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六年级《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公开课教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公开课教案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89-90页的例1、以及“练一练”[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数学中“替换”的理念。

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去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特定问题的价值,并能灵活运用不同策略解决不同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通过感知使学生能更好的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白运用“替换法”解决问题时最关键是:紧抓关键句,得出两种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替换[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唤起相关经验。

1、口算练习出示: =?师:同学们,刚学完分数除法,你知道这一题怎样计算吗?(指名回答)生:把除法转化成乘法。

师:恩,也就是说用到了一个转化的策略。

同学们,你还学过哪些用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呢?生1:倒推。

生2:画图和列表。

师:对,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这一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2、师:在学习这一课之前,我们先来看这个天平,这是一个保持平衡的天平,你能用数学的语言说一说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重量之间的关系吗?(指名回答)生1:一个苹果的重量和两个梨相等。

生2:一个苹果的重量是一个梨的2倍。

生3:一个梨的重量是一个苹果的。

(出示第二幅天平图)师:这个天平也是保持平衡的,你能计算出梨和苹果分别有多重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回答,学生可能出现两种做法,400÷2、400÷4)课件动态显示把一个苹果换作两个梨,或两个梨换作一个苹果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大家用到了“换”的方法,其实早在1700多年前,有一位非常聪明的小朋友,他就用这个方法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是曹冲,这个故事是(曹冲称象)师:大象太重了,无法直接称出它的重量,曹冲是怎么办的?生:用石头重量代替了大象的重量,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得到了大象的重量。

小学六年级数学用替换的策略教案——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小学六年级数学用替换的策略教案——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小学六年级数学用替换的策略教案——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学中的替换策是什么,以及替换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2、通过实例,提高学生的替换策略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4、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二、教学重点1、理解替换策略是什么,以及它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了解替换策略与代数式的关系,学习如何运用替换策略来解决具体问题。

三、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实例,提高学生的替换策略应用能力?2、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意识?四、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听讲、讨论、举例以及师生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实例来比较真实地反映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替换策略在数学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讲述周围随时会遇到的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想一想如何解决它。

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学习。

2、引入课题教师介绍替换策略在数学中的应用,并陈述其重要性,以激发学生对于课题的兴趣。

让学生了解成语“化繁为简”在数学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运用替换策略可以将数学问题简化,使解决过程更加迅速和高效。

3、教授数学替换策略教师通过实例向学生讲解替换策略的定义、使用方法以及使用要点。

引导学生通过细心观察,理清数学问题的实质,从而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逐渐掌握之前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知识,以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

同时教师通过问答方式,刺激学生的思维潜力,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4、案例分析教师提供有趣而生动的案例,通过引导学生,使其能够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数学替换策略。

并利用真正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如何从中选取关键信息,如何将替换策略与代数式进行有机结合,最终有效地解决问题。

5、总结与作业教师总结今天的内容,并提出学生的作业。

让学生在课后巩固今天的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替换策略的应用,并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继续巩固学习成果。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4.1《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设计(1)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4.1《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设计(1)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4.1《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设计 (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4.1《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是本册教材中关于解决问题策略的一个知识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替换策略,并能够运用替换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替换策略的含义,并学会运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并能够运用一些基本的数学运算。

但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策略意识,不能灵活运用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认识替换策略,并学会运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替换策略的含义,并能够运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交流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替换策略的理解和运用。

2.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替换策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理解替换策略。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掌握替换策略。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

2.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知识。

3.教学用具:准备一些实物道具,用于展示和解释替换策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道具,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例如,可以用一些水果或者玩具,让学生思考如何平均分配。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理解替换策略的含义,并能够运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每组选择一个问题,运用替换策略进行解决。

最新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的策略》 教案

最新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的策略》 教案

教学过程一、实例引入,初步感知假设策略的魅力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生:略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策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师: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一题,请你口答出算式并解答。

师:为什么可以用720÷9来计算?师:这里还有一题,你能解答吗?请你自由读题师:从题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根据第一句话,你能找出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那第二句呢?师:和上一题相比,这道题难在哪里?(题中有两个未知量)板书:两个未知量。

这两种量是什么关系?(板书:倍数关系)那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1、小组活动一:师:现在请你根据自主学习单上第一大项小小研究员中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一一进行解决。

(大概15分钟讨论、交流)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你们的结果。

你们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把大杯换成小杯。

生:把小杯换成大杯师:“为什么要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者把小杯替换成大杯呢?”生:通过我们的学习,虽然大家有借助画图的,有直接思考的,但基本上是两种思路:一种假设把果汁倒入同一种杯子,或者全看作大杯,或者全看作小杯。

像这样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称它为假设。

(板书:假设)另一种可以列方程解答。

假设每个小杯容量是是x毫升,大杯容量是3x毫升,师:“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口头检验。

教师板书检验过程。

师:“同学们,回顾解决刚才问题的过程,思考为什么要假设?假设的好处?怎样假设?”小结:同学们,假设是一种策略,我们可以把两个量通过假设转化为一个量(板书:一种量),这样便于我们计算,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

在假设时我们要抓住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才能统一转化成一个量。

画图有助于我们理解题意。

假设时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可以列方程解决。

2、完成练一练独立解答。

同学板书。

为什么这道题假设全部买椅子而不是假设全部买桌子?总结:要根据两个量的倍数关系合理选择假设,运用假设的策略时,怎样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假设也很重要。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9课时《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研公开课教学设计(有配套课件)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9课时《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研公开课教学设计(有配套课件)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9课时《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研公开课教学设计(有配套课件)表格式教案,可下载配套课件,压缩包中有WORD文档,以下为部分预览:六上第七单元第1 课时主备人丁集中心小学张锴总第69 课时内容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P89-93 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1 新授课目标1.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用等量替换的方法使原来复杂的问题转化成较为简单的问题。

难点会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具杯子图。

学具资源表达在分析列式时,我们可以用等量替换的方法来解板书设计倍数关系总数不变杯子数变了相差关系总数变了盒子数不变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过程思考与研讨一、1.2.1.(1)(2)(3)迁移引新故事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简单地说说这个故 事?(学生说) 原来,聪明的曹冲是把无法称量的大象 “替换”成可以称 量的“石头 ”,从而解决了一个大家认为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那么今天这 节课我们就来学学曹冲这种 “替换 ”的策略。

演示。

1)老师把 720毫升的水倒入 9 个同样的小杯,正好倒满,每个小杯倒多少毫升?(学生口答)(2)如果老师把720 毫升的水倒入3 个同样的大杯,也是正好倒满,每个大杯倒多少毫升?(学生口答)(3)比较结果,看大杯与小杯的容积有什么关系?探究研讨教学例1出示例题。

指名读题。

分析探索:同样是720 毫升的果汁都倒入杯子里,这题与刚才的两题相比较,有何不同之处?(刚才两题是把果汁倒入到一种杯子里,而这题是把果汁倒入到两种不同的杯子里。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故事引入,初步感知[电脑出示]曹冲称象图片曹冲用什么称出大象的重量?为什么称石头的重量就能得到大象的重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用替换来解决问题?二、出示问题,探索运用[电脑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句话?[电脑出示]这里720毫升果汁既倒入6个小杯,又倒入1个大杯,要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该怎么办呢?学生说两种替换的过程。

为什么要把大杯换成小杯?四人小组合作。

要求1、画一画,选一种替换方法画出替换过程。

2、说一说,应该怎样替换,并且如何计算。

小组展示汇报。

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口头检验。

解决这个问题时,运用的是什么方法?这里为什么要用替换的方法?我们把两个量通过替换转化为一个量,便于我们计算。

有时可以借助画图来帮助理解。

三、拓展应用,巩固策略1、[电脑出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

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

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 杯牛奶呢?学生独立完成。

并说出想的过程。

为什么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2、[电脑出示]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网球,正好是100个。

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与例1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怎样替换?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替换的策略》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替换的策略》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替换的策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替换的策略》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替换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替换的意义,学会使用替换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解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在应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替换的意义,掌握替换策略,并能够运用替换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运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替换的意义,掌握替换策略,并能够运用替换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替换策略,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替换策略的实际应用。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发现替换策略的方法。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粉笔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本数学课本,一本练习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用最少的钱买到所需的物品?从而引出替换策略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了解替换策略的定义和应用。

如:有一个杯子,容量为500毫升,现在要倒入700毫升的水,应该如何操作?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可以将100毫升的水替换为200毫升的水,这样就可以达到700毫升的需求。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替换策略进行解答。

如:一个水池,原计划用20天完成注水,每天注入200立方米的水。

(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案精品

(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案精品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材第68、第6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一的第1~3、第9~14题。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替换”策略的价值,并进一步发展推理和转化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1.用等量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

2.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

课件。

谈话:我们每天写作业都要用到钢笔,请拿出你最喜欢的钢笔,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教师选择一支钢笔,问:你这支钢笔多少钱买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拿出自己的一支铅笔,问:老师这支铅笔值()钱。

老师想用这支铅笔换你这支钢笔,你愿意吗?(不愿意)为什么?(不公平)提问:请同学们帮老师一个忙,怎样才能公平地换到这支钢笔?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板书。

教师:我们用数学语言说1支钢笔的价格可以替换成()支铅笔的价格,或者说()支铅笔的价格可以替换成1支钢笔的价格。

教师:刚才老师与这位同学换笔,说明“替换”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谁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替换现象?指出:我们读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就是一个用“替换”来解决问题的典型事例。

既然生活中到处都有“替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板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

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回答:1大杯果汁可以替换成3小杯果汁,或者3小杯果汁可以替换成1大杯果汁。

(2)小组合作。

提问:这里的960毫升不仅装了2大杯,还装了6小杯,要求大杯和小杯的容量,该怎么办呢?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呢?小组讨论,教师出示思考题:①替换的依据是什么?②画一画,将什么替换成什么?选一种替换方法,画出替换过程。

③说一说,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3)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学生汇报时,教师用课件演示。

提问:有不同的替换方法吗?(4)学生列式。

教师:会列式吗?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替换方法列式。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使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出示问题,选择策略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例1。

2.引导交流: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大杯与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3.提问: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求每个小杯和每个大杯的容量,有什么困难?如果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而且知道正好倒了几个小杯,你会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吗?4.提出假设: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呢?全部倒入大杯呢?学生边读边看图。

学生回答。

学生观察回答。

二、自主探索,运用策略探索1: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教师结合例题中的示意图提问:(1)一个大杯可以替换成几个小杯?(2)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的依据是什么?(3)由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你想到了什么?(4)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6+3)个小杯。

根据上面的分析与理解,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板演整个过程:6+3=9(个)720÷9=80(毫升)……小80×3=240(毫升)……大探索2:除上面的这样替换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替换方法?交流中明确:将倒入6个小杯中的果汁倒入大杯中,根据“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3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1个大杯,6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2个大杯。

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1+2)个大杯。

引导: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可以怎样检验?交流中明确:要看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苏教版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设计.docx

苏教版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设计.docx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替换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89页例1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二、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体会画图、列表等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相关经验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齐说。

(解决问题的策略)2、今天我们首先从经常见的天平开始研究。

岀示一幅天平图,天平左边放1 个苹果,右边放2个梨。

3、师:大家看,这是一架平衡的天平,由此你能够知道1个苹果和1个梨的重量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吗?4、出示天平2,天平左边放一个苹果两个梨,右边放400克祛码。

师:第2架天平也是平衡的,根据两幅天平图,你能推想岀1个苹果和1 个梨各重多少吗?师:你是怎样想的?(可以把1个苹果换成2个梨或者把2个梨换成1个苹果)课件动态演示。

5、像这种换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上我们称为替换。

(板书:替换)其实替换的策略并不神秘,早在1700多年前我国占代就有一个叫曹冲的小朋友, 就用替换的策略演绎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你们听说过吗?(出示“曹冲称象”的视频)师:曹冲是如何用替换的办法称出大象的质量的?生:曹冲是用石头替换大象的。

下面我们就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新课一开始,就由学生熟悉的天平放水果这个众所周知的生活场景入手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替换,以“曹冲称象”的典故呈现,唤醒学牛己有经验中关于替换的经历,为理解替换策略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9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重温故事,感受替换策略课前游戏导入:1只大象两只小熊一只小熊2只小马4只小马2只小猪2只大象()只小熊一、初步探索倍数关系的替换师:在刚才的游戏中,我们都用到了什么策略?揭示替换,板书:替换可别小看这个换字,交换的换,替换的换,就是这个换字,它却是蕴涵着一种的数学方法。

而且这个方法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

早在1800年前的三国时代就有位7岁的孩子使用了这种换的方法,演绎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被传为一段千古佳话。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故事:电脑播放曹冲称象动画。

提问:曹冲中是怎样称出大象重量的? 他将大象替换成了什么?你能联系上面情节讲一讲它替换的依据是什么呢?小结:曹冲用石头代替大象,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曹冲称象的故事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替换确实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个策略能不能用到我们的数学学习中呢?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1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案与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1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案与反思

1 用“替换”的策略解
决问题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
如海学校陈泽学
1.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

2.在进行替换时,学生比较难理解为什么替换以后总量变化了,总量是怎样变化的。

【素材积累】
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旧像一支离弦的箭,嗖嗖地直向着生命的终点射去。

但我们无论怎样地气喘吁吁疾步如飞,也赶不上岁月那轻捷的步履。

她无声无息波澜不惊地带走纷沓的人群,卷走一个又一个朝代,不摘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停留,也不摘心灵的重重羁绊前稍一驻足。

无论历经了多少沧海桑田的变迁,她永远年轻、纯洁、轻盈、清澈如初。

时光不老人易老。

穿行摘一片又一片洁白的日子里,我们可曾朝涂曦霞,暮染烟岚,摘她的脉络里注进拼搏的汗水,把每一页洁白的日子都涂成一幅斑斓的图画,剪成一贴丰满的记忆?穿行摘一片又一片洁白的日子里,我们可曾删繁旧简,除去芜杂的枝蔓,抖落发黄的往事,省略多余的情节,向着既定的目标轻装向前。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引言在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中,学生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替换”策略,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替换”的含义、应用场景、具体方法等。

希望对教学工作者和学生们有所帮助。

“替换”的含义“替换”是指在进行数学计算或解题时,用一个方法或公式,将原问题转化成另一个问题,而且这个新问题的解法更加简单或直接。

这个过程也称为“代换”或“替代”。

“替换”应用场景在数学中,“替换”策略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

例如,有些问题可能会给出很多个数据,但是要想得到最终的结果,需要先将这些数据进行合并或简化。

此时,“替换”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替换”具体方法1. 合并同类项在进行一些类似于多项式之类的计算时,通过合并同类项,可以将一些困难的计算重新变成一个更加简单的计算。

2. 进行变形通过变形的方式,将原问题转化成为新问题。

这个过程可能会消耗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很多情况下都能够得到更加简单直接的结果。

3. 利用公式或式子在解决一些大型或复杂的数学问题时,通过运用公式或式子,将问题简化成为公式能够直接解决的问题。

这种方法常用于计算几何等高阶数学领域。

“替换”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在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学工作者掌握“替换”策略的运用。

对于学生们,需要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数学计算,解决一些困难的数学问题。

同时,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学生们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育,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总结本文主要介绍了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中“替换”策略的具体含义、应用场景、具体方法等。

掌握这种策略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加轻松地解决一些较为困难的数学问题。

因此,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应该共同努力,认真学习和掌握这种策略,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和水平。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案)主题简介《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是针对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的教案。

本教案以替换为策略,通过数学实例来帮助学生解决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等问题,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替换策略的含义和作用。

2.掌握运用替换策略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3.能够独立思考、创新应用替换策略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课题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实例向学生介绍什么是替换策略,以及在数学问题中为什么需要使用替换策略。

例如,找一道简单的加减乘除题,比如“10+5=?”,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将10替换成15,这个加法运算的结果会如何变化,让同学们自己尝试计算。

步骤二:讲解替换策略接下来,教师应该从理论上讲解替换策略的概念和意义。

例如,替换策略是指将某个数或量代入另一个式子中,来考察新式子的特点和性质,从而解决问题。

通过讲解概念,让学生理解替换的意义和作用。

步骤三:运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在讲解完替换策略之后,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列的课堂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运用替换策略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例如,选择简单的数学题目,让学生通过替换策略来解决。

步骤四:巩固练习在讲完替换策略之后,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掌握运用替换策略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步骤五:拓展应用在巩固练习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拓展应用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替换策略。

例如,讲解一些替换策略的拓展应用范围和实际运用,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运用替换策略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替换策略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能够独立思考、创新应用替换策略解决数学问题。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拓展应用的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89-90页例一、“练一练”、练习十七一、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进程中,经历策略形成的进程,深刻领会策略内涵。

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进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进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取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难点是使学生能感受到“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进程一、课前谈话,感知策略课件出示天平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取得的信息。

谈话:若是要在左侧放一种水果,使天平平衡,能够如何放?你如何想的?二、自主探索,体验策略1、创设情境,呈现信息课件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1。

正好都能够倒满。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3谈话:你发觉了哪些数学信息?你如何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2、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让学生按照信息提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一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一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一个大杯比一个小杯的容量多多少毫升?…………3、自主交流,寻求策略(1)引导探讨谈话:你想用什么方式明白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同窗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先独立试探,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参与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情形。

(2)汇报交流学生出现的想法可能有把大杯换成小杯把小杯换成大杯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楚自己是如何替换的,替换的依据是什么。

4、回顾反思,表现价值。

引导学生反思适才的两种方式都是按照杯子之间的容量关系,把两种不同的杯子换成了同一种杯子。

让学生说一说如此换有什么益处。

5、列式表达,成立模型(1)引导列式让学生独立列算式表达适才替换进程试探和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
问题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初步感知
[电脑出示]曹冲称象图片
曹冲用什么称出大象的重量?为什么称石头的重量就能得到大象的重量?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用替换来解决问题?
二、出示问题,探索运用
[电脑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句话?[电脑出示]
这里720毫升果汁既倒入6个小杯,又倒入1个大杯,要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该怎么办呢?
学生说两种替换的过程。

为什么要把大杯换成小杯?
四人小组合作。

要求1、画一画,选一种替换方法画出替换过程。

2、说一说,应该怎样替换,并且如何计算。

小组展示汇报。

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口头检验。

解决这个问题时,运用的是什么方法?这里为什么要用替换的方法?
我们把两个量通过替换转化为一个量,便于我们计算。

有时可以借助画图来帮助理解。

三、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电脑出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

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

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 杯牛奶呢?
学生独立完成。

并说出想的过程。

为什么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
2、[电脑出示]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网球,正好是100个。

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与例1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怎样替换?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
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学生独立完成并核对。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3、学校买来5个足球和10个篮球,共计700元。

每只足球比每只篮球便宜10元。

足球和篮球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四、小结全课,优化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