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代文艺思潮

合集下载

三、四十年代文学思潮

三、四十年代文学思潮
以林语堂为代表 提倡个人的性灵派文学,倡导幽默的文学风 格。 受到鲁迅的批评
京派文学
所谓“京派”,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 30年代中期活动在以北平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并保 持民主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值得注意的是, “京派”和“海派”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文坛两 个相互依存的术语。京派的基本成员是以北大、清 华为主的北平各大名校的教授学者和学生,代表作 家有周作人、沈从文、废名、萧乾、凌叔华、林徽 因、朱光潜、李健吾、芦焚、何其芳、李广田、林 庚等。
三、四十年代文学运动与思潮
三十年代文学运动和思潮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与左翼文学运动对峙与互补的其他文学观与 思潮
与左翼文学运动对峙与互补的其他文学观 与思潮
后期“新月派”及其“人性论” “现代”派的文学自由论 “论语派”的性灵表现说与幽默观 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 其他民主主义作家的创作
以沈从文编的《大公报· 文艺副刊》,朱光潜编的 《文学杂志》为阵地。
京派的理论主张
倡导“中和”的中西合璧的文学观 追求道德和艺术的“健康”和“纯正” 注重直觉感悟,强调艺术技巧
四十年代文学运动和思潮
抗日战争爆发后,文学的重心转向抗日救亡。 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孤岛”等不同 政治区域的文学显示出不同的状况。 最有成就的文学派别是“七月”派的现实主 义文学和“九叶”派的现代主义文学。(国 统区)
后期“新月派”及其“人性论”
主要理论家梁实秋,倡导普遍永恒的人性 受到鲁迅的批创刊的《现代》杂志而得 名,主要编辑有施蛰存、杜衡、戴望舒等。 提倡自由宽容的文学观。 在文艺与阶级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上,与 “左联”发生论争。
“论语派”的性灵表现说与幽默观

四十年代文学思潮

四十年代文学思潮

四十年代文学思潮一、文协: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在“文协”的成立大会上,通过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等一系列提案。

选出了郭沫若、茅盾、夏衍、胡风、田汉、丁玲、老舍、巴金、郑振铎、郁达夫、朱光潜、王平陵等四十五人为理事,周恩来、孙科、陈立夫等为名誉理事。

之后,又选举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出版会刊《抗战文艺》。

这是当时中国文艺界规模最大的组织,其成员包括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除汉奸以外的各抗日阶级、阶层,各种流派的文艺工作者,而革命、进步的文艺工作者又是其中的主体。

她的诞生标志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文协”的历史功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创办了各种会刊。

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刊物,是《抗战文艺》。

它于1938年5月4日在汉口创刊,之后移往重庆,共出版印行了十卷七十一期,直至抗战胜利。

它刊载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以及与文艺相关的其它文章,极大地推动了抗战文艺运动的发展,它自己也成了抗战时期一颗璀璨的文艺明珠。

其二,团结了最广大的作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左联”时期的关门主义偏向。

同时,也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讲习班”、“座谈会”等,培养了许多青年文艺工作者。

二、1940年,对“战国策派”的批评1940年,当一个特别的文艺派别“战国策”派出现以后,围绕这一派别,又展开了一场思想交锋。

这一派别的骨干成员是陈铨、林同济、雷海宗等。

他们是聚集在昆明的教授和文人,其主要活动阵地有《战国策》半月刊和《大公报》副刊《战国》。

这一派别虽主要从事文艺活动,但却有明确的政治倾向。

2他们的政治观是“争于力”,他们认为,“科学发达的国家,随时可以用科学的力来支配其他落后国家的生命”,战争,“没有什么正义不正义的标准,只有力,力就是正义。

”中国昔日的“战国时代”,“也就是现在(抗战时期——引者注)的整个局势的特点”。

同时,他们认为:“抗战以来,中国最有意义,最切合实际的口号,莫过于‘军事第一,胜利第一’、‘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意志集中,力量集中’。

第十五章 40年代文学思潮

第十五章  40年代文学思潮


《七月》1937年10月 复刊,第1期辟有 “鲁迅先生逝世周年 纪念特辑”,刊名用 鲁迅的笔迹,封面载 两幅图,上为“鲁迅 先生在休息的时候”, 下为“敌人炮火下的 墓地”。
.

以1942年延安文艺界整风为界,以毛泽 东发表《在延安文艺界座谈会上的讲话》 为标志,解放区文学思潮可以分为前后两 个时期。

.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先迁 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次年4月又西 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7年11月,国民党军队 西撤,上海租界外围地区 为日军占领。当时日本尚 “孤岛文学” 未向美、英、法等国宣战,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 由他们所控制的公共租界 和法租界宣布“中立”,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 苏州河南岸地区一度与外 爆发,一部分作家寓留于 上海租界,在类似“孤岛” 隔绝,史称“孤岛”。

.



1.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2.关于文艺与政治、时代关系的论争 3.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4.关于《清明前后》和《芳草天涯》的讨论 5.关于胡风文艺理论的论争
.
“所谓民族问题,实质上就是农民问题”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实质上就是授权给农 民。” 革命的文化即“大众文化”,“实质上就是 提高农民文化”

《延安鲁艺校景》木刻, 力群1941年作。桥儿沟有 一座哥特式教堂,是延安 唯一的石结构的西式建筑。 40年代,其礼拜堂成立鲁 艺的大礼堂,其他建筑为 学生宿舍。鲁艺的学生住 在“洋房”而非窑洞里, 这在当时延安的学校中是 独一无二的。 Nhomakorabea.
一度的活跃状态:30、40年不十分代之交,延安文 艺界呈现出与现实革命斗争并协调的活跃气象。

第十七章四十年代文学思潮

第十七章四十年代文学思潮
丁玲: 我们需要杂文》《“三八节”有感》 丁玲:《我们需要杂文》《“三八节”有感》 》《 艾青: 了解作家,尊重作家》 艾青:《了解作家,尊重作家》 罗烽: 还是杂文的时代》 罗烽:《还是杂文的时代》 王实味: 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 》《野百合花 王实味:《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 萧军: 论同志的“ 》《杂文还废不得说 杂文还废不得说》 萧军:《论同志的“爱”与“耐”》《杂文还废不得说》
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 和一个“ 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 “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 群众” 的问题: 群众” 的问题:
A.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原则的问题; 文艺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 原则的问题;“文艺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 B. 如何去服务的问题,就是普及与提高的问 如何去服务的问题, 题。 “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的 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思想感情打成一片,通过改造思想来达到与
④过于偏重文艺的社会政治功能,而忽视 过于偏重文艺的社会政治功能, 了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其超阶级 审美的特质; 的、审美的特质; ⑤其所提倡的文艺创作模式及批评标准由 于过多的强调了服务政治, 于过多的强调了服务政治,结果导致了长 期以来的创作、批评的简单化、概念化; 期以来的创作、批评的简单化、概念化; ⑥毛泽东的个人权威性及维护权威的力量 长期以来压制了对其质疑和修正的呼声, 长期以来压制了对其质疑和修正的呼声, 造成了文艺的停滞和发展。 造成了文艺的停滞和发展。
第二节 延座讲话及四十年代文艺思潮
一、延安整风前的文学背景回顾: 延安整风前的文学背景回顾: 1.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 文协( 文协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号召; 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号召; 2.大批进步的知识分子作家、有志文学青 大批进步的知识分子作家、 大批进步的知识分子作家 年涌向红色圣地延安; 年涌向红色圣地延安; 3.四十年代初延安的“杂文运动”(丁玲、 四十年代初延安的“ 四十年代初延安的 杂文运动” 丁玲、 王实味、艾青、萧军)。 王实味、艾青、萧军)。

17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

17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

“孤岛”文学:1937年上海沦陷后,当时日本 孤岛”文学:1937年上海沦陷后 年上海沦陷后, 并未向英法美等国宣战。 1937年11月到 月到1941 并未向英法美等国宣战。从1937年11月到1941 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些租界处于特殊状 态下,好象日军侵略洪水中的“孤岛” 态下,好象日军侵略洪水中的“孤岛”,一些 作家在此从事文学活动,史称“ 作家在此从事文学活动,史称“上海孤岛文 学”。
文协:( :(P255) 文协:(P255)
1938年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 27日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文协” 武汉成立 成立, 老舍主持文协的日 称“文协”)在武汉成立,由老舍主持文协的日 常工作。 文协” 常工作。“文协”的成立标志着第三个十年中各 种成分的文艺运动的汇合, 种成分的文艺运动的汇合,组成了文艺界的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 文协”提出了“文章下乡, 民族统一战线。“文协”提出了“文章下乡,文 章入伍”的口号。 章入伍”的口号。
3、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论争的焦点是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 论争的焦点是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 向林冰,否定新文学,认为新文学畸形发展。 向林冰,否定新文学,认为新文学畸形发展。 葛一虹,全盘肯定五四新文学。 葛一虹,全盘肯定五四新文学。
4、“唯政治倾向”和“非政治倾向”的讨论。 唯政治倾向” 非政治倾向”的讨论。 1945年前后围绕茅盾的《清明前后》和夏衍的 1945年前后围绕茅盾的《清明前后》 年前后围绕茅盾的 芳草天涯》而展开。 《芳草天涯》而展开。 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长期论争。 1945年 5、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长期论争。 1945年 1949年间 主要是胡风等人和邵荃麟、 年间, 到1949年间,主要是胡风等人和邵荃麟、冯雪 何其芳等的论争。 峰、何其芳等的论争。 1938年关于张天翼 华威先生》 年关于张天翼《 6、1938年关于张天翼《华威先生》引起的关于 抗战文学要不要暴露的问题的讨论。 抗战文学要不要暴露的问题的讨论。

第十八章 四十年代文学思潮

第十八章 四十年代文学思潮

思考题
1、解释:孤岛文学 、 “文协” 、 战国策派 、解释: 文协” 2、简答《讲话》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简答《讲话》 3、概括 年代的国统区文学论争 、概括40年代的国统区文学论争 4、论述 年代国统区和解放区的各自文学特征,你更倾心 年代国统区和解放区的各自文学特征, 、论述40年代国统区和解放区的各自文学特征 哪个, 哪个,为什么
国统区文学进程
沦陷区的文学 上海方面:以戏剧创作为主。 1、上海方面:以戏剧创作为主。杂文也风行一 万象》被接编改造。女作家张爱玲、 时。《万象》被接编改造。女作家张爱玲、苏青 取得优异成绩,在沦陷区产生巨大影响。 取得优异成绩,在沦陷区产生巨大影响。 2、东北方面:出现了两派作家。 、东北方面:出现了两派作家。 3、华北方面:代文学思潮 第十八章 四十年代文学思潮
40年代文学思潮 年代文学思潮
• 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40年代的 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40年代的 文学形成了不同于二三十年代文学的文学景观。 二三十年代文学的文学景观 文学形成了不同于二三十年代文学的文学景观。文学最 显著的特征就是和战争与救亡发生密切的关系。 显著的特征就是和战争与救亡发生密切的关系。 • 划分为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上海“孤岛”文学 划分为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上海“孤岛” 和 沦陷区文学。 沦陷区文学。 • 国统区在全国所占的面积最大,拥有作家最多,有不 国统区在全国所占的面积最大,拥有作家最多, 同流派倾向,文学思潮与创作都比较活跃, 同流派倾向,文学思潮与创作都比较活跃,所以比起其 他区域文学来,也更能代表“40年代文学 的主潮。 年代文学” 他区域文学来,也更能代表“40年代文学”的主潮。
文学论争
• 抗战初期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 抗战初期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 概念化问题的论争。 概念化问题的论争。 • 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战国策”派的批判。 • 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论争一方是向林冰, 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论争一方是向林冰, 另一方的代表是葛一虹。 另一方的代表是葛一虹。 • “唯政治倾向”和“非政治倾向”的讨论 唯政治倾向” 非政治倾向” • 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长期论争 • 1938年关于张天翼《华威先生》引起的关于抗战文学 1938年关于张天翼 华威先生》 年关于张天翼《 要不要暴露的问题的讨论。 要不要暴露的问题的讨论。

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二、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 话》:
1.召开:引言:1942年5月2日; 结论:1942年5月23日。 2.内容: ①目的:
“是要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 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 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 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 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
四、第三个十年文学的几个重点和难 点:
1.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胡风文艺思想以及“七月派”的评析; 3.文学大众化、民间化的评价; 4.四十年代文学的先锋点缀:张爱玲、钱钟 书、新浪漫主义、中国新诗派。
第二节 延座讲话及四十年代 文艺思潮
1942 年 5 月,毛泽
东发表《在延安


讽刺成为文学的主流手法。
钱钟书《围城》、
陈白尘《升官图》、
宋之的《群猴》、 吴祖光《捉鬼传》、 张恨水《八十一梦》
《群猴》剧照
1938 年 10 月武汉沦陷,抗日战争转 入相持阶段,国统区抗战文艺转入艰苦 的后期发展阶段。长篇小说和戏剧(特 别是历史剧)取得了突出成就。 首先,文学创作出现了竞写暴露国 统区黑暗现实,讽刺和鞭挞投降反共逆 流及种种丑行作品的热潮。小说《华威 先生》、《腐蚀》、《在其香居茶馆里》 和话剧《雾重庆》、巴金的《第四病室》 是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2.解放区文学的基本创作模式:
A.作家风格模式: ⑴赵树理模式:注重本土民间人情世态和审 美趣味的通俗小说; ⑵孙犁模式:截取生活片段的诗意写实的抒 情小说; (3)以异地到边区的作家丁玲、周立波为代表 的模式:他们放下架子,选点扎眼,在熟悉 新的人群和生活中,不断地寻找着新的位置。
B.内容模式:

40年代文学思潮

40年代文学思潮
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国统区文学进程
40年代文学即第三个十年的文学。指1937 年芦沟桥事变到1949年7月成立这12年间的文 学。以历史而论,包括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两个时期的文学活动。这十年历史的特点是 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文学担负起了救 亡的使命,同时也表现了战争情况下人的心 灵。
四、关于文艺与政治、生活的关系
1942延安整风初期开展了文艺与政治、文 艺与生活的讨论。首先是周扬发表文章提倡 对延安生活唱赞歌,也可以批评缺陷。随后 丁玲、王实味、罗烽、艾青相呼应。丁《在 医院中》《三八节有感》,王《政治家· 艺术 家》《野百合花》。但后来变成政治问题加 以批判。 1945,11 国统区围绕《清明前后》和《芳 草天涯》的上演也展开了讨论。
二、关于‚民族形式‛
1938年,延安文艺工作者组织学习毛泽东 提出的‚民族形式‛问题,发表了体会文章。 1940年,国统区则展开了如何对待‚民族形 式‛的论争。向林冰提出创造新民族形式的 途径就是运用民间形式,否定‚五四‛新文 学的形式。葛一虹则全盘肯定新文学,否定 民间形式的可继承性。郭沫若、胡风、茅盾 等人都发表文章加以讨论。到了《讲话》才 给出了正确结论。
三、对‚战国策‛派的批评
1940年,陈铨、雷海宗、林同济等在昆明 创办综合性杂志《战国策》,1941年底又在重 庆《大公报》辟《战国》副刊,提倡尼采哲 学,认为当时是‚‘争于力’的战国时代的 重复‛,在文学上主张恐怖、狂欢、虔恪 ‚三道母题‛,鼓吹‚自我‛中心,强调 ‚心灵‛表现,提倡民族主义文学运动。作 品有《野玫瑰》《蓝蝴蝶》等。《新华日报》 《群众》及解放区报刊发起批判。
第二节 文学论争
由于战争带来的历史大变动、大转折,文 学纷繁复杂,论争也更为频繁和激烈。其中 主要的有以下一些: 一、关于文艺与抗战的关系 二、关于‚民族形式‛ 三、对‚战国策‛派的批评 四、关于文艺与政治、生活的关系 五、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论争

40年代文艺运动与思潮

40年代文艺运动与思潮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及工农兵文学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5 中心内容: a.文艺为什么:为工农兵服务; b.文艺如何为:改造作家世界观和思想感情 c.文艺批评的标准问题; 文艺批评原则: “政治标准第一,文艺标准第二”
2.解放区文艺的特征
新题材:民族战争、阶级斗争、劳动生产; 新人物:翻身解放的“新人”,工农兵;
新主题:赞美新社会、新制度阶级斗争主题;
新形式: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
3.工农兵文学的艺术特征
首先,从“五四”时期的启蒙使命转换到对 进步革命思想不容置疑的宣扬; 其次,工农兵文学高扬革命浪漫主义思想, 弘扬革命理想主义精神; 再次,在艺术形式上,工农兵文学展现出 文学民族化、大众化最为优异的成果。
思考题: 1.解释: “文协”、 “孤岛”文学 2.战争对四十年代的文学格局产生了怎样的 影响? 3.作为一种独立、崭新的文学潮流,工农兵 文学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4.怎样理解《讲话》?
四、40年代的文学论争
1.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文艺公式化、 概念化问题的论争 梁实秋 1938、12、1《编者的话》 “与抗战无关论者” 2.关于文学要不要暴露与讽刺的论争 国统区 张天翼《华威先生》 解放区 王实味、丁玲
3.对“战国策派”的批评 陈铨、林同济、雷海宗等 《战国策》杂志 4.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向林冰——肯定民间形式 葛一红——肯定五四新文学 5.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胡风
二、“孤岛”文学
1.战争期间的文学格局 国统区文学
战争期间文学的时段性:
抗战初期:昂扬的英雄主义; 抗战中期:对现实、历史的批 判和反思,风格凝重博大; 抗战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讽刺、 喜剧色彩。

6.40年代文学思潮

6.40年代文学思潮


有人认为暴露抗战阵营的黑暗和丑陋只会有利于敌人。 有人认为文学在反映抗战时必须同时改造旧社会和民 族性。
民族战争中要不要“暴露”与“讽 刺”
(三)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 争 正方:肯定民族形式 反方:否定民族形式

1940年3月,向林冰发表 《论“民族形式”的中 心源泉》,主张“以民 间形式为民族形式的中 心源泉”,并否定“五 四”新文艺借鉴外国的 经验。

正方:文学与抗战(政治) 有关

老舍代表“文协”写了封
公开信,反对梁实秋的观
点。
战争时期文学要不要紧贴战争
(二)关于“暴露与讽刺”的论争

1938年,张天翼发表讽刺小说《华威先生》,它讽刺了抗 战阵营上层中以“领导抗战”为名抢班夺权的“抗战”官 僚。这篇小说被日本翻译后,引起轩然大波,从而导致了 关于“暴露与讽刺”的论争。
三、国统区的重要文艺论争
(一)关于“与抗战无关”的争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反方:文学与抗战(政治) 无关 1938年12月,梁实秋重提 了他的“为艺术而艺术” 的观点,并特别提出“于 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 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 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 是好的……至于空洞的 ‘抗战八股’,那是对谁 也没有益处的”。
2、《讲话》的核心内容

(2)阐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指出“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文艺批评“政

治标准放在第一位”,“艺术标准放在第二
位”。
第三节


孤岛与沦陷区文学一、孤岛来自学上海“孤岛时期”的文学,即从1937年11月上海 沦陷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军侵入, 在如同“孤岛”般的租界里从事的进步文学。它 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出版、散文、戏剧三个方面。

第十六章40年代文学思潮

第十六章40年代文学思潮

第十六章40年代文学思潮第一篇:第十六章 40年代文学思潮第十六章40年代文学思潮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运动及主要的文艺思潮。

教学重点、难点:抗战时期文艺的特点,国统区的、上海“沦陷区”的文艺运动。

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40年代文学创作概况一、三大区域的划分第三个十年的创作是指从1937年7月抗战爆发到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的这一段时间的创作。

其间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共计12年。

战争环境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呈现出分割并存的局面,出现了三个区域: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

这三个区域既有共性,又呈现出不同的创作丰貌。

国统区:国民党统治的地区,当时面积最大;解放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敌后武装根据地;沦陷区:日本侵略军占领的地区和上海“孤岛”,即1937年11月日军占领上海后,租界处于被包围之中,直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后,日军进入租界区的这段时间。

二、国统区创作概况(分为三个阶段)(一)抗战前期:全民族亢奋中的文学的“统一”(时间:芦沟桥事变——武汉失守)整个国统区文学基调为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

1、文学观念统一为抗战服务,“救亡”成为文学活动的轴心,色彩统一、鲜明而单纯。

2、“文协”的成立: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

“文协”的成立标志着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以及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等几种文学运动的汇流,组成了文学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包括国共两党作家在内的大联合。

《抗战文艺》是当时最大的杂志。

3、在文学形式上出现了新的文学样式——“小型化”。

包括“广场艺术”(墙头诗、传单诗、枪杆诗)、“壁报文学”等大众化的小型轻便的艺术形式;还有用来解说宣传抗战的故事、鼓词、唱本、街头剧和戏曲等。

代表作有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在抗战初期影响最为广泛,与《三江好》《最后一计》一起,被称作“好一记鞭子”,风行一时。

第十六章40年代文学思潮

第十六章40年代文学思潮

此外,《讲话》还论述了党的文艺 工作和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问题,党 的文艺工作和非党的文艺工作的关系 问题 —— 文艺界统一战线问题,指出 了延安文艺界“严重地存在着三风不 正的东西”,“需要一个切实的严肃 的整风运动”。
《讲话》具体针对解放区文艺工作 者与工农兵群众结合问题,文艺工作 者如何适应解放区环境问题和解放区 文艺工作中发生争论中所存在的各种 糊涂观念与错误认识问题,就文艺思 想问题作了马克思主义分析:
• 第一、阐述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文艺服务于政治”。 • 第二、确认解放区文艺的服务对象 首先是工农兵, “我们的文学艺 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为工农 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 所利用的”。
国统区40年代各种文艺问题、论争、困 惑的几个理论命题:


第一、文艺与政治(时代)的关系。 第二、现实主义的问题。 第三、文艺大众化的问题。
第二节 解放区文学思潮
• 简述
延安根据地—解放区文学思潮(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一般统称为“解放区文学”) 的生发环境,既与解放区的创建、巩固、 发展休戚相关,又与解放区文学所形成的 延安文艺思想的确立、泛化的过程有关。 解放区文学思潮的发展,以1942年延 安文艺界整风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根据地文化界大体有三种文化观念的存在: 1、政治的文化观念(属于中国共产党核心 领导层的文化观念)。
2、知识分子文化观念(具有的超前性特 点) 。
3、农民的文化观念(与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 有着难以剥离的一体性)。
延安文艺界整风运动过程中所召开 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毛泽东《在延安 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 话》),是解放区文学思潮发展过程 中的两个重要事件。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 1938年3月27日 在武汉成立,会议选出 郭沫若、茅盾、冯乃超、 夏衍、胡风、等45人 为理事,周恩来、孙科、 陈立夫等为名誉理事, 由老舍支持“文协”日 常工作。 “文协”出版 会刊《抗战文艺》

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

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

3、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
作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报告。
关于《学习》一节,提出了创造“新鲜活泼的、
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
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给长期以来关于文艺大众化
问题的讨论和实践,指明了开了“民族形式”
第一节
国统区文学进程
从1937年——1949年,这十余年的中国文学,
更多是外部环境的巨大影响。
这十多年来始终都处在战争之中,为了战争的
胜利,文学要直接为战争服务,歌颂自己和瓦解敌
人。
外部环境:战争和救亡是第三个十年文学的主题
,形成了特殊的地缘政治文化:国统区、沦陷区、
解放区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7月——1938年10月 充满着昂扬的激愤的英雄主义激情 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汉口成立,简称“文协”全 称“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出版了会刊《抗战文艺》,从1938年5月创刊到 1946年5月终刊,先后出版了71期,是贯通抗战时期
胡风以主观精神、战斗要求和人格力量作为自己创 作的三个原则。而“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文艺思想 的核心之一。
这场关于“主观论”和现实主义的讨论,谁也
没有说服谁。但是胡风通过它主编的刊物和对青
年文学家的支持,不但贯彻了他的理论,还在创
作上形成了一个流派,在那样艰苦的社会历史条
件下,在充满左倾教条的学术氛围中,有这样的
治批判。
2、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1940年前后,在国统区出现了由西南联大 的教授陈铨、林同济、雷海宗等人组成的“战 国策”派。他们先后在昆明和上海出版《战国 策》杂志,在重庆《大公报》开辟《战国》副 刊。

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

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
54) 二、 沦陷区文学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结束了 上海孤岛文学的时代,纳入了沦陷区文学 的轨道,在此之前,已经有了1931年 “九· 一八”之后的东北沦陷区文学、1937 年“七· 七”事变之后的华北沦陷区文学, 再加上台湾地区文学、后来沦陷的南京、 武汉、桂林、香港等地的文学,统称为 “沦陷区文学”。
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国统区文学进程
40年代文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和战争 救亡发生了紧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战争直接影响了作家的写作心理、 姿态、方式以及题材、风格。 2、文学发展的时段性很清晰。 3、不同政治区域的文学分割并存。主 要分为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上海孤 岛文学和沦陷区文学。

三、国统区文学(见课本P255) (一)抗战初期:亢奋热烈 (二)抗战中期:凝重反思 (三)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喜剧性 嘲讽



第二节
文学论争
见课本。

40年代文艺思潮

40年代文艺思潮

二、解放区的文艺运动 文学基调明朗、 文学基调明朗、素朴 1.反映抗日民主根据地新社会新制度新生活新心态, 1.反映抗日民主根据地新社会新制度新生活新心态,塑造 反映抗日民主根据地新社会新制度新生活新心态 新人 2.文艺大众化 文艺大众化、 2.文艺大众化、民族化 三、沦陷区文学的特色 1.乡土文学旗帜下的现实主义文学 1.乡土文学旗帜下的现实主义文学 2.雅俗文学渐趋接近 2.雅俗文学渐趋接近
三、文学思潮与论争 1.关于“民族形式” 1.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关于 2.关于文艺与政治 关于文艺与政治、 2.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问题的论争 3.关于现实主义和 主观” 关于现实主义和“ 3.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பைடு நூலகம்
雅俗文学渐趋接近二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毛泽东的讲话讲话的中心革命文艺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2
第二十一章
40年代文学思潮 40年代文学思潮
40年代文学与战争和救亡紧密联系, 40年代文学与战争和救亡紧密联系,战时烙印 年代文学与战争和救亡紧密联系 凸显。 凸显。 一、国统区的抗战文艺 抗战初期:普遍高昂的爱国热情,文学体裁小型 抗战初期:普遍高昂的爱国热情, 轻型化。 化、轻型化。丧失文学创作个性和文学形态多样 化。 1938年 1938年3月27日,文协成立. 27日 文协成立.
文学凝重、深沉,批判现实、反思历史, 抗战中期 :文学凝重、深沉,批判现实、反思历史,富 有个性,多样化发展, 史诗格调”创作明显。 有个性,多样化发展,“史诗格调”创作明显。 暴露国统区黑暗现实, 1. 暴露国统区黑暗现实,讽刺和鞭挞投降反共逆流及 种种丑行。 种种丑行。 2.挖掘民族的自信心、凝聚力, 2.挖掘民族的自信心、凝聚力,审视民族文化传统和民 挖掘民族的自信心 族意识。 族意识。 3.知识分子题材创作高潮。 3.知识分子题材创作高潮。 知识分子题材创作高潮 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讽刺成为主色调。 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讽刺成为主色调。文学向革 命化、民族化迈进,同时,向世界化、 命化、民族化迈进,同时,向世界化、现代化的潮流靠 拢。

40年代文学思潮

40年代文学思潮

反方:反“民族主义文学” 遭到文艺界的普遍反对。 梁实秋从自由主义文艺立场

1940年,陈铨、林同济、 雷海宗等人在昆明创办 《战国策》,提倡“国家 至上、民族至上”,鼓吹 “强力政治”和“英雄崇 拜”,要求“一切政论及 其他文艺哲学作品,不离 此旨”。代表官方立场。
出发提出异议。

进步文艺界则进行了猛烈批 判。
立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的方针。它是当时文艺
运动的指导文献,而且
对解放区和新中国的文 学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二)《讲话》


2、《讲话》的核心内容
(1)确定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这是一个文艺“为
群众”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突出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这一途径。 毛泽东从政治家的角度指出知识分子的“劣根性”,并要 求“文艺工作者从思想感情上和工农兵的思想感情打成一 片”。
2、《讲话》的核心内容

(2)阐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指出“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


文艺批评“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艺术标
准放在第二位”。
第三节


孤岛与沦陷区文学
一、孤岛文学
上海“孤岛时期”的文学,即从1937年11月上海 沦陷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军侵入, 在如同“孤岛”般的租界里从事的进步文学。它 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出版、散文、戏剧三个方面。

正方:文学与抗战(政治) 有关

老舍代表“文协”写了封 公开信,反对梁实秋的观 点。
战争时期文学要不要紧贴“战 争”
(二)关于“暴露与讽刺”的论争

1938年,张天翼发表讽刺小说《华威先生》,它讽刺了抗 战阵营上层中以“领导抗战”为名抢班夺权的“抗战”官 僚。这篇小说被日本翻译后,引起轩然大波,从而导致了 关于“暴露与讽刺”的论争。

40年代文艺运动与思潮

40年代文艺运动与思潮

4、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问题 的论争 a、1942年延安“整风”初期关于此问题的 讨论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王实味等人的政治 性批判; b、1945年前后围绕《清明前后》和《芳草 天涯》而展开的关于文艺“唯政治倾向” 和“非政治倾向”的论争。

5、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胡风:作家“主观战斗精神”,提倡重体 验的现实主义; 对立方:决定创作是作家思想认识,夸大 体验就是唯心主义。

文学主张:表达民族意识,强调英雄崇拜 3、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源头:解放区,毛泽东 1938,《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1940初,《新民主主义论》 “民族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 展开:国统区 向林冰——肯定民间艺术形式,否定五四 文学; 葛一虹——完全否定民间形式合理性,全 盘肯定五四文学

思考题: 1、解释: “文协”、 “孤岛”文学、“战国策”派 2、怎样理解《讲话》? 3、战争对四十年代的文学格局产生了怎样 的影响? 4、解放区文学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5、1940年延安 “文艺整风”运动的内容 及影响。

第三章 40年代文 学思潮及运动
一、战争时期文学的独特风貌 1、背景 “五四” 以启蒙为主要特征 三十年代末 的文学传统 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 四十年代 以救亡为主要特征的文学传统 政治权利渗透、占有文学 知识分子精英意识被消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文学队伍重新分化组合 “文协”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全称,于1938 年3月27日成立于武汉,标志着文艺界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由老舍主持日常工 作,会刊是《抗战文艺》,“文协”提出 “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鼓励作 家深入战争实际生活,在推动抗战文艺运 动特别是国统区文艺运动的发展上做出了 极大贡献。

40年代文艺思潮

40年代文艺思潮

【思考题】 思考题】
1、解释 、 文协” 孤岛文学、 战国策” “文协”、孤岛文学、“战国策”派 2、怎样理解《讲话》? 、怎样理解《讲话》 3、 战争对四十年代的文学格局产生了怎 、 样的影响? 样的影响?
昂扬激奋的英雄主义,救亡压倒了一切。 昂扬激奋的英雄主义,救亡压倒了一切。
B.抗战中期(1938、10-1944、9) 抗战中期(1938、10-1944、
首先,思想内容上, 首先,思想内容上,表现为爱国主义主题的深入和题材的纵 深开掘。 深开掘。 其次,在文学形式上,普遍追求“史诗格调”有关, 其次,在文学形式上,普遍追求“史诗格调”有关,许多作 家都不约而同地搞大体裁, 家都不约而同地搞大体裁,力图以史诗的规模去记录大时代 的面影。 的面影。 再次,在美学风格上,受特定历史时代的影响,具有沉郁、 再次,在美学风格上,受特定历史时代的影响,具有沉郁、 凝重而博大的风采。 凝重而博大的风采。
C.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1944、9-1949、 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1944、 1949、 9)
作家们对黑暗的诅咒、嘲谑和痛苦、 作家们对黑暗的诅咒、嘲谑和痛苦、对光明的期待和焦躁不 作为一种创作心理反映在文学上, 安,作为一种创作心理反映在文学上,从而使讽刺成为这一 时期的主色调。 时期的主色调。
3.传播媒体的衰落及文体的变化 4.地域政治文化的形成 上海“ 孤岛” 及沦陷区文学( 254-255) ( 1 ) 上海 “ 孤岛 ” 及沦陷区文学 ( P254-255)
(2)国统区文学(P255-257) 国统区文学( 255-257) 抗战初期: 1937、 1938、10) A.抗战初期:(1937、7-1938、10)
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教授林同济雷宗海等人1940年4月至1941年7月在昆明创办战国策半月刊?其后于41年12月至42年7月在重庆大公报上开辟战国副刊办刊宗旨是在抗战时期重建中国文化促进国力增强战胜日本侵略者

中国现当代文学——40年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当代文学——40年代文学思潮

403第一节战争制约下的文学一、战争对文学的影响现代文学的第三个十年(1937-1949):八年抗战+三年多内战,一个动荡的、大转折时期。

这时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和战争与救亡发生紧密的联系。

特殊的政治文化氛围、思维方式、审美心态,促成战时特有的文学现象。

战争直接影响作家的写作心理、方式及题材、风格。

即使远离战争现实的创作,也不自觉打上战时的烙印。

在不同的战争阶段,又有不同的时代审美倾向(审美标准也随时代变):初期、相持、解放前都不一样。

二、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此时期特殊之处)战时的地缘政治文化,制约了文学的发展、风貌。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片国土沦陷,全国实际上分为国民党统治区,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抗战时称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日伪统治下的沦陷区三大部分,另外,还有1937(日占上海)-1941(珍珠港事件)年间,相对独立的上海租界,被称为“孤岛”。

文学也因此而分流为四。

它们在相对独立的状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着自身,各具特色,也因相互隔离而难以形成整体。

共同点是:都受战争环境影响、都接续五四的新文学传统。

第二节主要文学思潮(1.5课时)一、国统区文学思潮国统区在全国所占面积最大,作家最多、流派也多,所以思潮、创作都较为活跃,更能代表40年代主潮。

在不同阶段,文坛呈现不同的基调与面貌。

1、第一阶段(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文学的基调是: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文学活动以救亡的宣传动员为中心;P278 彼此对立的各家各派作家的联合: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的成立,周恩来、孙科等为名誉理事,郭沫若等45人为理事,老舍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

出版了会刊《抗战文艺》等;报告文学和通讯成为最热门的文学题材。

文学体裁小型化、轻型化了:速写化的小说、墙头诗、朗诵诗、传单诗、街头剧、活报剧风行一时,通俗易懂的宣传抗战的鼓词、唱本、小戏等唱主角;报告文学因时而繁荣,以至于所有文学体裁也都程度不同地报告文学化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1944、9-1949、 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1944、 1949、 9)
作家们对黑暗的诅咒、嘲谑和痛苦、 作家们对黑暗的诅咒、嘲谑和痛苦、对光明的期待和焦躁不 作为一种创作心理反映在文学上, 安,作为一种创作心理反映在文学上,从而使讽刺成为这一 时期的主色调。 时期的主色调。
二、《讲话》的中心内容(P320) 、《讲话》的中心内容( 讲话 )
1.对象: .对象: 强调了“ 强调了“首先是为工 农兵服务” 农兵服务”,从而 确立了革命文艺方 向。 2.方式: .方式: 深入工农兵群众, “深入工农兵群众, 深入实际斗争” 深入实际斗争”。
3.特别重视文学的政治功能 .
重点阐释文艺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重点阐释文艺和政治的关系问题,明确地提 出了文艺从属于政治的观点, 出了文艺从属于政治的观点,要求在文艺批 评中, 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评中,“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文艺的“工农兵方向” 文艺的“工农兵方向”。
第三节 文艺论争
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文艺公式化、 一 、 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文艺公式化 、 概念 化问题的论争 战国策派” 二、对“战国策派”的批评 战国策派” 是指主办《战国策》 “ 战国策派 ” , 是指主办 《 战国策 》 杂志的 一些人。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教授林同济、 一些人 。 云南大学 、 西南联大教授林同济 、 雷宗海等人, 月至1941年7月在昆明 雷宗海等人,1940年4月至 年 月至 年 月在昆明 创办《战国策》半月刊, 创办《战国策》半月刊,
(3)解放区文学(P329-334) 解放区文学( 329-334) A.新题材,新人物,新主题 新题材,新人物, B.新形式:自觉地探求文学民族化大众 新形式: 化
第二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二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 、 《 讲话》产 讲话》 生的背景: 生的背景:
延安文艺座谈会是 在1942年5月召开的 年 月召开的
【思考题】 思考题】
1、解释 、 文协” 孤岛文学、 战国策” “文协”、孤岛文学、“战国策”派 2、怎样理解《讲话》? 、怎样理解《讲话》 3、 战争对四十年代的文学格局产生了怎 、 样的影响? 样的影响?
其后于41年 月至 月至42年 月 在重庆《大公报》 其后于 年12月至 年7月,在重庆《大公报》 上开辟《战国》副刊, 上开辟 《 战国 》 副刊 , 办刊宗旨是在抗战时 期重建中国文化, 促进国力增强, 期重建中国文化 , 促进国力增强 , 战胜日本 侵略者。 侵略者。
三、“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民族形式”
昂扬激奋的英雄主义,救亡压倒了一切。 昂扬激奋的英雄主义,救亡压倒了一切。
B.抗战中期(1938、10-1944、9) 抗战中期(1938、10-1944、
首先,思想内容上, 首先,思想内容上,表现为爱国主义主题的深入和题材的纵 深开掘。 深开掘。 其次,在文学形式上,普 家都不约而同地搞大体裁, 家都不约而同地搞大体裁,力图以史诗的规模去记录大时代 的面影。 的面影。 再次,在美学风格上,受特定历史时代的影响,具有沉郁、 再次,在美学风格上,受特定历史时代的影响,具有沉郁、 凝重而博大的风采。 凝重而博大的风采。
第一节 概述
1 . 文学队伍重新组 合
1938年 27日 1938 年 3 月 27 日 , 中华 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简称文协) ( 简称文协 ) 在武汉成 立 , 发起人包括各方面 代表近百人, 代表近百人 , 由老舍主 文协”日常工作。 持“文协”日常工作。
2.文化中心转移及作家生活变化
像抗战以前的上海那样的文艺中心, 像抗战以前的上海那样的文艺中心,今天事实上已 经不存在。事实上,今天的中国文坛已经形成了好 经不存在。事实上, 几个重心点,重庆是一个,而桂林、延安、昆明、 几个重心点,重庆是一个,而桂林、延安、昆明、 香港,乃至上海,也都是期中之一。 香港,乃至上海,也都是期中之一。
40年代文学思潮 年代文学思潮
【本章学习要求】 本章学习要求】 1、了解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 国统区 、沦 国统区、 、 了解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国统区 陷区、解放区)的文学发展状况 的文学发展状况; 陷区、解放区 的文学发展状况; 2、 重点掌握毛泽东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 、 重点掌握毛泽东《 讲话》的文学史地位; 讲话》的文学史地位; 3、了解本时期文学论争概况。 、了解本时期文学论争概况。
3.传播媒体的衰落及文体的变化 4.地域政治文化的形成 上海“ 孤岛” 及沦陷区文学( 254-255) ( 1 ) 上海 “ 孤岛 ” 及沦陷区文学 ( P254-255)
(2)国统区文学(P255-257) 国统区文学( 255-257) 抗战初期: 1937、 1938、10) A.抗战初期:(1937、7-1938、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