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委员如何看待和解读“中西医并重”呢

合集下载

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工作方针阅读理解

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工作方针阅读理解

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工作方针阅读理

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工作方针,其意义在于充分发挥中西医的优势,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

首先,中西医并重可以充分发挥中西医的优势,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中医和西医各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预防和调养;西医注重病因和病理机制的研究,强调对症治疗。

中西医并重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提高医疗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中西医并重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

中西医并重可以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医疗卫生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不同需求。

最后,中西医并重可以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西医并重可以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促进医疗卫生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工作方针,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应该积极推动中西医并重,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王国强委员:中医药要在医改中发挥重要作用

王国强委员:中医药要在医改中发挥重要作用

王 国强认 为 ,温总理在报 告 中对 中
医药提出的要求 , 体现 了党 中央 、 国务 院
对 中医药和 民族医 药工作 的高度 重视 ,
是贯彻落实十七大提 出的 “ 坚持 中西 医
总理在报告 中强调 “ 充分发 挥 中医 : 建设
药 和 民族 医 药在 防 病治 病 中的重 要 作 用 ” 是基于对 中 医药 “ 、 、 、 特 , 简 便 验 廉” 义。q : 对 疾
连 医疗保 障制度 比较完善 的美 、英等发
达 国家也在不断改革探索 。我国是发展
生保障基础较差 ,因此我 国医改必须 考
国文f
虑 中医药 、 民族 医药 的特 点 , 充分 发挥中 : 挥 中E
医药在深化 医药卫 生体制改革 、缓解 群 : 要作. F
中国家 , 农村人 口占多数 , 推动医改 的难 度更大 。“ 向明确 , 方 前景光 明, 但我们要
展 民族 医药 ,加快 民族 医药 和民族 医医
院的建设 ,同时要促进非公 中医医疗机 构 的发展 ,形成 既有 中医院又有民族医 院 、既有公立 中医院也有 非公 立的中医 医疗机构的多层次 、 多形式 、 满足群众多 方面需求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
王 国强指 出 ,在基 本医疗保 障体 系 建设 中 , 充分发挥 中医药作 用 , 要认 真研
并重 ” “ 、 扶持 中医药 和民族 医药事 业发 展” 的具 体体现 , 是对 2 0 也 0 8年政 府工
作报告提出 的 “ 要制定 和实施 扶持 中医
药 和 民 族 医 药 事 业 发 展 的措 施 ” 的 进 一
色优势 的深刻认识 ,完全符合我 国的现 一 健 康
实 国情和卫生 事业 、中医药工作 的发展 : 变革

中西医结合必须中医为主西医为辅

中西医结合必须中医为主西医为辅

中西医结合必须中医为主西医为辅中西医结合在医学领域逐渐得到认可和应用,它充分发挥了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为患者提供全面、高效的医疗服务。

然而,对于中西医结合模式中中医和西医的地位和作用,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在我看来,中西医结合中,中医应当起到主导地位,而西医则作为辅助。

首先,中医作为我国悠久的医学传统,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注重辨证施治,强调整体观念。

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经络等多个方面,通过病人的病症、气色、舌诊等方面进行辨证施治。

这与西医的解剖生理学、病理学等科学手段形成鲜明对比。

因此,在中西医结合中,中医应当发挥其独特的作用,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调理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调整气血循环,起到根本治疗的作用。

其次,中医注重预防和保健,可提高人体整体免疫力。

中医强调“上工治未病”,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起居作息等方面,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而西医主要注重治疗已经出现的疾病,通过使用药物或手术来控制疾病的发展。

因此,在预防和保健方面,中医的作用远远大于西医。

在中西医结合中,中医可通过推广中医保健知识、开展针灸、中药养生等方式,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预防疾病的发生。

第三,中医药对某些疾病有独特的疗效,西医无法替代。

中医药在祛病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临床效果。

例如,中药在治疗慢性肝炎、湿疹、失眠等疾病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

而西医则在急性疾病、外伤、手术等方面具有更强的治愈能力。

因此,在中西医结合中,中医药可以拓宽西医治疗的范围,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最后,中医作为我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和保护。

传统中医理论和经验积累了数千年,它承载了我国人民对于生命、健康的探索和智慧。

中医的发展和传承,可以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与传播。

因此,在中西医结合中,中医应当被赋予主导地位,得到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中,中医应当作为主导,西医为辅助。

中医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并注重预防和保健,对某些疾病有独特的疗效,同时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病重的措施认识和理解

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病重的措施认识和理解

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病重的措施认识和理解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中西医疾病防治的基本原则之一,指的是在预防疾病发生和传播方面,以预防为主,通过采取预防措施降低疾病发生的概率;而在疾病已经发生或者传播过程中,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

在预防疾病方面,中西医结合的措施包括:
1. 中医预防:包括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中药预防等,例如中医推崇的“养生”,包括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
2. 西医预防:包括疫苗预防、服用药物以预防某些疾病等,例如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
3. 综合措施:中西医结合,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预防措施,例如在疫情防控中,结合中医药疗法和现代医疗设备,进行有效的疾病预防。

在治疗疾病方面,中西医结合的措施包括:
1. 中医治疗:运用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如中药治疗、针灸、拔罐等疗法;
2. 西医治疗:采用西医的治疗方法,如手术、药物治疗、放疗、化疗等;
3. 综合治疗:中西医相结合,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例如对癌症患者采用中医辩证施治与西医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总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中西医疾病防治的原则,强调在预防疾病时以预防措施为主,降低疾病发生率,而在治疗疾病时,综合运用中西医的治疗方法,提
高治疗效果。

中西医之争的看法

中西医之争的看法

中西医之争的看法中西医之争是指中医学和西医学在医学领域中的理论、实践和治疗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和争议。

这种争议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医学体系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看法:支持中医的观点:1.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注重身体的平衡和和谐。

这与西医的分析和分治方法有所不同。

2.个性化治疗:中医注重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和生活环境,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中草药治疗:中医常采用中草药等自然资源进行治疗,一些支持者认为这有助于减少化学药物的副作用。

4.长期效果:一些人认为中医治疗能够在长期内调理身体,改善整体健康,而不仅仅是解决症状。

支持西医的观点:1.科学证据:西医强调科学方法,注重临床试验和大量实验证据的支持。

一些人认为这种方法更可靠。

2.病因病机:西医注重病因学,强调对疾病的生理和病理机制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更直接地针对疾病。

3.先进技术:西医在医疗技术和设备方面更为先进,如影像学、微创手术等技术的应用。

4.迅速缓解症状:西医治疗方法通常能够更迅速地缓解症状,适用于一些紧急情况。

中立和整合观点:1.综合治疗:有人认为,中西医各有其优势,可以根据具体病情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充分发挥两种医学的长处。

2.个体选择:不同的人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更倾向于中医或西医,治疗选择应该基于患者的偏好、病情和医生的建议。

总体而言,中西医之争并非是非黑即白的问题,更应该以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为重,探索中西医整合的可能性,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中西医结合必须中医为主西医为辅

中西医结合必须中医为主西医为辅

中西医结合必须中医为主西医为辅中医与西医是指中西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两者来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并具有各自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西医结合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被广泛讨论和应用。

然而,中医应该作为中西医结合的主导力量,而西医则是辅助的角色。

首先,正确认识中医的核心理论和治疗方法是中西医结合的基础。

中医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基础,通过观察人体的整体状况,运用诊断方法如望闻问切来判断疾病的病因和机制。

中医注重平衡和整体观,强调调理和预防,提倡“因人而异”的治疗方式。

相比之下,西医则倾向于以疾病的解剖、生理学和病理学为基础进行诊断和治疗,更加注重对症治疗和药物的使用。

因此,中医作为中西医结合的主力,能够提供更全面、系统和独特的治疗观点。

其次,中医与西医在治疗方法上的差异也决定了中医应该为主导力量。

中医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

这些方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疗效,被广大患者所信任和接受。

相反,西医主要以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对于慢性病和一些复杂病症的治疗相对有限。

因此,将中医作为主导力量,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多样化的治疗需求。

此外,中医在中西医结合中的作用还体现在预防疾病和调节健康方面。

中医重视强调防病治未病的理念,通过调理身体、调节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来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这一方面与现代个体的追求自然、健康生活方式的要求相符合,也是中医在中西医结合中的特色。

而西医则更多地是在疾病出现后进行诊断和治疗。

因此,中医在预防疾病和调节健康方面的优势使得它应该作为中西医结合的主导力量。

尽管中西医结合是一种有益的医疗模式,但我们不能忽视中医在其中的主导作用。

中医作为我国悠久的医学传统,其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治疗方法都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推动和实施中西医结合的过程中,中医应该作为主导力量,西医则是辅助的角色。

只有通过明确中医的地位和作用,为中医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才能实现中西医结合的理念,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

看待中西医并重

看待中西医并重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写入了“中西医并重”。

这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我国当前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调整各种社会建制之间的利害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显然,“中西医并重”不是一个科学命题,而是一个政策命题。

把“中西医并重”作为科学命题去理解是大错特错的。

众所周知,我国政府在50年代初创造了一些中医建制。

其中有些建制的设置甚至是史无前例的。

“医院”本是一个西医概念,中医是不需要什么医院的。

50年代初,我国只有4家中医医院。

现在却扩张到了2680多家。

中医中药并不适合于进行大学教育。

全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药。

除中国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以政府的名义创办了以传统医药为教学内容的大学。

但是,在我国具备发本科以上文凭的中医药大学却从无到有,目前已经达到了51所。

尽管中成药生产缺乏标准化生产的科学技术基础,因而也完全不符合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基本要求。

但是,我国专业的中成药生产厂家却荒谬地发展到了1100多家。

诸如此类的中医社会建制的建立,为我国累积了许多积重难返的社会问题。

为有足够的时间来调整各种利害关系,使某些不能很快解决的社会矛盾得到缓冲,中共中央做出了“中西医并重”的政策表述,应该说,这是符合当前我国国情的。

但是,我们必须对这个提法赋以科学的内涵。

否则,我们就要犯“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

比如说,我们不能把“中西医并重”机械地理解为“一半对一半”。

那种企图把中医这个已经衰落的“小弟弟”再扶持成承担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重任的“老大哥”的想法,更是严重脱离实际,荒唐透顶。

据笔者查证,建国之初,我国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38万,其中中医生27.6万。

由于当时我国的国际政治环境和国内科学技术条件严重制约了我国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在毛泽东主席的倡导下,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中医”的战略。

在实际执行这个发展战略的时候,甚至走向了“关键是西医学习中医”的极端。

5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个战略方针的选择是错误的。

尤其是“西医学习中医”的错误做法在我国导致了蔑视科学、神化中医的坏风气,并且累积了相当多的体制弊端。

“两会”大家谈:中医药发展的路径选择

“两会”大家谈:中医药发展的路径选择

“两会”大家谈:中医药发展的路径选择作者:王莉莉来源:《中国对外贸易》2014年第04期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如何为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彰显古老医学和文化的现代魅力?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关于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相关议案和提案亮点颇多。

将中医药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的提案是建议将中医药发展列为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重视,大力推进。

这个提案得到了不少政协委员的支持。

“主要是考虑到中医药的发展确实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应该肩负的重要责任,因为中医药包括各民族的医药,是我国各民族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以及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医学科学。

时至今日,中医药仍然在为维护人民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和西医药一起成为我们国家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发展中医药,对于维护人民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国强说。

深化中医在医改中的作用“中国式医改的解决方法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就是中医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杨金生建议,要深化中医在医改中的作用,这也将有利于推动医改取得成功。

我国人口众多,医疗需求市场庞大,医疗费用开支巨大。

杨金生认为中医药有简便价廉的优势。

卫生部数据显示,2011年中医以4.01%的机构、6.36%的中央经费,完成了15.38%的门急诊和12.61%的住院工作量,而且平均每张中医处方比西医便宜33.12元,患者人均住院费用要便宜1279.62元。

另一方面,中医的传统手段比如食疗药膳、推拿按摩、针灸刮痧和太极拳等可以调整控制疾病相关危险因素,既能防病,又能治病。

但目前中医药和中医院发展现状并不理想,中医医疗服务各地定价偏低,导致在一些中医医院弃中从西、中医药人才流失、中医疹疗技术濒临失传,中医药创新不足、中医药人才匮乏、中医中药发展不相协调、中医药立法滞后等问题。

杨金生认为,“中国式医改要体现中国特色,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的方针;政策措施和资金投入上向中医药倾斜,深化中医药在医改中的作用,鼓励使用中医药服务,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让中医在医改中更多的承担预防、医疗、养生、康复等职能,让百姓便宜地看好病。

两会代表委员共谋中医药发展

两会代表委员共谋中医药发展

两会代表委员共谋中医药发展2012-03-09 来源:健康报大 | 中 | 小核心提示:如何为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彰显古老医学和文化的现代魅力?这是每年两会代表委员们的保留话题,今年也不例外。

/Articles/IEconomy/201203/20120309153300330_62734.html中医药作为我国重要的医药卫生资源,与西医药共同承担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重任,已成为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中医药文化作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也发挥着增进国人民族文化认同感、显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独特作用。

如何为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彰显古老医学和文化的现代魅力?这是每年两会代表委员们的保留话题,今年也不例外。

政协委员温建民:价格偏低或使中医药特色失传“北京市中医医疗机构仍在延续上世纪90年代的收费标准,针灸收费每次4元,推拿手法每次25元,涉及中医诊疗项目收费只有78项,有些中医特色诊疗项目根本不在报销范围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主任温建民表示,中医医院靠中医药诊疗收入难以为继,导致有些中医医院为了生存不得不大量增加现代诊疗手段,严重限制了中医药特色的发挥。

“要让中医医院真正发挥出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中医药服务项目合理定价是一道必须迈过的门槛。

”温建民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相关部门,摸清中医药特色诊疗项目的种类、开展机构和频率分布,研究不同级别和不同地区中医医院开展中医药特色诊疗项目的数量和效益;摆出影响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开展的人才技术因素和政策制度,包括服务价格、报销和补偿比例、支付制度和支付方式、医保是否涵盖门诊统筹、医院业绩考核制度等,从而科学地制定中医药服务项目收费价格。

温建民说,中西医在不同疾病的诊治上各有长短,有关部门应通过比较分析,对性价比相对较高的中医诊疗项目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就拿拇外翻来说吧,因为无需使用高值耗材,用中医方法做一对脚只需要5000元左右,大约是西医方法的1/6,但在定价明显偏低的情况下,拿什么来说服医生坚持采用这种方法呢?现在我可以做,但以后我的学生愿不愿意做就不好说了。

“中西医并重”方针出台始末

“中西医并重”方针出台始末

“中西医并重”方针出台始末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西医并重方针出台始末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一直非常重视。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提出了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

1991年,国务院要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及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要求各部委成立计划纲要起草小组,提出各自领域今后工作的基本方针。

卫生部于1990年下半年成立了纲要起草小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派田景福局长、林伟司长和我参加,那时,我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司长。

我和局领导以及司里的同志多次研究,建议将原来团结中西医的方针改为中西医并重,这一建议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扩大局务会上得到了一致赞成。

1990年8月-1991年2月,田景福、林伟和我多次参加了卫生部计划纲要起草小组召开的会议和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反复研究新的卫生工作基本方针。

在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了中西医并重方针,但计划纲要起草小组有不同意见。

有人说。

中医不能与西医并重,如果并重就是分散宝贵的卫生资源。

并提出,新的卫生工作方针应该是中西医协调发展。

以后,又多次开会,意见一直不能统一。

局领导决定向全国人大代表求援。

北京中医学院教授董建华、刘渡舟是全国人大代表、著名老中医,在中医界有着较高声望。

1991年3月25日-4月9日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召开。

此次会议将审议通过国务院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及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

一天,我来到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团驻地,董建华、刘渡舟同住一室。

说明来意后,我将中医药管理局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不同意中西医协调发展的理由一说,董建华说:中西医协调发展不行,还是中西医并重好。

刘渡舟说,各地卫生厅局的一把手多是西医出身,中医当了领导也是副手,这样很不好协调。

董建华说。

中西医并重这个议案我一定领衔提出,你先回去,我再找各地的中医代表商议一下。

国家文件中中西医融合表述

国家文件中中西医融合表述

国家文件中中西医融合表述中西医融合是指将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模式相结合,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医学体系。

在国家文件中,对中西医融合进行了明确的表述,以推动中医和西医协同发展,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一、国家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意义国家文件中指出,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药在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护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发展中医药事业,不仅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更是提升国民健康水平、推动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中西医融合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国家文件强调,中西医融合是建立在中西医学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有助于充分发挥中西医学各自优势,提高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综合效果。

中西医融合能够丰富医学体系,拓宽诊疗思路,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在重大疫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中西医融合模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中西医融合的推动和支持措施国家文件明确指出,要通过加强中西医融合的研究和实践,推动中医药在诊疗、康复、养生等领域的应用。

要加强中西医融合的人才培养,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要加强中西医融合的医疗服务模式探索和创新,推动医疗机构间的协同合作,提高疾病诊疗的效率和质量。

四、中西医融合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国家文件强调,中西医融合要坚持科学性和规范性,不搞迷信和伪科学。

要加强中西医融合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建设,推动中医药治疗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要积极推广和应用符合科学要求的中医药诊疗方案和药物疗法,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五、中西医融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国家文件强调,要加强中西医融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要加强与国际组织、机构和专家的合作,共同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播。

要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提高中西医融合的学术水平和临床应用能力。

总之,中西医融合在国家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意义、中西医优势互补的科学性、推动中西医融合的支持措施、科学规范中西医融合的要求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都得到了明确的表述。

中西医合作经验交流发言稿

中西医合作经验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们医院在中西医合作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西医合作成为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此,我谨代表我们医院,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在中西医合作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成果。

一、中西医合作的意义1.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中西医合作可以使中西医优势互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中医具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西医则具有先进的诊疗技术和设备。

通过中西医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两种医学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案。

2. 促进学科发展中西医合作有助于推动医学学科的发展。

中医和西医在理论和实践上各有侧重,通过合作交流,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推动医学学科的创新发展。

3. 传承中医文化中西医合作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通过中西医结合,可以将中医文化融入现代医疗卫生事业,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二、我们医院中西医合作的经验1. 构建中西医结合团队我们医院成立了中西医结合团队,由中医和西医专家组成。

团队成员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2. 开展中西医结合诊疗我们医院将中西医结合诊疗作为重点工作,鼓励中医和西医专家共同参与病例讨论、治疗方案制定等环节。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注重发挥中医优势,如中药、针灸、推拿等,与西医治疗手段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3. 加强中西医学术交流我们医院定期举办中西医结合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授课,促进中西医学术交流。

同时,我们还积极选派医护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了解最新医学动态。

4. 深化中西医科研合作我们医院注重中西医结合科研,鼓励中医和西医专家共同开展科研项目。

近年来,我们成功申报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5. 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我们医院重视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设立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培养具备中西医双学位的复合型人才。

中西医协同发言材料

中西医协同发言材料

中西医协同发言材料尊敬的评委和观众们:大家好!我今天要讨论的话题是中西医协同。

中医和西医是世界上两种重要的医学体系,各自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西医协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推广,因为它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医和西医的特点。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通过平衡体内的阴阳和五行来维持健康。

中医治疗常采用中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以调理身体内部的能量流动。

西医则注重疾病的病因与病变,通过临床检查、药物治疗和手术等方法来治疗患者。

中医和西医在理论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有很多共同点。

中西医协同的提出是为了综合利用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提供更完善的医疗服务。

中西医协同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西医协同可以提高医疗质量。

中医和西医在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上有各自的优势,通过结合两者的长处,可以得到更全面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其次,中西医协同可以减少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

西医药物治疗常常会产生一些副作用,而中医治疗则以调理身体的能力为主,可以减少对药物的依赖,从而减少了患者受药物副作用的风险。

另外,中西医协同还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中医的治疗方法注重个体差异和心理健康,可以更好地照顾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当然,中西医协同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方法差异较大,需要医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对于医生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中西医协同需要改变现有的医疗体制和机制,提供更好的协作和合作平台,协调好中西医合作的各个方面。

此外,中西医的合作和交流还需要加大力度,加强双方的沟通和理解,建立起共同的语言和目标。

为推动中西医协同的发展,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首先,要加强中西医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医生的综合能力。

中医和西医的教育应该更加注重互补性和协同性,培养具备中西医知识与技能的医生。

两会中医药代表发言稿

两会中医药代表发言稿

两会中医药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主席、各位代表:
大家好!我是一名医药代表,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发言,为大家分享一些与中医药相关的观点和建议。

首先,我想强调中医药在保健和疾病预防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医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和知识,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

尤其在慢性病防治、健康管理以及亚健康状态的调理方面,中医药能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对促进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福利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我愿意提出关于中医药发展的建议。

我们应该积极加强对中医药的保护和传承,依托科技和创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鼓励和支持中医药与西医结合的研究,促进中西医药优势互补、互学互鉴,提升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同时,要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专业人才,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我想呼吁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医疗资源。

加强与国际组织、各国医药机构的合作,推广中医药的国际认可和应用,有助于促进中医药的全球传播与发展,以及增强中国在医药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在此,我代表中医药界,对相关政策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医药事业一定会取得更
加辉煌的成就,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关于中医药发展的重要论述

关于中医药发展的重要论述

关于中医药发展的重要论述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在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关于中医药发展的重要论述,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价值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得到了充分肯定。

为了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传承精华,注重传承古训、医案等珍贵文化遗产,弘扬中医的诊疗技术和用药经验。

同时,要勇于守正创新,不断探索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结合点,开展科技创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二、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大中医药振兴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中西医并重是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的基本方针。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要不断完善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等方面的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提升中医药的整体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同时,要积极探索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合作模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世界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

三、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和康复、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等方面作用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尤其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和康复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中医药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减轻患者症状、缩短病程、降低死亡率。

因此,应加大对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方面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提高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对能力。

四、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和国际化,提高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为了提高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必须加强中医药的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

要制定和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推广应用国际通用的中医药标准和技术规范,促进中医药在国际市场的流通和使用。

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医学交流与合作,加强中医药的国际宣传和推广,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医学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总之,关于中医药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这些论述精神,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和康复、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价值,不断提高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医药业迎来中西医并重时代

医药业迎来中西医并重时代

医药业迎来中西医并重时代
国务院日前发布《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进一步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县级中医医院建设;开展重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与研究;积极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等。

专家指出,十二五规划凸显中医药在医改中的作用,中国医药业将进入中西医并重的时代。

人口老龄化为中医药发展提供空间
规划指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面临的健康问题日趋复杂。

一方面,重大传染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精神疾病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威胁日益加大,新发传染病以及传统烈性传染病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变化以及食品药品安全、职业伤害、饮用水安全和环境问题等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更加突出。

老年人面临身体每况愈下,多患有慢性疾病、经济能力衰减,中医的简便验廉对老年人慢性病治疗更具有操作性和现实意义。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组执行组长陈其广表示。

多元化办医利于中医药的发展
规划指出,优化配置医疗资源。

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

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及境外投资者举办医疗机构,鼓励具有资质的人员(包括港、澳、台地区人员)依法开办私人诊所。

大力提升基层中医药。

在医改过程中应坚持中西医并重

在医改过程中应坚持中西医并重

在医改过程中应坚持中西医并重发布时间:2009-11-19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提出——在医改过程中应坚持中西医并重[健康报 2009-11-18讯]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11月17日在广西梧州市开幕。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在会上强调,在当前推进医改的过程中,要始终把中医药摆在与西医药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桑国卫针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问题提出4点意见:一是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

二是要坚持中西医并重。

三是要坚持中医中药协调发展。

四是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推动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会上指出,各级政府应担负起领导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责任。

各地区、各部门要把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做好扶持和促进工作。

要逐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加强中医药法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地方中医药管理机构建设。

会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等主办,近700名中医药界人士将重点围绕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六位一体的工作布局和发展思路进行交流研讨。

大会还发布了《2009中医药发展研究报告》。

中医医院医疗服务量显著增长门诊人均医疗费113.36元,比综合医院低33.12元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4086.86元,比综合医院低1376.96元[健康报讯] 11月17日-18日,第三届中医药发展大会在广西梧州举行。

大会首度发布《2009中医药发展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近几年,中医医院的门诊服务量和住院服务量显著增长。

《报告》指出,2008年,医院诊疗人次为17.82亿人次。

其中中医类医院诊疗人次达3.02亿人次,占17.0%,较2002年增加了0.99亿人次;医院住院人次为7392万,其中中医医院为968万人,占13.0%,较2002年增加了515万人。

国务院对发展中医中药的几点意见-

国务院对发展中医中药的几点意见-

国务院对发展中医中药的几点意见正文:---------------------------------------------------------------------------------------------------------------------------------------------------- 国务院对发展中医中药的几点意见1986年1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了中医中药问题,会议对发展中医事业,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一、要把中医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中西医结合是正确的,但不能用西医改造中医。

西医要发展,中医也要发展,不能把中医只当成西医的从属。

有的医院要以西医为主,中医给予配合,有的医院要以中医为主,西医给予配合。

要给中医提供必要的医疗场所和条件。

要发展一些前门办店、后门办厂的传统的中医诊所、药店。

二、对中医科研问题要重视。

中国医药学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认真加以总结、研究,不能简单地以西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

三、对于中医的职称问题,要按照中医的标准来评定。

对一些老中医,应以实践为主评定。

卫生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出具体的评定标准和办法。

四、要认真搞好中药材的种植、收购和加工。

除少数稀缺贵重药材以外,一般中药材放开价格是对的。

中医治病开方因人、因时而异,不宜搞过多的中成药,要尽量保证中医开方治病所需要的饮片。

为加强对中医的管理和发展中医中药事业,会议决定:一、设立国家中医管理局,由卫生部代管,其主要任务是统一管理中医事业和人才培养等工作。

二、国家每年拨给中医补助费1亿元(包括中医教育)。

在1985年补助4300万元的基础上,所差的5700万元,由财政部安排4000万元,国家计委安排1700万元。

三、对加工、生产中药饮片实行免税政策。

具体办法由税务部门与医药部门商定。

会议要求,卫生部要尽职尽责,做好工作,使中医事业较快地发展起来。

李克强: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的方针

李克强: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的方针

李克强: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的方针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12(32)8
【摘要】2012年6月7日,太湖文化论坛中医药文化发展(南昌)高级别会议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专门为会议发来贺信,强调当前全球性公共卫生安全挑战日益增多,人类健康面临新的威胁,中医药大有可为。

【总页数】1页(P1013-1013)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中医药文化;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副总理;公共卫生安全;人类健康;会议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031
【相关文献】
1.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开创中西医结合新局面——回顾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45载[J], 火树华
2.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西医结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而奋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关于西医学习中医批示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J], 朱庆生
3.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 [J], 陈德华;杨春山
4.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 [J], 陆华平;葛余兆
5.李斌: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毫不动摇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会委员如何看待和解读“中西医并重”呢?
国务院2016年2月26日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落实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平等地位”。

那么,两会委员如何看待和解读“中西医并重”呢?
中国特色全科医师应兼通中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
国务院2016年2月26日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落实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平等地位”。

那么,两会委员如何看待和解读“中西医并重”呢?
“中国特色医药卫生制度”的核心是政府秉承“中西医并重”的基本原则,把“中西医结合”的指导思想贯穿到医药卫生的各项工作中去。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医疗实践中显示出巨大优越性。

2011年7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培养、使用和激励制度,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2015年11月,《关于推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提出将“中医药特色治疗”纳入签约服务内容,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提供群众欢迎的中医药服务”。

从我国基层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和缺医少药地区的长期医药卫生实践看,实行中西医“并重”和“结合”,已被证明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因此,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师应该具备西医药和中医药(或民族医)两种医学体系的知识结构,能为老百姓提供基本的中医适宜技术和诊疗服务。

全科医生有点名不符实
然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现行的全科医师教育、培训和基层医疗工作中,“中西医并重”的原则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主要表现在:
1.培养模式不相适应。

目前各类医学教育(西医、中医)都将全科课程作为医学教育的一部分,但是相当一部分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仅有部分院校将其作为必修课。

在西医院校医学教育中,教育内容基本是西医课程体系,5年本科医学教育中仅有60~80学时的一门中医课程,显然难以达到了解和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中药、针灸推拿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毕业后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仅安排两周的中医科室实训,也只能是蜻蜓点水。

这种模式所培养的西医全科医生,中医基本知识和技能薄弱,难以提供辨证施治和养生保健、中医适宜技术等医疗健康服务;在从事全科医生岗位工作时不能满足老百姓需要,也无
法承担国务院即将发布的有关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内容规定
的基本任务。

2.执业岗位设定不相适应。

目前,国家已全面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其中把全科医师分为“全科医师”和“中医全科医师”两类。

影响所及,一些地区在基层全科医师岗位设置时,照搬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早在2011年下发的《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将全科医学岗位划入17个临床类别医师执业专业范围,使得中医全科医师其执业岗位只能限于医院的中医科而不能进入全科医
学科工作。

随之而来,在进行万人全科医师需求数的统计时,中医全科医师也被排除在外。

即便在基层医疗机构,也往往出现这样的怪现象:一方面全科医师数量不达标,进入全科岗位的西医全科人员不能满足基层百姓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和慢病干预的需求;而另一方面能够在基层为百姓服务的中医全科人员又不能进入全科岗位。

实际上,目前中医全科的住院医师培训内容,不仅包括了中医各科知识、中医适宜技术、养生保健等,同时还包括了西医全科的全部相关知识。

以上海市中医全科医师培训为例,部分科目(如传染病等)与西医全科完全并轨,有效地保证了中医全科医师能够完全胜任基层全科医生医疗服务的所
有工作。

但是,在其全科住院医师规培结束时,依然定性为
“中医全科”,其执业范围和职业生涯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对全科医师的培养和全科医学服务的发展十分不利。

推行全科医学少不了中医
针对上述情况,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建立全科医师培养制度和即将出台的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强化全科医学培养力度。

医学院校应将全科医学内容作为医学生培养的必修科目,并显著增加其学时和教学内容,使每位医学院校学生都必须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知识。

完善全科医学教育内容设置。

加强全科医学的课程建设,逐步实现西医院校和中医院校统一的全科医学教育,建立包括西医和中医教学内容的统一课程体。

改进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不再划分中医和西医,西医院校和中医院校毕业的全科医学专业学生都应纳入统一的培训体系,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案、培训要求。

全科医师的继续教育应该按照基层全科医生服务内容和范围的要求,全面开展西医、中医的临床培训,成为一名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师。

改善全科医师的执业环境。

完成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师,不再区分中、西医类别,全部按照全科医学执业注册;设立全科医师岗位的医疗机构,也应将这些人员全部安排在全科医学岗位。

在确定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比例时,所有
获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全科医生(包括中医、西医)全部纳入统计口径。

别让“中西医并重”停留在纸面上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胡刚
方针政策落实不尽如人意
“中西医并重”作为我国卫生工作的方针之一,是由我国健康卫生事业的发展历史、中医药的特点、现实国情决定的。

然而,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医疗教学研究机构对于中医药工作的指示,特别是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落实“中西医并重”的方针,还不尽如人意。

主要表现在:
一是认识不到位。

对于中医药的理论基础、实际贡献、科学价值、推广意义认识模糊,认为中医药在当代只不过是补充医学、替代医学,导致发展中医药两头(政府和民众)热、中间冷,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中西医并重”衰落为一个“听上去很美”的概念。

二是政策不配套。

中医药与西医药在实践中并没有被摆到平等地位,存在以经济效益为指挥棒的短视行为,在宏观政策、经费投入、评价体系等方面还没有很好地发挥激励、导向及扶持作用。

三是制度不落实。

近年来国家层面有关中医药立法、规划、文件、讲话等频出组合拳,发展中医药的利好消息不可谓不多,但在制度的推进落实上差强人意,有些好的计划、措施
仍停留在纸面上,有关政府部门的执行力、督查督办的力度严重不足。

制度须有“刚性”而非“面子工程”
1.落实“中西医并重”方针必须保持制度刚性。

“中西医结合”
与“中西医并重”不可等量齐观,前者主要是方法论,后者体
现价值观。

“中西医并重”不是拉拉扯扯做个盆景,美其名曰“重视”、“结合”、“并重”了,甚至也不是比例多一点或少一点,其根本是要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的严肃性。

笔者建议对已经出台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督查、评估,对于落实不力的各级部门及有关单位进行追责。

2.从大卫生、大健康事业发展中落实“中西医并重”。

现有的
大部分中医药发展规划、制度及规定等是就中医药论中医药,没有比较,就很容易演化为“体内循环”,单方面看是“强化”了,总体上看却可能是“弱化”了。

这些政策很少从建设健康
中国方略中、从卫生事业大格局出发去谋划,看不出在布局、投入、政策上是否真的“并重”。

建议卫生事业主管部门统筹
中西医发展,要进行一体化谋划,要可量化、可比较、可考核。

3.振兴中医药要抓住教育这个根本。

目前,在发展中医药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特别是业务主管部门存在比较严重的重中医医疗、轻中医教育倾向,条块分割、政策不能打通,落实医教协同存在壁垒。

笔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全
国性、地方性中医药工作会议必须要有中医药教育机构参加,出台政策要广泛征求意见;二是在经费投入、项目安排等方面要专门切块扶持中医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保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源头活水;三是评价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要遵循中医药学科建设规律,不能只重“世界一流”、“国际标准”,忽视“中国特色”、“学科特点”,用统一、单一标准评价所有大学和学科貌似公平,实则不公。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授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