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科—专业”协同建设保障体系研究
以数字素养教育为导向的高校专业课程体系协同建设方案探讨
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by combing the research status of related field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uts forward a coordinated construction
以数字素养教育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
亲自向优势师资学习或者直接聘任优势师资为其补
以专业课程为依托,以知识体系为依据,开展跨越专
充课程内容。 该专业在调研和具体实施的基础上,
业界限的以学习目标为导向的,旨在夯实专业基础
础和构建主体间性情境 [10] ,因而主体数字素养的情
怀必然是“ 张开双臂、拥抱世界” 的全球视阈,数字素
在数字时代的生存能力和学习能力,要在感知生存
养成为主体适应未来发展的重要生存技能。 为此国
情境信息的基础上,领会数字时代所需技术的应用
内外学者针对数字素养及数字素养教育展开了大量
潜力,能够利用有效的数字技术手段与方法快速获
高校专业课程体系协同建设方案探讨 ∗
赵丽梅1,2 黄丽霞1,2
(1.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2.黑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心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摘 要:[ 目的 / 意义] 以高等学校数字素养教育为目标导向,以专业课程体系为具体实践情境,将数字素养融入高校专业
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as specific practical situation the paper is to integrate digital literacy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ur⁃
学科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学科体系建设情况汇报近年来,我校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不断完善学科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提高学科整体水平,推动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首先,学科体系建设注重多元化发展。
学校积极推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鼓励跨学科的合作研究,促进学科之间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平台,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提高学科整体水平。
其次,学科体系建设注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学校不断完善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开设新兴专业,满足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学术指导。
再次,学科体系建设注重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
学校积极搭建科研平台,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转化,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为学校的科研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增添新的动力。
最后,学科体系建设注重国际化发展和合作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科研成果,促进学校学科的国际化发展。
同时,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拓展国际视野,提高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总的来说,学科体系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学校将继续加大学科体系建设的力度,不断完善学科布局,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提高学科整体水平,为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科体系建设一定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绩,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高校协同创新研究(3篇)
高校协同创新研究(3篇)第一篇: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摘要:本文结合云技术深入发展的科技背景,主要以高校视角探讨目前协同创新存有的问题,并研究云服务环境下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对于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的整合优势,形成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模式,从而为实现多方深度合作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云服务;高校;协同创新1引言协同创新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选择之一,其价值核心是知识增值,是以协调融合高校、科研单位、企业、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多方主体的资源优势,从而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
随着云技术的出现与发展,诸多领域都建立了基于云计算的优势平台和应用服务,并取得很好的效果,而将云计算技术引入产学研领域也是势在必行。
基于云服务环境下的协同创新可以提供加速资源汇聚、提炼创新要素的高效整合平台,进而突破协同创新多主体间的原有壁垒,充分激发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潜能与活力,实现多方的有益深度合作。
因此,随着基础实施环境发生的根本改变,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内容延展性也将发生巨大变化,本文主要分析目前协同创新中高校作为协作主体所存有的问题,探讨将云计算技术引入协同创新给高校参与方所带来的机遇与优势,并就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形式与内容展开研究。
2研究现状在美国,SIMtone特意推出了“通用云计算服务”,专业面向教育领域,学生通过瘦客户端、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终端可以接入云服务,计算资源和硬件设施维护由云服务供应商提供。
Google公司从经济性出发,为学生提供软件定制SaaS服务,部分应用软件如办公软件、电子邮件等学生可免费使用1。
在国内,基于云技术的协同创新研究与实践也是当前教育科研领域的热点。
鲁若愚、朱卫杰对云服务环境下的协同创新形式进行了界定及比较,总结了基于云技术的创新模式特点:依靠云创新环境,整合云创新资源和产生云创新成果2。
叶伟巍从实证的角度分析我国产学研的协同静态机制和动态演进机制,并研究相对应的政策激励效果3。
地方高校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的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D O I 编码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 0 0 7 9 . 2 0 1 3 . 0 1 1 . 0 0 8
人 才 培养 改革
地方高校研究生协同创新培 养的保 障体 系建设研究
冯飞芸 江 国华
摘要 : 全球 化已成为当今 世界 经济发展 和竞争 的一个主要 特征 。 全球 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对人才的培养, 特 别是培养大批具有协 同
研究生5 9 8 5 2 人, 其 中地方 高校招收博士研究生 1 3 1 2 5 )  ̄ , 地方 高 校招收博士研究生 的数 量占全 国普通高校招收博士研究 生总数 的2 1 . 9 3 %; 全 国招收硕士研究生 的普通高校共 4 8 6所 , 其 中地 方高校3 8 所, 招收硕 士研究 生的地方高校 占全 国所有招收硕士 研究生 的普 通高校的7 8 . 8 1 %; 全 国普通高校共 招收硕士研 究生 5 0 3 3 6 4 ) k , 其 中地方高校招 收硕 士研 究生 2 6 0 5 3 4 人, 地 方高校 招收硕士研究 生的数量 占全 国普 通高校招收硕士研 究生总数 的 5 1 . 7 6 %。 可见 , 地方高校研 究生教育 已是 全 国研 究生教 育的重
的当务之急和现实切入点是调整严重不合理 的人 才培养类 型和 学位 类型结 构 , 努力改变 跟在部 ( 委) 属高校后面亦 步亦 趋 、 大 量培养 “ 仿制品”的现状 。 只有 以调整 人才 培养类 型和学位类 型结 构为切人点 , 进 而 推 进研究生培养高校和企业 “ 双导师”制度改革 , 推进 由高校 封
闭式人 才培 养模 式向产学研 结合 开放式 人 才培养 模式 转变 等
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
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作者:姜暖,蔡鹏,王超,张拓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37期(1.海军潜艇学院,山东青岛266000;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河北廊坊065000)摘要: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本科院校的两大基本建设,两者共同作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本文从新增本科教育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出发,辨析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内涵,剖析了现阶段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思路措施,对本科教育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学科专业一体化;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7-0247-02一、前言经过军队院校改革调整,一些军事院校的职能发生了变化,有的由任职教育院校向学历教育院校转型,对这些转型的学历教育院校,其本科教育建设“建什么、怎么建”面临着更大挑战。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本科教育院校的两大基石。
两者内涵不同,侧重点不同,但两者又是共生的,只有共同作用,才能促进院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本文针对新增本科教育院校的人才质量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思路措施,对本科教育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学科建设与专业速设的关系学科与专业是两个紧密联系又存在不同内涵的概念。
学科主要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学术分类,指由一定逻辑联系的知识范畴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一种是学术组织,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
学科是一定领域的科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有相对稳定性。
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学科方向,创造学术高地,建设学科梯队,其核心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并把这种知识系统化、理论化。
专业是指高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
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专业会相应发生调整和变化,不同于学科的相对稳定性,专业具有易变性。
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及配套的软硬件基础设施。
学科专业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策略探索
学科专业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策略探索作者:林军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09期摘要:对于高等院校而言,院校的建设是实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功能的必然途径,在高等院校的学校建设中,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两部分,而这两部分之间可以通过学科专业一体化来实现有机结合。
文章主要就高等院校建设中学科专业一体化的协同与创新发展进行分析,探讨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和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学科专业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专业;学科;一体化;专业建设通过专业与学科一体化建设可以更好地实现高校综合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院校实力及规模的发展,本文就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学科专业一体化进行具体的探讨。
一、辨析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的关系学科建设指的是高等院校出于学术要求,进行校内学科基地以及人才队伍方面的建设。
专业建设指的是高等院校依托一定的专业,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调整教育重心,优化课程和教学方案,实现专业化教学体系的建成与完善,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专业高等人才。
对于院校而言,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都涉及到院校的建设发展方向、教育目标和整体战略。
而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之间既有融合又有矛盾,院校对专业建设工作的开展可以在某些领域与学科建设重合,同时两项工作又都具有各自独立的部分,存在建设力量和重心上的厚此薄彼的关系。
院校如果分开对待两项建设会造成资源人力方面的浪费,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和人力合理配置,协调融合两项建设的关系,使建设重心符合院校发展的总体方向,对于院校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暴露的问题很多高校在进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并不注重将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有机联系起来,作为学校建设的一项整体工程去开展,相应的存在割裂地看待两方面问题的现象。
在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过程中缺乏一体化的管理和资源共享利用,建设立项和建设工程的开展割裂化,缺乏互相之间的有机联系、统筹规划。
抓好学科建设,推动医教研协同发展
抓好学科建设,推动医教研协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领域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学科建设是医学院校发展的基础,而医教研协同发展则是提升医学教育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关键。
在当前形势下,抓好学科建设,推动医教研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加强医学专业教育1.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医学教育培养体系,包括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医学人才,推动国际医学教育和国际医学交流。
3.加强临床医学教育,注重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
二、加强学科建设1.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加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交叉融合,推动医学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2.加大对重点学科的支持力度,鼓励重点学科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领先方向进行研究,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3.推动学科建设与临床医疗的深度融合,促进临床需求带动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推动医学院校与医疗机构的深度合作。
三、加强科学研究1.鼓励科学研究团队进行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研究,提升科研水平和研究能力。
2.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促进科研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3.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吸引国际优秀科研人才,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提升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四、建设良好的医教研协同评台1.建立健全医学教育、科研和临床医疗协同发展机制,形成协同发展的合力。
2.积极建设国家级、地方级和院校级医教研协同创新评台,提供教学资源、科研设备和临床实践基地。
3.建立医学院校与医疗机构合作的长效机制,推动医教研资源共建共享,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抓好学科建设,推动医教研协同发展是当前医学院校发展的关键所在。
只有加强学科建设,优化教学模式,提升科研水平,加强医教研协同发展,才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医学人才,促进我国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为更好地服务人民健康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校学科建设及学科群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高校学科建设及学科群协同创新模式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和推动国家创新发展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高等教育中,学科建设是其中一个关键的方面。
高校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学科群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组织单位,它由一系列有较强相关性和互补性的学科构成。
学科群的协同创新模式是指学科群内学科之间通过合作和协同,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的一种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
学科群协同创新模式的研究对于高校学科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学科群协同创新模式可以提高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加强学科之间的互补性和协同性。
通过学科群的协同创新,可以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学科建设的效率。
同时,学科群协同创新也可以促进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推动新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学科群协同创新模式有助于提供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间的合作和交流可以促进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又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的人才。
这对于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和推动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学科群协同创新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兴趣,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
此外,学科群协同创新模式有助于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和协同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交流和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学科群协同创新也可以提高高校在学术领域的声誉和影响力,吸引优秀的师资力量和高水平的研究项目。
综合而言,学科群协同创新模式对于提升高校实力和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
在实践中,要推动学科群协同创新模式的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支持。
首先,可以改革学科评估和评价机制,鼓励学科间的合作和交流。
其次,可以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学科群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水平和能力。
此外,还可以建立和完善学科群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学科间的交流和协同创新。
浅谈本科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浅谈本科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作者:张丽等来源:《广东蚕业》 2019年第12期DOI:10.3969/j.issn.2095-1205.2019.12.86张丽姜月秋(沈阳理工大学辽宁沈阳 110159)作者简介:张丽(1983- ),女,汉族,吉林白城人,博士研究生在读,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姜月秋(1975- ),女,汉族,辽宁沈阳人,博士,教授,处长,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摘要文章通过探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分析了学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做好顶层设计、合理配置资源,完善协调、激励和评价机制,发挥好课程建设的“载体”作用等“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策略。
关键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一体化建设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205(2019)12-141-02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密切相关,学科建设水平体现了高校办学质量,专业建设水平体现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专业是学科的载体。
学科、专业的设置与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水平,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和协调,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关系到高校整体功能的发挥和长远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
从国外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来看,西方大学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始终注重学科与专业对经济社会的适应性,在机制和组织建设上,能够从多方面促进学科与专业资源共享、交叉融合以促进科研与教学水平的提高,世界著名大学大都把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1]。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对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融合思考和实践还不够,导致了科研与教学地位的严重失衡,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2]。
高校学科专业间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高校学科专业间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日新月异,高校的学科专业间的融合发展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之一。
高校学科专业间的融合发展可以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
本文将从跨学科研究、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等方面探讨高校学科专业间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跨学科研究促进学科融合高校学科专业间的融合发展需要进行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可以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实现学科融合。
高校可以成立多学科研究中心或研究项目,组建由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组成的研究团队,共同参与跨学科研究。
此外,高校还可以组织学术交流、研讨会等活动,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
二、资源共享促进学科融合高校学科专业间的融合发展需要实现资源共享。
高校可以建立学科间的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共享教学资源、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提高学科专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效率。
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科研机构、产业园区等外部资源,与企业、政府等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加强学科专业间的合作与融合。
三、人才培养促进学科融合高校学科专业间的融合发展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
高校可以开设交叉学科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此外,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学科专业间的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为学科融合提供人才支持。
四、建立多学科协同机制高校学科专业间的融合发展需要建立多学科协同机制。
高校可以建立多学科融合研究平台,并设立专门的学术委员会,由不同学科专家组成,负责指导和审核学科融合研究项目。
此外,高校还可以设立跨学科综合评价制度,将学术成果与学科融合发展紧密结合,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展跨学科研究与学习,推动学科专业间的融合与创新。
五、加强政策和管理支持高校学科专业间的融合发展需要政策和管理的支持。
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研究
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等教育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而专业人才培养则是高校的核心使命。
因此,探究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关系,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科建设是指针对各个领域的知识和学科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在高校学科建设中,学校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确定学科设置,创建课程体系,建立科研平台等。
学科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各类专业人才,推动学科的快速发展。
专业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任务,其目的是通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建立全面的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素质与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高校学科建设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学科支撑和学术资源。
学科建设的优势和特长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科知识和学术背景,使其在专业领域内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
其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社会需要对高校学科建设提出了要求。
高校需要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学科设置,提供与社会发展趋势相符的专业课程和研究方向,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实现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高校需要注重学科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一致性。
学科建设的目标应与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相一致,以确保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其次,高校要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在学科建设中,要鼓励学科间的交叉研究和合作,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共享,培养具有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再次,高校应注重实践教学和科研创新的融合。
将实践教学与科研创新相结合,通过科研项目和实习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中,还需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与引进机制。
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的协同和推进
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的协同和推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的协同和推进,旨在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的概念和关系学科建设是指在教育及科学研究中,按照一定的学科门类和学科层次划分,逐步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并通过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多种途径推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
学科建设的本质在于,通过对单个学科、跨学科领域和学科集群的深度挖掘和交叉融合,推动学科发展,优化学科结构,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合理配置。
而课程体系则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产物之一,其定义为某学科领域或学科集群内,由单元课程布局为完整课程体系的教学计划,其内涵包含课程的设置、难度层次、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等。
课程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落实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
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环节。
学科建设需要有优质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而课程体系更需要有匹配的学科体系来提供知识支持和理论基础。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二、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的协同机制从理论上来讲,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应该是相互促进和协同推进的。
例如,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着眼于学科发展的趋势和需求,提出支撑课程体系所需的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并将其纳入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规划中。
同时,在课程体系的建立中,也应该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前沿理论纳入课程内容,将课程体系不断优化和完善,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
然而,在实际推进中,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的协同机制并不理想,存在如下问题:1.缺乏顶层设计。
很多高校缺乏学科和课程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导致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缺乏主导和指引,存在重复冗余和不合理设置的现象。
“三全育人”体系建设背景下化学专业协同育人体系建设研究
“三全育人”体系建设背景下化学专业协同育人体系建设研究1. 引言1.1 三全育人体系建设的背景三全育人体系建设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发展。
三全育人,即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教育部提出的教育理念和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康心理、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建立起符合时代特色和社会需求的三全育人体系,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三全育人体系建设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跨学科能力和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使之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全育人体系建设也是一种改革教育体制、完善教育模式的重要举措。
1.2 化学专业协同育人体系建设的意义化学专业协同育人体系建设是在“三全育人”体系建设背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重大且深远。
化学专业协同育人体系建设能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通过跨学科的协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化学专业领域的专业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化学专业协同育人体系建设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通过参与跨学科合作项目,学生可以接触和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从而形成更加立体和完整的知识结构,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化学专业协同育人体系建设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和项目合作,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科研和实践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化学专业协同育人体系建设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职业成就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通过不断完善和深化化学专业协同育人体系建设,将有助于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优秀化学人才,推动我国化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构建协同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构建协同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现代社会,协同创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以这一背景,持续推进协同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设,对促进社会的技术进步,推动行业发展、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具有显著的意义。
首先,持续推进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设,可以帮助企业和机构方招聘到高素质和尖端技术的人才。
以合作伙伴为主题,让企业和学校之间形成有效的合作,既可以为企业提供具有可持续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又可以为企业提供高质量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
其次,加强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
要培养高层次的利用多种创新方法开展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学校应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实验室设施建设,加强各校出口入口实现科技转移和技术转化,加强学科交叉与学科融合,构建开放式课堂和内容丰富的研究环境,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促进创新氛围的形成,使创新思想更加普及。
再次,持续推进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设,可以增强各种服务的能力。
学校的研究生培养,应以服务社会发展为核心,以探索、应用新技术、新理念为宗旨,更好地满足社会和行业的技术需求,更有效的发挥学位研究生的社会服务作用。
最后,建立灵活的协同创新的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有利于促进学术界和行业之间的合作。
研究生应及时掌握学术前沿和行业发展动态,参与企业和学校间的合作研究,将学术前沿和行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协同创新,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摘要:“双高计划”的实施对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所以在现阶段高职院校改革中,必须结合时代趋势,加强科研管理工作中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对以往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及时进行改进,使其更加适应现代化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文将主要围绕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创新体系建设展开,分别从思维导向和平台建设以及风险防控等方面进行系统化介绍,以此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科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引言:双高计划实际上在提出的时候,主要是为围绕我国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试图通过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推动教学改革,真正提高高职院校的专业性,使其适应现代化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培养大批专业性较强的应用型人才。
在这一背景下,要想完成相关战略目标,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引领和助推区域支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日常工作展开中,注重科研能力的提升优化。
特别是要加强高职院校的科技研发能力,积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大科研人才的输出力度,从而为双高计划的建设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支撑。
创新对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当前工作中,高职院校需要将科研管理水平提升放在发展的重要位置,通过多部门联动,进一步提升学校内涵建设,使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可以得到深化发展。
一、树立科研强校的思维导向高职院校科研系统创新体系在进行建设时,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调整转变,相关领导者和工作人员应该着重认识到科研水平对于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科学研究时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支撑,科研能力的提升对于学校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以及产教融合能力的提升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创新变革时,始终需要从实际出发,紧跟时代趋势,不断加强科学方面的研究,为教师参与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协同育人模式下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协同育人模式下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的培养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高职本科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课程体系构建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实现高职本科教育的有效育人目标,各高校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在这一背景下,协同育人模式应运而生,并在高职本科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协同育人模式下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探讨。
一、协同育人模式概述协同育人模式是指在高校内部各专业之间或者是高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积极进行合作,共同培养学生。
该模式以专业间的交叉合作和资源共享为基础,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协同育人模式要求各个专业之间进行协同合作,形成全面的育人体系,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和项目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
二、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1. 整合课程资源在协同育人模式下,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整合各专业的课程资源。
各专业之间可以共同开设一些通识课程,比如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人文科学等,这些课程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扩展学生的视野。
不同专业的核心课程也需要根据职业发展需求进行整合和共享资源,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
2. 跨学科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下,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需要实现跨学科融合。
通过搭建跨学科的教学平台和课程体系,将工程技术、管理学科、文理学科等进行融合,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可以开设跨学科的项目实践课程,让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或者科研项目,从而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实践教学环节协同育人模式下,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专业课程还需要加强实践环节,比如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双高建设背景下校企协同创新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及社会服务能力研究
双高建设背景下校企协同创新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及社会服务能力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在双高建设背景下,校企协同创新如何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及社会服务能力。
在我们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我们讨论了双高建设背景下的校企协同创新、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研究发现,校企协同创新可以有效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使专业课程更适应行业需求;校企合作也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加强校企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在我们总结了校企协同创新对专业建设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影响,强调了校企合作对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性。
这对于推动学校发展和提高社会服务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双高建设、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专业建设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影响、提升。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校企协同创新提升高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及社会服务能力,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尤其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和市场需求,高校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体系和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本研究将针对双高建设背景下的校企协同创新,探讨如何提升高校的专业建设水平以及社会服务能力,以期为高校的发展和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在当前双高建设背景下,实现校企协同创新对于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及社会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校企协同创新可以促进高校与企业资源的共享与优化,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通过密切合作,双方可以共同探讨并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推动专业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
校企协同创新有助于破除传统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界限,打破研究领域的局限性,推动创新能力的提高。
通过跨界合作,可以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多学科融合,提升专业教育的创新力。
最重要的是,校企协同创新能够使学校更加贴近社会需求,拓展社会服务能力。
通过结合实际需求,开展相关项目研究与合作,可以推动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的有效结合,培养更具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
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协同发展策略探究
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协同发展策略探究摘要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发展的核心内容,学位点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重点,两者密切相关但又有所区别,在理清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两者关系进行分析,提出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在顶层规划、建设路径、建设重点、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协同发展策略。
关键词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协同发展策略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而最主要的依托就是学科,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在学校发展和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
学位点是现代大学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是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工作。
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密切相关但又有所区别。
若不能正确处理学科建设与学位点建设的关系,会产生片面追求学位点数量和规模,“重申报、轻建设”会导致学位点发展与学科发展目标相脱节,制约学科水平与人才培养的协调发展,从而影响研究生质量保障制度的自觉建立。
因此,研究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的概念内涵、理清相互关系,并在提升高校办学水平的共同目标前提下提出两者协同发展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1 相关概念界定1.1 学科、学科建设国内外不同的学者对学科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界定。
在西方,学科最原始的涵义是指各门知识,尤其是医学、法律和神学。
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在现代学术研究中,虽然学科的定义并没有得到统一的规定,但是它大致包括这两个方面:学科是一定科学领域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即科学技术的某一领域或分支;学科是围绕着特定的知识理论体系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组织机构,它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学科目、学问分支和学术组织。
学科建设是指学科主体围绕学科方向、队伍、基地,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对学科进行持续、长期的软、硬件投入,促进学科水平提高的过程。
学科建设它包含三个要素:(1)构成科学学术体系的各个分支;(2)在一定研究领域生成的专门知识;(3)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的人员队伍和设施。
对高校而言,学科建设则主要涉及学位点设置、学科门类、学科结构与体系、交叉学科的形成等问题。
“三全育人”体系建设背景下化学专业协同育人体系建设研究
“三全育人”体系建设背景下化学专业协同育人体系建设研究一、化学专业协同育人体系的意义1.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传统的单一学科体系往往局限了学生的视野和综合能力。
而采用协同育人的体系,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化学专业的获得其他学科知识的锻炼,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2. 培养跨学科领域的创新人才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跨学科交叉的时代。
化学专业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设,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跨学科能力的人才,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
3. 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采用协同育人体系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得学生更容易融入跨学科团队,提高了团队的整体学术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能力。
1. 设置跨学科选修课程在化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一些和其他学科相关的选修课程,让学生选择这些课程进行学习。
比如设置物理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课程、化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课程等等。
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开展跨学科项目实践活动开展跨学科的项目实践活动,让化学专业的学生和其他学科的学生一起参与到项目实践中,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构建师生交流平台建立跨学科的师生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师生交流与合作。
可以举办跨学科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等活动,让师生之间更多地进行交流与合作。
在实践中,有一些高校已经在化学专业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其他高校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优化课程设置,突破专业壁垒一些高校在化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将一些与其他学科相关的课程纳入到了化学专业的教学体系当中,让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学习到不同学科的知识,从而打破了传统专业学科的壁垒。
2. 开设跨学科实验课程,提升综合素质一些高校开始将不同学科的实验课程进行整合,设计了一些跨学科的实验课程,并允许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参与到实验中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学科—专业”协同建设保障体系研
究
摘要:“学科—专业”的协同建设能促进高校整体的办学水平的提高。
本文从树立“学科一专业”协同建设的理念、构建合理的组织机构、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四个方面,探讨了“学科一专业”协同建设的保障体系,为二者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科一专业”协同建设;保障体系
一、树立“学科一专业”协同建设的理念
学科建设水平是反映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专业建设水平则反映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协同发展既是高校升华学科知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也是高校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教学原则。
只有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互支撑、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推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一)树立长期不懈的协同建设意识
“学科一专业”协同建设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一个建设过程,建设中不仅要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意识,而且要有专业特色。
“学科一专业”协同建设更应该和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和时代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只有树立长期建设的意识,树立具有前瞻性的建设理念,才能打造出与时俱进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科一专业”协同建设体系以及教育体系。
(二)树立“学科一专业”自成体系的建设风格
在“学科一专业”协同建设过程中,既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也不能简单地将两者的建设体系简单拼凑起来,要树立兼容并蓄的发展理念。
学科建设要始终注重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建设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要合理搭建基础理论研究和专业方向建设相融合的逻辑结构,为学科的长远发展奠定深厚基础。
(三)树立服务经济社会的服务意识
社会环境不断的发生变化,“学科—专业”建设就要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及时地调整“学科—专业”的结构,以适应新的形势。
这种调整要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趋势来进行,但要立足自己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不能偏离自身的建设目标。
二、构建合理的“学科一专业”协同建设的组织机构
高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有着内在协同关系,[1]合理的学科专业组织机构是促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协同建设,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组织机构的建设可以考虑两种组织结构相结合的模式,这两种组织结构分别是“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和“集群化”的组织结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知识和信息的共享,使管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由于这种组织结构层级少,便于知识、信息在学科、
专业间快速传递,且失真率低,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者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提供了极为顺畅的学术活动空间。
同时,为适应大科学背景下学科发展趋势,促进学科与专业建设的紧密结合,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中融入具有活力的、能有效促进学科与专业之间相互协调与相互支撑“集群化”的组织结构。
这种组织结构以相近学科组成学科集群,同时以学科为组织实体,对教师和学科群中的实验室、实践基地、学生专业实验室、等资源进行统一配置和有效利用。
这种综合的组织模式,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不但有利于相关学科资源的共享,而且有学科的高度分化和学科的高度综合;从专业建设的角度来看,有利于实现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多样化;从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相互支撑角度来看,有利于集中优质资源丰富相关领域的知识结构,为相关领域学科发展培养后备人才。
三、制定科学的“学科一专业”协同建设发展规划
高校的学科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应与高校的总体规划、人才培养规划等相吻合,这样才能集中优势资源,提高“学科—专业”协同建设水平,从而提高整体办学水平。
学科建设要以增强学科优势和特色为根本,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学科发展定位,坚持“突出特色,重点扶持”的学科发展原则。
即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高校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作用,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
头,构建特色优势学科群,发挥学科的集成优势,带动和促进相关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将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教学与研究基地资源共享、资金投入、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纳入学科建设规划。
专业建设以夯实基础、培育特色为重点,遵照“控制规模,适度发展”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专业布局,以形成结构合理、交叉渗透、优势互补的专业体系。
专业建设重在明确专业发展方向,要达到专业建设的总体效应和各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和相互协调。
建立学院负责学科建设的宏观指导与院系负责专业建设的两级管理体制,要把“学科—专业”协同建设作为学院发展的核心,要定期研究社会需求和学科专业发展方向的适应性,要不断强化专业办学条件;要坚持改革和创新精神,不断完善“学科—专业”队伍建设,使“学科—专业”协同建设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四、建立健全“学科一专业”协同建设的管理制度
(一)建立健全院长全面负责制
院长全面负责“学科—专业”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制定“学科—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积极支持“学科—专业”建设团队的工作,研究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和措施,营造“学科—专业”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建设互动机制
长期以来学科和专业的含义常被混淆,把专业等同于二级学科,这样必然造成学科之间各自独立分割,资源不能共享。
但是,虽然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目标和建设功能不同,二者又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专业建设的内容融入到学科建设中去,以专业建设促进学科建设,“学科—专业”协同建设才能够达到其预定的目标。
要通过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术成果的转化,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为专业建设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要通过专业建设中培养出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多出科研成果,丰富专业知识,用最新的专业知识丰富学科的知识体系。
因此,专业建设必须包括学科建设的内容,学科建设也必须考虑为专业建设服务。
(三)制定与完善“学科—专业”建设的评估体系
评估对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己经成为“学科—专业”建设的“推动器”。
为了适应现代“学科—专业”协同建设的趋势,促进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相互支撑,需要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协同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在“学科—专业”协同建设评估时,要站在学科、专业的战略高度,系统地考虑“学科—专业”协同建设情况,不能把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相互分割;既要评估学科学术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专业课程的开发情况,还要评估学科、专业相关资料的共享情况;同时,要建立“学科—专业”
协同建设自我评估的长效机制,使自我评估逐步做到制度化、规范化。
总之,高校应把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制定统一的学科专业建设协同发展规划,统一考虑建设内容,制定统一的建设方案,统一协调学校的各种资源,采取协调发展的共同对策,使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