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习题重点
中小学教育管理复习——精华篇
中小学教育经管复习题第一编教育经管的基本原理第一章导论一、填空题1、教育经管包括国家教育的(行政)经管和(学校内部)的经管。
2、教育经管学主要包括(教育行政)学和(学校经管)学两大分支。
3、教育经管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4、经管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
5、经管是一种(社会)现象。
经管是一种重要(职能)二、名词解释1、经管——经管者依据经管的原理和方法,对经管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经管目标的活动过程。
教育经管——教育经管者依据教育经管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经管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教育经管目标的活动过程。
(注意:三个名词一种解释)2、教育经管学——研究教育经管现象,揭示教育经管规律的一门学科。
三、简答题简答教育经管学的学习方法。
要点(1)认真读书;(2)研究问题;(3)总结经验。
(进行适当阐述)第二章教育经管的特点一、填空题1、教育经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教育经管内容的(教育)性;教育经管对象和产品的(主体)性;教育经管过程的(复杂)性。
——该题目也可以作简答题2、教育经管的主要矛盾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
3、教与学的关系是教育最普遍和最(本质)的关系。
4、共性即事物共同的性质,反映矛盾的(普遍性);个性即事物的特性,反映事物的(特殊性)。
5、教育经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经管的(效益)。
6、教育经管中的权威来源于经管者所拥有的(职位)和(职务),这是按照教育组织内部职权划分的结果。
7、教育经管中真正的权威来源于教育经管者本身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的(实绩)。
二、简答题简述教育经管的基本范畴。
要点(1)主体与客体;(2)共性与个性;(3)质量与数量;(4)有效与无效;(5)集权与分权;(6)权威与服从。
第三章教育经管的目标一、填空题1、目标是人们的行为想要达到的(目的)和(规范)。
——该题可以作名词解释。
2、教育经管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和(控制)作用。
(完整word版)教育经济学期末重点
教育评价知识整理1、教育评价的概念: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在系统而科学地收集和运用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活动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P72、教育评价的类型:p7(一)根据评价的方法可将教育评价分为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二)根据评价的作用和功能,可以将教育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又称即时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三)根据评价参照的标准可以将教育评价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绝对评价定义:绝对评价也称目标参照评价,是指以既定的目标标准,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进行的评价。
P12相对评价的定义:又称常模参照评价(Norm-referenced Assesment),是指在一个团体内,以自己所处地位与他人所处地位相比较的评价,其评价参照系设在所属团体之中。
P133、教育评价的功能:P15(一)鉴定—选拔功能(二)导向-激励功能(三)诊断—改进功能(四)反馈—调节功能4、如何有效地发挥教育评价的鉴定—选拔功能呢?P16第一,避免滥用鉴定的方法。
对教育评价对象进行优劣的评定和达成水平的鉴定,尽管能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若经常使用鉴定的常用方法--考试进行选拔的话,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因此,要避免过于频繁地实施各种各样的考试。
第二,选拔的目的不是为了淘汰,而是为了发展。
在通过考试价对象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评价最终是为了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而不是通过选拔进行淘汰。
因此,不能将选拔作为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来发挥,要重在发展,重视教育目的的达成。
第三,保持适度的竞争。
发挥教育评价的选拔功能,就不可避免要比较,有比较就有竞争。
适度的竞争有利于人的发展,但过度的竞争对人的身心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所以,要通过评价创设适宜的竞争环境,让每个人在适度的竞争中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5、泰勒模式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P29泰勒模式:也称为目标模式.泰勒模式是以教育目标为导向,把教育目标转化为可测量的学生的行为目标,并根据这些行为目标编制课程、教材或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活动,然后依据行为目标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判断实际教学活动的效果达到预期教育目标的程度。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习题重点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教育管理学试题)章节练习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教育行政法规(2013):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而制定的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目前对我国教育管理工作有较大影响的教育行政法规包括:《幼儿园管理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教学成果奖励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教师资格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民办教育法实施条例》等。
2.行动研究法(2010、2005):是一种由研究人员和教育实际工作者共同参与,谋求在工作环境中对当前问题的解决、评价和改正行动过程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从其性质上讲属于应用研究,因为其研究指向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帮助基层人员解决实际问题。
其特点是它的实用性,它不关心研究成果的普遍意义,对研究条件的要求不那么苛刻,理论基础也并不要求非常成熟。
行动研究通常规模较小,大都以集体合作形式进行,在研究中心特别看重对原计划的及时评估和修正。
3.“松散结合系统”理论(2012):是由科恩、韦克等人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用科层制理论解释教育组织并不合适,因为后者具有以下特殊性质:①教育组织的目标不是具体明确的②教育组织所运用的技术也是不清楚的,模糊的③教育组织呈现出一种“流动式参与”的特点,人员流动性大,决策过程异常复杂,等等。
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学校组织的特殊性质,对指导学校管理工作有几大帮助,故学术界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其为现代教育组织理论。
4.经验管理模式(2013):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凭借个人或某一团体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来实施管理工作的管理模式。
在经验管理模式中,管理者个体或群体的经验是管理行为的参照系。
经验管理模式具有灵活性、权威性、艺术性等优点,但也存在局限性,缺乏普遍指导意义和深层理性思考。
教育管理的经验模式具有以下特点:①管理者笃信经验的价值,把自己能的个人经验作为教育决策和判断的依据②办教育的水平实际上就代表了教育管理者的经验水平③办学时间愈长,经验就愈丰富,相对来说管理教育就愈得心应手④办学经验始终停留在经验水平层次,难以上升到理论高度,更难以大面积推广⑤当教育处于较稳定状态时,管理较有效,一旦教育发生剧烈变革,管理就会发生困难。
教育管理学考试重点的重点
教育管理学考试重点一、填空题1、在教育行政方面实行地方分权制的国家是:美国2、“管理,从根本意义上讲,意味着用智慧代替鲁莽,用知识代替习惯和传统,用合作代替强制。
”——这一观点是彼得•德鲁克提出的。
3、组织的战略管理者,也称高层管理者,对整个组织的管理负有全面的责任,并侧重负责制定组织的大政方针,沟通组织与外界的交往和联系等。
4、“把问题交给群众,让他们尽量的把能想到的所有答案都提出来。
参加者围桌而坐,主持者以明确的方式向参与者阐明问题,参与者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自由的提出尽可能多的各种方案。
”这种方法属于群体决策中头脑风暴法。
5、管理者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对管理原理运用的灵活性和对管理方式和方法选择的技巧性,是指管理特征中的艺术性。
6、“组织没有职能机构,从最高管理层到最基层,实行直线垂直领导”这是直线制组织结构形式。
7、“认为人生来就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的要求;一般人缺乏进取心,逃避责任,甘愿听从指挥,安于现状,没有创造性;人们通常容易受骗,易受人煽动”这一人性假设理论属于经济人假设(X理论)。
8、“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这种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基本上按照科层制管理理论设置的。
9、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是梅奥。
10、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最主要的是办学效益成为评价和考核学校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志。
11、我国大学在内部行政管理体制“校——学院——系”基本上按照韦伯三层次结构理论设置的。
12、CEO在组织中属于高层管理者。
13、依据督导对象的不同,可将教育督导分为督学和督政。
二、名词解释1、例外原则:所谓例外原则,就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日常事务授权给下属管理人员,而自己保留对例外的事项一般也是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如重大的企业战略问题和重要的人员更替问题等2、学校知识管理:学校知识管理是指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学校应变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管理活动。
3、新公共管理: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等国家出现的关于行政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模式,主要是来自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的一些关于行政改革的理论设想,以及对近20年来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国家行政改革具体做法的理论概括。
(完整版)教育经济学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经济学》第四章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之配套练习一、选择题1.教育的个人需求动因不包括( A )A.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B.精神生活的需求C.物质生活需求D.社会地位需求2.教育社会需求与教育个人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因为( B )A.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教育需求的无限B.社会与个人对教育需求的出发点和追求目的不同C.教育供求间存在矛盾D.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3.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最终是由( C)决定的。
A.教育体制B.教育需求C.教育供给D.教育结构4.当前我国教育供求在总量上主要表现为( B)A.供大于求B.供小于求C.供求平衡D.供过于求5.连接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键性环节和纽带是( B )A.科学技术市场B.人才和劳动力市场C.物质形态商品市场D.服务市场6.从根本上讲,教育结构主要受( D )A.社会生产关系制约B.政治制度制约C.生产力水平制D.社会经济结构制约7.揭示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阐释(D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B.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间接作用C,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作用D.教育与国民经济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8.政府调节教育供求矛盾的依据在于(A )A.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 B.教育属于“公共产品”C.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矛盾 D.教育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9.确立教育具有社会经济价值的理论基础是( C )A.扩大再生产理论B.人力资本理论C.社会再生产理论D.劳动价值学说10.政府调节教育供求矛盾的依据在于( A)A.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B.教育属于“公共产品”C.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矛盾D.教育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11.第一次正式使用“知识经济”概念的是(D )A.20世纪70年代,托夫勒《第三次浪潮》B.1982,奈斯比特《大趋势》C.1986,福莱斯《高技术社会》D.1996“经合组织”年度报告二、简答题12.简述教育供求矛盾调节的方式。
教资教育经济学重点
教资教育经济学重点教育经济学是教育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研究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投入与产出等问题。
在教资考试中,教育经济学是重点考察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教育经济学的定义、原理、方法、重要概念和具体应用等方面入手,全面介绍教育经济学的重点内容。
一、教育经济学的定义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经济活动的科学,它将经济学的理论、原理和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以研究教育的经济问题为主要目标。
教育经济学包括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教育市场与竞争、教育财政与政策等方面内容。
二、教育经济学的原理在教育经济学中,有几个重要的原理需要了解。
首先是教育投资原理,它是指个体或社会对于教育的资金投入会在未来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
这个原理指出了教育对于人力资本的培养和提升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
其次是教育选择原理,它认为个人在选择教育时会根据教育的成本和收益来进行决策。
个体会衡量接受教育的成本和个人通过受教育获得的收益,选择最优的教育方案。
还有一条重要的原理是教育生产函数原理,它描述了教育系统中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教育生产函数原理指出了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和优化对于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至关重要。
三、教育经济学的方法教育经济学采用了多种方法来研究教育经济活动。
其中,计量经济学方法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计量经济学方法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模型建立和实证研究等手段,量化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此外,教育经济学还使用了实证研究、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以全面了解和分析教育经济领域的问题。
四、教育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在教育经济学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需要理解。
首先是教育成本,它包括教育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指的是为了提供教育服务而产生的费用,如教师工资、教材费等。
间接成本指的是由于接受教育而引起的其他费用,如机会成本和外部成本等。
其次是教育投入和教育产出。
教育投入是指向教育领域提供的各种资源,如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政资源等。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考研笔记(教育管理学、管理学课程学霸笔记)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考研专业课笔记(教育管理学、管理学)教育管理学知识体系第一篇:总论(包括第一、二章)第二篇:教育管理体制和机构(包括第三、四章)第三篇:教育管理政策和法律(包括第五、六章)第四篇:教育人员和教育对象的管理(包括第七、八、九章)第五、六篇:教育实务管理(包括第十至十六章)第一章管理、教育管理和教育管理学一、概念题1:管理(一级重点)(P4)(1)含义(2)管理的四个要素2:教育管理的元价值(二级重点)(p15)(1)元价值的含义(2)教育管理的元价值也是效率和效用二:简答题:1:管理与行政的区别(二级重点)(p5)(1)管理和行政各自的含义(2)行政的特征(3)行政和管理在有些时候可以通用2:管理的意义及特征(二级重点)(p7)1:意义:四条2:特征:四条3:教育管理活动与其他管理活动的异同(考研真题)(1)相同点(p10)(2)不同电(p12—13第一至第六)4:教育管理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一级重点,考研真题)对象:(p18)范围:即本书的理论框架(p28)三:论述题1: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二级重点,考研真题)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实验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注意搞清每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使用的条件,每一种方法都有可能作名词解释出现。
第二章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的历史轨迹一、概念题1:《学记》(一级重点)(P36)(1):历史上最早的教育管理学文献(2):内容:学制与学年的设想、教学管理主张、教师管理2:新教育运动(三级重点)(p54)(1)定义(2)三个创新:学校设置、教学管理、教学方法3:古典管理理论(一级重点)(P56)(1):代表人物(2):基本主张(共8条)4:人际关系学说(一级重点)(p59)(1)代表人物(2)主要观点(3)对教育管理的影响5:行为科学(一级重点)(P63)(1):定义(2):研究领域二:简答题:1:古典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一级重点)(p56)(1)实践上的影响:(p57表格)(2)理论上的影响:(p58)(3)对古典管理理论的批评(p58)2:科层制组织的特征(二级重点)(p61)1:含义:即结构主义2:特征:第61页共5条3:行为科学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二级重点p65)(1)理论角度(2)研究方法(3)学科建设注意:各教育家的教育管理思想要记住。
《教育经济与管理》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经济与管理》期末复习资料1.教育的目的: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出现怎样的发展结果,或发生怎样的积极变化。
侠义:是指一个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规定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2.教育目的的作用:一、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归宿。
二、教育目的具有设计和计划的作用。
三、教育目的具有选择价值的作用。
四、教育目的可以促使教育过程科学化。
3.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一、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则他本身反之)。
二、劳动活动过程中,劳动者和生产行为的异化关系(劳动者与生产本身的异化)。
三、人同自己“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异化关系。
四、人与人之间相互异化(前三点导致了人同人相异化)。
4.市场经济:是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形式。
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和经营者是市场的主体。
二、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即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都与市场有密切的联系,企业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的。
三、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和整个社会经济,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不是凭空发生的,它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运用客观规律。
5.市场机制:是经济内在规律的具体表现,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即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构成因素:价格、竞争、供求、盈利。
功能:调节功能、激励功能。
6.市场经济体制引发的高等教育改革:一、市场经济带来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1.办学体制改革。
2.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举措:政府职能转变、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政府主要以宏观调控为主、地方办学为主;大学合并,以便资源共享、实现规模效益;部属高校下放地方)。
3.投资体制改革(全面实行缴费上学制度,实施高教办学主体多元化战略,提高非公立高校所占的比例,加大高校社会服务创收力度,并允许高校运用多种金融手段进行筹资)。
[全]教育经济与管理综合考研真题详解
教育经济与管理综合考研真题详解1教育管理过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研]答:教育管理过程是为实现教育管理的预定目标,将系列的教育管理活动,按一定顺序结合起来所形成的动态管理的客观程序;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机关的领导下,充分利用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资源,充分发挥计划、组织、控制、激励等职能,使整个教育管理系统有效运转、达到预定目标的过程。
2形成性评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研]答: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一般以学习内容的一个单元为评价点,采用及时的反馈和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
它测试的次数较频繁,概括的水平较低,重在实施过程中依据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及时调整和改善教育教学过程及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即对未达到要求的学生及时地发现其问题并有步骤地予以矫正,对已经掌握的学生进行强化和鼓励,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掌握学习。
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形成性测验来判断,同时也应辅之以日常作业和评价者的观察来共同完成。
3教育计划[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研]答:教育计划是指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则、步骤、方法的总和。
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计划的前提;二是教育计划是量化了的教育政策目标或教育发展目标;三是教育计划具有技术性。
4校本培训[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的规划指导下,由中小学校长组织领导,教师任职学校自主开展,紧密结合学校工作实践,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修养为目的的教师在职培训形式。
校本培训的核心在于教师培训的自主化和个性化,培训的目的在于完全服务于本校的实际需要。
5领导权变理论[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领导权变理论是指领导的有效性既不完全取决于领导的人格特质,也不完全取决于某种领导行为,而是取决于领导或领导行为是否能与特定的领导情景相匹配的一种领导理论。
教育经济与管理 复习重点
教育经济与管理第一章什么是教育1.教育的定义: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够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还是零碎的,都可以成为教育;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
2.教育的产生:A.生物起源:人类的教育产生于动物界生存竞争的本能行为;B.心理起源:人类社会的教育产生于原始社公社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C.劳动起源:教育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3.教育产生的条件:A.人类的劳动进行;B.语言的形成,使人类的思维和交流成为可能。
4.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
特点:A.教育水平低,没有形成制度化的教育机构,内容缺乏,以口耳相传和实践中模仿为主;B.教育没有阶级性,人人可享受教育,不存在教育权方面的不平等现象。
2)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其主要特征是:第一,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在西方还具有鲜明的宗教性;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第三,教育是面向少数特权阶层子弟的,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另一方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的统治;第四,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军事知识、宗教教义和道德知识;第五,教育的主要方法是严酷的纪律和强迫下的反省,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第六,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第七,教育实践以教育经验为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不独立、不系统、不科学;第八,教育与生活相脱离,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
3)现代社会的教育,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两种特殊形态。
其特征如下:第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和理论从理想走向现实,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的首要的基本特征;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意义日益扩大,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和加强;第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分离走向统一;第四,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公正和教育机会均等成为教育决策和教育行为的基本准则;第五,教育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教育的时空空前地拓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制度的弹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第六,教育的地位不断提升,教育功能不断增强,教育事业成为兴国之本;第七,教育不断变革,现代教育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都是需要不断变革的;第八,教育的理论自觉性不断提高,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日益被克服;第九,教育科学事业不断发展,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知识和理论的基础;第十,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第十一,教育的终身化,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
2023年自考专业(教育管理)《教育经济学》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叁(带答案)试卷号:45
2023年自考专业(教育管理)《教育经济学》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叁(带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45题)1.【单选题】教育经济学萌芽于()。
A.20世纪20年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80年代正确答案:A2.【单选题】考查教师工作效率的指标不包括A.教师利用率B.教师平均课时数采集者退散C.教师平均课程门数D.教师平均班级数正确答案:A3.【单选题】连接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键性环节和纽带是A.科学技术市场B.人才和劳动力市场C.物质形态商品市场D.服务市场正确答案:B4.【单选题】提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这一论断的是()。
A.马克思B.恩格斯C.托夫勒D.奈斯比特正确答案:A5.【单选题】教育经济学学科研究的原则不包括A.学科的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B.保守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批判与吸收相结合原则正确答案:B6.【单选题】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应该由()。
A.政府提供B.市场经济机制配置C.社会经济支持D.政府和市场经济机制配置共同提供正确答案:A7.【单选题】舒尔茨认为,决定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投资相对投资量的主要是()。
A.投资比例B.投资收益率C.投资量D.经济结构正确答案:B8.【单选题】沃尔什的教育收益计算法,称为()。
A.余数分析方法B.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C.现值折算法D.“费用——效率”分析计算法正确答案:C9.【单选题】政府调节教育供求矛盾的依据在于A.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B.教育属于“公共产品”C.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矛盾D.教育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正确答案:A10.【单选题】学校提高教育投资使用效率的前提条件是A.正确教育投资的宏观决策B.完善教育投资的管理体制C.建立最佳的人力、物力结构来源D.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正确答案:A11.【单选题】直接导致西方教育经济学诞生的是()。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题
教育投入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直接影响着教育消费的方向和质量。
投资与消费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构成了一个矛盾的对立面。
教育消费能有效地促进教育投资,促使教育投资者根据市场需要来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要。
教育投资能为教育消费者提供知识和技能的舞台,教育投资决定着教育消费的深度和广度。
教育投资与教育消费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一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教育投资与教育消费的大小,取决于一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之上的世代相承的社会价值取向。
正确引导教育投资和居民的教育消费,让投资“投”到刀刃上,消费“费”在情理中,并由此合理把握教育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经济与管
教育经济与管理考研题教育经济与管理一、单选(2*15)1、最早提出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重特性的是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2、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实质是将被管理者看作A、社会人B、经济人C、自我实现人D、复杂人3、用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表示激励水平高低的理论是A、双因素理论B、强化理论C、需要层次理论D、期望理论4、学校计划的最佳决策方案是指A、从理论上分析是最好的方案B、最能体现领导个人意志的方案C、全面反映群众所以意愿的方案D、最大程度实现学校目标的方案5、在教学评价中,将评价对象的现在与过去相比较,以鼓励其进步,这一作法体现了教学评价的A、客观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C、计划性原则D、指导性原则6、根据《教育法》的规定,我国中小学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是A、国家财政拨款B、学校自筹C、学生的学杂费D、社会捐款7、一个稳定高效的学校管理系统,其各级人员所组成的组织层次呈现为A、正三角形结构B、倒三角形结构C、菱形机构D、梯形结构8、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中,领导工作发扬民主是指A、学校工作经全体教职工讨论决定B、一切工作经校务委员会讨论决定C、重大问题经领导集体讨论表决D、重大问题经领导讨论后校长决断9、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同意领导者是A、校长B、党支部书记C、团委书记D、教导主任10、较多地体现了行为科学管理思想的教师管理原则是A、服从工作需要,保证教育质量的原则B、合理安排使用,充分发挥专长的原则C、整体优化队伍,形成合理结构的原则D、考虑长远工作,提高教师水平的原则11、作为校长的助手,总务主任的工作是A、确定学校后勤工作方针B、向校长逐一请示工作C、在职权范围内自主管理D、主要向校长提供咨询12、行政管理方法易于在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造成心理隔阂,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此方法具有A、稳定性和强制性B、规范性和竞争性C、合法性和权威性D、强制性和垂直性13、实行校长负责制所依据的重要原则之一是A、统一指挥原则B、协调一致原则C、管理跨度原则D、因校制宜原则14、研究如何通过信息反馈使一个偏离目标的系统回到正确轨道上来的理论是A、信息论B、控制论C、系统论D、协同论15、为适应社会主义发展并有效地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学校应逐步实行A、委任制B、代用制C、聘任制D、终身制二、名词解释(6*5)1、PDCA 2、教育经费3、教育管理体制4、教师人事行政5、科学管理理论三、简答题(10*4)1、教育督导的主要任务是什么?2、学校领导者的基本职责是什么?3、比较分析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
教育经济与管理历年真题
2004年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教育学基础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教育要素教育要素是指构成教育系统的必要元素,是教育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教育系统的要素有人、财、物、时空、信息等。
其中人、财、物是基本要素,是物质性的,人是能动的物资资源,财、物是非能动的物质资源。
时间、空间、信息是特殊要素。
教育管理中人、财、物诸要素的活动是在一定的时间流程之中和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进行的,而信息则是在其间起着沟通作用的要素。
(JD P59)2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具有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强制性。
3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具有客观性,必然性,方向性和多面性。
类型:从作用的对象看:个体功能(有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同外部条件有关。
又称为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和社会功能(教育的本题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从作用的方向来看: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客观功能论者)认为:正向功能(Eufunction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功能(Dysfunction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显性功能(Manifest Function是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构相符的情况,显性教育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隐性功能(Latent Function与显性功能相对,指这种结果即非事先策划,亦未被察觉到。
隐性教育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显性与隐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转变成了显性教育功能。
多维度的复合分类:1把性质(方向)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日本学者柴野昌山)2把对象与性质结合起来划分。
教育经济学考试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1、人力资本:是与物力资本相对应的概念,指的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现的能力。
2、教育单位成本:是指生均成本,既培养一名某类学生所花费的全部开支。
3、教育投资:也成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或者说是指用于教育、训练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
4、教育经济效益:从宏观上讲,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而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 教育成果〔数量和质量〕/教育资源占用量和消耗量〕。
从微观上讲,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某教育单位或者学校,其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的利用效率,或称为教育投资利用效率,即每一定量的教育投资所能培养学生的数量。
〔毕业生教育成本 = 学制期内教育成本总和 * 学习年限 /学制期内学生人数〕5、教育经济效益:是指教育领域内的劳动消耗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比照。
6、人力资源: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
7、社会化理论:从研究教育如何培养训练劳动力的个性特征,从而为生产服务,为发展经济服务,论证教育与经济关系。
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1〕批评早期人力资本理论。
认为在现代化的社会里,教育的作用首先不在提高劳动力的知识、技能或认识能力,而在于它的社会化作用。
〔2〕教育的作用反映在两个方面。
8、筛选假设理论:是把教育看做信息,着重研究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是怎么样挑选工人的,据据此说明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第一,同意人力资本理论把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收入水平看成是正比例关系。
第二,与人力资本理论不同的地方,该理论认为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收入水平看成是正比例关系是通过教育的筛选作用形成的,并且认为教育只是放映能力,但不提高人的能力。
教育经济与管理考试答案整理
题型:4个名词解释、4个简答、1个论述、1个资料分析。
(简答题需要进行简单解释,简短一点即可)一、名词解释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做出选择的学问,通过利用货币或不利用货币,在不同时期使用稀缺性资源为人们的知识、技能、思想和品格等提供各种训练和开发—尤其是通过正规学校教育,并将它们分配给社会各个成员和集团现在或者未来使用。
教育经济学原则上应当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教育生产过程。
二、教育在竞争性集团和个人之间的分配。
三、国家、社会、个人各应当承担多少教育经费。
四、选择何种教育活动类型。
教育外部收益:是指那些归结于教育投资而个人不能独自占有的收益,它包含于社会收益之中。
例如:教育有利于降低犯罪率。
社会福利品:是指由国家或者政府提供的,以供全体社会成员所共同消费的公共物品。
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
例如:国防。
绩优需要品:在市场体制中,市场并不能有效的表达人们的需求和偏好。
例如:消费者不能很好的判断教育所带来的长期收益,经常受到广告的轰炸和奢侈品的影响,从而对教育的关注程度偏低。
在这种情况,社会有责任推翻普通消费者的偏好和品位,并代之以统治精英判断的“适当的”品位,提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绩优需要品。
教育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经常性活动支出,如教师薪酬。
二、教育未来阶段支出——“资本”项目。
三、资本折旧。
二元劳动市场假说:属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二元”理论认为:劳动市场分割为两部分:“主要”劳动市场和“次要”劳动市场。
主要劳动市场是由那些进入了培训渠道和职业阶梯对经济和职业流动抱有希望的个人所组成。
次要劳动市场,通常由那些临时就业的工人所组成,不管他们的教育和培训存量如何,不对他们开放好的培训渠道,也不可能获得好的阶梯类型的职位。
筛选假说:或者叫文凭主义。
认为教育只是获得一张文凭或证书,不可能对生产力产生重要作用。
因而,教育仅仅变成一种筛选机制或信号机制。
通过更好的教育投资获得更高的文凭,进而获得更高收入。
教育经济与管理笔记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一学科性质部门经济学二学科研究对象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三学科研究的任务与意义(一)学科研究的任务1.研究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说明教育的经济意义,论述教育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地位,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作用.2.研究教育领域内基本经济规律所起的作用和所表现的特点.3.研究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相互关系,探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及劳动力培养,训练和储备的经济价值,预测社会再生产对各种规格专门人才和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需求.4.研究教育投资,教育成本,教育规模经济,教育经济效率和教育经济效率的原则,计算模型和具体计量公式和方法.5.研究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说明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影响及教育消费,教育经营,教育产权,教育服务等问题,探讨如何正确地把市场经济的运行体制引入教育领域,以及教育与物质商品市场,人才市场,科技市场,劳务市场的关系问题.这是当前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科实现为现实服务的理论任务.(二)学科研究的意义通过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提高对教育具有战略地位的认识,促使人们正确认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以及教育内部的一些经济规律,认识教育在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战略重点与战略意义,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提高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与经济效益.可以变革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消费事业→生产性投资)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资料.(如如何使教育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可以促进教育科学数量化,放置教育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减少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提高教育效率和经济效益.可以为科学地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及规划提供依据.科学地规划出符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以及对教育科学与教育事业发展进行科学的预测.第二节一.学科概念体系(一)经济1.社会生产方式的运动.2.物质资料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分配和消费3.把经济理解为节约(二)教育(三)教育投资(四)教育成本(五)教育经济效率(六)教育经济效益(三)学科体系构成欧美和日本: 建立在人力资本理论和价值理论基础上,是以把教育作为可以带来价值增值为出发点的,整个学科体系结构是以”投资→生产→利润”过程为系统的.苏联和东欧: 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从教育与劳动力,与专家培养的关系上确定学科体系的. 我国: 1. 教育经济学学科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以及学科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2. 教育经济学学科确立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教育理论,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3. 从宏观层面阐述教育对经济的依存性和教育对经济的宏观经济效益4. 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具体概念,范畴,定律,原则,规律,以及计量模型和数据指标5.教育人力资源配置与组合和劳动报酬问题6. 教育事业发展规模,速度,规划的制定以及教育未来发展战略等问题.二.学科研究方法与研究原则(一)研究方法: 经济分析法(比较,分析现象) 教育研究法(教育调查和实践) 经济计量法和教育统计法(相关计算,水平计算) 比较研究法(水平比较,垂直比较) 概算法(也称估算法, 多采用简化比形式)(二)研究原则1.学科思想性与学科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立论要正确,论证要科学)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中国实际出发,努力解决现实问题)3.批判与吸收相结合的原则(比较与引用要注意分析,注意洋为中用,批判地吸收)第三节学科发展的历史a)学科产生的理论根源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计量经济学的进步与发展,直接导致了西方教育经济学的诞生b)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学科产生的影响教育经济学的产生,是以现代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为社会条件的c)国际政治背景20世纪初期要中期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资本主义国家激烈竞争时期. 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与建立反映了资本集团的经济利益和要求.二学科发展的历史回顾(一)萌芽时期标志: 1924年苏联斯特鲁米林写的< 国民教育经济意义> 是最早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用数量化,定量化的语言专门阐述教育的国民经济意义的论文,是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萌芽时期特点: 有了论文及专著,研究主要是通过观察在业劳动者来论述与讨论教育的经济意义和价值,还没有更深入的涉及教育规划,教育结构,教育计划以及财政问题.(二)形成时期20世纪60年代. 舒尔茨和丹尼森舒尔茨的基本理论及观点是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源泉.丹尼森和舒尔茨不同的地方, 是把教育因素算在人力资本因素之中,并没有把人力看成是独立的因素,从人力因素中找教育因素,并提出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之区别.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增长多因素分析法,细致地计算了教育的经济价值.他尽可能地把经济增长的原因都一一分解出来,他在具体计算方法上更加细致和确切,对教育经济学进一步数量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三)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教育经济学研究由高潮转入平稳发展时期.发展时期的特征:1. 研究的内容及范围有了很大扩展,如研究教育的生产性,研究社会对教育需求的预测,研究教育收支的预测,研究教育改革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等.2. 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重视研究教育对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的适应问题.3. 在研究工作组织方面,国际性研究组织与机构不断增加,许多国家还在高等国家设立专题性研究组织,学会及机构.4. 在具体计算方法研究方面, 数量化,定量化以及教学模型设计等计算方法继续被重视,并且有了计算方法方面的专著.5. 国际上许多国家在大学里开设了教育经济学课程三.中国教育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引进吸收借鉴时期(二)建立中国教育经济学倡导时期(三)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筹备组成立(四)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成立第四节学科研究成果一.西方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研究成果P21-25 沃尔什舒尔茨丹尼森韦锥布劳格希恩萨卡罗普洛斯二苏联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研究成果P29-33 斯特鲁米林科斯塔年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第一节教育劳动学说主要论点: 1. 教育劳动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 这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可以为社会提供特殊的使用价值.2. 教育具有间接的生产性质.( 教育是培养不一定要亲自动手且可以远离劳动对象的生产管理人员工程师工艺师设计师和技术人员的劳动)3. 教育劳动对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生产和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生产性质.第二节社会再生产与教育一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功能(一)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主要是因为人的劳动能力的生产,发展和提高是在后天社会实际活动中实现的,是通过教育和训练获得的(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通过教育可以把以体力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为特征的劳动力,改变培养成以科学知识形态为特征的劳动力,增加物质生产过程中的脑力劳动者的成分,使劳动力从只有简单劳动形态的能力发展为具有复杂劳动形态能力的劳动力.二教育在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中的作用在机器大工厂生产条件下,自然科学本身就是社会生产力教育将是适应和实现这一发展趋势的重要途径, 是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一)教育具有传递, 积累, 发展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基础学科教学,使人类先前所积累起来的基本科学知识得以世代相传,为新的科学发明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教育还要不断发展科学,再产生新的科学,创造和开拓新的科学领域.(二)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论述了由于产业革命而创立了许多职业技术学校和工艺这门学科.职业技术学校和工艺学是使科学变为技术,变为直接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工艺学,可以使手工工具转化为机器,完善生产工具,发展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社会生产力.(三)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有效形式因为教育是把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知识,通过有目的的选择,提炼,加工,概括并进行传递的.同时在传递过程中又有科学的讲授,传递方法和手段,因此效率比较高.所以说教育是科学知识传递和再生产的有效形式,通过教育可以大大缩短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第三节劳动价值学说与教育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价值学说的核心是社会物质财富是由劳动者劳动创造的,劳动创造价值,因此与此相关联的是劳动者报酬应该等价交换,按劳取酬等.一教育费用事劳动力价值的构成部分劳动力总价值是由三个部分构成,即劳动力本人所必须的生活资料费用,劳动力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费用,劳动力所受教育和训练费用.(决定性因素)二复杂劳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一定的专门的教育和训练,使劳动者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知识的劳动. 劳动复杂程度是由具体劳动性质决定的,是由生产活动的目的,劳动对象,劳动手段以及劳动结果所决定的.劳动力受教育的时间越长,投入的教育费用越多,他的劳动复杂程度就越高,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就越多,.社会给他的报酬即工资待遇就应该越多.三教育劳动将影响社会经济价值的形成教育劳动能够创造社会经济价值, 主要是指教育劳动成果,即培养智力劳动力,熟练劳动力和再生产科学,与物质生产资料结合,创造出物质财富. 教育劳动不会直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 它必须通过培养训练劳动力和再生产科学来实现. 劳动力而且只有劳动力才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力,但是劳动力能创造新价值,绝不是自然形成的价值,也不是一个自然过程,它是与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的.第三章人力资本理论第一节人力资本理论综述一人力资本的来源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西方各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沿用传统的计量经济增长的方法,即集合生产函数分析法,测算其数量化增长额,出现了余数,经济学界称之为”经济之谜”,于是一些经济学家设法解开此谜.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新的因素及出现余数的原因是只计算劳动投入的数量,而忽视其质量.二人力资本的概念按照舒尔茨的观点, 全资本的概念应当包括人, 物两个方面, 即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人力资本不是指个人和人口群体自然体本身,而是指他们所具有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 它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生产能力. 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区别: 人力资本是一种质量概念, 它反映出个人或人口群体的生产能力或收入能力水平,而人力资源则是一种数量概念, 是一种自然资源. 人力资本反映的是个人或人口群体之间生产能力或收入能力的差别,劳动力素质差别,而人力资源反映的是人力同素质前提下的数量差别.三人力资本的性质和特点(一)人力资本的性质1.稀缺性: 人力资本是一种稀缺资源,无论个体或群体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在时间上是有限的,如果要增加积累,必须不断增加投入,包括劳动,时间,金钱等资源.2.生产性: 这是它最基本的性质,人力资本是社会生产过程中重要的因素和经济资源.3.可变性: 任何个人或群体, 他们的人力资本存量均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人力资本形成和增长需要投资,增大对人力资本投资量就会促进其价值增加,同时人力资本在发挥效用时,它会消耗,若不用闲置时还会贬值,甚至消亡.4.功利性: 人力资本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质,是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人们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是为了将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外溢的社会效益.(二)人力资本的特点1.人力资本存在于人体之中,与其承载者不可分离.2.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不能直接转让或买卖,不能被继承3.人力资本既具有资本的性质,也具有效益性质4.人力资本形成及其作用发挥的程度与人的生命周期密切相关, 因此它也具有有限性的特点,因为它与人的年龄,体力,能力及生命周期直接相关5.人力资本不仅是一种经济资源,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同时它还是一种社会资源,可以带来外溢的社会效益.四人力资源要素构成及其主要内容教育资本: 指教育的费用,以培养和提高在职和未来劳动者的能力,因此可称之为能力资本. 它是人力资本构成的最基本要素, 通过教育形式而获得人力资本,尤其是教育要素,其资本性更强.知识与技术资本: 指用于专业技术教育的费用,这种资本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存量,因此,可以说它是人力资本构成的核心要素.健康资本: 指用于医疗卫生的费用,它是其他人力资本形成, 积累和发挥效能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保证.迁移与流动资本也称国内外人才吸流资本,是指用于国内劳动者流动和国际人才吸流,智力引进的费用,以利于调剂和合理配置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利于发挥他们的特长,增加效率,其实质是一种资源配置资本,主要通过人力资本所有者职业和位置的变化带来收入的增加. 五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一)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第一,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 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人口质量,增强人口素质.第二,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但在现代化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第三,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具体表现: 其一,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其二,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是教育投资. 其三,教育投资比物力投资更有利,会带来更多的利润. 第四,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 第五,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测量的.(二)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的观点1. 舒尔茨的主要观点(1) 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 其原因主要有三: 1. 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超过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2. 人力资本在各个生产要素之间发挥着相互替代和补充作用.3. 具体数量化计算进一步证明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2) 教育促进经济增长是通过提高人们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和具体方式实现的. 所谓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是指人们对于经济条件的变化,更新所作出的反应极其效率,即人们根据经济条件的变化,重新考虑合理分配自己的各种资源,如财产,劳动,金钱和时间等. 舒尔茨称这种”分配能力”为处理不均衡能力. 这种能力的取得与提高,主要是由于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的作用. 这种”分配能力”可以带来”分配效益”,从而促进个人或社会的经济增长,增加个人和社会的经济收入.(3) 人类时间是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 有效地合理使用与分配时间的能力,也是人力资本的构成部分.(4) 教育也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趋于平等的因素.舒尔茨认为, 个人收入的增长和个人收入差别缩小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教育对个人收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 工资的差别主要是由于所受教育的差别引起的. 教育能够提高工人收入的能力,影响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减少收入分配的不平衡状态.2 教育水平的提高会使因受教育不同而产生的相对收入差别趋于减缓.3 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还可以使物力资本投资和财产收入趋于下降, 使人们的收入趋于平等化.2 丹尼森的主要观点丹尼森和舒尔茨在理论观点上的主要区别如下:第一: 舒尔茨把教育作为生产过程的单独因素, 而丹尼森则认为教育不是生产中的单独因素,是生产中人力因素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 教育因素和教育投资指的是受正规教育年限的多少.第三: “知识增进”是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 所谓人的”知识增进”,主要包括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质量和毕业后自学,进修所获得的知识,人的知识扩大的存量, 知识应用延续时间的减少等.第四, 正规教育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只有其中的3/5在起作用.3. 贝克尔的主要观点第一, 人力资本投资的目的,既要考虑当前的经济收益,又要考虑未来的经济收益第二, 在职培训是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第三, 收集信息, 情报资料也是人力资本内容之一,同样具有经济价值.第四, 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计算公式.第五,提出了年龄---收入曲线第六, 用具体数学计算和实证研究说明了高等教育收益率,同时也比较了不同教育等级之间的收益率差别.六教育的人力资本价值其一, 教育在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中的价值现代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是人力资本投资,即劳动者的质量和素质,而劳动者的质量和素质的形成和积累主要依靠的是教育,培训和知识增进.其二, 教育在人力资本要素构成中的地位. 人力资本要素和内容是一个由多种要素和内容组成的综合体,其中教育资本是其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和主要内容,而且人力资本其他要素和内容中也都蕴含着教育因素,特别是培训资本,知识与技术以及人才吸流资本所蕴含的教育成分更加突出. 可以说,没有教育资本,很难构成真正完整的人力资本.其三, 教育对于人力资本发挥效能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收益率高于物质投资收益率, 据计量,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23%~35%, 这充分说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当大的一部分是通过教育实现的.其四, 教育产权有一部分包含在人力资本产权中. 教育投入是形成人力资本产权的主要途径, 因此人力资本产权中包含劳动力受教育形成的个人教育产权, 知识产权以及技术专利权.第二节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一筛选假设理论筛选假设理论把教育看做信息, 着重研究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是怎样挑选工人的, 据此说明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教育信息具有社会经济效益第一, 同意人力资本理论把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收入水平看成是正比例关系. 受教育程度高, 工资水平相应高. 这是与人力资本理论相同的地方第二, 与人力资本理论不同的地方: 人力资本理论把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比例关系说成是通过提高工人的受教育水平, 提高工作能力,从而提高工资水平, 而筛选理论则认为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比例关系式通过教育的筛选作用形成的. 该理论主要观点认为教育只是反映能力,但不提高人的能力. 教育在这里只是一个筛选装置或称教育信号,所以教育的作用直接反映在雇主对劳动力的筛选上.二社会化理论社会化理论是从研究教育如何培养,训练劳动力的个性特征,从而为生产服务,为发展经济服务,来论证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第一, 批评早起的人力资本理论. 认为在现代化的社会力,教育的作用首先不在于提高劳动力的知识,技能或认知能力,而在于它的社会化作用.第二, 教育的作用反映在两个方面. 从经济效益上说, 教育通过培养和训练不同个性特征的劳动力顺利地做好不用技术水平的工作, 起到岗位职责对口, 生产顺利进行的作用. 从教育与社会不平等关系上说, 教育不但没有促进社会平等,而且还会再产生社会不平等.三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注重分析劳动力市场的内部结构, 从而说明不同的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受到不同的待遇, 进而阐述教育对经济的功能.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反对人力资本理论关于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呈正比例关系的观点,认为劳动力市场分为两部分, 即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总之, 这一理论认为,受教育程度与劳动工资的关系在主要劳动力市场是呈正比例关系的,但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对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正相关关系是持怀疑态度的,进而论证教育有把劳动力分到不同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劳动力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受到不同的待遇,说明教育有把人等级化的作用.四人力资本理论评析(一)人力资本理论的价值及贡献人力资本理论正视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力资本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突破了传统经济增长因素----土地,人口,物的资本的局限,肯定了人力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反映了现代经济发展中科技和教育的重要价值;使人在物质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复归;在理论上把消费纳入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教育管理学试题)章节练习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教育行政法规(2013):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而制定的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目前对我国教育管理工作有较大影响的教育行政法规包括:《幼儿园管理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教学成果奖励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教师资格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民办教育法实施条例》等。
2.行动研究法(2010、2005):是一种由研究人员和教育实际工作者共同参与,谋求在工作环境中对当前问题的解决、评价和改正行动过程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从其性质上讲属于应用研究,因为其研究指向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帮助基层人员解决实际问题。
其特点是它的实用性,它不关心研究成果的普遍意义,对研究条件的要求不那么苛刻,理论基础也并不要求非常成熟。
行动研究通常规模较小,大都以集体合作形式进行,在研究中心特别看重对原计划的及时评估和修正。
3.“松散结合系统”理论(2012):是由科恩、韦克等人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用科层制理论解释教育组织并不合适,因为后者具有以下特殊性质:①教育组织的目标不是具体明确的②教育组织所运用的技术也是不清楚的,模糊的③教育组织呈现出一种“流动式参与”的特点,人员流动性大,决策过程异常复杂,等等。
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学校组织的特殊性质,对指导学校管理工作有几大帮助,故学术界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其为现代教育组织理论。
4.经验管理模式(2013):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凭借个人或某一团体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来实施管理工作的管理模式。
在经验管理模式中,管理者个体或群体的经验是管理行为的参照系。
经验管理模式具有灵活性、权威性、艺术性等优点,但也存在局限性,缺乏普遍指导意义和深层理性思考。
教育管理的经验模式具有以下特点:①管理者笃信经验的价值,把自己能的个人经验作为教育决策和判断的依据②办教育的水平实际上就代表了教育管理者的经验水平③办学时间愈长,经验就愈丰富,相对来说管理教育就愈得心应手④办学经验始终停留在经验水平层次,难以上升到理论高度,更难以大面积推广⑤当教育处于较稳定状态时,管理较有效,一旦教育发生剧烈变革,管理就会发生困难。
5.后现代主义思潮:是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兴起的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涉及哲学、文学、历史、艺术、建筑、语言、教育等社会文化诸多领域。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20世纪后半叶几乎渗透西方学术界各个领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育管理研究领域。
由此出现了一批具有活现代主义色彩的教育管理思想家。
6.行为科学(2009):行为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热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科学,具体的行为科学是指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探讨人的行为问题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涉及到思考过程、交往、消费行为、经营行为、社会和文化的变革、国际关系政策的拟定等广泛的课题。
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它进一步发展成组织行为学。
二、简答题1、简述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1)研究对象①学校管理。
教育管理学以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机构的管理现象、管理过程和管理规律为其研究对象。
人类社会最普遍、最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组织和机构是学校,所以学校管理成为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核心②与学校管理相关的其他问题。
学校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教育和管理过程要受到社会各方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家长等的影响。
此外,学校的管理也不是学校行政人员所能随意安排的,要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制约,如教育体制、教育经费投入等。
为更深刻、全面地理解学校管理现象,教育管理学究必须研究其他相关问题,如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教育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等问题。
(2)研究范围。
我国教育管理学界目前对这门学科的研究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要将教育管理学分成两个科目进行研究,即教育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前者研究国家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和管理,后者研究学校内部的管理工作。
另一种观点是把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单独学科看待,认为这门学科既研究政府的教育行政事务,也研究学校的行政管理事务,并把后者看做前者的一个部分。
综上所述,应蒋教育管理活动视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不涉及学校事务的单纯的教育行政,也没有可脱离教育行政的单纯的学校管理。
教育管理学就是要对这一过程的方方面面以及影响这一过程的种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深刻揭示教育管理活动的内在特性和规律。
2.简述教育科学管理模式的特点。
从20世纪初起,教育管理开始逐渐由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
教育的科学管理模式具有的特征包括:①管理的过程中更看重管理理论的指导作用,不再盲目轻信于个体的感受、经验;②教育管理的机构层次分明,分工明确,制度健全,职权责一致;③管理过程中注意运用调查、统计、测量等原本自然科学常用的技术手段来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④管理时比较注重民主管理的方法,强调参与决策的重要性⑤管理的模式具有较大程度的推广价值⑥有较强的适应性,既能适应稳定时代的教育事业的管理,也能适应变革时代的教育事业的管理。
从总体而言,教育的科学管理比起经验管理更具有其优越性,它无疑已成为当今教育管理的主流。
3.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为什么要对教育事业实施有效的管理。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对教育事业实施有效的管理的原因主要有:①现代奇偶碍于已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事业。
教育经费在很多国家已成为国家的第一大行政开支,超过了国防开支。
②为了协调教育的发展,国家愈大,各地的差异性就愈大,教育实施的主客观基础也就愈不一致,这就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管理活动来协调教育的发展,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最常用的协调手段包括经费补助、人员调配、师资培训、技术帮助等。
③为了合理规划和利用教育资源④为了服务于教育。
“没有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教育行政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所以,教育管理者既是教育的领导者,又是教育的服务者。
此外,教育管理在教育决策、教育行政监督、教育评价、促进教育改革等方面也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4.简述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⑴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作为教育管理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除了直接来自于实践的第一手材料外,许多研究必须通过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来进行。
现在人们所讲的文献研究,不仅包括历史史料,更多的是指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文献资料。
⑵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在教育管理研究过程中运用得非常普遍,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行为科学兴起以后,这一方法被大量运用在分析各类教育管理问题上。
直到今天,凡是定量的、实证性的教育管理研究,主要还是依靠这一方法。
问卷调查方法一般的过程是:确定研究主题--编制问卷项目—选取样本—小范围预测---实施调查—统计调查资料---讨论分析—提出建议。
⑶访谈调查法。
访谈调查就是通过访问者与被访问者的对话来获得所需信息,这种方法在教育管理研究中有极高的价值,特别在有关教育政策和学校管理的研究方面。
访谈调查有各种形式。
如果访谈问题事先设计得非常固定和严密,被访者只能在研究者所指定的选项中提供答案,则访谈较倾向于封闭、标准和结构式;如果被访者回答问题时的自由度较大,答题的标准没有规定,则访谈趋向于开放、探究和非结构式。
访谈的对象,可以是单个人,也可以是一组人。
⑷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的特点是:①至少有一个变量,而且这个变量可以由研究者人为地加以控制盒改变②主要用于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③研究时通常要将有控制的事实和对象的情况与没有控制的事实和对象的情况进行比较④实验过程要求有假设、验证、有较严格的操作规则,有科学的测量手段⑤实验结果可以重复,即只要条件相同,任何人都可以重复之一实验。
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教育管理领域的实验研究难度较高,这可能跟教育管理所涉及的因素复杂多变,难以控制,且有高度的政策导向等因素有关。
⑤人种学研究法。
这一方法是从人类学研究中演变而来的,特别强调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描述和定性判断,而不看重假设或坚实的理论基础,与自然观察法有点相似,用人种学的方法研究教育管理问题,最好是在所要了解的学校、地区住上一段时间,在这期间通过观察,面谈,参与活动等方式,对所了解的对象形成整体的认识,最后在这基础上写出学术论文或著作。
⑥比较研究法。
比较法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教育管理研究中经常用到。
比较法的形式很多,有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有校与校的比较、地区甚至国家与国家的比较,就其意义而言,比较研究能扩大研究者的视野,加深对所要研究问题的认识,跨国家、跨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还能增进对未来教育管理发展趋势的认识。
⑦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从其性质上讲属于应用研究,因为其研究指向非常明确,就是为帮助基层人员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它的实用性,它不关心研究成果的普遍意义,对研究条件的要求不那么苛刻,理论基础也并不要求非常成熟。
行动研究通常规模较小,大都以集体合作形式进行,在研究中特别看重对原计划的及时评估和修正。
5.古典管理理论的基本主张有哪些?它对教育管理的实践产生了哪些影响?㈠基本主张。
①把高效率地完成组织任务视为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认为“效率原则是衡量任何组织的基础”;②分工和专业化,认为这是管理活动的最基本手段;③统一指挥,即组织内部应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明确的权力等级系统,每个成员都要严格服从上级的指挥;④工作标准化,将工作细分成若干部分,从而使员工依标准程序展开工作;⑤注重严密的规章制度,认为这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根本保证⑥看重经济上的奖励和惩罚制度⑦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⑧坚信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管理原则就是管理规律的最好体现。
㈡对教育管理实践的影响①启示。
从积极方面看,今天学校管理中的很多做法都证明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价值,除了具体的管理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古典管理理论给教育管理人员这样一种观念上的启示:教育管理活动是可以控制的,通过设计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遵循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原则,再辅之以严格的奖惩手段,学校组织也能像其他一切组织一样,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最佳的管理目标。
②局限。
第一,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工厂企业管理提出来的,完全照搬到学校管理会有较多的局限性,如忽视了教师劳动的特点等,第二,古典管理理论所推崇的那些管理方法,在学校管理中不一定完全适用,假如学校管理过于强调统一和标准化,就会扼杀被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冲淡教育的陶冶价值,并最终影响人才的培养。
第三,古典管理理论过于强调外部控制手段的重要性,如权力等级结构、规章制度、物质刺激,却忽视了员工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这样就不能有效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