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美点探异求同_行道树_同题异构之认识_邹小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学刊
○邹小飞
(南京树人国际学校,江苏南京210003)
[摘要]“同题异构”
并不像一般所说的“一文多教”那样简单。“同题异构”的“异”也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策略的“异”,更指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通过《行道树》一文的同题异构的比较可以发现,教学方式和策略的“异”是外在的“异”,而教学内容的“异”才是内在的“异”,“异”终究要根据“学情”而定,只有选择有价值的教学点,探异求同,才能使语文课堂异彩纷呈。
[关键词]同题异构;
行道树;探异求同;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1)07-0001-03
寻找美点探异求同
———《行道树》同题异构之认识
一、引子
什么是“同题异构”?比较现成的说法就是“一课多教”“一文多教”。就是指面对同一篇课文,有不同的教学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式。问题是,“同题异构”的“同”是否就意味着教学目标的相同?其“异”,除了教学策略和方式的“异”,是否还有其他可能?
在此,谨以《行道树》一文为例,以余映潮老师“选点阅读”的方法做一次同题异构的尝试。
二、设计
《行道树》教学设计一(一)教学目标
1.多角度进行美文朗读,感受文章丰厚的内涵。2.品味文章的精美词句。3.在语言学习中进行写作训练。(二)教学创意
运用朗读的手段美读课文,在情韵中品味词句,以写作的手段深入美句、美段的欣赏,以读写结合进行语言学习的扎实训练。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进入文本: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小小的美文,著名散文名家张晓风女士的《行道树》。
作者介绍:张晓风,台湾地区女作家。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柔婉中带刚劲”,“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
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教学环节一
集体诵读,全文诵读。解决文章疑难字词。要读好、读顺、读得气韵生动。
写作活动目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行道树的形象。
以“认识它———行道树是什么样的形象”为话题,每位同学写一句话,以第一人称“我是一棵的树。我
”的
方式说说行道树是什么样的一棵树。
示例:我是一棵能承受痛苦的树。我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倍感孤独,但仍然无怨无悔制造着不被珍惜的清新。
(同学们自由写作,教师组织交流。)
我是一棵忧愁而又快乐的树。我为城市的污浊,损害这人们的健康而忧愁;我为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荫,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而快乐。
我是一棵从事神圣事业的树。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是因为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
我是一棵幸福的树。我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自己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
小结:行道树代表着坚守职责、无私奉献的这一类人的形象。本文作者将目光投注到平凡而普通的物象———行道树的身上,赋予它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教学环节二
[作者简介]邹小飞,南京树人国际学校教师。
135
自由诵读课文全文。
用心体会,把行道树丰富的内在情感诵读出来。
写作活动目的:在把握行道树形象的基础上形成对文章的整体认识。
以“这是一篇什么样的课文”为引子,每位同学写一段话,在合作的基础上形成对引子的阐释。
示例:这是一篇写物喻人的文章。课文借平凡而普通的行道树的形象赞美无私奉献者的美好心灵和崇高精神。
(同学们写作,师生交流。)
这是一篇蕴含深刻哲理的文章。课文用行道树欢乐与烦恼相伴的生命历程告诉我们“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这是一篇内涵丰厚、思想饱满的文章。课文对城市街道两旁的行道树做了含以忧苦和快乐的记写,赞颂了忍苦为人、快乐自奋的高洁胸怀和美好品格。
……
教学环节三
自选语段吟诵,学生代表演读。
让学生品味、想象,沉浸在美文的抒情意味之中。
写作活动目的:欣赏品析文章的美句美段。
这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精深的文章。请从文章中选择美句美段加以品析说明。
示例:这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精深的文章。
“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唯一的装饰……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此处运用对比的修辞,将行道树与原始森林的同伴进行对比,刻画了行道树甘愿自我牺牲的形象,赞美了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堂交流,教师与学生对话)
这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精深的文章。
“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悲凉”一词用语精警,道出了人们对环境污染的麻木不仁,道出了行道树制造新鲜空气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
这是一篇语文精美、含义精深的文章。
“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一句写出了行道树不求人们的热烈关注,不求人们的理解与褒扬,默默无闻奉献的品质。
……
教学环节四
语言集美,选点阅读,师生演读。
写作活动目的:积累美句,体会作者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的情感。
《行道树》是一片语言精美、结构紧凑的美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这样两句话: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这里用回文的手法表达了行道树饱受痛苦煎熬,却始终不改初衷的牺牲精神。请从文章中选择行道树最动人的表白,集锦为微型美文,激情诵读。
(学生集锦美句。)
学生诵读微型美文。
(师生对话交流。)
师生演读课文。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行道树》教学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1.美读课文,感知行道树的形象。
2.品析文章精深而又含蓄的语言。
3.领悟文章中心,理解文中的哲理句。
(二)教学创意
以行道树“矛盾”的自我表白领起学生与作品的对话,以此为教学主线,把握行道树的形象,通过语句的集锦品读,回味思考,深刻地理解“奉献”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漫步在街头,我们会看到街道两旁种着许多树,它们就是“行道树”,我们熟悉的朋友。
张晓风以散文成名,36岁就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著名作家余光中称她是第三代散文名家之一。那么,普通的行道树为什么能够吸引作者的视线?它们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行道树的内心世界,倾听它们的诉说。
教学环节一
自读全文,全文诵读。
解决文章的疑难字词。
要读出文章的拟人手法,读得形象生动、读出文章第一人称的亲切之感。
教学活动目的:美读课文,通过对文章信息的有效筛选认识行道树的形象。
以课文为依据,以行道树的口吻用一句话作自我介绍。
示例:我们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同学们自由写作,教师组织交流。)
师生交流,形成一连串的认识:
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
我们惟一的装饰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我们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浓阴。
我们的事业是痛苦的,但也是神圣的。
我们是一列孤独、自豪、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
教学环节二
集体朗读,全文诵读。
朗读时语速要舒缓,语调要低沉,读出直抒胸臆的感觉,读出自我的理解。
教学活动目的:品析文章语句中炼字精深的词语,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的情怀。
在同学们对行道树的形象介绍中,我注意到这样一组矛
教材教法136