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组教材以“古典名著之旅”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等项教学内容。

四篇课文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有根据《红楼梦》第七十回选编的《红楼春趣》。

2.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3.教学建议:(1)教学时,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素养之一。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提升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学生对这两个方面也较感兴趣,教学中并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指导学生重点感受这两个方面,在阅读和感受中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本单元课文都是由原著节选或改编而来的,教学时要注意由此生发开去,注意适度拓展,引导学生初步接触原著,了解相关资料,阅读某些章节,启发学生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本单元配合“古典名著之旅”这一专题,在课后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等多项教学内容。

通过选文、改编、排练、表演课本剧使学生进一步感悟鲜明的历史人物的形象;“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快乐读书吧”都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习阅读名著的方法。

目的是引领学生自觉走进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

(2)指导学生学习写读后感。

这是本单元的又一语文素养。

教学中可以首先借用范文让学生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引导学生选择书或文章中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两个内容,写出自己真实、具体的感受。

建议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课文或自己读过的其他名著进行选材和命题。

(3)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单元首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1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1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一、纸的发明1.发明最新考古表明中国可能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同时证明西汉时期帛、竹、木、纸四种书写材料同时存在。

2.改进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被称为“蔡侯纸”。

3.传播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掌握中国发明的造纸技术,之后传往欧洲。

4.影响造纸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1.原理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

2.功能方向测定。

3.过程4.传播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5.意义(1)对于军事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2)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

①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

②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1.发明(1)商周时期,中国人在冶金中广泛使用木炭。

(2)春秋时期,中国人掌握了有关硫磺和硝石的知识。

(3)东晋时期,火药开始出现。

2.应用(1)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随后又出现了火炮。

(2)明代的火器制作工匠创造了早期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3.传播12、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国家,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4.影响火药将人类带入了热兵器时代,为欧洲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四、印刷术的进步1.雕版印刷术公元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活字印刷术(1)北宋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

(2)元代王祯创制木活字,发明转轮排字盘。

(3)明代中期出现铜活字,清代用铜活字印制了《古今图书集成》。

3.传播中国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14世纪末,欧洲开始出现印刷品。

4.影响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一、本教材简要分析七年级上册共四个单元,叙述我国远古至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历史,共22课。

(一)、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单元讲的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共3课。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重点是北京人、山顶洞人及其生活状况。

根据现在的研究成果, 有比较全面的材料(化石材料)来揭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可以使学生有比较感性的认识。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南北两大区域都有相当发达的农业文化,北方以粟为主(以半坡为代表),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以河姆渡为代表)。

教材分别介绍了南北不同的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及他们发展的高度(包括他们的房屋建造等等)。

第3课《华夏之祖》。

这一课吸收了考古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证明了我国境内在五六千年以前,东西南北中各地都有相当高度的文明成果;中华民族在起源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是通过各地不同的原始民族、原始文化汇合汇聚在一起,然后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中国文化或者说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

;(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二单元主要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国家起源,一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社会变革。

(1)国家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七年级学生不易理解,主要让他们知道,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国家的过程中,原先通过原始民主方式(禅让制)来更替领导权的方式变化了,变成了世袭制,再加上国家机器、军队、监狱等,国家产生了。

在夏商周更替过程中,有一个难点需要把握的,那就是宗法制度。

(2)本单元中还有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社会变革。

(三)、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三单元设置的课程比较多,但是重点是统一国家的建立以及它的发展和巩固。

有关秦朝建立的问题,关键是,秦始皇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在文化上的各种统一措施,不仅在当时的秦朝,实际上对以后整个中国的走向,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秦朝时间不长,二世而亡,推进统一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的任务就落到了汉朝。

汉初充分吸取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这可以从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一些政策上体现出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测试题及答案解析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90分钟100分)第工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我国的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据此回答1?4题。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技术雏形出现最早的是A.造纸术B.指南针C.火药D.印刷术2.下列有关四大发明外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从4世纪起,造纸术向东传到朝鲜、日本B.指南针13世纪传人阿拉伯和欧洲各国C.13世纪中期火药与火药武器经由阿拉伯传人欧洲D.活字印刷术向东传到了朝鲜、日本,向西传到了美洲与欧洲3.鲁迅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中国迷信思想盛行B.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C.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D.社会环境决定科技作用的发挥4.“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之花没有在中国结果,相反却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

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中国毫无意义B.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C.中国的四大发明传人欧洲,标志着欧洲近代化的开端D.中国的古代文明是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中国古代许多科技领先世界。

明代以前,世界上重要的创造发明和重大的科学成就大约有300项,其中属于中国的大约175项,占总数的57%以上。

据此回答5一10题。

5.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美妙的发明之一”的是A.指南针B.十进位值制记数法C.圆周率D.浑仪6.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的是A.祖冲之B.石申C.郭守敬D.沈括7.右图是《周稗算经》的书影,它是一部A.数学著作B.医学著作C.哲学著作D.天文学著作8.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说:“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发现,那就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在一部古代的中国百科全书中已经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

古代科技耀我中华说课稿

古代科技耀我中华说课稿

古代科技耀我中华说课稿一、说教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古代科技耀我中华这一课题在整个历史文化教育板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是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古代科技成果,学生能够深入认识到中国在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巨大贡献。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它往往是在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一定的初步了解之后进行学习的,是对古代文明内容的深入挖掘,为后续学习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对比奠定了基础。

2. 教材内容分析•教材中可能包含古代科技的众多领域,如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四大发明。

这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造纸术的发明,使得信息的记录和传播变得更加方便,为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例如,在古代中国,纸张的出现让大量的典籍得以保存和流传,从诗经尚书等先秦古籍到明清时期的各类著作,纸张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印刷术的发展经历了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的过程。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降低了书籍的成本,使得知识能够更广泛地传播。

这对于文化的普及,如儒家思想的传播、文学作品的流传等有着深远的意义。

•火药的发明改变了战争的格局,同时也在民用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如烟花的制作。

指南针则为航海提供了重要的导航工具,促进了中外航海贸易和文化交流,像郑和下西洋等航海壮举,指南针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除了四大发明,教材还可能涉及到古代的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农业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在天文历法方面,中国古代有着独特的观测体系和精确的历法制定,如授时历的精度比当时欧洲的历法要高得多。

在数学领域,九章算术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数学问题解法,对后世数学发展影响深远。

医学方面,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奠定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基础。

在农业科技上,中国古代的灌溉技术、农具改进等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筒车、曲辕犁等的发明,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掌握造纸、火药、指南针等传统科技的发明;了解两汉时期的文学、艺术和教育成就。

2.能力目标:通过上课、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古人智慧的卓越,尊重劳动,希望学习古人的为人处世的高尚品德。

二、教学材料•《中国古代科技史》•《汉书》•网络相关资料三、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通过讲述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教师讲解•讲述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到两汉时期是中国科技和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讲述两汉时期的科技成果,包括造纸、火药、指南针等传统科技,重点讲述其发明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讲述两汉时期的文化成果,包括文学、艺术和教育成就,引导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文化特点和传承。

3. 学生探究•学生自主探究,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果。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分析讨论科技和文化成果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加深对两汉时期的各方面发展的了解。

4. 教师总结•教师总结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强调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感悟,让学生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有更全面细致的认识。

四、教学评价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应该能够:•认识到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掌握造纸、火药、指南针等传统科技的发明方法和作用;•了解两汉时期的文学、艺术和教育成就;•培养观察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强化尊重劳动、有爱国情怀的教育。

五、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涉及较多的历史文化知识,需要学生进行较多的探究和讨论。

学生需要具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本课对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国家情怀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思维和能力。

2023年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2023年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2023年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主题:科学与发现二、语文要素:1.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2.展开奇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

三、教学内容:1.三篇精读课文:《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2.一篇略读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3.口语交际——说新闻4.习作:我的奇思妙想4.语文园地5.快乐读书吧四、教学目标:1.认识43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45个字,会写46个词语。

2.能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

3.能理解并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4.热爱科学,关注科技发展。

5.能讲述一则新闻,准确传达信息。

6.能把新闻说得清楚、连贯,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7.梳理、总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方法。

8.认识“宾、吉”等12个生字。

9.理解一些词汇的新含义,并能积累一些具有新含义的词汇。

10.能够运用作比较的方法,介绍一种事物。

11.朗读、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12.能产生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自主规划阅读。

13.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运用多种方法解决。

14.能感受阅读科普作品的乐趣,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五、教学重点:1.会认会写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六、教学难点:1. 能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

2. 能把新闻说得清楚、连贯,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七、教学措施:1.“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围绕这一语文要素开展教学时,继续强化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提出一些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并能记录、梳理问题。

2.借助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资料说说对相关句子的理解,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3.发挥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朗读、品味、抄写中感受课文课文的语言表达特色,自觉主动地习得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八、教具准备:课件、音频、视频素材教学课题所需课时《琥珀》2课时《飞向蓝天的恐龙》2课时《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2课时《千年梦圆在今朝》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快乐读书吧1课时5.琥珀教材分析《琥珀》是一篇说明文。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教材分析一、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本单元深入文化现象的内部,从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创新三个角度,对文化本体的运作机制进行分析,使学生把握文化本体特征,了解传播、继承与创新三者的关系:文化传播是多渠道多方式的,这根源于其本身的多样性,传播的主要方式是在交流中进行的。

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合称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是文化运作机制的重要内容,否则文化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与创新。

文化的继承应该在发展中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所淘汰,有所发扬。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的过程都渗透着文化创新的精神。

因此,在本单元中所谈到的文化传播、传承与创新是三位一体,紧密联系的。

本单元与第一单元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了对文化的全面理解。

在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中,学习的是文化与生活的关系,探讨了作为社会生活三大领域的文化与其他两大领域经济、政治的关系,并且集中讨论了文化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和塑造,从而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其他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

此单元中谈到的文化与其他社会因素的关系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文化内在特征为推动力的。

文化的继承、传播、创新必然影响到它和经济、政治的关系,同时文化对人也有全面影响,所以自然与人的性格塑造关系密切。

本单元中介绍的文化本体特征为第三单元理解文化核心──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奠定了基础。

第三单元谈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特点,以及民族精神弘扬的重要性,提倡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应该看到,要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必须采取第二单元所讲到的正确的文化传播、传承与创新的态度与方法。

本单元介绍的文化的传播、传承、创新也是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

第四单元通过讨论选择文化生活、发展先进文化、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重点介绍了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怎样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怎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等核心问题,呼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推荐精选】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三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作业1 人

【推荐精选】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三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作业1 人

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一、选择题1.梁启超称《诗经》的许多篇章乃是“中国最初之史”。

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为研究夏商社会生活留下了宝贵素材B.以华丽的文采表现出大一统时代的气度C.反映了周朝从建立到结束的兴衰过程D.提供了研究公元前11—公元前6世纪的重要资料解析:选D。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结合题干可选出D。

2.与《诗经》相比,楚辞的特点有( )①具有浪漫主义色彩②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色彩和神话色彩③句式较为灵活④不便于表达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A。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①②③明显符合教材中关于楚辞的表述,而④的表述不符合楚辞的特点,因为楚辞更适于表现丰富的思想感情。

3.“诗言志,歌咏言”,下列反映汉代文学主流形式的是( )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C.“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底。

”D.“鸥鹭苦难亲,矰缴忧相逼。

云海茫茫无处归,听谁哀鸣急。

”解析:选B。

汉代文学的主流形式是汉赋,B项正是汉赋代表人物司马相如为汉武帝游猎之事所作,描述了汉天子游猎场面的富丽堂皇和无比声威。

A项是屈原的楚辞《离骚》中的名句,C项是唐代白居易的名诗《钱塘湖春行》中的句子,D项是宋代朱敦儒的词作《卜算子·旅雁向南飞》中的句子。

A、C、D三项均与题干时间“汉代”不符。

4.有学者指出,唐诗对于唐代史事的反映,“比起后人修纂的史书来,还是更原始的第一手资料”。

对于这种把唐诗用于历史研究的新趋向,下列解读最合理的是( ) A.唐诗最能反映唐朝的真实情况,引入有利于历史研究B.唐诗是原始的第一手资料,最适合用来研究唐代历史C.唐诗属于文学作品,多虚构之词,不能用作历史研究D.唐诗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经考证后可使用解析:选D。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8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8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8单元)教材解析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名称:可爱的生灵二、学情分析:从整体看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有一定的基础,当然也避免不了好坏之分。

优等生能要求上进,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养成了主动阅读的好习惯,并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发展也比较全面。

后进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自觉做好上课准备,不能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听讲不够专心,课下阅读时间少,课外积累欠缺。

在本学期对他们需要多一些关注与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和大家一起快乐学习,共同进步。

三、教材分析:本单元编排了《古诗三首》《燕子》《荷花》三篇精读课文及《昆虫备忘录》一篇课文略读课,以及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组成。

有的描绘了春天燕子从南方飞来;有的描绘了二月的柳丝和万紫千红的春日;有的描写了夏日池塘荷花绽放,这些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本组课文形式多样,有古诗,有名家散文,有科学小品文,它们有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不同事物向学生展示了多彩的春天。

四、教学目标: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新词,掌握形声字的识记规律。

2.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能力,积累好词佳句。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在具体口语交际过程中,学习用恰当语言表现春天的美。

5.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家乡和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6.学习作者的一些写作方法,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五、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

2.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把一种事物写具体。

3.写作的时候,要抓住这种植物的特点,重点写这种植物的形样子、颜色、气味以及其他特性。

4.抓住诗人的特点以及诗人当时思想情感等方面相互比较;用不同音乐作配音诵读,借此体会诗人当时的不同心境。

5.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扩大燕子、春天、荷花、等大量展示大自然的视频、文字、图片、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扩充信息量。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专题12第26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学案含解析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专题12第26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学案含解析

专题12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1.纸的发明(1)发明:西汉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东汉蔡伦独创“蔡侯纸”。

(2)外传:公元8世纪传到中亚,之后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3)贡献:纸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2.指南针(1)发明:战国时已有司南;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

(2)外传: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

(3)贡献:为明代郑和远航东非提供了条件;为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3.火药(1)发明和应用: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使用火药箭等。

(2)外传:12、13世纪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入西欧乃至世界各地。

(3)贡献: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4.印刷术(1)雕版印刷技术:唐代已有雕版印刷技术,《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活字印刷技术: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此后出现木活字、铜活字等。

(3)意义:提高了印刷效率,推进了文化的传播;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四大发明对中国文化、科技及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能因肯定四大发明对西方的贡献,而否定对中国的巨大作用。

当然也要认识到社会环境是科技能否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5.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1)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于自然的探求和技术的总结,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2)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

(3)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二、中国的古代艺术1.“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1)汉字的起源:刻画在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商代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2)字体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3)历代书法名家①秦代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

②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备精诸体,尤擅草书、行书,被尊为“书圣”。

③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以楷书闻名,怀素、张旭以草书著称。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人民版必修3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课程标准]一.《标准》内容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二、《标准》分析1、古代中国的书画艺术独具东方神韵,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且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由于中国文字的固有特色,中国古代往往书画一体,即使后来各分其途,也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之处颇多。

在学习中,可从汉字和绘画的起源谈起,概述其演变历程,进而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大量的文学作品问世,各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作家众多,作品特色鲜明,其中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最有代表性,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通过了解典型的文学成就和作者,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形成对中国文学的整体认识。

3、中国戏剧在古代亦独树一帜,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剧目繁多,剧种多样,在民间和宫廷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京剧是中国戏剧界的一朵奇葩。

学习中可以京剧为典型,通过了解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进而阐明中国古代戏剧艺术的辉煌成就。

4、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科学技术与文化方面的成就灿烂辉煌,世所瞩目,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贡献卓著。

本专题主要阐述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成就,精选亍一些天文学、算学、医药学的科技文化典型为基本内容。

在学习中,可通过对张衡、祖冲之、李时珍等科学家以及成就的了解,进而认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一系列科技文化成果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课前练习]一、科技成就二、汉字与书法三绘画四文学五戏剧[精析与探究]1.古代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1)天文历法:夏朝的《夏小正》;殷商有日食、月食的记录;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确立了19年7闰的历法原则,天文学著作有《甘石星经》;西汉时期制订“太初历”,留下太阳黑子的记录,张衡发明地动仪;唐朝僧一行制订《大衍历》,实际测量子午线的长度;宋朝沈括著《梦溪笔谈》,提出“十二气历”;元朝郭守敬制作高表,制订《授时历》。

2020版高考历史 综合检测(二十六)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 综合检测(二十六)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含解析)

综合检测(二十六)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先秦时期,人们认为四季时序是神灵意志的体现,应该顺时而动,春苗冬狩。

而《春秋》一书中记载了鲁桓公四年春正月在郎地狩猎的事情。

这反映出( )A.古代统治者尊重自然规律B.《春秋》作者对历史有价值观评判C.古代先民缺乏自然科学知识D.《春秋》作者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解析:选B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人们认为应该顺时而动,春苗冬狩。

而鲁桓公四年春正月在郎地狩猎违背了春苗冬狩的做法,暗含对鲁桓公的批评,所以B项符合题意。

A项不符合题干主旨,C项说法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

2.《尚书》载:“臣下不匡,其刑墨。

"《礼记》载:“史定墨……扬火以作龟,致其墨。

”《物原》载:“周宣王时的史籀始墨书于丝绸。

"这些记载表明()A.古代制墨技术高超B.墨的用途较为单一C.我国用墨历史久远D.周代书写材料广泛解析:选C 根据材料“刑墨"“史定墨……扬火以作龟,致其墨”“墨书于丝绸"等信息可知墨的用途广泛,还可知我国用墨历史久远,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涉及墨的用途广泛,并非是古代制墨技术高超,排除A项。

材料中只有《物原》涉及周宣王用墨书于丝绸,没有涉及周代书写材料广泛,排除D项。

3.有学者认为,中国“第一个千禧之后的三百年,所产生的第一流科学家竟占秦汉以降两千多年的38%”。

这一时期中国科技成就斐然的主要原因是( )A.受统治者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B.政权林立、战乱纷争,促进火药武器的问世C.与封建王朝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息息相关D.学者提出经世致用思想,提倡社会实践解析:选A 材料“第一个千禧之后的三百年"是指两宋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故A项正确;火药用于战争是在唐末,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封建王朝推行的经济政策,故C项排除;D项是明末清初产生的,故排除。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教材培训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一、单元时段和特点:时段:从公元前2070年——前221年,夏、商、周时期的历史特点:本单元是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主要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国家起源,一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社会变革。

公元前21世纪王位世袭的实行和国家机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

夏商西周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巨大飞跃,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和礼法制度为代表的灿烂的青铜文明。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进入铁器时代,新的锐利工具和生产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地主剥削农民的新型封建生产关系开始确立。

社会变革促动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的繁荣,人们思想大为解放,在思想领域形成学术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单元内容标准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2、理解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3、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4、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5、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6、以司母戊鼎等为例,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8、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9、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10、列举古代音乐方面的主要成就,‘钟鼓之乐’三、教学活动建议1、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以商鞅变革的失败与成功为题,组织讨论四、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掌握夏商西周时期的更迭过程和基本历史事实,掌握分封制、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历史概念的意思和内容;掌握夏商西周时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夏商西周时期的兴亡,使学生逐步形成准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准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水平,通过识读“西周分封”略图、“春秋战国形势图”等,培养学生准确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水平;通过对青铜器司母戊鼎、都江堰等的学习,让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水平;通过学习,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水平,形成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水平,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水平。

(完整版)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完整版)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完整版)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概述本文档是对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的分析和总结。

该教材是八年级学生研究语文的重要教材之一,通过对其内容和特点的分析,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教材。

教材内容第二单元的教材主要涵盖了以下内容:1. 文言文阅读:包括了多篇经典文言文的阅读,如《论语》中的名言警句等。

通过阅读这些文言文,学生可以增强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研究。

2. 诗词鉴赏:介绍了一些古代诗词并进行鉴赏。

通过研究这些诗词,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现代文阅读:引入了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等。

通过阅读这些现代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当代社会与文化,并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特点第二单元教材具有以下教学特点:1. 多样性:教材涵盖了文言文、诗词和现代文等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多方面的语文素养。

2. 时代性:教材不仅涵盖了古代文言文,还引入了现代文学作品,使学生可以了解和反思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3. 实用性: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其日常研究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实际意义。

教学建议针对第二单元的教学,可以考虑以下几点建议:1. 创设情境: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言文、诗词和现代文的内涵。

2. 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进行分层次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

3. 组织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对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的分析和建议,希望对教师和学生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一、七年级上册的概况及其主要特点《历史课程标准》中确定中国古代史有九大学习主题,其中上册包含四大主题,即四个单元。

这四个单元所包含的内容,涉及自远古到南北朝的历史,贯穿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的基本线索,力求表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基本上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相一致,但又有所不同。

每个单元既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上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又表现了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社会的若干重要侧面。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内容标准】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重点】1.通过对北京人的基本生产生活的了解,理解劳动揭开了中华文明的曙光。

2.南北方农业生产结构产生的原因及各自的特征。

【单元难点】1.理解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2.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本单元以中华文明为基本内容,实际上是以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最有代表性的文明成果来表现,如元某人是目前可以证明的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以北京人使用火的遗迹最能说明;中华文明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在南北不同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水田农业(粮食作物为稻)和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旱地农业(粮食作物为粟),进而说明中华文明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中华人文始祖的传说和祖先崇拜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

即使到了今天,人类、粮食和祖先崇拜,仍然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三个根本内容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学法指导:本单元在会考中的题型多为单项选择题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图片,运用比较的学习方法学习本单元的知识。

如在学习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具体史实时,设计表格,从距今年代、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社会组织等方面对比分析,并得出正确结论。

2.8 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8  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展示了先秦时期的制度和经济的发展变化、科技与文化成就,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是本单元第八课。

主要以历史核心素养中史料证实和历史解释展示学习内容,有:天文、历法和医学;甲骨文与青铜器以及《诗经》和“楚辞”三个部分。

二、学情分析我授课的学生,是乡镇农村七年级的学生,他们综合素质偏低。

我概括为两弱三强,三弱:对一些历史概念很模糊,历史思维能力弱。

三强:求知欲强,好奇心较重,参与积极性高。

因此需要在课堂上给与他们充分的肯定,激发他们敢想敢说的欲望。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我国先秦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的发展历程,知道代表性成就,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2、知道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了解甲骨文与今天汉字的关系,知道其造字方法。

初步理解古代史料的含义,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知道《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先秦时期杰出文学成就代表,认识其意义和影响。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4、通过了解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辉煌成就,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突出优势,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重难点(确立依据:课程标准、教材)1、重点: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医学的发展。

青铜器制作和甲骨文的发现及历史地位。

处理方法:运用材料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史料,再现历史场景,直观感受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水平。

2、难点:先秦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处理方法: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分析历史事件受到知识积累和认知水平的限制,有一定的难度。

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的历史进程。

时间跨度:本单元的时间跨度为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世纪。

课节概述:公元前3000多年至公元前2000多年,东方出现了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等文明古国。

阶段特征:早期亚非文明的萌芽。

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文明进程。

时间跨度:本单元的时间跨度为公元前8世纪到1世纪。

课节概述: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古希腊文明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这里曾出现了两个强大的城邦——雅典和斯巴达。

罗马共和国出现于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世纪,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国家,公元前27年,罗马进入帝国时代。

阶段特征:古代欧洲文明的出现。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古欧洲国家的兴衰历史。

时间跨度: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拜占庭帝国灭亡。

课节概述: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东罗马帝国称作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人员对法律进行了整理和汇编。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逐渐进入封建社会,欧洲人称之为“中世纪”。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经济盛行一时,教会神学对文化绝对控制。

10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逐渐发展壮大的许多新兴城市用赎买等方式争取城市自治,同时大学纷纷兴起。

阶段特征:中古文明的相继兴衰,近代文明开始浮现。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古代日本和阿拉伯帝国的历史进程。

课节概述:5世纪,亚洲东部的日本完成统一。

7世纪中期,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进入了封建社会。

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教材中,明清时期的文化内容较多,又比较 零散,本题要求从繁杂零乱的内容中先概括出两 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现象的趋势,再概述其具体表 现和特征,从而使试题内容平中见奇,使能力要 求从识记理解上升到了分析概括的层次。 题中所要求分析的两种文化现象出现在同一历 史时期,而它们的发展状况却一个“繁荣兴盛”, 另一个则“由发展转为停滞”。如何正确解释这 种矛盾的现象,不仅需要对明清时期历史特征的 全面理解和认识,而且必须真正掌握文化与经济、 政治的关系,明确文学艺术反映的是社会生活, 而科学技术反映的却是社会生产力的状况。同时 还要清楚.明青时期出现的貌似矛盾的两种文化 现象,其实都植根于中国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这样 一个共同的社会条件一之上。
特别关注——本题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 1 )本题体现了史学界普遍认可的生产力的观 点,即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科学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2 )充分体现对历史学科的应用能力,即从材 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归纳, 并考查分析、说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表明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能体现历史学科能力要求的富 有生命力的最佳题型之一。 ( 3 )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必须将其置于当时 的时代背景中。如只有将中国的三大发明置于当 时的时代背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中,才能得 出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二、明代以前中国科技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的主要原因是 什么?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却落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难点) 1、明代以前中国科技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的主要原因是 (《高考备考指南》P190 ):(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文化政策、交往政策、人的因素等方面分析)。 2、但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却落伍了,主要原因: ( 1 )经济因素:明中后期,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 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 化交流。( 2 )政治因素:明清时期,实行思想文化专 制,使很多知识分子埋首故纸堆,脱离了实际。( 3 ) 文化教育因素:古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官吏,而不 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中国传统科技在内容上重应用轻理 论,在研究方法上重整理和总结、轻观察和实验。
3、苏东坡诗句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看问题应随时间、地点、条件的转 移而转移; ② 事物都是联系的,既要 看到事物的局部,也要看到事物的整 体;③要全面地看问题。 ④ “宇宙便 是吾心”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二、【 高考题回放】 ( 1994 年高考全国卷, 此题被选人 2005 年教育部考试中心 《 考试大 纲 》 题型示例) 明清(鸦片战争)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 而科学技术则 发展转为停滞。概述这两种文化 现象的具体表现和特征,并分析形成这两种文化 现象的社会原因。 解析:从知识方面看,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两 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特征和形成这种现象的 社会原因等问题。本题涉及的内容是教材中的重 点问题,但教材中没有现成的表述,需要在领会 教材的基础上,对明清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进行 归纳和概括。
参考答案: ( l )战国。生产(或采玉)、导航、 迷信活动(或看风水)。 ( 2 )马克思指出了中国的三大发明传到欧洲后, 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 进作用。 ( 3 )旧中国的愚昧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 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或古代先 进科学技术的沦丧)。 ( 4 )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第三部分:历史启示 ( l)科技的发展是由政治、经济、教育、 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等多方面因素决定 的。 (2)科技是生产力,科技进步必然推动 社会的进步; ( 3)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或转化程度 的高低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第四部分: 练习题—— 读图,请回答:
(1)此古塔的名称叫什么?有何历史地位? (2)这座古塔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它除了千年不倒之外,还蕴含了许多神奇的密码。从 图中你能释读哪些价值? 参考答案:(1)辽代应县木塔;它是世界上现在最高在 的古代木结构建筑。 参考答案 ( l )科学价值:从建筑取材、构思设计、造型等方面看 出木塔在建筑方面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 2 )宗教价值:从用途看佛教在中国传播、盛行的历 史和影响。 ( 3 )民族文化价值:从民族史角度可以分析契丹民族 的历史文化和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等。
第三部分:历史启示 运用存在与意识的理论探究文学发展与社会 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文学的繁荣发展是以 经济、政治为基础的,文学是一定社会经济、政 治的反映。比如唐诗的辉煌就与唐朝国家统一, 国力强盛,民族融合,对外交往、兼收并蓄的文 化政策,大兴科举等社会经济、政治分不开。盛 唐、中唐、晚唐诗风的差异,也折射出时代的变 迁。如明清小说的繁荣是明清时期城市工商业发 展、资本主义萌芽和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等经济、 政治环境分不开的。 第四部分:练习题(略)
第四部分:练习题 一、(文综题)读苏东坡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 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请回答: 1、庐山所在省区的简称是: A、粤 B、赣 C、湘 D、浙 答案 B 2、在中国文学史上,苏东坡的突出贡献有: A、他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B、他是北宋词坛婉 约派的重要代表,他的词大量吸收俚俗口语;C、他是 豪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以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 给词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 D、他创作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 答案 C
1、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美妙的发明之一” 的科技成果是什么?(十进位值制);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值制记数 法的国家; 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赤道坐标的国家; 4、世界上最早使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 的是战国的石申; 5、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的星表是《石氏星 表》;
6、汉朝使用的浑仪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 的天文观测工具; 7、混合选择法最早见于西汉农书《汜胜 之书》; 8、中国是最早掌握有性杂交和无性杂交 的国家; 9、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的古代 木结构建筑; 10、郑和宝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 船;
特别关注—— 本题系 1994 年高考题,时过已
久,之所以长期选为题型示例.重在突出其导向 作用: ( 1 )从考点内容上看,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 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对文化产生重大影响。政治、 经济的多样性一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现象 的多样性(包括隐性的)给高考命题提供了很大 的空间。如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期,七年过渡 时期,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时期等。 ( 2 )从能力要求上看,比较能力和理解分析能 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本题中的两种不同的文化 现象的表现和特征就是考查比较能力;社会原因 的分析只有建立在充分理解掌握与两种文化现象 存在的历史背景的情况下,才能准确作答。
第2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古代文学)
第一部分:课标解读——(课标要 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 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第二部分:重点问题分析与教法学法建议 一、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教法与学法:各时期的文学特色、代表人、代表 作品等知识点让学生看书自行掌握。 二、难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原因及 特点。如何揭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 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法与学法: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三、分析唐诗繁荣的原因、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繁荣的原因(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与对外 关系、教育等方面归纳)
请回答: ( 1 )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 候?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它的辨别方 向的功能? ( 2 )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 ( 3 )材料四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 题? ( 4 )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 什么? 解析:本题被列为近年来历史学科 《 考试大纲 》 的题型示例.其考查的方式对今后的高考命题有 一定的导向性值得注意。
三、理性认识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要形 成规律性认识;了解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的异同, 从而认识中国古代科技的优势和劣势。 1、理性认识科技发展原因的规律性因素: ( l )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政策扶持 等) ; ( 2 )经济因素; (3)开放因素(民族交流和对外交往) ; ( 4)个人因素(科学家的智慧和劳动) ; ( 5)历史因素(科技的继承与创新); (6)教育因素等等。 2: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的主要区别(略)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教材分析
第1课:“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古代科技)
第一部分:课标解读——(课标要求)概述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 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第二部分:重点问题分析与教法学法建议 一、古代中国伟大的科技成就有哪些?(重 点) 教法与学法:以“最”为主线,请学生找 出中国古代有哪些发明创造用“最”一字 来说明的?
答案: ( l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繁荣,出现了 《 水浒 传 》 《 红楼梦 》 《 聊斋志异)等佳作。戏曲丰富 多彩, 《 牡丹亭 》 等名剧先后问世,地方戏曲繁盛, 京剧形成。“吴派”画家、“扬州八怪”开创了一代 新的画风。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揭露封建 制度、要求个性解放的特征。 ( 2 )明朝时,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分别写成了 《 本 草纲目 》 《 农政全书》《天工开物 》 三部科技巨著, 以后科技方面就没有重大的进展和创新。其特征是总 结传统科学技术,开始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3)明朝中期以后,一方而,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 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另一方面,自然 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封建制度日益腐朽,统治者进一 步加强思想控制。上述文化现象正是当时社会经济和 政治的反映。
本题引用的四段材料,教材的依托性不强, 这是考查理解和处理材料能力以及对历史现象的 推断能力。从材料一的作者韩非子所生活的时代 可以推断,发明司南的时间至迟是战国。从材料 中的关键词语“取玉也,载司南之车” , “舟师识 地理 … … 阴晦观指南针。”和“中国却用它看 风水”中,可以了解它具有生产、导航和看风水 的功能。材料三指出了马克思对中国三大发明传 明”的含 义。第 3 、 4 两问的回答,既要能够对有关历 史现象进行归纳和概括,又一要能够运用有关历 史理论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