我国庞大的基础教育师资数量来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生源潜力很大。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为了加快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急需培养面向基础教育的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发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能够满足基础教育补充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我国正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等方面有根本性的转变,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12040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12040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0年6月)一、培养目标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或教育政策的领导者、管理者、政策分析者以及相关公共服务的专家型通才。
基本规格:(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善于和勇于创新,德智体全面发展。
(2)熟练掌握公共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等领域的专门知识。
(3)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能掌握和运用政治、经济、法律、外语、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
(4)具有较高分析和解决教育管理和教育政策问题的实际技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新形势下的公共管理需要。
二、研究方向1.知识与人力资源管理2.学校行政管理3.教育政策研究三、招生对象招收具有本科学历的高校毕业生以及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大专毕业生,鼓励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在职人员报考。
考生需通过全国统一的研究生招生考试,考试科目除规定的公共课程外,专业课程可选择管理学和教育原理,或者高等数学四和教育原理。
四、学习年限学制一般为三年。
五、课程设置本专业准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一般需修满32学分,非本学科及同等学力者为36学分。
其中,A类课程即公共基础课8学分;B类课程即教育学学位课程6学分;C类课程即专业必修课程8学分;D类课程即选修课程10-14学分,其中3-5学分须为跨一级学科选修课程。
A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马列主义原著选读(2学分)英语(4学分)B类:教育哲学(2学分)高等教育管理(2学分)教育研究方法概论(2学分)C类:教育政策研究(2学分)教育经济学(2学分)教育科学的质化研究(2学分)教育科学的量化研究(2学分)D类:公共经济学(2学分)人力资源管理(2学分)战略规划与管理(2学分)发展经济学(2学分)管理心理学专题(2学分)教育测量与评估(2学分)教育统计学原理(2学分)七、培养方式1.采用导师组集体培养与导师分工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最新对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硕士专业建设的思考
对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硕士专业建设的思考一、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硕士专业的一般界定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硕士专业的建立是为了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技术与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硕士研究生水平的人才。
所以,该专业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坚实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知识,而且还要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现状与发展动态,较为熟悉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备从事企业技术管理、部门经济分析与管理、高等院校教学或科研部门学术研究的素质与能力。
根据教育部现行的学科划分标准,技术经济及管理学是二级学科,它是以技术的生产、流通和应用为基本研究对象,将技术与经济管理活动紧密结合可能多地掌握相关学术期刊信息,包括:学术期刊的名称、栏目、发刊周期、格式要求、页码、地址(包括E一mail)等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投稿;否则一篇论文投递出去被枪毙了,也就无法再投他刊了,只好将其打人冷宫。
而有了诸多期刊信息,此刊不用,再投他刊,这样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重新显现希望之光。
为了更多地掌握期刊信息,要做一个有心人,平时有意识地记录一些期刊相关信息。
当然,最简便的做法是购买最新版的报刊大全之类的工具书,这类工具书能为作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总之,爱好+勤奋+技巧,就会在学术论文的写作和发表上做出突出成绩。
翻在一起的一个较新的学科。
该学科的特点与优势在于融技术与经济管理于一体,能为企业技术管理、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金融和咨询机构论证和管理,以及有关部门投资规划与资源利用等多层面的经济管理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方法支持。
二、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硕士专业现状伴随我国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从无到有,并已发展成为一个实践性很强、适用面很广的硕士专业,因而已经广泛存在于我国经济类、理工类和综合性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中,而且,从硕士点发展、学校招生、学生就业情况看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困境与出路
任 何 一 门学 科 的 产 生 和 发展 前 景 , 从 根 本 上 都 取 决 于 社 会 实 践 的 需要 。教 育经 济 与 管理 专 业 的产 生 和发 展 也 不 例外 。而 且,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 本身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还有待于在 现 实 问 题 的解 决 中得 到 检 验 、 充 实和 发展 。因此 , 教育 经 济 与 管 理专业应用性和实践性 的特性 , 决 定了其专业设 置的人才培养 目标应该定位在学术延伸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 3 教 育 经 济与 管 理 专业 硕 士研 究 生 的培 养 改革 与 出路 针对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 的 问题 , 为适 应 2 1 世 纪 中 国社会 经 济 发展 对 人才 需 要 的多 元 化 和人才需求层次上移 的客观要求 , 必须 对教 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硕 士 研 究生 的培 养 过程 进 行 修 正 和 调 整 , 准 确 界 定 教 育 经 济 与 管理学科归属问题 , 合理调整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口径 , 注重加 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内涵建设 , 以实现从 教学科研型取 向向 学术延伸型取 向转变和从单一 的院校行政管理型取向向复合型 教 育 事 业应 用 型 转 变 的 目标 。 3 . 1 明确 培 养 目 标, 优 化 人 才培 养 模 式 教育经济与管理是一 门新兴 的学科 , 它作为管理 学门类下 级 学科 公 共 管 理学 之 下 的 二级 学科 , 必 须 坚 持 学术 延 伸 型 和 复 合 应 用型 硕 士 的 双重 人 才培 养 目标 , 建立以“ 复合 应 用 型人 才 为主, 学术延伸型人才为辅” 的分流教育培养机制 。教育经济与 管理 专 业学 术 延 伸 型硕 士 生 的培 养 是 为博 士 生 的培 养提 供 优 秀 生源 , 补 充 教育 经 济 与管 理 专业 教 学 和科 研 队伍 ; 教育 经 济 与 管 理 专 业 应用 型 硕 士 生主 要 是 面 向实 际 、 面 向教 育一 线 , 掌 握 一 定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育方案一、培育目标、基本学制、培育方式与应修学分培育目标:本专业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拥有较扎实的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科学基础,较为宽阔的社会科学学术视线,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具备现代教育经济与科学管理理论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材。
本专业着重培育硕士生的创新意识、解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从事科研与技术工作的能力,能娴熟运用电脑和掌握一门外国语。
基本学制:2.5 年。
研究生能够依据自己的详细状况适合延伸或缩短在校学习时间,在校学习时间为2至4年。
培育方式:以导师为主、导师与硕士点梯队成员集体培育相联合。
对研究生的培育,应该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联合、讲解与自学谈论相联合和事例解析相联合。
课程应修学分:总学分要求为不低于73 学分,此中课程学习不低于为32 学分(必修课不低于18 学分),必修环节 8 学分,学位论文33 学分。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序研究方向名主要研究内容、特点与意义指导教师号称研究内容:教育投资与效益、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1教育经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黄新建(博导)特点:从经济学视角解析和解读教育问题。
罗良针意义:教育的经济功能和家产属性,拥有适用性和实证性。
高等教育管研究内容:高等教育管理与效益、高等教育管理方法、高陈东有等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向。
徐求真2理 ( 含终生教特点:从管理学的角度解析高等教育问题。
洪恩强育管理 )意义:高等教育的科学管理方法,拥有理论性和实践性。
谭虎杜侦大学生心理研究内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育与健全人品、心理学与高等学校管理的关系。
陈建华素质培育与3特点: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高等学校的管理,特别是对大杨琳教育管理科学生的管理和培育。
苗元江学化意义:培育心理素质更高的大学生,拥有适用性。
研究内容:科学技术与教育发展、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教育4现代教育技管理科学化、教育技术改革对教育创建的时机与挑战。
经济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关键词 经济管理 研 究生 培 养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7 9 ( 0 8J 6 0 9 0 1 7 — 8 4 2 0 0 - 3 - 2 6 中图分类号 : 4 G6 3
近年来 , 随着 我国研 究生招生规模 的扩大 , 究生质量成为 全 研 国上下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如何确保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培 养更多富有创新素质和竞争能力的高层次专 门人才 , 以适应经济建 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 已经成为各级研究生教育与管理部门迫切需 要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 本文结合 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 养 工作 的实际 , 出相应的对策 。 提 国 内 外经 济 管理 类硕 士研 究 生培 养现 状 及 发 展 趋 势 自 17 9 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 以来 ,特别是进入 9 O年代后 ,
二 、 济 管理 类 硕 士 研 究 生 培 养 过 程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经
1在培养 目标 上 , . 以培 养社 会急需 的应用 型人 才为主要 目标 , 市场人才需求的情况调节着培养规模 和方 向( 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和 英 国德蒙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近年来 , 也有 一些学校开始 尝试硕博连读的培养模式。 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 目 是世 界各 国 但 标 大学和研究机构共同的做法和趋势 , 这样做的社 会经 济背景是学生 毕业后很快能进人促 进社会 经济发展的角色。 2 l 在培养方 式上 , 注重 理论与 实践结 合 , 注重 协作式 培养及研 究生创新意识 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注重协作式培养的社会背景是为 研究生择业和发展提供必要 的条件( 如欧美的研究生培养过程都突 出实践环节和实践成果被企事业 的认 知程度) ,从为研究生提供社 会发展 的机会和条件看 , 协作式培养更有发展前景。协作式 培养存 在 的问题从企业角度考虑多 , 从社会角度考虑少。 3 .在 管理方 法上 . 对导师的素质和水平 的考核侧重学 历 、 水平 、 能 力、 履历 的综合指 标且都有量化 的要求 ; 对学生 的管理注重培养过 程 的考核 和创 新意识 , 鼓励个性 的发 挥等 ; 对管理 人员和管理制度 的规范性要求和系统性要求的特点明显。 对导师的教研成果的管理 和对学生 的学 习过程的动态管理是 各国研究生 教育发展 中普遍受 到重视和加强的环节 。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管理)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管理)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面向基础教育的教育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2.具有较深的现代教育理论或教育管理的基础理论;能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方法解决中学教育管理时间中存在的问题;善于总结教育教学一2教育管理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
3.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学制基本学制为2.5-3年。
可提前到2年或延期至4年毕业。
三、培养方式根据教育硕士的生源特点,实行脱产、半脱产(只限于长春市)、寒暑假集中学习三种培养方式。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一)公共课(18学分)1.学位课(12学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60学时3学分基础外国语课90学时3学分教育学原理60学时3学分教育心理学60学时3学分2.非学位课(6学分)现代教育技术60学时3学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60学时3学分(二)专业课(不少于16学分)1.专业基础课(12学分)教育管理学60学时 3 学分教育统计与测量60学时 3 学分基础教育改革研究60学时 3 学分管理心理学60学时 3 学分2.专业方向选修课(不少于4学分)教育法学40学时 2 学分教育评价40学时 2 学分教育经济学40学时 2 学分德育理论与实践40学时 2 学分青少年心理学40学时 2 学分(三)必修环节(2学分)1.开题报告20学时 1 学分2.文献阅读20学时 1 学分五、考核要求学院统一要求所有专业基础课都要有教学大纲、主要教材和参考书。
所有课程可根据课程内容由任课教师确定考核方式。
六、学位论文教育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各项必修环节,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1.论文选题教育硕士论文选题应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改革与管理现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开题报告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实行严格的开题报告制度,各学院根据专业实际具体确定开题报告时间,但开题报告到论文答辩的时间不应少于半年。
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教育理论基础和经济管理知识,具备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学生掌握教育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在教育经济与管理领域的相关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工作,或者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二、培养内容1.基础课程研究生入学前期,将组织学生学习教育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基础课程,为深入学习专业领域知识做好铺垫。
2.专业课程(1)教育经济学方面的专业课程包括:教育经济学、教育政策与管理、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评估、教育财务与会计、教育市场与竞争、教育统筹与决策等。
(2)管理学方面的专业课程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管理、战略管理、创新与创业管理等。
3.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4.科研实践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科研实践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学校将组织学生参与教育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实践项目,例如参与校内外教育项目的设计与管理,参与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
此外,学院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与研究方向的引导。
5.毕业论文培养方案中,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学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将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导师的指导,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进行独立的科研工作,最终完成毕业论文。
三、培养方式1.讲授式教学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授、案例分析和讨论等方式,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2.导师制度学校将为每位学生分配一位导师,导师负责学生的日常指导和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指导。
3.实践教学学生将参与教育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实践项目,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四、考核评价方式1.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作业质量、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竞争的日益激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将回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沿革,分析当前的发展状况,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要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要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全面分析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状况,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决策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多元化与特色化发展:新时代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和特色化。
各类高校和专业学位点将根据自身优势和地方需求,形成各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以满足社会对不同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
产学研深度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将更加注重与产业、企业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通过建立实践基地、开展合作项目、聘请产业导师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国际化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将更加注重国际化。
通过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国际合作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将更加注重创新创业教育。
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举办创新创业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将更加注重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加,专业设置不断丰富,培养模式不断优化。
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在教育教学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不稳定,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在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学科交叉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在社会认可和研究生就业方面,一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需要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探讨其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2 研究目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探讨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以及解决对策,从而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析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了解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二是明确存在的问题,如教育质量、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挑战,并找出问题的根源;三是通过深入的原因分析,探讨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因素;四是提出解决对策,从政策制定、体制改革、师资培养等方面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五是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对以上目的的研究分析,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提升和产学研结合,以满足社会对高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120403 )一、培养目标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致力于研究教育发展变化规律、教育领域中投入和产出规律以及教育发展中的管理规律的学科。
专业依托学校公共管理专业优势,结合经济学、教育学和法学学科特色,着眼于研究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热点问题,以高等教育改革与治理、高等教育法治化、高校危机管理作为核心研究方向,探索高教依法管理、高效管理的合理化道路,为高校管理输送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为教育行政部门等公共管理领域提供智力支持。
二、学习年限学制一般为三年,如确有必要,经本人提出申请,导师同意,报研究生教育院批准,可延长学习年限一至两年。
三、课程设置课程采取学分制。
总课程学分不低于4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21学分、必修课14学分、选修课程10学分。
(一)学位课(21学分)1、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课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8课时1学分);2、外语:基础外语(72课时,2学分)、专业外语(72课时,2学分);3、公共基础课:公共管理学专题研究(54课时,3学分)与Public Management(54课时,3学分),二选一;管理学与行政学名著选读(54课时,3学分)与Contemporary Chinese Government and Politics(54课时,3学分),二选一;4、专业课:教育政治学专题研究(54课时,3学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前沿讲座(72课时,4学分)。
(二)必修课(共计14学分)1、教育政策与法规(54课时,3学分)2、当代教育热点思潮(54课时,3学分)3、行政法学专题(54课时,3学分)4、教育经济学专题(54课时,3学分)与Economic and Social Issues in Contemparary China(54课时,3学分),二选一。
5、行政学方法论(36课时,2学分)(三)选修课(共计10学分)1、限制性选修课(任选2门,共计4学分)(1)高等教育领导力专题(36课时,2学分)(2)教育组织行为学(36课时,2学分)(3)领导科学(36课时,2学分)(4)公民教育专题(36课时,2学分)(5)院校治理专题(36课时,2学分)2、任意性选修课(任选3门,其中必须包含一门非本一级学科课程,计6学分)⑴公民教育专题(36课时,2学分)⑵高校危机管理专题(36课时,2学分)⑶教育领导力专题(36课时,2学分)⑷Political Science (54课时,3学分)⑸Internatianal Relations (LEEDS)(54课时3学分)(6)Comparative Public Administrations》(LEEDS)(54课时3学分)四、培养方式与方法(一)培养方式以导师个人指导为主、导师组集体培养为辅。
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一、概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这类人才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当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尚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与实践脱节、培养方式单师资力量不足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研究并优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对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分析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包括其发展历程、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深入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出优化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策略和建议。
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化,为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深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导师指导不力等,这些问题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
研究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方面,通过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为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研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讨黄海群1,孙曙光2(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摘要〕在明确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阐述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生培养存在的若干问题,分析原因,进一步提出优化培养方案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8X (2009)01-148-05〔收稿日期〕2008—11—20〔作者简介〕1.黄海群(1970~),女,福建省长汀县人,龙岩学院助理研究员,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2006级在职硕士研究生;2.孙曙光(1983~),男,河南省商丘市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一门新学科的诞生,无外乎两种因素,即学科内部的学术发展张力和外部的社会现实的需求。
教育经济与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就是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促进了学科的繁荣发展又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人才需求。
然而,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问题最为突出。
前者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探讨,这里只对该学科的人才培养问题加以论证。
人才培养既关系社会现实需求又反过来最终影响到学科的建制,所以对此命题的探讨不但具有现实意义而且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当代社会不同学科间相互交叉、融合是一种发展趋势,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生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也将对其它新学科带来的问题具有借鉴意义,起到举一而反三之作用。
一、目标定位及专业发展走向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原本是两门独立的学科,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学科不断涌现的“浪潮”和不同学科间的合并、重组“风波”的影响下,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走到了一起,自1997年始组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
它的产生,既是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1999年版)一书中,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生培养目标作如下描述:具有扎实的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等领域的基础理论,能把握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领域比较重要的理论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国内外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及研究水平……能从事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工作。
很明显,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生最初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管理工作者。
然而,目前在我国41所设有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的研究生院(处)中,基本上是一直按照培养教育理论研究者一条腿走路,很少顾及对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培养。
随着近年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硕士研究生已经不同于精英化教育阶段,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博士生教育阶段,社会各部门对毕业生教育层次的要求也逐步上移。
从实际情况来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多数到高校做基层管理工作,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人数较少。
这就决定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生培养目标必须适时修正和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笔者认为,不同于其它教育学学科门类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专业,主要应该培养应用型人才。
当然,就目前而言,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依然应该双元化:培养少部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JOURNAL OF 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No.1.2009(总第71期)(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General No.71148··第1期黄海群、孙曙光: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讨分研究生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作准备,可称之为学术型研究生;大部分培养成具有一定理论知识且有较强工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可称之为应用型研究生。
二、培养存在的困境(一)与错位的培养目标相配套的培养方案存在诸多缺陷由上述可知,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设置的初衷与高校现有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的错位,而且与社会现实需求也不相符。
这种培养目标的混乱,必然导致教育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系列配套方案存在着缺陷。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导师队伍总体质量不高,影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研究生教育是在本科教育基础上的专业化、个性化的创新教育。
国外研究表明,导师水准直接决定着研究生成才的质量。
资料显示,在人才培养中,天赋占10%,机遇占5%,而导师对培养对象的影响占85%之多。
[1]目前,因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招生的历史较短,培养出来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十分有限,在导师中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毕业的“科班生”很少,在培养学生方面还不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一般而言,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的指导教师多数是从事教育领域研究的老师,他们能很好地指导学生从事教育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但却缺乏相应的管理学、经济学的知识,不能很好地把管理学、经济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教育问题上来。
而且,我国大多数教育学导师是属于“学院派”的,他们注重基本理论研究,注重思辨,能发表好文章,写出专著,甚至取得教育类课题,毫无疑问,他们在研究生培养目标学术化的年代是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导师。
[2]也就是说,他们多数是学术型的导师,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让学术型的教师来培养实用型的人才,确实勉为其难,培养目标也难以实现。
随着近些年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教育学门类研究生招生人数也不断增加,出现一个导师带多个学生的情况也很普遍。
更令人担心的是,一个导师很可能带多个教育学科门类专业的学生,导师很难顾及到各个专业的特殊性,致使对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生的培养变为与其它教育学门类专业学生一样的培养模式,毫无特色可言。
研究教育的导师不太懂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知识,而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导师对教育学也多是“门外汉”。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综合型的导师,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导师而言,也该有个较高的标准,如:熟知教育理论,并能把管理学、经济学的知识融入到教育理论和解决实践问题中来。
因此,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而言,导师队伍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第二、课程体系陈旧,影响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是根据特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组织和编排课程的系统化过程,它受一定的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观的决定和制约。
[3]课程设置是否能体现培养目标和促成培养目标的充分实现,是评价研究生课程设置合理性的重要标准。
与培养目标一致,教育学院(系)往往有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
即使在开设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之后,这种传统的课程体系也没有很大的改观,往往在原来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加上不多的几门教育经济类、教育管理类的课程。
这样的课程设置往往带来两个问题:其一,课程设置一般都是按照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开设的,缺乏实际的教学案例,没有告诉学生如何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高校管理的实际问题;其二,与其他教育学门类专业比较而言,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通过学习,可能或多或少掌握一些教育经济类、教育管理类等方面的知识,但由于管理类、经济类的课程太少,加之一些学生本来就没有这方面的基础,而且授课教师多是教育学学科出身的“客串”教师,并不能很好地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他们自身达到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融合就比较困难,给学生一个合理的、全面的知识传递更无从说起。
如何建立一个新的配套课程体系,是相关部门和教育学院(系)需要重视的问题。
第三、评价机制不科学,影响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目前,我国高校对研究生的评价主要还是看科研能力,存在着重学术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评价的指标(就人文社会学科而言)主要是看学生发表了多少科研论文,以及发表论文的期刊级别如何。
相应的对学生的奖励就依学生发表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为依据,所设的奖项多是针对科研成果而言的。
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评价与其它教育学门类专业并没有分离,如果没有科研成果,就不会得到相149··2009年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应的奖励。
没有获奖的学生显然是“不成功”的学生。
结果导致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也如同其它教育学门类专业的学生一样,拼命搞学术研究,以体现自己的科研能力。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在一方面的努力多了,另一方面就会少。
这样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能力培养和实践方面必然会因为在学术研究上投入过多精力而大打折扣。
因此,如何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全国统一招考制度为生源质量埋下隐患2007年开始,国家对教育学、历史学、医学等专业实施全国统一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变了先前由高校自主命题的现状。
总体来说,这种改革是一种进步,促进了招生考试的公平、公正等。
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造成生源质量的下降。
原因在于,到目前为止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定位和归属,还没有个确切的说法。
国内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多数是设在教育学院(系)之中,只有极少数划为管理学院或经济学院。
这样,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招生自然多是按照教育学学科来进行。
在教育学招生的专业门类中,因冠有“时尚”、“实用”的“教育”、“经济”、“管理”之词,备受考生的青睐,吸引很多跨专业的考生。
由于实施的统一大纲考试,考虑的是整个的教育学门类的招生,所以考题一般不会太难。
这样,报考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考生同样是按照教育学考试大纲来进行复习,有的考生即使不太理解内容,只要死记硬背也有可能通过考试,甚至能考到不错的成绩。
结果招来的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在复习过程中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教育学基础知识,但有的学生掌握的并不扎实,而且多数没有接受过经济学、管理学的系统知识学习,理论知识非常薄弱。
这为日后的学习和研究带来很大的隐患。
(三)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学自诞生到现在虽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其作为一门学科来设置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教育学很难走到学科的中心来。
由此,教育学培养的学生也难逃学科本身尴尬处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诞生,给那些热爱教育事业,并且担心被学科边缘化的学生们带来了春天的希望。
他们认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将很好地解决教育学学科带来的难题,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青睐。
事实上,他们一旦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后,多数同学感到实际和理想完全不同,其实与教育学其它专业没什么差别。
期望值和现实的落差极大的影响了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生的学习积极性,人才培养的质量由此受到极大的影响。
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分析(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争议性和不成熟性首先,教育经济与管理是一门有设置争议的学科。
有人认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充其量是一个专业而非一个学科,如果说作为一个专业,其设置尚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的话,那么,作为一个行政性拼合的学科,则具有较大的随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